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

(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这门学科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成一系列越来越专门的学科群,可每个人只精通其中的部分学科,如果想总体认识化学,学习化学发展史不失为一条捷径。这样可以认识化学,也可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总结经验,指明方向。

关键词:化学家;燃素说;炼金术;化学

1 引言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学习使用火的时候就对化学进行了实践[1]。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就是化学技术的应用。中国最有名的炼丹家是道士葛洪(公元4世纪),他的炼丹术著作现在还存在[2]。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化学实验。后来,炼丹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除了出现冶金和仪器分析新类型的著作以外,在化学方面还有其他的重要变化,表现了科学发展基本方向到了一个转折点,化学十六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医药化学[3]。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看来化学一词,英文为(chemistry),最初见于佐西默斯的著作中,可能来源于圣经,但研究表明,更有可能来源于古代埃及,意思是“土”[4]。这个名词(chemist)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普利斯特列和舍勒虽然发现了氧,但因受燃素说的影响,没有能够做出“氧能助燃”的结论,甚至把他们发现的氧叫“脱燃素的空气”,这说明,一种错误的但有权威的理论,往往会阻碍科学的进步[5]。进入19世纪,自然科学又迎来了顶峰时期,化学这次一马当先,首先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这就是原子—分子学说的确立,这样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开始了向现代化学的过渡[6]。近代的原子结构理论是建立在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的各种事实的基础上的[7]。正是化学界这些成就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2 化学历史发展

2.1 远古的化学时期

人类从古代就已经接触化学现象并逐步积累了一些化学的使用知识,猿人就知道用火煮食物和烧制陶器,这一时期大概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是化学发展的最早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2.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公元前1500-1700)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从十五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印刷术的输入,炼金术著作大量出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8]。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

2.2.1炼金术时期

炼金术时期(约公元前1500-1650)。阿拉伯和西欧的炼金术以及中国的炼丹术,都涉及到金属的制取与提纯实验和理论,有了“化学”(Chemistry)这个名词。学者开始认识到实验是科学工作的重要工具,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中国最有名的炼丹家是葛洪(公元4世纪),他的炼丹著作现在还存在[2]。帕拉塞斯认为人体消化过程也是一次炼金过程[9]。在这期间帕拉塞斯著作的《炼金术》可以认为是化学史上的第一部教科书。为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2.2.2医药化学时期

医药化学时期(1500-1700)。文艺复兴以后,作为物质研究变化及其规律的化学也逐步发展起来了,形成了一系列的分支学科,为人类创造了许多的物质财富[10]。这200年期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受到社会变革影响的一批科学家,开始摆脱了炼金术的束缚,转向研究用化学方法制成药剂来治病和广泛研究各种矿物的特征和冶炼。这一时期是和化学成为医学附庸时期。

在同时期的李时珍(1518-1593)编著的《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明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是对我国古代本草学做了一次历史性总结[12]。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3燃素化学时期

燃素说时期(约1650-1775),在近代化学的孕育和形成时期,燃素说曾统治化学界百余年。它把许多伟大的化学家引导到真理的边缘,却又误导他们放弃摘取真理。作为曾经被人们视为理论的假说,它既有消极的一面,但又有积极的一面。

2.3.1燃素说对“燃烧”的认识

燃素说认为,燃烧和锻烧的过程牵涉到化合物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也就是分解为硫质的“油土”和固定的“石土”。理论上,简单的物体不能发生燃烧,因为含有“油土”和另一种土的物质必然是化合物,即:

可燃物==灰烬+燃素金属==锻灰+燃素

2.3.2燃素说时期的代表人物

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尔(Bobeit Boyle,1627-1691)出版了《怀疑派化学家》一书,提出了科学的元素概念[11]。他认为,化学家们至今仍然遵循着过分狭义的原则,这些原则不要求化学家具有广阔的视野,而把制药和提取金属作为自己的任务。但是波义尔理论并未彻底抛弃经典力学,使其计算稍复杂的原子光谱时有较大的误差,无法解释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所产生的电子衍射实验结果以及多电子体系的光谱[14]。波义尔首次提出了元素的概念,认为元素是具有确定性质的、实在的、可察觉的实物。恩格斯说波义尔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1665年(又在1667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胡克(R.Hooke,1635—1703)发表了他的《显微术-用放大镜观察的微小物体的生理描述,附有关的观察及探究》[14]。他认为,空气是所有硫素物质(可燃物质)的溶剂,溶解时产生大量的热,则表现为火。溶解作用是由空气中的某种物质所产生的,这种物质与固定在硝石中的东西相似。

