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态课堂教学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注重生态课堂教学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注重生态课堂教学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注重生态课堂教学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参加“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研讨会感悟3月23-25日,我有幸参加了西部六省“名师之路”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本次活动邀请了享誉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王崧舟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联袂展示了各种风格流派的优质课近二十节,并推出了三场学术报告。名师们出彩的设计、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语文素养、文化底蕴、人格魅力都令我深深折服。会后,我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缺失了什么?下面就这次听课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共享。

一、简约大气,感悟语文味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语文生态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是的轨道。用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话说也就是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而反观我们现在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精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岂不知课堂中因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一无所获。本次的听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语文课堂就是我

们身边的课堂,没有过多地追求形式,没有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以简单轻松为手段,以扎实有效为目的,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如于永正老师上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课堂上既没有多媒体,也没有小组合作,看似平淡无奇,却让孩子们踏踏实实地上了一节精彩的语文课,不仅品读了优美的文字,而且领悟了语文的真谛。贾志敏老师的《不一样的我》,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朴实的美,他的作文课也简简单单,大致有如下几个环节:由当前作文难的现象导入揭题“我”,然后巧妙地加上“不一样”三个字,引导学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再通过范文引领,打开学生表达思绪,重点指导如何选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好作文更难,贾老师深谙其道,他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选取与别人不一样的三点,再忍痛割爱,层层挑选,最后留下一个最典型的事情写下来。短短六分钟,200个字,一篇篇灵动的文章流泻笔下……耳目一新,让人叹服。贾老师的指导也实,他给学生一句一句指导,有这样的示范和引领,不愁写不好作文。课后的讲座中于老师也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些什么?他以自己为例分析说,几百篇课文的内容大多数忘记了,老师的分析讲解忘记了,可他的语文老师为他留下了语言、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能力,而这些正是使他终身受益的。我想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应该像于老师一样,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放弃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使我们的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二、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品词析句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因为“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重点词句时,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并未引导学生沉潜其中,细细体味,因而学生始终置身事外一般波澜不惊。而几位名师的课堂无不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比较、感悟、推敲课文语言。如于老师教学中对于“眸子”一词的解析就深入骨髓。他不仅让孩子们找到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让孩子们在语境中理解“眸”的本意是瞳孔,顺势拓展瞳孔又可以叫做瞳仁,接着继续引导瞳仁的“仁”还可以写成哪个字?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都不甚清晰,可竟然有一个孩子说出了答案,是“人民”的“人”,大家都一头雾水。这时候只见于老师不慌不忙的请出了两个孩子,相对而立,要求他们告诉大家你从对方的瞳孔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瞳孔中可以映出人影,所以才有“瞳人”一词。到这里对于“眸子”的解析并没有结束,于老师又要求孩子们用“眸”来扩词,当有孩子说到“回眸”时,又引出了“回眸一笑”的出处,因为知道的孩子并不多,所以于老师要求大家多读书、多积累。对于“回眸一笑”的运用,于老师则和一位女孩子进行了表演,继而强调这个词只能用在女性身上。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说,对于“眸”这个词的解析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是终身难忘了!再比如赵志祥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以“绝”为突破口,深挖内涵。熟读课文后,他先让学生用“绝”组词,从众多的组词中提炼出三个要词———“绝望”、“绝技”、“绝唱”,板书在黑板上。起初大

家都不明,但后面通过深层地追问、思考———“哪里看出绝技?”、“哪里看出绝望?”、“哪里看出绝唱?”三大问题,学生深刻地品读出伯牙有弹琴的绝技、钟子期有听琴的绝技,伯牙为钟子期死再无知音而绝望、破琴、不复鼓,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乐曲《高山流水》、《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由此成为千古绝唱。直到此时,大家恍然大悟:赵老师之所以这样设计的一番良苦用心。赵老师以极具张力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层次地思考、环环相扣的教学更是独树一帜,匠心独运。赵老师诙谐精炼的语言,深厚博大的古文功底,学生精辟的见解,将课堂气氛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古琴悠悠的古韵中,感叹于荡气回肠的千古知音难觅的意境之中。

三、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

赵志祥老师在专题报告《语文教学该回家》中说到: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教孩子爱读书,让孩子会读书。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不论是名师的课堂还是新秀的课堂,都能感受到读的魅力。如王崧舟老师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指导朗读也是他的一绝。当读到课题“望月”的时候,王老师指导孩子轻轻读,深情读,后来在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后,又让孩子再读课题,孩子们对课文理解更深入,课题也就读得更有感情。而在教学“江中月”时,王老师让学生找出五个带“江”字的词语:长江里、江面、江水中、江两岸、江天交界处,用复沓引读、换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轻轻地、柔柔地动情朗读。如:师:夜深人静,你来到甲板上,抬起头来(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低下头你看到了(生:月光洒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

