秦兵马俑介绍

秦兵马俑介绍
秦兵马俑介绍

基本信息

兵马俑(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1])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2012年6月9日,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挖掘工作成果公布。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世界经度,纬度。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之久。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俑坑内有8千多个兵马俑。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也是最大的,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马俑,不过刚出土不久就氧化了。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已挖掘出3个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公里处,建筑在秦兵马俑坑的原址之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简介

位于西安市临潼县,距市区约35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陵园从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时间已达37年之久,到完工共用时38年。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内外两城,南部是陵园的中心。内城方形,周长米,外城长方形,周长6294米,今墓冢为四方锥形,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55米。全部陵园面积为218万平方米。陵园里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由于陵墓尚未发掘,墓内实况还是一个谜。据《史记》记载,秦二世登基后,曾命工匠在他父亲秦始皇的墓内“以水银为百川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有关部门对秦始皇墓进行了初步探测,果然发现很强的汞异常。1982年,在封土中间部位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圈出了万平方米的汞异常区,从而证实了中国史书的有关记载。[2]

制作方法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当年工匠犯了一个错,他们在烧制过后才上色。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各种俑坑

一号俑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闹。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一号厅是最为雄伟。它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个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二号俑坑

如果说一号坑的发现,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的话,二号兵马俑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这里边就没有那么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1976年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

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就要开始了。1994年3月1日,在二号坑保护大厅内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

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制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厘米,薄的地方仅有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

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号俑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陪葬坑

秦始皇兵马俑(另一种以陈景元为代表的说法是为宣太后修建的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

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米左右,最高的米以上,陶马高米,长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国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的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跨马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吴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垂着首,似乎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膘肥体壮,张鼻嘶鸣,双目圆睁,两耳竖立;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

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4]

秦兵马俑

军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5]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5]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米。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5]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

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5]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5]

驭手俑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高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5]

百戏俑

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已修复的几件陶俑,举止神态各异,滑稽可笑,有的像是持竿者,有的像是角斗士,有的还有“啤酒肚”,腰间系着小裙子,为当时杂耍打扮,呈现出明显的百戏特色。百戏俑坑平面呈“凸”字形,坑体东西长40米,西端宽16米,东端宽米,该陪葬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

秦俑的塑造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

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正因为如此,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人在神情上的区别和脸型上的差异。军吏一般表情严肃,年纪也大一些,有的额头上还塑有皱纹。武士的表情相当个性化,不但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甚至可以体会到明显的地域性——很多秦俑的相貌特征与现代的陕西人十分接近。

兵俑们个个凝目聆听、镇静机智,且仪态英武,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灭六国,天下一”的雄壮军容。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6]

铜马车

秦陵铜马车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M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马车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铜马车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俑彩绘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为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

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第三次发掘

公布成果

人类最重要的考古遗存之一,兵马俑的考古进程一直为世人所瞩目。2009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出土了大量陶俑、珍贵器物以及遗迹。

2012年6月9日是第7个文化遗产日,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公布。秦陵博物院对外公布了重大考古成果:焚烧兵俑,西楚霸王项羽成最大嫌疑人。此次发掘中发现数量较多的彩色陶俑,其中最大一尊身高达米,脚长54码。

出土文物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于2009年6月13日正式开始,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具体区域包括三个隔墙和两个过洞。据了解,截至2012年5月,第三次发掘出土了陶俑、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各类文物共计310余件(组),其中揭露陶马3组12匹,陶俑120余件;清理战车2乘、战鼓2处、兵器柲10处、弓弩箭箙12处、漆盾1处,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根据发掘方案的制定,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采取“保护与发掘同时,展出与发掘同步”的模式,除常规保护外,已经移交实验室10批彩绘陶俑残片及脆弱遗迹模块,部分彩绘土样开展了回贴实验。至少有140万名游客近距离亲眼目睹了兵马俑的发掘,感受到了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神秘。

保存完好

“最初猜想一号坑里面文物颜色不会保存得太好,但是在陶器和漆木器上均发现了不少彩绘,彩绘情况比预想的要好。柲、弩、鼓等各种器物上的彩绘均有保留。发掘出的陶俑彩绘虽然保存面积较小,但数量却很多,秦俑服饰上的颜色也非常多。”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执行领队许卫红说,已经进行了3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彩色陶俑。而兵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测也进一步被印证。3年里,考古工作人员曾先后发现了有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马俑,还发现了一个眼珠为红色、瞳仁为黑

色的彩绘兵马俑头,让人震惊不已。

此外,第三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一个级别颇高的将军俑,它穿的鱼鳞甲做工精细,铠甲边缘处有彩绘图案,腰部以下保存完整,俑上残存有彩绘,呈现几何形状,铠甲甲片较小,说明其级别是相当高的。