1673年,英国医生梅猷(J.Mayow,1640—1679)他写完著作《医学哲学五论》Tractatus Quinque Medcio-Physici)[13]。他认为,在硝石中存在着空气中的助燃部分,并认为金属燃烧后增重是由于“硝气粒”固定在金属中的结果。上述关于燃烧本质的思考如果能继续深入一步,就会对燃烧现象的认识取得重大突破,但它却一时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拉瓦锡之前,德国化学家贝歇尔(J..J.Becher,1635-1682)和德国医药化学家斯塔尔(GE.Stah1,1660一1734)总结了燃烧中的各种现象,于1696年和1703年提出了燃素说[6]。贝歇尔提出了“燃素说”的初步设想,斯塔尔提出了三元素说。他所提出的三种土质的假说不过是医药学派的“盐、硫、示"三元素说的演变斯塔尔深信燃素是一切化学变化的根本,化学反应为燃素的种种表现。因此,燃素说曾一时被扩展为统一解释整个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但是,它却是用一种虚幻的物质--燃素,代替了客观上真实的物质一一氧,因此对化学过程作了颠倒的解释,使化学发展走了一段曲折的路。

2.3.3燃素说的影响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烧以后只剩下很少的一点灰烬;致密的金属煅烧后得到的锻灰较多,但很疏松。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随着火焰的升腾,什么东西被带走了。当冶金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后,人们希望总结燃烧现象本质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2.4近代化学时期

近代化学时期(1775-1900),人类开始了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物质的化学组成是反映物质内化学元素的质与量的范畴,是人类认识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出发点,其基本理论主要是元素学说和原子分子论。在后来的微粒哲学的启发下,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科学的定义,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

说,受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的影响,原子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错误。

2.4.1发展背景

在这时期随着科学实验的兴起和重要气体的发现,燃素学说又一次次地被冲击。人们称波义尔为“近代化学之父”的理由,是说他在《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第一个确立了近代化学的元素假说[6]。这一时期化学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2.4.2近代化学的代表人物

1766年,英国化学家凯文第旭(H.Cav-endish,1731-1810)确认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新气体是与空气不同的新物质[6]。但他误认为新气体是来自金属而不是来自酸,因此把氢气命名为“来自金属"的“易燃空气"。并一度认为,“易燃空气"本身就是燃素。后来,他本人精确地测出氢气的比重,研究氢气的多种制总及其性质,确定了同空气产生爆鸣的体积比例,从而确定它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空气的新气体。凯文第旭被认为是氢气的发现人。但是他误认为氢是燃素与水的化合物。

1774年4月,拉瓦锡发表了论文《关于在密闭器内金属灰化的报告》,从而埋葬了波义尔的粒子论[8]。证明了燃烧作用的氧气论,并确立了物质不灭定律,即质量守恒定律。

1808年,几乎在正式提出倍比定律的同时,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提出了现代化学原子论[4]。道尔顿在所写的《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中,提出了元素的最终组成为简单原子,其在化学变化中保持性质不变;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结合形成复杂原子,复杂原子的质量为各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不久,道尔顿用自己的原子论道出了倍比定律—若两种元素化和得到不止一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质量比存在整数倍的比例关系—并用实验予以证明[12]。原子学说从微观物质结构角度揭示了宏观现象的本质。因此,化学的新纪元是从原子论开始的。

门捷列夫(Dmitry Ivanovich Mendeleev,1834-1907)1969年发表了论文《元素性质和原子量的关系》[7]。指出原子量决定元素性质,性质呈周期性变化,许多未知的元素可以根据原子量被发现,可用原子性质修正原子量。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理论,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在分析化学的发展史上,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盖吕萨克(J.L.Gay-Lussac,1778-1850)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最早使用磺化靛作指示剂滴定漂白粉中的有效氯,后来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建立了络合滴定,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弗伦纽斯编写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专著标志着分析化学学科的诞生[5]。

2.4.3近代化学历史意义

在这一时期化学已经由宏观进入了微观的层次,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科学的定义。使化学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开辟了化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并且从从零散的事实向发展规

