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在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包括思维的探究,实验的探究。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酶,通过实验的探究引导得出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并帮助学生强化“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

2.理论依据: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设计特色: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形式结合,使两者在课堂教学中各尽其能、相互促进。重视实验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科学探究的思想贯彻始终。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学习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学会分析、改进实验,科学地评价自己。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酶的作用和本质两部分;但是其潜在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对照实验规范、变量分析能力和生物学研究思想的领悟是本节关键。这些都是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素质。

1.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

②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③说出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1.3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1.4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课件中的曲线图,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中的双氧水的分解反应和有关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有关实验和生物催化剂酶的教学,将化学知识与生物学教学进行渗透。学生掌握的数学上函数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变量的有关教学,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学习方法和认识水平方面还不够熟练;对本节知识有亲身体验,求知欲强,积极性高,学习潜力很大。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有关消化酶的知识,做了相关的实验,并根据生活经验,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获得许多与酶有关的信息,对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有限。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已经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对探究实验有较高的兴趣,但对探究的程序还不熟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精神。并始终围绕实验展开教学。利用FLASH动画,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探究实验、分组讨论

1、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是本节的核心内容,虽然重要但并不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主要采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归纳并辅以教师的点拨讲解和学生的实验验证与实验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2、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较抽象,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帮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并通过学生自己打比方举例的方式强化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3、自变量、因变量和对照实验也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分析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含义,并通过亲手实验学会控制自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领悟彼此间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以章题图右下方的小诗导入: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它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

师问:诗中蕴含了怎样的生物学道理?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

师:能量最终来源于哪儿?依靠什么在细胞里流转激荡?

生: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靠化学反应在细胞里流转激荡。

师: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我们称之为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为什么能在温和的条件下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呢?

板书:细胞代谢

生:因为有酶。

板书:第一节酶

新授:

师:酶是什么?是如何被发现的?有何特性?为什么能保证细胞代谢顺利有效地完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8页的[问题探讨],思考并回答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对酶有个初步的认识。

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师:在学生解决了教材中的三个问题之后,进一步提问:斯帕兰扎尼发现酶了吗?

生:没有。

师:是谁发现的酶呢?怎样发现的?证明酶究竟是什么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81页的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并回答教材中的有关问题。

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并分析酶的定义。同时板书:

板书:酶的定义中隐含的意义:

酶的产生场所:活细胞

酶的本质:有机物,多数酶是蛋白质。

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师:启发学生思考: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它同我们初中学过的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异同点呢?生:回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并尝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在学生尝试回答之后,暂不做评判,而是引出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生:阅读,设计实验表格,分组完成实验。讨论并完成表格。

课件展示:

师:与1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生:2号试管加热后有气泡产生。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师:好,既然加热能提高反应速率,那么,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

生:不能。

师:对,显然不能。3号和4号试管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

生:Fe3+和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师:3号试管与4号试管相比,哪支试管中的反应速率快?这说明什么?

生:4号试管中的反应速率快。说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更高。

师:(过渡)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不同。我们刚才进行的实验,有些因素是可以变化的,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可以变为5%,剂量可以为3mL,肝脏研磨液也可以换成生的土豆屑。像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请大家阅读课本第79页的内容,变量包括哪几种类型?如何区别?

生:阅读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讨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组、实验组。

课件展示:

师:数学里的哪种变化关系与这非常相似?

生:y 随x 变化而变化函数关系。

师:非常好!所以因变量就相当于y ,而自变量就相当于x 。

课件展示:

师:从1、2号实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常温常压下,H 2O 2不容易分解

为什么2号管加热会使它分解呢?

生:加热提供了能量。

师:对,加热使过氧化氢分子获得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状态进入容易进行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分子从不容易进行反应的常态到容易进行反应的活跃的激发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即是(活化能)

课件展示:

反应进程

师:那么,为什么3、4号试管也是在常温下,并没有加热,反应却这么激烈呢?

生:加了催化剂。

师:催化剂起到什么作用?提供能量吗?大家在化学上了解的催化剂有那些特点。

1.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2.反应前后,物质的量的和化学性质不改变

3.反应前后净能量变化一样。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并不是给反应物提供能量,而是能够降低其活化能,使反应物更快的达到活跃状态,从而提高反应的速率。那,4号为什么比3号更激烈呢?

