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SD卡技术规范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SD卡技术规范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SD卡技术规范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SD卡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

用户认证模块(S D卡)技术规范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M o b i l e

M u l t i m e d i a B r o a d c a s t/M o b i l e T V S e r v i c e U s e r A u t h e n t i c a t i o n M o d u l e(S D c a r d)

版本号:1.0.0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4.概述 (6)

5.终端与卡的应用流程 (7)

5.1.2G/3G识别流程

7

5.2.GBA初始化

7

5.2.1.2G模式

8

5.2.2.3G模式

9

5.3.MRK请求过程

11

5.4.MSK更新过程

12

5.5.MTK获取过程

14

6.SD卡接口定义 (15)

6.1.SD机卡接口协议

15

6.2.SD机卡接口数据交互流程

15

6.3.SD机卡接口数据包定义

16

6.3.1复位指令描述

20

6.3.2.普通APDU指令描述

23

7.命令 (25)

7.1..................................... A UTHENTICATE

25

7.1.1.命令描述

25

7.1.2.命令参数和数据

35

7.2.返回状态条件

46

7.2.1.安全管理

47

7.2.2.命令状态字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复习纲要 几种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比较 短、中、长三种无线电波的特性差异(不用记频率) 颜色的三要素 了解ENG/SNG/EFP 人对声音方位等的判断力 等能白光源 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 数字彩电和数字化彩电 绝对黑体 了解超声、次声的频率、调幅广播的频率范围,三种广播调制方式的名称,电视伴音的制式非线性编辑 三种电视制式及中、美、日、英四国电视制式 传声器和扬声器原理 基波和谐波 调频广播的优缺点 电视播出系统的要求 录音棚的隔音方法

课件: 第一章广播电声基本知识 声音的基础知识广播的诞生和发展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广播中心技术电声换能器件 第一节声音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声音? 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声波,听觉器官接收产生印象。 关键词:质点不传播,声源, 频率、波长和周期 ●频率:空气密度和压力每秒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HZ),用f表示。人的频率范 围20-20000HZ。 ●周期:一个声波完成一次振动需要的时间。单位秒(S),用T表示。 ●波长: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单位(m),用λ表示。 声波的传播速度 ●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v,单位m/s。 ●V=λ*f ●15度下的声速——340m/s ●不同媒质下的差异:钢5100m/s,软橡皮50m/s ●频率和波长成反比 “狮子吼”的可能性分析——声压 ●声波的强弱通常用声压、声功率和声强表示 ●声压——由声波引起的交变压强,单位Pa ●基准声压——听觉现象的起点声压 ●声功率——衡量声源发身能力的指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总声能,单位 W ●声强——单位面积的声功率,符号I “狮子吼”杀伤模式——声的传播特性 ●如何避免无差别杀伤?——声源的方向性(波长和声源尺寸) ●防御者的策略——声波的反射 ●声波的聚焦声波的吸收和折射水波的衍射声波的衍射电波的衍射? ●散射——无规则的衍射隔墙有耳的产生——远距离衍射 人的听觉器官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直通鼓膜,将声音由耳壳传到鼓膜,谐振频率3000HZ。 ●中耳:由感觉振动的鼓膜、听小骨容纳鼓膜及听小骨的鼓室构成。 ●内耳:由耳蜗等组成,后者内部充满淋巴液,掌管听觉的耳蜗部分为听觉神经。狮子吼多响才有杀伤力? ●响度是一个主观指标,表现为波形的幅度不同。 ●声压级:以基准声压作为参考所得的以分贝值表示的量。 ●听阀:声压级0db,声压为基准声压。 ●可听阀:人能承受的最大声压,声压级120db。 ●响度也和频率相关。100HZ,40db。 ●动态范围:最大和最小声压级之差。120:70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

