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脑卒中

高血压与脑卒中
高血压与脑卒中

高血压与脑卒中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临床上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也是目前导致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一、脑卒中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形势严峻

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近年我国脑血管病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或第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也升至第二位。

国内完成的7城市和21省农村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脑卒中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和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和394/10万。依此推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总数(包括已痊愈者)达600~700万,其发病率、病死率与世界多国比较位居前列。2004~2005年国家卫生部组织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目前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因前3位的疾病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资料提示,脑卒中后生存者中病残率高达75%,因此脑血管病又是单病种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据国内各地二、三级医院统计,近年来多数医院神经内科病床收治的患者约3/4是脑血管病。2013年,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共同组织完成了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目前已进入资料收集清理阶段。从一些地区初步调查结果看,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情况比30年前又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脑卒中的医疗费用近年也在不断上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脑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约375亿元人民币。若考虑到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再加上各种间接损失,估计目前我国因脑血管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它已成为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必须引起政府更加高度的重视,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以控制。

目前我国居民中导致脑血管病发生的几种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病率正在快速上升,吸烟状况亦无明显改善。此外,随着近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已发生较大改变。而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缺乏一些必要的防病保健知识,很多人采取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危险因素即人口老龄化。我国60岁以上人口现已有约1.8亿,2025年将达到3亿。由于脑血管病超过2/3都发生在≥60岁的老年人群,所以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会影响到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上述几种主要危险因素的现状决定了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包括病死率在近年内还会继续上升的必然趋势。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防治策略,研究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才有可能避免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过去50年中,我国曾进行过4次较大规模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抽样调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虽然各次调查的规模、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尽一致,但基本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以此估算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都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美国弗莱明汉(Framingham)一项研究对高血压患者随访18年,发现血压高于160/95 mm Hg者发生脑卒中是正常血压者的7倍。日本福冈县久山地区对一组高血压患者随访14年发现,脑出血死亡率在高血压组比血压正常组高17倍,脑梗死的死亡率在高血压组比血压正常组约高出4倍。调查显示,脑出血患者中80%的人有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史者占70%。国内对上海市宝山区15岁以上5646名农民随访9年,结果显示:收缩压>150 mm Hg者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是≤150 mm Hg者的28.8倍;舒张压>90 mm Hg者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是≤90 mm Hg者的19倍;血压≥140/90 mm Hg 的人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是正常血压者的8.7倍;血压≥160/95 mm Hg的人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是正常血压者的31.9倍。21省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调查亦证实,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3~24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目前冠心病事件有上升趋势,但脑卒中仍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

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危险作用还可从防治高血压对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效果得到验证。如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血压防治策略,使1968~1977年9年间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32%。意大利开展高血压普查和防治使1955~1978年23年间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25%。日本更是在高血压防治与宣传教育上做了大量工作,1961~1978年间日本脑卒中死亡率平均每年减少约7%,从世界第一位下降到第十位。中国七城市研究结果,在人群中开展以防治高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4年后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了57%,死亡率下降了46.8%。美国一项样本量为42万人、平均随访10年的研究结果,在9个大组中一致证实舒张压与卒中发病明显相关。人群平均舒张压每升高1 kPa(7.5 mm Hg),卒中发病率增加46%。另对14组共37,000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均血压降低0.77 kPa(约5.8 mm Hg),卒中发病率可降低42%。单纯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可使卒中发病率下降3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事件,并强调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三、不同类型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无论采用哪种测量方法,诊室血压、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血压水平与脑卒中事件的风险均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研究一致显示,通过降低血压可以显著降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这是我们治疗与管理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循证证据。

1. 舒张期血压(DBP)升高与脑卒中

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降低舒张压确实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国外一项荟萃分析汇总了9项包括25岁以上观察对象418,343的北美和欧洲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DBP在76~105 mm Hg范围内时每降低5 mm Hg,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34%;DBP每降低10 mm Hg,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可以减少一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较早进行的以DBP(≥90 mm Hg)为入选标准的降压治疗试验显示,DBP每降低5 mm Hg 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40%和14%。