“此次发掘发现彩绘俑实属惊喜,发掘之前考虑这个坑曾经经过种种破坏,预计大部分已经完全脱落,没想到这次能够发现大量的彩绘,而且鲜艳程度也突破了我们的想象。”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说。

项羽焚烧

长期以来,对于秦兵马俑被烧有两种观点:一个是自燃,就是俑坑里面有木头等有机物质,时间一长产生沼气,然后自燃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人为破坏的。到底是自燃还是人为烧毁,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给出了结论。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发掘区的西段有一条南北向甬道贯穿并与北侧门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红土层块状板结倒塌,凡是在甬道和过洞附近的俑均被烧坏,严重变形变色,有的甚至都被烧化,且这一地区的棚木灰都为白色,可见温度很高。烧毁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风处,此地段的俑损毁就比别的地方严重。可见兵马俑俑坑是人为烧毁的,不可能是自燃的。

“兵俑被焚烧之前曾被人打碎过,因为位置不同,所以着火的火势大小不一样,所以形成了颜色不一样的现象。”究竟是谁焚烧了兵俑西楚霸王项羽的嫌疑最大。据记载,项羽设鸿门宴的地点据此地仅有五公里,他与秦始皇也结有仇怨。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称,这种说法可以站住脚,而这也是考古学界的主流意见。

皮质漆盾

此次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辆战车上发现了秦军使用的盾,属于皮质漆盾,这是三座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第一件盾。

据了解,本次发掘出土的盾,位于9号过洞的第二辆车的右侧,应该是车右侧配置使用的。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有些残破。“这件漆盾,所看到的边栏绘制多层几何纹,线条隐约,色彩为红、绿、白。背面朝上,因此也可看到握手部分,但只刷了天然漆,没有彩绘,不及秦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盾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考古专家说,这件漆盾尺寸大小是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秦陵1号铜车马上铜盾的两倍,但因使用者级别的关系,纹饰差别很大。

除了新出土的秦盾外,考古人员还发掘出较为完整的韬(装弓弩的袋子)。

“从考古价值上讲,如果能在这200平方米的区域中发现新的物件、新的材料,那对于研究的价值就大多了。比如,如今出土的一些兵马俑的手势呈四指弯平状,但手里已经空空

如也,我们只能根据当时弩的形状判断,认为他们可能手执木弩,只是木头被烧毁或朽掉了。”考古专家表示,如果机缘巧合,能发现一个手执木弩的兵马俑,就能证明此前推断是正确的,意义重大。

秦代巨人

除了威震四方的一地下军阵,在秦始皇陵陵园内有着一支“地下娱乐杂技团队”,这就是“百戏俑坑”。

秦陵考古一队研究员张卫星表示,此次新发现的陶俑均分布在第三过洞,陶俑大部分上身不穿衣服,只有两件上身穿着衣服,衣服上镶嵌着直径厘米的圆泡,8个一排。每件陶俑都有彩绘,衣服上的颜色有红、紫、黑红相间的纹饰,肤色以粉色为主。从造型上看,此次新增的一种姿态为半蹲式。其中一件“巨人”俑非常夸张,不算头部,仅身高为2米2,脚长32厘米。“如果算上头部高度,这个陶俑身高就要达到米,堪称秦代的巨人。”专家称,这个陶俑脚掌也相对其他陶俑显得较大,换算到现代的概念大概有54码。

后续工作

“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一共有四处发掘,一个是一号坑,一号陪葬坑继续进行发掘,另外在陵园里面有一个001号坑,这个是大家所谓的百戏俑坑,还有一个006号坑,这个过去有大家学者称之为是文吏俑坑,另外在秦陵北侧有17万平方米的建筑,我们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试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曹玮表示,多年以来,兵马俑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出土的珍贵文物对于深入和丰富人们对于秦俑的认识与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据悉,预计2-3年之后第三次发掘可完成。[7]

2012年6月9日,考古人员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百戏俑”坑进行发掘。考古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考古发掘,在俗称的“百戏俑”坑内新发现了20余件姿态各异但破损严重的“百戏俑”,为进一步研究秦始皇陵与秦俑的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8]

后世影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令全中国人自豪,令全世界人惊叹!

[4]但后人又对秦始皇的暴政而愤慨!

