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方法

鄂尔多斯地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方法
鄂尔多斯地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方法

文秘知识-抚顺市2019年8月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精品

抚顺市2019年8月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摘 要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9年8月25 日抚顺一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降水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 等特点,东部局部雨量降水偏大。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倒槽、配合高空槽南压是此 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本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关键词环流特征;切变线;地面倒槽;强降水;辽宁抚顺;2019年8月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243-02 东北地区降水主要出现在6―9月,尤以7月和8月最为集中。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对局地暴雨和区域性暴雨的分析[1-3]。而对于降水量级的确定,降水落区、强度的预报仍然是目前业务中的研究难点,该文针对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卫星 云图、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为日后本地区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 降水概况 2019年8月25日8:00―24:00抚顺全区出现中到大雨天气(图1),平均降水量21 mm,最大降水量78 mm,出现在新宾县马架子,东部山区降水量偏大,降水量30~71 mm,其他地区降水量2~25 mm。强降水时段集中在25日18:00―24:00。最大雨强 可达31 mmh(出现在8月25日21:00马架子),本次过程降水过程具有降水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局地雨量偏大等特点。 2 环流形势分析 2.1 500 hPa高度场分析 8月23日20:00,欧亚大陆为一槽一脊环流形势,乌山高压脊发展东移,极地冷空气 沿着脊前偏北气流下滑,使贝加尔湖地区形成低涡并南移加强,24日20:00高空槽逐渐东移,此时抚顺位于高空槽前(图2a),25日20:00由于贝湖以东鄂海高压脊阻 挡作用,贝湖冷涡移动缓慢贝湖底部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在内蒙古地区形成572 hPa 的冷涡中心,此时抚顺位于冷涡底部高空槽前,出现明显降水(图2b)。26日8:00,影响抚顺的高空槽东移减弱,抚顺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降水过程基本结束。 2.2 850 hPa形势场分析 8月24日20:00,850 hPa切变线位于辽宁中部(图3a),有明显的风向辐合。25日8:00―20:00,西北冷空气进一步南压,切变线进一步东移并维持在辽宁东部,且辽 宁省东部受东南暖湿气流控制,风速较大且与等温线几乎平行,有利于低层增暖增湿,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此时抚顺地区位于切变线右后方,辐合上升 运动较强(图3b)。与此同时,200 hPa河套东北部和渤海湾―辽东半岛维持了2支

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附件 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省级内部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启动标准叫应内容 (一)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或单站1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1.值班预报员叫应值班首席,按规定发布暴雨预警,制作下发气象风险预警指导产品; 2.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暴雨监测预警。 (二)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或单站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1.值班预报员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暴雨预警和气象风险预警; 2.值班预报员报告值班首席、值班台长及省局应急值班室; 3.值班台长报告值班局长; 4.应急值班员报告应急值班处长,对相关市州、县气象局进行领导带班、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 (三)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有站点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1.值班首席在岗值守,会商升级暴雨预警信号级别(橙色),并与国土部门会商发布气象风险预警; 2.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预警信号升级和风险预警发布指导; 3.值班台长报告省局值班局长、业务副局长; 4.省局应急值班处长、值班员全部在岗值守,做好气象服务调度工作。 (四)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5个及以上县域内3小时雨量超过18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1.值班台长、值班首席在岗值守,会商分区全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密切关注强降水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小流域雨量,发布气象风险预警和重点时段雨情快报; 2.立即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重点关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3.值班台长立即向业务副局长和局长报告; 4.省局值班局长、值班处长、应急值班员全部在岗值守,加强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直至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束。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五讲 天气系统与降水

第五讲天气系统与降水 考点一锋面与天气 对应学生用书p47 1.天气 一个地区短时间内__阴晴__、__风雨__、__冷热__的大气状况。 2.气团 (1)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__物理属性__(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2)分类 ①冷气团:气温较__低__,气压较__高__。 ②暖气团:气温较__高__,气压较__低__。 (3)对天气的影响 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__晴朗__,性质不同的气团交替控制,天气复杂多变。 3.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分类 ①冷锋:__冷__气团主动向__暖__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 ②暖锋:__暖__气团主动向__冷__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 (3)对天气的影响:锋面附近常伴有__云__、__雨__、__大风__等天气。 对应学生用书p47

