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陂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代码 申报单位或个人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1 02 姚集镇 民间文学 江二伢的传说
2 02 姚集镇 口头文学 黄陂歇后语
3 02 王家河街 民间文学 韩光斗的传说
4 02 蔡店乡 口头文学 黄陂歌谣
5 02 长岭街 杜友源 民间文学 研子岗的传说
6 02 长岭街 民间文学 长轩岭童谣
7 02 武湖街 民间文学 黄陂十景传说
8 03 木兰乡 民间美术 黄陂剪纸
9 04 蔡榨镇 民间音乐 牌子锣鼓
10 05 天河街 民间舞蹈 蚌蚌精
11 05 前川街 民间舞蹈 虾子灯
12 05 盘龙城开发区 民间舞蹈 划龙舟
13 05 蔡店乡 民间舞蹈 打莲响
14 05 长岭街 民间舞蹈 跑竹马
15 05 罗汉街 民间舞蹈 五虾闹鲢
16 07 刘建新 曲艺 黄陂快板
17 07 祁家湾街 民间手工技艺 曹正兴菜刀
18 09 前川街 民间手工技艺 水煮猪鬃
19 09 王家河街 民间手工技艺 八卦行炉
20 09 滠口街 民间手工技艺 黄陂豆腐
21 09 三里镇 民间手工技艺 八宝饭
22 09 祁家湾 民间手工技艺 五香干子
23 09 盘龙城开发区 民间手工技艺 虾子
24 09 木兰山 民间手工技艺 木庐干砌
25 09 横店街 民间手工技艺 狮子头
26 09 横店街 民间手工技艺 盐水鸭
27 09 六指街王志平 民间手工技艺 铜锣(钹)
28 09 罗汉街 民间手工技艺 罗汉三鲜
29 09 李集街 民间手工技艺 黄陂三鲜
30 09 武湖街 民间手工技艺 重糖烘糕
31 10 李集镇 生产商贸习俗 冷热集市
32 12 祁家湾街 人生礼俗 丧葬礼仪
33 12 天河街 人生礼俗 寿诞习俗
34 13 六指街 岁时节令 说春
35 14 木兰山 民间信仰 木兰山亮子会
36 14 盘龙城开发区 民间信仰 放河灯
37 17 三里镇 文化空间 业余楚剧演出
38 17 王家河街王楚恩 文化空间 黄陂方言

简 介
“无陂不成镇”这句全国儒幼皆知的民谚,足可以说明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黄陂文化底蕴何其深厚,文化品位何其高档,文化项目何其丰富,文化硕果何其辉煌。
继2006年我区《木兰传说》、《黄陂花鼓戏》、《湖北大鼓》、《木版年画》、《鳌鱼灯》、《木兰武术》等12个项目成功申报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在全面普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全区共有《黄陂方言》、《韩光斗的传说》、《江二伢的故事》、《八卦行炉技艺》、《铜锣(钹)制作工艺》、
《黄陂剪纸》、《跑竹马》、《牌子锣鼓》等38个项目申报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将进一步让人们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保护于民间,利用于民间,传承发展于民间。它不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珍贵的精神财

富,同时也是加快我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
要资源。现将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名录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一)民间(口头)文学类,共7项(第1—7)
黄陂历中悠久,文化灿烂,文人墨客遍布。秀丽的湖光山色环境和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孕育了无数的传说、故事、歌谣、彩词、谚语和歇后语,这些充分展现了黄陂人民的革命情操、
传统美德、聪明才智、农耕生活的精典实践和黄陂古城的悠久历史、鄂东古城的人文精神。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发挥着巨大的传承效应作用。

1、江二伢的故事
申报单位:姚集镇
主要内容:江二伢是黄陂北乡著名的乡间才子。他聪明善良,才智多谋,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惩恶扬善。他的故事风趣感人,有号召力、影响力,深为乡民喜爱。
专家点评:
“江二伢传说”独到之处在于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辨,性格风趣诙谐,其言行人民喜欢坏人愁。许多故事反映了以江二伢为代表的穷苦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聪明才智,
包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学,深受劳动人民所喜爱而被广为流传。他是穷苦农民的化身和代表,展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地主老财的愤恨,有时代气息,是中华民族精神
的优秀典范,值得传承保护。

