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主流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主流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主流教材分析

第二节主流教材分析

一、“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安排

《数学课程标准》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之一。教材整体设计以“起点低,分布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指导思想,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作了具体的说明和阐述。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一年级起就根据知识的自身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学有计划、有层次地安排在相应的教材中。具体安排见下表:

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的新内容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统计的内容虽然在过去也有,但现在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要求上来看,与过去相比都有了许多新变化。

1.“统计与概率”强调和注意的方面强调

“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强调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注意统计与概率和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和对有关术语进行严格表述。

2.“统计与概率”增加的新内容

增加概率知识。概率知识下放到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的一门科学。所谓“随机现象”,是指在相同的自查报告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出合理的判断是概率学习的主要标准,小学生以直观为主。例如:掷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少;在一个口袋里放3个红球和1个白球,随意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性谁大。这涉及集中量数、离散量数问题。

三、教材的编写有何特点

“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是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的载体,新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学段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实际水平,同时顾及各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特有的情感体验过程,力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合理预测以及进行交流的能力,重视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实际意义的理解,逐步渗透概率思想。“统计与概率”在教材编写上的特点如下:

(1)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在信息社会,统计与概率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同时,对小学生而

言,不确定现象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不确定现象的丰富体验,往往难以完成对其意义的建构。为此,新教材在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将统计与概率的思想贯穿各学段课程的始终。如人教版从一年级开始的“分类”到统计(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1格表示5个单位)。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继续加深统计内容外,还安排了不确定现象———可能性大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逐步渗透概率思想。通过这种螺旋上升式的编排,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理解统计思想和随机思想,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2)注重体验,促进建构

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本质上是统计活动的学习,而不是统计概念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的应是具有实际背景的、特定含义的数据,而不仅仅是作为符号的数学。因此,新教材在设计上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对统计活动的体验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感性认识,将统计贯穿各册教材中,并把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确定为统计学习的首要目标,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以上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合作与交流。例如,在一年级(下)的教材中安排了“调查最喜欢的活动”这一活动:教材首先创设了为“组织比赛而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然后设计了“小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在班里开展调查,并全班合作运用统计图展示调查结果;最后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获得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的情况,并以此决定组织什么比赛好。这样的安排展示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

(3)重视对统计实际意义的体验

学生对统计的学习须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实践研究表明,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是借助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开始学习统计知识的,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简单的数据过程中学习统计的概念。因此,由他人收集或在课本上呈现的数据信息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便使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发表他们对数据信息的理解、推理和判断。教材中统计知识的安排,都十分强调对实际意义的理解。例如:二年级(下)的教材中安排了“读统计图表”活动,其中出现了两幅统计图《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二(2)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对于这两幅图,教材的提示语是:“这些统计图表告诉你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与同伴说一说”学生要回答上述的问题,首先要理解图中条形的实际意义,这样就把统计图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其次,每个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感受中,用不同的理解来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意义,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4)渗透概率的思想

学了解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作出合理的数判断是概率学习的主要目标。由于概率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小学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教材在安排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例如,在二年级(上)的教材中,安排了抛硬币和摸彩球的活动。抛硬币与摸彩球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在三年级(上)的教材中,进一步安排摸彩球的内容(两种彩球的数量不同),体验摸到某一种彩球的可能性大小不同。在三年级(下)的教材中,安排了旋转转盘的活动,转盘有两种颜色等分的,也有两种颜色是不等分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观察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这些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第三节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怎样分类

【案例呈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分类”

师:小朋友,听说小猴最近开了间小超市,我们去看看好吗?(课件展示:小猴开的超市里商品杂乱无章的场景)师:看了刚才的情景,你想对小猴说什么呢?生:小猴,你要把商品摆摆好,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那样多整齐。师:小猴想让我们去帮帮它。下面老师要让小朋友先参加一个短期培训,掌握一定的本领,这样才能去帮助小猴。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张图片,请你们根据各自的图片上画的内容坐到相应的小组中去。(分为水果组、交通工具组、动物组和服装组)(学生活动,根据自己手中的图片坐到相应的小组中去)师:好!经过短短几分钟,我们全班48名同学又组合成了四个不同的小组,分别是水果组、交通工具组、动物组和服装组。下面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一下你们组的组员好吗?生:我们水果组有苹果、梨、香蕉、葡萄、橘子、桃子、芒果、草莓。生:我们动物组有熊猫、小猫、……生:我们交通工具组有小轿车、飞机、轮船、摩托车、…………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按一定的要求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分类。这样分类你们会了吗?师:请同学们想想看:我们还可以怎样分类呢?试试看!生:水果组还可以按颜色分。红色,苹果、桃子、草莓;黄色,香蕉、梨、芒果;紫色,葡萄;橙色,橘子。生:我是按形状分的。大的,苹果、桃子、橘子、梨、芒果、香蕉;小的,葡萄、草莓。生:我是按照数量来分的。数量有3个的,草莓;2个的,苹果、梨子;1个的,香蕉、芒果、葡萄、橘子、桃子。师:这组同学说得真好!其他小组有另外的分法吗?(动物组、交通工具组和服装组也都去按形状、颜色、会不会飞等分成了不同的类)师:好!想不到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你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类本领了,现在我宣布所有同学都从这个短期培训班光荣毕业了!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去帮小猴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每组有一信封袋,里面装有超市里的物品图片)师:同学们是怎样分的呢?生:生活用品分在一类,像牙膏、毛巾、肥皂等;学习用品分一类,像铅笔、橡皮、文具盒、卷笔刀等;……

