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

背景: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驰,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

特别在妇女中识字的人更少,就连在著名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中,所有的妇女几乎全是文盲。

这种落后状况,严重地阻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看出这种落后状态对俄国的严重危害,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具体改革措施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间,先后征兵53次,约有284.000人被强征入伍。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技术和指挥能力,彼得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国去学习军事,并以重金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1721年,在俄国著名将领中,有14名是外籍人。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

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1716年颁布了著名的《军事法规》。它总结了北方战争的经验,包含了队列和战术训练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原则。1720—1722年,又陆续颁布了《海军章程》,对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

彼得在领导海军建设的同时,并注意对陆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根据北方战争的形势发展,几次调整统帅机构。1720年,成立了以缅什科夫为院长的“陆军院”,加强对陆军的领导。同时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对于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新建立的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参政院拥有很大权力,从国家中央机构到地方行政系统,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都属于参政院管辖范围。

参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间又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院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此法令颁布之前,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其目的除扩大国库收入外,还旨在保证文武官员的来源。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1721年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的职衔。政府根据管理世俗事务的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以此取代总主教的权力。这个宗教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局长一职,从非宗教人士中挑选。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的局长及局内其他高级官员,象世俗官员一样,由沙皇政府任命。于是,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造船、兵工、采煤、制鞋、纺织、锯木等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

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豪商大贾、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于商人和工场主的市政制度,规定从第一行会中选出市政长官,由商人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又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他认为“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西欧文化,发展国内生产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为此,他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结果: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18世纪初叶,俄国的近代工商业开始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与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出现的同时,在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中“发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萌芽”。通过改革,俄国近代场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近代工场,工场内部已有了较细的分

工,而且有不少工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工场拥有工人1,162名,谢郭林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30名,官营米克连耶夫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42名。“同工场手工业发展初期相比,工业中私人资本的比重增加了”。雇佣工人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已基本上赶上英国。尤其是冶金工业发展迅速,1718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已达到160万普特,跃居世界前列。“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俄国工场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商业贸易开始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俄国已能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商业竞争。到彼得一世执政的晚年,俄国每年输出的商品额达420万卢布。

再次,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间,乌拉尔和卡累利亚等地设立了矿业学校;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相继开办了军事学校和其他各类学校。到18世纪20年代,在40多个城市里开办了算术学校。

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这是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它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消息,也刊登国内经济建设的消息,如各地手工业工场的建设、金属矿藏的发现,等等。

1710年,彼得一世下令采用简易的新字体,代替以前比较复杂的教会斯拉夫字母。由于采用新字体,印刷书籍更为方便,各种书籍得以大量印行。西欧国家的一些科学技术书籍,如军事学、造船学、建筑学、数学著作,等等,陆续被译成俄文出版。彼得当政期间,俄国还建立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第一批公众剧院。

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发布关于建立俄国科学院的命令,这对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科学院于1725年成立,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它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而且是一个教学机构,附设了大学和中学,直接培养科学研究工作者,罗蒙诺索夫就曾在这里得到深造,后来成为著名的俄国科学泰斗。

总之,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然,也必须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彼得一世生活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活跃于政治舞台。他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想让俄国摆脱落后状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事业。同时,广大农民从这次改革中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列宁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决不惜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间,先后征兵53次,约有284.000人被强征入伍。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技术和指挥能力,彼得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国去学习军事,并以重金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1721年,在俄国著名将领中,有14名是外籍人。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

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1716年颁布了著名的《军事法规》。它总结了北方战争的经验,包含了队列和战术训练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原则。1720—1722年,又陆续颁布了《海军章程》,对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

彼得在领导海军建设的同时,并注意对陆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根据北方战争的形势发展,几次调整统帅机构。1720年,成立了以缅什科夫为院长的“陆军院”,加强对陆军的领导。同时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对于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新建立的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参政院拥有很大权力,从国家中央机构到地方行政系统,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都属于参政院管辖范围。

参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间又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院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此法令颁布之前,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其目的除扩大国库收入外,还旨在保证文武官员的来源。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1721年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的职衔。政府根据管理世俗事务的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以此取代总主教的权力。这个宗教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局长一职,从非宗教人士中挑选。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的局长及局内其他高级官员,象世俗官员一样,由沙皇政府任命。于是,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造船、兵工、采煤、制鞋、纺织、锯木等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豪商大贾、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于商人和工场主的市政制度,规定从第一行会中选出市政长官,由商人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又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彼得一世大力推行

重商主义政策,他认为“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西欧文化,发展国内生产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为此,他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结果: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18世纪初叶,俄国的近代工商业开始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与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出现的同时,在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中“发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萌芽”。通过改革,俄国近代场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近代工场,工场内部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而且有不少工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工场拥有工人1,162名,谢郭林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30名,官营米克连耶夫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42名。“同工场手工业发展初期相比,工业中私人资本的比重增加了”。雇佣工人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已基本上赶上英国。尤其是冶金工业发展迅速,1718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已达到160万普特,跃居世界前列。“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俄国工场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商业贸易开始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俄国已能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商业竞争。到彼得一世执政的晚年,俄国每年输出的商品额达420万卢布。

再次,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间,乌拉尔和卡累利亚等地设立了矿业学校;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相继开办了军事学校和其他各类学校。到18世纪20年代,在40多个城市里开办了算术学校。

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这是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它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消息,也刊登国内经济建设的消息,如各地手工业工场的建设、金属矿藏的发现,等等。

1710年,彼得一世下令采用简易的新字体,代替以前比较复杂的教会斯拉夫字母。由于采用新字体,印刷书籍更为方便,各种书籍得以大量印行。西欧国家的一些科学技术书籍,如军事学、造船学、建筑学、数学著作,等等,陆续被译成俄文出版。彼得当政期间,俄国还建立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第一批公众剧院。

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发布关于建立俄国科学院的命令,这对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科学院于1725年成立,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它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而且是一个教学机构,附设了大学和中学,直接培养科学研究工作者,罗蒙诺索夫就曾在这里得到深造,后来成为著名的俄国科学泰斗。