2.冷暖锋判断方法 ◇平面图判断法。在下面等压线图中: (1)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如PM;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如PN。 (2)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移动的箭头A指向锋面PM,而暖气团B则背离锋面,此为冷锋;反之,为暖锋PN。 (3)根据雨区的位置:雨区在锋后(A侧)的为冷锋,雨区在锋前(C侧)的为暖锋。 ◇侧视图判断法。在锋面天气侧视图中,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 (1)锋面坡度: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因此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2)冷气团移动的方向: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雨区的位置:冷锋主要在锋后,暖锋在锋前。 无论是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锋前”“锋后”是根据锋面移

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2870866.html, 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作者:谢东于莉莉陈韶华辛志远刘亚琴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9期 摘要通过对锡林郭勒盟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高空槽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在渤海水汽通道建立、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使锡林郭勒盟南部产生大雨天气。 关键词区域性降水;过程分析;形势;物理量场 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307-01 1降水天气概况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低压共同影响[1-3],2008年8月9日20:00至10日20:00,锡 林郭勒盟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南部地区及锡林浩特市降大雨 (28.0~45.0 mm)。这次降水过程对南部地区晚秋作物的生长起着有利作用,而且缓解了前期的干旱与高温天气,为农牧业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2形势背景分析 2.1500 hPa形势分析 从2008年8月9日8:00 500 hPa图上可以看出,从河套地区至陕西省南部低压槽较明显,此时锡林郭勒盟处在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冷暖平流不明显;到9日20:00槽的位置略有南压,其移动速度缓慢,槽加深。10日8:00,在河套地区有冷涡形成,系统东移加强;到20:00,冷涡减弱,锡林郭勒仍受高空槽控制,贝加尔湖冷空气向南输送,这样冷暖气流交汇在全盟南部地区[4]。 2.2低空形势分析 700 hPa图上,9日8:00河套地区有冷涡中心形成,温度中心稍落后高度中心,锡林郭勒盟西部有切变线存在;20:00从锡盟西北部到河套地区都处在低槽控制,蒙古冷空气输送较 明显。到10日8:00,全盟自西向东都受低槽控制,西南水汽输送较明显;到10日20:00,700 hPa切变线主要压在全盟南部,这与南部出现大雨天气相一致。 9日8:00的850 hPa图上,从锡林格勒盟西部、南部到河套地区基本形成一个闭合环流圈,锡林格勒盟北部冷空气较明显,低层水汽通道基本建立,到9日20:00在该盟西部形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江淮梅雨

实习三2012年7月13日典型梅雨过程分析 一.天气概述 2012年7月13-14日江淮梅雨具有典型的梅雨环流特征 500hpa高纬具有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阻高及长波槽,中纬具有短波槽,低纬具有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度附近。 850hpa具有明显的风切变线,低空急流以及西南涡,低空急流与切变线稳定少动。 地面具有气旋及准静止锋 此次江淮梅雨是2012年出梅前最后一次大范围降水,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此次降水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强度大等特点,受此次降水影响,江苏部分地区有洪涝灾害。 二.天气过程分析 7月13-14号500hpa高空图上,高纬地区形成稳定的双阻高,东阻位于鄂霍次克海,西阻位于乌拉尔山,在东亚地区形成显著的东亚倒Ω流型,长波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长波槽与阻高配合,引导冷空气沿河西走廊南下,进入我国。低纬地区印缅槽槽前西南风,与西伸的副高想配合,使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淮流域,与西北方向的干冷空气汇合,形成梅雨锋。中纬地区的短波槽的形成,使得槽前形成正涡度平流,促进西南涡的形成与发展。另外我国东北上空存在一与极涡分裂开的切断低压,东北冷涡,是一深厚系统,暖平流侵入导致了东北冷涡的消亡,冷暖空气的交汇给东北地区带来大范围的降水。13-14号850hpa高空图上有明显的江淮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呈东北西南走向。低空急流风速达22m/s,位于南京上空。从13号20时到14号20时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形成暴雨的机制除了强烈的上升气流和充分的水汽供应还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形成此次暴雨的两大系统,低空急流和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持续时长超过24小时,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西南涡受短波槽和切变线的影响移出沿切变线移动。副高北侧的西南气流为西南涡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提供高空的辐散的环流场。江淮切变线与低空急流叠加在一起同时提供了较强的辐散上升气流。由低空急流提供的充沛的水汽供应,高空槽,低空的切变线,急流提供由高空到低空稳定的,持续的上升气流,配合西南涡这一扰动,构成了江淮地区暴雨形成的物理机制。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低涡的中心区和右前方,位于江苏部分地区。 13-14号地面图上可以看出主要降水集中在由梅雨锋和西南涡造成的江淮地区的大范围降水,以及有东北冷涡的消亡造成的东北部分地区大范围的降水。到了14日,地面气旋东移,降水范围增大。江淮梅雨锋形成与7月份,由于大陆地表此时显热加热,使得内陆空气温度升高,与来自洋面的暖空气温度对比不大,但来自西北内陆的干冷空气与来自热带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形成的准静止锋湿度梯度较大。 三.总结 此次江淮地区大范围降水,局部地区暴雨的物理形成机制分析: 1.高空短波槽前提供了正涡度平流,利于西南涡的移动好发展,同时提供高空的辐散气流。低空急流及江淮切变线提供了低空的辐散气流,高空和低空的辐散气流叠加,形成了江淮地区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 2.形成暴雨的两大系统,江淮切变线,低空急流稳定少动。 3.低空急流向江淮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水汽。

