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 hereditary alaxia , HA)是-组以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疾病,约占神经遗传病的10% ~ 15%。其特征包括明显的家族遗传背景和脊髓、小脑、脑干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此外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基底节、丘脑、下丘脑、大脑皮质等均可受累。发病年龄多在20 ~40岁,但也有婴幼儿及老年发病者。临床上常伴有复杂多变的其他系统损害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即使同一家族的患者也可以表现出高度的临床异质性。大部分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酶缺乏、生化缺陷、三核苷酸动态突变、线粒体功能缺陷,DNA修复功能缺陷、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等与发病有关。

根据遗传方式可将遗传性共济失调分为: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incerebellar ataxia , SCA)、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 DRPLA)、发作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孪性共济失调等;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如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③X连锁遗传性共济失调;④伴有线粒体疾病的共济失调。

一、Friedreich 型共济失调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Friedreich ataxia, FRDA)是最常见的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由Friedreich( 1863年)首先报道。欧美地区多见,东亚(包括中国)罕见,人群患病率是2/10万,近亲结婚发病率高。主要临床特征为儿童期发病,进行性上肢和步态共济失调伴锥体束征、构音障碍、深感觉丧失、弓形足和心脏损害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情况下,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是由于9号染色体长臂9q13-21. 1上的frataxin基因内含子区内GAA三核苷酸序列扩增突变所致。正常人GAA重复扩增的次数少于42次,而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的患者重复扩增的次数或长度达到66~1700个拷贝,形成异常螺旋结构抑制基因的转录,fratxin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脊髓、小脑和心脏等部位的细胞分化、代谢障碍而发病。

病理

脊髓变细,尤其是胸段,后索、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有髓纤维脱失,胶质细胞增生。腰骶段神经节和Clarke柱的神经细胞丢失,后根变薄。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核团的细胞数目减少,小脑齿状核和皮质受累较轻。周围神经脱髓鞘,大量的有髓纤维消失。心肌纤维肥厚变性,含有铁反应阳性颗粒,伴有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心肌纤维肥厚变性,含有铁反应阳性颗粒,伴有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通常是4-15岁,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男女均可以受累。首发症状一般是进行性的步态共济失调,通常是双下肢同时受累,表现为站立不稳和行走困难,症状明显时,有感觉性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并存。患者站立时足压增宽,左右摇晃,Romberg征阳性,行走时摇摆不定,头部经常有震颤。数月或数年后出现双上肢的共济失调,有动作性和意向性震颤。最后出现构音障碍、言语缓慢、含糊不清,有暴发性,甚至是难以理解的言语。可伴有耳聋、眩晕、视神经萎缩和面肌轻度无力。

呼吸和吞咽动作也可以因为共济失调而受到影响。疾病后期可见

轻度肌萎缩。括约肌功能通常不受累。智力一般正常。神经科查体可有水平性眼球震颤,眼球运动不受限,瞳孔反射存在。早期位置觉和振动觉减退,后期有触觉、痛温觉轻度减退。几乎所有患者腱反射早期消失,巴宾斯基征阳性和屈肌痉挛,腹壁反射保留。可见弓形足和脊柱后侧凸畸形。

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可出现心肌病,是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的一个突出特点,许多患者死于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脊柱的后侧凸畸形可以导致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也是死亡的一个原因。

此外,也可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Friedreich共济失调反射保留型( Friedreich ataxia with retained relexes ,FARR)为Friedreich 型共济失调的一个变异型,患者腱反射保留,甚至亢进,伴有肢体痉挛,没有脊柱后侧凸和心脏病,预后较好。

另一个变异型是晚发型( late-onset Friedreich ataxia ,L0FA) ,在25岁以后起病,骨骼畸形的发生率低,视觉诱发电位正常,病程进展较慢,也有在40岁以后起病的晚发型( vey-late -onset Friedreich ataxia,VL0FA) ,这些变异型的扩增次数一般在600次以下。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以发现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对称性、向心性、肥厚性心肌病;X线片可以显示心脏大小和脊柱畸形;MRI上可以显示脊髓变细,一般没有明显的小脑萎缩。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正常而波幅显著下降甚至消失。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有视神经受累。基因检测FRDA基因GAA的扩增次数可协助诊断。

诊断

根据儿童或少年期起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自下肢向上肢发展的进行性共济失调,明显的深感觉障碍,腱反射消失等,通常可以诊断,如有构音障碍、巴宾斯基征阳性、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弓形足、心肌病、MRI显示脊髓萎缩和FRDA基因GAA异常扩增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不典型病例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家族性小脑皮质萎缩发病年龄较晚, 进展缓慢, 表现为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许多患者的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2.Roussy-Levy综合征通常在婴儿期发病,相对良性病程,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站立困难) ,有弓形足,反射消失,没有小脑受累的表现(构音障碍、震颤、眼球震颤)。

3.维生素E缺乏症引起的共济失调与FRDA很难鉴别,但是没有构音障碍、骨骼或心脏异常有助于维生素E缺乏症的诊断,可以进-步检测血清中维生素E的水平。

4.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chronic infla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在儿童期发病的时候可以表现为伴有反射缺失的共济失调,但是没有构音障碍和Babinski征,可据此与FRDA相鉴别。