【案例点评】

案例中的教师首先创设出一个杂乱无章的超市情景,想到用分类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产生分类的愿望,进入统计的角色。然后,一系列的分类活动使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到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这种策略和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理论点拨】

“分类”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须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方法,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解决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中注意从生活中取材,让活动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2)以游戏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二、能不能再播放一遍

【案例呈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统计”

师:(播放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请同学们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学校门口各种车辆的情况。

师:记下了吗?

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老师,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重新播放录像)师:现在记下了吗?生:还是记不下。师: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商量,分组合作,一起来记录车辆的情况)师:(再放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吗?生: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的轿车是9辆,公共汽车是5辆,摩托车是12辆,大卡车是4辆。师: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记下来了!那么,你们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生:我们是四人合作得出来的,记录轿车的辆数,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记录摩托车的辆数,我记录大卡车的辆数。师:你们采用的是四人合作记录的方法,真不错!大家会用他们的方法记录一次吗?

【案例点评】

教师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社会的发展须要人才合作。合作精神须要从小培养。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让孩子在自主中学会合作吧!

【理论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使用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化学家李远哲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利与弊时指出:“教育学家100年来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去帮助成绩差的,他往往使自己变得更强,四五个人一起学,比老师讲半天都好,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迫切须要研究的问题”应该看到,合作不仅是为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数学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

【解决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它还是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难点,不少教师对此感到很困惑。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于:

(1)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具有现实背景而且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首先在问题的生成中,萌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产生合作学习的需求。其次,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再次,在问题的交流中,学会接纳和反思,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相对独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并能引起学生对认知的冲突。因此,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而要关注合作学习的实质,选择合作学习,提倡有效合作学习。

(2)创设合作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①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成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②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在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发挥。

③热情的帮助环境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④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良好的合作环境要创设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留有适度合作学习的空间。

三、格子不够怎么办

【案例呈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统计”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你参加过哪些体育活动?(生答略)师:老师准备了四个项目让同学们选择,你们选择哪项体育活动呢?(拍球、跳绳、跑步、跳远)二(2)班李老师想在他们班举行一个小型运动会,李老师为他们准备了以上的项目。你们猜,他们班的同学会喜欢哪个运动项目呢?(学生猜测)师:猜得对不对呢?李老师把每个同学参加哪项比赛进行了录音。我们一起帮李老师数一数每项比赛的人数,好吗?师:(放部分录音)你们能准确地说出各个项目参加的人数吗?生:不能。师:看来光用脑子记是记不好的,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准确地记录下四个项目的人数呢?(学生讨论)师:(再次放录音)请同学们拿出1号卡片,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记录。

师:各项目参加的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展示学生的统计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好)师:我们用了多种方法作了记录,数出了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老师有一个建议,为了让李老师一下子就看出参加什么比赛的人数最多,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把它制成统计图……师:你们能用上学期学过的涂格子的方法来涂颜色,表示每项比赛的人数吗?(学生拿出卡片2,开始涂色,表示各项参加比赛的人数)

生:8格不能表示跑步的14个人。师:那你们能想个办法吗?生:可以用1格代表2个人。师:那怎样让老师一看统计图就明白一格表示2人呢?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生:在表格左侧标上数。师:这些数在涂色时还有什么作用呢?生:有了数,涂色时不用再数格子。师:请同学们拿出卡片3(同卡片2)重新涂色表示各项目人数。生:跳绳的有5人,在左侧数中找不到5”,怎样涂色表示呢?师:对!怎么办?讨论一下。生:涂半格,表示1人。(学生操作后,展示学生的统计图)师: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一看到这张统计图就会知道什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们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案例点评】

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的全过程,激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统计图中的格不够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而是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不充当裁判,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对这种方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新的方法,即用1个格表示2个人。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个人怎么表示呢?教师并不急于统一大家的认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实践,展示自己的做法。学生对半格的画法举棋不定,是从上往下还是从左往右画半格。通过讨论和实践,学生统一了认识。这样,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理论点拨】