2、歇后语
申报地区:姚集镇
“歇后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生产、生活实践的经典、风趣语言,它在全国各地司空见惯,更由于黄陂方言语音的特色,使黄陂歇后语显得别具一格,寓意更加生动、
形象、感人,通俗易懂。
专家点评:
黄陂歇后语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联想创造出的一批具有黄陂民风民俗特色的生动语言。黄陂歇后语用独特的黄陂方言表达,既风趣诙谐又具
确切的教化哲理,深受群众喜爱,是黄陂民族文化宝库之瑰宝,应该继续发扬和传承,使之成为和谐之语、精粹之语。

3、韩光斗的传说
申报单位:王家河街
韩光斗是清末时期黄陂东乡的秀才。其人精通诗文、才高八斗、能说善辩,官府和乡民都十分器重他,他的传说和故事生动活泼,耐人寻味,且都有丰富诗词歌赋含量,
听起来引人入胜,读起来爱不释手。
专家点评:
韩光斗为清代统治阶级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其人天性聪颖,智慧非凡。尽管满腹的经伦和超凡的口才,但由于屡试不第,故而玩世不恭,其所作所为颇具传奇色彩,
内容亦谈亦谐,十分有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题材。他的才华和精神影响着身后数代人。有关他的故事,遍布东乡各地,有口皆传。

4、歌谣
申报单位:蔡店乡
歌谣是历代

劳动人民广泛创作、广泛流传、不断变异的语言艺术,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发展。黄陂歌谣除了在农耕生活中产生的“劳动歌”、“时政歌”、
“风情歌”、“爱情歌”、“婚丧歌”外,还有许多极其珍贵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对传承民间民俗风情、优良的传统道德和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都
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在影响着下一代人的生活、进步和成长。
专家点评:
黄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独具一格的民间文学。黄陂歌谣,它不仅具有趣味性,又具有宣传鼓动性。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
它既能发动群众,又能鼓舞斗志,以其通俗易学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流传甚广。它是一段历史和生活的见证,同时也是一代人的风貌和精神,它的
传承对于热爱生活,改变观念,增强意识,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5、研子岗的传说
申报人:杜有源(长轩岭街文体中心主任)
历史人物包公的故事路人皆知,影响广泛。研子岗的传说就是反映包公扬正气、惩邪恶、铡顽子、整伦理的故事。研子岗是著名剧目《乌盆记》的发祥地,其传说影响较大。
专家点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崇尚礼仪,尊老爱幼,忠孝为大。
研子岗的传说是提倡孝义的典范,其建立安定和谐社会,倡导和传扬“孝义”的理念极具群众基础。历史上包公被人们颂为惩恶扬善的清官,在巡视中碾死不孝之子刘蕃伢,
从而形成了研子岗的传说故事,它教育和警示世人要勤奋和讲孝义,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典范。

6、童谣
申报单位:长轩岭街
长轩岭是宗教胜地木兰山的所在地,受其影响,过往香客,民间艺人在此打尖歇脚者甚多。在这些香客和民间艺人中,有很多人喜爱童谣。他们利用歇脚的机会,
茶余饭后将自己创作或听别人讲述的童谣在当地向孩子们传授,使得当地口撰、传唱童谣的风气更胜一筹。
有一首童谣曰:“木兰山上的菩萨多,上山烧香的婆婆多,门口要饭的叫化子多,教我唱歌的瞎子多,几多?四多,冇得我们的歌子多。”长轩岭的童谣以传唱的
儿童多,传唱的儿歌多在当地颇具影响,其内容也有别于其它地区。
专家点评:
童谣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现象,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开心、开怀、启迪心智、表达爱恨、劝导教化、畅食催眠等作用。其通俗简明,易
于创作传唱,深受儿童喜爱,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黄陂十景传说
申报单位:武湖街
黄陂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自北向南有“木兰耸翠”、“武湖烟涨”等十大

历史人文景点传说,招徕得不少文人墨客纷至踏来,使得黄陂声名广为传颂,
促进了黄陂的经济繁荣与文化交流。
专家点评:
十景传说真实地展现了黄陂人杰地灵之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为今日黄陂成为武汉这个大都市的后花园奠定了基础。黄陂要发展,十景要恢复,让其再现
历史真面目。建议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民间美术1项(第8项)
黄陂泥塑全国闻名,黄陂剪纸远销东南亚各国。黄陂民间艺人以手捏泥,雕龙塑凤,形象逼真。著名的泥塑组雕《收租院》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黄陂剪纸艺人以刀剪作笔,剪刻并举,种类繁多,有590多年历史的木版年画,产品行销国内及日本、朝鲜等国。