律、建立理论过渡。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现代化学时期

现代化学时期(1900-至今)19世纪末,物理学迎来了突破性的三大发现,即伦琴射线、放电性和电子,标志着现代化学的兴起。这些新发现猛烈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1894年,奥斯特瓦尔德(Fredrich,wilhelm Ostwald,1853-1932)出版了《分析化学科学基础》专著为标志[5]。利用物理化学中的电离平衡作为基础,介绍了分子运动学说、热力学、动力学、溶液理论等,使各种化学现象能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下得到解释。

随着电子的发现和卢瑟福(Ernest Ruthezford 1871-1937)原子模型的提出,导致了原子结构理论的诞生,化学进入电子世纪。1925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W.Paoli)在光谱实验的基础上,体处理一个被实验所证实的假说,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了路易斯共价键理论[3]。

20世纪的化学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化学成为解决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的核心科学,并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牵头的作用。

3结论

本文以化学学科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系统的介绍了每个时期对其发展和一些杰出化学家们的贡献。虽然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化学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研究体系,它运用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更好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化学长久的任务是整理天然产物和耕耘周期系,不断发现和合成新的化合物,并弄清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深入研究化学反应理论和寻找反应的最佳过程。这个学科这个学科的传统特色,肯定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末21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当今化学发展的一个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积极向一些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渗透,最突出的是与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相互渗透。

化学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化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局限于单个化合物,而要把重点放在复杂一些的体系上,不言而喻,化学将在21世纪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确保人类生存安全,并与其他学科协同带动发展,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保章,董德.化学史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 刘睿铭.科学的历程【C】.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3] 李生英,许世红,何丽君.无机化学学习指导【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德胜,徐长山.科技简史【J】.河北:解放军出版社.1987.

[5] 华中师范大学等.分析化学(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 王焰,魏志敏.科学故事【J】.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7] 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化学学科史【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中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03.

[9] J.R.柏廷顿.化学简史【M】.胡作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原光雄.近代化学的奠基者【C】.黄静,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1] 潘永祥.自然科学发展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2] 沈玉春.自然科学概论【J】.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13] 北京化工学院化工史编写组.化学工业发展简史【J】.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4] 关士续.科学技术简史【J】.黑龙江:黑龙江出版社.1984.

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 【摘要】以中药学特点为基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改革实践,对中药学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究 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最完整的传统医学,其独到的学科理论和突出的临床疗效,较符合当代社会和人们解决难治疾病不断增多、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等难题的需要。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来自于天然药物,是中医用来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在校学生学习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他的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 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对中药学教学应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从而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中药学内容涉及的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

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在教授学科交叉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各科之间的相关联系,若某些方面讲解不清楚的话,常常影响学生的理解。大部分人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容易混,不容易记住,结果考试考不好,要用用不上。因此,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学好中药学,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实行全方位多学科联系式教学 ? 中药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药的基本理论(即总论中的性能、炮制、配伍、应用等)和各论中每一章节的概述部分(包括定义、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这些是中药理论的精华,是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指导,必须保证讲好。尤其是每一节的总概述部分一定要讲细讲透,对这一类药物的功效主治相同之处要认真地加以罗列和讲述,然后再把每味药的特点讲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当堂课就能记住每一类药的大致功效和主治,即使是记不住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课后稍一复习就能够牢记。第二,中药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每味药物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剂量以及炮制等内容。对这些具体药物也应采取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讲授方法,对其中某些(约250种)应用多、功效广、理论深的药物有重点地讲深讲透。由于中药学的涉及面广,应与相应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方剂学、植物学等学科相结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运用联系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

