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调研报告

工作论坛

蚌埠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调研报告

为建设创新型蚌埠,全面了解和掌握蚌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加快蚌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蚌埠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活动。

科技局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以及赴有关企业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以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听取受调单位和个人对我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研分别对安徽省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40所、中国凯盛集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3家驻蚌科研单位及天宝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市昊方滤清器有限公司、蚌埠市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8家企业;以及市属三县人民医院、水利局、农委、文物管理所、计划生育服务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27家单位以下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在对单位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别对以上单位的93名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组织10多名专家进行座谈,深入普乐太阳能公司进行实地调查了解。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按照安徽省科技厅统一要求本次调查问卷中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两院院士;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或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拥有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的人员;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两院院士、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缺失,即没有能够把握学科前沿的领军人物、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尖子人才。现有的高层次人才资源中的主力人才还是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这种人才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我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了我市竞争力提升。特别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文化还没有充分形成,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环境尚待改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产业承载平台十分薄弱等问题,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带来消极影响。

(一)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单位拥有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数为636人,其中男性523人占总人数的

82.23%;女性112人,占总人数的17.61%。学历构成如下:大专及以下95人,所占比例为14.96%;本科425人,占66.93%;硕士111人,占17.4%;博士4人占0.63%。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职称分布:中级职称84人,占总人数的13.23%;副高级职称481人,占总人数的75.75%;正高级职称70人,占总人数的11.02%。在高层次人才中年龄为30岁以下的有72人,占11.32%;31-40岁的有133人,占20.91%,41-50岁的有275人,占43.24%;51-59岁的有108人,占16.98%;60岁以上的48人,占4.55%。按照高层次人才的岗位划分,其中管理岗位有114人,占17.92% ;专业技术人员522人,占82.08%。

(二)调查个人基本情况

根据个人问卷结果,受调查总人数为93人。其中已知男性69人,女性20人,各占77.53%,22.47%。年龄分布为:30岁及以下的3人,占总人数的3.30%,31-40岁的17人,占总人数的18.68%,41-50岁的37人,占总人数的40.66%,51-59岁的28人,占总人数的30.77%,60岁及以上的6人,占总人数的6.59%。行业分布为:科研院所10人,国有企业14人,三资企业1人,民营(私营)企业8人,其他行业59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0.87%,15.22%,1.09%,8.7%,64.13%。

调查成员学历和职称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高层次人才个人问卷职称学历分布

鉴于以上表格数据,无论是从单位和个人的调查结果来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大多在30岁到50岁之间,且学历层次较高,集中在本科。从职称分布来看,副高级占很大比重,正高级职称较少。而从岗位分布上看,人才多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在行业分布方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中在事业型单位,其他行业较少。调查结果表明:

1、蚌埠市近年来人才引进不足,现有人才人心不稳。调查显示,93名被调查者中,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数为零。在本地工作10至20年的占25%,工作20至30年的占40.22%,工作30年以上的占27.17%,以上合计在本地工作10年以上占被调查者的92.39%。而在蚌埠工作5年以下的仅有2.17%,5至10年的为5.43%。表明近年来吸引进入蚌埠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比例较小。

在科技局组织的座谈会上得知,近年来本地人才流失极为严重,有的单位甚至成批外出,并且是一去不回。调查还显示,就现有人才而言,经常考虑离开目前工作单位的人数占20.88%,已经开始寻找其他工作的占14.13%,有离开安徽去外地工作打算的占23.9%。

2、科研人才结构失衡,导致创新能力有限。调查数据显示,93名被调查者中的科技论文被收录情况是,被SCI收录的比例为18.73%,被ISTP收录的比例为20% ,被EI收录的比例为10%,而一篇都未被收录的比例高达51.25%,超过一半。

就专利申请情况来看,在国内申请的专利中发明的占1.9%,实用新型占6.96%,外观设计申请数量为零;在国内实际获得的专利中,发明类占1.3%,实用新型占5.8%,外观设计申请数量同样为零。而在国内从未申请及获得专利的人数分别高达91.14%和92.86%。

在所调查的93人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奖中,国家级成果奖占总人数的 2.83%,省部级占25.47%,地市级占43.4%,没有一项获得过国际成果奖,而未曾获得任何研究成果奖的人数比例占28.3%,超过四分之一。

3、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不够,相关交流较少。调查显示,在93名被调查者中近3年来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占38.20%,参加过1次的占28.09%,参加过2次的占19.10%,参加过3次以上的仅占14.61%。