2. 收缩期血压(SBP)升高与脑卒中

目前,关于脑卒中危险性研究所涉及的收缩期高血压主要包括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临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BISH)和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美国一项针对年龄在25~74岁的12,344名受试人群的健康和营养调查研究20年随访数据表明,有ISH(SBP≥160 mm Hg和DBP<90 mm Hg)和BISH(SBP 140~159 mm Hg和DBP<90 mm Hg)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血压正常者要高。另一项对45~68岁的8006个美籍日本人的研究发现,男性有ISH者脑卒中发病率最高,混合型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患者次之。在Framingham 研究中对2667人的随访分析中发现,有BISH者比血压正常者更易发生脑卒中,也更易死于脑卒中。我国一项60岁以上老年人群收缩期高血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Syst-China)结果表明,有效降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确实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项目(SHEP)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经抗高血压药物治疗1年后出血性卒中发病率下降,2年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也出现下降,脑卒中总的发病率下降了36%。另外,欧洲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Eur)发现,降压治疗后使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性下降了4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试验显示,SBP降低10 mm Hg,DBP降低4 mm 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30%和23%。

3. 《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的推荐意见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达标同等重要,且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上。对此,2011年最新发表的《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给出如下几点建议:(1)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更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2)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 mm Hg以下;伴有糖尿病或肾病患者最好降至130/80 mm Hg以下;(3)65岁以上老年人收缩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 mm 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四、高血压对脑卒中不同亚型的影响

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国外有人对61项前瞻性研究进行的Meta 分析显示,高血压与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联系都很强。韩国一项对服务生和教师的前瞻性职业人群队列研究显示,重度(3级)高血压与出血性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中国人群中,混合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 Hg和舒张压≥90 mm Hg)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最高,并且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高于其他类型脑卒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高血压合并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每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为3%~5%。所有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都应进行血栓栓塞的危险评估。

1. 高血压与脑出血

大量证据表明,高血压会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是自发性脑内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从病因上讲,这种脑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尤其是对那些年龄超过55岁、服用降压药依从性较差的吸烟人群更为明显。改善高血压的控制可以明显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2. 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Valery L等对14项纵向队列研究和23项病例-对照研究的分析发现,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0%以上的女性更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APCSC研究也发现,吸烟和收缩压过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随着收缩压的升高而增加,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其危险性就增加31%。

3. 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深部小血管阻塞出现的脑组织软化灶,即“腔隙灶”。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主要是长期高血压导致一些穿支小动脉血管发生玻璃样变、狭窄或完全堵塞。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又表现为无症状性和有症状性两种。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只有在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才能被发现。

五、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血压水平与脑卒中之间的相关关系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在西方国家高血压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亚洲国家高血压似乎与出血性卒中更为紧密相关。然而,血压与脑卒中亚型危险性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是很明确,这是今后的科研工作需要积极探索的领域,以便为防治脑卒中制定更具体、更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高血压与脑卒中

医学科普 高血压和脑卒中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3 发表者:罗继红 3437人已访问 高血压与脑卒中 脑卒中的概念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是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一般指的是脑动脉的缺血或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人总数的60﹪~70 ﹪,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狭窄,当粥样斑块破溃时,管腔内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还有一些患者脑血管没有完全堵塞,只是暂时性缺血,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可在数秒至数小时,最多不超过24小时,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或小中风,简称TIA。 ?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的比例为30 ﹪~40﹪,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的危害 ?据中国卫生部2005年的统计资料,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人,每年有200万人新发脑卒中,其中2/3致死或致残。更有一组数字形象地说明了我国脑卒中的情况,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发生脑卒中,而每21秒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脑卒中,每年脑卒中治疗费用约263亿人民币,据估计间接费用近2000亿元人民币。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70 ﹪~80﹪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 ?高血压可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动脉粥样硬化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以及某些大动脉血栓脱落可造成脑动脉栓塞,这些情况可导致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 ?另外,在高血压长期作用下,脑小动脉持久收缩,会导致血管壁变硬变脆,受到高压血流的长期冲击,管壁扩张变薄,特别是在分叉处易破裂,导致脑出血。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平均每下降3mmHg,脑卒中的危险将下降32%,各国的实践也证实高血压的人群干预是有效的。芬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西欧等国都成功地开展了高血压人群干预,美国10年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35%,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48%。而我国7城市的干预成果是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了50%,死亡率下降了45%。因此控制高血压是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 我国高血压现状 ?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现患病人数为1.6亿,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600多万,另有150万人死于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而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2%、24.7%和6.1%。这些数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我国的卫生保健教育及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任重道远。 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 1.性别与年龄女性在更年期以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病率无明显差别,甚至高于男性。 ? 2.不良生活习惯大量调查结果表明饮食结构对高血压、中风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

