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理想国读书笔记

7理想国读书笔记
7理想国读书笔记

1,

“我只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在苏格拉底面对雅典人的申辩中,他与其要证明自己无罪,不如是再一次对雅典人进行哲学教育。读者一定会觉得苏格拉底太天真:既然你被审判是因为自己格格不入的哲学生活,那么又为什么在决定自己生死的关键场合,再一次触痛雅典人的神经?苏格拉底不是不懂得法庭上明智的做法:带着自己哭哭啼啼的妻小,以博取法官的同情;或者使用克里底亚给他写好的申辩稿子。他懂得雅典人需要什么,也明了政治事务运行的规则,只是他不愿意这么做。看起来苏格拉底是被雅典人处死的,但实际上是苏格拉底自己杀死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尼采尖刻地讽刺这个又老又丑的哲学家,他用自己的死把雅典人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饱受千古骂名。毕竟苏格拉底本可以不死,而且他明白自己怎样就不会死;甚至也可以说,苏格拉底本来就很老了,他被处死损害更多的是雅典城邦而不是他自己。

这些事后的揣测都不是苏格拉底自己的意思。问题的关键是:苏格拉底既然懂得如果苟全性命,他为什么还要选择死?苏格拉底自己选择死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2,

苏格拉底明确谈到了为什么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怖。因为他所追求的智慧是无知之知,即承认自己没有智慧。因此不能说死亡是最大的恶,否则就是以不智慧为智慧。一以贯之的苏格拉底不可以害怕死亡,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知。只有相信死亡可怖,也就是自以为是的人才会拒斥逃避死。只是这还不是苏格拉底赴死的理由:对死亡一无所知并不意味着要亲身去死,好像死了就能获得关于死的智慧。苏格拉底以爱知为业的哲学生活需要在生者的世界完成,因为“无知之知”指向的并非对自己浅陋的坦诚,而是扫清偏见之后向着更高知识的上升。正因为人的无知,他才要追求智慧。“无知”构成了对人类智慧最根本性的限定,他永远不能达到神;同时正因为这限制他要无限地趋近神。换言之,苏格拉底的哲学不是教条,而是依赖一种对话的阶梯,在疑难和反诘中不断上升,以拥有更高的知识。对话这一根本形式正是政治性的,依赖于对话者参与和讨论。政治性的哲学对话需要在城邦中落实,因为死去的哲学家(如果采取《斐多》的视野)已经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不再有互相依赖的需要。

苏格拉底以他的无知之知拒斥了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无知之知不正是导致苏格拉底被审判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并不是通过德尔菲神谕才知道自己的有限性,而且神谕本身也没有暗示他需要切实地审问各种宣称有智慧的人,才能达到无知之知的智慧。神谕只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虔敬的苏格拉底相信神的寓意,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揭开表面上“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背后的意思。但是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这一对话式的求知过程并未包含在神谕之中,而是苏格拉底哲学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概而言之,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政治性的。

这种哲学的政治性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不能说,正是因为哲学的政治性,苏格拉底才遭受了雅典人的记恨和审判?“不敬神”、“败坏青年”的罪名不正是苏格拉底到处在市场和体育场和青年人对话造成的?比如康德一辈子在书斋里钻研批判哲学,他不就安安稳稳的度过了一生,虽然他理论的革命性或许比苏格拉底大得多?要谈论哲学与政治的冲突,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其意义的宽泛模糊,还有多样的实例。

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谈到了这个冲突:“你们想想,我要是担任公职,刚正不阿,一心维护公道,以为至关重要,还能活的那么大年纪吗?”(32E)苏格拉底做

过元老院的主席,也为十将军未葬海战阵亡士兵一案做过正确的决定;也在三十僭主的统治下,被要求杀死政治敌人。他知道政治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义,容不下以正义、虔敬为绝对原则的苏格拉底。民主制政体人民受激情主导,寡头制政体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他们都不能秉持正义的原则。并且可以进一步说,任何政治安排都无法摒除不义,对正当原则的妥协是政治体能够建立的基础。一个全然正义的城邦是哲学家的城邦,而哲学家不需要城邦政治生活。不义和政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3,

但是苏格拉底并不仅仅是刚直不阿,与黑暗现实斗争的烈士,这不是他哲学生活的基本特征,否则他就与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以光明对抗黑暗”的道德楷模没有区别。而且苏格拉底也不是因为这些事情被审判的,苏格拉底说如果他参与现实政治活动,那么他早就死了,但是他毕竟活到了七十多岁。苏格拉底被审判的直接原因是他对青年的教育,这也就是其哲学的政治性的基本意思。

苏格拉底做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辩证法,至少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并没有一双理智的眼睛帮助他去关照永恒的实体。他要不断与青年人对话,在下定义-反例-重新定义的过程中达到对事物更高的认识。只不过这一非教条的哲学路径似乎太不教条了,《理想国》第一卷的色拉叙马霍斯就直接攻击苏格拉底的鬼把戏:他总是让别人先提出一个定义,随后又指出这个定义不成立,把别人辩得哑口无言但自己却什么都没说。但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并不是一种诡计,就像博弈论一样要让对方提供更多的信息以自己获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他的无知之知是一致的,无知之知要求辩证法,且辩证法最终强化了无知之知。