8、黄陂剪纸
申报单位:木兰乡
黄陂剪纸历史悠久,是全省最早成立“剪纸学会”的地区。著名剪纸艺人吴大汉的作品远销世界各地。黄陂剪纸艺人剪随意转,花样自心出。
其作品形态逼真,生动活泼,既为妇儒手中之花果,又为艺术家收藏之珍品。其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双凤朝阳”、“福寿双全”、“喜鹊占梅”、“花好月圆”等。
专家点评:
剪纸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为美化生活环境,展示时代气息,促进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剪纸作为一种喜庆的标志而被人们所喜爱,应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使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民间音乐1项(第9项)
黄陂民间音乐颇丰,主要有民间歌曲、器乐吹打、舞蹈音乐、地方戏剧曲艺音乐、宗教祭祀音乐,它们都与本地区的风俗民情紧密结合,
构成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现象和文化特色。黄陂东乡一带的牌子锣鼓在吹打演奏上具有浓郁的鄂东北民族风格,曲牌众多,喜悲相间,抑扬有序,吹打结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9、牌子锣鼓
申报单位:蔡榨镇
黄陂牌子锣鼓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尤以东乡蔡家柘一带为甚。牌子锣鼓多用于年节和当地大型群众活动之中,也用于民间婚、丧、红白喜事,更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现象。
专家点评:
牌子锣鼓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娱乐形式,它集吹奏打于一体。展示了人民群众向往热烈欢快生活的情趣,极大的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
(四)民间舞蹈,共6项(第10—15项)
黄陂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们信仰广泛,且喜唱乐动,汉民族所具有的民间舞蹈应有尽有。全省唯一的民间舞蹈“鳌鱼灯”为王家河街独有。
黄陂的民间舞蹈记载了

黄陂城镇民间文化的发展史,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与其它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0、蚌蚌精
申报单位:天河街
黄陂天河街历史上多水泽。沿水一带的渔民在捕鱼捞虾的生产实践中,根据自己长期观察,创作构思了民间舞蹈“蚌蚌精”这一民间艺术作品,
反映了渔民们欢乐的渔猎生活和欢娱情趣。
专家点评:
民间舞蹈蚌蚌精的故事优美,情节真切,造型美观。它是人们从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劳动与娱乐相结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很有特色。
主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课题。有较强的保护传承价值。

11、虾子灯
申报单位:前川街
相传历史上有一年大旱,乡民在挖井寻水的过程中发现了虾子,并引发浪滚水流。人们以为神虾送水,遂用竹篾扎制成虾子形状祭拜玩舞,
编创了虾子灯这一民间舞蹈,逐年玩起了虾子灯,果然以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专家点评:
虾子灯由来已久。它制作精细,形象生动。舞蹈活泼热烈,节奏明快。演员身手矫健,配合默契。内容反映出人们对风调雨顺年景的祈盼和
五谷丰登的喜悦心情。该舞蹈有较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有保护传承价值。
#6 作者:程传理 2008-11-19 16:02:00)

12、划龙舟
申报单位:盘龙城经济开发区黄花涝村
有“小香港”之称的黄陂南乡千年古镇——黄花涝,濒临府河之边。为避邪祈福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及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数百年来经常在每年的端午节举办赛龙舟活动。渔民们用自己的渔舟,装上龙头龙尾,配上本族大户的子弟,击鼓鸣锣,吆歌喊号,挥动渔桨,争相竞渡,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专家点评:
黄花涝村划龙舟活动历史悠久,民间参与广泛。有诗曰:“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将怆神。”千百年来,每年端午日人们通过划龙舟竞赛,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它不仅是一项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而且早已成为炎黄子孙的生活习俗和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此项活动应发扬光大,并建议将此项目向市以上申报。
13、打莲响
申报单位:蔡店乡
打莲响又名打花棍,在黄陂各乡活动盛行。黄陂海拔最高的蔡店刘家山村早在三百多年前就盛行打花棍、舞狮、和跑竹马等民间文化活动。
打花棍的来由与一段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到黄陂避难有关,是否真实姑且不究。蔡店乡已将传统打莲响项目开发于清凉寨旅游文化事业之中,
并在全区民俗活动