805天气学与天气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天气学与天气分析》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天气学与天气分析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目标: 《天气学与天气分析》主要涵盖了《天气学原理》、《中国天气》和《天气学分析》三部分内容。《天气学原理》和《中国天气》主要以天气学原理来揭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并利用天气学原理论述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生、消演变规律以及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过程。《天气学分析》主要掌握天气图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结合天气学原理初步建立以天气图为主的天气预报思路,提高对主要天气过程演变规律的独立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便提高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 了解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表达式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2. 了解个别变化、局地变化、平流变化含义 3. 会推导连续方程,了解质量散度、速度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4. 了解尺度分析含义、掌握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以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 5. 理解热力学能量方程中引起固定点温度变化的因子 6. 了解实际工作中高空分析等压面图而不分析等高面图(P坐标系的优越性) 7. 了解位势、位势高度、位势米、几何米概念 8. 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 9. 理解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表达式及掌握它的讨论 10.了解正压大气、斜压大气概念;掌握热成风发生在斜压大气中 11.了解地转风、梯度风及热成风实用意义 12. 掌握低压中心附近及其边缘,还有高压边缘等压线可以分析密大风经常出现,而高压中心附近不能有上述现象 13.理解变压风及切向、法向地转偏差含义,要求会画图解释 第二章气团与锋 1.了解锋、锋面、锋线、锋区含义及锋倾斜原因 2.了解冷性锢囚锋、暖性锢囚锋含义,要求会画出剖面图中锋位置及等温线分 布 3.了解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坡度公式物理意义

保定地区降水天气过程数据分析

保定地区降水天气过程数据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台站探空资料、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天气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雷达探测资料等,总结分析了2015年11月21日至22日保定雨雪天气过程,且对相关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 关键词保定雨雪;诊断分析;中小尺度 前言 2015年11月21日白天至22日夜间,保定出现一场雨转雪天气过程,针对雨转雪的临界点以及雨雪分布上的特征,通过分析高空以及地面形势场、红外云图、物理量和探空图的分析,得出降水落区变化的原因。同时和往年典型的类似过程对比,找出降水的特点,为以后的预报提供很好的依据。 1 天气实况及成因分析 1.1 天气实况 2015年11月21日白天至22日夜间,保定迎来一次雨雪天气,21日白天为雨,入夜转为雨夹雪,22日凌晨转为降雪,降水分布不均,全市大部分地区的过程降水量为大雪,东南部为暴雪,最大为蠡县15.3mm,全市平均7.7mm。全市均有积雪,最大积雪深度8cm。 1.2 成因分析 (1)环流演变 21日08时欧亚大陆维持“两槽一脊”,东亚大槽有滞后的温度槽相伴,中纬度地区为纬向环流,其上有多股冷空气沿西风带东传,同时中心值为520 dagpm 的低涡处于黑龙江附近,涡后冷空气东移南下。 21日20时,低槽东移,黑龙江附近的低涡强度略有减弱南下至黑龙江,700hPa急流已伸到河北中部;在925hPa高度上,乌拉尔山冷高压分裂南下,冷空气随偏北气流自东北平原南下,经渤海湾,转向西行影响华北。蒙古冷高压稳定少动。河北仍处于高压底部。由此可知南方暖湿气流在边界层偏东风的冷垫上爬坡,因而在河北出现回流天气。于21日引发了保定第一阶段雨转雪的过程。 22日08时,700 hPa西来槽到达河套地区,河北中部急流得到加强,在925 hPa高度上,东北平原南下的冷空气势力也增强了,地面锋区明显,22日白天出现第二阶段的回流降雪。 (2)红外云图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寒潮天气过程

