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的“根性卡压”与“干性卡压” 西安市周至县丰融医院 包小清编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继发于坐骨神经局部及周围结构的病变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压迫与损害,称为继发坐骨神经痛;少数系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 坐骨神经由腰L4、L5~骶S1-S3组成。经骨盆的骶髂关节前面斜着往外下方行走,出梨状肌下孔,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之间至大腿后面下降,至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腓总神经又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根性”多见与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以腰L4、L5椎间盘突出多见,(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髂关节炎,及骶髂关节错位(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及梨状肌综合症。 腰L4、L5椎间盘突出是导致坐骨神经的“根性卡压”主要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纤维 环破裂、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 所产生的症状。 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 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 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的 疼痛可加剧。为避免坐骨神经牵拉、 受压,患者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 睡时卧向健侧,屈髋、屈膝。同时脊 椎旁可有压痛和放射性疼痛,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脊柱生理弯曲改变,并有侧弯,生理前凸度变小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实验阳性,影像显示腰椎间盘突出。 梨状肌综合症是导致坐骨神经“干性卡压”的常见病。 梨状肌综合症是指,坐骨神经从梨状肌肌腹中穿出或,腓总神经高位分支,自梨状肌肌束间穿出。当梨状肌受到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

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

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原型物种人 来源夹闭坐骨神经干导致坐骨神经损伤 模式动物品系SPF 级SD大鼠,雄性,8 周 实验分组随机分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受试药物组(三个剂量梯度组),15只每组 实验周期4 weeks 建模方法建模方法:对雄性大鼠行腹腔注射麻醉。将大鼠俯卧位固定于鼠固定架上,铺孔巾,暴露鼠左下肢并剪掉鼠毛。碘酒、酒精消毒三遍,于左侧股后正中行纵行、长约6-8mm切口,暴露皮下肌肉。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后,分离出白色、粗大的坐骨神经,刺激后左足出现抽动。距坐骨结节6-8mm处(定位);用大止血钳夹闭坐骨神经干,压满3扣;挤压5秒钟后松开止血钳,间隔10秒后再夹闭5秒钟,再放松10秒,第三次再夹闭5秒(定时)。神经干挤压伤宽度约3mm。9-0无创缝线标记后,将坐骨神经送回原位,整理肌肉,缝合创口;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仅切开皮肤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但不做钳夹,在相应部位相同方法标记后缝合。 后期取材:将取出的动物饲养一周,结束后,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将鼠仰卧位固定于大鼠固定架上。自颌下至小腹行胸、复联合切口,切断肋骨,剪断膈肌,暴露出跳动的心脏。用16号针头由左心尖刺入左心室,用软静脉留置导管沿左心室经主动脉瓣插入主动脉,剪开右心耳。先用0.9%生理盐水 250ml快速冲洗组织内血液,其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液快速推注100ml,再

缓慢推注100ml,直至使鼠尾巴翘起,身体逐渐僵硬,颜色变白为止。灌注后,立即将身体一僵硬的鼠于俯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由胸-骶部沿脊柱正中切开,暴露及分离背部肌肉,沿十二肋肌部切断T12 L1水平脊柱、脊髓。沿坐骨神经走行切腰4、腰5、骶1段脊髓和包括挤压伤在内的上下各2mm的坐骨神经。同法切取假手术组的相应部位等长标本。分三种方法进行处理及固定。(1) 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制备石蜡切片。(2) 2.5%戊二醛液固定后,备做电镜。(3)液氮中冷冻,备做冰冻切片。 应用疾病模型 1、大鼠坐骨组织病理检查坐骨神经组织在4%多聚甲醛中固定24 小时后,包埋成石蜡块。石蜡块放在-20℃冰箱中冰一下,在切片机上进行切片,切片厚度4um,置于水槽中展开、捞片和贴片。石蜡切片切好后需要烤片,60℃烤片2 小时。进行Loyez苏木精染色,光镜下观察再生髓鞘的情况。 2、TUNEL检测坐骨神经组织凋亡情况 坐骨神经组织切片脱蜡,蛋白酶K室温下消化,TDT酶反应液37℃孵育1 h,0.3%H2O2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HRP 室温5min,DAB 显色,苏木精复染。阴性对照采用无酶标记液(去除TDT)代替TDT酶反应液。凋亡细胞核呈棕褐色颗粒,光镜下观察并计数凋亡细胞。 3、电镜观察自噬情况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传导速度 编辑词条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通常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 )禾口感觉 神经传导速度 (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 )的测 中文名神经传导速度适用范评定周围神经传 测定方MCV测定、SCV测围导功能法定等临床意反映 髓鞘损害,轴 义索损害