今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合作研究被列入2012年最突出的考古研究成果之一,英国BBC网站在12月26日科技版率先报导。鲁网文化[9]

基本信息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公里,距西安市城区约37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陵工程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曾令洲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历经9年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

出土兵器

本次出土的兵器主要以长兵器和远射兵器为主。长兵器主要有矛、戟、长剑和铍等。材料均为青铜。矛通身长7米左右,手持这种矛的士兵一般是依靠协同作战的方阵来获得冲击力。戟,一般通身长米,使用这种长度兵器的战士一般注重于单兵的格斗技巧。铍在之前并无固定的尺寸规定,但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原应为米左右,以来弥补矛和戟在长度上的不足。剑长78厘米,属于战国时期各国中最长的剑。远射兵器是弩,分三排,其中的各零部件可以互换。其弩机设计的十分精巧,具有让人轻松射箭的作用。

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6月开始对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计划发掘200平方米。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工作者日前在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发掘过程中,首次发现了一个由俑坑顶部直达过洞的“盗洞”,为人们探索俑坑被毁之谜提供了新材料

怎么介绍兵马俑范文

怎么介绍兵马俑范文 的一种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兵马俑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在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谁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呢?对,就是20000平方米,大概有50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你们看,那些身材魁梧,头带鹤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是什么俑?他就是将军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身的领军人物了! 大家跟我来。那些身高1。8米什么俑,体格健壮,体形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手持兵器的是什么俑?对,就是武士俑。 谁知道身着短甲,下穿紧口裤,左手握弓箭,右手执缰绳的又是什么俑?错了,是骑兵俑。你们看,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

精美的术珍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走近他们 秦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位于我国西北的咸阳,曾经是当时东亚乃至整个亚洲最为强大的国家秦。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它为世界留下了不朽的长城和永远守卫中华的兵马俑。那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为人们讲述着千 告诉世人他们是百战余生的战士,是敌人眼中可怕的死神,他们的刀剑如同死神的镰刀收割着敌人的灵魂,正是因为这强悍的战力与绝对服从的意志使的秦皇死后也要把他们带入自己的陵墓,使他们为自己守卫皇陵直到永远,在当时秦国士兵的意志可以说是非常之强,他们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北拒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南打百越为祖国扩土开疆。 这样的军队发达的今天也很难找出几支。我十分敬佩这样的军队不止是因为他们的赫赫战功,更是我敬佩的是他们不移的 徒,很少为了坚持信仰而放弃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珍贵的东西却被人们所遗忘了。 篇三:秦兵马俑导游词

各位游客: 参观,我感到特别高兴,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临潼出土,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参观这一大奇迹。 我们现处的是1号坑,也是3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坑内大约有8000个俑。它东西长230米,北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你看,那一排排一列列的兵马俑多整齐呀!看这气势,真像秦始皇当年统领大军,南北征战呀!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顶战冠,身披铠甲。那威风凛凛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刚打完一场胜仗。 武士俑一般高1.8米,体格强健,手握兵刀,全副武装。 那么骑兵呢?别急,骑士俑更威风,因为它骑了匹马呢!……. 好了,今天的浏览到此结束,祝你们今天好,明天好,现在好,年年好,来点掌声好不好?! 篇四:兵马俑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们:你们好!欢迎大家乘坐前往秦兵马俑的专车。我是您的导游我姓石,你可以叫我小石或石导。下面我为您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兵马俑中英文介绍3

揭秘一:制作兵马俑工艺 Reveal a: making the Terra Cotta Warriors technology 秦始皇陵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The Terra Cotta Warriors made With ceramic mold first, then covered a la yer of fine mud , it was used for carve the figurines ’s appearance and coloring.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当年工匠犯了一个错,他们在烧制过后才上色。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At first, the Terra Cotta Warriors with brightly colour. The craftsmen had made a mistake, they didn't color after firing. In fast, we found some figures in the process of excavation retained bright colors. But less than one hour, because of oxidation, the colors disappeared, and turned to white, leaving traces of coloured drawing or pattern.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The Chariot forces, infantry and cavalry column into various formations, Integral style majestic, magnificent. If you look carefully, their fac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its initial shape was colourful But it was oxidized ,lost the original color

怎样描写秦始皇兵马俑

怎样描写秦始皇兵马俑 的一种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兵马俑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1秦始皇兵马俑 我一站到兵马俑前,看到千军万马站在那儿,队伍整整齐齐,精神抖擞,好像秦始皇在指挥作战,他这一指挥,一直指挥了2500多年,真雄伟,真神奇,真壮观。 兵马俑千人千面,动作各异。有的站着,有的半蹲着、有的跪着、有的牵着一匹马……神态也各不相同,有的皱着眉头,有的抬头眺望远方,还有的低着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他们有的拿着宝剑,有的拿着弓箭,还有的拿着长矛……坑里大约有几万个兵马俑,个子、动作、神态都不相同,个性非常鲜明。 跪射佣跪着一动不动,目光炯炯有神;射手佣轻装上阵,他们是秦军中不怕死的人,随时准备奉献生命去战斗,去保护国家;将军俑身穿盔甲,戴着官帽,看起来很威武,所有的秦俑神色严