实习二2013年11月23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一.概述 2013年11月26-29日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形成了切断低压,在高空冷平流的配置下阻高崩溃,引导横槽转竖,导致我国中东部地区爆发寒潮,部分地区降温9-12℃,28日伴随冷锋南压,气旋如海,给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带来9-10级大风。 二.综合分析 11月26日 (1)11月26日高空图呈倒Ω流型,乌拉尔山高压脊和阿拉斯加暖脊发展将极涡中的冷空气驱赶南下形成切断低压气旋式涡旋,固定于我国内蒙东部上空形成横槽。 (2)乌拉尔山高压脊后有冷平流,高压脊将减弱 (3)注意到极涡有一不稳定小槽,且槽后冷平流,槽前有明显的疏散结构,将发展。(4)高空槽位于高原东部,受蒙古高原背风坡影响,将发展 (5)地面图上气旋位于东北上空,并带来局地降雪。亚欧大陆被寒潮地面冷高压控制。 11月27日 (1)乌拉尔山高压脊后有冷平流,进一步减弱,横槽转竖。 (2)不稳定小槽发展 (3)地面图上冷锋南压,中国东南沿海有间歇性降水,内陆持续被冷高压控制

11月28日 (1)高空图上阻高崩溃,横槽转竖,东移出海,冷空气对我国的影响趋于结束。 (2)注意到不稳定小槽已得到发展,若北支槽东移并与南支槽合并可能将对未来我国中东部造成新一轮的降温。 三.结论 2013年11月26-29日寒潮天气过程属于由阻高崩溃导致的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过程。此次冷空气路径偏东,由乌拉尔山高压脊和阿拉斯加脊直接将极涡中的新鲜冷空气驱赶南下,从东伯利亚移动到我国东北上空,高空低温中心达零下46℃,造成的寒潮天气也比较强烈。注意到北支不稳定小槽的发展,并携带来自极涡的新鲜冷空气东移,若与南支槽合并加强未来可能会对中国东部造成降温。 2020.9.26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实习报告-梅雨天气过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习报告 2018 -2019 学年第1 学期梅雨天气过程时间2018.11.23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过程概述 (请在此部分简要概述此次梅雨天气过程及造成的天气影响等)2012年7月13—14日的天气过程具有十分典型的梅雨形式,短波槽、低空急流、西南涡、江淮气旋等系统叠加有利于降水的持续。 (1)7月13日20时,高层维持稳定的形势,冷空气、上升运动、暖湿空气的输送持续;低层西南急流、切变线提供水汽的上升运动;地面出现准静止锋和江淮气旋,出现大片降水以及暴雨。 (2)7月14日08时,高层继续维持稳定的形势,短波槽稍稍东移;低层西南急流、切变线加强,西南涡东移;地面准静止锋和江淮气旋东移,产生更大范围的降水。 在13-14日,江苏省沿江和江淮之间迎来了2012年出梅之前最后一次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强度大的特点。受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泰州、盐城、镇江、无锡等地出现大面积农田积水、设施农业受损、果树倒伏、水产养殖漫塘等。 二、此次梅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的演变(可具体细分为高空和地面形势) 200hPa上江淮流域均处于南压高压的东北象限,有利于对流层高层的辐散气流的流出,而在江淮流域的北侧则存在一高空急流。在500hPa上,50°~70°N之间的西风带上维持着稳定的两个阻塞高压,中间是一个宽广的低压槽,中纬度的西风气流带上不断有短波槽生成东移,副高稳定在30°N以南。在850hPa上,低空急流、切边线、西南涡叠加。地面上出现江淮气旋和准静止锋。 下面具体分析各层的环流形势: 2.1 对流层上部(200hPa) 7月13日,南压高压从高原东移(图1),位于长江流域上空,其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高压脊位于30°N以南。江淮流域上空维持一个暖性反气旋,在此反气旋维持的同时其北侧有明显的高空西风急流。江淮流域位于南压高压的前部风向切变最强处,且也位于西风急流的右侧,因此这个区域高层辐散作用明显,高层辐散,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为之后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垂直运动条件。