治疗

目前本病治疗措施包括给予辅酶Q10和其他的抗氧化剂(泛醌艾地苯醌) ,前期试验显示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和骨骼肌的生物能量代谢,减慢病程的进展。轻症患者可以用支持疗法和功能训练,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脊柱和足部的畸形。

预后

患者可在症状出现的5年内不能独立行走,10 ~20年卧床不起,平均死亡年龄约35岁,幸存者可以通过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糖尿病,防治长期残疾所致的并发症,有效地延长生命。

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可分为SCA1 ~ SCA40(表20-1) ,患病率约为8/10万-12/10万。SCA 多在成年期

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 是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系体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遗传早现现象是SCA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同一家系的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症状逐代加重。SCA 发病与人种有关,SCA1和SCA2在意大利和英国多见,SCA3常见于日本、中国、德国和葡萄牙。

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最具特征的基因缺陷是CAG扩增,CAG扩增次数越多发病年龄越早。CAG 扩增的另一特征是减数分裂的不稳定性。在亲代子代传递中,重复次数会有变化,尤其是父源传递时重复扩增次数增加的趋势明显。因此,早现现象在父源性传递中更突出。SCA共同的突变机制是外显子中CAG拷贝数异常扩增,在蛋白质水解过程中释放出含有扩增的多聚谷氨酰胺尾的毒性片段。

病理

主要表现为小脑、脑干和脊髓变性、萎缩,但各亚型也有其特点,如SCA1主要是脊髓小脑東和后索受损,很少累及黑质、基底核及脊髓的前角细胞;SCA2的下橄榄核、脑桥和小脑损害为重;SCA3主要损害脑桥、脊髓小脑束、黑质和脊髓前角细胞;SCA7的特征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临床表现

1.共同表现30 ~40岁隐匿起病,缓慢进展,也有儿童期及70岁起

病者。以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走路摇晃、步基宽、易跌倒。继而出现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辩距不良,上肢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也是早期症状。腱反射早期活跃,后期可减弱,深感觉障碍。眼部症状包括眼球震颤、扫视变慢。不同亚型可伴有痴呆、肌张力障碍、帕金森样症状、面部肌束震顿、周围神经病和肢体远端肌肉萎缩等。通常在起病10 ~ 20年后不能行走。

2.各亚型特点见表20-1。

辅助检查

CT或MRI可以显示小脑萎缩,有时可见脑干萎缩,PET检查可见小脑、脑干、枕叶代谢减低,部分SCA合并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可有多巴胺能摄取减低;脑干诱发电位可以出现异常;肌电图可有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检查正常;确诊SCA及区分亚型应根据表20-1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查。

诊断

根据共济失调病史及家族史,构音障碍、锥体束征及其他相关伴随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影像学的资料可作临床诊断,分子遗传学的检查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排除继发因素引起的共济失调综合征,包括:

1.中毒性共济失调如乙醇中毒、重金属中毒、抗癫痫药物蓄积等。

2.其他可以共济失调为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Wemicke脑病、小脑肿瘤等。

3.副肿瘤综合征对于病程较短的进行性共济失调需排除肺部、卵巢等处肿瘤伴发的副肿瘤综合征。

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联合应用丁螺环酮、金刚烷胺、加巴喷丁可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左旋多巴或多

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拉莫三嗪可改善SCA3步态异常。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及辅助行走可能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进行遗传咨询对了解下一代的发病情况有所裨益。

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ataxia),又称脊髓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是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平稳。即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共济失调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将有很大的几率遗传此症并发病。其临床表现走路摇摇晃晃如企鹅,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发展严重甚至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共济失调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同时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以及言语障碍。大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感觉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脊髓后索损害,患者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如踩棉花感。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是空间定向功能障碍。 此疾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病程较长,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危害,短期内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但是随着病程进展,病至后期患者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往往会成为危及患

共济失调名词解释

共济失调名词解释 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是指由于小脑功能障碍导致的姿 势控制和运动协调障碍的一种疾病。共济失调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肢体不协调、手指鸡爪状运动和眼震等症状。 共济失调可以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由遗传突变所致。目前已发现多种类型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如斯佩诺瓦小脑萎缩症、弗里德莱希共济失调等。遗传性共济失调一般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出现,病情逐渐进展,且可能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智力低下、眼球运动障碍等。 非遗传性共济失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维生素缺乏等。非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但大多与小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障碍有关。 共济失调的症状包括姿势控制障碍和运动协调障碍。 姿势控制障碍表现为行走不稳,患者常常摇摆不定,容易摔倒。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姿势控制障碍会加重。 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肢体运动不协调,手指不灵活,可能出现鸡爪状运动。患者在进行精细活动或快速运动时,协调障碍会更为明显。