1测定方法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 3NCV勺临床应用 1测定方法 编辑 (1)MC\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地线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② MCV勺计算: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可记录到2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 ), 测定其不同的潜伏期,用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计算公式为: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 x 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波幅的测定通常取峰峰值。 (2)S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手指或脚趾末端,顺向性地在近端神经干收集(顺向法,或刺激神经于而逆向地在手指或脚趾末端收集 (逆向法);地线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②SCV计算:记录潜伏期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rotential,SNAP ),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期为SCV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 编辑 MCV和SCV异常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为轴索损害。 3NCV勺临床应用 编辑 NCV勺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閔以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损害等。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编辑词条 目 录 1操作名称 2适应症 3禁忌证 4准备

坐骨神经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

坐骨神经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 XXX,YYY,ZZZ (版权所有,仅限个人)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巩固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方法。 2.进一步学习电刺激器、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3.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电路原理。 二、实验原理: (1)神经冲动传导速度: 神经纤维的生理特性之一是具有高度的传导性。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其传导速度主要受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及有无髓鞘的影响。如测得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距离与时间,可根据速度(v)=距离(s)/时间(t)求出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两栖类的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包含多种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其直径约为3-29μm。坐骨神经中以A类纤维为主,传导速度约为35-40m/s。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一)实验动物及器材: 蟾蜍、常用蛙类手术器械(如:毁髓针、剪刀、解剖刀等)、蛙板、玻璃划针、固定针、培养皿、滴管、棉花、粗棉线、刺激电极、神经屏蔽盒、数据采集系统等。 (二)实验试剂:任氏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制备神经干标本: 按照实验一中的操作方法将蟾蜍毁髓处死、去除躯干上部和内脏、剥皮、均分两后肢。 然后将两后肢放入任氏液中浸泡。约30~40s后,取出一侧后肢,固定在蛙板上。制备坐骨神经神经干要求将白色的坐骨神经完全、单独地分离出来,不留任何肌肉或骨。

2、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 测得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距离与时间,可根据速度(v)=距离(s)/时间(t)求出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两栖类的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包含多种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其直径约为3-29μm。坐骨神经中以A类纤维为主,传导速度约为35-40m/s。 【图一】两电极之间的距离:2.05cm,穿导时:50.00us,传导速度:410m/s 【图二】两电极之间的距离:2.05cm,穿导时:50.00us,传导速度:410m/s 【图三】两电极之间的距离:2.05cm,穿导时:50.00us,传导速度:410m/s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生物实验报告 姓名: 同组者:班级:日期: 实验序号: 实验题目: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速度测定 坐骨神经干不应期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双向性传导并测定其传导速度。 3.观察机械损伤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 4.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5.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 实验原理: 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可通过引导电极在仪器上进行记录。 用电刺激神经,在刺激电极的负极下神经纤维膜内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膜上产生一次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即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其动作电位是以膜外记录方式记录 1到的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通常实验室常用的是方波电刺激,固定波宽,即刺激持续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二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作用于组织时,组织的反应。 在安静状态下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处于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的膜形成局部电流,并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2当局部电流传到电极4时,电极4处的膜去极化(膜内变为正,膜外变为负),而电极5处的膜尚未兴奋,故电极5处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高,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形成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AB段。 当兴奋传至电极5处时,该处的膜去极化,膜外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逐渐降为0,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BC段。 当电极5尚处于去极化状态,而电极4处膜逐渐复极化时,电极5处膜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的膜电位逐渐降低为负值,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CD段。 当电极5处的膜复极化时,电极5处的膜电位逐渐恢复至电极4处电位水平,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DE段。 神经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回到正常水平。采用两次脉冲,通过调节两次脉冲间隔,可测得坐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器材:蛙板、探针、粗剪刀、细剪刀、镊子、玻璃分针、大头针、培养皿、滴管、烧杯、锌铜弓、神经屏蔽盒、任氏液、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 3实验方法及步骤: 1.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13页word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之一 周围神经疾患(干性坐骨神经痛) :创伤、卡压、缺血、肿瘤浸润或压迫、感染、炎症等均可累及神经引起疼痛, 麻痹、肌肉萎缩、感觉异常或反射改变、疼痛特征及物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并可结合神经电生理或影像学检查。 一、神经卡压:周围神经远端卡压可表现为无痛、进行性肌肉无力或以根性疼痛假象出现。Saal 等报道一组因下肢周围神经卡压引起腿痛但初诊时考虑为神经根损害的病例, 将其称为假性根痛综合征。经肌电图诊断, 根据病因分为股神经、隐神经、腓总神经或胫神经卡压。其中44 %的患者表现为阳性神经根牵拉征及脊柱 1、闭孔神经卡压:多由较大的闭孔疝引起, 表现为大腿内侧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特征为因腹压升高或大腿后伸而加重, 可为两侧性。肌肉无力不常见, 可累及髋内收肌, 表现为两下肢交叉困难、站立不稳。应注意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后者也可表现为屈髋或大腿内收无力。当耻骨上支骨折时也可损伤闭孔神经。 2、隐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内侧、小腿前内侧及足痛, 因行走及上坡而加重, 休息后可缓解。伸膝及大腿内收时于筋膜出口处(股骨内髁上方5~6 cm) 压迫隐神经可引起疼痛。有学者报道, 隐神经卡压时肌电图检查可无异常, 而诱发电位检查则更有价值。