总之,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然,也必须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彼得一世生活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活跃于政治舞台。他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想让俄国摆脱落后状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事业。同时,广大农民从这次改革中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列宁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决不惜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

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时期,俄国的国号首次定为“俄罗斯帝国”。这位身高2米多的皇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在军事和对外方面,他赢得了为期20年的“北方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海一带以及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夺取了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在国内,他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彼得一世身体力行,开始了俄罗斯的“欧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而且在服服饰和社会风尚等许多方面也学习西欧。他剪掉贵族的大胡子,剪掉客人的长衣袖,把莫斯科公国时代的长袍改为欧洲式的短装,举办“大舞会”,提倡文明交际。

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改革,俄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军,并创建了海军。彼得一世凭借这支军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保证了俄国外交政策的实现,使俄国由一个远离海洋的闭塞的内陆国家变成了波罗的海的一个大国,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理解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历史渊源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军事改革的内容、军事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关系以及军事改革的历史意义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供大家讨论、批评。

为了便于叙述彼得一世军事改革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改革前俄国军队的状况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彼得一世以前的俄国军队由贵族民团、射击军、新制团队和哥萨克骑兵组成。贵族民团平时不进行训练,战时才行召集。1550年伊凡四世建立射击军,这是俄国常备军之端倪。射击军系终生服役,由国家供给武装和不多的粮饷,他们不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平时除放哨或执行一些警察职能外还兼营商业和手工业,到17世纪下半叶已有40000人,经过17世纪80年代的改革剩下20000人左右。①射击军由于经济地位的影响,逐渐把服军役看成是次要的事,失去了以往在战争中的作用。17世纪初俄国在同波兰和瑞典的战争中,民团和射击军的战斗力很差,沙皇政府遂仿效西欧招募外国人建立了一支2500人的雇佣军,但由于供养雇佣兵化费很大,战斗时又往往叛变倒戈,因而于17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新制团队。新制团队的士兵由征招而来,武器和装备由国家供给,平时士兵从事自己的职业,仅在一年秋收后,集中起来进行一个月的训练。1679年改革后,新制团队逐渐成了俄军主力,1682年发展到90000人。②哥萨克骑兵是俄国军队中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沙皇政府通过哥萨克上层并以提供粮食、武器弹药和货币薪饷等手段控制了哥萨克骑兵。到17世纪末,顿河哥萨克骑兵已有14000人,整个乌克兰哥萨克骑兵达50000人,此外在叶克河、伏尔加河中游、捷列克河、北顿涅茨中部一带也有哥萨克骑兵,人数约有10000多名。③

彼得一世上台后不久,即开始了对马克思称之为“没有一名真正的士兵”“也设一支受过战斗训练”④的俄国军队的改革,这一改革随着他那不断扩大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进行而深入。彼得一世军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军队。他所创立的正规军完全由国家组织和控制,俄国正规军一开始就作为封建国家的武装力量而存在,这就不同于西欧所通行的、往往带有私人武装性质的佣雇军制。这种军队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彼得一世制定了新的征兵制度,使得兵源的补充建立在国家统一进行的基础之上。1699年春

开始了第一次征兵,1705年在政府的法令中第一次出现了征兵的名词,1710年最终确立了从纳税阶层中征兵的体制,自此,这个征兵制度实行了一百多年,直到1874年米留金军事改革时被普遍义务兵役制所取代。服役期为终生。兵役负担由国家农民、宫廷农民、地主和教会农民以及市民承担。征兵数额根据战争需要而定,基本上每25户出丁一人,地主农民则为30—50户出丁一人。⑤但是到后来,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兵源枯竭,政府不得不把这个标准提高到40户出丁一人,最后又提高到75户。⑥征兵时,将每次征兵数额和马匹分摊给各个地区限期完成。如在1716年的军事条例中就记载有将征招的10342名士兵和3273匹马分为144份半,由各地区在规定日期内征招完毕。⑦其次,是军队后勤供应和装备的统一。彼得一世规定军队统一配备火枪,火枪的射程虽只有300步,不如火石枪,但重量较轻,使用较为灵活。彼得一世还改善了炮兵武器,特别是使用马拉炮,提高了炮兵的机动性,这在欧洲国家中还是最早的。彼得一世为军队制定了统一的军服,步、骑兵都穿一种呢绒的短外套,但这种衣服并不适应俄国的气候,夏天穿着感到闷热而沉重,冬天则又冻得发抖。征兵的统一进行,统一的军服,统一的装备不可避免地要求建立统一和强化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直到17世纪,俄军还没有统一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军队隶属关系分散而混乱,几乎整个国家机器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对军队的管理。贵族民团、射击军、雇佣军、外国军官各有部门所属,宫廷部门、喀山、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等衙门又各有自己所管的军队,甚至新制团队的步骑兵也分别由不同的衙门掌管。针对这种情况,1719年彼得一世最终确立了陆军院和海军院两个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军队的领导归于集中。同时他还在军队中设立了军务总监,负责领导侦察、研究地形、道路、组织部队调动等事宜,这就是总参谋部的前身。

为了加强封建贵族对军队的控制,彼得一世规定贵族要服军役,为确保贵族的特权,军官全由贵族担任,其他阶层出身的人提升为军官只有在特别有才能和立有军功时是例外。⑧彼得一世同时还确立了贵族连续服役的制度,未成年的贵族子弟先接受家庭教育,15岁起到团队服役,从当兵和军士做起,而后提升为军官。为培养贵族子弟充任专业军官,彼得一世开办军事学校,1701—1719年先后创办了莫斯科航海学校、彼得堡炮兵学校、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工程学校,1707年还在军医院附设了第一所卫生学校,为军队提供医务人员。虽然在俄国军队中也有一些受雇的外国人担任军官,但自1705年以后,彼得一世颁令限制外国军官到俄军中服役,⑨从而加强了军队的俄罗斯化。