一次罕见空气污染的天气过程分析

气象科学 H A I X I A K E X U E 年第期(总第6期)5 海峡科学 一次罕见空气污染的天气过程分析 福建省长汀县气象局 罗葳 [摘要] 该文针对2010年3月21~23日福建省出现的大范围严重影响全省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环境污染事件,利用PM 10 (可吸入颗粒物)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该事件的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与北方强冷空气引起的沙尘暴、扬沙过后其尚未下沉的尘土和细沙随高空气流进入本省的沙尘天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污染物所属的天气现象为浮尘。[关键词] 空气污染 浮尘天气 过程分析 0引言 2010年3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我国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严重的由沙尘暴和扬沙引发的空气污染过程。此次污染过程强度强、范围大,不仅对北方等地区造成了影响,沙尘还伴随大风一路南下,蔓延至黄淮、江汉、江淮、华南大部等,累计影响21个省(区、市),并波及到日本、韩国。此次沙尘天气所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中的PM 10浓度在多地突破历史极值,受其影响,当年3月21~23日福建省自北而南由沿海到内陆出现多年来罕见的大范围严重影响全省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环境污染(简称“3.22”空气污染)。据环境部门监测,当时全省9个设区市城市中有7个城市空气中的PM 10指数最大时达到(或超过)仪器所能测量的最大上限值500,而根据我国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标准 [1] ,PM 10指数>300时,属于最高级别的重污染。本文通过 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料以及造成此次污染事件的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此次污染物的成因、迁移和对我省的影响,从而为PM 10的监测、预警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 1.1空气污染物资料 2010年3月20~24日空气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 10,PM 10 指数取全省9个设区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到的PM 10浓度进行换算。资料来源于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空气质量日报。其日均值统计时段为北京时间前一日12时至当日12时止的24小时平均值。1.2气象观测资料 2010年3月20~24日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 2“3.22”空气污染实况、变化特征及成因 2.1空气污染实况 PM 10为飘浮在空气中的当量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PM 10可由被风扬起的尘土产生,其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很大,PM 10能够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2] 。 根据设区市监测到的空气污染物PM 10指数情况(见表1),从3月21日起,宁德市的PM 10指数较前一日增大了3倍,空气质量状况已达中度重污染程度。南平、福州、莆田、泉州等设区市的PM 10与前一日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到了3月22日,在9个设区市城市里,PM 10全部上升,除三明和龙岩两个内陆山区城市的PM 10指数处于轻度污染外,其余7个城市更是达到了空气污染物PM 10指数仪器量程测算的最高值,也就是说这7个设区市城市的空气污染物PM 10的指数至少为500,比20日分别至少上升了2~7倍,空气质量状况属于重污染。3月23日,处于沿海的宁德和漳州PM 10指数仍保持在500(或以上),福州、泉州和厦门的PM 10指数虽有所下降,但空气质量状况仍达到了重污染的水平,莆田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中度重污染,只有龙岩、三明和南平等内陆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回落到良~轻度污染之间。到了3月24日,全省的PM 10指数完全降到100以下,回落到良的范围。根据报道,当时福建省许多地区天空一片昏黄,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味道,露天、室内物体的平面上均布满了细沙和尘土。 2012881