3、股神经卡压:常见原因为髂腰肌损伤或血肿, 疼痛多位于腹股沟区、股前以及小腿内侧呈放射性,也可包括下腹部、阴囊及股内侧。如有髂窝部疼痛及压痛诊断并不困难。有时可与隐神经卡压混淆。此外还可有屈髋或伸膝无力致行走及上坡困难、股神经牵拉征阳性及Tinel 征阳性等表现。有时腹股沟疝也可引起股神经卡压。 4、髂腹股沟神经卡压:表现为腹股沟部疼痛, 易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所致L1 或L2 神经根损害混淆。 5、髂腹下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上外侧疼痛。 6、股外侧皮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疼痛及感觉异常, 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引起,坐位减轻。感觉减退区位于大腿前外侧, 相当于裤袋位置。Tinel 征可为阳性。Edelson和Nathan 报道51 %成人在腹股沟下方股外侧皮神经形成膨大即假性神经节, 显微镜检查示结缔组织增厚, 而在胎儿未见此异常, 提示为获得性。常见原因包括肥胖、慢性咳嗽、长期佩戴围腰、裤子过紧等。应与股神经卡压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肌电图检查有一定价值。保守治疗包括减肥及避免局部磨擦等。 7、坐骨神经卡压:可发生于坐骨神经行程中任一部位, 表现为屈膝或小腿、足肌无力, 临床表现为多神经根受累, 而椎间盘突出时多为单一神经根受累。多神经根受累常表现为不同神经支配的肌肉肌电图异常。坐骨神经卡压也可见于肌纤维化、肌筋膜束带以及腘窝囊肿。梨状