彼得一世所创建的正规军主要由新制团队和射击军改编而成。17世纪下半叶所建立的新制团队是组建新的正规军的基础,如象当时的阿普拉克辛军团就是以诺夫哥罗德和喀山的新制团队为主补充而成。还有一部分新制团队则改编为卫戌部队。随着北方战争的进行,射击军也进行了改编。1698年,彼得一世曾将莫斯科的射击军分派到许多城市,北方战争初期为补充军队,重又召集起来,将他们编为4个团,1704年又增编了2个团。⑩骑兵的改编工作进展较慢,按其成分来说,骑兵全是贵族。(11)从1708年起,由于兵源紧张,骑兵的征兵也开始建立在统一的征兵基础之上了。到1709年,完成了军队的改编工作。但是旧军队的残余仍历历可见,如在一些外省和东部地区,直到1725年还有射击军存在。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军队也不断地加以扩充,特别加强了步兵,使之成了主要军种,改变了以前以骑兵为主的编制,到1725年步兵数目已达131400人,骑兵有38406人,仅占军队总数的23%。总计俄军共有战斗部队170000人,非

战斗人员198500人。这个庞大的数字还不包括炮兵和中央军事机关中的部队人员。这支大军共编为:2个近卫军团、5个掷弹兵团、40个野战兵团、9 个波斯兵团(占领里海西岸以后组建的)、49个卫戌兵团、3个龙骑兵掷弹兵团、30个龙骑兵团、4个龙骑兵警备团,共105个步兵团,37个龙骑兵团。(12)与此相反,哥萨克部队却依然保持了原来的组织,但人数有所减少,到1725年乌克兰哥萨克军已减至15000人,顿河哥萨克军减到5000人。(13)

正规军的建立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1700年制定了“连队仪式”和“军人守则”,特别强调各级军官必须严守军纪,下级军官应无条件服从上级军官,而不管其是否是贵族身份。同时还规定了肉刑和精神上的惩罚。(14)1716年颁布的“军事法规”对军队组织、行政管理、战术、野战及服役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由于条例的出现,军队的训练也就能够有组织地进行了,如果说以前每一个团长按自己的办法训练其团队,那么现在就有可能使部队的训练纳入统一的轨道。彼得一世在战术上还特别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军事行动要适应环境,强调“条例虽作了规定,如果没有时机,则不应盲目遵循”。(15)彼得一世很重视训练的实效,反对阅兵式的训练,他在谈到法国近卫军的状况时说:“我看到的是华丽的玩具,而不是士兵。”(16)

彼得一世时时关心对士兵精神意志的培养,他善于用祖国、民族的精神因素激起士兵的热情,竭力提高“俄国佬所缺乏的士气”。他在波尔塔瓦战役前夕的命令中写道:“你们不应当想到这是为彼得而战,而是为交给彼得的祖国而战,……为了自己的民族和祖国而战”。(17)他在编制军队时沿用了按村编制的体系,团队的名字均按士兵征集来的省市命名,利用“同乡会”的纽带作用,这在战斗中也不是没有作用的。

创建海军是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彼得一世是俄国海军的创始人,他被称为“俄国的海军之父”。俄国的海军建设始于1699年,当时彼得一世在沃龙涅什建造了最初的海军舰船。在黑海舰队存在的16年中,共造了58艘舰只(小船除外)。

(18)1710年俄军在普鲁特河战败,黑海舰队亦不复存在,但它为后来的波罗的海舰队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和人员。随着北方战争的进展,彼得一世逐步建立起波罗的海舰队。1701年纳尔瓦战役失败之后,彼得一世在瓦尔霍夫河和卢卡河上建造了600只平底小船,(19)继而在拉多加湖和楚德湖上开设船坞。随着1703—1711年对芬兰湾沿岸地区的争夺,逐步建立起一支帆浆船队,这支船队曾协同陆军攻占维堡、列维里等地。1711—1714年间,俄国造了9艘大的战舰,(20) 在芬兰湾一带进行陆海军混合作战。1721年北方战争结束之际,俄国海军已拥有171艘帆浆大船,4艘二桅快艇,(21)但是划浆小船仍然居多,这种小船在芬兰湾南岸和西南岸多岩岛地区的战斗中机动灵活,终使笨重不便的瑞典大船无法发挥作用而败北。船只的增加,攻击力也随之加强,1711年波罗的海舰队共拥有204门大炮,到1724年已达2126门,增加了近10倍。(22)由于俄国原先是一个内陆国家,极端缺乏熟悉航海的人员,彼得一世虽然派了一些贵族子弟出外学习海军业务,又开办航海学校,但水手、军官仍很缺乏,不得不大量从外国招募,并聘请英国、丹麦、荷兰等国的工匠来俄国建造船只。到1725年,俄国已有大小25个船坞,(23)并拥有象彼得堡、列维里等一些海军基地,同时也编制了有关海战、训练、战术、编队等方面的有关条例。彼得一世尽管作出了种种努力,俄国的海军力量仍然很薄弱,始终未能挤进海上强国的行列。

革命导师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彼得一世的全部活动,他指出彼得的“全部事

业都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24)这是因为战胜瑞典,对外扩张,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必须依靠军队,这对于经济落后的俄国来说必须集中全国的一切力量才可,这就决定了彼得一世所进行的其他改革和活动都是以军事改革为中心而展开的。彼得一世的一生也就是军事征服的一生。他即位不久就发动了对亚速的两次远征,通过这两次远征,使他深刻认识到俄国军队的落后状况,依靠这样一支军队是不能实现俄国对外政策的总路线的。1697年彼得一世组织“大使团”出访欧洲,这实际上是一次以考察学习外国军事为目的的出访。在到达外国第一座大城市里加时,彼得一世不仅用瞭望镜仔细观察了这座要塞,并企图绘下要塞的平面图,遭到瑞典士兵的干涉,这件事后来倒成了俄国向瑞典宣战的理由。(25)在哥尼斯堡,彼得一世专门学习了炮兵技术,他掌握了炮兵术高级教程的内容,还获得了文凭。他在同勃兰登堡选帝侯的谈判中就讨论了同瑞典战争的可能性。当大使团在阿姆斯特丹逗留时,并不去搞外交谈判,而是忙于招募水手、工程师和军人到俄国服役,购买武器等军械。彼得一世在国外重点考察了海军技术,他了解了英国的造船业,他在荷兰的造船厂干过活,潜心研究了船只的构造。随大使团出访的两队贵族子弟也都是专门学习海军技术的。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大使团的活动时说:“彼得出国时的想法是把土耳其人从欧洲赶出去,从国外回来时的想法则是为争夺波罗的海而同瑞典开战”。(26)不论是赶走土耳其人还是同瑞典人打仗,都必须诉诸武力、依靠军队才行。因此,与其说这次出访是一次外交活动,不如说是一次负有军事使命的出访,它是军事改革的准备。