统计教学的过程,究竟是追求一种一开始就条分缕析的片段式认识,还是通过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先混沌体验再逐步清晰的渐进式过程?相比而言,前者可以在知识层面上让学生迅速而又清晰地掌握统计过程,“搜集数据———分类整理———制统计表———观察分析”,几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后者各阶段没有明确区分,学生开始时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认知结构是自主建构的,外在的程序如果不经过主体的经验认同是不会产生效应的。在统计教学中,学生的亲身体验更重要。否则,即使教师给出“统计过程”方面的知识再多再好,学生没有具体的体验和认识,也无益于认知结构的构建。

【解决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都提到:让学生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统计观念的建立要人们亲身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和改进,等等。

(1)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能满足学生乐于交流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在小组交流活动中,不同程度

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吸取他人的经验。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做”数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

(3)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人荣誉和团队荣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为什么用平均数表示不合适

【案例呈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众数”

师:同学们,我们天目湖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变化可大了!现在有好多好多的人都愿意来天目湖工作!瞧,鄂西山区的李叔叔也来到了天目湖,他想在天目湖找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两则招聘启事:

师:从这两则招聘启事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答略)师:同学们,王叔叔看了这两则招聘启示后,感到挺为难的,他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一家公司,你们能帮帮王叔叔吗?生:选阳光公司,因为员工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比永盛公司高。生:选永盛公司。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究竟哪一家公司的工资要高一些呢,现在还不能确定。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家公司的员工工资表。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王叔叔到底选择哪一家小好呢?生:选择永盛公司。因为永盛公司最低工资是1500元,大部分不低于1600元。师:可是,阳光公司的员工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生:这里用平均数不合适。师:你们的意见呢?为什么?生:因为阳光公司虽然员工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但是一般员工的工资在1600元以下。生:经理、副经理的工资跟一般员工比,相差很大。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永盛公司的这组数据,请同学们观察仔细,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1500元出现得最多)师:同学们,1500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你们能不能像平均数、中位数那样给它取一个数学名字?(学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真不错!想知道数学家给它取的名字吗?师:在这组数据中,1500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就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众数)师:根据你们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师:同学们,150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那能不能用1500代表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呢?生:能!师:(小结)众数也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并且众数在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案例点评】

教师巧妙利用王叔叔应聘这一现实情境,先后组织学生围绕招聘启事和工资表的数据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在两次对比选择应聘的活动中,学生足以感受到认识众数的必要性;在观察永盛公司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特点和给众数命名的活动中,学生足以认识和理解了众数的数学意义;在对“能不能用1500代表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的问题探讨的过程中,第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众数的统计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谓一箭“多”雕,学生收获多多。

【理论点拨】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深信不疑的价值感或信念受到心理上相矛盾的信念或实际行为的挑战时,会体会到一种张力或不适,也就是认知上的失调。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他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或寻找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理由或借口,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在课堂教学中,认知失调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必要条件,是考察学习现象是否发生的重要依据,并为教师科学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提供了重要依据。认知失调理论已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失调,达到较高层次的平衡,必须避免运用中的失调,向整合协调努力。

【解决策略】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对认识上的冲突。

(1)把握“准”

“准”就是找准教学的起点,调整教学顺序。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有关知识水平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2)注意“巧”

“巧”就是运用认知失调理论的时机要巧,令人有自然、恰当、水到渠成之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3)崇尚“主”

“主”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如下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空间。

依据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从而引发学生主体主动探求,使教师真正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这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举措。

(4)追求“活”

“活”就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5)突出“评”

“评”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原则和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适时的评价,并使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调整修正。

五、你能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吗

【案例呈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小学四年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调查统计表)

师:从表中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你们还会用其他形式描述上面的统计结果吗?生:用条形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同桌学生合作完成男、女生参加体育运动统计图,然后教师呈现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师:对这两张统计图,你们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建议要提?生:两张统计图看上去女生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比男生多,实际上不是。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生:因为两张统计图取得单位长度不一样,如果单位长度取得一样就能比较出男、女生的不同了。学师:(出示单位长度一样的两张统计图)是这样的吗?生:是。师:现在你能一眼看出男、女生每项体育谁多谁少吗?生:不能。我要一项一项比。师:那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呢?生:把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师:你能把两张统计图合到一张上去吗?试试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图后展示)第一种:

文化小学四年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调查统计图

第二种:19文化小学四年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调查统计图

第三种:

师:看,各小组经过讨论,把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了,找一找各组有什么优点。生:第一种把男、女生用两种颜色区分开来,看得比较清楚。生:第三种把男、女生的每个项目放在在一起,比较起来容易。师:能不能根据其他组的优点把统计图进一步完善呢?(在学生七嘴八舌的指点下,师生共同将第三种统计图修改成一幅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小学四年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调查统计图(教师强调图例的重要性,并对统计图进行分析)