展演中获得金奖。
专家点评:
莲响舞又名“打花棍”,人文底蕴深厚。发端于蔡店乡,流传于全国各地,已近600余年。它道具简单,形式通俗,动作易学,节奏平稳,集舞与唱一体,群众喜闻乐见,
具有很强的大众参与性与亲和力,是适合广泛推广的一项艺术形式。
14、跑竹马
申报单位:长轩岭街
黄陂长轩岭秧鸡坡的民间舞蹈“跑竹马”早于上世纪60代就在全省民间舞蹈展示活中让观众一饱眼福。它多以3—5名演员为一个组,用骑马的形态来表演一个故事。
如“三英战吕布”、“关公走麦域”、“回娘家”等。以其短小精悍、表现逼真、生动活泼受人喜爱。
专家点评:
跑竹马这一民俗活动有着400多年的历史,且渊源确切。它能流传至今,充分说明它的形式、内容、表演方式人们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命力。
在年节里开展这一活动不仅营造了热烈的节日氛围,活跃了文化生活,而且表达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5、五虾闹鲇
申报单位:罗汉街
“五虾闹鲇”这一民间舞蹈源于罗汉街周边一带,它由五条虾子灯和一条鲇鱼灯组成。虾、鲇灯各两节,由两人把玩,表现为五条虾子戏耍一条鲇鱼。
表演中虾、鲇环绕喜戏腾跳有序,欢快热烈生动活泼,实为地方民俗活动中之珍品。
专家点评
“五虾闹鲇”舞蹈形式历史悠久,场面欢快热烈。五虾合作,致力戏鲇的表现手法,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它鼓舞人们团结向上的气氛,
有非常旺盛的生合力,应以很好保护、传承,使其对保存优秀文化遗产和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曲艺1项(第16项)
黄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黄陂方言语音为主体的“黄(陂)孝(感)花鼓戏”、“楚戏”以及“湖北大鼓”、“黄陂快板”等地方曲艺的传唱在黄陂根深蒂固,
并幅射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它地方特色浓郁,是黄陂地方曲艺的瑰宝,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项民间艺术形式。
16、黄陂快板
申报者:刘建新(原黄陂区文化局副局长)
快板源于顺口溜,从戏曲行腔中的数说词逐步演变成用木梆和竹板伴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黄陂快板用地道的黄陂方言数说行腔,多以七字句式为主,
兼穿插三、五、九、十一字或多字句式,并形成独自风格,诙谐风趣,押韵上口。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风格。
专家点评:
黄陂快板是与湖北大鼓并驾齐驱的姊妹花,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曲艺表现特色。其特点是风趣上口,反映及时,感受强烈,
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并广为传唱,是本地区民族民俗文艺宝库

中不可多得的奇葩。它的传承对群众文化的普及、繁荣有重大的作用。
六、民间手工技艺14项(第17-30项)
“无陂不成镇”脍炙人口,“九佬十八匠”遍布全国。刘建新同志搜集整理的一首民谣唱得好:“金匠会造金銮殿,银匠会造夜明灯,
铜匠会造连心锁,铁匠会铸铁乾坤,木匠会打江山统(桶),篾匠会扎龙腾云,泥塑艺人雕菩萨,剪纸巧手飞百灵,黄陂豆腐白又嫩,
黄陂三鲜香喷喷,黄陂铜锣响天下,糍粑豆丝水灵灵……”。在武汉市广列店号的“蔡林记热干面”、“曹正兴菜刀”、“高洪泰铜锣”、
“白海记旗袍”等以及汉口黄陂街许多店号均为黄陂人所开办。归元寺的五百罗汉以及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诸多菩萨皆为黄陂人所塑。
17、曹正兴菜刀
申报单位:祁家湾街
祁家湾曹正兴研制的刀具久负盛名,尤以菜刀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特点造型美观大方,薄片轻快,前切后砍,钢柔并举,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专家点评:
祁家湾曹正兴菜刀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曹正兴菜刀的制作技术不单是它本身的“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刀口锋利经久耐用,
深受用户喜爱,远销全国乃至欧洲各国,还在于它的生产和制作和锻打、扛钢、沾火过程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曹正兴菜刀以及它的系列产品(屠刀、厨刀、蔑刀、修脚刀、削皮刀等)对研究历史和当地人的乡风民俗有着重要意义。
18、水煮猪鬃
申报单位:前川街

