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的基因治疗的进展

骨关节炎的基因治疗的进展
骨关节炎的基因治疗的进展

骨关节炎的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它是一个关节组织(包括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囊、韧带及肌肉)代谢平衡失调的动态过程。它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关节痛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生活质量的下降[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2],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和%,随着世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OA的发病率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OA的常规治疗给药方式不能在特定病变部位持续保持有效的治疗浓度,反复给药和大量的费用支出对于OA这种慢性疾病来说,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

基因治疗提供了我们一种治疗OA的全新途径,基因转染可以用来通过将编码抗炎因子或生长因子等物质的基因转入关节内的细胞,从而改善关节内结构退行性变和炎症状况来保护关节的内环境,同样,通过类似的途径,也可以用基因治疗来修复被OA损伤的关节软骨,进而治疗OA[3]。

OA与基因遗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4],然而,由于存在众多的相互作用位点,所以利用近期已发现的OA遗传信息,使用目的基因沉默或基因敲除等手段来进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都比较小。因此,将目的基因转入关节软骨细胞或滑膜细胞来进行基因治疗是目前的趋势[5]。

OA基因治疗的理想对象是局限的或早期骨关节炎:炎症仅在有限的几个关节,并且没有关节外或全身性的病因[3]。这时,将编码目的基因的小分子物质注射到关节内,经过目的基因在细胞水平的表达,抗炎或修复因子可以长时间地存在于在关节内。

关于目的基因的选择,常用的目的基因可见表1。将IL-1作为目的基因是OA基因治疗研究较为成熟的一种,IL-1在OA的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

、NO、趋OA的关节液中可见IL-1大量增加,并且,研究表明IL-1可刺激PGE

2

化因子等炎症因子的产生[6]。早在1997年,Pelletier JP等[7]就将IL-1Ra基因注射到经OA造模的狗关节腔中,结果表明,经转染IL-1Ra基因后,OA组关节液中的IL-1显著降低,从而达到抗炎的作用。随着OA基因治疗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将目标从单一拮抗某种炎症基因或促进某一种促生长因子基因转变为多基因联合治疗,通过针对OA发病机制的研究,针对OA发病过程中的某一关键节点的治疗也有所进展。

目的基因类型举例

生长因子(GF)IGF-1,TGF-β,BMP-2,FGF

细胞因子及其拮抗物IL-1,IL-1Ra,IL-4,IL-4Ra

蛋白酶抑制剂TIM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丝氨酸蛋白酶抑

制剂

自由基拮抗剂SOD

转录因子或信号分子Sox-5,Sox-6,Sox-9,NF-κB

细胞基质分子二型胶原,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

酶磷酸果糖转氨酶(GFAT)

凋亡抑制蛋白Bcl-2

表1 OA基因治疗的常用目的基因

由于IL-1β和TNF-α可以通过激活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激活蛋白(AP-1)和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家族等,来诱导前炎症因子如IL-6,IL-8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的释放[8-10],Chen LX等[11]将含NF-κBp65的腺病毒SiRNA注射到大鼠关节腔内,结果发现2周后大鼠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的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从而证明NF-κBp65在IL-1β和TNF-α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针对炎症因子可以从其信号通路的中间点进行抑制,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Bondeson J等[12]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通过将含NF-κB抑制剂的基因转入OA滑膜纤维母细胞,IL-6、MMP-1、MMP-3和TNF受体等炎症因子的表达都受到抑制。但由于炎症因子的释放是多因素导致的,仅利用NF-κBp65并不能完全抑制IL-1β和TNF-α的释放,其效果也相对有限。

Chen B等[13]同时在体外和体内进行了bFGF,IL-1Ra和IGF-1多个基因的转染。在体外,他们将分别载有bFGF,IL-1Ra和IGF-1基因的腺病毒加入人OA 软骨细胞中,结果发现实验组的GAG含量、二型胶原的合成和TIMP-1的水平都有所增加,相反地,实验组的ADAMTS-5、MMP-13和MMP-3的水平下降;在体内试验,他们将分别载有bFGF,IL-1Ra和IGF-1基因的腺病毒注射到兔的关节腔内,结果显示bFGF可增加关节软骨中二型胶原的表达并降低OA组的Mankin评分。试验表明单基因转染时bFGF可有效的促进二型胶原的分泌,在OA存在软骨缺损时,它修复软骨的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试验还指出,多基因转染效果优于单基因转染。由于OA是多因素导致的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多基因转染可从不同方面针对OA的发病机理发挥作用,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除了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促进合成物质产生也是OA基因治疗的重要方面。TGF-β是软骨细胞强有力的合成代谢因子,Blaney DE等[14]将编码TGF-β的腺病毒和编码Smad-7(一种TGF-β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物)的腺病毒同时注射到小鼠的膝关节中,结果发现过度表达的Smad-7可以强烈抑制TGF-β诱导的滑膜纤维化,但并不降低TGF-β对软骨的修复能力,从而对OA的基因治疗起到重要作用,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主要是在体内或体外利用病毒或非病毒两种载体将目的基因转入细胞[11,15,16],目前的病毒载体主要有:逆转录病毒[17]、慢病毒[18]、腺病毒[13]、腺相关病毒[3]和单纯疱疹病毒[3]。非病毒载体主要有:壳聚糖[16]、脂质体[19]、乳糖[20]及半乳糖[21]等。病毒载体因其是将目标基因插入受体细胞的DNA中,病原性、基因突变和癌化倾向都是难以回避的问题,然而其存在转染率高,表达稳定的优点,故仍有着较广泛的应用。非病毒载体的生物安全性较病毒载体要安全,同时,因价格低廉和细胞毒性低等优点,非病毒载体有着非常良好的应用潜力。壳聚糖已成为近年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热点,然而,将其应用于OA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22-24]。 OA的基因治疗正从实验室走进临床,随着有效目的基因的筛选、安全高效的载体和基因长期表达等问题的逐步解决,OA的基因治疗将有着光明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Busija L, Bridgett L, Williams SR,et [J].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10, 24(6): 757-68.