【案例点评】

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在进一步教学中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案例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使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分别统计时,用两个条形统计图表示,教师有意将两个刻度不一致的图来比较,让学生看到刻度不统一会造成错觉,影响观察,进而启发学生设法将两个图合并成一个图,以便比较,学生在自己的尝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富有个性的合并绘制方式,通过交流,形成共识,然后取长补短,绘制出规范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看到表示对应数据的条形成对排列的优越性。

【理论点拨】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统计观念。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二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和决策的能力,三是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我们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统计教学要以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为发展统计观念、实现教学价值的平台。

【解决策略】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对统计图的进一步学习。怎样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本课着重研究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一、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教学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与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最终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不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各个环节的细节处理上,都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和小组的合作活动来探究新知,生成新知。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大胆地尝试,讨论,研究,不能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只有学生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在学生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时,教师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提示,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尝试完成。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绘制出多种不同的统计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议、交流,最终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尊重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性关怀

尊重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句话。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给孩子以更多的人性关怀,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自信和自尊。

五年级数学(上),统计与概率,整理与复习

统计与概率整理与复习 整理教师:刘新民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可能性 1. 确定性事件和不确定性事件。 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发生的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不确定发生的事件用“可能”来描述。 2. 判断可能性的大小的方法。 可能性的大小与个体的数量有关,个体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个体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少,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例题讲解 例、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放着4红、1蓝5枚棋子(棋子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任意摸出一枚棋子,摸出哪种棋子的可能性大? 分析与解答:由于可能性的大小与个体的数量有关,个体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个体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少,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红棋子在总数中有4颗而蓝棋子只有1颗,所以任意摸出一枚棋子,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 三、考点练习 (一)填空。 盒子里有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的15个红球和5个红球。 1. 任意摸一个,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摸到( )球的可能性小。 2. 反复摸50次,摸出之后放回去,可能摸到( )球的次数多,摸到( )球的次数少。 3. ( )摸到黑球。 (二)选择。 1. 长大后,我( )长到15m ;我( )坐上航天飞船,到太空转一圈。 2. 今天下雪,两天后( )下雪。 A B C

3. 一块积木的6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抛出后,朝上的数字()是3,()是9。 (三)判断。 盒子里有25个红球,8个黄球,2个白球(球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小林和小丽从中任意摸一个。 1. 小林和小丽摸出的红球的可能性最大。() 2. 小林肯定能摸出红球。() 3. 小丽不一定能摸出红球。() 4. 小林和小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最小。() (四)按要求涂颜色。 使指针指向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使指针指向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指向黄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大,指向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小。(五)下表是一个小组的同学做摸球游戏的记录。(共摸20次) 1. 盒子里可能()球多,()球少。 2. 如果再摸一次,摸到()球的可能性大。 (六)解决问题。 1. 一个盒子里有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15块奶糖,30块水果糖和5块巧克力糖,任意摸一块,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最小? 2. 转一次转盘,指针最有可能指向什么颜色?指向什么颜色的可能性小?

统计与概率整章导学案B4

姓名:班级:组别:等级: 25.1.1随机事件(1) 学习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学习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学习难点: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125-126页. 1、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落山;(2)某人的体温是100℃;(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4)水往低处流;(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6)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2.引发思考 我们把上面的事件(1)、(4)、(5)、(6)称为必然事件,把事件(2)、(3)称为不可能事件,那么请问: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活动1: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出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抽到的序号是1,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教师适当地加点拔和引导。) 活动2: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形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至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 (1)出现的点数是7,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出现的点数是4,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思索、交流 (1)上述两个活动中的两个事件(3)与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区别在哪里? (2)怎样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呢? 姓名:班级:组别:等级: 25.1.1随机事件(2) 【学习目标】 通过“摸球”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分析的能力,了解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因素。 学习重点: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定性分析 学习难点:理解大量重复试验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127页。 1. 摸球试验:袋中装有4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我们把“摸到白球”记为事件A,把“摸到黑球”记为事件B,提出问题: (1)事件A和事件B是随机事件吗? (2)哪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 二、合作探究 1 2、思考 (1)“10次摸球”的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的有几组?“20次摸球”的试验中呢?(2)你认为哪种试验更能获得较正确结论呢? (3)为了能够更大可能地获得正确结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3、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试验,你认为要判断同一试验中哪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必须怎么做? 4、对试验结果作定性分析。 在经过大量重复摸球以后,我们可以确定,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于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其原因是什么?

