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投入占比

信息化投入占比
信息化投入占比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

前言 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第2部分:办公自动化规范; 第3部分:电子交易规范; 第4部分:呼叫中心规范; 第5部分:CRM规范; 第6部分:SCM规范。 本部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 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治理、实施治理的差不多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不着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确达成协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1849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功能规模测量第1部分:概念定义 GB/T 18492-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不 GB/T 18493-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 SJ 20778-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 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 3 定义 本标准采纳下列定义 3.1 验收 acceptance 需方授权代表一项活动,通过该活动,需方同意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的软件产品的所有权。

(行业分析)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最全版

(行业分析)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能够见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之上数据中都能够见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壹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壹定成效且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壹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俩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壹个重要原因在于之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之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未来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 (平均每家投入)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之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之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之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77.6%。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管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台湾省中钢X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和宝钢相似,但它的运营模式的变化过程和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性。武钢总投资俩亿的信息化壹期工程整体产销资讯管理系统于2003年1月成功上线,取得显著效益,已于年底启动二期工程。这俩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另壹个共性特点是,都已经孵化出专业的信息化软件及服务企业。另外,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X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X公司、杭州钢铁集团有限X公司和首钢集团开始全面实施ERP,冶钢集团也全面完成企业主干网络建设等,标志着钢铁行业信息化处于大干快上的格局。2003年至2005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总投资将达到40-45亿元。

【生产管理】国家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DOC 88页)

国家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DOC 88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前言 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第2部分:办公自动化规范; 第3部分:电子交易规范; 第4部分:呼叫中心规范; 第5部分:CRM规范; 第6部分:SCM规范。 本部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 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不着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确达成协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1849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功能规模测量第1部分:概念定义 GB/T 18492-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别 GB/T 18493-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 SJ 20778-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

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2002-03-22 14:54 中国国家企业网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五”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于2001年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638份有效问卷(以下简称638户)。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十五”趋势。现将本次调查结果和我们所做的分析报告如下: 一、638户企业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国家重点企业231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0户。 1.企业行业分布 被调查企业分布在机械、化工、纺织、电子、煤炭、汽车等33个行业(包括“未知”行业,凡未填报“隶属行业”一栏的企业归入此类,下同。)

2.企业地区分布 被调查企业覆盖除西藏、海南、新疆建设兵团以外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如表1-2所示:

3.企业经济类型分布 被调查企业经济类型分布情况如表1-3所示:

4.企业规模分布 被调查企业规模分布情况如表1-4所示: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1.大多数企业设有信息机构和信息主管 据调查统计:有488户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43户企业设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经理、副厂长,占%。在231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的企业建立了专门信息管理机构,81%的企业设有信息主管。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家重点企业对信息化工作是比较重视的,是有组织保证的。 2.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情况 据调查统计:638户企业信息技术人员达到3929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666人,占%;工程师17235人,占%。在231户国家重点企业中,信息技术人员达到25917人,占638户企业信息技术人员总数的66%,高级工程师2970人,占638户企业高工总数的%。由此可见,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人才资源拥有度高于其他企业。