眼震是共济失调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眼球会发生不自主的快速运动,这往往影响视力和眼球运动的准确性。 共济失调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脑磁图和核磁共振成像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遗传学检查或其他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和确定疾病的原因。 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药物治疗主要以改善小脑功能和减轻症状为目标,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震颤药物、抗癫痫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等。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改善肌力和肌肉协调性,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总之,共济失调是一种由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运动障碍疾病,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进行诊断,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 hereditary alaxia , HA)是-组以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疾病,约占神经遗传病的10% ~ 15%。其特征包括明显的家族遗传背景和脊髓、小脑、脑干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此外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基底节、丘脑、下丘脑、大脑皮质等均可受累。发病年龄多在20 ~40岁,但也有婴幼儿及老年发病者。临床上常伴有复杂多变的其他系统损害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即使同一家族的患者也可以表现出高度的临床异质性。大部分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酶缺乏、生化缺陷、三核苷酸动态突变、线粒体功能缺陷,DNA修复功能缺陷、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等与发病有关。 根据遗传方式可将遗传性共济失调分为: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incerebellar ataxia , SCA)、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 DRPLA)、发作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孪性共济失调等;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如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③X连锁遗传性共济失调;④伴有线粒体疾病的共济失调。 一、Friedreich 型共济失调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Friedreich ataxia, FRDA)是最常见的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由Friedreich( 1863年)首先报道。欧美地区多见,东亚(包括中国)罕见,人群患病率是2/10万,近亲结婚发病率高。主要临床特征为儿童期发病,进行性上肢和步态共济失调伴锥体束征、构音障碍、深感觉丧失、弓形足和心脏损害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情况下,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是由于9号染色体长臂9q13-21. 1上的frataxin基因内含子区内GAA三核苷酸序列扩增突变所致。正常人GAA重复扩增的次数少于42次,而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的患者重复扩增的次数或长度达到66~1700个拷贝,形成异常螺旋结构抑制基因的转录,fratxin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脊髓、小脑和心脏等部位的细胞分化、代谢障碍而发病。 病理 脊髓变细,尤其是胸段,后索、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有髓纤维脱失,胶质细胞增生。腰骶段神经节和Clarke柱的神经细胞丢失,后根变薄。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核团的细胞数目减少,小脑齿状核和皮质受累较轻。周围神经脱髓鞘,大量的有髓纤维消失。心肌纤维肥厚变性,含有铁反应阳性颗粒,伴有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心肌纤维肥厚变性,含有铁反应阳性颗粒,伴有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通常是4-15岁,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男女均可以受累。首发症状一般是进行性的步态共济失调,通常是双下肢同时受累,表现为站立不稳和行走困难,症状明显时,有感觉性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并存。患者站立时足压增宽,左右摇晃,Romberg征阳性,行走时摇摆不定,头部经常有震颤。数月或数年后出现双上肢的共济失调,有动作性和意向性震颤。最后出现构音障碍、言语缓慢、含糊不清,有暴发性,甚至是难以理解的言语。可伴有耳聋、眩晕、视神经萎缩和面肌轻度无力。 呼吸和吞咽动作也可以因为共济失调而受到影响。疾病后期可见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ataxia)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 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深感觉(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肌肉是处于收缩或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处于屈曲还是伸直的状态等的感觉。检查方法①振动觉检查:置振动的128Hz音叉末端于骨突起处(例如内外踝、膝盖、髂前上棘、腕骨或脊椎棘突等处)以试验患者能否察觉。注意感受的时限,两侧对比。②位置觉检查:瞩患者闭目,移动患者一肢的大多数关节,塑成一种姿势,瞩患者保持之,然后瞩患者用对侧的一肢模仿。③运动觉检查:轻移患者的手指和足趾向上及向下,瞩患者说出移动的方向)、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③小脑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几乎100%的Ias(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有共济失调的表现。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包括: 1.感觉性深感觉向中枢神经系统反映躯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病因有:①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②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简称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常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颅底畸形、脊髓病、肿瘤;③脑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④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血管性疾病、肿瘤。 2.前庭性前庭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体位、视线调节和空间定位感觉等的平衡反应。病因有:①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特发性双侧前庭病;②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③天幕下肿瘤(儿童天幕下肿瘤按照部位可分为中线区肿瘤和小脑半球、小脑表面区肿瘤两大类。前者自前向后依次起源于脑干、第四脑室,小脑局部及枕大池周围。共同特点为引起中脑导管狭窄或阻碍,第四脑室扩大或缩小,前移或后移很少左右移位)。 3.小脑性小脑为运动的调节中枢。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控制下才能完成的。病因有:①遗传性;②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③血管性如梗死、出血;④炎症性如急性小脑炎、脓肿;⑤中毒如酒、食物、药物、有害气体等;⑥脱髓鞘性;⑦发育不全或不良;⑧遗传性;⑨外伤;⑩钙化;⑾畸形。 4.额叶性病变部位在额叶前部,运动失调部位是对侧。病因有:①肿瘤; ②炎症;③血管病。 凡病人感到肢体运作不准、行走不稳而可能为共济失调的病人,神经系统检查应注意排除轻瘫、眼肌麻痹,视觉障碍所致的运动障碍;并着重进行有关共济运动检查,可分为平衡性及非平衡性两类。