生物化学研究进展论文蛋白质提纯

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作业 题目蛋白质的提取、纯化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题目:蛋白质的提取、纯化 姓名: 专业: 摘要: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的提取原理及方法,蛋白质纯化的意义、基本原则及方法,蛋白质纯化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提取原理提取方法水溶液有机溶剂双水相萃纯化意义基本原则方法溶解度带电性质电荷数配体特异性前景 正文: 1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 1.1蛋白质样品的提取原理 提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率的差别,把它们分配到可用机械方法分离的两个或几个物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提取、层析和结晶等;二是将混合物置于单一物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不同区域而达到分离目的,如电泳、超速离心、超滤等。 1.2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方法 1.2.1 水溶液提取法稀盐和缓冲系统的水溶液是提取蛋白质最常用的溶剂。通常用量是原材料体积的1—5倍,提取时需要均匀地搅拌,以利于蛋白质的溶解。提取的温度要视有效成分性质而定,一般在低温(5℃以下)下操作。另外,蛋白质和酶是两性电解质,提取液的pH值应选择在偏离等电点两侧的pH值范围内。一般来说,在避免极端pH值的前提下,碱性蛋白质用偏酸性的提取液提取,而酸性蛋白质用偏碱性的提取液提取。此外,稀浓度可促进蛋白质盐溶,并且盐离子与蛋白质部分结合,能够保护蛋白质不易变性。因此可在提取液中加少量NaC1等中性盐,一般以0.15 mol/L浓度为宜。 1.2.2 有机溶剂提取法一些和脂质结合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都不溶于水、稀盐溶液、稀酸或碱,可溶于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较强的亲脂性,并且不会残留在产品中,容易蒸发除去,密度低,与沉淀物质的密度差大,便于离心分离。但不足的是用有机溶剂来提取蛋白质比用盐析法更容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1.2.3 双水相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是依据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当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各种力(疏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进而分离目的蛋白。此方法可在室温下进行,双水相中的聚合物还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收率较高。对于细胞内的蛋白质,需要先对细胞进行有效破碎。目的蛋白常分布在上相并得到浓缩,细胞碎片等固体物分布在下相中。采用双水相系统浓缩目的蛋白,会受聚

分析化学论文

分析化学论文 ——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酸碱滴定法是利用酸和碱在水中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可用于测定酸、碱和两性物质。其基本反应为O H OH H 2-?++,也称中和法,是一种利用酸碱反应进行容量分析的方法。用酸作滴定剂可以测定碱,用碱作滴定剂可以测定酸,这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的分析方法,最常用的酸标准溶液是盐酸,有时也用硝酸和硫酸。标定它们的基准物质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1、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如果以i c 表示第i 种离子的平衡浓度,i a 表示活度,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i i i c a γ= 比例系数i γ称为i 离子的活度系数,它反映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偏差的大小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可将其视为理想溶液,离子的活度系数可视为1 。 对于稀溶液(<0.11 mol -?L )中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采用德拜—休克尔公式来计算,即 ???? ? ?????+=I B 1I z 512.0lg -a 2i i γ 式中,i z 为i 离子的电荷数;B 是常数,25℃时为0.00328; a 为离子体积参数,约等于水化离子的有效半径,以pm 计;I 为溶液的离子强度。当离子强度较小时,可不考虑水化离 子的大小,即 I z 512.0lg -2i i =γ 在进行近似计算时也可采用此公式。 假设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 ++?+HB A B HA - 当反应物及生成物均以活度表示时,其平衡常数为 HA B HB A a a a -a K += 式中的 K 称为活度常数,又叫热力学常数,他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若各组分都用平衡常数表示,则

[][][][] HA B A HB K - c + = 此时的平衡常数c K 成为浓度常数。 -A H B c K K γγ+≈ 可见,只有当温度和离子强度一定时,浓度常数才是一定的。 若+ HB 用活度表示,则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HA B A a K - - HB mix += mix K 称为混合常数。 显然,mix K 也与温度和离子强度有关。在实际工作中,由于+H 或-OH 的活度很容易用pH 计测得,因此它们常用活度表示,其他有关组分则多用浓度表示。在这 种情况下,用混合常数来进行有关计算较为方便。 2、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分布分数δ 酸碱平衡体系中,通常同时存在多种酸碱组分,这些组分的浓度,随溶液中+ H 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溶液中某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成为分布分数。 如一元酸醋酸 [][][][][][] +++=+== H K H Ac HAc HAc c HAc a -1 δ [][][][][] + +=+== H K K Ac HAc Ac c Ac a a --- δ 101=+δδ 多元酸如草酸,设草酸的总浓度为c ,2δ,1δ和0δ分别表示422O C H ,- 42O HC 和 -242O C 的分布分数,则 [][][]2 1 1 a a a 2 22 K K H K H H ++= + ++δ [][][]2 1 1 1 a a a 2 a 1K K H K H H K ++= +++δ [][][]2 1 1 a a a 2 22 K K H K H H ++= + ++δ 3、缓冲溶液中pH 的计算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 摘要:生物体的生命现象(过程)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独有的特殊的运动形式,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构成这种特殊运动形式物质基础是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萜类,卜啉生物分子等。正是这些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分子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在此,化学与生物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迅速地拓展,并已渗透到生物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产生了生物有机化学、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新领域和新知识。但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和数以万计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与调控等内容。 关键词:生物化学Biochemie 生物大分子人类基因组酶促反应DNA 生物化学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脂化学、糖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肚键连接的。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1 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动态生化阶段。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岭、嗜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