2019电厂信息化行业的分析报告

2019年电厂信息化行业 分析报告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行业政策 (3) (1)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体制 (3) (2)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 (3) 二、 ........................................... “4 三、行业竞争情况 (6) 1、电厂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 (6) 2、进入电厂信息化行业的主要障碍 (7)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8) 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8) (1)产业故策软件产业属于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行业 (8) (2)电厂的爲求 (8)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9) (1)技术人才瓶颈 (9) (2)国外知名企业产品的冲击 (9) 五、行业技术水平与技术特点 (9) 六、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10) 七、上下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 (10)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体制 电厂信息化软件行业,主管部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软件产业实行行业管理和监督,组织协调并管理全国软件企业认定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负责全国软件产品的管理, 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并发布软件 产品测试标准和规范;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的国产软件产品备案;指 导并监督、检查全国各地的软件产品管理工作;授权软件产品检测机构,按照 我国软件产品的标准规范和软件产品的测试标准及规范,进行符合性检测;制 定全国统一的软件产品登记号码体系,制作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发布软件产品登记通告。 (2)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 1)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在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技术政策、软件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软件行业进行 大力科远股份扶持。 2)2000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0] 25号),制定了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税收政策。 3)2002年,国务院发布《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将软件产业的定位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上,明确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的这一产业政策,为软件产业赋予了新 的历史使命,将在较长时期内对软件业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4)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15年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015年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015年6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4) 1、行业简介 (4) 2、行业上下游关系 (5) 3、行业发展背景 (6) 二、行业壁垒 (9) 1、行业经验和专家队伍壁垒 (9) 2、技术壁垒 (10) 3、客户资源壁垒 (10) 三、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特征 (11) 1、周期性 (11) 2、区域性 (11) 3、季节性 (11) 四、行业监管体制及产业政策 (11) 1、行业主管部门 (11) 2、行业自律组织 (12) 3、行业产业政策 (13)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4) 1、有利因素 (14) (1)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14)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15) (3)技术创新和进步 (15) 2、不利因素 (15) (1)国内工业企业设备管理理念尚未成型 (15) (2)技术的替代 (15) 六、行业市场规模 (16) 1、市场容量 (16)

(1)软件行业总体市场 (16) (2)工业软件应用终端市场 (17) 3、市场前景 (21) (1)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大 (21) (2)“互联网+”大潮:互联网为软件业开拓需求 (22) 七、行业竞争情况 (24) 1、行业竞争格局 (24) 2、行业主要企业 (24) (1)PSIPENTA (24) (2)东软集团 (25) (3)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5) 八、行业风险特征 (26) 1、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 (26) 2、国内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26)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27) 4、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风险 (27)

国内企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八十年代进行铺垫,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意识上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2.需求上 1)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2)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上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也是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 3)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技术规范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前言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目前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第2部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规范; ——第3部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规范; ——第4部分:协同产品商务系统(CPC)规范; ——第5部分:供应链管理系统(SCM)规范; ——第6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OA)规范; ——第7部分:企业信息化监理规范; ………… 本部分为第1部分。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1 范围 本部分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2.1 验收acceptance 需方授权代表的一项活动,通过该活动,需方接受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的软件产品的所有权。 2.2 需方acquirer 为自己或为另一个组织采购软件产品的组织。 2.3 批准approval 需方的授权代表对开发方的项目计划、设计或其他方面表示满意并可能作为下一阶段工作基础而签署的书面文件。这种批准并不能解除开发方对满足合同要求的责任。 2.4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一个系统或CSCI的组织结构,标明它的组成,这些组成的接口和它们之间的操作概念。

2.5 开发阶段build 1)软件的一个版本,它满足完整的软件所要满足的全部需求的一个特定的子集。2)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子集的软件版本所经历的时间。 注:术语“开发阶段”和“版本”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开发方;例如,可以通过几个版本来实现一个开发阶段,一个开发阶段也可以发行几个并行的版本(如在不同的地点),或者将它们用作为同义词。 2.6 计算机数据库computer database 见数据库。 2.7 计算机硬件computer hardware 能接收和存储计算机数据的,对计算机数据执行一系列系统性的操作的,或能产生控制输出的设备。 这类设备能实现基本的解释、计算、通信、控制或其他逻辑功能。 3 总则 ERP产品设计遵从以下原则: ——底层设计高度集成化,各类数据、计算、共享高度统一,不同于单类应用的简单连接; ——产品采用先进和稳定的IT开发平台,系统稳定、安全、灵活、可扩充;——在各种行业有丰富的实用案例; ——软件提供者本身的业务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保证产品持续发展,服务持续提供; ——符合相关制度和法规,适合企业管理和人文文化特点。 为达到以上各项原则,应在产品研发、实施、服务、产品功能各方面建立相关的标准工作方法和内容。 4 ERP产品研发技术要求 产品研发应严谨、科学,整个体系应具有完整、灵活、严谨、高效的特性,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反应的速度,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保证各类产品问题的可追溯性,及各类过程控制文档与记录的保存。以下为产品研发最基本流程的框架描述,过程中的文档摸版未提供,可根据需要由各企业自行设计确定。下面将以流程图的方式阐述主要工作过程,并分别配有表格形式的说明。 4.1 研发循环总流程 研发循环总流程见图1。