色拉叙马霍斯看到的只是苏格拉底式的反诘让人不快的地方,却不能关注这一活动的政治性。苏格拉底哲学活动的政治意涵集中体现于他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不仅意味着苏格拉底要省察关心自己的灵魂,而且还要帮助他人去省察自己。问题的核心在于,让别人去省察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工作的内在要求,他不可能一个人独自做哲学,不像后来绝大多数学院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包含了教育自己和教育他人的要求。而教育活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因为他在习俗神话垄断的雅典教育中打开了一个口子,让青年人自己去思考什么是好,什么是正当的问题。

人们当然可以说,虽然苏格拉底既是教育家,又是哲学家;哲学活动却不必然要去教育他人。如果我们认为哲学目标是智慧,要用理性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那么教育青年不过是哲学的不必然的附属品。苏格拉底明确说他是因为热爱他的城邦,并且由于他认为哲学生活是最大的善,所以要把省察的生活落实与生它养它的家乡。但是哲学家为什么一定会热爱城邦?以追求真理为业的哲学家并不会把城邦看成是最高的,并且许许多多哲学家的实例中,退隐、远离政治体才是常态。

4,

即使我们可以承认这一点,也就是认为走出洞穴的哲学家并不必然回到洞穴,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哲学生活是政治性的。虽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者,就像除了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一些哲学家也会以比建立体系的方式研究哲学。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强的理由说,哲学是政治性的。不仅仅是苏格拉底的哲学,任何哲学的生活方式都带有政治性,这一哲学的政治性构成了哲学与政治的根本冲

突。教育青年的苏格拉底,在政治事务中坚持正义的苏格拉底,他与城邦的冲突的根基都在这上面。

理想国中出现的色拉叙马霍斯虽然嘲讽苏格拉底,但是他在思想倾向和实践活动上与却苏格拉底的哲学生活极为类似。Sophist是追求智慧的人,不管他们追求智慧是为了名誉虚荣,还是金钱利益,他们能够做这些必然依赖于某个前提,也就是前哲学的思考瓦解,哲学产生。具体来说,曾经城邦以神话和传说来维系它的基本伦常秩序,告诉人们祖传的就是好的,并且祖传习俗通过权威保证他的绝对性以抵抗任何形式的反思和质疑。但这一基础迟早会被动摇,一旦那些最要紧的事情的知识松动了,个人独立的理性思考如是产生。智者是这一传统松动之后出现的流行于世的形态,他们讨论世界的本原,政治社会的安排,也会给统治者提供理论指导,但这些说辞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上的虚荣,或者钱财。智者的危险或许在于,他们通过辩论和炫耀智慧的方式宣告了传统伦常秩序的破产,但是却无心重建他们。色拉叙马霍斯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他的言辞能够获取僭主的欢心,但它对律法尊严的毁坏是致命的。色拉叙马霍斯虽然能够获取钱财,但是城邦却可能由此而堕落为更坏的城邦。

我们当然不能说,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掘动城邦伦理秩序的破坏者。首先这与苏格拉底自己刚正不阿的形象相悖,其次苏格拉底的人生经历,比如死前要给神献祭,都表明他是保守虔敬的人。但是苏格拉底所开启的哲学思考却隐含了随后革命性的后果。既然经过省察的生活更值得过,那么听来的传说,父母的教导和城邦的律法都不是最高的权威,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找寻什么关于什么是好的、善的知识。这并不意味着习俗律法就是错的,只是本来习俗的规定要让位于更高的标准,理性思考得来的善的标准。

苏格拉底败坏了青年吗?苏格拉底当然反对这一控诉。但是能说苏格拉底没有败坏青年吗?如果说败坏意味着不符合城邦已有的伦理准则,那么苏格拉底虽然没有直接导致青年的败坏,却也间接地引发了这一灾难性的后果。因为省察的生活自身并不就是好的,他只是通往什么是善的事物的途径。有很强的理由认为这是更高的理解方式,因为由理性建立的根据比权威和习俗来得更为稳固。但是这种方式的结果恰恰是让固有的善好崩塌损毁。因为能够理性思考的人不是多数,就如同一个人大部分时间受激情和欲望引导,不能听从理性的安排。理性摧毁了习俗认为的好,但理性的统治在事实上不可能,最坏的结果是习俗的禁忌,对善好的追求都被抛弃,城邦沦落为彻底道德败坏的,追逐利益纵欲无度的地方。