而各单位3年来在政府的牵引下参加各类国内外人才培训交流的次数分别为:没有参加过的占54.05%,参加过1次的占18.92%,参加过2次的占16.22%,参加过3次以上的仅占10.81%。

4、企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分布不够合理。93名被调查者中,在国有企业工作人数占15.22%,在科研院所工作人数占10.87%,在三资企业工作人数占1.09%,在民营(私营)企业人数占8.7%,在事业单位工作人数占64.13%。

在企业工作人数较少已明显制约了蚌埠市工业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严重制约了整个蚌埠市的工业水平。

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以及座谈所掌握的情况,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有关人才的政策、科研环境、科研氛围、生活福利、教育培训、经费来源等几个方面。

(一)科技发展环境较差,尚未形成创新文化氛围

高层次人才与一般性的人力资源不同,他们所追求的是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环境是决定一个城市或地区能否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能否让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根本因素。在座谈过程中,高层次人才们反复强调发展环境的重要影响。

1、高层次人才的发展空间不尽人意。首先,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虽然关心所在地区的社会氛围、生活环境和收入情况,但更加关心个人的发展空间。在单位能否受到领导重视,得到尊重和重用,得到培训和提高专业技术的机会,事业上能否得到发展,在留住人才上有时比收入更为重要。

其次,城市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中企业、个人未来发展的空间。虽然蚌埠在一天天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与合肥、芜湖、南京等周边城市相比,似乎总是慢上一些,这和我市高层次人才流失不无关系。

2、对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的奖励不足。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成果予以奖励,一方面是给予他们理应得到的报偿,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他们成绩的充分肯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鼓励其创新,发挥该类人才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市政府和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成果奖励力度不足。比如,虽然专利发明应当享受法律规定的奖励,而我市有较大比例的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人才创新没有动力,甚至使得一些发明人失望地离去,使企业痛失由于创新成果带来的潜在巨额收益。

3、科研工作环境有待改善,政策有待优化。在科研工作面临的各项困难中,被公认排在前

三位的依次分别是科研经费不足、缺少科研及学术氛围以及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这一点对单位的调查与对个人调查结果基本吻合。93名被调查者中,认为制约当地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中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占21.79%,认为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的占17.09%,认为主要领导重视不够的占15.38%。

科技人才生活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分别是工资待遇偏低、继续深造机会少和住房条件差。

调查数据显示,93名被调查者中,年收入在5万元及以下的占91.11%;年收入在6至10万元的占6.67%,年收入在11至20万元的占1.11%,在21万元以上的占1.11%。收入相对较低是造成许多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二)缺少科研创新平台,制约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

1、对高层次人才创业的扶持力度不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金种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上台阶的重要力量。除了创业氛围、生活环境之外,高层次人才选择创业更关注的是发展环境,即企业发展的空间。然而,我市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省科技厅的关心下,蚌埠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题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共完成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已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毕业企业6家,涉及电子、机械、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市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中心也全面投入使用,服务条件和服务手段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当看到还存在着不足。创业园区还尚未形成一定规模,难以取得企业集群竞争力;对于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配套服务尚在起步阶段。我市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业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如何向这些新创立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和精心的呵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2、服务方式滞后,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中。在人才服务方面,主要停留在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常规服务,在主动与企业联系、了解人才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人才政策方面,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引进、鼓励人才到民营企业创业的政策;在人才评价方面,还没有与国企、事业单位人才评价体系一致。

(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依附的科技产业平台不够坚实

高层次人才一旦脱离其依附的产业,就蜕变成为一般性的人力资源。因此,要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还必须有坚实的产业平台,否则就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即使通过各种方法引进了人才,他们也会由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离开,正所谓“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例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其最初的形成原因只是政府为了留住斯坦福地区的留学生,提高当地经济的一个政策。没想到硅谷发展迅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前来工作和创业,目前已集结着美国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良好的产业平台吸引来足够数量的高层次人才后,知识传播和知识外溢效应能够不断摩擦出创新的火花,新人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快速成长,为高层次人才的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应当看到,我市的科技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且发展战略不够清晰,产业格局分散化,人才承载能力和集聚平台有限,难以产生企业及其拥有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积聚后带来的效应,和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的良性机制。