(行业分析)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未来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 (平均每家投入)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77.6%。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管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台湾省中钢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与宝钢相似,但它的经营模式的变化过程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

行业信息化水平差距与信息化策略分析_0

行业信息化水平差距与信息化策略分析 摘要:通过对两个企业信息化水平差距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新的改进模型,期望对企业制定信息化策略有一定的帮助。 当今时代,信息高速运转,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带来了社会、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个行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距也在逐步扩大,所以企业所处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对企业制定信息化策略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越来越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1 信息化水平差距的内涵和测算 1.1信息化水平差距的内洒信息化指数法是由日本电信与经济研究所(RITE)研究人员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又称RITE模型),是用来测算信息水平的一种方法,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用于宏观分析一个地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可用于地区内企业间信息化水平的横向比较(此模型的结构如图1)。 具体测算方法是,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值定为100,然后分别测算某年度的同类指标值的指数,再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分步算术平均法求得信息化指数。其中前者是直接将末级指标的指数相加之和除以项数;后者是先计算出二级指数值再求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两种算法的权重基础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但由于信息化指数只具有相对意义,所以并不影响人们运用该模型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 1.2信息化水平差距的测算企业如何认识和描述所处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并与之进行比较是很重要的。国内学者在国际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我国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等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改进的信息化测度和评介方法。例如周荣莲等对陕西省信息化指数的测度采用了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秦玫芬在小松峙介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信息化水平测算模型,尔后又有李彦萍通过对异常数据的修正、对异常指标的修正、计算方法的改进三种方法对秦玫芬提出的信息化水平测算模型加以改进。不久前,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已正式出台,这是全球第一个由国家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这为我国企业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提供了标准的框架。 根据国家信息测评中心在2005年公布的企业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中的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给予赋值,并提出了各个二级指标的算法(如表1所示)。 本模型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但是,在该模型中存在着一个问题:虽然企业可以通过上网注册在国家信息评测中心网站测出企业信息化水平,但是国家信息评测中心没有对外公布各个二级指标权重,因此,企业现在还不能靠自身直接测出企业信息化水平。而且,该模型的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因此,对该模型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完善并加以论证。 国内学者唐志荣、湛素华在反复征求北京、天津两地20多位信息管理专家的意见,进行总结,形成了能系统地描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构成(指标体系详细情况见图2)。 该指标体系反映当前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现状,可以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国家信息评测中心公布的模型不能对具体企业全面评价和认证的缺憾,反映了企业当前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过,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和局域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决策部门的政策取向,指标体系中某些指标和指标评判标准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根据这些变化对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进行调整,使该指标体系能更好地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另外,该指标体系主要

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公式、标准值及含义 1、变现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 (1)流动比率 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 / 流动负债合计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 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0.8(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 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低于1 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变现能力分析总提示: (1)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2)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或有负债。 2、资产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 公式: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 /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 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存货周转天数 公式: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产品销售成本

建设行业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

建设行业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信息产业的产值达到9298亿元人民币,虽然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但只要意识到其在我国作为产业发展只有几年的历史,就不能不看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有些地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此相对应,在我国产业信息化方面,却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建设领域尤其如此。 90年代,在我国建设领域,发生了“甩掉图板”这样在过去根本不敢想像的事情。这就是发生在勘察设计业的、由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化所带来的变化。这很容易给人一个印象,即建设领域信息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尽管甩掉了图板,我们还不得不以图纸的形式提交设计成果。 在建筑业,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投入使用。就施工管理软件而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钢结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计划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投标报价软件、施工详图绘制软件等。这些软件都可以很好地用于解决企业内的局部信息化问题,但这些软件往往是彼此独立的。要想在这些软件之间传递信息,或者需要经过先输出在纸面上再重新输入的过程,或者需要经过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这种信息传递无疑会增加工程的成本,因此,从总体上讲,计算机虽然被用在部分企业和部分项目的局部过程之中,但距离实现产业信息化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在建设行业,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单位认为,不使用计算机照样盖房子;有的单位虽然已经使用了计算机,但管理人员却没有感到计算机为其单位带来了什么好处。这些情况从反面指出,在建设领域这样的传统产业中,不仅要大力应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正确地、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为产业信息化服务,而这也正是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技术6大规范标准