5,

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哲学的政治性在于他的反思的,依据理性的思考方式打破了服从权威依靠习俗的思考方式。这一特点在泰勒斯说出“世界的本原是水”的时候就凸显出了,因为他不再依靠神话获得对世界的理解。那么在这里哲学与政治的冲突,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究竟是哲学的革命性与城邦的保守性的冲突,还是哲学家依据理性与政治社会被激情引导的冲突?这两个看似不尽相同的对立大概来自本文解释《申辩篇》的不同视角,前者是尼采式的,后者是柏拉图式的,它们都能在文本中得到根本性的呈现。苏格拉底之所以被雅典人杀死,既在于其哲学生活威胁到了本来圆融一体的伦常秩序,又在于他所基于的理性和善不愿意服从城邦政治生活的激情。

如果不嫌麻烦,我希望再引入黑格尔的解释做一个收束:哲学与城邦的冲突来自崛起的个体意识与城邦普遍精神的冲突。在黑格尔看来,不能说两边谁更有道理,

因为雅典城邦坚持自己的伦理准则是正义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苏格拉底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样是正义的。苏格拉底之死是两个同样公正的准则互相冲突的结果。他们互相抵触,一个消失在另一个上面;两个都归于失败,而两个也彼此为对方说明了存在的理由。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基本环节。苏格拉底的死在历史上可能不是必然的,如果苏格拉底再圆滑一些,至少不那么耿直,大概也不是这样的结果。但黑格尔的意思是,即使苏格拉底没有死,也会有类似的冲突,或者同样的冲突发生在别人身上。因为自我意识必然这样发展,个体意识必然与普遍的精神相冲突,无论这一冲突具体的形式是怎样。我欣赏黑格尔的地方在于,他不仅给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解释,同时这个解释也能够面对诸多日常的理解。对苏格拉底之死很常见的看法是,苏格拉底这个人太理想主义的,他不去面对城邦实际的现实所以遭到当时人们的嫉恨。苏格拉底的死亡反映的是理想主义面对现实的冲突:因为苏格拉底自己的一套哲学理念与实际的政治生活差距太大,试图弥补这一差距的努力才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命运。以理想和现实的对立来解释苏格拉底之死,可以从黑格尔的名言中找到其哲学依据,也即“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也就是说,对现实的承认是必要的。但是问题在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和他的哲学思考也实际发生了,苏格拉底之死的确是历史上的事实,为什么认为这就不算是现实,而是理想,或是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悲剧性结果?要承认现实,就需要看到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的确出现了,苏格拉底之死也实然发生了。现实并非自私、虚伪、强权、不义,哲学家的生活同样是一种现实(暂且不说他是不是更高的现实)。如果人们要更清楚地面对现实,要全面的认识现实,就必须看到现实中的哲学家的追求和这种追求与其他准则的冲突。如果看不到,大概只是人们把“现实”的概念理解得太狭隘了,同时也把“理想”想的太简单了。

苏格拉底必然出现,很可能他也不得不死亡,这就是最深的现实。这就像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某一个时刻不得不怀疑父母和学校教导的正确性,也开始疑惑世界上究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样。一种省察的生活方式是人性发展之必然,虽然它不在所有人那里能开出灿烂的花,结出健康的果实。当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的时候,他并不是提出一个外在的训导,而是揭示人之为人最根本的特征:一种理性的,反思的生活。如果我仍然停留在黑格尔的说法中,那么或许还不能说这种生活就是最高贵的,最具德性的生活;但是至少可以肯定,这是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的生活。

人总是要开始审视,即使这个生活足够痛苦,把你原来生活井井有条的方向感打破,你也不得不在这被打破的碎片世界中生活,并且努力建构其能够正常生活的根基。苏格拉底不是偶然的,他昭示的是人性最深刻的必然。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前言: 阅读了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的《理想国》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理想国》,以第一本书为主。译书分为十卷。全文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克法洛斯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 译序: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过程和理想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时期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创建雅典学园时期,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部分是讲述理想国的深远影响,理想国出笼后即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家乃至城邦的统治者视其为瑰宝,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第一卷: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不正义的人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而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色的观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把正义和利益牵扯到一起,是不可能使人信服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是理想国中的正统的正义。第二卷: 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好,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好,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结果好。一般人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阿德曼托斯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是惧怕因果报应。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 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苏格拉底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这些强调的是他们的天赋品质。 苏格拉底注重教育,主张禁止宣扬神的秽迹,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然而,苏格拉底过分关注对城邦里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采取净化这种极端的措施,强迫改变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认知。这种净化的措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异,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创造性,不利于城邦的持续发展。 第三卷: 开篇谈到死亡与地狱,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

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 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和认识论学说,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