移动多媒体广播 紧急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 V1.0 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目录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 (3) 3.1 术语和定义 (3) 3.1.1 紧急广播 emergency broadcasting (3) 3.1.2 电视广播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3) 3.1.3 声音广播 radio broadcasting (3) 3.1.4 数据广播 data broadcasting (3) 3.1.5 可扩展协议封装 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 (3) 3.1.6 业务 service (3) 3.1.7 复用帧 multiplex frame (3) 3.1.8 复用子帧 multiplex sub-frame (4) 3.1.9 内容 content (4) 3.1.10 节目 event (4) 3.1.11 编排 schedule (4) 3.1.12 数据文件 data file (4) 3.1.13 加扰/解扰 scrambling/descrambling (4) 3.2 缩略语 (4) 4 约定 (5) 5 业务概述 (5) 6 紧急广播系统的两种实现方式 (6) 6.1 方式一:采用“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的方式 (6) 6.2 方式二:采用“自动触发+CML图文”的方式 (7) 7 紧急广播系统架构 (8) 8 中央紧急广播与地方紧急广播同步方案 (9) 8.1 中央到省到地市的CML图文数据同步接口协议 (10) 8.1.1 紧急广播同步请求EbInfoSync.REQ (10) 8.1.2 紧急广播同步应答EbInfoSync.RES (10) 9 紧急广播前端系统 (11) 9.1 紧急广播文字播出前端 (11) 9.2 紧急广播图文视频播出前端 (14) 9.2.1 图文视频编辑器 (15) 9.2.2 图文视频审核器 (15) 9.2.3 图文视频编码器 (16) 9.2.4 与紧急广播平台的同步 (16) 9.3 CML图文播出前端 (16) 9.3.1 紧急广播业务管理平台 (17)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终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 CHINA MOBILE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XX - XXX - XXXX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 终端规范 Term inal Specificati on for Mobile Multimedia Broad cast/ Mobile T V Service 版本号:1. 0. 0 XXXX - XX - XX 发布XXXX - XX - XX 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1) 4.1. 通信功能要求 (1) 42 机卡接口要求 (2) 4.3. 终端自注册 (2) 4.4. 广播接收要求 (2) 4.5. 解复用功能 (2) 4.6. 解扰功能 (3) 4.7. 显示功能 (3) 4.7.1. 信号强度显示 (3) 4.8. SG功能要求 (3) 4.8.1. 节目单显示功能 (3) 5. 编制历史 (3)