原黄陂猪鬃厂是全省驰名的厂家,全系一套手工操作流程工艺,前后有分毛除杂、温水发酵、去皮脱油、脱脂吹风、蒸气杀菌、热风干燥、梳剔分杂、
梳整捆把、提炼磨根、包装销售等工序。其产品性钢柔、富强性、不易折断变型、耐潮湿、经冷热、粗细长短有序、捆把美观大方。
专家点评:
水煮猪鬃工艺是人类在工艺制作领域的一种新创造,它改写了猪鬃的使用历史和制作手法,是传统工艺产品中的一朵奇葩,对研究猪鬃业的起源和
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它的制作工艺文化氛围丰富,全流程恰是全文化的化妆全过程,对促进经济发展,美化人类生活都有重大作用。
19、八卦行炉
申报单位:王家河街
八卦行炉盛行于黄陂东乡王家河长堰一带。每盘行炉由三人组成,常年挑担转乡,四处作业。所用红炉称八卦炉,铁砧称翻天印,风箱炳头为八卦,
其它工具分别为印天尺、金铰剪、逼火珠、金夹钳和方便铲,奥妙无穷,八卦行炉由此得名。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即兴锻打,花样百出,
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生产,加强了工艺交流,走遍祖国各地

,深受群众欢迎。
专家点评
王家河镇八卦行炉手工技艺历史久远,它是民间手工制作工艺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八卦行炉的起源、发明和产生虽然带有浓重的传神色彩,但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实实在在的厚重起来。其制品在一定
的历史时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八卦行炉手工制作技艺是我区民间手工制造行业的一项典型代表,具有保护传承价值。
20、黄陂豆腐
申报单位:滠口街
黄陂豆腐虽然是西汉时期由淮南引入,但在黄陂安家落户后,经黄陂人探研摸索,在加工配料上研制出熟浆、生浆豆腐工艺,加之得天独厚的滠河水
的浸泡煮制,使得黄陂豆腐白嫩可口驰名全国。
专家点评:
外地商家餐馆曾打出“黄陂豆腐”品牌菜肴,足见黄陂豆腐影响之大。它的制作手法精湛细腻,是中华民族工艺中宝贵的财富。其产品的经济效益能为
当地经济发展推波逐澜,是不可多得的缮食珍品。
21、八宝饭
申报单位:三里镇
本是明朝建文皇帝落难乞讨、黄陂农妇东拼西凑煮熬的一碗山村杂米饭,却被列为宫延御缮之珍品。建文皇帝在黄陂有许多传说,八宝饭的传说也
可能真有其事。八宝饭是由糯米、红枣、花生、红苕片、莲米、红豆、绿豆、南瓜、果仁等佐以食糖、猪肉等蒸拌拼摆而成。
专家点评:
黄陂八宝饭制作技艺历史久远。八宝饭制作工序较复杂,技术含量也很高。它集色、香味于一体,营养十分丰富。更主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厚,
尤其是用各种果实在碗内拼摆而成的形色不同的图案和花样实为一件件观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经过不断创新加工,八宝饭已成为饮食市场的热销产品,
深受人们喜爱,确系中华饮食文化之珍品。
#7 作者:程传理 2008-11-19 16:03:00)

22、五香干子
申报单位:祁家湾街
祁家湾王岗附近有一送驾店,据传是明朝有位皇帝在这里驾崩而得名。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由送驾店经过,当地官员迎驾准备午缮时献上了王岗产的五香干子,
乾隆食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以后五香干子就作为了贡品每年向朝廷上贡。五香干子做工讲究,选料多用天门、汉川湖豆。从浸泡、上磨、煮浆、袋浆、压榨、
上滷等工序比普通干子豆腐要多数道做法。其产品质地弹柔、手捏成团,手松成块,切成细丝,干炒不碎,水煮不烂,色泽金黄,香爽可口。
专家点评:
有300余年历史的王岗五香干子以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在2001年中国第十届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其复杂的制作流程和较高的操作技术,无不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其制作技艺科技和文