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研 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张凤久赵志英刘启黄丽华 【摘要】目的:采用一种自行研制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构建人工神经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研究证实其修复效果。方法:选用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原位神经移植组(B组)、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组(C组)3组,分别切断坐骨神经后做相应处理,12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C组12周后神经已经长过缺损段,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结论:这种套管能够有效的桥接10 mm长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可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同时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组织工程化的人工神经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神经导管;周围神经;缺损;壳聚糖 Abstract Objective: Using a self-developed chitosan with good biocompatibility to build artificial nerves to repair defects in rat’s sciatic nerve and a study was made to confirm the repair effect. Methods: 30 healthy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A: normal control group, B: in situ nerve graft group, C: Artificial neural bridge group). Sciatic nerve were cut off with the deal accordingly, 12 weeks later, the nerve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ing was performed. Results:12 weeks later, the nerve has been a long paragraph defect, the function of nerve conduction recovered. Conclusion: This casing can effectively bridge the Sciatic Nerve defect of 10mm in rats and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serve as a good carrier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issue-engineered artificial nerves. Key words Nerve conduit; Peripheral nerve; Defect; Chitosan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在很多情况下,易导致长期且严重的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自体皮神经移植。但是,由于自体供移植的神经来源有限及供区的失神经损害,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为解决周围神经缺损这一难题,人们曾先后尝试使用包括静脉、去除内膜的静脉、动脉、肌肉、胶原等为代表的生物性材料[1-2]以及硅胶、聚四氟乙烯、多聚乳酸/聚己内酰酮复合物、甲壳素、多聚左旋乳酸、聚乙醇酸等非生物性材料制成的神经导管[3-6]替代自体神经移植物,但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采用一种自行开发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传导速度 编辑词条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通常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的测定。 中文名神经传导速度 测定方法MCV测定、SCV测定等适用范围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临床意义反映髓鞘损害,轴索损害 目 录 1测定方法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 3NCV的临床应用 1测定方法 编辑 (1)M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地线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②MCV的计算: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可记录到2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测定其不同的潜伏期,用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计算公式为: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波幅的测定通常取峰峰值。 (2)S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手指或脚趾末端,顺向性地在近端神经干收集(顺向法),或刺激神经于而逆向地在手指或脚趾末端收集(逆向法);地线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②SCV计算:记录潜伏期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rotential,SNAP),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期为SCV。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 编辑 MCV和SCV异常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为轴索损害。 3NCV的临床应用 编辑 NCV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G可以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损害等。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编辑词条 目 录 1操作名称 2适应症 3禁忌证 4准备 5方法及内容 1.方法 2.测定的参数

(完整版)高血压动物模型

高血压动物模型高血压病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血管外周阻力增加的直接后果,小动脉的痉挛与遗传/精神刺激、应激、肾脏缺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及钠的作用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动物高血压模型的复制多以不同角度模拟高血压这些易患因素而形成。所用动物模型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神经原型、肾外包扎型和醋酸脱氧皮质酮(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肾血管型高血压狗、盐敏感性和盐抵抗性高血压大鼠等。(一)、神经原型高血压模型:可用狗、大白鼠和家兔等,通过机能性方法或物理方法作用于动物神经系统而诱发条件反射性高血压和皮层性高血压模型。1、神经精神刺激:强烈的声、逛、电刺激,条件反射冲突等可以引起动物高级神经中枢强雷兴奋及血压升高。缺点是这种血压升高不能持久,同时,动物对相同刺激有适应的倾向,因此不能建立持久的高血压模型。2、去除压力感受器神经:用电损伤动物的孤束或用6-羟多巴胺破坏孤束核的儿茶酚胺神经元,使减压反射中枢失去调整血压的功能,可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但是有一部分动物可能在手术后短期内死亡。(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Okamoto等将血压为19.3~23.3KPa的雄性Wistar大鼠与血压为17,3~18.6KPa的同种雌鼠交配,其子代选择血压高者作为近亲交配,三代后,多数动物血压超过24KPa,他们称之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通过不断选种,到1969年获得了近交系SHR,至1986年该系已传到第80代。SHR的后代100%发生高血压。一般在出生后血压随年龄而逐渐升高,据第30~32代统计,生后第10周雄鼠血压平均为24.5±2.3KPa,雌鼠为23.7±1.9KPa,此后还会继续升高,常可超过26.6KPa。血压升高机制:在高血压大鼠生长的早期,其血管阻力持续增加,血压升高,心肌肥大,机体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这一过程持续到生存晚期,并发展为更严重的心肌肥大和充血性心功能衰退。随着高血压的持续发展,高血压大鼠出现了与人类高血压患者相似的并发症——脑和心肌损害,以及肾硬化。优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从许多方面讲,如发病机制、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外周血管阻力变化、对盐的敏感性等都与人类高血压患者相似,是目前国际公认最接近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故其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试验研究中,如SHR高血压形成的电生瑰研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研究,在内皮素方面的研究,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方面的研究,血管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又如,在受体水平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探讨高血压性心肌重塑的可能机制,也在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另外,该模型特别是用于人类高血压的研究及高血压药物筛选。如坎地沙坦在高血压大鼠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亦用自发性高血压模型。缺点:饲养条件高,价格较贵,遗传育种麻烦,需要一定时间,且易变种或断种,若大量使用尚存在一定困难。(三)肾外包扎型高血压模型血压升高机制:肾外异物包扎,可致肾周围炎,在肾外形成一层纤维素性鞘膜,压迫肾实质造成肾组织缺血,使肾素形成增加,血压上升。选用120~150g的大鼠。麻醉后,呈俯卧位固定,背部下方垫一高约2~3cm的沙袋,剪去手术视野的毛,用0.05%洗必太酒精消毒皮肤,从第10胸椎到第3腰椎处沿脊椎中线切开皮肤,在左侧季肋下1.5~2cm和距脊椎1cm处用小血管钳分开肌肉,用两指从腹下部将肾脏自创口中挤出,小心地将肾脏与周围组织剥离,将双层乳胶膜剪成“X”形,绕肾门将肾脏交叉包扎,然后在相对侧切开,取出右肾,分离后切除,分别缝合肌肉和皮肤创口。皮下注射1~2万单位青霉素G。手术所用器械必须高压消毒,只要在75%乙醇中浸泡30min,临用时用煮沸过的生理盐水冲洗一下,用毕后仍浸入乙醇中。手术后可加饮1%氯化钠溶液作为促进因素。(四)、肾性高血压模型Gold-blatt高血压模型有双肾及单肾模型。双肾模型是指动物保留两侧肾脏,但使一肾或二肾动脉狭窄,所以又称为二肾一夹或双肾双夹型。单肾模型为切除一侧肾脏,狭窄保留肾的肾动脉,及一肾一夹型。这三种模型的动物都能发生长期稳定的高血压。1、一肾一夹(左侧肾动脉狭窄+右肾切除)血压升高机制主要是由于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以及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优点:该模型由于成功率较低,血压不能持续上升,限制了其使用范围,目前较少使用。2、两肾一