北师版小学数学总复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归纳

统计与概率 一统计表 (一)意义 * 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部分 * 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 *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 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 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 正式制表: 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二统计图 (一)意义 *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 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 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第五章简单的统计 一统计表 (一)意义 * 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部分 * 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 *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 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

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导学案 小学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下册 课题 可能性 备 教师 刘军娟 执教 刘军娟 备 日期 10 学习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不确定时间的特点。2、能够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会运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从而体会事件

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重要性。 主要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时间分配 活动内容 导学策略与方法 备注 一、 激趣导入 分 猜测:拿一枚硬币,投向空中,正面朝上的可能性?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出示 二、 探究新知:20分 情境一:一个盒子中装有5个球,4个白球1个黄色,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先任意摸出1个球。 情境二:随意抛出一个图钉,图钉落地。 情景三:转盘游戏,指针停之后,落在区域的代表颜色如下。 情景四:明天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根据上面四个情境回答下面问题。

说说上面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的结果。 “回顾与交流”图1中,摸出每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回顾与交流”图3中,想使转盘转到海南各色区域的可能性为,可以如何修改转盘? 关于可能性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再组内讨论交流,各组反馈,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给予肯定,教师适时指导。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15分 口袋里有3个红球和2个白球,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那么,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出白球的可能性是。要使他们的可能性相同,可以怎么做? 小华统计了全班同学的鞋号,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鞋号 1 2 3 人数 从这个班中任选一位同学,他的鞋号为21号或22号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

一、 知识点回顾 1、 判断一个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可以先找出最简单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相同,则( );可能性不同,则( )。我们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的原则:每种情 况出现的可能性要( )。 2、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 )。它的作用是 ( )。它的求法是,单数个数据,按大小排 序最中间的一个;双数个数据,按大小排序后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我们在运用数字编码时,首先要确定编码所要包含的信息,再用数字合理编排。 二、 典型例题分析 例:一只口袋里装有5只红球,7只黄球和8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它都一样。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可能性是多少?摸到黄球,绿球呢? 分析:先求口袋里一共有多少球,即一共有多少种可能摸到的结果,再分别求出摸到各种球的可能性占全部结果的几分之几。 解答:5+7+8=20 红球:205=4 1 黄球:-------- 绿球:--------- 仿真练习:要在一只口袋里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不同颜色的球,使得从 口袋摸出一个红球的可能性为5 1,应该怎么办?

三、 巩固与提高 (一) 填空 1、 右图中指针停在白色区域的可能性是( ),停在黑色区域的可能性是 ( )。 2、 新年到了,五(2)班同学进行抽签游戏,抽到的同学要表演一个节目,班上的男生有28人, 女生有16人,每个同学抽中的可能性是( )。女生被抽中的可能性是( )。( )生被抽中的可能性较大。 3、 小红和小明猜数学老师的出生的月份,小红:“老师可能是6,7月份出生的。”小明:“老师 可能是第三季度出生的。”( )猜中的可能性大。 4、 五(2)班有42人,其中属虎的有4人,属鼠有10人,属牛有28人。任选一人,这位同学属 鼠的可能性是( ),属虎的可能性是( )。 5、 在口袋里放黑、白围棋子,任意摸一粒,要符合下面的要求,分别应该怎么样放? (1) 一共放4粒,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是2 1。应该放( )粒黑棋子,放( )粒白棋子。 (2) 一共放6粒,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是3 2。应该放( )粒黑棋子,放( )粒白棋子。 6、 李老师的身份证编码是4205031973002130110,李老师是( )年( )月 ( )日出生的,性别是( )性。 7、 如果060201表示的意思是这间房子在6栋2单元1楼,那么12栋3单元11楼住户的房屋编 码是( )。 8、 下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 31 21 19 55 29 31 25 35 24 (二) 判断 1、 用橡皮做一个小正方体,在6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淘气和笑笑各抛30次。你觉的下面那些 游戏规则是公平的?请在后面的括号里打“√”,不公平的打“×”。 (1) 正方体的1个面写“1”,两个面上写“2”,三个面上写“3”。“1”朝上淘气赢,“2” 朝上笑笑赢,“3”朝上谁也不赢不输。 ( ) (2) 正方体的两个面写“1”,两个面上写“2”,剩下的两个面不写,“1”朝上淘气赢,“2” 朝上笑笑赢,不写的朝上不算,重抛。 ( ) (3) 正方体6个面分别写上1-6这6个数字。朝上的数大于3的淘气赢,否则笑笑赢。( ) (4) 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淘气赢,“2”朝上笑笑赢。( ) 2、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不可能相等。 ( ) (三) 分析问题 两人一组,各拿四张卡片0,2,7,9.每人出一张,如果差为单数,那么甲胜,如果差是双数(不为0),那么乙胜;如果差为0,那么重新开始。 1、 这个游戏公平吗? 2、 乙一定会输吗?为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统计与概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体会统计量的特征和使用范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统计量的特征和使用范围。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二、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

征? 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教师:结合刚才的数据例子,议一议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2.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例4。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组交流。 重点汇报。 如:从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 (2)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如: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验活动等。 (3)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6.3统计与概率 导学案答案