彼得一世的社会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商人和贵族的利益,1714年颁布的“一子继承法”,从法律上取消了世袭领地和采邑的差别,同时规定贵族地主的封建地产不能分割,只能传给一个儿子,其他没有分得财产的子弟只能通过服役来取得土地。这样在维护和巩固大土地所有制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无地的新贵族阶层,正是这样一批人构成了彼得军队的骨干,他们狂热支持沙皇推行对外扩张和掠夺的政策,从而保证了军队充当实现其外交政策的驯服工具。

在中央机关的改革上,彼得一世废除了波雅尔杜马,设立了参政院作为最高国家机关。但参政院的工作却处在他的近卫军军官的监视之下。(27)1718年,彼得一世设立了9个院(后来增加到12个院),以代替过去旧式的衙门。但陆军院、海军院及一些与军事密切相关的部门则由彼得一世直接掌管。这就说明中央机关的改革是以加强军队和军事机关的作用而进行的。

维持一支不断增长的庞大军队,要求极大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17世纪末国家财政收入已达250万卢布,这主要来自对农民的征税和简接税。北方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军费大增,政府的苛捐杂税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无论什么窗户税、火炉烟囱税、门税、澡堂税、蓄胡税,乃至币制改革等等,都无法填平军费开支的无底洞。彼得一世乃决定征收人丁税。1718年开始人口清查,所有男子不论年龄大小无例外地缴纳人丁税,自此人丁税成了国家税收的基础,仅人丁税的实行,农民的税务支出几乎增加了2倍。(28) 人丁税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为供养庞大的军队而设立的。(29)诚然,彼得一世后期也曾颁布过几个法令,企图制止农业和农民的破产,但那是为了把农民作为纳税人保存下去以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而绝非为减轻农民负担着想。在市政改革上,彼得一世实行了有利于上层商人阶级利益的政策,这不仅是为着给工商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是为着使他们更好地负起税收义务,以确保国家对军费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保证整个军事封建帝国机器的运转。还应指出,彼得一世所建立的东正教事务管理总局,不仅仅在于把教会置于国家管辖之下,削弱教会与世俗权力抗争的势力,还

基于军费上的考虑,即迫使教会和僧侣拿出钱来建设陆海军。(30) 在经济政策上,彼得一世首先重视那些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特别是作为

军事工业基础的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正规军的建立和战争的需求,极大的刺激

了军事工业的发展。1700年,俄国生铁产量已达6641000普特,成了当时世界

上主要产铁国之一,到了彼得末年,已有45个大的冶金和金属加工工场,这些

工场中有11个是生产能力为7000普特纯铜的炼铜场,对武器需求的增加,不仅

扩大了原有的军工场,还建立了一些新的工场。1706——1709年间年产枪枝仅15000——20000支,而到1711年已达40000枝,能够满足军队的需要。(31) 彼得一世在文化教育的改革中也首先着眼于军事教育。他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军事学校,军校大门只对贵族开放,平民不能进军校学习,但为了培养平民当兵,却可以到军校接受有关的军事训练。彼得一世甚至对纺织工场产品的幅宽都作了

规定,以便适合于军用。他下令每三个教堂交一口钟铸炮,他没收了拉多加湖和

楚德湖及其支流上的所有船只充作海军舰只,等等。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国家的一切服从于战争,服从于军事。我们通过上面对彼得一世改革的

分析不难看出,军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所有改革的中心问题。

彼得一世所进行的军事改革在俄国历史上所占地位极为重要。他创立了俄国

的正规陆军,确立了强制征兵制度,这些都优于西欧当时通行的雇佣军和募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彼得一世创建了俄国的海军,正是凭借这支海军,俄国

最终得以战胜瑞典,称霸于波罗的海东岸;彼得一世大力发展俄国的工业,开办

军事教育,他是俄国正规军战争艺术的奠基人。彼得一世的这些改革,对俄罗斯

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起了重大的影响。

这次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俄国对外扩张的实力。俄国依靠军事改革所建立的

大军,打开了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不仅对俄国后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俄国的对外扩张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地域性的蚕食向世界性

侵略体制的转变。我们知道,彼得一世以前,俄国的发展非常缓慢,15世纪末

叶才摆脱了鞑靼蒙古人的统治,16世纪国内长期动荡不安,17世纪初又经历了

波兰的两次武装干涉,加上与先进国家隔绝,国家经济基础非常落后,被视为“野

蛮国家”,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要想对外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建立霸权,除了强化其军事力量之外,别无他路可走。彼得一世清楚地认识到军队作为对外

扩张工具的重要性,他曾叫嚷道:“正是由于战争,才使我们由黑暗进入光明”。(32)正因为如此,军队就成了彼得一世最为垂青和关注的部门。为了扩充军备,俄国不断地增加军费,从下表可以看出:

1701——1721年俄国军费支出情况(33)单位:千卢布

年度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21

军费开支 1839 1868 2572 2685 3205 2187 1997 1822 3921

% 81.6 76.5 76.9 82.9 95.9 80.6 81.7 82 48

这表明俄国军费的支出通常都占到整个国家预算的80%以上。到彼得一世

末期,军费才下降到48%,但要看到,这时由于人丁税的实行,国家收入大为

增加,军费开支的百分数虽然下降了,但军费的绝对数字却增加了1倍。从彼得

一世起,国家预算的最大份额都用于军队,这成了沙皇俄国的传统。这支大军的数目在18世纪初已远远超过当时欧洲的大国英国、西班牙、瑞典、丹麦,而仅次于法国。(34)军事力量的增加,大大加速了俄国的对外扩张,恢复了由于哥利津远征亚速失败而下降的军事声威,巩固了俄国在乌克兰的地位,同时大大加快了俄国向南方的殖民,仅1698年就向南方迁徙了15000人。(35)由于北方战争的胜利,“彼得所期待的进入波罗的海的宽广入海口对商业、财政和文化上带来的好处迅速地实现了”。(36)因此说,军事改革的内容和目的最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对外政策,有极其明确的针对性,渗透着强列的扩张欲望,建立在军事实力上的扩张始终是俄国扩张的主要特征。通过这次军事改革,奠定了俄国推行强权政治的基础,军队成了实行强权政治的工具,军队作为外交威摄手段的作用在彼得一世手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历史的事实是最好的见证:1699年7月3日,彼得一世率领几十艘船舰,在亚速海演习眩耀武力,迫使土耳其同意休战,完成了向波罗的海的战略转移;彼得一世还陈兵俄波边界,支持亲俄的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当选为波兰国王,从此把波兰拴在了俄国的战车之上,1709年2月,为阻止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介入北方战争,彼得一世又一次在亚速城下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上示威,有200多艘船只参加,以致引起君士坦丁堡人心惶惶,土耳其不得不作出不支持瑞典的保证;1719年和1721年,俄军两次深入瑞典本土,在彼得一世的“强力手段”——军队的攻势之下,终使瑞典在尼斯塔得和约上签了字。(37)彼得一世以后历代沙皇都继承了他的衣钵,对他顶礼膜拜。

通过这次改革大大加强了沙皇的权力,巩固了专制制度的统治。对于沙皇专制制度来说,“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38)1716年的“军事法规”把沙皇的绝对权力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陛下是世界上无需就他自己的事务向任何人负责的专制独裁的君主,但是,他有力量、有权力作为一位基督教的君主根据他的意志的睿智治理他的国家和土地”。(39)1721年制定的“海军章程”中又进一步明确规定:“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40)这样,就将陆海军的权力集于沙皇一人之手。彼得一世一方面通过扩大军队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则严加防范和处置军队中发生的任何危及专制制度统治的行为。1682年和1689年射击军曾两次骚动反对沙皇,终使彼得一世取消了射击军的建制。对于参加了1707——1708年起义的哥萨克军,彼得一世亦大力进行了整顿和清洗,大大减少了哥萨克军的数目,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军队成为维护沙皇和贵族地主利益的忠实工具。随着军事改革的进行,军队的暴力作用加强了,彼得一世血腥地镇压阿斯特拉罕起义、巴什基里亚起义和布拉文起义等三次大规模的城乡起义。沙皇俄国正是靠着军队的刺刀来支撑和维持的。由于军队的状况同沙皇制度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军队的本身就是维护沙皇及专制制度的统治。

总之,彼得一世进行的军事改革,无论对俄国扩张政策的实现上,还是对俄国专制政治的发展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种把军事改革的目的仅仅归结为“为贵族帝国建立武装力量,防卫边疆,巩固地主和商人在国内的权力”(41)的观点显然是极其片面的

彼得大帝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俄罗斯文化历史选修课作业

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它并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农奴制度的残余也致使俄国一直无法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看齐。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描述到:由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像一艘舰只在斧头的敲击下和大炮的轰鸣声中下水了,然而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农奴制的俄国,广大俄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彼得大帝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通过改革以及对外扩张战争,彼得终于用野蛮制服了野蛮,使俄国由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国家变成了三面临海、地跨欧亚两洲的开放性欧洲大国之一。彼得一世通过战争,使俄国从内陆国变成濒海国。在和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也为日后

争夺欧洲霸权开辟了道路。 彼得大帝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大帝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大帝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俄国在其地缘上,是一个既不完全属于东方又不完全属于西方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国家, 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宗教结构上中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从留里克王朝到1 8 6 1 年农奴制改革止,俄国内部发展始终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欧君主专制是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是调节国内具有政治独立性的市民等级和贵族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力量; 而俄国却不存在象西欧那样的独立的、组织严密的等级, 沙皇专制制度不允许社会各阶层存在任何政治独立性, 它镇压任何微弱的反抗, 具有东方君主专制的性质。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发动改革。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 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彼得大帝的改革,可以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分别是行政改革,军事改革,以及经济改革,三者相辅相成。在彼得大帝的构想中,行政改革为军事改革铺平道路,军事改革为帝国统治提供保障,经济改革为军事改革提供经济基础,行政改革给予经济改革方便。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彼得的行政改革可分为地方行政改革和中央行政改革。地方行政改革中, 彼得除了设立省总督、总辖地方行政事务, 还在城市中设立城市行政自治机构, 促进了俄国商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防止地方总督割据, 彼得还在地方设立参议会监督他们。在中央部门的改革中, 彼得撤消了波雅尔杜马, 设立参议院, 直接听命于他, 加强了集权专制。中央还成立了权责分明、办事效率很高的各个委员会, 增强了中央机构的职能。行政改革改变了之前的冗官冗员的现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撤销不做实事的人员,减少了行政成本的支出,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地方,有效的削弱了公国的权力,减少了帝国内部的忧患,可以很好的掌握,控制他们。 彼得为了保证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行了军事改革。他加强了征兵工作, 保证了士兵的来源, 并且在国内设立海军、炮兵等学校, 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彼得一世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 还专门制定了“海军章程”, 海军章程确定了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 海军 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彼得还兴建造船厂, 建造大型的海上战舰。他认识到俄国缺少的是出海口, 必须用海军来为俄争得出海通道。马克思曾经评价彼得:“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彼得只是夺得了对于他的国家正常发展所绝对必需的东西。”彼得能看到俄