肃,好像随时都准备投入战斗。我还看到秦皇的驷马铜车,灰黑的颜色,仿佛真的看到秦始皇坐在马车上巡视祖国大江南北。 出这样的雕像,吸引无数的外国人来观看,这是艺术,是奇迹。 自豪,为我国的艺术成就而感到骄傲。 2秦始皇兵马俑 这个周六,爸爸带我和爷爷去临潼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这个地方参观。我姓赵,大家可以叫我赵导,现在请各位跟着我一起进入馆内参观”。我们来到一号坑,他接着说:“秦兵马俑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享誉世界,举世无双。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大家现在身处的位置就是兵马俑一号俑坑的上面。一号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有六千多个兵马俑。大家站在高处,可以看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列十分整齐。” 看完了一、二、三号坑,我去看了秦始皇那时用的东西:陶壶、陶钵、陶拍、带盖陶盒、铜鼎、陶灯等。还有一些工具:手

秦兵马俑导游词

秦兵马俑导游词 秦兵马俑导游词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伙儿来游览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专门快乐今天能为大伙儿服务。我是青春旅行社的导游张晓丽,大伙儿叫我小张或晓丽都行。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酉安市东35公里处。自秦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至今,众多国家的党政首脑都参观过那个博物馆,更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不远干里来参观那个人类奇迹。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讲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觉,能够讲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讲;这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那个地点看一看。从这些高度凝练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秦俑馆一号坑,坑里就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 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发觉的。据村里的老人讲。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那个地点发觉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里的难民在村外空地上订了一口井,井水清亮,甚是喜人,但是翌日他们却发觉井底的水不见了。他们中胆大的腰系绳子,下去查看。不一会儿,井里传来惊叫声,上面的人赶紧把井里的人拉上来。这人讲,他看见一个站立着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村民都专门害怕,想赶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们最终报告了文物部门。 通过考古专家们的勘探、鉴定。秦捅馆内的1、2、3号坑被确认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通过有关部门多年的努力,3个俑坑全都被爱护在建筑物里,不再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在供游人观看、怀古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们还在那个地点发掘整理兵马俑。 现在,我们来到了3号坑。那个坑是1976年发觉的。它占地520平方米。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从那个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该坑与秦陵的位置来推断,3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你看,他们相貌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谓栩栩如生,神情各异。因为它们全是依照秦始皇御林军中的将士们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军中,你绝对寻不到两个相貌、形体相同的俑。他们一个个气度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最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1.7米到1.9米不等。 当然,秦兵马桶是借庞大的军队,来显示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帝目的雄心壮志的。这些兵俑手执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兵器,为防止兵器生锈,秦人在兵器表面涂有一层铬盐氧化物,这种镀铬技术在本世纪20年代才发明出来,而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这实在令人叹服。各位游客,相信你看到如此气势宏伟的兵马俑,想象一下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的祖先制造出如此伟大的奇迹,实在是了不起。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游览马上就要结束了。欢迎大伙儿对我今天的导游工作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努力,不断改进我的服务,最后祝大伙儿躯体健康,玩儿得愉快!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介绍词.doc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介绍词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人生那么长,不看一次兵马俑就可惜了。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秦兵马俑的导游词介绍词,欢迎大家阅读!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介绍词1 各位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一名导游,我将带大家参观秦兵马俑。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xx0平方米,差不多有50个篮球声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有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 现在我们正在参观兵马俑,看,那是将军俑,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歇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真壮观!看那边,武士俑自信满满地站在地上,它们平均身高约1。8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它们身穿战袍,披持铠甲,看上去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要上战场。 兵马俑,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我说也说不完,有时间你们慢慢去游赏吧!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介绍词2 大家好!很高兴能做大家的导游,我叫刘双羽,大家叫我刘导好了。

秦兵马俑是历史悠久的文物之一,现在已经挖掘出来了三个俑坑,一共有两万平方米。一号坑最大,是春始皇统率的一支大军。 将军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就知道有重任在肩。 武士俑身高平均有1。8米,非常整齐的拿着兵器,准备出发。 骑兵俑右手拿着缰绳,左手拿着弓箭,非常雄伟。 你知道这是多少人民的血汗才能建出这么伟大的工程吗?这个问题你们考虑一下。 现在可以自由观看了。 祝大家玩得愉快。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介绍词3 大家好!欢迎来西安旅游,这里有震撼人心的秦兵马俑,我是你们的导游。 在进入景区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共有三千俑坑。总面积有两万平方米,坑内的兵马俑有八千多个。一号坑比另外两个坑的兵马俑加到一起的还多,占了约四分之三。坑内最东端是武士俑,每排七个,每列三十个,共二百一十个。他们是队的先锋。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现在大家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观看,请不要乱扔垃圾,要