卒中伴高血压

在2014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脑血管病指南与规范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毕齐教授就“国际指南,中国实践”做了精彩报告,并介绍了CCB 在中国卒中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国际指南更新简介 今年5月1日美国发布了2014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该指南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其“作为神经科医生教育工具的价值”备受肯定。 2014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有很多新的推荐,包括危险因素管理、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介入治疗、心源性栓塞的药物治疗、非心源性卒中/TIA的抗血小板治疗及其他特殊病因卒中患者的治疗等,其中血压管理也是重要的部分。新指南指出,约70%的卒中患者伴发高血压,因此,降压治疗是卒中二级预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与旧指南相比较,我们新指南有几个更新的地方,①明确未经治疗的缺血性卒中/TIA 患者启动降压治疗参数;②明确经过治疗的高血压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恢复降压治疗参数;③明确降压目标值。最后还遗留一个问题,即降压降幅及最佳降压药物仍未确定。 ?降压治疗适用于未经治高血压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发病数日内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降压治疗对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患者无确定益处。 ?降压治疗适用于经治高血压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

?降压目标值或血压降幅尚未确定,仍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但应使收缩压<140mmHg 和舒张压<90mmHg;既往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收缩压目标值或为<130mmHg。 美国2014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强调血压管理基本与现行欧美最新指南保持一致。2013年到2014年之间是高血压指南的丰收年,2013年6月份颁布了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2013年12月份颁布了美国社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3年12月份发布了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8),2014年4月份日本高血压指南发布。 ? 2013ESH/ESC欧洲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 该指南更新要点如下:继续强调了动态血压监测(ABPM)意义;更加重视靶器官损害;强调了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回调了降压目标值;起始治疗药物无优先级排序。 更加重视脑部靶器官损害 ?在有认知下降的高血压患者中,可考虑进行脑MRI或CT检查,以检测有无症状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微出血和白质病变。 卒中患者降压目标值 ?既往卒中或TIA病史的患者推荐的降压目标值为<140/90mmHg。

控制高血压在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控制高血压在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近年来我国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是舒张压还是收缩压的升高均造成卒中危险度升高,有效的控制血压是预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关键词】高血压;卒中 我国是卒中高发国家,其年发病率约为(185?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存活的卒中患者累计700万人]1]。卒中有三高,即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养老机制、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养老护理机构和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都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2]。对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1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种族、性别、家族史。 1.2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病、高脂血症、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1.3可能的危险因素肥胖、体力活动少、过度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激素替代治疗。 2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人群归因为危险度最高。流行病研究表明,70%的卒中是高血压所致。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出,血压从110/75mmHg 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呈现连续性相关,无症状的高血压比有症状的高血压更危险。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 生相对危险度增加49% (缺血性脑卒中增加47%,出血性脑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增加46%。同时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再发危险度越大。有关研究表明所有高血压类型包括收缩期高血压、舒张压期高血压以及混合型高血压都能使卒中风险增高。高血压患者的卒中风险分别为非高血压患者和临界高血压患者的3?4 倍和 1.5 倍: 3 ]。 2.1舒张压(DBP)与卒中以往认为收缩压(SBP)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每10岁可提高10mmHg属于正常,舒张压为脑血管和冠心病的预测因素。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小于50岁的DBP是最强的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素,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的预测因素逐渐由DBP转为SBP :4]。20世纪90年代研究方案普遍以DBP水平作为研究对象。Law等]5]报道对4项无脑血管病史且血压正常者的随机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降低 5mmHg发生卒中相对危险度(RR)降低38%,对14项针对无脑血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 我国是高血压大国,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1):24-56.][1]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30%,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慢病的社区化管理,在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血压控制不佳而引起的并发症对医务工作者来说仍旧是严峻的挑战。 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第8期).629-643][2]。大量试验证明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约为心肌梗死 5~8倍。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也指出,预防脑卒中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标。积极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脑循环的特点