感觉神经检测仪

感觉神经检测仪

附件二: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医疗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 日期: 2016.12.16 设备名称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申请科室内分泌科 参考品牌美国的Neurometer CPT/C 设备型号 Neurometer CPT/C 参考价格 68万数量 1 参加论证人员签字:丁丽萍 徐春 丁美 张弛 申请理由1、新增或更新设备:□新增√ 2、用该设备开展的新业务: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 sNCT/CPT检查可以检查肢体最末端,大脚趾上的感觉神经纤维。与糖尿病和内分泌疾病相关的多发性神经病的最常见类型就是,末梢轴突性神经病。这种疾病的始发部位就是脚趾的末端,而且感觉神经开始受损比运动神经受损早的多。电诊断程序不能测定脚趾处神经的传导,它只局限于测量主要神经分支的传导速度将被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检查所替代。sNCV检查通常检查的是小腿后侧腓肠神经的传导速度。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感觉神经的损伤才会发展到这个部位。所以可以对大脚趾表浅神经及腓深神经进行sNCT/CPT检查,可以更早发现最常见的内分泌或代谢性多发性神经病。从而可以更早的进行治疗干预,避免发展到晚期并且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处理神经病理性损害。 3、是否等级医院或重点学科项目:□否√ 申购设1、简述设备的医疗机理: NeurometerCPT 是一台选择性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它通过测定皮肤和粘膜的电流感觉阈值(CPT) 来确定所测试的感觉神经的传导阈值(sNCT)。 这是一种无痛的测试方法。 Neurometer CPT 电诊断检测是采用标准的自动化程序,对感觉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进行客观的定量测试。