兵马俑简介

兵马俑简介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正因为如此,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人在神情上的区别和脸型上的差异。军吏一般表情严肃,年纪也大一些,有的额头上还塑有皱纹。武士的表情相当个性化,不但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甚至可以体会到明显的地域性——很多秦俑的相貌特征与现代的陕西人十分接近。 兵俑们个个凝目聆听、镇静机智,且仪态英武,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灭六国,天下一”的雄壮军容。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军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

描写秦兵马俑的句子

描写秦兵马俑的句子 1.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命令工匠们制作用来为他陪葬的,就埋在离秦始皇凌不远处的地底下。1974年2月,当地农民杨志发等人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 2. 二号坑大部分还掩埋在地下,挖掘出来的陶俑都已破损,倒在坑内,或一只正在抽刀的手,或一个跪射的姿势,或一个头,或半个马臀,一个车轮子,似乎是一支多兵种的特殊部队。 3.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的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4. 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是谁用泥土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军官、士兵--那是劳动人民啊!这证明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才干! 5.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6.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7. 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 8. 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 9. 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 10. 三号坑感觉像是一个指挥机关,整个坑凹形,总共只有六十多具陶俑,有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非常完整,都是真人真马的大小,非常逼真,威风凛凛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似乎正在等待命令出发。 11. 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了一点,于是有了这两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 12. 我站在规模最大的一号坑前,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成长方形,有武士俑和陶马六千多件,造型逼真,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仿佛就是一个临阵的军队,就等战鼓擂响,冲锋向前。 13. 秦兵马俑是世界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称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位于西安临潼区,是秦始皇陵墓重要的组成部分。 14.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出土的艺术珍品,它体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精湛的雕塑工艺和

秦兵马俑简介

秦兵马俑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 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 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

介绍兵马俑的导游词

介绍兵马俑的导游词 篇一:兵马俑导游词全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35公里处,自开馆至今,已有为数众多国家的党政首脑和外国朋友都参观过这个博物馆,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从这些高度凝练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 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出生于赵国的邯郸,13岁继承王位,22岁开始亲政,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曾经五次出游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据《史记》记载,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 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由于科学技术的问题,现在还无法打开帝陵,我们已经发现了它的一个陪葬坑,就是秦始皇秦兵马。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的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秦俑馆一号坑,坑里就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面对威武整肃的庞大军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许多问题。现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这些问题。 这些俑是西杨村农民们在抗旱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他们决定报告文物部门。经过考古专家们的鉴定。秦俑馆内的1、2、3号坑被确认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经测量,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为三个佣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

秦兵马俑导游词30字

秦兵马俑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梦幻旅行社的一名优秀导游.很荣幸,今天能带领大家一起去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游玩.那么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目的地----一号坑.一号坑在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东西有230米长,南北有62米宽,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呢!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6000多个呢! 那么现在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类型众多的兵马俑吧!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不要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共文物等 看!这就是将军俑.它身材魁梧,头戴鹤冠,身上披着铠甲,手里还握着宝剑,看它那若有所思样子,好像在考虑如何打退匈奴大军呢! 那个兵马俑名叫武士俑.它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上还穿着前端向上翘的战靴,手里还拿着兵器,瞧他那神气的样子,准能把敌人吓的屁滚尿流! 这个兵马俑是陶马,它的大小跟真马差不多,个个形体健壮,肌肉丰满.看它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与信任.拜拜!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我姓黄,请叫我黄导。今天,我带大家去看一个神奇的东西,请大家在参观中“当文明游客”。 这个神奇的东西就是陪葬人的俑。你们可能会说:“俑有什么好看?”错啦,这个俑是陪葬秦始皇的,秦始皇大家都知道吧!他是当年统一六国的人。所以陪葬的俑也很有名。这个秦兵马俑已载入《世界遗产名录》,所以大家请认真观看。 大家看一号坑里的兵马俑,最左边的一排兵马俑向左边,最右边的一排兵马俑向着右边,他们就像秦始皇那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久经沙场的大军。一号坑的俑最多,有六千多个,面积也最大。 现在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兵马俑的被发现,兵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当地农民杨志发挖井时偶然发现的。当时,他们在挖井,挖着挖着,挖到了一个兵马俑的头,这个兵马俑的头一接触到空气,彩色的脸立刻变铜了,杨志发以为挖到土地爷的头,土地爷生气得脸都变成铜色了。后来,他们交给县文化馆馆长,他为了答谢这两位农民,把三十多元人民币,交给杨家兄弟。第二个故事是美国总统拍马屁,美国总统听说马俑是用青铜做的,拍一下,会发出清脆的声音,于是,他用手拍了一匹马的屁股,当时,被一位记者拍到了这个画面,在报纸上说:“连美国总统也拍中国人的马屁。”这两个故事好听吗?谢谢大家! 各位游客请注意!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秦兵马俑坑,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坑。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东约1.5公里处,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坑里的兵马俑也是最多的,有六千多个。坑里的兵马俑排列也非常整齐。 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号俑坑,看,将军俑身材强壮高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 那身高约1.8米的就是武士俑,它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穿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看,上身穿着短甲,下身穿着紧口裤,脚蹬长靴的就是骑士俑,它左手持弓箭,右手持缰绳,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铜车和真的一样,你们相信吗?一辆辆铜车居然还是完好无损,车门、车窗和车链还可以轻松自如地活动,它还可以载运东西。 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急于奔跑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云驾雾,踏上征途。

