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堪称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对于杀手的来犯既要沉着冷静,又不能耽误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是有其必要性的。注意一些防

御措施,当紧急情况来临时可以临危不惧。下面为大家介绍心血管

疾病的预防措施,欢迎阅览!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树立急救观念:

具备初步的现场急救常识,起码知道立即拨打120等急救电话,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不可延误。

定期查体或复查:

及时发现某些隐患及某些疾病的.预兆。

做心脏喜欢的事:

保持心情愉悦,劳逸结合,充足睡眠,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保持血管年轻化:动脉血管老化就会变硬变窄,甚至闭塞不通,心脑就会缺血乏氧,就容易发生心脑梗死甚至猝死。预防方法是及

早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去掉促使动脉硬化的因素。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把自己的门诊及住院病历、体检表、检查单、化验单,以及用药情况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装订在册,以备急诊时供医生参考。

制订应急预警方案:

起码为自己建立一张“健康卡片”随身携带,特别是老人、孩子和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把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血压、

慢性病、可能发生的危险突发事件、日常就诊医院等都记录在上面,并向家人和周围人交代清楚,以备应急时争取更多时间。

吃心血管喜欢的饮食:

心血管最怕油腻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喜欢蛋白、维生素、矿

物质及纤维素丰富的粗茶淡饭,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糙米,多

吃豆制品和鱼类,多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降脂食品如洋葱、大蒜、香菇、海带、紫菜、黑木耳、玉米、燕麦片等。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

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

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

均可使血脂升高。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

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

可干扰脂代谢。

心血管疾病防治基本知识

全面认识高血压 ——主讲人:祁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副教授周桃元 【主持人】世界心脏联盟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知晓你的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就在我们身边。我国高血压已突破3.3亿,其中1.38亿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所以我们一起来全面认识高血压。今天我们请到了权威专家,来自祁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的副教授周桃元主任,周主任您好。 [周桃元简介] 周桃元,男,1965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祁阳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省中医心血管科学会委员及永州心血管科学会委员。曾在湘雅医院进修心血管科一年,每年都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会议2-3次,毕业后一直从事科临床工作,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诊治各种心血管科疾病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十七篇。 [周主任]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周主任,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是哪种疾病? [周主任] 是高血压病。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人死于跟高血压有关的疾病。 ?每100个脑出血病人中有93人患高血压 ?每100个脑梗塞病人中有86人患高血压 ?每100个冠心病人中有50~70人患高血压。 【主持人】高血压总是悄无声息地损害我们的健康,早期患者并

无明显的不适感,因此高血压患者并不重视,我国的高血压现状怎样? [周主任] 我国高血压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三误区。 三高:患病率高(11.26%);死亡率高(41%);致残率高。 三低:知晓率低(35.6%);治疗率低(17.1%);控制率(4.1%)。 三个误区: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病情服药。 【主持人】什么是血压? [周主任]血液要想在全身流动就需要有压力,血压就是指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主持人】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怎样知道自己患了高血压?高血压的标准是多少? [周主任] 诊断高血压时要确诊血压值,通常是用三次非同日同时的平均血压,也就是说测三天不同时辰的三个血压值,取其平均值。量血压时要注意在安静状态下,室温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在20C。左右,要以右手为准,取坐位,当然必要时可以测立位,甚至下肢血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有些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可有头痛、头昏、心悸、耳鸣等症状,少数患者则在出现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发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 mmHg或(和)舒压≥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5/75mmHg. 血压高低与症状不成正比,有无症状都要常规测血压。 【主持人】哪些人易患高血压? [周主任]有以下情况的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大:吸烟、饮酒过量、焦虑、不经常活动、肥胖、摄入盐和脂肪过多,胆固醇高,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 ,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讲解学习