若干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介绍_程轶群

2006年5月第16卷 第5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HINESE J OURNAL OF COMPAR ATIVE MEDICINE May ,2006Vol .16 No .5 综述与专论 若干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介绍 程轶群,李晓辉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重庆 400038) 【摘要】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在高血压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目前若干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建立的方法以及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高血压;大鼠;模型,动物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56(2006)05-0305-04 Introduction of Some Models of Hypertension in Experimental Rats C HE NG Yi -Qun ,LI Xiao -Hui (The Basic Depart ment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 ing 400038,China ) 【Abstract 】 Hypertension is the most familia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rat hypertens ion mode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studies .This text summarized the methods and characterics of some rat hypertension models . 【Key words 】 Hypertension ;Rat ;Model ,ani mal [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攻关项目(No .20027537、No .20048256) [作者简介]程轶群(1979-),女,在读药理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E -mail :chengyiqun269998@sina .com [通讯作者]李晓辉,教授,博导。E -mail :xhl @mail .tmmu .com .cn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在成年人中高达20%,不仅发病因素复杂众多,并且常有许多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冠心病、糖尿病等。为了更好的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阐明各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且开发出更多有效的药物,研究人员不断地努力尝试建立和应用各种高血压的动物模型,其中以大鼠模型最多,本文综述了目前若干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建立的进展,以及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应用。1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国际上常用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大鼠模型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京都)、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SP ,京都)、新西兰遗传性高血压大鼠(GH ,达尼丁)、以色列高血压大鼠(SBH ,耶路撒冷)、米兰高血压大鼠(MHS ,米兰)、里昂高血压大鼠(L H ,里昂)等。其中SHR 是最广泛应用的模型动物之一 [1] 。SHR 是1963年东京Okamoto 用 Wistar 大鼠培育而成的,其被毛呈白色。此鼠高血 压发生率高,在16周龄时高血压已形成,收缩压>21.28kPa ,无明显原发性肾脏或肾上腺损伤,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SHR 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形成 机制有相似之处,血压的升高均与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有关,且对抗高血压药物有反应,因此,它是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及高血压药物筛选的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2] 。 2 转基因高血压大鼠模型 高血压病发病率高且病因复杂。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因而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从基因水平研究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是揭示这一疾病病因的根本途径。现已发现若干基因与发病有关,如肾素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心房利钠因子基因等。目前,应用高血压相关基因制作转基因小鼠的报道已不胜枚举,而制作转基因大鼠的报道却屈指可数。大鼠是实验高血压学中广泛应用的经典动物,制作转基因大鼠有着更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同时也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

神经传导速度图文稿

神经传导速度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通常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的测定。 中文名神经传导速度 测定方法MCV测定、SCV测定等适用范围评定传导功能 临床意义反映髓鞘损害,轴索损害 目 录 1 2 3 1测定方法 (1)M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地线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②MCV的计算: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可记录到2次复合肌肉(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测定其不同的,用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计算公式为: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波幅的测定通常取。 (2)S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手指或脚趾末端,顺向性地在近端神经干收集(顺向法),或刺激神经于而逆向地在手指或脚趾末端收集(逆向法);地线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②SCV计算:记录潜

伏期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rotential,SNAP),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期为SCV。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 MCV和SCV异常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为轴索损害。 3NCV的临床应用 NCV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G可以鉴别前角细胞、、及肌源性损害等。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目 录 1 2 3 4 5

神经传导正常值

面神经检查正常值 1.瞬目反射正常值: R1 反应同侧 R2 对侧 R2’参数x±s +3s x±s +3s x±s +3s 潜伏期(ms) 10.0±0.6 11.8 29.3±1.7 34.4 29.2±1.8 34.6 侧间差(ms) 0.5±0.5 2.0 0.9±0.9 3.6 1.0±1.0 4.0 波幅绝对值(μV) 249±167 327±114 263±96 波幅比率 1.1±0.5 2.4 1.1±0.4 2.2 1.0±0.3 1.9 2.成年人瞬目反射潜伏期及左右侧差异: 潜伏期(ms)侧间差(ms)参数x±s +3s x±s +3s R110.45±0.84 13 0.31±0.3 1.2 R2 30.5±3.4 41 1.00±1.2 5 R2’ 30.5±4.4 44 1.60±1.7 7 3.面神经运动: 刺激-记录:耳前-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年龄:15 -70岁)距离(cm)潜伏期(ms)平均 N 7.5 3.3-1.8 2.5 2 8.5 3.6-2.0 2.8 7 9.5 3.8-2.2 3.0 15 10.5 4.0-2.4 3.2 28 11.5 4.3-2.7 3.5 26 12.5 4.5-2.9 3.7 38 13.5 4.7-3.1 3.9 27 14.5 4.9-3.3 4.1 26 15.5 5.2-3.6 4.4 18 16.5 5.4-3.8 4.6 14 17.5 5.6-4.0 4.8 4 刺激部位波幅平均 N 耳前—额肌 0.5-7 2.2 55 耳前—口轮匝肌 1.0-10 3.5 62 耳前—眼轮匝肌 1.0-21 9.0 59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生物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日期: 同组者:实验序号: 实验题目: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速度测定 坐骨神经干不应期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双向性 传导并测定其传导速度。 3.观察机械损伤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 4.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5.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 规律性变化 实验原理: 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可通过引导电极在仪器上进行记录。 用电刺激神经,在刺激电极的负极下神经纤维膜内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膜上产生一次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即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其动作电位是以膜外记录方式记录