高中地理天气系统专题练习

天气系统专题练习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C.西北 D.西南 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C.暖锋 D.冷锋 下表为杭州20XX年10月某段时间的相关气象资料,请你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3.表中信息反映出杭州10月4日-9日过境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气旋 B.反气旋C.冷锋 D.暖锋 4.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关于杭州这几日的天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4日最低气温很低,是因为云层的削弱作用小B.6日白天气温明显下降,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C.7日气温日较差小,是因为降雨D.8日,该天气系统可能在杭州北面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下面各小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 下图中“X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关于PQ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暖锋 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地区将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B.a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C.b地此时吹西南风 D.PQ锋面将向南移动 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反映某地区某年4月11日~13日的锋线移动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该锋面属于( )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暖锋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10.11日~13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 A.11日的深夜 B.12日的深夜C.11日的日出前后 D.13日的日出前后下图中的40°线为纬线,a、b、c为等温线,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关于图示季节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草原一片枯黄B.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南迁移 C.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D.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12.关于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数值上看a>b>c B.从数值上看c>b>a C.从数值上看b>a D.从数值上看a>b 13.若右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图,虚线为一锋面,且①地在未来72小时内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则关于图中天气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主要天气系统——总结

主要天气系统总结 1.天气:大气中的冷热、阴晴,风雨,雷电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的综合状况。特点——时间尺度小,变化性强。 2.主要天气系统:气团,锋面,气旋与反气旋,高压脊与低压槽。 3.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性质:水平范围大;垂直范围大;水平温度梯度小;天气变化小; 形成条件:①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②有一个能使空气的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变化的环流场(也就是利与空气停滞或缓行的环流条件) 气团变性:气团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由源地移行到另一新的地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物理过程的改变,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变化。 注意:气团的形成于变性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例子:影响我国的气团是原生的还是变性气团? 分析:我国地形复杂,山地占2/3,缺乏大面积性质的均一的下垫面;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中纬度,而中纬度地区又是冷暖空气交汇极为频繁的地区,缺乏利于空气停滞或缓行的环流条件。 结论:活动在我国的气团大多数是境外来的变性气团,其中最主要的是变性基地大陆气团和变性热带海洋气团。 气团分类: ①:按源地纬度位置: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②:按下垫面:海洋气团,大陆气团 ③:按热力类:暖气团,冷气团 4.锋:锋是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峰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锋的宽度同气团宽度相比显得很狭窄,因而常把锋区看成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凡伸到对流层中上层者,称为对流层锋,仅限于对流层低层(1.5Km以下)者,称为近地面锋。 锋的特征:(将冷、暖气团间的过渡带,因而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稳定度以及风、云、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故可以吧锋看成是大气中气象要素的不连续面。) ①锋面坡度:锋在空间呈倾斜状态是锋的一个重要特征。锋的倾斜程度称为封面坡度。锋的一侧是冷气团,另一侧是暖气团。从冷气团向暖气团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迫使冷气团呈楔形伸到暖气团下方,并力图吧暖气团抬挤到他的上方。是两者分界面趋于水平。 ②温度场:锋区的水平温度梯度比锋两侧的单一气团内的温度梯度大得多。 ③气压场(???):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两侧的气压倾向是不连续的,当等压线穿过锋面时便产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压一方,锋落在低压槽中。 ④风场:锋附近的风场是同气压场相适应的。 锋的类型和天气: 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冷锋:是冷气团前缘的锋。锋在移动过程中,锋后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推动者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根据他的移动速度快慢。分为一型(慢速)冷锋和二型(快速)冷锋。