三、对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加大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广泛吸纳和大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际情况,和队伍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就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要从战略上提高对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强市战略思想。从我市目前的现状看,要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地方发展能力取决于引用人才的能力”的科学理念,克服和纠正“重引进资金、引进项目,轻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重发展经济、轻开发人才”的思想和作法,把开发人才资源与经济建设提到同等的高度来认识,切实推进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努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树立与现代高精尖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较量,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与较量,谁拥有高精尖科技、高素质人才多,谁就能抢占经济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机关要从经济建设的最先发展上谋划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切实把它作为一件大事,常议常抓。要在政策、经费、人力配置上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给予足够倾斜。要把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自觉纳入地区、部门人才大循环之中,实施有自身特点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要科学界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范围,它不仅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也应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如果忽视技工人才将不利于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要把国家加大高层次技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落到实处。

2、要制定人才工作发展规划,明确人才发展目标任务。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和全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才工作规划,确立人才开发指导思想和用人原则,明确人才发展规划目标、质量目标、分布目标、培养目标和引进目标,以及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任务、措施和责任要求。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制订、落实并组织实施。

(一)建设创新型城市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有不同的论述,但基本形成这样的共识:它包含关于创新的一般观念和相关制度设置两个层次。观念文化表现为人们对创新活动的认识态度,制度文化则指对创新活动发生作用的制度安排。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制度是创新文化的保障。它们共同支配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

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这为我们培育创新思想观念、营造创新制度环境指明了方向。发展创新文化,必须从观念更新、观念突围入手。创新的过程总是伴随“革故”,新与旧的挑战交织其间。创新会改变甚至否定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会触及甚至颠覆一些已经成型的利益格局。创新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往往也越大。现实告诉我们,许多阻碍创新发展的无形而顽固的力量,更多地来自于观念。

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创新、开放的思想深入人心,尤其是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更应当开放思想,倡导创新精神、敢冒风险、宽容失败,扫除创新道路上来自观念、思想上的种种障碍,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搭建起创新的文化“舞台”。提高单位领导层,尤其是企业领导的自身素质。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反映了企业家的人生哲学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反映了在企业家主导下的整个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管理者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家长式的领导下工作,人才的技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能得到学习新技能和新经验的机会,因而企业很难做到信任人才、知人善任。企业的兴衰,背后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兴衰,企业管理水平的兴衰,背后是企业人才危机的周期性变化。这次调研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蚌埠工业玻璃设计研究院前几年人才大量流失与近年来的外流人才逐步回归的变化,以及高新区海归郑博士的创业失败与留美博士孙嵩泉在蚌埠普乐新能源投资成功的天渊之别,主要就是新领导的人格魅力与领导艺术和能力的体现。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

1、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建立人才“柔性流动”的新机制。蚌埠的城市发展、居住环境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现状决定了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来蚌埠定居生活往往不太现实,因此,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起高层次科技人才“柔性流动”的新机制。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来蚌埠工作、创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和提供专业服务。鼓励各单位、各企业采取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自主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蚌埠服务。

2、加快创业园区建设和配套服务改善。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下一步工作应作如下方面安排:首先,鼓励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入科技服务中心创业,加强相关配套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其次,加强官产学协作,依托我市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新创立企业的存活率,帮助它们健康成长。最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进度。我市是除合肥外高校和科研单位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大学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在大学园附近建设大学科技园,可以进一步整合、发挥我市高校、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努力开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3、建立有利于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和奖励机制。逐步建立以业绩取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待遇。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试行奖励股权、期权等多元化分配方式,逐步形成工资报酬与贡献相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对异地调入我市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紧缺高层次技术人才,可由用人单位实行一次性住房补贴或安家补贴。

政府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和规范对于高层次技术人才创新成果的奖励。鼓励企事业单位对做出重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奖。市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逐级奖励,认真监督企业是否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创新人才及时、足额的奖励。引导企业建立创新成果的科学评价机制,以保证给予创新成果合理的评价,体现其真实价值,保护高层次技术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多出成果,早出成果。

4、出台更多、更有力的扶持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应出台更多、更有力、务实的扶持政策。一方面,要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进行扶持,比如对那些前景非常好的项目,财政可考虑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扶持创业项目的启动。建立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资金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和担保基金以及政府、金融、企业定期交流制度,优先向金融机构推荐创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出台政策关怀高层次科技人才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比如,给予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经费扶持,帮助高层次科技人才自我实现。政府可以筹措资金建造高层次人才公寓,既可以优惠购买居住,也可以优惠租住。对尖子型高层次人才的家庭成员,可考虑优先安排就业或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安排好子女就学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我市相关政策,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在我市创业、就业。可以通过市政府及科技局等单位的门户网站以及其他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了解我市的相关政策。