狼道心得体会.doc

狼道心得体会 近日,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狼道全集》,从狼的智慧、狼的生存定律、狼的竞争意识和狼的团队精神,以及狼性团结、狼性纪律、狼性沟通、狼性忠诚等方面,诠释了狼在经历了人类的猎捕、毒杀和陷阱,狼被赶到了荒漠、草原和森林,却以顽强的生命仍傲立于世的奥秘,并教人们要向狼学习。学习狼的坚韧刚毅,学习狼的智慧,学习狼的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拼搏精神。并宣称如果你具备了狼的这些品质,你就能游刃于职场、商场,你成功的几率就是100%! 狼的生存,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强地创造生存空间;狼的团体,就是在充满争斗的对手中组织强大的团队力量;狼的智慧,就是在强者之列不断竞争、超越。狼以顽强的生命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傲立于世。它们以永不服输的心态,用战斗的精神,用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家族责任感……演绎了一幕幕生存剧,令人深思,使人感慨。正是这种品质,使狼成为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在100 多万年自然变迁中,狼之所以能够生存并成为兽类中最优秀的种族,就是奉行狼的至高生存法则。狼的最高生存法则是集战斗和智慧于一体,深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精神与力量。狼群为彼此的存在而存在,组成强大的生命团体和力量核心,形成了个体与团队坚不可摧的生存力、竞争力和战斗力。从狼的生存法则中,我们联想到人类自己。如今我们人类同样面临着好似狼族曾经面临过的生存环境,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如何生存,如何胜出并发展壮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直面和深思的问题。狼的生存发展之道,对人类具有非常深远的启发意义。千百年来,人和狼的战争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在寂寞的宇宙中,人类需要狼。在草原上,鹿吃草,狼吃鹿,猎人捕杀狼,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规则。有一天,猎人变成牧人,于是就想方设法将狼彻底除去,让鹿能更安全地生活。时间不长,在漫漫原野里,鹿影随处可见,而狼迹罕见。然而,危机很快出现了,没有生命威胁的鹿大量繁殖,很快吃光了原野的草,没有食物,鹿也难逃厄运。今天,我们抛开人类与狼族的种种成见,重新审视狼族,我们发现人类对狼的误解太深了。狼的某些特性,某些生存技能,是聪明的人类往往还不具备的,或者是应该向狼族学习的。也就是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做一个成功者,应该学习狼的这种精神。狼道,实际上就是今天的优秀者、成功者可贵的人道,是那些敢于向命运挑战,永不服输,安身立命者不可或缺的人道,也是我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人道!没有其他动物能像狼一样让人敬佩,值得学习。同样道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也应该奉行狼道准则。狼是最具有团队精神的兽群。他们分工协作,团结一致,在协作中遵循自己的游戏规则,好像有铁一般的纪律约束着。他们善于沟通,彼此忠诚。狼族的这种品质是一个群体成败的关键。狼群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们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统一策略,甚至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狼的忠诚、交流、合作、坚韧是一个团队成员必须学习的精神,狼是教导团队成员们默契合作的无价之我们通过对狼族的了解,能学到团队竞争中所需要的全部智慧,比如合作、分工、策略、沟通、危机意识、消化能力,等等。狼的力量来自于团队,团队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在竞争中,狼的这种精神是

狼道读书笔记600字

狼道读书笔记600字 提到“狼”之一字,我们通常会认为那是凶残与邪恶的代名,可在我读了一本书后,我对狼有了新的认识,书名为《狼道》。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狼群的故事。美丽的台来花草原遭遇了罕见的大雪灾,狼群因缺少食物而被迫在狼王杰雪的带领下,转移到狼“狼生地不熟”的罕山老林。它们拖着沉重的身子,勉强打败了当地的狼群后,杰雪率领的狼群更加壮大。在度过冬天的生存危机后,许多狼都开始思念故乡了。杰雪见狼群这样子,便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带它们回去。狼群回去后,发现这里变化很大,多了一条公路和一个筑路队。有些狼不幸被筑路工人发现了,最终庞大的狼群还是抵不过人类的高科技武器,连头狼杰雪也倒在了人类的枪口下,只有两条狼侥幸活了下来:一只是杰雪的妻子参花,另一只是老狼顿巴。心里燃烧着复仇之火的参花也走上了不归之路,可怜的老狼顿巴在埋葬了同伴后,倒在了深入草原的轨道之下。 《狼道》是一本关于个人生存和团队管理的智慧之书,作者利用其深厚的心理学背景及对自然生态的了解,以狼为媒介总结出适用于任何环境的自然法则。特别是作者概括和总结出的“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忠诚奉献,自我牺牲;追求自由,合作制胜”等狼族信条,以及“狼道即人道,即是生存之道”的启示,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结局很悲壮!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像狼一样给自己树立目标而产生动力。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坎坷坷,人生的道路总是会遭遇挫折,也会受到失败的打击,而我们要做的,是像狼一样去面对,而不是想着失败。 在学习上,我们不应该烦躁,而是要有狼狩猎时的耐心;在工作上,长辈们应该有狼的野心,要努力向上;在与别人相处中,我们应该像狼一样和谐相处。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狼道读书笔记七篇