常见的几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常见的几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Ataxia来源于希腊语' a taxis',a- lack of + taxis-order,意为'没有秩序或协调不能'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共济失调主要由小脑和(或)与小脑联系纤维结构(特别是脑干)受累病损所致。典型共济失调表现如下: •肢体或躯干的共济失调 Ataxia (appendicular or axial) •辨距不良 Dysmetria •协调困难 Dyssynergia •轮替运动障碍 Dysdiadochokinesia •反跳现象 Rebound Phenomenon •构音障碍 Dysarthria •震颤 Tremor •姿势和步态不稳 Titubation and increased postural sway •张力减低 Hypotonia •无力 Asthenia •眼震 Nystagmus以及其他眼球活动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RCA)是一类复杂的、具有异质性和致残性的神经遗传退行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成人早期患者。小脑性共济失调(CA)的患者可能同时有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受累,也可能具有神经系统外的症状和体征。CA患者除了共济失调以外的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包括: •周围神经病(踝反射减弱或缺失和振动觉缺失,(如视频1) •运动障碍,如舞蹈症和肌张力障碍(如视频2)、眼动异常(视频1、2、3均可见) •锥体束征,如病理征阳性、反射亢进、痉挛状态(如视频1) •智力低下或认知功能障碍 •癫痫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Hereditary Ataxi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 要特征是运动协调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小脑和脑干部分,导致患者出现不稳定的步态、语言障碍和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本文将介绍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病因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是由多种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知的致 病基因包括SCA1、SCA2、SCA3(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6、SCA7和 SCA17等,其中SCA3最为常见。这些致病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退化和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小脑和脑干的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通常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协调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手部震颤等症状; •语言障碍:患者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出现问题,语速减慢,语音模糊不清; •眼球运动异常:患者常常出现眼球震颤、眼球随动不灵等眼动症状; •神经系统其他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等症状。 诊断方法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家族史和基因检测。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性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 基因检测是确认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的最可靠方法。通过对患者的 血样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检查出是否存在致病基因的突变,从而确诊疾病。 治疗措施 目前对于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但是,针对疾 病的不同症状,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通过康复训练、理疗和运动治疗等手段,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共济失调——生津通脉汤

共济失调——生津通脉汤 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共济失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就是肢体运动不协调,即走路不稳、平衡感差,伴随有吃饭喝水呛咳、说话不清,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为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共济失调的病因: 1.小脑萎缩:研究表明,大部分共济失调患者都存在有小脑萎缩的情况,对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来说,小脑萎缩是病因,共济失调则是症状。且有部分患者的小脑萎缩是来自于家庭遗传导致的,因此,共济失调的病因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小脑萎缩导致的共济失调。 2.家族遗传:家族遗传在共济失调患者中也是比较常见,但没有小脑萎缩导致的患者多,家族遗传的共济失调一般包括遗传性小脑萎缩、遗传性脊髓型共济失调,且家族其他人也有这种症状。 3.外伤:外伤导致的共济失调不为常见,一般是车祸、酒精中毒、脑外伤以及缺乏维生素导致,外伤导致的共济失调发病较快,发展速度也快,需要及时治疗。 4.其他因素:未知 如何确定自己是共济失调:症状疑似共济失调--做核磁共振或者脑部ct(有小脑萎缩的情况?)--基因检测(有遗传因素?)--及时治疗 北京医养堂中医闫凤山擅长治疗共济失调,采用生津通脉汤疗法纯中药口服治疗,针对共济失调患者脾虚、肝风、肾虚、心血不足的情况进行针对治疗,以健脾、养肝、补肾的方式治疗共济失调。治疗多年,经验丰富,闫医生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了,对待患者认真负责,为患者的效果考虑,从患者的角度解决问题。 生津通脉汤治疗原理: (1)醒脾健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健运,营养全身,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降浊受纳为前提。

(2)补血益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益脾肾,推动血液运行,祛浊化瘀,疏通经脉。 (3)强筋健力: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血液营养大脑,进而营养全身,精血互生,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养骨,促其生长发育改善小脑萎缩。 (4)滋补肝肾: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人之生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滋补肝肾为首,使其恢复身体平衡。 早发现,早治疗,不要等病情发展严重了才想起来治疗,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羊已经丢了,所以在生活中,大家要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

动物的共济失调名词解释

动物的共济失调名词解释 动物的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动物在行走、协调运动或平衡 方面存在异常或困难。这种病症常见于猫、狗等家养宠物中,也见于野生动物中。共济失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缺陷、神经退化、脊髓损伤、中毒和疾病等。本文将对共济失调的症状、原因和治疗进行详细解释。 共济失调的症状往往包括姿势异常、步态不稳、运动控制困难等。患有共济失 调的动物在行走时常常摇摆不定,四肢运动协调性差,甚至无法保持平衡。这导致动物在日常活动中常常摔倒或无法向前行走。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因而异,有些动物仅表现轻度的共济失调,而有些则会因为失去正常的行走能力而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 共济失调的原因多种多样。一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如基因突变导致的 神经系统发育问题。这些动物可能在出生后的生长过程中就表现出共济失调的症状。另一部分原因是神经系统的退化,如老年动物的退行性疾病。脊髓损伤也是常见的共济失调原因之一,脊髓受损会直接影响到神经传导和运动功能,导致动物的运动和协调能力受损。除此之外,某些毒物、药物或感染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 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因病因而异。对于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共济失调,目前尚无 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是支持性疗法,通过对患动物的饮食、环境和运动进行调整,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于神经退化导致的共济失调,一些药物如抗氧化剂和营养补充剂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治疗能力有限。当共济失调是由脊髓损伤引起时,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能会有所帮助,通过提供支持和刺激帮助动物重新学习行走和协调。 总的来说,动物的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动物的正常生活活 动带来了很大困扰。其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共济失调的方法,但通过对症状和原因的了解,我们可以采取对症治疗和适当的支持措施,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