心血管疾病 实况报道第317号 2013年3月 重要事实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它死因 (1)。 ?估计在2008年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0%(1)。这些死者中,估计730万人死于冠心病,620万人死于中风(2)。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受到的影响尤甚:超过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男性和女性的情况几尽相同(1)。 ?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人数将增加至2330万人(1,3)。预计心血管疾病将继续成为单个首要死因(3)。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解决诸如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缺乏身体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等危险因素而得到预防。 ?每年有940万例死亡,或所有死亡数的16.5%可能由高血压造成(4)。这包括51%因中风造成的死亡以及45%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5)。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 ?冠心病——心肌供血血管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 ?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部供血血管的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肌和心脏瓣膜的损害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脱落并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属于急症,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大脑。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最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使用烟草和有害使用酒精。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1)。 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造成的影响在个体中可能表现为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这些“间接危险因素”可在初级保健机构得到衡量,它表明出现心脏病发作、中风、心衰和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有所上升。 已经证明,停止使用烟草、减少膳食盐含量、使用水果蔬菜、有规律进行身体锻炼以及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通过预防或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一些政策可创造出有利环境,使人们能够承担并可得到健康的选择。这些政策对鼓动人们采用健康行为并加以保持是必不可少的。 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潜在的决定因素,或“起因的起因”。它们体现出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决定因素包括贫穷、压力,以及遗传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症状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症状 潜在的血管病通常没有症状。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最初警告。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包括: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木胡牙提 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年世界212dz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l)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R—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1、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 (2)家族史:研究表明一级亲属出现早发CVD时,个体患CVD的危险增加。而男性在55岁前或女性在65岁前患CVD即为早发。 (3)高血压: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CVD密切相关,50岁以上成人,与舒张压(DBP)相比.收缩压(SBP)更显重要。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Sta n dards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刚刚正式颁布。该指南中关于心血管病防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做出以下推荐建议: 一.高血压 1. 每次患者就诊均应测量血压,非同日重复测量血压≥140/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 所有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在家中监测血压; 3. 为每位患者确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 4. 若能安全达标,应将心血管高危患者(确诊ASCVD者或10年心血管风险>15%的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5. 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10年心血管风险<15%),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

6. 合并糖尿病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20~160/80~105 mmHg范围内; 7. 血压>120/80 mmHg的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体重控制、合理饮食(低钠高钾)、减少酒精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等; 8. 血压≥140/90 mmHg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以保证血压达标; 9. 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及时启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或应用单片复方制剂,以期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10.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药物可应用ACEI、ARB、利尿剂或CCB; 11. 为使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通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但不宜联合应用ACEI与ARB或ACEI/ARB与直接肾素抑制剂;

12. 尿蛋白排泄量增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的患者,应该首选最大耐受剂量的ACEI或ARB治疗; 13. 应用ACEI、ARB或利尿剂治疗的患者,每年至少应监测一次血肌酐、eGFR和血钾; 14. 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三种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不能达标者应考虑加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二.血脂管理 15.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基石; 16. 对于甘油三酯升高(≥1.7 mmol/L)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1.0、女<1.3 mmol/L)的患者应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并优化血糖控制; 17. 建议未应用他汀或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检查血脂。年龄40岁以下者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必要时增加监测频度;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 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本指南涵盖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基于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等内容,本文仅就二级预防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 年第一期。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一、卒中二级预防(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如下:(1)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 m H g ,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 以下。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 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LDL-C 降至1.8

mmol/L (70 mg/dl )以下。(3)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 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 事件,推荐HbA1c 治疗目标(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TIA 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推荐意见如下:(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 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3)发病24 h 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原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W 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4)发病30 d 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 ) 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总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 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哪些_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疼痛 如果其他肌肉组织(特别是腓肠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供,患者常在运动中感到肌肉紧缩感和乏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见第28节)。 心包炎(心脏周围囊腔的炎症或损伤)所导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时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运动不会使疼痛加重。由于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会加重或减轻病人的疼痛。 当动脉撕裂或破裂时,病人出现剧烈锐痛,这种疼痛来去匆匆且可能与身体活动无关。有时这种病损可能发生在大动脉,特别是主动脉。主动脉的过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动脉瘤)突然出现渗漏,或者内膜轻度撕裂,血液渗漏入主动脉夹层。这些损害可导致突然的严重疼痛。疼痛可发生在颈后、肩胛间区、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缩时,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一组瓣膜可能会脱向左心房(二尖瓣脱垂),这种病人有时可出现短暂发作的刺痛,通常这种疼痛位于左乳下,且与体位和活动无关。 气促 乏力 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 心悸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心跳没有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活动后,甚至正常人亦会察觉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齐。通过脉搏触诊或心脏听诊,医生可以证实这些症状。心悸