前言 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规》系列标准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 第2部分:办公自动化规; 第3部分:电子交易规; 第4部分:呼叫中心规; 第5部分:CRM规; 第6部分:SCM规。 本部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 1 围 本规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 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不着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确达成协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6-2001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18491-2001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测量功能规模测量第1 部分:概念定义 GB/T 18492-2001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别 GB/T 18493-2001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 SJ 20778-2000 中华人民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 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验收 acceptance 需方授权代表一项活动,通过该活动,需方接受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的软件产品的所有权。3.2 需方 acquirer 为自已或为另一个组织采购软件产品的组织。 3.3 批准approval 需方的授权代表对开发方的项目计划、设计或其他方面表示满意并可能作为一阶段工作基础而签署的书面文件。这种批准并不能解除开发方对满足合同要求的责任。 3.4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一个系统或CSCI的组织结构,标明它的组成,这些组成的接口和它们之间的操作概念。 3.5 相关开发方 ASSOCIATE DEVELOPER 一个既不是主承制方也不是开发方的分承制方的组织,但它在同一个或相关的系统或项目承担开发工作。 3.6 行为设计 BEHAVIORAL DESIGN 从用户观点出发,对整个系统或CSCI的行为进行的设计,它只考虑满足用户需求而不考虑系统或CSCI的部实现。这种设计与体系结构设计不同,后者要标明系统或CSCI的部部件,并有这些部件的详细设计。 3.7 开发阶段 BUILD

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信息产业的产值达到9298亿元人民币,虽然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但只要意识到其在我国作为产业发展只有几年的历史,就不能不看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有些地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此相对应,在我国产业信息化方面,却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建设领域尤其如此。 90年代,在我国建设领域,发生了“甩掉图板”这样在过去根本不敢想像的事情。这就是发生在勘察设计业的、由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化所带来的变化。这很容易给人一个印象,即建设领域信息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尽管甩掉了图板,我们还不得不以图纸的形式提交设计成果。 在建筑业,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投入使用。就施工管理软件而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钢结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计划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投标报价软件、施工详图绘制软件等。这些软件都可以很好地用于解决企业内的局部信息化问题,但这些软件往往是彼此独立的。要想在这些软件之间传递信息,或者需要经过先输出在纸面上再重新输入的过程,或者需要经过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这种信息传递无疑会增加工程的成本,因此,从总体上讲,计算机虽然被用在部分企业和部分项目的局部过程之中,但距离实现产业信息化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在建设行业,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单位认为,不使用计算机照样盖房子;有的单位虽然已经使用了计算机,但管理人员却没有感到计算机为其单位带来了什么好处。这些情况从反面指出,在建设领域这样的传统产业中,不仅要大力应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正确地、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为产业信息化服务,而这也正是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成功的衡量标准