针灸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 针灸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 【概述】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辨别距离障碍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虽然根据其起病早晚可分为三种类型,但都有步态不稳、行走摇摆、眼球震颤、发音不清及病情进展缓慢等共同特点。本病迄今病因不明,多数为遗传性。其病多累及小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现代医学除了体疗之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64年,为个案报告[1],七十年代亦仅只一篇以头针治疗本病的临床文章[2]。八十年代虽有多篇,但均为个案。所以本病的较大样本的深入观察实际上是在1990年之后。综合已收集到的1990~1996年的6篇文章看,除1篇为个案外,其余均为多病例报道,在治疗方法上以头针疗法为主,或单独用头针,或头针与针灸相结合,亦有单用体针的。总的来说疗效亦较满意,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有人还将针刺法与西医治疗作对照,结果明显以针刺为优[3]。只要进一步积累病例,统一疗效标准和观察远期疗效,可以预见,针灸不失为本病值得开发的有效疗法之一。 【治疗】 头针 (一)取穴 主穴:平衡区、感觉区、语言Ⅰ、Ⅱ、Ⅲ区。 配穴:额顶带(前1/4和后1/4)、顶颞带、顶枕带。 额顶带位置:神庭至百会穴左右各旁开半寸处的一寸宽带,将全带由前至后分为4等份。 顶颞带位置: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半寸的条带。 顶枕带位置:自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半寸的一寸条带。 (二)治法 可先用主穴,如效不显,则改配穴。主穴以28号1.5~2寸毫针

沿皮快速刺入1~1.5寸,用200次/分的频率进行快速捻转,持续5分钟,间隔10分钟再捻转5分钟,重复3次出针。配穴:额顶带前1/4由上向下刺,额顶带后1/4由前向后刺,顶颞带应用4根毫针由上向下接连透刺,而第1针须与额顶带后1/4针行交叉刺,每根毫针中间间隔1寸。采用轻而慢插针,快速而有力的抽气法,并行快速捻转1分钟,留针15分钟,期间可行针3次。上述方法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一般劳动;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生活尚需照顾;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恶化者。 共治共济失调患者17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5例[4,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后顶、风府、巨骨、曲池、小海、外关、鱼际、犊鼻、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2、百会、脑户、大椎、风池、肩Yu、肩贞、肩髎、曲泽、足三里、委阳、太溪、昆仑、太冲。 (二)治法 上述二组穴位交替使用。令患者取坐位,以1.5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沿着皮下浅表层刺入穴位,不提插捻转,医者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胀感,说明进针过深,重新调整。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一般治疗5个疗程以上。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0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0%[2]。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平衡区、运动区;2、肩髃、曲池、足三里、

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神经内科护理

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神经内科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8例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临床护理方案,将144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70例,治疗期间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78例,治疗期间给予全面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评估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7.1%),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儿加强治疗期间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生活质量。 标签: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神经内科护理;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容易跌倒、行为不稳、言语障碍、智力衰退等,若不进行及时的临床诊治将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具有严重影响。为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如何在临床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工作,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8例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08年3月-2012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48例小儿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所有患儿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孩80例,女孩68例;最大年龄12个月,最小年龄4个月,平均(6.13±2.04)个月;临床主要表现出智力衰退、言语障碍、行走不稳等;按照患儿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临床护理方案,将144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70例,观察组患儿78例,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的初步分析,未发现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具体护理操作参照保准护理流程进行。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全面综合式的临床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在疾病的困扰下,患儿经常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身体症状,对其正常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经常会导致患儿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和自卑心理。为此,忽视应多鼓励患儿,对患儿配合治疗的行为进行夸奖、奖励[2]等,使用激励性的语言鼓舞患儿,缓解其不良情绪。②用药护理:患儿治疗期间要保证其严格遵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大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迄今为止,已有40多个亚型被报道。SCA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CAG重复扩展引起编码蛋白多聚谷氨酰胺链延长。SCA全球患病率为0 ~ 5.6/100,000,平均每100,000个人中有2.7例。不同SCA亚型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这通常是由于建立者效应的存在。所谓建立者效应即携带疾病等位基因的少数个体通过迁移或新发突变决定其后代的基因频率。 SCA多于成年发病,但在儿童和老年人中亦可出现。SCA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小脑性共济失调,除此之外,也可出现眼肌麻痹、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构音障碍、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认知障碍等。部分SCA的发病与其致病基因编码区域重复序列异常扩增产生多聚谷氨酰胺有关,包括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和DRPLA;此外,SCA8、SCA10、SCA12和SCA36为致病基因非编码区序列重复扩增所致。SCA3是全球最常见的SCA亚型(占20%~ 50%),其次是SCA2( 13%~ 18%)和SCA6(13%~15%)。大多SCA亚型呈进行性加重,通常会导致患者残疾和过早死亡。其中,SCA1的进展速度最快,SCA2和SCA3/MJD的进展速度中等,SCA6的进展速度最慢。进展速度有地域差异,来自中国台湾和日本的同类人群较欧洲、美国和巴西的同类人群进展快。 (一)发病和发病机制 对于许多SCA亚型,即使在一个家庭中,其临床特征也可能有很大差异,部分原因是致病基因动态重复扩增所致。与较短的重复序列相比,较长的重复序列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发病年龄提前,而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在家系传代过程中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导致发病年龄逐代减小,临床症状逐代加重,这种现象被称为遗传早现。 1、多聚谷氨酰胺延长