兵马俑英文介绍

Terracotta Army UNES CO World Heritage Site Sta te Party Ty p e Criteria Referen ce Reg ion ** Chi na Cultu ral i, iii, iv, vi 441 Asia-P acific Inscription history Inscrip tion 1987 (11th S ess io n ) * Na m e as ins c ribe d on World He rita ge List. ** R egio n as cl assi fied b y UNE S C O. The Terracotta Army (simplified Chinese : 兵马俑; traditional Chinese : 兵馬俑; pinyin : b īngm ǎ y ǒng ; literally "soldier and horse funerary statues") is the 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Shi 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 The terracotta figures, dating from 210 BC, were discovered in 1974 by some local farmers near Xi'an , Shaanxi province, China near the Mausou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Chinese : 秦始皇 陵; pinyin : Qín Sh ǐhuáng Líng ). The figures vary in height (183–195 cm - 6 ft –6 ft 5in), according to their role, the tallest being the generals. The figures include warriors, chariots, horses, officials, acrobats, strongmen, and musicians. Current estimates are that in the three pits containing the Terracotta Army there were over 8,000 soldiers, 130 chariots with 520 horses and 150 cavalry horses, the majority of which are still buried in

赞美秦兵马俑的作文

赞美秦兵马俑的作文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出土,它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是世界值得珍惜的历史文物! 赞美秦兵马俑的作文1 一队又一队身着铠甲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着;车轮碾过、马蹄踏过的土地,黄沙漫天飞舞。只见一位身长9尺、身着双重战袍的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昂首挺胸,立眉圆眼,有着出人一等的气势。随着他一声令下,千百名士兵弯弓搭箭,射出如雨点般密集的飞箭,接着,骑兵与步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扑去,战场上顿时混乱一片,喊叫声、马嘶声响彻天地,突然,一支暗箭射到了将军的身上……“游客们,您好。请不要在过道间停留太久,以免影响后面的游客观看,谢谢合作。”一阵广播声将我拉回了现实,回想刚刚的场面,那种战场上的惊心动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散。原来,我倚在兵马俑一号坑的栏杆上,看着看着,不觉间,竟“穿越”回了古代的战场。 我回头望了望四周像兵马俑一般众多的人群,正缓慢的向前移动,时不时还有人努力的挤向栏杆边,场地上一片混乱。随着队伍向前挤,终于到了出口。不等我稍做休息,父母又拽着我进了兵马俑二号坑。在二号坑,有好几尊陈列在玻璃展柜里的精品兵马俑。这些兵马俑的神情各不相同,衣

着也不同。比如,穿着普通战袍的士兵,有的神态肃穆,好像在思考什么;有的眼神迷茫,望向远方,像是在思念家乡;有的手持长矛,蓄势待发。仔细看,兵马俑身上不只有工匠巧妙的雕痕,还有丰富艳丽的色彩。每一尊都不一样,却都精细巧妙;每一尊都是陶器,可都那么栩栩如生。这些兵马俑,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再往前走,就到了青铜马车的展柜。两辆马车在周围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耀眼,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一号铜马车上有着镂空花纹,四匹马十分健壮,驾车人手舞马缰,整辆车有着豪华的装饰。 出了二号坑,我们来到了博物馆。在二楼,我们走进了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很特殊,没有高级的设备,也没有珍贵的文物,在众多展柜里,摆放着各种考古笔记和丛书,有的展柜里还复原了考古时考古人员的工作台。原来,如此高大的兵马俑,竟是由考古工作者用出土的碎片复原出来的。有很多人为秦始皇陵献出了自己大部分宝贵的时间,在黄土地上研究了几十年。通过阅读考古过程介绍和工作笔记,我意识到,如此辉煌的秦始皇兵马俑不仅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更是融入了现代的考古工作者的高超技术和心血。我怀着敬佩的心情,离开了兵马俑博物馆。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那么伟大!秦始皇的伟大,古代人民的伟大,考古工作者的伟大,融为一体,为我们展现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奇迹。