《狼道》读书笔记(一) 我喜欢学习,因为学习带给我的充实感。说到读书,读书忌讳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死读书是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读死书是不注重书的选择,读书死是对内容教条、僵化的学习。读书是为了博采众长、开启心智,举一反三、创造智慧。找对学习的入口,才会有所收获。 《狼道》第一章《狂野的狼之本性》,第二章《狼性之修成》,两章概括阐述了狼性与狼道。狼性之所以被推崇,是人们可以从它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和生存智慧。读完两章,两个词挥之不去:狼道、生存。 狼性,狼的天性、本性,但何为狼道当一个事物被称为“道”,其深意必超越事物本身。当喝茶喝成“茶道”,其意义已不在于喝茶本身;当武术演变为“武道”,其意义已不在于武术的招式套路。当狼的行为性情被称为“狼道”,其意义已超越了狼性本身。它成为一种对自然法则的敬畏,成为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就是信仰。 狼不是最凶猛的动物,但它却在食物链中的最高级,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多少猛兽濒临灭绝,但狼却生生不息,难怪人类痴迷于狼的生存之道。 想起电视剧《楚汉传奇》,秦末天下大乱,在没有法律,没有规则的世界里,人类社会已变成动物世界,各诸侯势力为了生存而相互攻伐。一场城池保卫战下来,高大宽阔的城门洞,几乎被堆积的尸体封死;因粮草匮乏,项羽屠杀了20万秦军降兵。谁都不愿打,但

谁都不能不打,不打就是死,打了还有生存的希望,每个人都在被迫为生存而战,当生存都变成一种奢望时,人的潜能被极大的激发出来,活着才是硬道理。刘邦为求生存活命,忍辱苟且,能屈能伸。他也曾为保秦降兵性命,冒险向项羽进言,劝项羽不要杀降兵。但项羽刚烈自负,残暴异常,家仇国恨的浸淫,使他精神扭曲。他的愿望不是统一天下,而是灭掉秦国,杀死秦人,报仇雪恨,但他活着就意味着除了楚人之外别人不能好好的活,他犯了众怒,他的落败是注定的。 挫折成就强者,正因为狼本身势单力薄,才造就了狼的团队协作能力。人生百年,人必然面对无数变故和挫折,绝大多数是无法选择的,应充分利用挫折,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让挫折带给我们坚韧和智慧。 《狼道》读书笔记(二) 2013年3月25日,学习《狼道》第三章《无所畏惧,挑战天下》,和第四章《强势生存的狼道铁律》。 书中讲到一个现象,狼一旦锁定了一只羚羊作为自己追捕的目标,便穷追猛攻、锲而不舍,即使超过了一只只旁观的羚羊,狼也似乎没有看到一样,仍然追赶最初锁定的那只羚羊,直到将那只羚羊追到精疲力竭,被自己咬断喉咙为止,这是专注的智慧,专注的力量。因为狼如果不断变换追逐的目标,那么,每只羚羊对于这匹狼来说都是以逸待劳,狼最终会变得疲惫不堪却一无所获。 专注的人或企业为什么更容易成功

理想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理想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理想国》是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理想国读书笔记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着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着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着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

《理想国》第七卷——洞穴比喻读后感复习过程

《理想国》第七卷——洞穴比喻读后感

《理想国》第七卷——洞穴比喻读后感 在我看了《理想国》第七卷后,我感触颇深。在该卷中,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柏拉图作的设想如下: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牢房,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洞穴比喻”包含的隐喻是:洞穴场景描述了人的根本处境,“洞内”是现象世界或者可见世界,是不实在的;“洞外”是理念世界或者可知世界,是实在的。“洞穴的囚徒”指人类自身,把影像看作是实在的,真假颠倒,人类有待于教育。“挣脱束缚的囚徒”指受过教育的,追求真理的人。“太阳”指的是“善的理念”,是一切的原因,是教育的目的。囚徒们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并误以为那些阴影就是真实的事物。 假如皆可这些囚徒身上的桎梏,让他们转过身来,也许一时他们会失明,可是他们终究会发现真实的事物以至于真实的光,这时他们的生活就不会停留在洞穴中的囚徒那个层次了。苏格拉底在这里用洞穴比喻可见世界,洞穴外的景象比喻可知世界。二者一切的来源则是“光”——“善的理念”。一旦有人可以到达可知世界,把握善的理念,那么,当他再回到可见世界,他就能够洞明世事,更能够将事务处理得得心应手。所以只有解开这些人灵魂上的束缚,让他们到达更高境界,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城邦服务。当然一旦到了上层,有些人会沉湎于更高的理性和知识,不愿意下来拯救下层世界的其他人。这类人也不能承担城邦统治者的重任,因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整体的幸福”,而不是“某个阶级特殊的幸福”。那些勇于负责的哲学家能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而且必须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因为城邦对他们寄予重托,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这种统治者,因为已经把握了真正的善的理念,所以摆脱了世俗名利的桎梏,并不热爱权力,又因为他们不热爱权力,恰恰使他们成为最理想的统治者——他们不会用权力谋私利。正如《老子》说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怀私欲,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苏格拉底接着讨论如何将这种人才带到洞穴上面的光明世界——其实也还是对统治者进行教育的问题。这种人年轻的时候应该是个斗士,可是不能仅对他们进行音乐、体操和手艺的训练,因为这些都是不能引导人们进入可知世界的。所以苏格拉底可是寻找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首先是算术。有些事物的把握只需要感知就可以了,有些事物还需要再次基础上进行抽象、判断。算