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诊疗指南

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诊疗指南 【概述】 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riedreictl ataxia,FRDA)由Friedreich于1863年首次报告,是西方国家常见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在亚洲及我国均不多见。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定位于9q13~21.1,主要病变在脊髓后索、脊髓小脑束和锥体束。 【临床表现】 (一)一般情况 发病年龄多在2~25岁,少数30岁,平均13岁,男女患病数大致相等。 (二)临床症状 1.神经系统起病潜隐,发展缓慢。首发症状多为走路不稳,步态蹒跚,易跌倒,奔跑困难,站立时身体摇晃,可逐渐出现双手笨拙,讲话含糊不清,经常性眩晕。约0~30%有智能障碍。可因下肢血管运动神经受损出现肢端出汗异常,或迷走神经受损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异常、唾液分泌异常、排尿困难或阳痿。 2.骨骼多数伴有骨骼畸形,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常见驼背、足畸形等。

3.心脏心肌损害是本病的重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气促、下肢浮肿、心绞痛发作、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少数可因心律失常而猝死,晚期因继发心力衰竭而死亡。 4.内分泌10%~19%的患者伴发糖尿病。 5.其他常有白内障、蓝巩膜、听力下降。 (三)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双下肢共济失调体征较上肢明显,主要表现为阔基底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上肢可有指鼻不准、轮替笨拙、意向性震颤。四肢肌张力降低,远端肌力低于近端,晚期可有肌肉萎缩。膝踝反射消失,并有下肢的位置觉和振动觉消失,晚期由于锥体束受损可出现病理反射。约1/3有眼球震颤,少数有视神经萎缩和神经性耳聋。大多有构音障碍,甚至出现痉挛性言语中断。 2.其他系统心脏体征有心脏杂音、心律不齐、房颤以及心力衰竭等,骨骼畸形有弓形足、脊柱侧弯或后凸等。(四)辅助检查 可有血糖升高,约40%~50%的患者糖耐量试验不正常。葡萄糖负荷试验后血丙酮酸水平高于正常,乳酸/丙酮酸低于正常,血中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脑脊液可有轻度蛋白升高。检测血维生素E浓度,有助于鉴别伴有维生素E缺乏的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分类

遗传性共济失调分类 遗传性共济失调分类?遗传性共济失调分类十分混乱,至今报道的已有60多种,但尚无统一和公认的分类方法。最早时仅分为Friedreich型共济 失调和Marie型共济失调,即分为以脊髓症状表现为主的称为Friedreich型,而以小脑、脑干为主,伴有脊髓症状者称为Marie 型共济失调。目前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以综合征形式进行的分类这些分类均以最早发现和报道的个人名字进行命名。这是遗传性共济失调分类 的最早阶段。这些命名以后有的沿用下来,有的进行了新的归类和命名。①沿用下来的命名:沿用下来的病有: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Gerstmann—Straussler病;Machado—Jo.seph病等;②新归类的命名:Menzel型共济失调现归于O PCA(橄榄一桥脑一小脑萎缩)的I型;③新命名:Strflmpll—Lorrain病现名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Ramsay—Humt 综合征现名为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DCM);Holmes型共济失调现名为小脑橄榄变性共济失调或小脑橄榄萎缩,或晚发型小脑皮层萎缩; Bassenkornzweig综合征现名为B一脂蛋白缺乏症(ABL)或棘红细胞一13一脂蛋白缺乏症;Marinesco-Sj&ou ml;gren综合征现名为遗传性共济失调一白内障一侏儒一智力缺陷综合征;Roussy—Levy综合征现名为腓骨肌萎缩性共济失调;L ouis—Bar综合征现名为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Refsum综合征现名为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样病又名植烷酸贮积病;Ha rtnup现名为遗传性菸酸缺乏症;Biemond—Singh综合征现名为脊髓后柱型共济性失调(PCA);Boller—Segarr a综合征现名为脊髓桥脑变性(SPD)。?[1]?按解剖部位分类(1)脊髓型:①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②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医治疗方法大全

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医治疗方法大全 遗传性共济失调在中医中无特有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中医常归之手“痿证”、“痿辟”、“颤证”等范畴。但又不能与之完全等同。有人认为本病可称为“骨繇”,依据是《灵枢·根结》篇提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意思是指骨节她缓不收,动摇不定之意,与共济失调的表现吻合,后期可发为骨痿,亦相对应一致。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缓慢进行的共济运动障碍为突出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大都有遗传史、家族史,具有家族系谱,据统计本病约占整个神经遗传病的10%。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为最多。现代医学尚无特殊疗法。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在挪威发病率最高,为了万分之二十三。在我国,至1980年仅报道8例,都很少论及治疗。首先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是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其于1980年报道了应用薄树艺制剂治疗4例马雷共济失调的案例,均有一定疗效。以中医辨证论治者,自1983年至1990年共有4篇报道,共治疗15例,仅2例无效,且有6例达到临床痊愈的程度,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相当潜力。 [病因病机] 本病系遗传性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显非外感之邪所侵,多为先天之本肾虚之故,且其临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肝、脾、肾三脏。 肾虚骨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多因高年肾气虚衰,或因先天禀赋不足,骨痿而致畸形,肾督阳虚,支撑无力,以致站立时身体前倾或作左右摇晃,而成骨摇之症。且肾生髓通脑,肾虚则脑髓炎充,筋骨失荣,脑散动觉之气,无气则肢动失常,甚则痿辟不用。 阴虚风动肾虚为本病之本源,肾精亏乏,则肝明不足;肝肾阴虚,则筋膜干涩,筋挛而致运动失灵,呈现共济失调之症。阴血不足,虚