材料化学毕业论文

材料化学毕业论文羟基功能化离子液体萃取氨基酸研究 专业:材料化学

摘要 目前 ,对离子液体用于萃取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都限制了离子液体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但是 ,离子液体的出现给传统的分离科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除此之外,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性质 ,使其在有机物萃取分离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未来的目标是设计和合成出更多的粘度低、高效、专一性好的离子液体 ,以便满足各种分离的需要;并且从离子液体结构性能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得出整套的物性和结构方面的参数 ,如综合毒性数据、热力学数据及动力学数据等[2,3]。离子液体作为环境友好型溶剂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应用离子液体从水溶液萃取有机物最大的困难在于离子液体的流失,无论离子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多小,萃取过程都会造成一部分离子液体进入到水相中。由于离子液体的高昂价格及其对环境的未知毒性使萃取过程目前无法大规模工业应用。但应用离子液体对某些有机物的高萃取性,用其富集环境中的有机物用于分析化学则可以肯定的说前景是乐观的[6-7]。氨基酸的萃取分离是目前氨基酸生产环节的难题之一。故,本项目拟制备羟基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增强氨基酸和离子液体之间的亲和力,提高离子液体对氨基酸的萃取富集能力。 关键词:离子液体萃取氨基酸烷基咪唑 ABSTRACT At present, ionic liquids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these are limi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onic liquids.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ionic liquids to the traditional separation of science into a new and opened up a new areas of research.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ionic liquids to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the organic extraction separation of areas. The future goal is to design and synthesize lesser viscosity, high efficiency, good specificity of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分析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全面了解分析化学及相关学科和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既能从事分析化学和相关化学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又能从事教育和管理的高层次的开拓性应用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生物分子光谱分析; 2.材料分析; 3.生物有机分析; 4.色谱分离与分析; 5.电化学分析; 6. 环境分析。

三、学习年限 全脱产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或三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撰写论文一年半或两年。 四、培养方式 1、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的时事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硕士生除学习马 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应参加形式、时事和政策学习以及遵纪守法的教育,参加一定的公益和集体劳动。 2、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加强实践环节、实验技能的培养,提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3、采用以指导教师为主和指导教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研究生应参加所属教研室的有关活动。 4、因材施教,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课程学习和要求 1、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执行学分制。每个硕士研究生至少应完成36 个学分,一般不超过42个学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分学位课、必选环节和任选课三类,其中学位课程24学分,一般为9门或以上。 2、招收的外专业本科毕业生是否需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专业课,由导师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凡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6门本专业本科必修的主干课(入学考试已及格的专业课可不再补)。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六、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 教学实践:硕士研究生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巩固和深化他们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并使他们在教学上得到一定锻炼。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主讲、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主持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辅助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学工作。其总工作量应不少于120学时。具体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完成者应写出书面总结,由责任教师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入学前已经担任过一年以上大学本科教学任务的研究生可以免去教学实践环节。 科研实践: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原则上应包括实验或工程等实践研究环节,通过实验或工程实践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实验或工程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最终写出既有实践结果,又有理论深度的研究论文。 学术报告:研究生至少参加8次学术报告和作1次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完成后记三个学分。要求在参加每次报告后完成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交相关教研室,由教研室给予考核认定。

生物化学论文

酵母蔗糖酶的分离纯化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学1002+工商管理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本实验采取菌体自溶的方法来破碎细胞壁后经菌体分离提取蔗糖酶液,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热提取,醇提取的方法进行初步提纯。然后采用例子交换柱的对初提取液进行纯化,讨论该方法相较于其他的有哪些优缺点,及实验中的重要步骤。用DNS方法对每步提取后的溶液进行酶活力测定,对比其活力大小。然后利用凯式定氮发及Folin-酚法对每步提取液的蛋白质量,比活力进行测定,对比两种方法各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并确定最简单有效地蛋白质测定方法。掌握蛋白质标准曲线制定的关键方法。最后,采用SDS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并与其他测点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法分析比较,分析利弊,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结合以上每步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中提取纯化时的关键步骤及相关问题讨论。实验确定蔗糖酶的最适PH值等于5,最适温度为35度,(待修改) 关键词:蔗糖酶提取纯化酶活力蛋白质含量 1.文献综述 蔗糖酶蔗糖酶(Sucrose,EC 3.2,l_26) 又称转化酶(Invertase)。1828年Dumas等首先指出酵母菌发酵蔗糖时必须有这种酶的存在。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所以甜度增加。按水解蔗糖的方式,切开蔗糖的B—D一呋哺果还原力增加,又由于生成蔗糖酶可分为从果糖末端EC 3 2.1,2o3 和从葡萄糖末端切开蔗糖的—D一葡萄糖。苷酶( — uc呻 d丑se EC 3.2.1,20)。前者存在于酵母中,后者存在于霉菌中,工业上多从酵母中提取。 蔗糖酶的提取及性质研究经过提取,提纯,酶活力测定,比活力,蛋白质含量及相对分子量测定,不同的实验方法对结果又较大的影响。 1.1 蔗糖酶的提取 现阶段主要存在甲苯自溶法、冻融法、SDS抽提法三种方法。不同的提取方法的提纯环境的要求不同,且提纯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如下:表1 不同蔗糖酶提取方法比较 蔗糖酶提取方法提取液酶活性实验优点实验缺陷 甲苯自溶法偏低试剂简单、价格低 廉其耗时长、重复性差、酶活性低 冻融法一般,是甲苯自溶 的534倍。可以确定提取蔗 糖酶的最佳条件 耗时长,操作繁 杂。