三维立体天气图在“典型天气过程分析”课程上的应用

2018年5月 第31卷第3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VocationalInstituteofEcologicalEngineering May2018 Vol.31No.3 doi:10.3969/j.issn.1674 ̄6341.2018.03.040 三维立体天气图在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 课程上的应用 张福颖一王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江苏南京210044) 一一摘一要: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 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气象业务的第一课?针对教学图过于平面而不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困难?设计三维立体天气图?并逐步展现三维立体图的优点?以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三维立体天气图?北方气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文章编号:1674 ̄6341(2018)03 ̄0124 ̄02 ApplicationofThreeDimensionalWeatherMapinthe CurriculumofTypicalWeatherProcessAnalysis ZHANGFu-ying?WANGYan (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Abstract:Typicalweatherprocessanalysisisamajorcourseintheatmosphericsciencein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 ̄ tionScienceandTechnology.Itisalsothefirstlessonforstudentstoconnecttheorywithactualweatherservices.Inviewof thefactthattheteachingplanistooflat?itcannotmakestudentsunderstandthedifficultyofteachingcontentmoreintui ̄tivelyandclearly.Sowedesignedathree-dimensionalweathermap?andgraduallydemonstratedtheadvantagesofthethree-dimensionalweathermap?hopingforbetterteachingresults. Keywords:Three-dimensionalweathermap?Northerncyclone?Teachingeffect 一一收稿日期:2018 ̄04 ̄08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度实验室开放项 目(2016kf012)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张福颖(1981 )?女?江苏兴化人?气象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短期气候预测? 一一天气预报员的摇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为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 专业主干课程?它是大气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在 天气学分析基础 上?运用 天气学原理 中的理论知识?分析中国天气中的北方气旋二寒潮二梅雨二台风二强对流五种常见天气?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天气过程分析的基本思路?逐步提高学生短期天气预报的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 在前沿课程 天气学分析基础 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平面天气图的画法?并对天气图中的天气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前沿课程内容掌握情况较好?可以将天气图绘制得清楚准确?并对天气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在此门课程中接受效果差距比较大?有的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的学生天气分析的能力几乎没有长进[1]?原因可能是教师所用的教学图过于单一平面化?虽然学生能理解每一层的天气系统?但他们很难将各层天气平面图综合运用?将各层天气图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天气图概念?三维的天气结构让学生一下接受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解释和反复讲解?这样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而这一直是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 1一绘制三维立体天气图的工作开展 为突破传统的以平面天气图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本课 程教学团队于2016年开始研究三维立体天气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欲用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典型天气发生发展过程?即采用三维立体图的形式?空间三维立体天气图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天气的发生发展情况并建立正确的预报思路?进而提高对典型天气过程规律的总结?为天气预报业务打下良好基础?本文选取课程中第一个北方气旋天气个例分析三维立体天气图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2一北方气旋天气过程三维立体图 个例选取的是2002年4月5日08时 6日08时的一 次北方气旋生成并发展的天气过程?这是一次随高空槽东 421

中国海洋大学天气学分析大型降水过程总结全

一、过程概述 2011年6月,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影响集中的强降雨过程,在1 7天内接连发生4次强降雨过程:6月3—7日、9—11日、13—15日和17—19日,17天内出现16个暴雨日,且四次强降雨区域基本重叠。在四次强降雨过程中,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为200—4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500毫米,更有少部分地区达600—800毫米之多。 二、造成影响 由于此次降水过程强度大、影响广,其间相关省份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国家紧急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据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计,截至20日16时,3日以来的南方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南方13省份3657万人次受灾,175人死亡、86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64.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350.2亿元。 现选取6月9—11日的强降水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三、成因分析 6月初,伴随着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第一次北跳并稳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季风和南海季风显著加强,势力强劲的西南季风将孟加拉湾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暖湿气流输送至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该地区的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来源。 孟加拉湾槽、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后的稳定少变以及高纬度地区几个大型低气压系统的稳定,共同维持了一个稳定少变的背景流场。 此次降水过程中,中纬度地区存在着多次间断的短波槽东移过程,槽后脊前伴随偏北风,北方小股弱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不断交绥,直接导致降水形成以及降水过程的维持;另外,槽前脊后的辐散流场叠加其上,促进了低空空气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成云致雨。 夏季,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源作用,使得高原东南方向、我国的西南地区形成了一低空(700hPa)的、气旋性小涡旋—西南涡。西南涡的气旋式流场,有利于空气的抬升、水汽的凝结,促进了降水的形成。

天气系统与降水 (2)

课程 :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1 适合年级:高一 适合对象:高一学生 内容: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与降水 新疆伊宁市八中杨瑛 教学背景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天气和气候是难点和重点,而降水又是难点中的难点。很多课件,教案都重在分析气候的成因,降水的形成条件,很少有人将天气系统与降水结合在一起。该作品另辟蹊径,先是介绍了降水的形成条件和类型,然后介绍了降水的类型,最后侧重分析了天气系统中的降水条件和过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 1.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 2.理解天气系统中的降水是如何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总结法,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 降水的形成条件,天气系统中降水的判断。 难点降水的空间移动 一、降水的条件 1·降水的概念 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条件 ①有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气流抬升 水汽+降温 二·降水的类型及成因 1,类型: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 2.成因 对流雨成因湿热的空气膨胀上升,变冷凝结形成降水 地形雨成因湿热的空气遇山地阻挡被迫抬升,水汽凝结在迎风坡形成降水 锋面雨成因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较轻被抬升冷凝,形成降水。 台风雨成因气流旋转上升 三天气系统与降水 1 动态演示冷锋的形成过程及暖锋的形成过程