共济失调那点事:(四)共济失调分类与诊断

共济失调那点事:(四)共济失调分类与诊断 共济失调可见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其中以该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变性疾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变异性和遗传异质性,存在多种命名方式,尤其是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和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ultiple system atrophy-cerebellar type, MSA-C)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就这些疾病的遗传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基因检测,并结合我们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讨论。 一、命名的来源 1900年Dejerine and Thomas首先提出“OPCA”的概念,以描述一例共济失调患者的病理特征,即桥脑基底部、下橄榄体和小脑中脚明显变性。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共济失调类疾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根据表型对其进行过若干种分类,人们逐渐将散发性和遗传性小脑功能异常(尤其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归于OPCA,但是直至今日仍然存在对于这一概念的争议。 从病理学角度,OPCA包括神经病理显示小脑及其传出(入)纤维变性的疾病;从临床角度,OPCA可定义为小脑叠加综合征。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OPCA包括多种成年起病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即SCA,MSA-C,散发性OPCA(sporadic OPCA, sOPCA)和部分复杂型痉挛性截瘫(complicated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cHSP)。 遗传性OPCA曾被分为5种类型:1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Menzel型OPCA),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olguin型OPC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Fickler-Winkler型OPCA),3型(伴视网膜变性),4型(Schut-Haymaker型OPCA),5型(伴痴呆和锥体外系异常)。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以SCA系列命名,目前共定位28种致病基因,其中16种类型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SCA1~SCA3, SCA4(日本型),SCA5,SCA6,SCA7,SCA10, SCA11, SCA12~SCA15,SCA17,SCA27和DRPLA。上述的遗传性

散发性共济失调的分类及诊断

共济失调是一种表现为肢体、躯干及语言运动不协调的临床症状。引起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但主要可分为遗传性及散发性两大类。遗传性共济失调是指具有明显家族史或遗传突变的共济失调。而散发性共济失调是指散在发病的、没有明确 家族史的共济失调。散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1)获得性原因,由内源或者外源性的非遗传因素引起;(2)遗传性原因,一些遗传性共 济失调的基因变异也可出现在散发患者中;(3)非遗传的退行性共济失调。本 文所述的散发性共济失调主要指的是成年发病的、没有明确家族史的进展性共济失调。脑血管病或急性颅内感染等也可表现为共济失调,但其多为急性病程,且共济失调只是其诸多症状之一,故不包括在内。儿童起病的共济失调主要是由于先天的、代谢性的或者继发性的原因引起,在这里也不做阐述。 一、病因分类 (一)获得性共济失调 获得性共济失调即继发性共济失调,可以继发共济失调的病因包括:有毒物质蓄积、维生素缺乏、免疫介导、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表面铁沉积等。 1.有毒物质导致的共济失调:(1)酒精性小脑变性(ACD):ACD是一种慢性小脑疾病,主要见于长期嗜酒的中年男性,是慢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一项大规模的尸检研究结果显示,ACD在慢性嗜酒者中的患病率为27%。病变主要累及小脑蚓部及邻近的小脑皮质,有的仅累及锥体束。对应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严重的步态异常和下肢共济失调,上肢、发音及眼球运动症状较轻。ACD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包括酒精的毒性反应以及继发的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损害。乙醇、乙醛以及它们的高毒性的衍生物在中枢神经元可以发生多种毒性反应,包括通过与GABA能抑制机制抑制神经元放电,增强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减少抗氧化剂聚合物等。诊断ACD主要依据长期的饮酒史和典型的姿势和步态的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且MRI常表现为小脑蚓部萎缩。严格戒酒可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而继续嗜酒则会导致共济失调的恶化。因此,戒酒是治疗ACD最有效的方法。此外,由于ACD的发病机制与维生素B1缺乏有关,所以患者需要及时补充维生素B1。(2)其他有毒物质导致的共济失调:除酒精之外,其他化合物也可以 导致小脑损害。临床上最常见的有锂、苯妥英钠、甲苯以及抗肿瘤药物五氟尿嘧啶和阿糖胞苷等。此外,重金属如汞、铅和铊等在体内蓄积也可引起小脑损害。治疗有毒物质导致的小脑损害的最重要的措施是迅速终止及切断有毒物质的接触。对于一些急性中毒,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遗传性共济失调(教学及宣教)

