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距物距与像距精编版

焦距物距与像距精编版
焦距物距与像距精编版

焦距物距与像距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最长焦距/最短焦距=变焦倍数

光学变焦镜头不但要看其变焦倍数,还要看其焦距范围,焦距越大,看的越远,视角范围越小

玩单反的谁还在乎光学变焦的倍数呀这倍数可是越大越狗头。

人家有钱的高烧们都自豪地宣称自己的镜头都是1倍的--定焦

数码单反,镜头标识乘1。5就是实际焦距

变焦和焦距首先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次,一般的普通数码相机的变焦要在7倍以上方可达到210以上的焦距

能看物体的远近只和焦距有关系,比如4-88mm的22倍镜头没有10-100mm10倍镜头看的远。要想知道能看的最远距离就看最大焦距是多少,想知道能看的最大区域是多大,就看最小焦距是多少。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 / 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您知道光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原理吗

一个物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之后,所有光线形成一个圆锥形光束。圆锥的顶角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大、顶角越大。圆锥顶点与底片接触形成一个像点。如果底片稍微前移或者后移一点固定距离,切割光束形成一个圆斑,圆斑的大小与顶角有关:顶角大则圆斑也大。换句话说:底片偏离同样的距离,光圈大圆斑也大。现在我们不要移动底片、而是移

动物点,使得光束的顶点移动。如果形成的光斑相同,较细的光束(意为着光圈较小)物点可以移动更大的距离,这就说明小光圈景深更大。

景深随着物距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焦距的增加而减少。

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物点(要拍摄的主体)离开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点(透镜的成像)离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物点和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物距的改变像距也随之变化,当物点处于无限远时此时对应的像点叫焦点,焦点离开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对焦为当物点不同时要想清晰成像必须移动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的相对距离的过程。

物距 u

像距 v

像距 f

镜头的焦距一般用毫米来表示,例如我们常说的35mm的镜头,50mm的标头,135mm的镜头等等。镜头根据它的焦距可以分为广角镜,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等等,其实这是根据镜头的防大倍率来决定的,更准确的说是根据镜头的视角,在35mm胶卷里,50mm的镜头的视角相当于人眼的视角,也就是说防大倍率为一,我们把它称为标头。

请注意:根据“1/焦距=1/物距+1/像距”的公式,不同的底片其标准镜头不同。120胶卷的幅面大于135胶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机的标准镜头是75mm。目前数码相机的镜头划分一般参照35mm系统。

而焦距小于它的称为广角镜头,而焦距大于它的则称为长焦镜头,另外还有很多变焦镜头,它通过镜头各组件之件的变化来改变焦距。小于20mm为超广角镜头,在24mm 到35mm 为广角镜头,50 mm为标准镜头,80mm至300mm为长焦镜头,大于300mm为超长焦镜头。由于目前的镜头一体化数码相机较容易做出焦距较大的镜头,因此数码相机的长焦划分标准要相应提升,指拥有200mm以上焦段镜头的数码相机。如果以光变倍数来计算的话,则为七倍光学变焦以上的数码相机。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

u>2f f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f2f 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 / 平行光

u

对焦和变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的调焦(对焦)是根据不同距离的物体在镜头后部清晰成像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成像面与透镜间距离来达到对焦的,这只能改变图像的清晰度,而变焦才是真正改变镜头的焦距属性!

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也就是相机与拍摄物的距离!像距就是图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就是CCD与镜头的距离。普通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固定的,镜头的焦距是可调的,其焦距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就是几倍变焦!拉近拉远调的是镜头的焦距。手动对焦调的是像距,使成像清楚。

?

焦距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简单的说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顶点之间的距离.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

当一束平行光以与凸透镜的主轴穿过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会被凸透镜汇聚成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叫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一个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光心:可以把凸透镜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们用的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或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就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或者说,胶片与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至约等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能成像,一般用凸透镜做照相机的镜头时,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会正好落在焦点上,或者说,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体的距离与被照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物距)有关,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实际上总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们照相时,被照的物体与相机(镜头)的距离不总是相同的,比如给人照相,有时,想照全身的,离得就远,照半身的,离得就近。也就是说,像距不总是固定的,这样,要想照得到清晰的像,就必须随着物距的不同而改变胶片到镜头光心的距离,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调焦”。