化含量都十分丰富,是黄陂区一项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技艺,具有保护传承价值。
23、虾子鲊
申报单位:盘龙城经济开发区黄花涝村
盘龙城开发区黄花涝村周边一带村湾,地处府河北岸,历史上多湖泊,绝大部分村民主要靠捕鱼捞虾谋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盘龙城黄花涝村一带村民提供了
虾子鲊制作技艺的物质条件。虾子鲊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淹制,二是蒸制,制作简便,儒妇皆宜,嗅起来醇香,吃起来酥美且经济实惠,平淡高雅。
专家点评:
黄花涝村虾子鲊制作技艺据资料记载为明洪武二年(公元1869年)从江西筷子街随传人过籍传至黄陂,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其制作技艺过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创新,
具有一定科学理论依据和较高的文化含量,在黄陂有典型的代表性。由于该项技艺制作出来的制品色香味美,价格便宜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广受消费者喜爱。
该项技艺具有重要的保护传承价值。
24、木庐干砌
申报单位:木兰山风景管理处
木庐干砌手工建筑技艺的特点是:木结构不用钉楔,只用榫头卯楔。石结构不用灰浆,直接用石块交错嵌压,层层相叠,关键部位,充以糯米浆加固。
其建筑物坚实牢固,美观大方,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不朽。
专家点评:
大兰山“木庐干砌”手工建筑技艺是我区民间一项独特的手工建筑技艺,早在隋唐时期就己形成。其手工建筑技艺最大的特点是因地制宜,
克服高山运输困难,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石料,从建筑力学的角度,采用交错叠压的方式干垒而成。其建筑物坚实牢固,历经千年风雨。
建筑物外型石块错落有致,美观大方。该建筑技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建筑材料发生巨大变革和山区交通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
此项建筑技艺在民间仍不失为一项实用的技术。具有一定保护传承价值。
25、狮子头
申报单位:横店街
“狮子头”乃横店街四海楼酒店研制的名菜。“狮子头”采用精细肥瘦猪肉为料,拌以配品佐料,做成扁型狮子头状。小火煎炸,原汤烧闷,
其色泽艳亮,味道鲜美,已编入《中国菜谱》,产品幅射全国各地。
专家点评:
“狮子头”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制作工序从选料、配料、火候、造型等方面都很讲究,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在烹饪事业中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文化含量。
26、盐水鸭
申报单位:横店街
“盐水鸭”为上世纪初横店镇四海楼酒店研制而成,已编入《中国菜谱》,产品幅射全国各地。此产品从宰杀除毛取脏,至涂椒进缸腌制,
起缸烹煮、切块上卤,工序繁杂,产品肉嫩芳

香。
专家点评:
由原横店街杨秋苟首创的“盐水鸭”制作技术距今有百余年历史,其制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在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
名厨杨秋苟总结自己从事烹饪技术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根据市场需求,精心研究了“盐水鸭”制作工艺。杨秋苟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创的
“盐水鸭”制作工艺歌谣不仅是其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具有较高的科学依据和文化内涵,其制作技艺在黄陂有一定代表性和保护传承价值。
为盐水鸭制作工艺歌谣拍案叫绝。
27、铜锣(钹)
申报单位:六指街王志平
黄陂六指街高家河锣厂制锣技艺有悠久历史,其制品享誉国内外,为我国戏剧、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在清光绪年间,
高家河锣厂创始人高青庵就从师学习制锣技术。为了适应我国戏剧事业不断变革的需要,高家河锣厂历代传承人不断创新制锣技艺,从选料、熔炼、制坯、镗锣到
定音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科学完整的制作工艺,开发研制的锣钹等响器30余种,为弘扬我国戏剧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运用正锤、反锤、轻锤、虚锤、
实锤和“一锤定音”等独特技巧,赢得了“制锣王”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高家河锣厂与武汉周洪太锣厂合并成立武汉锣厂,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研制的产品类型逐步加增,产量不断扩大,
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并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颇具国际影响。
专家点评:
高家河锣厂制锣(钹)技艺传至王志平后,作为新一代传人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又不断创新,研制出适应现代文化艺术的各类产品,
填补了国内外响器制作的空白。其整个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国内制锣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28、29、黄陂“三鲜”
申报单位:李集镇、罗汉街
黄陂三鲜即为肉丸、肉糕、鱼丸。肉丸、肉糕皆以精细鲜鱼猪肉为料,鱼丸以精细鱼肉为料,精工剁炼,辅以配品佐料,加力搅拌,
分别用油煎锅煮、茏蒸而成。鱼丸子色白,晶莹剔透,有弹性,状如玉珠,入口松脆。肉丸子色泽黄亮,泡脆清香。肉糕光滑亮脆、有韧性,含鱼丸肉丸双重风味,回味无穷。
专家点评:
黄陂三鲜遗产资源为黄陂区罗汉街李集镇资源共享项目,两地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各有千秋。黄陂三鲜的研制,体现了“民以食为天”
的追求与享受,对研究人类生活习俗有参考作用。它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审美欣赏价值。产品营养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能大力推动本地市场经济发展。