遗传性共济失调 疾病概述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小脑、脑干,故也称脊髓-小脑一脑干疾病,也称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henar ataxia,SCAs)。多于成年发病(大于30岁)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如锥体系、锥体外系、视觉、听觉、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亦可伴大脑皮质功能损害如认知功能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等。也可伴有其他系统异常。 遗传性共济失调发病机制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C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年来部分亚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测序,显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复序列动态突变,拷贝数逐代增加为致病原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遗传异质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扩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复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通道,该通道在功能不明蛋白(ataxins)和神经末梢上发现的P/Q型钙通道α1A亚单位上;其他类型突变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复序列扩增,在许多病例中这种扩增片断的大小与疾病严重性有关,且发病年龄愈小,病情愈重。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是9号染色体长臂(9q13-12.1)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正常GAA重复扩增42次以下,病人异常扩增(66~1700次)形成异常螺旋结构可抑制基因转录。 发病机制 三核甘酸动态突变 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故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根据临床特点和基因定位分为SCA1~21种亚型,属于三核甘酸动态突变。 三核甘酸动态突变:是由于DNA中的碱基重复单位拷贝数不稳定扩增而导致。正常情况下重复单位拷贝数有一定限制,而在动态突变下,则大大增加。如在SCA一1中,重复单位拷贝数为39—91,而正常仅为6—44。动态突变中的重复单位片段大小从3个碱基到33个碱基长短不等。动态突变有如下特点:重复单位拷贝数与发病年龄成反比,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这是动态突变具有遗传早现的特点的原因;动态突变根据是发生在外显子和内显子而分为两类,前者如SCA,后者如FRAD,后者又根据是否在翻译区而分为两型,前一型扩增的重复单位拷贝数在一百以内,后一型则无限制,可达数千;重复顺序均是(CAG)1'1。CAG 拷贝数异常扩增,由于这些扩增的CAG短串联重复序列都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链,且致病的重复次数约为40次,因此可推测不同的亚型有相似的发病机制。SCAs基因突变改变蛋白的性质,使之无法被正常加工,异常加工的片断与一种参与非溶酶体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ubiquitin)结合,共同以蛋白酶体(protease)的复合体形式转运至核内,推测这种核内蛋白聚集可影响细胞核的功能。每种SCA亚型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有不同的大小和基因突变部位,例如,SC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2-23,基因组跨度450Kb,cDNA长11Kb,含9个外显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1蛋白,该蛋白位于细胞核,CAG突变位于8号外

快速上手指南: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快速上手指南: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大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的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于 20-40 岁发病,临床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为提高国内临床医生对HA 的认识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制定了 HA 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发表在 2015 年 6 月第 48 卷第 6 期《中华神经科杂志》。 现将共识要点整理如下: 临床分型 1. 按遗传方式分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RCA)、X-连锁小脑性共济失调、线粒体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 2. 按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子遗传学类型分:先天性共济失调、代谢障碍性共济失调、DNA 修复缺陷性共济失调、退行性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 1. 神经系统 运动障碍表现: 共济运动障碍—步态不稳、吐词不清、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书写障碍、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闭目难立征为睁眼和闭眼均站立不稳、震颤可表现为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还可出

现静止性震颤。 锥体束受损表现、锥体外系受损表现、大脑皮质受损表现; 其他神经系统受损表现:脑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周围神经病变等。 2. 神经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 心脏病变、代谢异常、骨骼畸形、皮肤病变。 诊断 1. 临床诊断 缓慢发生、进展性、对称性共济失调;遗传家族史;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测、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的支持证据。 2. 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遗传性及非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调鉴别。 在其他遗传性因素所致的共济失调中,需要通过基因诊断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复杂型鉴别。 非遗传性共济失调包括非遗传性神经退行性共济失调及其他获得性共济失调,前者主要包括多系统萎缩(MSA)、散发性成年起病型共济失调(SAOA)。 治疗

共济失调诊治指南

共济失调诊治指南 遗传性共济失调 【概述】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小脑和其联系组织为主要病损部位的慢性进行性遗传病。临床上表现为自下肢开始的缓慢进展的共济失调。病理学上变性改变除主要累及小脑外,还累及脊髓后柱、锥体系、锥体外系、脑桥核、基底节或其他脑部位,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而其他解剖部位的病损则不一定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不一致性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的特点之一。另外,不同家族和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之间,其病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另一特点。 【流行病学】 HA的发病率占神经系统遗传病的10% ~15%。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本病的发病率较低,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疾病类型其患病率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也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本组疾病中常见的类型马查多-约瑟夫病(MJD)在某些地区患病率颇高,最高的是葡萄牙所属亚速尔群岛,患病率为40. 8/10万,其中的Flores岛高达900. 0/10万,而葡萄牙本土为9. 0/10万。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共济失调在欧洲患病率较高,在瑞士患病率为1. 0/5万,在亚洲就少见。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rophy ,DRPLA)在日本多见,约占HA的1/3,但在其他国家均罕见。 我国自1958年首次报道HA以来,至2005年底共有文献100余篇,病例800多例,家系180多个,其中以小脑型共济失调最多。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报道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近年来报道的病例均是经基因诊断证实的SCA,其中以MJD最多见,占40%~50%,次之为SCA2型(SCA2)、SCA1型(SCA1), SCA 6型(SCA6)少见。这些研究引导我们重新认识这类疾病的确切分类和在我国的患病率问题。 【病因及发病机制】 H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呈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某些类型与酶活性降低有关,实验证明共济失调患者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至正常人的15% ~30%, Livingstone等推测小脑中线对丙酮酸氧化异常有选择性的敏感。某些类型的发病与免疫障碍有关,如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某些类型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橄榄桥脑小脑萎缩。也有某些类型的发病是由于DNA修复功能缺陷所致,如着色性干皮病。另一方面,具有某些生化缺陷(脂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缺陷)的疾病均能产生小脑损害,表现为共济失调,这些症状与上述的经典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相似,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突变基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