[2] Yoshimura N.[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in Japan : the ROAD study][J].Clin Calcium, 2011, 21(6): 821-25.

[3] Evans CH, Gouze JN, Gouze E,et gene therapy.[J].Gene Ther, 2004, 11(4): 379-89.

[4] Valdes AM, Spector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J].Curr Opin Rheumatol, 2010, 22(2): 139-43.

[5] Kang R, Ghivizzani SC, Muzzonigro TS,et Marshall R. Urist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Orthopaedic applications of gene therapy. From concept to clinic[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0(375): 324-37.

[6] Berenbaum therapies in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rials on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10, 24(1): 107-19.

[7] Pelletier JP, Caron JP, Evans C,et vivo suppression of early experimental osteoarthritis by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using gene therapy[J].Arthritis Rheum, 1997, 40(6): 1012-19.

[8] Vincenti MP, Brinckerhoff response genes induced in chondrocytes stimulated with the 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1beta[J].Arthritis Res, 2001, 3(6): 381-88.

[9] Karin M, Delhase I kappa B kinase (IKK) and NF-kappa B: key elements of proinflammatory signalling[J].Semin Immunol, 2000, 12(1): 85-98.

[10] Thomas B, Berenbaum F, Humbert L,et role of C/EBPdelta and C/EBPbeta factors in the stimulation of the cyclooxygenase-2 gene transcription by interleukin-1beta in articular chondrocytes[J].Eur J Biochem, 2000, 267(23): 6798-809.

[11] Chen LX, Lin L, Wang HJ,et of early experimental osteoarthritis by in vivo delivery of the adenoviral vector-mediated NF-kappaBp65-specific siRNA[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08, 16(2): 174-84.

[12] Bondeson J, Lauder S, Wainwright S,et gene transfer of the endogenous inhibitor IkappaBalpha into human osteoarthritis synovial fibroblasts demonstrates that sever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aggrecanases are nuclear factor-kappaB-dependent[J].J Rheumatol, 2007, 34(3): 523-33.

[13] Chen B, Qin J, Wang H,et of adenovirus-mediated bFGF, IL-1Ra and IGF-1 gene transfer on human osteoarthritic chondrocytes and osteoarthritis in rabbits[J].Exp Mol Med, 2010, 42(10): 684-95.

[14] Blaney DE, Vitters EL, van den Berg WB,et beta-induced cartilage repair is maintained but fibrosis is blocked in the presence of Smad7[J].Arthritis Res Ther, 2006, 8(3): R65.

[15] Ghivizzani SC, Oligino TJ, Glorioso JC,et gene delivery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Drug Discov Today, 2001, 6(5): 259-67.

[16] Lu HD, Zhao HQ, Wang K,et hyaluronic acid-chitosan nanoparticles as non-viral gene delivery vectors targeting osteoarthritis[J].Int J Pharm, 2011, 420(2): 358-65. [17] Piper KE, Hanssen AD, Lewallen DG,et of detection of human retrovirus-5 proviral DNA in synovial tissue and blood specimens from individual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r osteo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 2006, 55(1): 123-25.

[18] Wang J, Gardner BM, Lu Q,et factor Nfat1 deficiency causes osteoarthritis through dysfunction of adult articular chondrocytes[J].J Pathol, 2009, 219(2): 163-72.

[19] Zhang HN, Leng P, Wang YZ,et human meniscal fibrochondrocytes with hIGF-1 gene by liposome[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9, 467(12): 3175-82.

[20] Jain N, Goldschmidt V, Oncul S,et bolaamphiphiles for efficient gene delivery in vitro[J].Int J Pharm, 2011.

[21] Hu HM, Zhang X, Zhong NQ,et on Galactose-Poly(Ethylene Glycol)-Poly(l-Lysine) as Novel Gene Vector for Targeting Hepatocytes In Vitro[J].J Biomater Sci Polym Ed, 2011.