生物化学论文

糖尿病及其治疗 姓名:学号: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加之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原因,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糖胰岛素治疗 一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秘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未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该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已有详细的记载,对糖尿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和预后都作出了论述,到汉代在《金匮要略》中把糖尿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来对待,唐代《外台秘要》中最先记载了糖尿病尿甜的表现。而西方国家直到1672年才有土耳其人Areteus较系统的描述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他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甜如蜜”,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患者从开始发病到病情恶化,直至昏迷死亡的临床过程。 二糖尿病的种类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三糖尿病的起因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四糖尿病的危害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是初诊糖尿病者的经典症状。

化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化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以下是xxx范文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化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翼对你有所帮助! 化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课题名称 含氨基的松香基聚合物微球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2) 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进展事情分析 松香是一种珍贵的可再生资源,具有毒性小、价格廉价、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广泛地用于油漆、纸张、油墨、胶黏剂、电、农药、香料、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工业之中,是国民经济别可缺少的化工原料。我国作为松香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要紧作为原料出口,对松香的加工率却很低。所以对松香进行改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松香以它特有的组成和结构,已成为继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甲壳素、壳聚糖、天然橡胶等之后又一具制备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原料来源[1-3]。 聚合物微球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磁效应、生物相容性、功能基团等特性,在标准计量、生物医学、情报信息、分析化学、胶体科学及色谱分离等领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4]。尤其是近年来,在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上引入各类功能基团后,使这种功能性微球在如生物工程、免疫检验、电子和微电子技术、信息产业、高效液相色谱等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5]。 在众多聚合物微球及其材料的研究中,占较大重量的一部分是各种功能性的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聚合物微球能够经过挑选单体和聚合方式,从分子水平上来设计微球的结构,同时能够比较方便地操纵其尺寸的大小和均一性,使之具有所需要的特定性能。聚合物微球的大小能够经过选用别同的制备办法或操纵其反应过程的反应条件来操纵。聚合物微球的表面也能够功能化,要紧经过使用别同的功能性单体进行聚合来制备含有特定官能团的聚合物微球,也能够经过对已制备的聚合物微球进行各种化学改性来使其表面功能化。这种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可设计性,使得高分子微球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聚合物微球的落解性,生物相容性等物理化学和胶体性质都能够经过一些方式进行调节。所以随着科技的进展,为了拓展聚合物微球的应用范围以使其更好服务于人类,对各种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探究和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6]。[6] 氨基化是微球功能化中的一具部分,也是一项研究的趋势也是将来研究侧重的趋势。将氨基镶嵌在聚合物微球表面将氨基接枝到聚合物微球表面,能够增加微球的性能。氨基具有还原性,能够被重金属离子氧化,落低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同时由于其原子轨道特性,具有良好的吸附功能。能够看出,氨基化微球用途广泛,研究其合成办法及其性质应用,对众多行业领域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 (3) 前人在本选题研究领域中的工作成果简述 目前,针对松香改性的研究和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他功能化等前人已有做了比较多的研究,但运用改性松香做为单体但以改性松香做为单体,制成的聚合物微球并进行氨基化处理所得到的微球却看别到太多的鲜有报道。所以,本课题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 josephon[7]用带有氨基的硅烷(如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硅烷,p-氨基苯基硅烷,3-氨基丙基硅烷等)与金属氧化物脱水反应,得到带有-nh2的磁性微球。并将该微球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化,进而得到带有羧基的微球。赵书阁,刘丽强等[8]用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制成聚苯乙烯聚合物微球,进行硝基化处理后,放入还原剂将硝基还原成氨基,制成氨基化聚苯乙烯聚合物微球。并将此微球纯化克伦特罗抗体,证明了氨基化微球对纯化抗体的可行性及高效性。