本标准对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实现过程中需要规范的终端提出全面要求,是终端厂商手机电视业务终端研发、生产的参照依据。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通信功能要求、机卡接口要求、广播接收要求、解复用功能和解扰功能要求。 本标准是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 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1]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2]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业务规范 [3]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接口规范 [4]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NAF设备规范 ⑸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 备规范 /手机电视业务指南服务器设 ⑹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BSF设备规范 [7]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 范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Portal设备规 [8] [9]QB-X-XXX-2009 QB-X-XXX-2009 /手机电视业务指南技术规范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互动应用技术规氾 [10]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客户端规范 [11]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终端规范 [12]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 范 /手机电视SIM/USIM卡技术规 本标准需与《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客户端规范》配套使用本标准由中移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数据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清富、常嘉岳、张慧媛、严砥。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概论(doc 10页)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概论(doc 10页)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概论 0、概述 2006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标准:《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 奥运前不久,CMMB通过UHF地面覆盖,在全国37个城市(奥运城市、省会、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试验播出。 CMMB在奥运会期间提供中央电视台的1、3、5、9、新闻、少儿六套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各一套,另外37个试点城市中,还增加了本地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各一套。 目前,国内已经有17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始了CMMB广播;计划到2009年底全国333个地级市的网络建设全部建成;到2009年底,估计CMMB用户达到1000万,到2010年底达到5000万。目前有200多种款接收终端。 CMMB的整套技术标准基本配齐并发布。 1、什么是CMMB?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缩略语,意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通过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主要面向各种便携式终端设备提供数字音视频和信息服务。是现有广播网络的延伸和补充,是广电网络的组成部分。 2、CMMB的主要特点 (1)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和紧急广播服务,实现卫星传输与地面网络相结合的无缝协同覆盖,支持公共服务。 (2)支持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上的小型接收终端,接收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 (3)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具备广播式、双向式服务功能,可根据运营要求逐步扩展。 (4)支持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运营体系,具备加密授权控制管理体系,支持统一标准和统一运营,支持用户全国漫游。 (5)系统安全可靠,具有安全防范能力,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要求。 CMMB已经做到了在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条件下,稳定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CMMB提供了电子业务指南功能,可以支持观看节目的同时,浏览节目播出时间表、比赛信息、演职员介绍、节目简介等信息。 现在的CMMB终端至少可以支持连续接收3个小时的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有能连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综述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综述 摘要:随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及与移动技术的相互融合,中国的手机电视业务发展迅速。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在奥运会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现在的最热门话题。对CMMB手机电视业务的网络框架、标准、各种技术:信道传榆技术、信源编码和解码、时间分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CMMB的发展前景和优势,在不久的将来,CMMB移动多媒体技术必将成为中国主流的技术。 关键词: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STiMi,信道编码,调制,复用 Abstract:With the digitiz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d the convergence with mobiletechnology,China's mobile TV service has been developeingrapidly.Mobile TV service supported by the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 technologyhad aroused great interest from users duringthe 2008 Beijmg Olympic Games.which has become a hot topic.In this article,the network framework,standards,a variety of techniques(transmission channel,source coding and decoding,time slicing technology)of CMMB mobile TV services tile described,and the prospects of CMMB and its advantages are discussed.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near future,CMMB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technology in China. Key Words: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STiMi,channel coding,modulate,multiplexing 一、引言: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七寸以下小屏幕、移动便携手持式终端的系统。它采用数字编码,经过无线发射,利用s波段和地面屯视广播频谱向终端进行点到多点的多媒体业务传送,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收视与信息服务。 CMMB是国家广电总局确立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确定了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技术(简称StiMi),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网络。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首先已经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了服务,具有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及时的赛事进展和结果的优势,奥运会期间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已在几个奥运城市和省会城市投入全面运营。 二、CMMB构成的体系框架 CMMB系统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传输环境复杂、东部地区城市密集西部稀疏、用户众多和业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吸纳成熟先进技术而设计的“天地一体”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低成本、快速地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在全国的覆盖,促进东西部“数字鸿沟”的弥合。 它采用大功率卫星系统与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具体来说,是利用一颗高功率频带卫星覆盖中国的多数地区,然后用地面转发器形成波段将信号送达移动设备,再在信号接收不到的地区架设地面补点网络,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传输广播信号,卫星信号到达接收终端的时间与地面增补设备转发信号到达接收终端的时间一致,实现了地面增补网与卫星系统同步,进而实现全国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如图2.1所示 2.1 CMMB标准的手机电视广播组网 CMMB系统体系中的核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STiM;技术。它是由广播科学研究院研制,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卫星与地面覆盖相结合的广播信道传输技术。STiMi技术是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无线信道传输技术。STiMi技术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特点,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求高,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采用