从《彼得大帝遗嘱》到黄俄罗斯计划

从《彼得大帝遗嘱》到黄俄罗斯计划 解决外蒙问题,只是消除国土安全潜在威胁的第一步,并没有改变中国强邻环伺的地缘格局,东有美、日沿海部阵,西南有印度雪线对峙,而北边暂时安静下来的强悍征服性的俄罗斯,你永远也无法预测它何时又会露出北极熊的尖牙利爪,扑向你的后背。 日本与印度,是中国万年守望的邻居,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规避,只能在人满为患的饱和空间里,小心翼翼地与他们和平共处。而俄罗斯,这个不请自来的饕餮巨兽,却因为过度贪婪的胃口给自己制造了额外的国土安全困境。为了追求空旷国土控制的绝对安全目标,俄罗斯一直不断地给自己的邻居作出损人利己的地缘政治安排,从沙俄时期一直到苏联时代,即使是现在这样衰退的境地,也仍然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其实,以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版图计,也已经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地理大国了,富饶的东欧平原,足以让俄罗斯人增长到三亿以上也仍然保持空旷宽松的生活环境,无须承担过度扩张后庞大的国土安全管理成本开支,也无须面对众多敌意和复仇的眼光。然而,从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新老沙皇们的伟大抱负就是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北冰洋到印度洋的四海通达的超级帝国。 俄罗斯征服世界的战略思维,可以从颇具争议的《彼得大帝遗嘱》看出其延续性。尽管历届俄罗斯政府和官方历史学家们都断然否认《彼得大帝遗嘱》的真实性,但是从彼得大帝开始的俄罗斯侵略扩张历史却严格遵循了这一遗嘱所设计的战略方向和策略谋划。 这里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彼得大帝遗嘱》的核心内容—— 俄罗斯人民负有在将来成为欧洲的统治民族的使命,它从北方对西方和东方各国的入侵是上帝命定和设计的一种周期运动。 俄国应长期保持战争状态,使士兵常备不懈,挑选最有利的时机发动进攻,以战继和,以和继战,求得俄国的利益、扩张和日益繁荣。 在欧洲,与日耳曼整合相互利益,争取他们对俄国扩张事业的支持,分割波兰。 沿波罗的海不断向北扩张,尽量多地占领瑞典国土。 要优先与英格兰结盟通商,使之有利于俄国的航海和贸易。 沿黑海向南扩张,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堡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要挑起边疆的战争,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推进到印度,拥有世界的仓库。 诱使奥地利王室对把土耳其赶出欧洲发生兴趣,在征服君士坦丁堡时消除奥地利的嫉妒,其方法或为挑动它与欧洲各大国作战。 努力将散处匈牙利、土耳其和波兰中部的、在政治和宗教上陷于分裂的希腊人全部重新团结在俄罗斯周围,让他们冒充敌人之友取得某种自动的或圣职的优势,以建立在全世界的优势。

彼得一世改革

浅析彼得一世改革 摘要:俄国近代改革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俄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他把俄国引入欧洲文明,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使俄国由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开始变为一个进步、开放的国家。从而成功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一步,为俄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俄国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改革 近代俄国历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既波澜壮阔,又谜团纷纭的图式:这里有彼得一世急行军式追赶西欧的大规模改革,这里有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制”,这里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这里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斯托雷平改革……图式中一系列改革对俄国的发展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重点分析彼得一世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政治经验、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尤其是在政治生涯中重要建树之一的改革活动,不仅使他在世界近代史上闻名遐迩,而且把俄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被恩格斯誉为“真正的伟人”[1]。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在俄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而进行的,可以说是当时俄国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在经济上,在农奴制度下,农奴常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强制。农奴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行政、司法的权力。列宁曾经说过:“在俄国维持得最久、表现得最粗暴的农奴制同农奴制并没有什么区别”[2]。在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下,农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不满情绪极高。这种状况使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在商业方面,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当时的俄国商品奇缺,严重依赖于外国进口如生铁、枪支、弹药、呢绒、纸张等。在出口商品中,大多是农业原料,如亚麻、柏油、木材等。因此,俄国对外贸易受制于西欧国家,使俄国商人在国内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必

浅析康熙与彼得大帝的异同

浅析康熙与彼得大帝的异同 17世纪与18世纪之交,犹如电光乍闪,中国和俄国的天空,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颗惊人相似的巨星。他们就是震古烁今的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一个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一个是锐意改革、狂飙突进的俄国沙皇。两位大帝不仅出生时代相同,在位时间相当,而且都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他们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在17至18世纪中把各自的国家带入鼎盛局面:康熙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彼得使落后愚昧的俄罗斯一跃而起,成为令欧洲列强刮目相看的封建强国。然而,他们又是两艘巨大航船的舵手,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驶向截然相反的方向:彼得使俄罗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傲视全球;康熙最终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很快步入落日余晖,盛极而衰,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坠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 康熙和彼得都生活在由古代转入近代的关键时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鞠躬尽瘁,勤政不怠,试图为国家开辟出一条富强之路。但康熙和彼得又都是由各自的时代所塑造出来的,他们注定将在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上并