到的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通常实验室常用的是方波电刺激,固定波宽,即刺激持续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二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作用于组织时,组织的反应。 在安静状态下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处于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的膜形成局部电流,并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当局部电流传到电极4时,电极4处的膜去极化(膜内变为正,膜外变为负),而电极5处的膜尚未兴奋,故电极5处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高,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形成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AB 段。 当兴奋传至电极5处时,该处的膜去极化,膜外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逐渐降为0,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BC段。当电极5尚处于去极化状态,而电极4处膜逐渐复极化时,电极5处膜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的膜电位逐渐降低为负值,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CD段。 当电极5处的膜复极化时,电极5处的膜电位逐渐恢复至电极4处电位水平,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DE段。 神经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回到正常水平。采用两次脉冲,通过调节两次脉冲间隔,可测得坐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器材:蛙板、探针、粗剪刀、细剪刀、镊子、玻璃分针、大头针、培养皿、滴管、烧杯、锌铜弓、神经屏蔽盒、任氏液、Pclab-UE 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4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并了解神经兴奋传导速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验证和加深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后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 【实验原理】 1.神经纤维兴奋时产生一个可以传播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依局部电流或跳跃传导的方式 沿神经纤维传导,其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是由一群不同兴奋阈值、传导速度(v)和幅值的峰形电位所总和而成,为复合动作电位。测定该复合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s)和经过这些距离所需的时间(t),即可根据v=s/t计算出神经干兴奋的传导速度。 2.神经组织和其他可兴奋组织一样,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律 性的变化,一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再回到正常的兴奋水平。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发生一次兴奋后的兴奋性周期变化,可采用双脉冲刺激法。 即先给与一个一定强度的“条件刺激”,使神经产生兴奋,在神经发生兴奋后,按不同的时间间隔在给与一个“测试刺激”,观察测试刺激是否引起动作电位以及动作电位的大小,以此来反应神经兴奋性的变化,测出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 蛙或蟾蜍。 【实验器材与药品】 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蛙类手术器械1套、神经标本屏蔽盒、滤纸片、棉球、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蛙或蟾蜍坐骨神经标本制备 标本制备方法参见实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二、仪器连接及参数选定 1.仪器连接:同实验3。 2.刺激器参数选定:刺激方式:单次;刺激波宽:0.1~0.2ms;刺激强度:数伏至数十伏。 通过显示器观察到方波位置,而后调节延时使之到适当位置。 3.前置放大器调节:增益:1000;高频滤波:10kHz;时间常数:0.01。 4.计算机调节:见有关计算机操作部分。 三、观察项目 1.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量 将坐骨神经干标本置于神经标本屏蔽盒内的电极上,神经干需与两对引导电极r1和r2以及刺激电极保持良好的接触。 1.1 将r1记录电极连于前置放大器输入端,调节刺激器刺激强度以产生最大动作电位。 1.2 根据计算机采样时间,可测量出从刺激伪迹前沿至动作电位起始转折处的时间间隔(毫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对象:蟾蜍 一实验目的 掌握坐骨神经标本的制备方法。 掌握引导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和测定其传导速度的基本原理。 二相关知识 (一)兴奋及兴奋性的概念 (二)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动作电位时程和幅值 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可以在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基础 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这种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局部电流的形式 1、细胞外记录 2、神经干的动作电位 神经干是由许多粗细不等的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故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不同,它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合成的一种复合电位。 三实验原理 (一)、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引导及其传导 1、记录出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的原理 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与电极所接触的两点之间没有电位差,所以两电极之间也无电位差存在,扫描线为一水平基线。在神经干左端给予电刺激后,则产生一个向右传导的冲动(负电位),当冲动传到1电极(负电极)下方时,此处电位较2处为低,产生了电位差,扫描线向上偏转,记录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在电生理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习惯上规定负波向上)。随后,冲动继续向右侧传导,离开1电极传向2电极处。当它到达2电极(正电极)下方时,因1电极处神经差不多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于是2电极处又较1电极处为负,引起扫描线向下偏转,记录出一个向下的波形。这样,在神经冲动向右传导的过程中,就记录出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 负电极在前时,它首先记录到神经干表面由正变负的电位变化,经历了由正到负再到正的过程,因此记录出动作电位的上相。当在后的正电极记录到这种同样的电位变化过程时,显示相反的情况,记录出动作电位的下相。如果互换正、负电极的位置,则记录到先降后升的双相动作电位。 C.?? A点神经纤维多于B点(次要原因)。 (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及其传导 四实验步骤 (一)、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 通过观看录象让学生学习制作方法