物距:u

像距:v

焦距:f

关系:1/u+1/v=1/f

光学中最基本的高斯成像公式:1/u + 1/v = 1/f,即物距的倒数加上像距的倒数等于焦距的倒数。

其次,请你明白物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有物才会有像的。不同的物距会对应不同的像距,但是反过来却不行。象你这样自己设定一个像距就不一定会找到对应的物距,也就是说你设定的像距根本就无法成像。

对于凸透镜成像而言(照相机就是凸透镜成像),物像关系是这样的:

当物距为无穷远时,像距等于焦距,成像在焦平面上(照相机聚焦无穷远的情况);

当物距为无穷无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成缩小的实像(照相机一般都属此类情况,在物距接近两倍焦距时为微距拍摄情况);

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此时物像等大,1:1微距即此种情况;

当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并大于焦距时,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成放大的实像(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就是这种情况,对照相机而言,少数的微距拍摄,如美能达的1X-3X微距,佳能的5X微距拍摄也是这种情况);

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像距为无穷大,物上的光线经透镜后为平行光线,不成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像距为负值,即在物的同侧成虚像(放大镜就是这种情况)。

显而易见,像距是由于物距和焦距决定的,而且像距小于焦距成实像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选择镜头时第一个考量的重要因素恐怕是镜头的焦距,第二项也许就是光圈。不过相机镜头少则三五片透镜、多则十余片,如此复杂的相机镜头的焦距从何而来

物理学教科书中的焦距通常只用单透镜说明,这个单透镜理论又如何用到复杂的相机镜头上呢

这篇文字尝试在动用最少数学与物理学观念的前提下,为您一步一步地用直觉的方式解释这个论题。

彻底了解焦距的观念是很重要的,因为和镜头有关的资讯与讨论总是离不开焦距,而且很多重要概念(譬如 f值、视角等等)都直接使用焦距,所以正本清源,在谈其它相机镜头的课题之前,我们得把焦距的基本观念好好说一说。

焦距直觉的定义

透镜大致上分成凸透镜与凹透镜两类,我们先看凸透镜,放大镜就是个典型的凸透镜。

找一个睛天出太阳的日子,拿一个放大镜到户外水泥地或砖墙边,然后把放大镜对正太阳前后移动,就会发现地上或墙上有个很亮的点,这就是太阳透过放大镜所得到的像。

在前后移动放大镜(相当于对焦)时太阳的像会改变大小,把放大镜移到使太阳的像最小也最亮的位置(对焦成功),于是从太阳的像到放大镜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放大镜的焦距( focal length )、也叫做焦长,太阳的像所在位置是放大镜的焦点( focal point )。

如果在原位置把放大镜反过一面对正太阳,也会发现焦距与原来的几乎一样。因为太阳的位置离放大镜太远,我们不妨想像成是在无限远处;又因为放大镜对正太阳,这等于是说太阳是在放大镜轴线(经过放大镜中心并且与放大镜垂直的直线)上无限远的地方。

从无限远出发、沿轴线方向前进的入射光可以看成是一束平行线,只要想想铁路双轨永远平行、但我们总是有一个它们会在很远很远处相交的感觉(这是透视效果),于是就不难理解上面的说法。

所以,从轴线上无穷远处的物体(太阳)出发、依轴线方向自左而右进行的光线(入射光)正是与轴线平行的线条(见下图),这些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在轴线上某个点汇聚,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放大镜中心的距离是焦距。

综合起来,我们有这样的定义:给了一个非常薄、薄到厚度可以略而不计的凸透镜L(用两个向外指的箭头表示、见下图),与透镜轴线平行(自左而右)的入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会在轴线上某个点汇聚,这个点是该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是焦距;另外,自右而左与轴线平行的入射光定出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焦点。

任何一个在无限远的点都可以经过透镜成像。

从一个在无限远的点出发、以某个方向到达透镜的入射光也可以视为沿同一个方向的平行线(见上图),它们到达透镜后会被折射、再汇聚成一点,这个点是该无限远点经个透镜得来的像(见图中黄色方格)。

空间中所有在无限远的点可以想像成在一个无限远平面( plane at infinity)上,它们经过透镜的像当然也在一个平面上,而且这个平面包含了焦点,因为焦点是沿轴线方向在无限远点的像。