生:那是因为生物催化剂(前面实验里的猪肝研磨液里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Fe3+更能高效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师:请看80页图5-1如果把化学反应比作驾车翻越一座高山,加热加压相当于给汽车加大油门,用催化剂则相当于帮司机找到一条穿山隧道。走隧道需要的能量少。再看图5-2,你能不能用一个体育项目来形象地描述一下图5-2?

生:跨栏、跳高。

师:很好。图中完成反应所经历的过程用紫色箭头表示,这两个箭头的起点和终点有没有不同?

生:没有。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化学反应并没有被改变。

师:对。哪一个动作更容易完成?

生:有酶途径。

师:催化剂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反应的速率。相当于将运动项目的难度系数降低了。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课件展示:

练习反馈:

1、酶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其原因是( B )

A.增加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

B.降低了底物分子的活化能

C.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

D.降低了底物分子的自由能

2.下列有关对照实验设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A.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B.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C.无关变量要始终相同且适宜

D.自变量要始终保持相同

课堂小结: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

2.控制自变量,以形成对照或对比。观察分析因变量,以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无关变量保持一致。

3.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

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82页的课后练习

2、认真阅读教材78—79页“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领悟操作要领,准备下一课进行实验。

3、。认真阅读教材83—84页的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设计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待老师批改之后用于下一课进行实验。

板书设计:

一、细胞代谢:

二、酶

1、酶的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产生场所:活细胞

作用:催化作用

本质:有机物,多数酶是蛋白质。

三、活化能

酶能显著降低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与实践上的特色是:把握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与特点以及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主要通过实验探究与思维探究的形式, 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重视学科渗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应用恰当的比喻,形象的动画等多种手段,对难点进行了突破,效果好。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师生情绪勃发,思维激荡,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个维度的目标。

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因为今年的春天来的比较晚,课前无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但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春天,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去体会春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从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春天的美景,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情趣。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媒体辅助法、范读法、引导点拨法”等。 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联系以前所学的课文,回忆春天的特征。 2.出示课文插图: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春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1)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 (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使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学习细胞器时,我们了解到在很多细胞器上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细胞产生能量、合成养料以及进行自我更新等等生理活动,都完全依赖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细胞内全部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就是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如何能够高效地进行呢?那是因为有催化剂的存在。但是很多化学反应往往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但生物体内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酶就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让我们结合资料看看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酶的存在的。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过一段时间后,把小笼子取出,发现肉快消失了。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展示,教师予以解释和评价) 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一定是某种物质进入到笼子中,使肉分解。) 3.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能。需要高温、高压、强酸或强碱等剧烈条件。) 当时斯帕兰扎尼做过这个实验后他并不清楚起消化作用的物质是什么,但他的研究却为人们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这种物质就是酶。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酶的作用与本质,请大家注意思考本节聚焦的重点问题。 2、展示 分小组展示学案中[阅读要求及检测]部分,检验学生阅读课本及预习的效果,教师给予

高中化学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2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2课时

201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原创设计】

2 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春天》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的小短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孩子们眼睛里的春天,表达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孩子们眼里,春天就是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更是要激发学生到大自然里去寻找、发现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多媒体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设计理论依据 识字和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环节教学中,教师紧扣“会读、会认”两个要求,强化指导,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语言中流淌的情感,使“情”“文”“声”三者融汇贯通,碰撞结合,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文学气息。通过朗读

与想象,调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体察到语言的意蕴和质感。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2.合作与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中的作用。该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找春天》第一课时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找春天》第一课时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

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四)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的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课文。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设计 (精选范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教学设计 杨杰重庆市巴南区重庆三十四中学 400054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评教,落实“三讲三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能做好“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2、设计特色 我校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建立了“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四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展示、点评→合作探究(包括教师精讲点拨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检测与评价;为了一个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合作探究,增强参与性,培养合作精神,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让学生在相关的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图表、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理解酶作用的机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在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