关于介绍兵马俑的作文3篇

关于介绍兵马俑的作文3篇 兵马俑是我国首批的5A旅游景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墓主人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以下就是xx整理的关于介绍兵马俑的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介绍兵马俑的作文1 一队又一队身着铠甲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着;车轮碾过、马蹄踏过的土地,黄沙漫天飞舞。只见一位身长9尺、身着双重战袍的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昂首挺胸,立眉圆眼,有着出人一等的气势。随着他一声令下,千百名士兵弯弓搭箭,射出如雨点般密集的飞箭,接着,骑兵与步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扑去,战场上顿时混乱一片,喊叫声、马嘶声响彻天地,突然,一支暗箭射到了将军的身上……“游客们,您好。请不要在过道间停留太久,以免影响后面的游客观看,谢谢合作。”一阵广播声将我拉回了现实,回想刚刚的场面,那种战场上的惊心动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散。原来,我倚在兵马俑一号坑的栏杆上,看着看着,不觉间,竟“穿越”回了古代的战场。 我回头望了望四周像兵马俑一般众多的人群,正缓慢的向前移动,时不时还有人努力的挤向栏杆边,场地上一片混乱。随着队伍向前挤,终于到了出口。不等我稍做休息,父母又拽着我进了兵马俑二号坑。在二号坑,有好几尊陈列在

玻璃展柜里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的神情各不相同,衣着也不同。比如,穿着普通战袍的士兵,有的神态肃穆,好像在思考什么;有的眼神迷茫,望向远方,像是在思念家乡;有的手持长矛,蓄势待发。仔细看,兵马俑身上不只有工匠巧妙的雕痕,还有丰富艳丽的色彩。每一尊都不一样,却都精细巧妙;每一尊都是陶器,可都那么栩栩如生。这些兵马俑,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再往前走,就到了青铜马车的展柜。两辆马车在周围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耀眼,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一号铜马车上有着镂空花纹,四匹马十分健壮,驾车人手舞马缰,整辆车有着豪华的装饰。 出了二号坑,我们来到了博物馆。在二楼,我们走进了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很特殊,没有高级的设备,也没有珍贵的文物,在众多展柜里,摆放着各种考古笔记和丛书,有的展柜里还复原了考古时考古人员的工作台。原来,如此高大的兵马俑,竟是由考古工作者用出土的碎片复原出来的。有很多人为秦始皇陵献出了自己大部分宝贵的时间,在黄土地上研究了几十年。通过阅读考古过程介绍和工作笔记,我意识到,如此辉煌的秦始皇兵马俑不仅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更是融入了现古工作者的高超技术和心血。我怀着敬佩的心情,离开了兵马俑博物馆。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那么伟大!秦始皇的伟大,古代人民的伟大,考古工作者的伟大,

秦兵马俑课文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大家知道《秦兵马俑》这篇课文吗?以下是整理的原文,一起来阅读吧。 秦兵马俑课文原文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六千多个。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武士俑平均身高8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陶马和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扩展阅读 秦兵马俑的教案 教学要求

秦兵马俑介绍

秦兵马俑介绍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村发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园外城东城坦约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后平定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一生做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他废封建,置郡县、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开始修建陵园。统一全国后,他征发来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直到他五十岁去世时,陵园还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着修了两年,前后共费时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葬入骊山。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等秦宫室,秦始皇陵园也被焚毁。原建筑虽然早已毁坏,但仍可看到遗迹。陵园周围还有许多遗址,现在已经知道的有:陪葬墓、马厩坑、石料加工场、弄徙墓地、杀殉坑、兵马俑坑和铜国马坑等。 1974年春,当地群众在打井时挖出大型陶俑。经考古工作者钻探试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为一号兵马俑坑。以后又相继发现了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14.260平方米。坑的东部为一条南北长60米、东西宽3.45米的长廊,里面站着三排陶俑,每排68个,组成一个横队。横队后面夯筑隔墙十堵,将坑分为东西向的十一个过洞。南、北两个过洞较窄,各站两排俑。中间九个过洞里各站四排俑,均为面向东的纵队。陶俑按服装不同可分为铠甲俑和战袍俑。陶俑中间有木质战车(已朽),每乘战车前有四匹战马,车后并排站三个铠甲俑,他们是车上的甲首、参乘和驭者。这些陶俑身高-1.97米,手执戈、矛、剑、吴钩、弓、戟等兵器。陶马高1.5米,长2米。几年来,一号坑已挖掘了五个探方,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件、陶马32匹、战车8乘、鼓3面。根据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挖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余件。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东部以北约20米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为124米,南北最宽处为98米,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用隔墙分为四个单元。二号坑以战车为主,坑内约有战车、陶马、陶俑等件。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68件、驷马战车一乘。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秦代的军队编制状况。一号坑内以车兵为主,车步兵相间:二号坑里车兵较多,步骑也占一定数量,形成车、步、骑联合编队的形式;三号坑似为指挥机关。