驾齐驱。康熙是浑厚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层层堆积起来的泰山雄川,彼得则是俄罗斯广袤原野上自由疯长的参天巨树;康熙如搭造严谨的广厦,彼得则如冲决一切的洪流;康熙更为沉稳慎重,彼得却无比决绝果断。 康熙一生尊奉“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信条,他对老百姓的仁慈宽厚,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路遇一人倒卧地上。拦挡圣驾非同小可,侍卫正要严加惩处,康熙立即阻拦,令人问明情况,得知他叫王四海,是个佣工,回家路上因为饥饿晕倒了。康熙马上命人热粥喂给他吃。康熙了解到王四海家里的确很困难,又送上盘缠让他回老家。王四海感激不尽,四处传颂当今圣上的爱民功德。这件小事是康熙治国爱民的一个缩影。他常说,我不用长城,我用人心,人心就是我的长城! 在另一条道路上,彼得则用严酷的鞭子赶着俄罗斯在近代化道路上进行急行军。 如果说康熙的勤政除了自身素质外,还受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时刻潜藏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所驱使的话,彼得则几乎是带着与生、俱来的勃勃雄心,不惜一切代价“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腾跃向上”(普希金语)。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参考答案 探究一:(1)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贵族、农民都要服兵役。重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经济改革:他鼓励私人开办企业。还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政治改革:彼得一世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地方各省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 教育生活改革,彼得一世效仿西方,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2)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供劳动力。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其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3)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探究二:(1)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引入手工工场,充当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由于俄国落后于西欧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彼得一世允许购买农奴作为劳动力。 从其作用和影响来看:此政策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俄国长远发展来看,由于此政策的实质是进一步加强农奴制,所以对俄国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3)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改革推动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探究三:(1)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17世纪末,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其落后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2)彼得一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增添许多新税种,强迫农民终身当兵等措施来加重农民的负担,对农民非常残暴。从而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巨大的痛苦。 (3)彼得一世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或进军队服役;不服从命令的,就剥夺其特权。 【基础题】1、B 2、A 3、A 4、D 5、B 6、C 7、A 8、C 9、C 10、C 11、B 12、B 13、C 14、C 【发展题】

彼得大帝的出海梦

彼得大帝的出海梦 去年6 月初,俄罗斯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圣彼得堡市 建立300 周年的纪念活动。按照俄罗斯人自己的说法,这次庆典是俄政府向世界展示自己,提升本国国际形象,鼓励国人奋发图强,重振雄风的良机。 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在经过艰苦奋斗和付出沉重代价 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之后,于1703 年亲自规划建立的一座海滨城市,把它作为引进西欧国家先进技术和人才、进行对外贸易的窗口和平台。从此俄罗斯融入国际社会,国势日隆,成为东欧的一个强国。 梦寐以求打开海上门户 沙皇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 年5月30日。他的童年是在 宫廷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中度过的。彼得亲政时的俄罗斯, 虽然是一个地垮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但却十分贫穷、落后,有出海门户,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状态。 仍然处于中世纪的黑暗和愚昧状态。其中个重要原因是没1693 年彼得率员视察白海东南岸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港。 在港口码头上,他看到俄国的木材、亚麻、皮毛等商品堆积如山。由于没有本国船只运出销售,外国商人残酷压价,俄商不够成本,宁可让它烂掉也不出售。彼得明白了俄国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

1695 年为了夺取黑海的出海口,彼得率俄军攻取黑海南 岸原属俄国、后为土耳其占领的亚速城。因为俄国没有海军,无法 阻止土军从海上源源不断地向城内供应粮食和弹药,尽管俄军奋勇作战,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彼得亲睹一千余哥萨克敢死队员在土军猛 烈炮火下殉身城下。 这些刻骨铭心的亲历,使彼得日益形成坚定的信念:必 须要有海上门户,要有自己的海军,让愚昧落后的俄国融入欧洲,把 欧洲先进的技术引进俄国。“俄国需要的是海域这是彼得毕生为之 奋斗的座右铭,也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心声。 隐名乔装去西欧学习科学技术年2 月,他在克服保守势力重重阻拦 之后,终于成行。这个使团共有250 人,其中有30 名留学生。他把使团的领导工作交由三位大使负责,自己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 以留学生的身份随团出访。 率团去西欧访问,学习先进技术,是彼得的夙愿,1697 使团到东普鲁士的海滨城市哥尼斯堡,他向一位上校拜 师学习打炮技术。其后,彼得随团到达以造船业闻名于世的荷兰萨尔丹,这里工场林立,气笛长鸣。他借住在一个铁匠家里,生火做饭, 洗衣搭铺,全部自理。他跟着师傅学习木工,斧子劈,刨子刨,样样 活都干,而且干得非常出色。不久,他得到荷兰当局允许,又到东印 度洋公司学习造船学理论。为了完全掌握这门技术,他坚持完全由留 学生成功地独立建造了一艘三桅巡洋舰。 1698 年1 月使团来到英国。彼得除了进一步学习造船理 论外,着重学习英国的议会制度。为了真实了解英国君主立宪的运作 程序,彼得获准在英国上院会议厅旁边的一间房子里,听取会议进行 的情况。后来彼得觉得国王参加议会当面听取议员的意见,很有益 处,俄国应该向英国学习。 使团在同年1 月到达波兰。因为他同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世私交甚厚,他不再隐姓埋名,而以沙皇名义同对方会谈。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改革影响: 1、国力壮大,跻身欧洲强国行列。通过俄国与瑞典的两次战争结果的比较,可清楚认识到,俄国通过彼得一世的改革,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增强。 2、保留封建农奴制,走上扩张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

[精练精析]3.10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岳麓版选修1)

【例1】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 A.彼得一世 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 D.明治天皇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彼得一世为了使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微服出访亲自到西欧国家考察。 答案:A 【变式训练】为学习西方,彼得一世( ) ①出访荷兰、瑞典等国 ②改造俄国军队 ③允许厂主使用农奴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例2】(2010·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行政的革新……他把俄国秩序仿照欧洲制度来加以改造。 经济性的革新……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施行了人头税,强迫一切男性农民,不分老幼,都必须缴纳,又开办了许多呢绒织造厂和其他编织厂。在这些工厂里做工的都是农奴和工人……政府贷款给商人去建设新的工厂。 彼得一世为保证商人得到足够的劳动者,把整个农村的农民都划给工厂了。 教育……彼得一世极注重教育,甚至强制施行。派遣贵族子弟到国外去学习造船和外国语,并开办了一些学校。 ——A.B.雷达科夫《苏联通史简编》 请回答: (1)这些材料包含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哪些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你对彼得一世改革的看法。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段材料介绍了彼得一世在国家行政、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从具体实行的措施看,体现出彼得一世对欧洲文化的模仿和对兴办手工工场的鼓励,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用极其粗暴的手段推行的,改革中没有触及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答案:(1)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彼得一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注重教育,提高了国民的