神经传导测定正常值

神经传导测定正常值 正中N、RN、胫N、腓总N、MCV(表面电极) 正中N、RN、桡N、肌皮N、肩胛上N、腋N、胫N、腓总N、正常值(针电极)、H反射 面N、MCV

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尺N 年龄速度(m / s)波幅(μv) S C V 平均下限上限平均下限上限 刺激小指- - - 记录腕 15-24 59 48 70 17 7 43 |25-34 58 47 69 16 6 40 |35-44 57 46 68 14 5.5 36 |45-54 55 44 66 13 5 33 |55-64 56 47 65 10 4 26 ↓65-74 52 43 61 7 2.5 17 75-84 49 40 58 5 2 12 刺激小指- - - 记录沟下 15-24 72 63 82 9 4 20 腕25-34 70 61 80 8 3.5 19 |35-44 69 60 78 7.5 3.5 18 |45-54 67 58 76 7 3 17 |55-64 67 57 76 4.5 2 10 ↓65-74 63 54 73 3 1.5 7 刺激小指- - - 记录沟上 15-24 67 58 77 5.5 2 14 腕25-34 66 57 75 5.5 2 14 |35-44 65 56 74 5.5 2 14 |45-54 64 54 73 5.5 2 14 |55-64 62 55 69 3.5 1.5 9 ↓65-74 58 51 65 3 1 7 75-84 53 46 61 2.5 1 6 沟15-24 63 49 72 上25-34 61 49 72 |35-44 60 49 72 ↓45-54 58 49 72 沟55-64 57 44 64 下65-74 52 44 64

神经传导正常值

1?瞬目反射正常值: R1反应同侧R2 对狈寸R2' 参数X± S +3s x ± S + ■3s X ± S +3s 潜伏期(mS)10.0 ± 0.6 11 .8 29.3 ± 1.7 34.4 29.2 ± 1.8 34.6 侧间差(mS)0.5 ± 0.5 2. 0.9 ± 0.9 3.6 1.0 ± 1.0 4.0 波幅绝对值(卩V) 249 ± 167 327 ± 114 263 ± 96 波幅比率 1.1 ± 0.5 2.4 1.1 ± 0.4 2.2 1.0 ± 0.3 1.9 成年人瞬目反射潜伏期及左右侧差异: 潜伏期(mS)侧间差(ms) 参数x ± S+3S X ± s +3s R1 10.45 ± 0.84 13 0.31 ± 0.3 1. 2 R2 30.5 ± 3.4 41 1.00 ± 1.2 5 R2' 30.5 ± 4.4 44 1.60 ± 1.7 7 3.面神经运动: 刺激-记录:耳前-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年龄:15 -70岁)距离(cm)潜伏期(mS 平均N 7.5 3.3-1.8 2.5 2 8.5 3.6-2.0 2.8 7 9.5 3.8-2.2 3.0 15 10.5 4.0-2.4 3.2 28 11.5 4.3-2.7 3.5 26 12.5 4.5-2.9 3.7 38 13.5 4.7-3.1 3.9 27 14.5 4.9-3.3 4.1 26 15.5 5.2-3.6 4.4 18 16.5 5.4-3.8 4.6 14 17.5 5.6-4.0 4. 8 4 刺激部位波幅平均N 耳前一额肌0.5-7 2.2 55 耳前一口轮匝肌 1.0-10 3.5 62 耳前一眼轮匝肌 1.0- 21 9.0 59 面神经检查正常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