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浅谈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广播电视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移动接收的进展却不尽人意。即使是调频广播,在汽车高速行驶中的接收也往往遇到困难。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引起广电界的重视。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 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 T是多载波的。国外主要有三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欧洲的DVB-T(Digital V 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美国的A 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和日本的ISDB-T(Integrated Servic es Digital Broadcasting Terrestrial)(综合业务数字广播)。 A TSC采用的是单载波调制方式(VSB),抗多径干扰和抗多谱勒效应能力差,难以建立单频网和进行移动接收。ISDB-T 虽然支持单频网和移动接收的应用要求,但是该技术应用较少。从世界各地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的采用情况来看,DVB-T标准较A TSC和ISDB-T更具优势。DVB-T是欧洲DVB系列标准中较新的一个标准(此外还有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以及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也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此标准是1998年2月批准通过的。DVB-T标准的核心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Coded Orthog 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调制方式,适用于大范围多发射机的8k载波方式。为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支持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 ps的净荷码率,并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具有单频组网能力。目前采用DVB-T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西班牙、挪威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它国家。其中新加坡和德国等国将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作为主要方向。欧洲的DVB-T标准最初是为便携和固定接收而设计,它采用的是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其调制参数(如星座图、编码率、保护间隔等)可调,可提供120种常规模式和1200 种分级模式。随后,针对DVB-T(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Terrestrial)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DVB-H(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handheld),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是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扩展应用。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功耗更低、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更强的特点,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也可以说DVB-H标准依托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手持便携设备能够在固定和移动状态下稳定地接收广播电视信号。DVB-H采用时分数字多媒体广播带宽、以脉冲方式发送各频道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除接收所需频道的数据外,调谐器电路在其它时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有效减少耗电。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目前看来,数字移动电视非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莫属。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6 年8月18 日颁布(GB20600-2006),并自2007 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简称为DTMB-Digital Terrestrial MultimediaB roadcasting。较早时也称为DMB TH )。DMB-TH采用了P N 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终端AT命令规范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终端AT命令规范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 终端A T命令规范 A T C o m m a n d f o r M o b i l e M u l t i m e d i a B r o a d c a s t/M o b i l e T V 版本号:1.0.0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4.AT命令设计原则 (1) 5.AT指令接口描述 (2) 5.1.(新增)检查卡支持服务的能力^MBEN (2) 5.1.1.语法结构 (2) 5.1.2.接口描述 (2) 5.1.3.取值说明 (2) 5.2.(新增)查询和保存用户密钥信息^MBKS (2) 5.2.1.语法结构 (2) 5.2.2.接口描述 (2) 5.2.3.取值说明 (3) 5.3.读取卡用户标识+CIMI (3) 5.3.1.语法结构 (3) 5.3.2.接口描述 (3) 5.3.3.取值说明 (3) 5.4.(新增)处理Authentication Command 命令^MBAU (3) 5.4.1.语法结构 (3) 5.4.2.接口描述 (4) 5.4.3.取值说明 (4) 5.5.(新增)读取MRK命令^MBMRK (4) 5.5.1.语法结构 (4) 5.5.2.接口描述 (4) 5.5.3.取值说明 (4) 5.6.(新增)处理MSK MIKEY消息^MBMSK (5) 5.6.1.语法结构 (5) 5.6.2.接口描述 (5) 5.6.3.取值说明 (5) 5.7.(新增)处理MTK MIKEY消息^MBMTK (5) 5.7.1.语法结构 (5) 5.7.2.接口描述 (6) 5.7.3.取值说明 (6) 5.8.(新增)读取CMMBSN用户标识命令^MBSN (6) 5.8.1.语法结构 (6) 5.8.2.接口描述 (6) 5.8.3.取值说明 (6) 5.9.(新增)读取当前小区ID命令^MBCELLID (7) 5.9.1.语法结构 (7) 5.9.2.接口描述 (7) 5.9.3.取值说明 (7)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 题型:填空题(33分),名词解释(14分2道题),简答题(53 分,6道题) 一.填空题 1. 进入20世纪后,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新技术革命时代,其核心技术就是信息革命。它的标志是:,以电子工业为中心的新兴工业蓬勃发展。 2.数字电视信号的三个国际标准:ATSC 、DVB 、ISD。 3.模拟调制有调幅、调频、调相三种方式。 4.卫星广播通常使用C波段(3.9GHZ-6.2GHZ)和Ku 波段(13.35GHZ-17.25GHZ) 5.电波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三种:天波传播、地波传播、空间波传播。 6. A/D转换可分为采样、量化、编码三部分。 7.目前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地面无线电开路传输、有线网络传输、卫星网络传输。 8.混色法有相加混色法和相减混色法,其中相加混色法具体有三种方法:空间混色、时间混色、生理混色。 9. 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为:音调、音色、响度。 10.第一代声音广播是模拟调幅,第二代声音广播是模拟调频,那么第三代声音广播是DAB 。 11.在声学方面对播音室的基本要求有二:应有适当的混响时间,并且房中声音扩散均匀:应能隔绝外面的噪音。

12.声音广播的传播媒介是电磁波。 13.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可以很明确地指出这一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即可判断出声源的位置。因此,人是根据双耳听到的声音在时间上、强度上及相位上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位的。 14. 声音的物理属性有声强、频率、波形等,它们通过人耳传入大脑,产生响度、音调、音色等感觉。 15. 有线传输系统是利用同轴电缆、光缆或微波等媒介进行传输,通过一定的分配网络,为用户提供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系统。 二.名词解释 1.虚拟演播室系统 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从而实现两者天衣无缝的融合,以获得完美的合成画面。 2.条件接收 是提供对数字电视用户业务进行授权和认证的一种技术手段,通俗的讲,是对视频、音频和数据等信息实施加密、解密、接收的控制技术。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色差信号?对色差信号进行频带压缩的依据是什么?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终端命令规范