企业信息化成功的衡量标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已经演变成信息化管理,由信息化系统去代替企业管理制度的监督与执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精细化管理。现在大部分的企业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一旦信息化系统瘫痪,那么整个业务就无法开展,所有的事情只能等信息系统恢复正常。一个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免人情化,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这个就必须借助于企业信息化,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投入了巨大费用促使管理信息化却没有收到效果,判断一个企业信息化成功的标准目前也没有量化的指标,甚至有些企业员工已经形成了离不开计算机的场面,一上班很自觉的登录自己要使用的信息系统,没有电脑就基本做不了事情了这样的场面,但是还是说信息化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本文就信息化的成功评价标准提出一些粗浅观点,以供参考。 1 数据能否及时取得并且真实有效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一切都以数据为基础,所有的决策也必须依赖于数据的真实有效。着名的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盈利,靠的就是所有决策以数据为基础,让数据说话,数据是决策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在的很多企业,领导要什么数据,下面的人就忙开了,层层传达再层层上报,统计员的任务就是负责收集下属各单位数据然后汇总,这就导致了领导要一个数据往往要等一段时间,对市场的把握就会有所偏颇。所以实施企业信息化,数据能否及时取得并且真实有效是衡量信息化是否成功的第一个标准。因为只有依靠信息化才能使得各项经营数据能够及时取得并且真实有效。 信息化数据的最终展示主要就是决策支持系统,也称商业智能系统,聚焦取火,聚焦企业数据资源,图文呈现全景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商业智能系统是将企业中各类业务运营系统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此系统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需要企业建立数据中心,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构建商业智能系统的数据环境,根据数据生成各类分析报表,分析报告,可视化、数字化的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信息,给企业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系统根据数据完成一系列分析,通过数据表、图表化等展示。但是商业智能系统同样需要数据,没有数据商业智能系统就没有意义。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是停留在运营层层次。企业主要关注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挖掘企业决策者管理智慧。因此,目前企业的ERP系统无法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数据的及时取得,通过高效的挖掘、钻取等手段追溯数据,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的发现漏洞、问题,快速调整战略决策,最大程度减轻决策者决策偏差。 2 管理能否避免人情化操作 实现全面风险与内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是目前各大企业的重点工作,这些依靠信息化实现是最理想的方式,从而避免人情化操作,一般来说,风险管控系统的应用主要能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能够形成企业上下统一的内部控制管理标准,并通过规范化与系统化的业务流程及控制节点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2)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我们在对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后,发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 近半数的企业实施了办公自动化;近半数的企业信息安全手段主要依靠使用防火墙;近半数的企业拥有自学成材的企业信息主管…… 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财务管理软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互联网,并拥有自己的网站,但更新不够及时;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电子商务势在必行,其中一些企业已开展电子商务;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病毒防护措施,但全面考虑安全的较少…… 目前,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能真正进行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并产生实际效果的成功企业不多,人多数企业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存在着很多棘手问题有待解决。 2.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企业的每个层面上识别信息资源和获利机会,并借以构建新的竞争优势。由于我们的企业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缺乏考虑,因此很难在推进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总体规划,这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其次,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组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山于go-vern-ment在构建信息化社会方面的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构建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方面的规划。这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不难发现,在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人相径庭,以至于实施后成效甚微。 (3)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败多,企业产生惧怕心理 由于经济发展快,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活跃。因此,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企业很早就成为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很早就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从零开始,没有成熟的硬件设备,硬件价格高;另一方面,企业在上信息化系统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实施信息化,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高效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化、网络化。山于认识上的不足,盲目投入,从而导致投入大、收效小,进而产生“惧怕”推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心理。以至于流传“不搞信息化等死,搞信息化找死”的顺口溜。 (4)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企业特性有中小企业的多少、民营企业的多少、传统企业的多少;劳动

企业信息化管理规范标准

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建设项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构建稳定、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信息支撑体系,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计划、统设(以下简称“四统一”)的原则,以防止产生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 第三条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是全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按照“四统一”的原则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信息化建设,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类应用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等)的建设与升级。 第二章统一规划 第五条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编制。 第六条集团公司信息中心负责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报集团公司word格式.

研究审定后实施,其作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 第七条各子(分)公司应编制与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相配套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报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备案。 第三章统一标准 第八条集团公司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集团公司所有信息化项目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体系,原信息系统必须按统一标准进行更新。 第四章统一计划 第十条各子(分)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依据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编制年度信息化建设建议计划,经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审核,报集团公司批准后列入子(分)公司和集团公司年度工程计划。 第十一条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严禁计划外项目发生,未列入计划的项目一律不予拨付资金。 第十二条已下达计划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更或需要追加投资的,应当按照计划申报程序报批。 第五章统设 word格式.

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

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 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亿元,

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未来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 (平均每家投入)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管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台湾省中钢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与宝钢相似,但它的经营模式的变化过程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性。武钢总投资两亿的信息化一期工程整体产销资讯管理系统于2003年1月成功上线,取得显着效益,已于年底启动二期工程。这两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另一个共性特点是,都已经孵化出专业的信息化软件及服务企业。另外,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首钢集团开始全面实施ERP,冶钢集团也全面完成企业主干网络建设等,标志着钢铁行业信息化处于大干快上的格局。2003年至2005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总投资将达到40-45亿元。 汽车行业:其迅速发展为企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汽车行业中,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整车生产企业则优于改装车及零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