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考研真题精选(下)【圣才出品】

三、简答题

1.试简述修昔底德陷阱。[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研]

答:“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用于描述国际关系中世界大国权力转移必然导致战争或“国强必霸”发展逻辑的概念,被看作是国际关系铁律。

(1)“修昔底德陷阱”论的起源

“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归因为雅典城邦的崛起和斯巴达城邦的恐惧。雅典城邦不断增长的权力使想要维持现状的斯巴达城邦感到恐惧,权力的转移滋生了疑虑,疑虑生发了战争,即“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2)“修昔底德陷阱”论的主要内容

“修昔底德陷阱”论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①基本假设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权力转移理论和安全困境理论,它主要预设了三个前提条件,即新兴国家寻求武力改变现有体系、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霸权战争的收益大于成本。

②“修昔底德陷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a.在概念指涉方面,这一概念主要指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其中,新兴大国特指那些能够对守成大国的国际地位构成威胁的挑战国。

b.在因果机制方面,这一概念包括两个重要变量——新兴大国实力的提升和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对彼此战略意图的怀疑,这两个变量主要涉及国家之间两种不同类型但是同时发生的竞争安全动态。前者主要涉及权力转移问题,后者主要涉及安全困境问题。

c.在预设结果方面,这一概念认为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对峙会以霸权战争方式结束。霸权战争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不仅改变了这一体系,以适应新的权力分配,也带来了对该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重新安排。这种霸权战争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即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必须涵括现有国际体系内的主要大国,无限制地使用各种手段并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因此,“代理人战争”即大国不直接参与,而由其独立的代理国家或者某一势力发动的战争则不属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涵盖范围。

(3)“修昔底德陷阱”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从当代中美关系发展角度看,“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推理实际上是保守思维方式的体现,谋求世界发展的良好格局,应从实现共同利益角度完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创新思想,对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简述非传统安全的主要特征,并举例加以说明。[中山大学2019年研]

答:冷战结束后,就全球局势而言,军事安全的紧张性缓解了,诸如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成了全球安全问题的新焦点。非传统安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其类别和属性上:

(1)非传统安全的类别

目前世界各国所面对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大体上包括这样几个类别:

①发生在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军事层面以外的其他安全问题,诸如经济制裁问题、资源争夺问题和武器非法出口问题等;

②发生在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诸如恐怖主义问题、民族分离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网络攻击问题和人权问题等;

③发生在国家行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问题,诸如环境退化问题、传染病问题等。

(2)非传统安全的属性

非传统安全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②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以超越国界为特点。

③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如恐怖主义和民族分离所导致的战争。

④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无论是金融危机、气候变暖,还是恐怖主义、民族分离,都不是靠一个国家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⑤作为国家所面对的一类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的复杂情况决定国家不可能有任何单一的战略选择。针对不同的情况,国家需要有不同的战略。

3.当前欧洲民粹主义的发展特点。[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民粹主义又称平民主义、大众主义、人民主义,是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该理念拥护平民掌控政治,反对精英或贵族掌控政治。民粹主义在历史上曾长期困扰欧洲,随着近年来欧盟多重危机的震荡,民粹主义的政策影响力在欧洲出现全面发展和阶段性爆发之势,成为欧洲最受关注的政治现象。未来,民粹主义在继续挤压传统政党发展的同时,也将向主流政治靠近,欧洲一体化进程则可能受到较大迟滞。当前欧洲民粹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

(1)“反传统”主张在多国大选中取得成功。冷战结束后,民粹思潮虽在欧洲呈抬头趋势,但壮大势头缓慢,只有奥地利“自由党”和法国“国民阵线”在世纪之交因提出某些

吸引眼球的激进主张,并一度成为第二大党而受到一定关注。近年来,在欧洲多国,反对现行移民难民政策、敌视欧洲一体化、批评欧元体制、反对财政紧缩等被传统政治力量视作离经叛道的主张,迎合了相当部分民众的诉求,帮助打着上述旗号的政党在大选中取得“显著的成功”。

(2)进入体制。过去持反传统政策立场的欧洲政党坚持其纲领不愿动摇,加之各国建制派的打压,与传统政治力量维持隔绝、对抗的关系。近年来,一些有反移民、疑欧、反欧元区主张的政党在欧洲参加执政联盟甚至主政却成为常态,部分政策也被付诸实践。

(3)反传统政策在左右两翼均有体现,甚至界限模糊。由于国情及政治生态的差异,各国出现的反传统政策主张,虽普遍追求颠覆传统治理框架,但政治光谱和政策主张却大相径庭。

(4)对欧盟权威发起前所未有的挑战。反传统政策主张囊括对欧盟机构及其政策的不满,抨击欧洲一体化的负效应。各国体制内外、民众之间长期存在疑欧,甚至反欧情绪。

4.门罗主义的内容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济大学2019年研]

答:门罗主义是指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统称,又称“门罗宣言”。19世纪初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为对抗欧洲列强的野心,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1)门罗主义的内容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

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在限制和约束欧洲国家在美洲扩张的同时,保留了美国在美洲扩张的权利。

②“不干涉”原则,包含着不干涉和干涉两个方面:不干涉欧洲事务是美国既定的原则方针,但对涉及到美国切身利益和权利的南北美洲事务,美国不能置之不理。

③“美洲体系”原则,宣扬美洲的共和主义,把共和制的美洲与君主专制的欧洲截然分开。

(2)门罗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尽管门罗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②门罗宣言受到新独立的拉美国家的普遍赞同,但神圣同盟各国表示坚决反对。宣言客观上支持了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

③门罗宣言是美国对外政策史上一个著名的政策口号。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美国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对“门罗宣言”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的核心都是为美国在西半球侵略和扩张服务的。美国以后的美洲政策基本上是以“门罗宣言”为蓝本和底色的。

④门罗宣言出台后,特别是伴随着19世纪4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1848年欧洲革命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均势已渐趋瓦解、东方问题激化、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西部扩张活动。到内战爆发前,美国在北美大陆通过掠夺、兼并和廉价购买的方式,已使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13个州的狭长地带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5.十四点计划的内容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济大学2019年研]

答:十四点计划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提出的关于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世界的蓝图。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

(1)十四点计划的具体内容

十四点计划具体包括: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②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③消除国际贸易壁垒;④裁军和限制军备;⑤公道地处置殖民地;⑥归还被占领的俄国土地,由世界各国协助解决俄国问题,使之自由、独立地解决自身政治发展;⑦恢复比利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⑧阿尔萨斯——洛林以及其他被占领土归还法国;⑨根据民族分布线修正意大利疆界;⑩允许奥匈境内各族自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的领土应予以恢复,塞尔维亚应取得出海口,巴尔干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应由国际保证;?土耳其境内各民族应予自治,达达尼尔海峡国际化;?建立独立的大波兰;?建立国际联合机构。

(2)十四点计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十四点纲领代表了新兴的美国对世界秩序的基本构想,同时它所提出的“民族自决”“裁减军备”和“杜绝秘密外交”等也反映了时代要求,同世界人民的正义呼声有某种一致性。

②美国的“十四点”纲领并未得到欧洲盟友的认同。英法等国在战争中遭到如此巨大的损失,不甘心由美国来指手画脚。但毕竟实力不如美国,加之结束战争及战后欧洲的重建均须仰仗美国,协约国最终还是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谈的基础。

6.不结盟运动的原因主要表现与影响。[同济大学2019年研]

答: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