症状是否属于异常,取决于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有无诱因、是突然发生或是逐渐发生、心跳频率、是否有心律不齐及其严重程度等。心悸与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晕等一道出现时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 头晕和晕厥 一、心血管系统拥有许多血管,这些血管将各种各样的物质运送到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在这些物质中有氧气、燃料(葡萄糖)、建筑材料(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被称作毛细血管的微小血管在肺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我们的血液就得到了氧气,与此同时,肺部的二氧化碳则被我们呼出。这些血管伸入心脏,而心脏则将血液挤压至全身上下各个细胞。在各个细胞处,血管形成一个毛细血管网络,为细胞输送氧气和其他养料并带走细胞中的代谢废物。氧气以及葡萄糖是身体的各个细胞制造能量所必需的物质;而细胞中的代谢废物则是指二氧化碳和水。 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血液的中的细胞老化,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引起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蜂蜜首乌丹参汤 配方:蜂蜜、首乌、丹参各25g 制作与用法:先将首乌、丹参用水煎,去渣取汁,加入洋槐花蜂蜜并搅拌均匀。分3次服用,每日一剂。 蜂蜜银杏粉 配方:蜂蜜100g,银杏粉或银杏叶粉50g。 蜂蜜姜汁 配方:蜂蜜30g,生姜汁1汤匙。 蜂蜜鲜李子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整体危险评估和危险分层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包括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WH0/ISH风险预测图、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模型等。Framinghtim危险评估模型应用最广泛,但该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建立了国人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表1),危险因索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总胆固醇水平、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和吸烟。该量表适用于35~59岁人群,预测该人群未来lO年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年龄≥60岁人群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使用该量表常低估其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危险。 上述危险评分工具计算的是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由于年龄是预测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年轻个体来说,尽管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低,但相对于同龄人,可能患病风险增加了数倍,因此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共同制定了“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图1),强调与同龄健康个体比较,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增加的倍数。健康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平均危险见表1,相对危险量表使用方法见图1。 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2002年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建议: ·危险因素评估: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年龄(男>45 岁,女>55岁)、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或低HDI.-c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个体,应每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推荐使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评估模型,所有40岁以上个体应该了解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程度。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你知道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

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均应专科正规治疗。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千万不要只吃中成药就了事,千万不要乱投“游医”,否则吃亏的是自己!要相信科学!不相信科学是最可怜的“无知”,是最大的“可悲”。 服药应规律和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阿斯匹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应提倡广泛使用。患有冠心病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心绞痛发作时含服。前胸压榨样疼痛20分钟不缓解者应立即到医院心血管科就诊,以防急性心肌梗死。 五、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生活是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饮食规律和睡眠规律。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熬夜熬通宵,接着连睡一两天,这样生活的人不患病才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有午睡习惯者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午休。 六、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就是要求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总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食盐摄入量。 1.减少钠盐:成人每天5~6克钠盐即可满足正常需要。注意减少烹调用盐,少用酱油,少吃咸菜及盐腌食品。也可用低钠盐、健康保健盐。“限盐”就是要求每日钠盐摄入量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 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 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D 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1、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最早由美国Framingham研究提出并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特征(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使个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几率)增加,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个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特征(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g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心血管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有近300种,但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各家意见不一,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分类是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大类;第二种是分为“可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两大类;第三种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大类。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将危险因素归为三大类(表一):(1)主要(传统)危险因素(只研究较早,已有较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2)潜在危险因素(指较新的,目前仍存在争议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因素);(3)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表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 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 1、年龄 1、超重∕肥胖 1、教育程度(偏低) 2﹑家族史 2、血清TG升高 2、经济收入 3、男性 3、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 3、职业及其变动 4、高血压 4、血清LP(a)升高 4、不健康饮食 5、吸烟 5、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5、缺乏体力活动 6、血清TC升高 6、凝血因子升高 6、过量饮酒 7、血清LDL-C升高 7、慢性炎症(hsCRP↑) 7、精神紧张(压力) 8、血清HDL-C降低 8、氧化应激 8、某些精神疾病 9、糖尿病 9、血浆HCY升高 10、肾功能受损 10、睡眠呼吸障碍 1.1 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2)家族史: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早发冠心病(CVD)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55岁或女性一级亲属发病时<65岁)的个体发生CVD是无家族史的1.5~1.7倍,而且与患CVD的家庭