《狼道》读后感

《狼道》读后感 读完《狼道》这本书让我确实感慨良多.这是一本关于个人,企业成功之道,市面惟一精华权威读本.作者以独到眼光和笔触,再写《狼道:人生中的狼性法则》.用古今人事,利用狼的特点充分地作了最严谨的对比和类比.对《狼道》的阅读,会使各位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感悟! 《狼道:人生中的狼性法则》此书内容里把狼性一一阐述.1是狼性精神:狼儿的坚韧,无畏和忍耐;2是狼性品质:狼儿的守纪,有团队精神,善沟通和它的智慧;3狼性准则:狼儿的专注,好奇,多变和心态;4是狼性追求:狼儿的狂野性,残暴性和它的原则,目标;5是狼性企业:狼儿的族类的法则和作事原则.再结合某些企业操作实例、生活中的故事和古今中外的一些故事,对"狼道"做出了形象而又深刻的描述.《狼道》中说到,在不少中国企业家眼里,狼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动物。从华为狼性,到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对狼的推崇,以及联想总裁杨元庆强调的"如狼似虎",类似的故事总在不断上演,这种像狼一样的竞争策略一度让跨国巨头们胆战心颤,而让中国观众为之欢呼.《狼道》给了我们启迪,给了我们新的希望和新的生活方式,给了我们智慧和财富...创造是无时不在的,前进是这个社会惟一的方向.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我们还要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于是,我们只有好好研究狼,把狼的优点总结,然后为我们而用。学习狼性之所以能在大家面前引起共鸣,是因为人对自己是永远不满足的.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更是不会目光短浅、满足现状的.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企业文化中大都参有"狼性"的文化,太多的实例已经证明,依靠狼性的嗅、拼精神是可以于最先进的企业作一长短论证的.在《狼道》里,狼性与人性的碰撞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生活中的狼性法则很明显,就是让我们紧盯着一个目标,然后就去实现它.无论前面的道路是多么的曲折,有多么的艰险,锲而不舍、用心专一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永恒的目的.无数的企业梦想能够拥有具备"狼道"素质的员工和团队,狼道"的组织生存能力是极强的,是不可战胜的!!无止境地去拼搏、探索;对待工作中的困难要一个个地、毫不留情地把它们克服掉、消灭掉;在工作中、事业开拓中不要命的拼搏精神;在工作的逆境中,要粗暴地对待一个又一个难关,不能对难关仁慈.所以,狼性文化是目前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员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9117292336.html,)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 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一《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

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 控制1301 汪哲培 3130104562 苏格拉底接着上一卷开始讨论僭主式个人。在这之前,苏格拉底在之前讨论民主式个人时所区分的必要欲望和非必要欲望之上再将其细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非法的欲望是指“那些人们睡眠时活跃起来的欲望”,而合法的欲望则是除此之外的欲望。细分完欲望之后,苏格拉底再次考察了民主式个人的性格,并由此阐述了僭主式个人从中发展过来的原因。接着,苏格拉底描述了僭主式个人的生活:“他们是醒着时能干出睡梦中那种事情的人”。在考察了各种国家以及对应的个人在美德上的对应关系后,苏格拉底开始考察幸福和快乐方面。他认为僭主式国家是一个充满奴役和不自由的国家,对应的僭主式个人的灵魂里也充满着奴役:理性被恶所奴役。苏格拉底还以私人奴隶主为例,并证明了真正的僭主是最悲惨的。他由此对五种人的幸福程度排序:王者型、贪图荣誉型、寡头型、民主型和僭主型。同时这也是由至善到至恶的排列,由此论证了“最善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再一次从结构方面说明哲学家最快乐。苏格拉底认为理智、激情和欲望分别对应着三种快乐、三种欲望和统治。第一个是“爱智”,第二部分是“爱敬”,第三部分是“爱利”部分。因此人分为三种:哲学家、爱胜者和爱利者。苏格拉底认为,有智慧的人最快乐,因为他们能认识到真实,因此有最真实的快乐。接着苏格拉底讨论身体充实的快乐和心灵的快乐哪个更实在,而他认为只有心灵的快乐才能永恒,因此只有心理的爱利和爱敬部分被爱智部分领导才能够追求真正的快乐。苏格拉底由此又证明了哲学家最快乐。 对于“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不正义却又有着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这个说法,苏格拉底认为主张不正义有利就像主张对人的激情和欲望的放纵,而正义才能使统治二者使内部协调。因此,只有当理性统治了激情和欲望才能够有最大意义上的快乐。