所以,包含所有在无限远点的像的平面与轴线垂直、而且经过焦点,这个平面叫做焦平面( focal plane ),这是上图中的F;因为透镜有两个焦点,所以有两个焦平面。

归结起来,焦平面包含了所有在无限远的点的像,它到透镜的距离等于焦距。

再看凹透镜的情形,下图中L是一个非常薄、薄到厚度可以不计的凹透镜,我们用两个箭尾表示。

从无限远出发并且与轴线平行(自左而右)的入射光到达凹透镜L之后会被折射,与凸透镜不同的是,在凹透镜下穿过透镜的光会散开(亦即发散),不过这些光线的延长线会在轴线上交于一点,这是凹透镜的焦点(但在透镜的左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是焦距。

再考虑一个不在轴线上的无限远点,从那儿出发以某个方向进行的入射光就是与该方向平行的光束,它们到达透镜L时也会散开,因为这些光线来自在无限远的同一点,它们的延长线也会交于一点(图中的黄色方格)。

与凸透镜相同的是,所有在无限远的点可以看成是在一个平面上,于是所有无限远点的像也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亦即焦平面F)与凹透镜的轴垂直而且经过焦点。

与凸透镜不同的是,这些像是光线延长线的交点、并不在实际光路上,所以都是虚像;另外,凸透镜的实像在透镜右边,但凹透镜的虚像在透镜的左边。

让我们把上面的讨论做个整理。

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从无限远出发沿某个方向自左而右到达透镜的平行入射光经折射后,这些光线或它们的延长线会交于一点(在无限远点的像);所有无限远点的像都在焦平面上,焦平面与轴线的交点是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是焦距。

要注意的是,在凸透镜下,一个无限远点的像在透镜右侧,是个实像;但在凹透镜下,无限远点的像在透镜左侧,是个虚像。

很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假设透镜是薄的、薄到厚度可以不计,因此用线段加上箭头(凸)或箭尾(凹)表示,不过我们稍后也会讲到如何引入透镜厚度的方法。

要再次提醒的是,焦点与焦距的定义来自从轴线上无限远出发、与轴线平行的光线。

?

物距与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

物距:u

像距:v

焦距:f

关系:1/u+1/v=1/f

光学中最基本的高斯成像公式:1/u + 1/v = 1/f,即物距的倒数加上像距的倒数等于焦距的倒数。

当物距为无穷远时,像距等于焦距,成像在焦平面上;

当物距为无穷无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成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此时物像等大,1:1微距即此种情况;

当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并大于焦距时,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成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像距为无穷大,物上的光线经透镜后为平行光线,不成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像距为负值,即在物的同侧成虚像。

?

前天有个摄友问了撞针关于红圈百微焦距和放大倍率的问题。他有两点疑惑:

1.他认为根据镜头成像原理,红圈百微最大放大倍率为1,此时焦距应该等于拍摄距离,

但他用红圈百微对最近处拍照时,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绝对不止100mm,难道红圈百微

的放大倍率达不到1:1

2.他看资料查到非红圈USM百微的最近对焦距离为31cm,红圈百微则为30cm,这个对焦距离为被摄物体到成像元件的距离。他认为如果两款百微镜头放大倍率都是1,焦距都是

100mm,那么对焦距离至少应该相等,按理说红圈百微本身更长,对焦距离也应该更长才对,难道红圈百微的实际焦距缩水了

其实这些并不是个生僻的问题,估计很多人都知道,撞针本想找个相关的网页糊弄一下,结果一时还找不到说的特明白的,少不得撞针自己写一个,明白的同志略过就好了。

问题中有好几个概念被误解:

1. 估计中学光学太久远忘了,透镜只有对无穷远成像时焦距才等于像距,否则像距就大于焦距。像距=焦距+焦像距(如图,物距=∞时焦像距=0)。

2.镜头不是“薄透镜”,计算对焦距离时我们可以把镜头简化为分裂成两个平面(两个主面)的薄透镜,两个平面的间距也就是虚拟透镜的厚度,这个厚度与镜头本身长度没有直接关系。

3.两个主面并不一定和镜头最前、最后的镜片重合,因此物距也不等于镜头前端到对焦物体的距离(工作距离)。

4.今天大部分镜头标注的焦距是其对无限远处对焦时的焦距,镜头对近处对焦时需要改变实际焦距。红圈百微在对0.3m对焦时,焦距一定不到100mm。此时镜头的主面位置也会变化,主点间距当然也在变。