六年级数学导学案 单位:开发区实验中学备课老师六年级数学备课组 课题:6.3统计与概率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统计的意义,熟练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的统计,同时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认识、掌握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征及适用范围。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实际意义。 3.通过复习,回顾事件发生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又有可能性大小不等和可能性大小相等两种情况,并且能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明确基本思考过程。 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了解平均数,进一步明确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难点: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绘制;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征及适用范围;依据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性大小的比较。 学习过程: 环节一统计 (1)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那么什么是统计? 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2)你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各种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学过统计表,平均数。 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便于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请你根据你设计的调查表对本班同学进行调查,并制作统计图表。 例:六(1)班同学设计的个人情况调查表(课本第96页)。根据表格信息展开调查后分析,整理得到统计表和统计图,(课本97页)思考: (1)根据以上统计图表,你得到哪些信息? (2)除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练一练 完成教材第98页第1、2、3、4题。 环节二平均数 1.平均数。 (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要运用这组数据的总数除以总份数。(2) 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解:(32+41+37+36+42+40+39)÷7

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认识

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粗浅认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构成了数学新课程中的四个学习领域。《标准》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教育的四个领域之一,这足以说明统计与概率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课标》中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解读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课标》中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 (一)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的意义与价值。 1、统计与概率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报刊中大数,百分数,图形、图表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便是明证。图表本是统计的一部分,自不必说。许多大数,百分数本身也是统计或推断的结果,可以说他们的背后还是统计与概率。你比如说,我们比较常见的天气预报情况的统计图,还有春晚最喜爱的节目调查统计图等等。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这些报纸,杂志,应该说,这些图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是很大的。“生活已经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了学生的面前”。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而数据则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具有统计的基本知识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2、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和随机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与概率属于“不确定性”数学,要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学习时主要依靠辨证思维和归纳的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更直接、更有效。统计、概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威力,这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对统计与概率的具体教学内容的理解 从《课标》的规定来看,“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与概率》检测卷 附加答案

统计与概率检测卷(2) 1.我会填。 (1)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清楚地表示出( )与( )的关系。 (2)( )统计图是用长直条表示数量的,从图中很容易看出( )。 (3)要记录一个病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4)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6个红球、5个绿球和8个黄球,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 )球的可能性最大。 2.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月中( )有4个星期日。 A.一定 B.可能 C.不可能 (2)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的和,( )是偶数。 A.一定 B.可能 C.不可能 (3)抛一枚硬币,第一次正面朝上,第二次( )反面朝上。 A.一定 B.可能 C.不可能 (4)东东的身高是1.45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他趟过这条小河( )会有危险。 A.一定 B.可能 C.不可能 3某服装店5月份男式衬衫进货和销售情况如下表。 (1)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服装店5月份男式衬衫进货和销售情况统计图 (2)你认为这样进货合理吗?为什么?

(3)你对下一次进货有什么建议? 4.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小明家4个月水费统计图 (1)小明家这4个月的平均水费是多少元? (2)请你预测一下小明家接下来一个月的水费可能是多少元,说说你的理由。 5.下图是光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周末活动情况统计图。 (1)参加特长班学习的和读书的同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 (2)如果参加户外活动的有32人,玩网络游戏的有多少人? 6.在一次考试中,李欣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5分,如果再加上科学和社会两科,五科的平均分是89分。已知科学比社会多得4分,那么李欣的科学和社会各得了多少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_统计与概率(一)导学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三、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统计与概率(一) 【学习目标】 1. 能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我们学过的统计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想一想,填一填,完成下表。 名称特点及作用 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上面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地方吗?写一写。 ————————————————————————————————— 二、专项训练 1.完成课本 P109-110例1。 2. 完成下面统计图。

3.回顾反思。 三、课堂达标⒈填空。 (1)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选用( )统计图。 (2)要制出能反映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以及关系的统计表,应制成( )统计表。 (3)为了给病人描绘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 )统计图。 2.选择。 (1)某省统计近期禽流感疫情,既要知道每天患 病动物数量的多少,又 能反映疫情变化的情况和趋势,最好选用( )。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D 、统计表 (2)下面的信息资料中,适合用统计图表示的是( )。 A 、学校各年级的人数 B 、五年级各班做好事的件数 C 、6月份气温变化情况 D 、学校教师的人 四、课外拓展 ⑴请根据统计图填出每个季度的产 值。 ⑵四个季度的平均产值是( )通过以上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或困惑可以先在小组内商讨,解决不了的可以告诉老师一起解决。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

一、知识点回顾 1、判断一个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可以先找出最简单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相同,则();可能性不同,则()。我们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的原则: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要()。 2、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它的作用是 ()。它的求法是,单数个数据,按大小排序最中间的一个;双数个数据,按大小排序后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我们在运用数字编码时,首先要确定编码所要包含的信息,再用数字合理编排。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一只口袋里装有5只红球,7只黄球和8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它都一样。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可能性是多少?摸到黄球,绿球呢? 分析:先求口袋里一共有多少球,即一共有多少种可能摸到的结果,再分别求出摸到各种球的可能性占全部结果的几分之几。