2.分析冷锋和暖锋中的降水条件3.分析降水的空间移动 4,分析气旋及反气旋的降水条件

教学总结 该作品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生僻的内容变得活泼而生动,浅显而直观。对于天气系统中的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作者巧妙地将其转化为“降水的空间移动形式”,使知识化繁为简,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冷锋和暖锋的形成及降水的形成,作者采用了动态的演示,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透彻;作品当中还有知识的总结和学习方法的介绍,以降水为主线,线索明晰,条理清晰,尤其是锋面系统移动的三个过程在动态的多媒体演示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该作品不失为一篇严谨而又活泼,生动而又有趣,深刻而又简洁的好作品。

天气学课程分析 2课程总结

天气学分析II 课程总结 一、课程的认识与总结(几次天气过程分析) 1.北方气旋天气过程 A.北方气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 北方气旋包括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和黄海气旋等;北方气旋平均每年出现70次左右,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春季;北方气旋引起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和降水。蒙古气旋多在蒙古生成,发生过程通常有暖区新生气旋、冷锋进入倒槽生成气旋、蒙古副气旋三类;东北气旋多从外地移来,来源有三类:第一类蒙古气北方气旋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北方气旋的特征 北方气旋个例分析 寒潮天气特征 寒潮天气个例分析 课程的认识与总结 梅雨天气过程 梅雨天气特征 梅雨天气个例分析 台风天气过程 台风天气特征 台风天气个例分析

旋移入东北地区,第二类形成于黄河下游的气旋在经向度较大的高空槽前偏南气流的引导下北上进入东北地区,第三类是在东北地区形成的气旋;黄河气旋按高空环流形势其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有三类经向型纬向型和阻塞型。 B.北方气旋个例分析(1971年4月5日到4月7日) (1)过程概况 这是一次随着西风槽的东移,地面冷锋进入到新疆到蒙古西部的暖性低压后,发展为蒙古气旋的天气过程,属于冷锋进入倒槽型,出现了大风、沙暴、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其中降温较剧烈。气旋以每天10到15经度速度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强度还在加强。 (2)发生发展过程 5日高空:低槽在蒙新高原西侧,与新疆、蒙古一带的浅脊配合的暖空气明显增强,暖中心位于南疆盆地 5日地面:在天山东侧有倒槽强烈发展 原因:地形的爬坡加压作用槽前等高线的辐合槽线上没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蒙新高原西侧的低槽有所减弱,移速大大加快地面冷锋迅速侵入到原在天山东侧的暖性低槽中 6日08时:低槽已开始越过蒙古高原,低槽加强。 原因:下坡地形的减压作用,使得锋区加强,槽线上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而且上游(乌拉尔山之西)有一个低槽强烈发展引起的上游效应使得低槽的加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明显加强,

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一、课程标准: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程标准分析: (1)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这是本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也是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 (2)本节课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予以重视,能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主要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分析天气系统的特点,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本章内容是紧扣住大气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来讲的,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前面已近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分布、热力状况以及大气的运动等方面的知识,为本节课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本课在前面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来讲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从而使学生学会识读简易天气图,听懂广播、电视等的天气预报,为实际生活服务。本课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天气实例也为后面学习气象翟海的学习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气团、锋面、锋线、锋、冷、暖锋、准静止锋、高、低气压、气旋、反气旋的概念。 2、学生能够举例分析出某个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气流特点,总结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通过实际的案例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阅读等值线图和简易天气图的基础上能够识别出锋、低压、高压、气旋、反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并绘制冷暖峰示意图。 2、运用列表比较法使学生归纳出各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影响的异同。 3、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对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和对各种天气系统形成、变化规律的认识,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学生通过对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的学习,了解这一类灾害性天气系统对我国的危害,增强忧患意识,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注意由于三维目标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即常见天气系统)所制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