这样我们就知道:

1.镜头工作距离并不是真正的物距。只有知道前主面的位置才能知道物距是多少。

2.对焦距离=物距+主点间距+焦距+焦像距(d=u+p+f+i)。对焦距离和镜头工作距离、镜头长度没有直接关系。

3.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图中浅红色两个三角形),放大倍率M=h':h=i:f。

只要我们知道了镜头在某一放大倍率M时的实际焦距f,带入透镜成像公式1/f=1/u+1/v,我们就能算出像距和物距,如果我们再知道此时镜头的主点间距p,就能算出镜头的对焦距离:

不幸的是,厂家从不公布镜头某一放大倍率或某一对焦距离的主点间距是多少、实际焦距是多少,因此我们是不可能算出通过计算把对焦距离和放大倍率联系起来的。一个悲哀的结局...

由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1]

实验三 由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由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的方法 2.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光学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 3.熟悉光学实验的操作规则 4.验证透镜成像公式,并从感性上了解透镜成像公式的近似性 二、实验原理 由于凹透镜是发散透镜,对实物成虚像,所以直接测量凹透镜的物距、像距,难以两全。为了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我们只能借助与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的实像作为凹透镜的虚物,虚物的位置可以测出。凹透镜能对虚物成实像,实像的位置可以测出,使能得到能用像屏接收的实像。其测量原理如下光路图3-1所示。 实物AB 经凸透镜L 1成像于A ′B ′。在L 1和A ′B ′之间插入待测凹透镜L 2, 就凹透镜L 2而言,虚物A ′B ′又成像于A ″B ″。实验中,调整L 2及像屏至合适的位置,就可找到透镜组所成的实像A ″B ″。因此可把O 2A ′看为凹透镜的物距u ,O 2A ″看为凹透镜的像距v ,则由成像公式可得: 111 u v f - += (3-1) u v f u v ?= - (3-2) 由于u < v ,求出的凹透镜L 2的焦距f 为负值。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 1:白光源S 7:像屏(SZ -13) 2:物屏(SZ -14) 8:普通底座(SZ -04) 图3-1 测量凹透镜焦距 O 2 2

3:凸透镜(70mm f =,加光阑) 9:升降调节座(SZ -03) 4:透镜架(SZ -08) 10:升降调节座(SZ -03) 5:凹透镜 11:普通底座(SZ -04) 6:透镜架(SZ -08) 12:普通底座(SZ -04)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设计性项目可无此项目) 图3-2 图3-3 1、使被面光源照亮的物屏P1通过凸透镜L1在像屏P2上成清晰像时,P1与P2的距离稍大于凸透镜焦距的4倍。记下L1和P2在导轨上的位置读数。 2、在凸透镜和像屏之间加入待测的薄凹透镜L2,调同轴,向稍远处移动像屏,直至屏上又出现清晰的像。记下L2和像屏P2′的位置读数。 3、以L2P2′距离为物距u -,以L2P2距离为像距v ',将数值代入式 1/1/1/u v f +=,计算被测透镜的焦距。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1、分析实验结果,讨论误差形成原因; 2、自拟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f 1 f 2 v 2 v 1 u 1 u 2 A B A ′ B ′ B 〝 A 〝 F 凸 F 凹 L 1 L 2