《理想国》读书笔记(分卷合计1万字)

第一卷 概要:本卷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 开卷以苏格拉底的提问开始,被问者是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一个爱上机智的清淡、清心寡欲的受人尊敬老者。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忍受贫困和年老,但做人要是遵循“中庸适度,心平气和,做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就是幸福的”。谈话中,他们谈到了正义,他倾向于把正义等同于讲真话和欠债还债。苏格拉底打个比方反驳了他,即“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曾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还给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因此,“有话实说,拿了人家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接着,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起为其父的意见辩护,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对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指出,“朋友”和“敌人”的标准时难以定义的,况且如果“朋友”是坏人,而“敌人”是好人的话,那么,帮助朋友去伤害敌人就是不正义的。 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插上话,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在任何国家里,正义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在掌权的政府的利益”。苏格拉底不同意。他认为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但是,各国统治者难免会犯错误,难免会制定一些错误的法律;这些错误的法律对他们是不利的。认为服从统治者就是正义,照此说法,不但做对强者有利的事是正义,而且做对强者不利的事也是正义了,那么,“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对强者的损害”。因此,所谓强者的利益事实上是“强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而弱者必须做这些事”。更进一步说,“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例如,“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医术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统治者,当他统治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接着,色拉叙马霍斯话锋一转,认为“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交往,总是吃亏,不正义的人总是处处沾光,为非作歹,窃国篡政,过着快乐的生活”。苏格拉底反驳到:正义是心灵的美德,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所以正义的人生活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即便如此,苏格拉底还是没有阐明究竟什么是正义。 第二卷 概要:本卷在于谈论“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哪些人”。 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接上一卷的谈话,格劳孔从三个方面说明一般人对于正义的否定态度。首先是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来看。格劳孔的观点是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这种观点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扩展。其次是“正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人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人都会选择去作恶而不会去行善,这一点的理论基础和上一点一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后一个观点是“不正义的人日子要比正义的人的日子好过多了”。不正义的人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正义的人,鞠躬殉道,死而后已,大多最后不得好死。这段话看起来很像北岛那句著名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格劳孔的观点最后归结为一句话,不正义的人的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滋润多了。 到此,阿得曼托斯又插了一句,“博得一个正义的好名声往往能得到很多好处,即使当事人并不是正义的”。到底正义是什么呢?问题似乎还是有疑惑。苏格拉底建议先考察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再在个人身上考察它,这叫由大见小。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

理想国读书笔记20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20篇 梦想国读书笔记(一): 《梦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梦想。柏拉图心目中的梦想国实质应当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必须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梦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坚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梦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之后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

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仅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经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能够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梦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可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必须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梦想国读书笔记(二): 这本书的好处,从拿到手里的那一刻就能够体会到,一个字轻。虽然全书370余页,看上去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里却不见重量,这主要是得益于制书的纸张。很适合把它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颇为随意。 本书是英汉对照。背页上有这样一段话《梦想国》这本著作对西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考从而了解自我、社会、 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终有所获益。 《理想国》以复杂逻辑架构起来的精致的语言论证背后,乃是透视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政治乱象和在如此背景下体现的自 由人的各种病态面貌。通过归纳对比奴隶制社会现存的六种政制以 及联系互生的状态,对应六种人格,如画家一般将这些表现勾勒出来,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理想体制,才是正义的政治,统治者才是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 当是哲学家无疑。学习哲学,随时随地扩展眼界,灵魂始终被善的 光芒照耀,以见识丰富认知才能更接近正确,对当下我们完善自身 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穴喻最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连通光源,因为背对光源,头颈无法转动,因为有限的活动空间导致他们必然会把 人走过的影像当成真实,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运动的规律。假如 此时有人帮助一个人解脱了枷锁,此人身体能够自由转动而看到真 实的光源时,他的眼睛因习惯黑暗而感觉痛苦,假如有人铁了心要 将其拉出深渊,进一步认识外面的世界时,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改变 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从近观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够直接看到地 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环 境的人则因为不愿挣脱束缚的“虚假自由”而陷入无知的深渊。人 寻求智慧的过程正是背过影像直接运用理性了解实体背后的实在的 过程。摆脱原有的有限视野,直达无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 学的发展目标。辩证法就是通过分析矛盾直达本质的过程。