解答:5+7+8=20 红球:205=4 1 黄球:-------- 绿球:--------- 仿真练习:要在一只口袋里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不同颜色的球,使得从 口袋摸出一个红球的可能性为5 1 ,应该怎么办? 三、 巩固与提高 (一) 填空 1、 右图中指针停在白色区域的可能性是( ),停在黑色区域的可能性是( )。 2、 新年到了,五(2)班同学进行抽签游戏,抽到的同学要表演一个节目,班上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6人,每个同学抽中的可能性是( )。女生被抽中的可能性是( )。( )生被抽中的可能性较大。 3、 小红和小明猜数学老师的出生的月份,小红:“老师可能是6,7月份出生的。”小明:“老师可能是第三季度出生的。”( )猜中的可能性大。 4、 五(2)班有42人,其中属虎的有4人,属鼠有10人,属牛有28人。任选一人,这位同学属鼠的可能性是( ),属虎的可能性是( )。 5、 在口袋里放黑、白围棋子,任意摸一粒,要符合下面的要求,分别应该怎么样放? (1) 一共放4粒,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是 2 1 。应该放( )粒黑棋子,放( )粒白棋子。

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测试题

3、统计与概率 (1)统计 一、填空。 2、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与( 3、()统计图是用长短不同、宽窄一致的直条表示数量,从图上很容易看出()。 4、为了表示某地区一年内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可以把月平均气温制成()统计图。 5、4、7.7、8.4、6.3、7.0、6.4、7.0、8. 6、9.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中位数是(),平均数是()。 6、在一组数据中,( )只有一个, 有时( )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填众数或中位数) 一、选择题。 1、对于数据 2、4、4、5、 3、9、 4、 5、1、8,其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分别为()。 A 4, 4, 6 B 4, 6, 4.5 C 4, 4, 4. 5 D 5, 6, 4.5 2、对于数据2,2,3,2,5,2,10,2,5,2,3,下面的结论正确有()。 ①众数是2 ②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④平均数与众数数值相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三、下面记录的是六(1)班第一组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单位:分) 83、89、81、55、62、70、78、94、84、97、86、100、66、75 请根据上面的记录的分数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 (1)该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2)优秀率(接满分80分以上计算)是()%。 (3)及格率是()%。

(4)优秀学生比其他学生多()人,多()%。 四、将下面的两个表格填完整。 (表1)某服装厂去年和今年产量情况统计表 (表2)进入某市旅游人数统计表 五、六年级一班第一组男、女生体重情况如下表。(单位:千克) (1)这个组男生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女生呢? (2)你认为表示这个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合适? 六、应用题。

专题四《统计与概率》复习导学案.doc

专题四《统计与概率》复习导学案 鲁中考点击 考点分析: 内容要求 1、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等统计的意义I 2、总体、个体、样本,全面调查及抽样抽查,频数、频率等概念I 3、利用扇形图、条形图、直方图及折线图进行数据整理II 4、理解概率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及频率求概率II 5、能利用统计与概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II 命题预测:概率是新课程标准下新增的一部分内容,从中考试题来看,概率在试题屮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在10分左右,因此概率已成为近两年及今后屮考命题的亮点和热点. 在屮考命题时,关于概率的考题,多设賈为现实生活屮的情境问题,要求学生能分淸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并能利用画树状图及列表的方法汁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多接触现实生活,多作实验,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把实际M题与理论知识结合到一诀來考虑W题.预测2015年将进一步考查在具体情况中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运用概率的知识对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难点透视 例1六个学生进行投篮比赛,投进的个数分别为2、3、5、13、3、10,这六个数的中位数为() A. 3 B. 4 C. 5 D. 6 例2如图4-1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下而对 全年食品支出费用判断正确的是() A.甲户比乙户多 B.乙户比甲户多 C.甲、乙两户一样多 D.无法确定哪一户多 例3 “长三角” 16个城市中浙江省有7个城市.图4-2中,图1、图2分别表示2004 年这7个城市GDP (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增长速度.则下列对嘉兴经济的评价,错误? ?的是 A. GDP总量列第五位 B. GDP总量超过平均值 C.经济增长速度列第二位 D.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平均值 图1 图4-2 图2 例4 一位卖“运动鞋”的经销商到一所学校对9位学生的鞋号进行了抽样调查.其号码为: 24、22、21、24、23、20、24、23、24.经销商最感兴趣的是这组数据巾的() A.中位数 B.众数 C.平均数 D.方差