脑组织主要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套动脉系统在颅内反复发出分支,形成侧支循环及大脑动脉环,后逐渐汇成静脉。颈内动脉供应眼及前3/5大脑半球,椎动脉则供应剩余的大脑半球及小脑、脑干等[[3]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 陈主初,郭恒怡,王树人,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脑组织对葡萄糖和氧的需求十分巨大,但自身储备很少,在静息状态,成年人全脑的血流量可达800~1000ml/分钟,约为心输出量的20%,脑血流只需中断数秒,即可导致意识丧失,如果中断数分钟,则将引起永久性脑损害。 正常情况下,脑循环的灌注压约80~100mmHg,当平均动脉压在60~160mmHg范围波动时,脑血管可通过Bayliss效应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与舒张,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当动脉压进一步下降时,血管平滑肌舒张达最大值,脑血流量将出现明显下降,而引起脑功能障碍,若动脉压进一步升高,脑血流量可明显增加,进而引起脑水肿。脑血流自动调节受多种因素影响。 2.血压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在引起内皮细胞增生的同时促进脂滴渗入血管壁,进而引起和加重动

认识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从这里开始

认识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从这里开始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3-12-05 发表评论分享 根据《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算,我国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心力衰竭、高血压)现患病人数约2.9 亿,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是心血管病患者,现有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高血压患者2.66 亿。面对庞大的患者人群和沉重的防治压力,掌握脑卒中与高血压的关系,了解其发病的趋势和流行特点,对我们开展防治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高血压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在高血压患者组比血压正常组高17倍,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在高血压患者组比血压正常组高4倍。 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血压高于160/95mmHg 者发生脑卒中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7倍。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我国的研究也显示,收缩压≥180mmHg组与收缩压<120mmHg组人群相比,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31倍。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31728人的队列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是理想血压者的4.9倍和11.7倍。 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我国开展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曾先后在全国6个城市、21个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率在80/10万~140/10万;年发病率在120/10万~280/10万;患病率在中国城市居民中较高,平均达700/10万,农村为300/10万~400/10万,按照推算,每年新发生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以上。 近年来,国内的诸多调查也显示脑卒中患病率仍居高不下。北京市35岁以上人群1992年(3257人)55岁、60岁、6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的粗患病率分别为7.2%、7.9%及8.0%,而2000年(2838人)则上升为12.2%、12.7%、13.7%(图)。1999年上海市南汇县35岁以上人群,共纳入287万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患病率491.2/10万,按18岁以上全人群推算,上海市当时脑卒中的患病率约为300/10万。 根据《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脑血管疾病2010年城市人群死亡率为126.15/10万,农村人群死亡率为145.71/10万;脑血管病患病率1993年9.8‰,1998年13.3‰,2008年13.6‰,呈上升趋势。 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特点 北方人群脑卒中的患病率较高 从地理分布来说,北方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南方,特别是东北和华北地区脑卒中的发病

高血压与脑卒中

高血压与脑卒中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临床上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也是目前导致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一、脑卒中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形势严峻 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近年我国脑血管病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或第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也升至第二位。 国内完成的7城市和21省农村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脑卒中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和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和394/10万。依此推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总数(包括已痊愈者)达600~700万,其发病率、病死率与世界多国比较位居前列。2004~2005年国家卫生部组织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目前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因前3位的疾病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资料提示,脑卒中后生存者中病残率高达75%,因此脑血管病又是单病种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据国内各地二、三级医院统计,近年来多数医院神经内科病床收治的患者约3/4是脑血管病。2013年,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共同组织完成了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目前已进入资料收集清理阶段。从一些地区初步调查结果看,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情况比30年前又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脑卒中的医疗费用近年也在不断上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脑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约375亿元人民币。若考虑到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再加上各种间接损失,估计目前我国因脑血管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它已成为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必须引起政府更加高度的重视,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以控制。 目前我国居民中导致脑血管病发生的几种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病率正在快速上升,吸烟状况亦无明显改善。此外,随着近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已发生较大改变。而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缺乏一些必要的防病保健知识,很多人采取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危险因素即人口老龄化。我国60岁以上人口现已有约1.8亿,2025年将达到3亿。由于脑血管病超过2/3都发生在≥60岁的老年人群,所以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会影响到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上述几种主要危险因素的现状决定了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包括病死率在近年内还会继续上升的必然趋势。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防治策略,研究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才有可能避免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