运动生物化学 论文

运动生物化学专题作业 糖质代谢与运动 专业:体育教育 日期:2015年6月13日

摘要 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 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 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很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 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 其他己糖代谢等。 关键词: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糖代谢异常相关疾病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目录 1糖质概述 2糖的分解代谢 3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4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利用ATP提 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糖的无氧酵解 当机体处于相对缺氧情况(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生成乳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糖的无氧酵解。这个代谢过程常见于运动时的骨骼肌,因与酵母的生醇发酵非常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根据反应特点,可将 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葡萄糖的磷酸化。第二阶段,磷酸乙糖裂解为磷酸丙糖。第三阶段,磷酸丙糖氧化为丙酮酸。第四阶段,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也进行着能量的转换,1分子葡萄糖 在缺氧的条件下转变为2分子乳酸,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产生2分子ATP;糖原开始1分子葡萄糖单位糖酵解成乳酸,产生3分子ATP。 糖无氧酵解的意义极大,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作为糖分解供能的主 要途径。 (1)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是相对缺氧,此时可利用糖的无氧酵解补充能量。(2)登山或旅行中,从平原登上高原的初期。氧气变得比较稀薄,此时也需要糖的无氧酵解来提供能量。 糖的有氧氧化

分析化学毕业论文

分析化学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TLC、GC、HPLC法测定山奈中活性成份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08级材料科学班张晓荣021 指导老师满都拉讲师 摘要:[目的]定性的分析蒙药山奈中的活性化学成分。[方法]将山奈经过脂肪抽出器然后利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利用硅胶柱和展开剂分离,提取活性成分做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结果]分离出山奈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结论]选择建立化学成分的分离测定方法可对山奈中的活性成分准确进行分离和检测。 关键词:定性分析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

山奈又名三奈、沙姜多年生宿根草本。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根粗壮。山奈所含的山奈酚是黄色针状结晶,现代医学表明具有广泛的活性,不仅对心血管消化系统有一定疗效,而且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痉等作用。由于山奈类化合物是中药有效成份之一,研究野蔷薇中山奈类化合物的含量将有助于探索有效成分与疗效间的关系[1]。 目前国内对山奈中的有效成分的测定主要有分光光度分析法,薄层-化学发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薄层-化学发光法的感染因素较多,结果准确度不高,光谱分析法的干扰因素较多,结果准确度不高,本实验尝试利用HPLC[2]方法、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和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山奈中山奈酚的含量进行了测定,HPLC方法简单、分析时间短、精密度高、分离度好,可用于实际样品中的确认和测定,对研究开发天然药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 1山奈有效成分的提取 材料与设备 1材料:山奈(研钵研磨充分备用),薄层硅胶板:硅胶厚度:; 2设备:脂肪抽出器,平底烧瓶,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电子天平,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旋转蒸发仪。 山奈活性成分提取方法 山奈化学成分提取 1.将山奈用研钵研磨成细粉,将粉末称重,每10g一份,分成四份。 2.用大滤纸将称好的山奈粉末包成柱状,上下用滤纸封口。包装时应注意药品包直径应小于脂肪抽出器的直径,以免发生堵塞。 3.将药装入脂肪抽出器,取100ml无水乙醇,倒入脂肪抽出器中,使乙醇溶液将山奈药包完全浸泡14个小时,其余的乙醇溶液倒入平底烧瓶中。 4.加热烧瓶,使其虹吸5次。温度保持烧瓶中的溶液恒沸即可,过高将发生爆沸使药品烧结。 5.停止加热,将虹吸管内的液体及烧杯中的液体倒出,用容量瓶收取并注上标签。山奈化学成分的浓缩 1.装好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免发生漏气,无法真空抽气。旋转端的烧瓶中,加入药品时,不超过烧瓶的三分之二。 2.打开旋转蒸发仪,设置温度为65℃,操作时应该注意出气阀以及旋转端烧瓶的情况。一旦旋转端的烧瓶出现气泡时,说明即将爆沸时,此时应及时打开出气阀,以防止其爆沸,倒吸。