我们身边的名人_彼得大帝的故事

夺权之争 1672年,彼得大帝出生在克里姆林宫内。1682年,年仅10岁的彼得和20岁的异母哥哥同时被拥立为沙皇。但彼得刚即位不久,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借助射击军兵变,上台执政。 在索菲娅的排挤下,彼得被迫和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少年时的彼得就很喜欢军事游戏,他把自己的小伙伴编成两个“游戏”兵团,整天在绿荫环绕的村庄中建筑土堡,进行军事演习及防战游戏。 7年后,彼得长大了,他的游戏兵也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这时索菲娅才意识到,羽翼渐丰的彼得是个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索菲娅再次发动兵变,企图废掉彼得,但却被彼得的近卫军击败,索菲娅被送进修道院,彼得开始亲自执政。 乔装取经 彼得亲政时,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牧师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要改变这种状况,彼得觉得应该向西欧学习,他决定派一个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 1697年,俄国考察使团出发。彼得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随同前往。他非常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他身高近2米,强壮有力,亲自在造船厂当木匠,学习造船技术。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厂当学徒,一直干了4个多月。空闲的时候,彼得总是去参观手工工场、博物馆,访问著名的学者、科学家,聘请他们去俄国工作。在伦敦,他考察了英国的国家制度,还出席了国会的会议,参加了王宫的化装舞会。 正当彼得在国外考察时,国内射击军发动兵变,要求立索菲娅为沙皇。彼得闻讯后,迅速赶回国内,残酷地镇压了叛乱。 大胆革新 平息叛乱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首先对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撤消了原来那些守旧无能、臃肿混乱的政权机构,把地方政权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彼得一人手中。改革使俄国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俄国也变成了绝对君主专制的国家。 彼得花了很大力气进行军队的改革。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同时,扩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的海军。 除了军政方面的改革,彼得还在礼仪制度、商业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称雄欧洲 经过一系列改革,俄国逐步变得民富国强,彼得向欧洲进军。1703年,俄军进攻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领了尼恩尚茨·纳尔瓦。然后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

浅谈彼得大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及意义

浅谈彼得大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及意义 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对俄国的政治及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改革,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两者的改革有很多的不同,但都推动了俄国的发展,在俄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

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意义复习过程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摘要: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1】彼得大帝的统治开启了俄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对这个时代有多种称呼,可以基于这个国家及其统治者的新的称呼而称之为帝国时代。这个时代持续了约两个世纪,在1917年突然结束。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阐释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对此次改革有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彼得一世背景意义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2】17世纪末,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17 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将俄罗斯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留下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外交问题。国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广漠的地域、严酷的气候以及不便的交通条件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交往。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弛,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在其地缘上,是一个既不完全属于东方又不完全属于西方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国家, 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宗教结构上中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从留里克王朝到1 8 6 1 年农奴制改革止,俄国内部发展始终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欧君主专制是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是调节国内具有政治独立性的市民等级和贵族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力量; 而俄国却不存在象西欧那样的独立的、组织严密的等级, 沙皇专制制度不允许社会各阶层存在任何政治独立性, 它镇压任何微弱的反抗, 具有东方君主专制的性质。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发动改革。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7世纪末,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17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将俄罗斯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留下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外交问题。国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广漠的地域、严酷的气候以及不便的交通条件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交往。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

彼得大帝

背景: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驰,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户县第二中学2014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历史导学案第7 周编号2 总编号7 编制聂广收谷亚荣审核张军超使用日期2015.4. 16 班级:组名:姓名:包组领导 课 题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学习目标1.辩证地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意图。 2.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背景分析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性质和特点。难点:全面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对俄罗斯帝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 预习案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必要性 (1)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俄国。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南北海路。 2.可能性 (1) 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2)彼得一世的之行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二、移植西方文明——措施 1.军事改革:A、实行 B、重视发展,建立庞大的军队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开办 B、实行:保护关税,进行税制改革3.政治改革: A、在中央设立最高机关: B、地方设立 C、废除 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学习,聘请到俄国传授 先进的科技 B、发展各种 C、推行的文明生活方式 三、俄罗斯帝国崛起——改革的影响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1)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 (2)推行改革的手段过于 (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3) 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4)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1)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彼得大帝语录

彼得大帝语录 彼得大帝——希望上帝宽恕我的诸多罪孽! 1725年2月8日,彼得大帝去世,终年52岁! 就在彼得大帝逝世的前3个星期拟定了任命维图斯·白令为堪察加考察队队长的命令,这支考察队在他病逝后启程并最终发现了亚洲与美洲的界线。 同年1月27日早上,彼得忍住剧痛,虔诚地祈祷说:“我希望上帝宽恕我的诸多罪孽,因为我是在力图为我的人民做好事。”此后他便沉沉地昏迷不醒! 彼得大帝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俄罗斯帝国皇帝、著名统帅,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 1689年的沙俄政治团体昏庸无道;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 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对此,彼得大帝认为——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就没有强大的俄罗斯! 彼得大帝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在对外,赢得了为期20年的“北方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海一带以及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夺取了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

速海和里海的门户。在对内,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习俗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彼得大帝的时代出现了第一张报纸,开办了第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建立了第一个博物馆和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有了第一批的公众剧院和第一批公园——彼得大帝不仅造就了一个时代,而且成就了一个欧亚大帝国。 在1700年欧洲以外的大多数人对实现西方化还认识不清,彼得大帝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时代200年认识到使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 他用俄-国的野蛮摧毁了俄-国的野蛮;他用西方的价值重建了西方的势力格局。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他的承诺是——给我20年,还你一个帝国。 同样,我们再来看看同一时期的中国皇帝康熙,这位“康乾盛世”的缔造者,留给后世的无外乎大一统的辽阔版图和封建保守的天朝大国——前者是康熙的历史功绩,后者是康熙的历史遗憾! 肯定是从康熙开始,封建社会的中国与世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进而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落——最终“天朝大国”遭到工业革命武装起来的列强鲸吞(俄-国侵占中国领土达150万平方公里)。 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当我们纵向解读五千年历史时,

第10课 彼得一世改革

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可能性: 3、1689年,正式掌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