了······)眺望远方,你又看到了(生:在江天交界处······),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面对这样的月色月景,学生读出许多感受:柔美恬静、心旷神怡、清幽旷远……体会出月洒江中、江融月的清幽旷远之意境,从而提炼出“千江有水千江月”。“诗中月”部分让学生从每句写月的诗句中找一个动词,在品读中通过动词体会古人在望月时的或好奇、或孤独、或思乡、或欣慰、或忧愁的那种别样心情,独特感受。在学生读懂了诗意,悟出意境后,王老师不失时机地用诗意的语言总结:面对同一轮月,有人因为疑惑而呼月,有人因为朋友不见了而思月......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在清新淡雅,如月下清泉的乐曲中,王老师又通过领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朗读,如:师,我们忘不了“小时不识月”(生: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生:把酒问青天”)等。此时,学生已不再是单纯地读书,而是如临其境,如沐春风,心灵早已在诗意语文中徜徉。“心中月”部分,王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小外甥觉得月亮像天眼”。这天眼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从而引领学生读出又一种带有浓浓的童话味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在复沓整齐的朗读中,王老师指引孩子们总结出“江中月”是观察所得,“诗中月”是回忆所得,“心中月”是想像所得;又拎出一条时间之轴——“江中月”代表过去的月亮之美,“诗中月”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心中月”代表未来的月亮之美;再品出写法特色的不同——“江中月”有散文的味道,“诗中月”有诗歌的味道,“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几种不同的解读,王老师汇成一句话:`“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正是基于“千江

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孩子们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秋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在“江中月”品味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风景,在“诗中月”中体验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

中感受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而支玉恒老师更是无愧于“导读大师”的称号,整节课没有分析讲解,就是引导孩子们反复朗读感悟、背诵积累。可孩子们就是在这一遍遍读中加深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也正是在一遍遍地诵读中与作者心灵相通。尤其是支老师在指导孩子们朗读时的一个举动让我感觉到惊异,他竟然可以用打拍子的手势控制孩子们的抑扬顿挫,孩子们在他的控制下声音时而高涨、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文字的意境就这样被孩子们读了出来。孩子们在这位导读大师的引领之下,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基本上把文章的重点段落都背诵了下来,而且还用文字表述了自己的理解。那么如何指导朗读呢?赵志祥老师为我们传授了一些做法:(1)扔掉形式主义,为朗读留下时间。(2)不要随便玩深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研究的是怎样把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落实。(3)朗读教学贵在指导学生说人话。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建议:(1)很抓正确、流利。(2)不要声音响亮,避免声嘶力竭,。(3)改掉干脆,倡导”拖声“。(4)放弃逻辑重音,防止咬牙切齿,轻声、托声、慢读往往能更好地强调。(5)注意体态语的运用,越是情感丰富的文章越是不要玩技巧,贵在情真意切。

四、写作渗透,追求语文味

重视读写互促,彰显“意文兼得”是本次研讨课上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多数课堂重视对语言的品味,对表达手法的体会,注意安排学生思考练说、动笔练写的时间和机会,而且设计合理、精当、巧妙。这样从读中入情悟法,在写中运用提高;读为写做好铺垫,写反过来促进读得深入。“读写互促”有机地融入“生态课堂”的过程之中,使得课堂的语文味更为浓厚。

1﹒在读中想象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武凤霞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延长、语速的快慢来体会事物的自由。再以“()了,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愿意()就()”想象练写,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稻穗一齐舞动着,就像约好了似的”“甘蔗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蚂蚱愿意跳多高就跳多高”,学生沉浸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中。

2﹒在读后拓展写。张龙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首先渗透了描写方法的提示,引导孩子揣摩用动作用语言摹写方法,渗透了因果叙述的顺序。不仅如此,在课中还安排了两次练笔,第一次是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彼此的内心世界,教师出示了一个小练笔:海鸥翻飞鸣叫好像在说……;老人望着儿女们,好像在说……;当我们把遗像收走的时候,海鸥边扑边鸣,它鸣叫的又是什么……。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的深情后,教师再次回归整体,在写话中升化情感:老人与海鸥的亲情有可能在温情的喂食中,还有可能在……这样教

学,既让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究,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语文学习能力。

3﹒边悟边仿写。邓聪老师教学《白鹅》,引导学生领悟文中对白鹅叫声、步态、吃相的写法,然后采用一边激发想象,一边仿写练习,把读和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全文读写对接。由陈金龙老师执教的《妈妈的账单》一文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了彼得与妈妈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彼得”的身份来写账单,想象彼得写账单时的心情。这样变换角度,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重组,深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升华了情感,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回眸这些名家课堂,留在记忆中的,或许只是零星的片言碎语,但是他们“朴实的语言,扎实的训练,灵动的教学机智”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努力着,实践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之路上简简单单中追求方法,扎扎实实中逐步提升,努力使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