最新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最新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学习目标】1.食盐提纯的基本操作 2.常用离子检验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至P7 [思考与交流] 1、通过淘金录像,你能不能说出淘金者利用什么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出来的? 2、如果有铁屑和铜屑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除去? 3、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有哪些? 【合作探究一】过滤 1、仪器和药品的准备 2、操作步骤 3、注意事项 【合作探究二】设计方案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2 4 ?并且检验各离子是否除尽?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教材P10 3、4 【随堂练习】一、选择题 1.限用一种试剂即可区别Na2S、Na2SO3、Na2CO3三种溶液,应选用 A.BaCl2 B.NH3·H2O C.Ag NO3 D.HCl 2.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3.某溶液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可供选择的操作有: ①加适量H2SO4溶液②加金属Na ③结晶④加过量NaOH ⑤加强热脱结晶水⑥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②⑥③ B.④⑥①③ C.④⑥③② D.②⑥①③⑤ 4.为实现我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酸钾 (KIO3)形式存在。已知溶液中IO- 3可以与I-发生如下的反应:IO- 3 +5I-+6H+====3I2+3H2O,据此 反应,可用试剂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试验,证明在食盐在存在着IO-3。可供选用的物质是: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A.①③ B.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⑤⑦ 二、填空题 5.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硫酸、浓硝酸、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春》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步骤: 一、盼春天: 1.导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听,春天来了…… 2.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 二、找春天: 3. 问:春天在哪里呢?在这里,在我们身边。在古诗词句中,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找春天。(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问:“能不能告诉老师诗句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物呢?” 例:上面的例句写的是小草。 5.问:“写草(或花、雨、风)怎么样?” 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旺盛的生命力。 三、读春天: 6.(我们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丽,那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一起来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景)放配乐朗诵,领会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调。(引导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 7.分小组诵读课文。 8. 正音正字。 9.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四、诵春天: 10.全体齐诵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作者热爱赞美的感情。 11.课外延伸: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 12.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2)把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word教案

第二课时酶的本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基本观点。 [情境创设]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李比希1822~1895(法国)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物质的量一、教材简析与教材处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选自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量》。他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学习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mol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的全过程,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联系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能力与方法目标(2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该你那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A 、养成自然学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B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集合粒子、A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隐含着这种思想:粒子粒子,即把单个粒子的称量转化为粒子集合的称量,从而间接地求出单个粒子的质量。以“称量一粒米”为背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设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具体思路: 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学生提出可能的答案归纳处理粒子计算方法 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联系其他物理量掌握微粒数的计算 提出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 B、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以旧的物理量引入,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网络。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能 力。. 引 入物质的量的概回忆原有的物理 掌握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强调概念的内涵 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 三、主要教学程序设计)物质的量的引入(1情景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知识点整理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定义们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的的统称。 2、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 3、催化的本质: 4、酶与普通催化剂的不同: 5、大多数酶都是,少数也具催化功能。 6、酶的特性:; 7、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统称为: 8、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9、酶制剂适于在(条件下)保存 10、酶的失活:(1)过酸、过碱、温度过高,会使酶。(空间结构被破坏) (2)0度:不会使破坏,只是降低活性。 11、不同酶的最适PH值: 口腔:唾液淀粉酶, pH:6.8 胃: 胃蛋白酶, pH:1.5—2.2小肠:小肠液中的肠肽酶和胰液中的各种酶, pH:8—9 二、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材料:新鲜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 3.5%的FeCl3溶液. (2)步骤:1 2 3 4 (3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无关变量 4、对照试验: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材料: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 (2)步骤:1 2 3 4 (3)结论: 三、图像 (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图像(2)酶活性受PH影响图像

(3)反应速率随酶的浓度的变化(4)反应速率随底物的浓度的变化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 TP 一、定义们 1、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主要能源:。最终能 源: 2、ATP是的缩写。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A表 示,T表示其数量为个,P表示。~代表,~断裂时,会。 3、A TP的水解方程式:。 ATP的合成方程式:。 ATP分解与合成是否可逆? 5、应用:;;; 。