狼道--个人、团队、企业的成功之道

狼道---个人、团队、企业的成功之道 狼的生存,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强地创造生存空间;狼的团体,就是在充满争斗的对手中组织强大的团队力量;狼的智慧,就是在强者之列不断的竞争、超越。 狼以顽强的生命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傲立于世,它们以永不服输的心态,有战斗的精神,用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家族责任感……演译了一幕幕生存剧,令人深思,使人感慨。正是这种优良的品质,使狼成为了人类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 在100多万年自然变迁中,狼之所以能够生存并成为兽族中最优秀的种族,就是奉行狼的至高生存法则.从狼的生存法则中,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人类自己.如今我们人类同样面临着狼族曾经面临的恶劣生存环境,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如何生存,如何胜出并发展状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直面和深思的问题.狼的生存发展之道,对人类具有非常深远的启发意义。 狼道,实际上就是今天的优秀者、成功者可贵的人道,是那些敢于向命运挑战,永不服输,安身立命者不可或缺的人道,也是我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人道!没有其它动物能像狼要一样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个人要有狼道,同样道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也应该奉行狼道准则.狼道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们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统一策略,甚至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狼的忠诚、交流、合作、坚韧是一个团队成员必须学习的精神,狼是教导团队成员们默契合作的无价之宝。在竞争中,狼的这种精神是绝对让对手佩服的,其力量也是最强大的。如果一个团队具有这种精神,那它将无往而不胜,它一定能开拓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 经济全球化进程把整个地球带入了一个绝对竞争的时代。 狼来了!我们曾经把发达国家跨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形象地称作“狼来了”。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们主动“引狼入室”,在与狼的较量中,罗们要奉行自己的狼道准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与狼共舞。 在国内企业中,华为曾经将“狼性”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华为的狼性,到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的推崇,以及联想总裁杨元庆强调的“如狼似虎”,类似的故事不断演绎,发展一整套的狼道竞争策略,成为了许多企业的制胜法宝。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人的职业化素养都要提高的今天,依靠狼性准则,有利于国外领先企业竞争。由此,狼性、狼道、狼性准则,形成狼道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选择。 狼道文化适合现今以“竞争”、“双赢”、或“共赢”为特征的商业时代。它的主旨好像是“狠”,好像意含着“你死我活的竞争抢夺。这种竞争的前提假设资源是稀缺的,蛋糕是固定的。我多拿一块你就少拿一块;我全部得到,你就没有生存空间。其实,狼道文化对当代商业讲究均衡、共赢、协调、可待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在是竞争的时代,理想的商业模式是大家既竞争又合作,进行“合作性创造‘,共同把蛋糕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双赢、共赢或多赢。 狼性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带有野性的拼搏和竞争精神。 本书从多方面对狼道、人道进行了诠释,既是一本个人生存的智慧之书,又是一本关于团队管理之书,更是一本企业发展应奉行的准则之书,你可以从其中找到你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狼道读后感

狼道读后感之狼性的沟通 上个月阅读了《狼道》这本书,这本书中最有兴趣的是狼性沟通这个章节。现在社会关系中最主观因素影响的就是人,人是所有事情的开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节。各个环节都是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贯穿起来。在团队,组织,社会,国家里,人是首要的因素,而在谋事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绑带就是沟通。沟通就像一条绑带,把各位思想,客观条件串连起来。为此,深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定义“沟通”。单从字面上分析,沟通必须是由一方A将信息有效传递到另一方B,且B能理解,并对A进行有效反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信息发送者A需要采用适当的传播途径把信息进行传递;2、信息接受者能对A传递的信息进行解决并作出回应;由此可见,沟通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之为沟通。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门独特的学问。中外古今,众多文人学者都对它进行各样研究,结合《狼道》课本的解释,以下是我对沟通的看法: 一、要善于沟通 从工作层次分析,工作上的沟通目的是将双方的意思进行交换,消除彼此的隔阂和误解;促进工作朝积极有利一面发展。从这个角度分析,要做到善于沟通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概括:在适当的情况下,用适当的媒介,把某事传递给找到正确的人。注意这里有三个关键点:时间,途径,沟通对象。很多时候,同一件人,由不同的人进行传递,往往有不同的后果,这就是沟通的技术。沟通要看准时机,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工作上,若同事A因犯错而心情低落时,把一项非必由他处理的工作交给他,其结果远比不上,把工作交给工作精神饱满的同事B,选择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这就是善于沟通的奇妙之处。 二、要平等沟通 工作上的沟通,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把属于自己职能之内的事做好。但,因为岗位的不同,所处的角度和出发点都有差异。同时,因为岗位级别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在美国通用电气CEO看来,平等的沟通是团队建议和营造良好企业外围环境的重要手段。部门与部门之前需要打破无形的壁垒,把沟通做到平等,上级与下级之前也以把事情做出宗旨的态度进行沟通,忌讳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尊的态度进行沟通。如果团队有这样的态度存在要及时进行纠正,否则,严重打乱团队的平衡,妨碍团队的发展。 三、要及时沟通 工作上,沟通要做到及时准备。换而言之,沟通要做到,信息的对称,把信息准备无误,及时地传递到信息接受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足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而时机很大的程度是由团队的信息是否有及时准备地进行流通有关。及时准确的沟通可以减少内耗,加速工作朝积极有利方向发展。一个项目的构想,成立,结束,无处不在,团队内部需要做到信息对称,及时准确才能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做出最迅速的应变。 最后,沟通不仅仅是工作上的需要,家人之间,朋友之间,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沟通,把沟通做好,可以让我们的工作,生活过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