焦距、物距与像距.分析解析

最长焦距/最短焦距=变焦倍数 光学变焦镜头不但要看其变焦倍数,还要看其焦距范围,焦距越大,看的越远,视角范围越小 玩单反的谁还在乎光学变焦的倍数呀?这倍数可是越大越狗头。 人家有钱的高烧们都自豪地宣称自己的镜头都是1倍的--定焦 数码单反,镜头标识乘1。5就是实际焦距 变焦和焦距首先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次,一般的普通数码相机的变焦要在7倍以上方可达到210以上的焦距 能看物体的远近只和焦距有关系,比如4-88mm的22倍镜头没有10-100mm10倍镜头看的远。要想知道能看的最远距离就看最大焦距是多少,想知道能看的最大区域是多大,就看最小焦距是多少。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光圈f值= 镜头的焦距/ 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您知道光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原理吗? 一个物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之后,所有光线形成一个圆锥形光束。圆锥的顶角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大、顶角越大。圆锥顶点与底片接触形成一个像点。如果底片稍微前移或者后移一点固定距离,切割光束形成一个圆斑,圆斑的大小与顶角有关:顶角大则圆斑也大。换句话说:底片偏离同样的距离,光圈大圆斑也大。现在我们不要移动底片、而是移动物点,使得光束的顶点移动。如果形成的光斑相同,较细的光束(意为着光圈较小)物点可以移动更大的距离,这就说明小光圈景深更大。 景深随着物距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焦距的增加而减少。 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 一、什么是焦距 大家知道,凸透镜可以成像,物点(要拍摄的景物)离开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点(透镜的成像)离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物点和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物距的改变像距也随之变化,当物点处于无限远时此时对应的像点叫焦点,焦点离开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以上关系所以当物点不同时要想清晰成像必须移动镜头和感光元件(胶卷、CCD等)之间的相对距离,这一过程叫对焦或聚焦,值得指出的是对焦是正确寻找像点的位置而不是寻找焦点,焦点只是一个特殊的像点,一般处于无限远处的物体总是成像在焦点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指,焦距是一只镜头的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相机有效拍摄的广阔度。”另外认为“数码相机的焦距和传统相机是不一样的”就更不对了,事实上同样的镜头它的焦距不会因为使用在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而产参生改变,同理数码相机的镜头包括焦距在内的各项光学指标和传统相机的镜头完全相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感光材料(胶片或ccd)的幅面不同,因而造成具体的成像效果不同,如焦距为50mm 的镜头使用在135幅面的相机上,它的成像效果和人眼观看的效果相同所以业界称之为标准镜头,大于50mm的镜头称之为长焦镜头,拍摄效果相当于用望远镜观看小;小于50mm的镜头称为短焦镜头或广角镜,拍摄效果广大但是物体小。但是同样焦距的镜头用在120幅面的相机上效果就不同了,由于120胶卷的幅面大于135胶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机的标准镜头是75mm,而135的50mm标准头装在120相机上只能当广角镜头使用了。由于数码相机的CCD 幅面较135胶卷幅面小的多所以50mm的镜头对于数码相机可以称之为长焦镜头了。 二、什么是变焦 变焦自然就是指“焦距可以调整”,但无论怎么理解变焦也不等于“望远镜”。望远镜指的是利用焦距较长的凸透镜和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组合来实现“望远”功能,和变焦好像没有直接的联系。利用数码相机的变焦功能固然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但也可以把近处的景物“推远”,这才是变焦的真正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望远”。为什么镜头可以变焦呢?原来不论数码相机还是传统相机的镜头并不是一块简单的凸透镜,而是有若干块凸凹透镜组合成的一个透镜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合适的焦距但主要是为了获得最佳的成像效果,因为单片凸透镜成像的像场崎变和色晕较大。所以镜头的制造是很有科技含量的,幸喜我国在光学镜头制造方面还是居世界前列的。 在一组由不同凸凹透镜组中,移动其中一片透镜的位置那么整个透镜组的焦距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变焦的原理。变焦技术可以使一个镜头实现不同的焦距,免除了为了改变焦距更换镜头的麻烦,可是变焦镜头的设计相当麻烦,需要繁重的科学计算。早期的变焦镜头成像质量比分立的若干个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差的多,当时的专业摄影师常常背着好几个长短不一的镜头而较少使用变焦镜头。正是计算机的出现是变焦镜头设计繁重的科学计算变得轻松了,变焦镜头的设计制造也有了飞速发展,可以和同类型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媲美。所以变焦镜头和数码真是很有缘,用在数码相机上就更有投桃报李的意味了。 三、景深与光圈

八年级上册物距与焦距关系表格全新

初中光像距物距表格 提供表格式凸透镜成像规律,希望你喜欢. 表一 表二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物距和焦距有什么关系,有记住的窍门 u与f的关系 v与f的关系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 u>2f f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f2f 倒立放大实像 u2f,然后把物体移近些,使物距u=2f,再移动物体,使物距u在2f 和f之间,即2f>u>f,继续移动物体,使物距u=f,最后使物距u2f f2f 倒大实幻灯机 u=f —————————— u