30、重糖烘糕
申报单位:武湖街
重糖烘糕为武湖农场李世华于光

绪年间偶然发现制作,后经多年加工提高,终研制成集食品、药缮于一体的“李祥泰重糖烘糕”。
它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易于储藏,老少咸宜。二十世纪中期,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曾将产品携至国外,馈赠友人,俱皆赞口不绝。
现有产品分为大米烘糕、精盐烘糕、杂粮烘糕、药缮烘糕,制作工系十余道数,道道精细。
专家点评:
“重糖烘糕”是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生产出的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食品。重糖烘糕制作技艺有别于其它食品的生产,其配料、
制作工序和制作技术无不展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经过改进后的重糖烘糕制作技术,将山楂、麦冬、白术、茯苓、桑植等多种中草药巧妙地溶进了传统制作工序,使之成为一种极佳的绿色保健药膳食品。
其制作工艺不仅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亟具发展前景,是一项颇具保护传承价值的民间手工制作技艺。
(七)生产商贸习俗1项(第32页)
自古以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都与生产、商贸习俗有着极大的关系。有民谣云:“挑起担子上长街,长街许多好买卖,
卖去山货田园果,买回金梭织钱财”,充分展示了乡民通过市场交易卖去所余,买回所需的农耕商贸习惯。
#8 作者:程传理 2008-11-19 16:03:00)

31、冷热集市
申报单位:李集镇
冷热集市是指在两个相距较近的集镇之间,周边地区的乡民为方便生产、生活,便于货物交流而形成的一冷一热,一热一冷的交叉赶集习俗。
该习俗以集市为载体,以坐商为主体,以行商为辅体,以乡民为群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赶集,择日赶集,按需赶集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发展,
方便了日常生活,加强了物质交流。
专家点评:
冷热集市是黄陂人民为促进生产、方便生活促进物质交流而创立的一种独特商贸习俗。实践证明,冷热集市确为促进生产发展,增强经济繁荣,
方便群众生活创立了一套成功的经验,是人类商业文化意识的升华。
(八)人生礼仪2项(第32—33项)
人生礼俗是文化的产物。人的一生要经过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人生之节,贯穿于人的一生生活过程的始终。它是人类追求幸福,追求信仰,
讲究伦理,讲求孝道,忆情怀思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有丧葬礼仪、寿诞礼仪、婚庆礼仪等几个大的方面。这种礼俗,无论是对个人的一生情趣,
还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生礼俗可以成为游客的重要观光项目。
32、丧葬礼仪
申报单位:祁家湾街
丧葬礼仪是人一生中最后的一次礼仪。在一个人去世后,由亲属、邻里、好友等进

行哀悼、评价的仪式。包括对死者遗体的处理和安置、
报丧的方法、奔丧的过程、吊唁、入殓、下葬、守灵、守孝的习俗以及各种经书、吊联和仪式的象征意义等,其过程十分繁琐讲究。
尤其是对死者生前的评价,对后人能起到一定教育感化作用。
专家点评:
丧葬礼仪是黄陂区域里十分重道的人生最后礼仪。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有些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全族出动,情周礼到,方为入土为安。
它是人类表达生离死别独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们追求信仰,充实精神寄托的实施过程,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积极作用,应以保护传承。
33、寿诞礼仪
申报单位:天河街
寿诞礼仪俗称过生日,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人一出生,从三朝、九朝、满月就有喜庆礼仪。从1岁开始至49岁叫过散生。人到50岁为知天命之年即开始称做寿。
除散生外,以后每隔十年做一次寿诞活动。女性做满年寿,男性则望生做生,即49岁做50岁寿,59岁做60岁寿。60岁为花甲寿,70岁称高寿,80岁以上称仙寿。
拜寿礼仪十分隆重,各种习俗十分讲究。
专家点评:
寿诞礼仪文化氛围浓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展示了人类追求高度的人生价值,推崇高尚的论理道德。它能让人们更好地明确进入某一阶段后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寿诞礼仪活动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九)岁时节令1项(第34项)
岁时节令是人类群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经验总结的结晶。黄陂在岁时节令及活动中有着独特的认可,惯例和各种祭祀、娱乐、竞技活动,
尤其重视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届时,各种活动异彩纷呈,具有强大的家庭、民族凝聚作用,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34、说春
申报单位:六指街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祈求幸福和祝福最多的节令,说春就是祝福项目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小巧灵珑,二人搭档,坐于堂前。艺人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视其家景因地制宜,祝福喊彩,说唱结合,一呼一应,配合默契。围观聆听的人群逐家相随,场面热闹喜庆。
专家点评:
“说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十分盛行,文化革命中被作“四旧”破除后在黄陂基本绝迹。此项目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喜庆祥和,且亟具亲和力,应迅速抢救发掘,保护传承。
(十)民间信仰2项(第35—36项)
民间信仰是人民大众的各种信仰和多种崇拜,它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宇宙间有大量人类未知或至今无法认识、无法解释的领域,使人类产生遐想和推测,
以至形成崇