生物化学结课论文

生 物 化 学 结 课 论 文 学院:物理化学学院 姓名:刘双双 学号:311113030202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1-02 授课老师:斯琴格日乐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4) 第一章概论 (4) 第二章总糖及还原糖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的研究 (4) 2.1 总糖及还原糖的提取 (4) 2.2 总糖及还原糖的分离 (5) 2,3 总糖及还原糖的纯化 (5) 第三章实验部分 (6)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6) 3.2 实验步骤 (7) 3.3 实验数据处理 (8)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淀粉中提取总糖及还原糖的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淀粉中的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旨在掌握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原理,及用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方法。其原理是:在NaOH和丙三醇存在下,3,5-二硝基水杨酸(DNS)与还原糖共热后被还原生成氨基化合物。在过量的NaOH碱性溶液中此化合物呈桔红色,在5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光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利用比色法可测定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利用多糖能被酸水解为单糖的性质,可以通过测定水解后单糖的含量来对总糖进行测定。实验证明:该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并且准确度高,是淀粉中总糖及还原糖测定的优选方法。 【关键词】:淀粉;总糖;还原糖;葡萄糖;3,5-二硝基水杨酸Study on extraction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in the starch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3, 5-2 nitro salicylic acid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in starch content. To master the principle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reducing sugar and total sugar, and the method of reducing sugar was determined by colorimetric method. Its principle is: in the presence of NaOH and glycerol, 3, 5-2 nitro salicylic acid (DNS) after thermal reduction with reducing sugars to generate amino compounds. NaOH in excess of the compounds in alkaline solution are orange, had the biggest absorption, in the 540nm wavelength in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range, the amount of reducing sugar has a linear relation with light absorption value, using the colorimetric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 in the sample. By using the properties of polysaccharide acid can be hydrolyzed to simple sugar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monosaccharide hydrolysi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gar. This method is simple, easy to operate, and high accuracy,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key words】: starch; Total sugar; Reducing sugar. Glucose; 3, 5-2 nitro salicylic acid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的不断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统招统分”的政策不复存在,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下面是 ___为大家推荐的本科毕业,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科学专业特点 环境科学专业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与治理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与 ___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又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综合性 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在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在科学系统化过程中全面考虑,实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充分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比如地学、学、化学、学、、工程学、以及社会学、、法学等。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系统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二)交叉性

环境科学的研究目标主要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 ___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界的和谐。因此,其研究具有广泛的对象和领域,比如从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 ___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机理等;其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并形成的许多分支学科,比如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管理学等等。 (三)专业性 虽然环境科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方法理论等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诸多方面,但由于其研究环境问题很强的针对性,使得环境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等表现出极强的专业性,与其他学科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等的形成、解决、发展而发展。 二、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论文 论文题目: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nd Its Impacts 姓名:叶小东 学号:20091002402 班级:03109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es the scientific aim of human genome project , analyzes the hereditary inform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studying human life myself. Key words: human genome project; the significance genome project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目的在于绘制人体基因图谱,测定由3×109 核苷酸组成的人体23对染色体的全部DNA 序列,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0年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 年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一、前言 在生命科学领域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80年代末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基因组学 (Genomics) 。基因组研究被称作是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最重大的全球性的科研项目,其中以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最为重要。 基因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占踞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围绕着人类基因的研究和探索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之一。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断,每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 分子,每个DNA 分子上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中可含有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因为有四种碱基,由于碱基的不同就有四种脱氧核苷酸,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的顺序的不同,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通过复制可以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基因又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以蛋白质的形式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这叫基因表达。 人类基因组是指决定人体生老病死等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大约含有近10 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意图就是彻底破译人类基因组的约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代表的生物学功能,从分子水平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人类遗传信息之谜。这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中药学毕业论文

中药学毕业论文 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最完整的传统医学,其独到的学科理论和突出的临床疗效,较符合当代社会和人们解决难治疾病不断增多、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等难题的需要。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来自于天然药物,是中医用来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在校学生学习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他的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对中药学教学应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从而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中药学内容涉及的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在教授学科交叉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各科之间的相关联系,若某些方面讲解不清楚的话,常常影响学生的理解。大部分人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容易混,不容易记住,结果考试考不好,要用用不上。因此,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学好中药学,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实行全方位多学科联系式教学 中药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药的基本理论(即总论中的性能、炮制、配伍、应用等)和各论中每一章节的概述部分(包括定义、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使用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