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u与f的关系 v与f的关系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 u>2f f2f 倒立放大实像 u2f,然后把物体移近些,使物距u=2f,再移动物体,使物距u在2f和f之间,即2f>u>f,继续移动物体,使物距u=f,最后使物距u2f f2f 倒大实幻灯机 u=f —————————— u

八年级上册物距与焦距关系表格word版本

八年级上册物距与焦距关系表格

初中光像距物距表格 提供表格式凸透镜成像规律,希望你喜欢. 表一 表二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物距和焦距有什么关系,有记住的窍门 u与f的关系 v与f的关系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 u>2f f2f 倒立放大实像 u

(****部分为没有,不存在,u是物距,v是像距,f是焦距) 结论:(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不论实像,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像离透镜也越远。(3)实像总是倒立的,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是正立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探究目的:弄清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器材:蜡烛、光具座和光屏. 步骤: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比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物距大到双面程度成实像,小到什么时候成虚像,大概不同的凸透镜会有不同,要有一个参照距离才便于研究. 不同的凸透镜,焦距的大小不同.我们就用焦距f作为参照距离.先把物体放在较远处,例如使物距u>2f,然后把物体移近些,使物距u=2f,再移动物体,使物距u在2f 和f之间,即2f>u>f,继续移动物体,使物距u=f,最后使物距u2f f2f 倒大实幻灯机 u=f —————————— u

成像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 所属类别: 光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凸透镜成像规律 是指 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 物距 物到凸透镜的距离 目录 1基本介绍 2详细介绍 3凸透镜成像 4镜像区别 5相关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以下几种: (1)物体放在焦点之內,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2)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虚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 (3)物体放在焦点上,不成像。 (4)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实像。 (5)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6)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7)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8)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成像。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而凹面镜和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以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实像,无一例外都是倒立的。当然,凹透镜和凸透镜也可以成实像,而它们所成的两种实像,同样是倒立的状态。

焦距物距与像距精编版

焦距物距与像距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最长焦距/最短焦距=变焦倍数 光学变焦镜头不但要看其变焦倍数,还要看其焦距范围,焦距越大,看的越远,视角范围越小 玩单反的谁还在乎光学变焦的倍数呀这倍数可是越大越狗头。 人家有钱的高烧们都自豪地宣称自己的镜头都是1倍的--定焦 数码单反,镜头标识乘1。5就是实际焦距 变焦和焦距首先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次,一般的普通数码相机的变焦要在7倍以上方可达到210以上的焦距 能看物体的远近只和焦距有关系,比如4-88mm的22倍镜头没有10-100mm10倍镜头看的远。要想知道能看的最远距离就看最大焦距是多少,想知道能看的最大区域是多大,就看最小焦距是多少。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 / 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您知道光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原理吗 一个物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之后,所有光线形成一个圆锥形光束。圆锥的顶角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大、顶角越大。圆锥顶点与底片接触形成一个像点。如果底片稍微前移或者后移一点固定距离,切割光束形成一个圆斑,圆斑的大小与顶角有关:顶角大则圆斑也大。换句话说:底片偏离同样的距离,光圈大圆斑也大。现在我们不要移动底片、而是移

由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

实验三 由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由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的方法 2.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光学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 3.熟悉光学实验的操作规则 4.验证透镜成像公式,并从感性上了解透镜成像公式的近似性 二、实验原理 由于凹透镜是发散透镜,对实物成虚像,所以直接测量凹透镜的物距、像距,难以两全。为了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我们只能借助与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的实像作为凹透镜的虚物,虚物的位置可以测出。凹透镜能对虚物成实像,实像的位置可以测出,使能得到能用像屏接收的实像。其测量原理如下光路图3-1所示。 实物A ′B 而言,虚物B ″。实验中,及像屏至合适的位置,像A ″B ″。因此可把O 2A ′看为凹透镜的物距u ,O 2A ″看为凹透镜的像距v ,则由成像公式可得: 111 u v f -+= (3-1) u v f u v ?= - (3-2) 由于u < v ,求出的凹透镜L 2的焦距f 为负值。 图3-1 测量凹透镜焦距 O 2 L 2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 1:白光源S 7:像屏(SZ -13) 2:物屏(SZ -14) 8:普通底座(SZ -04) 3:凸透镜(70mm f ,加光阑) 9:升降调节座(SZ -03) 4:透镜架(SZ -08) 10:升降调节座(SZ -03) 5:凹透镜 11:普通底座(SZ -04) 6:透镜架(SZ -08) 12:普通底座(SZ -04)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设计性项目可无此项目) 图3-2 图3-3 1、使被面光源照亮的物屏P1通过凸透镜L1在像屏P2上成清晰像时,P1与P2的距离稍大于凸透镜焦距的4倍。记下L1和P2在导轨上的位置读数。 2、在凸透镜和像屏之间加入待测的薄凹透镜L2,调同轴,向稍远处移动像 f 1 f 2 v 2 v 1 u 1 u 2 A B A ′ B ′ B 〝 A 〝 F 凸 F 凹 L 1 L 2