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板画。 2、生字卡片。 3、学生写的描写春天的作文。 4、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学习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过程: 一、课题教学。 1、盼望着,盼望着,春的脚步近了。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描写春天的词语。) 2、是的,春来了,春来了,他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板书:找。完整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春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这回细心的你能在春天里找到些什么?(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作者不仅找得仔细,而且文笔也很美,用心去读一读,去体会作者文笔的美,体会春的美,这一次,你可以挑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2、教学4~7自然段。 (1)指名读(4句中任意一句,结合板画、生字教学) a、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b、你能想像这幅美丽的画面吗? c、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d、指导朗读。 (2)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三句。 a、我们还发现有三句话是和这句话的句式很像的,请你们四人小组自己去读一读,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者还想说些什么? b、小组汇报。(结合板画、生字教学) c、看着板书指导朗读。 d、试着背一背。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问题教案)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材分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解决方法] ⑴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⑵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⑴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⑵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问题思路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六、学生活动 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细胞代谢的定义,酶的本质,酶的特性等。 ⑵完成教材中的实验。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1.1.2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 二课时) 蒸馏和萃取 学习目标: 1.掌握蒸馏和萃取的实验操作,进一步认识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亲自实验和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做好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蒸馏和萃取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蒸馏和萃取的实验操作 自主学习 1.蒸馏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用加热蒸发、冷却凝结的方法除去液态混合物中、或的杂质。蒸馏属于变化。 (2)蒸馏的常用仪器和用品为:铁架台(带铁圈和铁夹)、酒精灯、牛角管、单孔橡皮塞、蒸馏烧瓶、石棉网、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碎瓷片。 (3)蒸馏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________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同一水平线上。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_____,也不能少于______.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_____口进,从____口出。⑤加热温度应控制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蒸馏烧瓶不可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 2.分液 (1)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2)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仪器:分液漏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用分液漏斗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分液漏斗前应________;②分液时,下层液体______,上层液体______________。3.萃取

(1)定义:利用溶质在_______________里的____________不同,用_________ ________把溶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萃取。 (2)萃取后需要进行__________操作来将这两种溶剂分离开来。 (3)萃取的过程实质是提高溶质的___________的过程,萃取分液操作后得到的是该溶质在另一种溶剂中的____________,仍属于______________。 (4)萃取剂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萃取—分液操作步骤: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合作探究 一、蒸馏 1.制取蒸馏水 ①仪器及装置图 ②实验操作 a.检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试管中产生,说明自来水中含有。 b.蒸馏 在100 mL烧瓶中加入约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或沸石),按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 c.再次检验 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 试管内,说明制得的蒸馏水中不含。 2. 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蒸馏能除去水中的氯离子? 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目标: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问题]一般情况下,怎样取用固体、液体? [学生回答] 固体盖住试管低、液体1~2ml。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板书]一、化学实验安全 [投影]以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见过?你知道什么意义吗?

《春》教学简案_教案教学设计

《春》教学简案 课题 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3.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写评析 教学用具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全文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二位同学即兴描绘窗外的田野景色,由其中的不足来提醒学生要抓住一些特征进行描绘,并向本课学习写法。二、检查预习:1.三人抽查背诵片断,2.二人上黑板默写字词。三、范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学生结合练习一听读时思考给课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1.抽签提问二生三分法的起止,其它有异议的学生补充后教师评议。2.请学生思考第二段与后面各自然段的结构关系。并说明理由。采用自由发言式。(总分)五、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春花图春草图:1.请

一学生速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3-7段的内容:2.抽查提问,3.师生共同归纳。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4.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读春草图,指出文章中分别从小草的哪一方面写的? (2)其中的人物是什么的人?有何情趣? (3)读春花图,写1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 教学过程 第一二个问题口头练习,第三问题写完后由几位同学朗读后教师归纳 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在家庭本上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二(A) 说课精要 分析短文一项对于快班的学生非常必要,把写作训练变成学生日常必的经常性的练习,化整为零。易于潜移默化。 教学后记 课题 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3.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写评析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 一、检查复习: 学生打开作业本,老师

上第课春(第一课时)教案

《春》 朱自清 教案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4、.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探讨,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案难点、重点及关键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朗读、背诵。 教案步骤: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3、朗读感悟,理清思路。 4、赏析品味,朗读背诵。 5、实践运用,描摹美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案目标:

1、识记掌握生词。 2、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思路。 4、学习1-4自然段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 动描写的方法。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新课。 提到春天,同学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优美画面?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师:这位同学还想到了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写春天的诗句很多,可见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春天。有一个喜欢春天的大散文家叫朱自清,写了一篇《春》的散文。 二、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作,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书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文字,绝不是堆砌辞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