{业务管理}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终端命令 规范

目录 前言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 4.AT命令设计原则1 5.AT指令接口描述2 5.1.(新增)检查卡支持服务的能力^MBEN2 5.1.1.语法结构2 5.1.2.接口描述2 5.1.3.取值说明2 5.2.(新增)查询和保存用户密钥信息^MBKS2 5.2.1.语法结构2 5.2.2.接口描述2 5.2.3.取值说明3 5.3.读取卡用户标识+CIMI3 5.3.1.语法结构3 5.3.2.接口描述3 5.3.3.取值说明3 5.4.(新增)处理AuthenticationCommand命令^MBAU3 5.4.1.语法结构3 5.4.2.接口描述4 5.4.3.取值说明4 5.5.(新增)读取MRK命令^MBMRK4 5.5.1.语法结构4 5.5.2.接口描述4 5.5.3.取值说明4 5.6.(新增)处理MSKMIKEY消息^MBMSK5 5.6.1.语法结构5 5.6.2.接口描述5 5.6.3.取值说明5 5.7.(新增)处理MTKMIKEY消息^MBMTK5 5.7.1.语法结构5 5.7.2.接口描述6 5.7.3.取值说明6 5.8.(新增)读取CMMBSN用户标识命令^MBSN6 5.8.1.语法结构6 5.8.2.接口描述6 5.8.3.取值说明6 5.9.(新增)读取当前小区ID命令^MBCELLID7 5.9.1.语法结构7 5.9.2.接口描述7 5.9.3.取值说明7

5.10.(新增)读取MSK的时间戳命令^MBMSKTS7 5.10.1.语法结构7 5.10.2.接口描述7 5.10.3.取值说明7 5.11.(新增)读取MUK的时间戳命令^MBMUKTS8 5.11.1.语法结构8 5.11.2.接口描述8 5.11.3.取值说明8 6.编制历史8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SD卡技术规范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SD卡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 用户认证模块(S D卡)技术规范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M o b i l e M u l t i m e d i a B r o a d c a s t/M o b i l e T V S e r v i c e U s e r A u t h e n t i c a t i o n M o d u l e(S D c a r d)

版本号:1.0.0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4.概述 (6) 5.终端与卡的应用流程 (7) 5.1.2G/3G识别流程 7 5.2.GBA初始化 7 5.2.1.2G模式 8 5.2.2.3G模式 9 5.3.MRK请求过程 11 5.4.MSK更新过程 12 5.5.MTK获取过程 14 6.SD卡接口定义 (15)

6.1.SD机卡接口协议 15 6.2.SD机卡接口数据交互流程 15 6.3.SD机卡接口数据包定义 16 6.3.1复位指令描述 20 6.3.2.普通APDU指令描述 23 7.命令 (25) 7.1..................................... A UTHENTICATE 25 7.1.1.命令描述 25 7.1.2.命令参数和数据 35 7.2.返回状态条件 46 7.2.1.安全管理 47 7.2.2.命令状态字