(三)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载体建设

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能更准确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更准确了解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可能产生利润。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其技术创新成果主要由企业完成,技术创新人才也主要聚集在企业。为了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聚焦,在加强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蚌埠市“十一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平台上,突出发展那些能耗低、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逐步建立起以主导产业领域企业为主体,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产业集群,发展从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安装调试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形成集群优势,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搭建坚实的载体。

滤清器产业一直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拥有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技术的企业。近几年来,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的高小柴油/水分离滤清器总

成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该行业内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新环境。政府应对该行业进行扶持、引导,为该行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良好的企业载体。

经过多年培育,我市新兴行业逐步做强,其中玻璃行业和光伏产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玻璃新材料从小到大,已逐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07年,依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为核心的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目前已有部分项目即将投产。该行业产学研结合紧密,拥有一定规模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国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年,蚌埠市普乐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5MW投产,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该公司的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也进入攻关阶段,拟于09年建成一条MW级生产线。安徽应天新能源有限公司承建位于内蒙古的200KW的多倍聚光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站工程已于07年8月竣工,并得到用户好评。以上两个产业联系紧密,玻璃已经逐步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光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普乐新能源是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有20余名高层次技术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污染小,现在国内不少地区准备立项发展。

产业集群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了大量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还集中大量的科技研发人员,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地理位置的集中可以使集群享有“外部经济”,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可以使接近重要知识来源的企业比位于其它区域的企业可以更快的引入创新成果。建议以光伏产业和玻璃行业为主体,充分利用光伏行业的先发优势,对发展产业集群作长期规划。雷诺公司的二氧化锡导电玻璃也已经开工建设,只要产品外观能够提升,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需求。下一步可发展光伏安装服务、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等下游企业,逐步建立起囊括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产业发展了,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同时集群内部知识传播也将形成科技人才的内部培养机制,自然全方位带动相关行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动态

安徽省科技厅与蚌埠市进行自主创新工作会商

10月10日,省科技厅徐根应厅长一行前往蚌埠市就促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与蚌埠市人民政府进行工作会商。双方对加强厅市共建,共同抓好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高新区二次创业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会谈。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娅、市政府副秘书长牛方岩和市科技局局长郭长友参加了会商。

徐根应一行听取了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近期工作推进情况和首期启动的12项重大项目等情况汇报。充分肯定了蚌埠市自主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将继续给予蚌埠市自主创新工作以更大的支持,共同做好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陈启涛在讲话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徐根应一行来蚌指导工作表示欢迎。陈启涛强调,随着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开展和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的发展更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创新的推动,更需要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一步,蚌埠市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举全市之力、尽全市之能,努力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蚌埠奋力崛起的步伐。

会商前,徐根应一行在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娅的陪同下,先后到国家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玉米废弃物综合利用中试线、凯盛玻璃新材料产业园、普乐新能源公司等处实地考察。(高新科)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蚌埠)培训会召开

为了做好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省科技厅于9月1日上午在蚌埠市组织召开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蚌埠)培训会。来自蚌埠、淮北、宿州科技局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会议由蚌埠市科技局刘自力副局长主持。

会上,省科技厅高新处杨燕珍同志从企业、中介机构准备申报材料需求出发,详细说明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中常见的问题,并通报了下一步省厅工作安排。省知识产权局信息管理部陶平部长结合管理办法,讲解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

与会代表还结合自身在准备申报材料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提问,两位专家做了一一解答。

此次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开展将产生积极作用。(高新科)

全市专利工作现场会在怀远县召开

9月3日上午,蚌埠市知识产权局在怀远县召开了全市专利工作现场会。怀远县副县长何懿、市知识产权局宋黎晓副局长,县、区科技局负责同志及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科科长何林首先通报了蚌埠市1-7月份专利申请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蚌埠市知识产权局推动专利工作的创新做法、工作思路,以及取得的成效。怀远县科技局李战社局长介绍了该县为推动专利工作取得突破所进行的系列改革与创新。会上各县、区科技局负责同志就如何推动专利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最后,宋黎晓副局长分析了蚌埠市专利工作现状以及与兄弟城市之间的差距,肯定了怀远县科技局今年上半年在专利申请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希望各县、区科技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加大专利工作力度,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市知识产权局)