统计初步与概率初步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统计初步及概率初步 考点一、平均数 (3分) 1、平均数的概念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21n x x x 那么,)(121n x x x n x +++=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n f f f k =++ 21),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n f x f x f x x k k ++=2211,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k f f f ,,,21 叫做权。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定义法 当所给数据,,,,21n x x x 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121n x x x n x +++= (2)加权平均数法: 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n f x f x f x x k k ++=2211,其中n f f f k =++ 21。 (3)新数据法: 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a x x +='。 其中,常数a 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1'21n x x x n x +++= 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21n x x x 叫做原数据,,',,','21n x x x 叫做新数据)。 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4分) 1、总体 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2、个体 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3、样本 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4、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5、样本平均数 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6、总体平均数 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考点三、众数、中位数 (3~5分) 1、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考点四、方差 (3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点总结!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1 随机事件 一、给出事件描述,要求用运算关系符表示事件: 二、给出事件运算关系符,要求判断其正确性: §1.2 概率 古典概型公式:P (A )= 所含样本点数 所含样本点数 ΩA 实用中经常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计算 补例1:将n 个球随机地放到n 个盒中去,问每个盒子恰有1个球的概率是多少?解:设A : “每个盒子恰有1个球”。求:P(A)=?Ω所含样本点数:n n n n n =???... Α所含样本点数:!1...)2()1(n n n n =??-?-?n n n A P ! )(=∴ 补例2:将3封信随机地放入4个信箱中,问信箱中信的封数的最大数分别为1、2、3的概率各是多少? 解:设A i :“信箱中信的最大封数为i”。(i =1,2,3)求:P(A i )=? Ω所含样本点数:6444443 ==?? A 1所含样本点数:24234=?? A 2所含样本点数: 36342 3=??C A 3所含样本点数:4433=?C 注:由概率定义得出的几个性质: 1、0

推论1:设A 1、 A 2、…、 A n 互不相容,则 P(A 1+A 2+...+ A n )= P(A 1) + P(A 2) +…+ P(A n ) 推论2:设A 1、 A 2、…、 A n 构成完备事件组,则 P(A 1+A 2+...+ A n )=1 推论3: P (A )=1-P (A ) 推论4:若B ?A ,则P(B -A)= P(B)-P(A) 推论5(广义加法公式): 对任意两个事件A 与B ,有P(A ∪B)=P(A)+P(B)-P(A B) 补充——对偶律: §1.4 条件概率与乘法法则 条件概率公式:P(A/B)= )()(B P AB P (P(B)≠0)P(B/A)= ) () (A P AB P (P(A)≠0) ∴P (AB )=P (A /B )P (B )= P (B / A )P (A ) 有时须与P (A+B )=P (A )+P (B )-P (AB )中的P (AB )联系解题。 全概率与逆概率公式: 全概率公式: ∑==n i i i A B P A P B P 1 )/()()( 逆概率公式: ) () ()/(B P B A P B A P i i = ),...,2,1(n i = (注意全概率公式和逆概率公式的题型:将试验可看成分为两步做,如果要求第二步某事件的概率,就用全概率公式;如果求在第二步某事件发生条件下第一步某事件的概率,就用逆概率公式。) §1.5 独立试验概型 事件的独立性:贝努里公式(n 重贝努里试验概率计算公式):课本P24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培养会看、会分析、会制作简单统计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重点: 1. 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3. 体验不确定现象,复习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2. 体验不确定现象,复习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的统计知识比较散乱,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复习整理知识的时候要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回顾。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师生交流,更要多引导生生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复习统计知识:(1)可能性与概率知识。(2)统计量的复习。(3)常见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环节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统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了有关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 1、可能性与概率。 (1)、这里有三个盒子,第一个盒子里有6个白球,第二个盒子里有6个黄球,第三个盒子里有3个白球和3个黄球,分别从三个盒子里摸一个球,从哪个盒子能摸到白球? 师板书:可能、一定、不可能 (2)、有一个盒子,里面有4个白球、3个黄球、5个蓝球,在里面摸球时,摸到三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吗? 师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3)即时练习。 2、统计量知识。 (1)、师:在统计表中,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是最常见的三个量,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量,是帮助同学们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我们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平均数:平均水平。 中位数:中等水平。 众数:一般水平。 (2)即时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

统计与可能性 五年级数学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4.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单元重点: 1、会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会罗列所有可能的结果。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单元难点: 1、会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会罗列所有可能的结果。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是概率论中研究得最早,在社会生活中又广泛存在的一种随机现象,它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试验的全部可能结果只有有限个,比如说为n个。(2)每个试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n。等可能性事件在概率论发展初期即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故这类随机现象通常又被称为古典概型,本单元的例1、例2和例3及相关练习都属于古典概型问题。 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统计和概率知识点总结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8、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9、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10、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11、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 ,,,,21n x x x 那么,)(121n x x x n x +++=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 (这里n f f f k =++ 21)。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n f x f x f x x k k ++=2211,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k f f f ,,,21 叫做权。 3、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 5、极差: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6、在一组数据,,,,21n x x x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