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

· 述评·作者单位:!"""#$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群体遗传学和人群防治研究室 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 顾东风 在人类跨入%!世纪之初,心血管病给全球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在刚刚公布的《%""%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各地专家合作,收集并分析了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重大疾病,其中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最高,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万人,在心血管病死 因中有#&’以上可归因于吸烟、高血压和胆固醇。因此,心血管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从国内外研究和防治实践中也看到,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比较明确,利用现有的知识开展心血管病的预防已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且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有效措施。 一、心血管病流行与预防的现状 上一世纪,心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是以美国()*+,-.)*研究人员为代表的全球一大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学者已基本摸清了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流行趋势。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缺乏运动等。目前资料显示,仅高血压就可导致全球/"0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亡,高胆固醇可导致##0的人死亡。另外,全球目前约有!"亿人超重,至少#亿人肥胖,!1$$亿糖尿病患者,吸烟的人数更多。 发达国家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开展了一些以社区为基础的心血管病的预防研究,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和其他预防措施,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而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许多研究取得了明显的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效果,如著名的芬兰2345.6)478+)943:7;5和美国的<5),=34>(+?7@A+5B 943:7;5研究。伴随着这些令人鼓舞的成果,一些发达国家把心血管病的预防纳入了国家卫生工作的重 点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世纪C"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除了心血管病的治疗水平提高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期间重视了心血管病的预防,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所下降。但美国等发达国家自!DD#年以来,年龄调整的脑卒中死亡率轻度上升,心力衰竭也呈上升趋势,冠心病死亡率基本维持不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去出现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下降趋势没有再延续。 我国心血管病和脑卒中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DDD 年我国农村和城市男性#/E $’岁人群中心血管病总死亡率分别为’!#& !"万和#FD &!"万, 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为C’&!"万和!"C &!"万, 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万和%!$&!"万;而同期美国同年龄段男性人群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为#C"&!"万,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万和’!&!"万。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 改变既往“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发达国家”的认识误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是全球上升较快的国家。我国自“七五”期间开展的心血管病的社区预防研究,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心血管病人群预防的主要特点是:(!)对血压的控制是干预的重点,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血压小幅度下降,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对血脂和体重的控制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措施,直接影响了对冠心病的干预效果。(#)对脑卒中的干预效果好于冠心病,对城市居民的干预效果好于农村。(’)心血管病的人群防治尚限于少数单位,对降低我国广大地区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收效不大。(/)农村心血管病干预项目约为城市的!&/,广大农村社区的心血管病防治项目与人口极不相称。 总体上说,我国对心血管病预防的投入还不足,措施尚不完善,尚未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展开。由于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A.+,G 947?H7>,H)4;.%""#,I38#$,231%万方数据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摘要】目前,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逐渐得到了延长。但是,在每年的死亡的人数之中,因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死的仍居各种死因之首。 因此,人们应该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心 血管 疾病的预防工作。本文主要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希望对人们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 Q0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371-01 据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教授指出,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只要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的产生,这样就能 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据相关报告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在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的 趋势,截止到现在为止全球大约已有10亿的高血压患者了。 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当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三高”和“三低”。“三高”分别是指高血压的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残疾率高。全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以每 年350万的速度激增;在每年的全国人口死因中,因患有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而死的就占 了41%l而且,目前全国已有600万人因高血压病而留下了半身不遂、痴呆等后遗症。“三低”分别是指得患者的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和有效控制率低。据相关的普查报告表明,知道自身 患有高血压的人数还不到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一半;患者按医师要求服药的不到12.5%,这 就是服药率低;有的人虽然吃了药,但真正的有效控制率还不到30%,这就是有效控制率低。 一、高血压发病的具体原因 1、肥胖的青少年以及儿童患高血压的概率是较大的,对于相对肥胖的人来说,用药物 来控制患者的血压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要想对血压进行很好的控制,所需要的要剂量也相对 较多。 2、至于成年人,吸烟和酗酒会导致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到血压的高低。由 于吸烟极大的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吸烟者的人更加容易患高血压,而且由于烟中含有 大量的尼古丁,而尼古丁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对降压药的疗效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大力 宣传戒烟以防治高血压。 3、生活长期不规律,长时间的压力过大也会引起高血压。对于那些从事精神紧张度高 的职业者,例如驾驶员、医师、新闻工作者等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活长期以来很不规律,而 且心理压力也很大,再加上他们很少有时间来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就使得他们患高血压的 概率要比正常人群高很多。 二、预防高血压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有 1、合理膳食 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控制血压最为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合理的膳食。据预防高血压 的洪教授讲,在日常的饮食方面,人们想吃什么就应该去吃什么,但是一定要做到“虽然什么都吃,但绝对保证适可而止”,每次吃饭的时候吃个七八分是最好的,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七八分饱,百岁不老”。由于人体需要42种营养素,而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能够完全含有这42种营养素的,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头一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是食物的多样化。人们 在饮食方面,不能因为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去吃那样东西,不然会大大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而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绝对数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应该有所了解,掌握病因、预防发病,及时或定期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是应该提倡的,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因此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延长人类寿命。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其次,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预防的关键在于,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据某大城市对33 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要有健康的身体就该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兰陵县人民医院刘秀广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2)人口老龄化。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家族史; 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吸烟、缺少运动、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 常见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 图1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图2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 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血压偏高(即所谓的“高血压前期”),高盐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体重增长过快和过量饮酒。血压升高又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3次非同目诊室测量血压的平均水平收缩压≥140 mm Hg及(或)舒张压≥90 mm 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一经诊断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和危险分层,在此基础上,根据血压水平以及伴随疾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 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三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高);三低(知晓率、治疗率、达 ①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BHS、AAMI和ESH)的电子血压计。 ②使用大小合适的气囊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成年人的臂围25~35cm,可使用气囊长22~26cm、宽12~14cm的标准规格袖带(目前国内商品水银柱血压计的气囊的规格:长22cm,宽 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儿童应使用小规格气囊袖带。 ③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茶和排空膀胱。 ④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必要时加测下肢血压,选择宽度>16cm的袖带。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⑤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⑥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 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DBP读数后,快速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