秦兵马俑介绍资料

秦兵马俑介绍

秦兵马俑介绍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村发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园外城东城坦约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后平定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一生做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他废封建,置郡县、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开始修建陵园。统一全国后,他征发来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直到他五十岁去世时,陵园还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着修了两年,前后共费时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葬入骊山。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等秦宫室,秦始皇陵园也被焚毁。原建筑虽然早已毁坏,但仍可看到遗迹。陵园周围还有许多遗址,现在已经知道的有:陪葬墓、马厩坑、石料加工场、弄徙墓地、杀殉坑、兵马俑坑和铜国马坑等。 1974年春,当地群众在打井时挖出大型陶俑。经考古工作者钻探试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为一号兵马俑坑。以后又相继发现了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14.260平方米。坑的东部为一条南北长60米、东西宽3.45米的长廊,里面站着三排陶俑,每排68个,组成一个横队。横队后面夯筑隔墙十堵,将坑分为东西向的十一个过洞。南、北两个过洞较窄,各站两排俑。中间九个过洞里各站四排俑,均为面向东的纵队。陶俑按服装不同可分为铠甲俑和战袍俑。陶俑中间有木质战车(已朽),每乘战车前有四匹战马,车后并排站三个铠甲俑,他们是车上的甲首、参乘和驭者。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执戈、矛、剑、吴钩、弓、戟等兵器。陶马高1.5米,长2米。几年来,一号坑已挖掘了五个探方,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马32匹、战车8乘、鼓3面。根据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挖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东部以北约20米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为124米,南北最宽处为98米,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用隔墙分为四个单元。二号坑以战车为主,坑内约有战车、陶马、陶俑等1.500件。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68件、驷马战车一乘。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秦代的军队编制状况。一号坑内以车兵为主,车步兵相间:二号坑里车兵较多,步骑也占一定数量,形成车、步、骑联合编队的形式;三号坑似为指挥机关。 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军将卒形象塑造的。众多的陶俑给人的印象是:体格魁伟,比例匀称,造型逼真,形象生动。步兵俑大都是单独编列,往往位于每一兵力单位的前部。有的跟随在车、骑后面,即"徙卒"。他们挟弓挎箭,身著战袍,凝目聆听,显得镇静而机警。同车、骑混编的甲俑都执长兵器,

兵马俑导游词10字

介绍秦兵马俑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梁。今天由我负责向大家介绍我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000米处的秦兵马俑。它南依骊山,北依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陪葬品众多,是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馆内参观。 欢迎大家来到秦兵马俑馆内参观。兵马俑三个俑坑,最大的是一号坑。三个俑坑面积有20000平方米多,相当于50个篮球场。坑内兵马俑近8000多个,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一个整齐的长方形军阵,真像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大家猜这位头戴着鶡冠,身披铠甲,手持宝剑,挺着胸,威风凛凛的俑是谁?a武士俑b 骑兵俑c将军俑。你们猜出来了吗?什么,猜不出来!我告诉答案吧,是c将军俑。 哈哈,接下来,我说一下骑兵俑。他的头戴圆形小帽,身着紧袖,下穿紧口被足蹬、长筒马靴,披挂短小的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 武士俑平均身高1米8左右,一个个体格健壮,体型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好了,今天的游览接近尾声了,愿你们这次参观秦兵马俑的经历成为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我是导游梁思爽,谢谢! 西安市渭滨学校四年级:梁思爽篇二:兵马俑导游词全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出生于赵国的邯郸,13岁继承王位,22岁开始亲政,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曾经五次出游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据《史记》记载,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 《史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由于科学技术的问题,现在还无法打开帝陵,我们已经发现了它的一个陪葬坑,就是秦始皇秦兵马。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的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秦俑馆一号坑,坑里就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面对威武整肃的庞大军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许多问题。现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这些问题。 这些俑是西杨村农民们在抗旱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他们决定报告文物部门。经过考古专家们的鉴定。秦俑馆内的1、2、3号坑被确认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经测量,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为三个佣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