透镜成像画图

凸透镜成像画图1.完成光路图,画出物体的像,总结成像的规律 成像的特点: 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成像的特点: 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成像的特点: 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成像的特点: 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实验探究 1、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刚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位置,点燃蜡烛,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2)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时(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3)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选填“前面”或“后面”)。 2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们分别用f1=l5cm和f2=10cm的凸透镜做实 像的性质焦距f/cm 试验序号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15 ①40 23 ②35 27 10 ③40 13 ④35 14 焦距(f)的关系是;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是. (2)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若物距相同,焦距大,像距. 3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 ____________(上/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____________(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作的仪器有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____________(远离/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__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数学 镜头中等效焦距与倍率的关系

相机镜头中等效焦距与倍率的关系 背景:2015年3月尼康发布全新数码相机P900s 宣传称具有2000mm超长光学变焦,等效放大83倍。并有测试样张放出,月亮几乎占据全部画面。 器材:COOLPIX P900s 时间:2015-05-04 21:23:39 快门:1/80 光圈:F/6.5 焦距:357毫米感光度:100 从图片看相机变焦效果堪比天文望远镜,其真实性表示怀疑,并就此做出研究和计算。 提出问题:相机镜头的等效焦距与放大倍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解决过程: 查阅资料:透镜成像规律焦距的倒数等于物距和像距倒数之和; p900s相机最长端(2000mm)最近对焦距离为2米; 什么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指相机镜头在最靠近被摄体时的拍摄状态下,镜头能够合焦(也就是在这个距离下相机的像平面所成的像最清晰而且最大)时的像平面与物平面之间的直线距离。镜头不同,其最近对焦距离也不同,一般来说,对具有固定焦距的镜头来说,镜头的焦距越长,其最近对焦距离也越长。什么是最大放大倍率?最大放大倍率是指在最近对焦距离拍摄时,像平面所成的像最大,此时成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之比就是最大放大倍率,它与最近对焦距离有密切关系,使用最近对焦距离拍摄时可得到最大的放大倍率。

图中 ab 为拍摄物,凸透镜作为简易镜头用于演示,ef 为传感器,cd 为传感器上所成的像。 公式一:h i 物高像高放大倍率=;由相似得:物距 像距放大倍率= 根据定义:最近对焦距离为物距与像距之和。 像距 最近对焦距离像距物距像距最大放大距离-== 放大倍率)(焦距像距+?=1 () ()2 42221-12-??? ??--??? ??-=++?=+?+?=焦距最近对焦距离焦距最近对焦距离最大放大倍率放大倍率 焦距放大倍率焦距最近对焦距离放大倍率焦距最近对焦距离放大倍率)(焦距放大倍率 由此得出最大放大倍率公式,代入焦距2000mm ,最近对焦距离2m 得 最大放大倍率=???? 替换数据1: 焦距等于105*1.5mm 最近对焦距离45cm (105mm 镜头数据) 最大放大倍率=0.2816 替换数据2: 焦距等于357mm 物距 约384400千米 放大倍率=9.3e-10 反思:p900s 数据计算错误可能是由于数据错误,由替换数据1可证明公式基本无误,结果接近实际情况。放大倍率计算时使用的是在相机传感器上成像的大小,因此在长焦情况下所得倍率应小于1,而不是一开始所希望得到的几十倍,是由于相机成像与望远镜成像原理相同但是相机在传感器上成像,而人通过望远镜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成像。 补充数据:望远镜倍率12.5 一千米距离视野范围是8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