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发表时间:2009-02-16T13:47:24.437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9月上供稿作者:杨娜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主要介绍了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主要介绍了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关键词:接收;制式;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比如移动电话,它现在的普及程度已经不低于固定电话。广播电视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移动接收的进展却不尽人意。即使是调频广播,在汽车高速行驶中的接收也往往遇到困难。所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引起广电界的重视。 1 移动接收的考虑因素 移动接收和固定接收有很多不同。实际上,移动接收的提法比较笼统,它可以细分为便携式接收、低速移动接收和高速移动接收,它们在接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所谓便携式接收,某个意义上是相对固定的接收,只不过是接收机易于携带,经常从一个地点拿到另一个地点进行接收。对广播来说,这不是难事,但对模拟电视来说就不容易了,因为模拟电视的接收要求良好的定向天线,这就使不同接收点上的接收效果大不相同。对于高场强地区使用拉杆天线的电视机,一旦更换了接收机的位置,天线必须重新调整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一般场强的地区,室外天线是少不了的,这就限制了接收的移动性,即使是便携式接收也要看天线安装的条件允许不允许。 低速的移动接收是指以每小时几公里的速度移动(如人的步行)时的接收,比如边走边听广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高速移动接收是指在汽车上的接收。汽车的速度一般在每小时120公里以下,当然,超过这个速度的接收,如飞机上的接收可以列入超高速接收。在信号条件方面,移动接收碰到的主要问题有信号的衰落、“重影”、多普勒效应等。造成信号衰落的原因既有在移动过程中走入阴影区而产生的遮挡性衰落,也有因电波多径传输而造成的衰落(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多径传输不仅造成信号的衰落,也会造成模拟电视图像的重影,数字系统误码率的增加。 在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因为模拟信号的处理十分复杂和困难。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今天谈论的移动广播电视实际集中在对不同的数字广播电视系统的移动接收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在20世纪,这些制式提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考虑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当这些系统投入使用后,人们发现多载波用的OFDM调制似乎更适合移动接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人们发现单载波方式并非不能实现移动接收,而是两种方式在移动接收时各有优缺点。 在欧洲,针对DVB-T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下文将重点比较DVB-H和DAB的差别。 DAB适合于多媒体的分发,而DVB-H则是来自DVB的最新标准,它们有不同的历史: DAB是在1988到1992年间开发的。系统当初主要打算作为音频广播,但对传送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也有准备。尽管到目前为止在许多国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但DAB业务已经在多个国家开始。在英国,预计到2004年底之前,英国的DAB接收机的销售将超过一百万台。在德国,虽然卖出的DAB接收机比在英国要少,但数字也正在稳定地增加。DAB系统,尤其是它的传输网络,是以1.5m的天线高度作为户外的接收而设计的。 DVB系统是一个系列,包括了卫星、有线、地面等几个标准。它的地面广播版本DVB-T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的。它当初主要是打算使用屋顶天线,为手提式的和静止的接收使用地面DVB系统。系统的设计受到接收机价格的强烈影响。为了使接收机更便宜,它没有使用时间交织,而时间交织对移动接收是很有益的;作为代替,它使用了卫星系统DVB-S相同的纠错方法。 在对DVB-T的移动性进行测试的时候,也提出了DVB-T在移动环境下是否适合其他多媒体应用的问题。像诺基亚这样的移动电话制造商,对通过DVB-T的高数据率的应用提供移动的多媒体服务特别感兴趣。其动机是,在移动电话商业价值链中,电视是最后一个不在手上的链路。由于用DVB-T向移动电话广播有缺点,所以有了制定以DVB-T为基础的,专用于手持接收机的标准的主意。这方案叫做DVB-H。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 3 DAB和DVB-H在技术上的异同 从总体上看,DAB和DVB-T/H传输系统是以相同的调制和编码技术为基础的,这就是编码正交频分频复用(COFDM)。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特定的区域,如载波间隔,载波调制,FF-T的大小(也就是副载波的数量)等等。 FFT大小:DAB在一个1.5MHz的信道里,可以应用256,512,1k和2k的EFT;DVB-H可以在5,6,7或8MHz带宽的信道中应用2k,4k 和8k的FFT。 时间交织:DVB-H没有采用时间交织,因为DVB-T标准不提供时间交织:DVB-T原先不是作为高速移动接收而设计的。DAB从一开始就是为移动接收而设计的。时间交织解决了在单天线的移动接收条件下的衰落问题。时间交织把突发误码分配在一个较大的时段上,使得FEC 能够校改正这些误码。在移动接收中,更有可能出现的是突发误码而不是单个误码。在DAB中,时间交织工作在16个“数据串”上。一个数据串持续24ms,使得时间交织工作在384ms上。 不相等的误码保护(UEP):不相等的误码保护意味着在解码过程中,较重要的比特的保护优于较低重要性的比特。DAB支持UEP。这意味着对解码过程,比特是依照它们的重要性进行保护的。这对移动和便携接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般来说,恶劣的接收条件是无可避免的,在恶劣的接收条件下的服务性能是关键问题。借助UEP,通过设计相对于主业务保护的不同的误码保护类型,就可以把失效特性对客观或主观的服务品质实现最佳化。DVB-T/H没有准备UEP。这意味着,那些损害某些重要信息(例如控制信息)的误码只能像那些不明显的比特那样来保护。对于用户,不明显的比特是否被破坏是不要紧的,他们最关心的是,重要的同步是否丢失。