拜和信仰。黄陂除木兰山庙观群外,四乡皆有各种寺、庵、庙、观、教堂达150余处,足见乡民之信仰非同凡响。
35、木兰山亮子会
申报单位:木兰山风景管理处
木兰山庙会种类繁多,从正月初九的玉皇会至腊月二十九的华严会就有二十余种(项)。而八月初一开山门,整整喧闹一个月的亮子会则更为盛大,且更具特色。
所谓亮子会,即各地亮子会组织朝山进香途中的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声声响亮。行进队伍中的黄绫大盖伞、彩色旌旗、旌带、旗幡壮观漂亮。
旌盖上的金色飘带和菩萨、罗汉金身神像熠熠闪亮,沿途跪拜颂佛,逢庙烧香,遇寺参佛,直达金顶。
专家点评:
历时千余年的亮子会不仅仅是人们祈求福禄寿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活动,而且成为了经商贸易、开展各种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的平台。
既给人以美好的信仰追求,也给人以高尚的文化精神享受,同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民间信仰活动。
36、放河灯
申报单位: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村
农历正月十五,乡下俗称鬼节,乡民要在这一年祭祀拜神,祷告亡灵。沿滠水河、府河、跳鸡河、龙须河、界河一带的乡民则爱在这一天的傍晚用纸扎成凹形盆状,
放上食油或小腊烛点燃之后顺水放逐,有的延绵里许,十分状观。用以祈祷河神,寄托思念,祭拜孤魂野鬼,以求安宁。
专家点评:
放河灯展现出人们怀念先祖和逝去的亲人的思想理念,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向往,是中华宗教文化在人群中深化传承的体现,对研究人类忠孝情怀意识
有重要参改作用。放河灯的文化理念十分丰富,极具观赏价值。此项目感情浓厚,寓意深刻,亟待挖掘整理。
(十一)文化空间2项(第37—38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在巨大的文化空间里,也蕴藏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7、业余楚剧演出习俗
申报单位:三里镇
黄陂北乡梅店王家长冲一带从道光年间开始就有在年节唱灯戏(花鼓戏)的习俗。上世纪六十年代全族移民至三里镇救命寺村后,将演唱楚剧的习俗传承至今。
全村每户以参加剧团演楚剧为荣,为不损剧班,养女户以坐堂不嫁招赘入婿为手段留住女演员,逢年过节必演楚剧。他们自配服装道具,自编自导数十余个剧目,
久演不衰,深受乡民喜爱。
专家点评:
举办业余楚剧演出,丰富乡民文化生活,已属不易,能坚持150余年,传承至今 ,实属难能可贵。它展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迫切追求和喜爱,
对研究人们生活习惯和思想追求有极高价值。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承的必要

性和必然规律。
38、黄陂方言
申报单位:王家河街王楚恩
黄陂方言是汉民族语言的组成部分,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受行政区域和地理环境诸种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既不是北方方言,
又不是南方方言的地方特色方言。它表现在方言语音系统、方言内部差异、方言语法特色、方言词汇及文白读音等诸方面的特点中。
专家点评:
黄陂方言词汇丰富,地方特色浓厚。它所形成的方言语音、方言成语、歇后语、谚语极具地方特色,在全国有重大影响。黄陂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际工具,
有数千年文明史,对研究汉民族语言的历史发展,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它集南北方言之大成,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语音、词汇能为汉民族共同语提供必要的源泉
,并能在文学艺术舞台上产生轰动效应。黄陂方言精也、妙也、绝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风物展一方情。
古城遗产多丰盛,
举国仰慕播芳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