我市举办“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科技报告会

为了促进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9月26日,我市“光伏产业发展”专题科技报告会在市科学宫报告厅举行。此项活动由市经委、市科技局、市科协主办,合肥工业大学蚌埠校友会协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娅,市人大、市政协的相关领导出席报告会,会议由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郭长友主持。全市各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共160余人听取报告。

会上,我市普乐新能源有限公司孙嵩泉博士作了题为“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的专题学术报告。孙博士的报告从目前日趋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和环境形势开始,提出了加速培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随后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光伏市场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并将薄膜电池和目前光伏市场主流的单晶硅、多晶硅电池做了对比。孙博士还结合蚌埠实际情况,给我市发展光伏产业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希望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蚌埠市光伏产业园为载体,走“科技化、国际化、公众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把我市光伏产业园打造成为以非晶硅/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为主导的光伏产业基地。

会后,孙博士与在场的听众就农村用电、发展配套企业、怎样形成产业链,以及如何投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科技管理与外事科)

大青豆提纯复壮、优选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9月12日,蚌埠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省怀远县兴达实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安徽省大青豆科技专家大院建设”项目的子项目“怀远大青豆提纯复壮、优选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成果鉴定。安徽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齐波,怀远县何懿副县长,市科技局刘自力副局长及市、县科技,农业部门领导、专家出席了鉴定会。

会上,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详细审阅了相关鉴定资料。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资料齐全,数据详实可靠,技术路线正确,先进实用,推广面积较大,较大幅度提高了大青豆产量,保护了优质种质资源,提高种性,延长了大青豆上市期,明显促进了农民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总体技术达省内领先水平。

据悉,怀远大青豆提纯复壮、优选及配套栽培技术是怀远县首批科技特派员,市农委总农艺师吴广文和怀远县大青豆协会合作,在知名品牌梅桥大青豆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历时三年在兴达公司大青豆基地研究,并实践出来的综合技术。该技术有效地解决我县大青豆品种不纯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大青豆的产量和品质,达到了延迟采收、繁荣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怀远县科技局) 首届“禾泉杯”石榴擂台大赛在禾泉农庄隆重举行

由怀远县涂山石榴协会主办,蚌埠市禾泉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禾泉杯”石榴擂台大赛于9月30日在风景如画的禾泉农庄隆重举行,这是继怀远县2006年成功举行石榴评比大会之后,又一次成功举办的石榴盛会。

本次大赛共评出:皖榴一号、玉石籽、玛瑙籽、笨籽石榴一等奖4个,并颁发石榴果王称号;皖榴一号、玉石籽、玛瑙籽、笨籽石榴二、三等奖各4个,并颁发证书;石榴科技示范园和石榴采摘示范园各5个,并颁发证书和授牌。同时会后还对评出的皖榴一号、玉石籽、玛瑙籽、笨籽4个石榴果王进行了现场拍卖,其中皖榴一号石榴果王拍得人民币1880元,玉石籽石榴果王拍得人民币1080元,玛瑙籽石榴果王拍得人民币200元、笨籽石榴果王拍得人民币510元。

近年来,在推动怀远石榴产业化进程中,怀远县委、县政府重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自1984年在全国建成第一家“怀远石榴研究所”以来,又成立了“石榴新产品研发中心”、“涂山石榴协会”、“石榴营销协会”以及十几家民间石榴研究会等服务组织。目前已构建起“科研+企业+协会+果农”的技术推广体系及产品加工营销体系,全县已形成年产3000万kg的2.5万亩石榴生产基地及年加工能力达万吨、利税达亿元的深加工产业基地。果农、企业年增加收入达亿元。(怀远县科技局)

蚌埠市获得2008第二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项目2008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第二批项目于9月22日正式公告,蚌埠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的“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60万元的无偿资助立项支持。(高新科)

大事记

9月1日省科技厅在我市组织召开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蚌埠)培训会。

9月3日认定市禹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五河县龙晨农牧产品农业合作社为民营科技企业。9月6日安徽天源棉花机械自动化研究有限公司自行研制的“总线式轧花机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9月12日召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会议。

9月21日“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对ICU内严重感染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人工气道建立中的临床应用”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9月22日我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的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第二批项目立项支持。

9月23日省科技厅在我市埠组织了“中新创投杯”首届长三角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蚌埠)培训班。

9月26日市科技局、市经委、市科协联合举办了“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的科技报告会。

9月26日我局对口支援了蚌山区黄庄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并为该街道赠送了办公电脑。

9月29日向科技部推荐普乐光伏太阳能发电国际合作项目。(局办公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