移动多媒体广播公共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

移动多媒体广播 公共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 V1.0 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目录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 (3) 3.1术语和定义 (3) 3.1.1紧急广播emergency broadcasting (3) 3.1.2电视广播television broadcasting (4) 3.1.3声音广播radio broadcasting (4) 3.1.4数据广播data broadcasting (4) 3.1.5可扩展协议封装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 (4) 3.1.6业务service (4) 3.1.7复用帧multiplex frame (4) 3.1.8复用子帧multiplex sub-frame (4) 3.1.9内容content (4) 3.1.10节目event (5) 3.1.11编排schedule (5) 3.1.12数据文件data file (5) 3.1.13加扰/解扰scrambling/descrambling (5) 3.2缩略语 (5) 4约定 (6) 5业务概述 (6) 6系统结构 (6) 6.1系统结构图 (6) 7公共信息的复用和传输 (7) 7.1公共信息描述表 (8) 7.2公共信息指示信息 (11) 7.2.1复用帧头约定 (11) 7.2.2数据单元类型约定 (13) 7.3公共信息传送 (13) 7.4公共信息的业务标识分配 (14) 8前端系统 (14) 8.1公共信息描述表配置 (15) 8.2公共信息编播 (15) 8.3ESG配置 (16) 9终端实现 (16) 9.1实现方式 (16) 9.2终端功能模块 (17) 9.2.1公共信息自动触发 (17) 9.2.2公共信息提示 (17) 9.2.3公共信息展现 (17) 9.2.4公共信息保存 (17) 9.3终端实现流程 (17)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暂行技术文件 GD/J023-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 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1) 3.2 缩略语 (1) 4 概述 (2) 5 技术要求 (2) 5.1 一般要求 (2) 5.2 接口要求 (2) 5.3 功能要求 (3) 5.4 性能要求 (4) 6 测量方法 (4) 6.1 紧急广播符合性 (4) 6.2 编辑和审核 (5) 6.3 组播 (5) 6.4 输出 (5) 6.5 发送间隔 (5) 参考文献 (7) I

前言 2007年11月20日起GY/T 220.4-2007《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正式实施。为规范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各项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特制定本技术文件。 本技术文件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归口。 本技术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本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德林、张定京、胡军、王颖、陈鹏、郭晓强、夏治平、王东飞、赵良福、孟祥昆。 II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 范围 本技术文件规定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的主要技术要求与测量方法。对于能够确保同样测量不确定度的任何等效测量方法也可采用。有争议时,应以本技术文件为准。 本技术文件适用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的设计、生产、验收、运行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本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GY/T 220.2-2006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2部分:复用 GY/T 220.4-2007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 GY/Z 234-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复用实施指南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3.1.1 紧急广播 emergency broadcasting 一种利用广播通信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 3.1.2 紧急广播消息 emergency broadcasting message 采用文本、多媒体数据等方式描述的一个紧急事件,且通过紧急广播系统播发的信息。 3.1.3 紧急广播数据段 emergency broadcasting data segment 紧急广播消息的最小封装传输单元,同GY/T 220.2-2006定义的紧急广播表的“紧急广播数据段”字段。 3.1.4 触发 trigger A网络正在播发紧急广播消息,提请B网络播发一个通知信息,使得正在接受B网络服务的用户切换到A网络去接收紧急广播消息,这种行为定义为触发。 3.1.5 辅助数据 auxiliary data 紧急事件主要是通过文本方式描述,对于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描述的紧急事件信息,定义为辅助数据。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1

基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以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为例

诚信声明 我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基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为例[摘要]在竞争激烈、环境瞬息万变的21世纪市场中,学习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成功打造品牌、建立品牌忠诚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首先对品牌忠诚度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结合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的成功案例,分析整合营销传播分别在广告宣传、公关活动、促销活动、终端展示、口碑传播等方面对其品牌忠诚度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出整合营销传播与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有效结合点,同时提出“动感地带”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其他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启示。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品牌忠诚度;动感地带

Analysis o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Based on Brand Loyalty Improved ——Take China Mobile “M-Zone”for Example Abstract:I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the market in twenty-first Century, varied from minute to minute, learning to use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to build brand successfully and build Brand Loyal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hat promote enterprises sustainability. First, this paper probe into the process of Brand Loyalty. Secondly, according with the successful case China Mobile "M-Zone", it makes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M-Zone"’s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sale promotion, terminal, public praise and other aspects on Brand Loyalty, and gets the effective bonding point from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nd Brand Loyalty.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M-Zone"’s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based on Brand Loyalty improved to other companies. Keywords: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Brand Loyalty ; M-Z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