[22] Lu HD, Zhao HQ, Wang K,et hyaluronic acid-chitosan nanoparticles as non-viral gene delivery vectors targeting osteoarthritis[J].Int J Pharm, 2011, 420(2): 358-65. [23] Xu X, Capito RM, Spector size influences chitosan nanoparticle mediated gene transfer to chondrocytes[J].J Biomed Mater Res A, 2008, 84(4): 1038-48.

[24] Zhao X, Yu SB, Wu FL,et of primary chondrocytes using chitosan-pEGFP nanoparticles[J].J Control Release, 2006, 112(2): 223-28.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王佩星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08生物技术 088316103) 摘要: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症的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用复制缺陷型载体转运抗血管生成因子、抑癌基因、前药活化基因(如HSV-1胸腺嘧啶激酶)以及免疫刺激基因。主要抗肿瘤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 关键词:肿瘤、基因治疗、免疫、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The latest progress of cancer gene therapy WangPeiXing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088316103 foremen who 2008) Abstract: the cancer is a genetic disease, 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ecurr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variation, loss, deformity related. Human body cell carries oncogenes and tumor-suppressor genes. Cancer gene therapy is now primarily with copy DCF with carrier transport antiangiogenic factors, tumor-suppressor genes, before medicine activated genes (such as HSV - 1 thymine bases kinase) and immune irritancy genes. Main antitumor mechanism for: inhibiting tumor cell growth, induc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inducing antineoplastic immune response,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umor cells to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of tumor cells to improve sensitivity, cut tumor cells to nutrition. Keywords: tumor, gene therapy, immunity, protocarcinogenic gene, tumor-suppressor genes 从本质上来讲,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相互拮抗,维持协调与平衡,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衰亡进行精确的调控。在遗传、环境、免疫和精神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这一基因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导致肿瘤发生。基因治疗的策略有基因替代、基因修复、基因添加、基因失活,目前临床使用的最主要方式是基因添加。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肿瘤治疗方案,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这种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方案。 1.肿瘤基因治疗的历史进展 肿瘤、艾滋病、遗传病是困扰人们的三大疾病,对肿瘤的根治是人们一直迫不及待想要实现的愿望。

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其应用

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其应用 【摘要】基因治疗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遗传病、肿瘤、心血管病、病毒感染及其它难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现状、肿瘤的基因治疗)、基因预防、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预防;基因治疗技术;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 人类的疾病是由于其本身的基因的核苷酸发生变化有关。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安全的、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Genethrapy)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致病基因所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等。简而言之,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水平的操纵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疗法。 1.1 基因治疗的现状 生物医学的深入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1]。因此,可认为人类的一切疾病都是“基因病”。故人类疾病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单基因病。这类疾病只需一个基因缺陷即可发生,如腺苷脱氨基酶(ADA)缺陷症。二是多基因病。此类疾病的病因大多比较复杂,不但涉及各个基因,往往还与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基因缺陷和疾病表型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Ⅰ型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皆属此类。三是获得性基因病。此乃病原微生物入侵所致,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因此,理论上,人类所有的疾病都可采用基因治疗。 1.2 肿瘤的基因治疗 目前治疗癌症的基因疗法种类颇多,主要集中在免疫基因治疗、药物敏感性基因治疗、肿瘤抑制基因治疗治疗三个方面。 1.2.1 免疫基因治疗 常用方法有:①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将某些细胞因子基因如IL 2、IL 4、IL 6、B7 1,GM CSF等转染肿瘤细胞后,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②肿瘤抗原基因免疫治疗:将某些肿瘤抗原基因如MHC基因等转染肿瘤细胞,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②反义基因治疗:应用反义核酸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通过碱基互补原则封闭某些异常基因的表达,反义核酸被称为信息药物[3]。④用抗体抑制癌基因的产物杀灭肿瘤细胞。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_虎艳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虎 艳 (甘肃省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734000) 摘 要 基因治疗是21世纪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医疗技术,有望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利器。本文阐述了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展。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载体 癌基因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向靶细胞或组织引入外源基因DNA或RNA片段,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关闭或抑制异常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通常包括基因替代、基因修饰、基因修正、基因抑制或失活等。上世纪80年代初,Anders on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概念。1990年美国的B lease等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临床基因治疗,即对腺苷脱氨酶(adenosinedeam inase,ADA)缺陷病人进行了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成功[2]。目前,基因治疗已从遗传病扩展到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等。此外,基因治疗也能用于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如疲劳、肥胖、脱发、衰老等。然而基因治疗依然存在诸如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主产生免疫反应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基因及其功能、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一定会给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有两种途径:①把一个健康的正常基因拷贝插入病变靶细胞以补偿缺陷基因;②引入经过改造的基因来赋予细胞新的特性。目前基因治疗常用的技术有体内疗法(in vivo)和体外疗法(ex vivo)两种。1.1 体内疗法 体内疗法是将含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脂质体或裸DNA直接导入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的方法,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器官内灌输、皮下包埋等,但其缺点是基因转染率较低,疗效短。例如在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方面,以腺病毒等为载体的体内疗法常见于囊性纤维变性(cystic fibr osis,CF)的基因治疗研究。CF为一种白种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是累及少数器官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于跨膜转导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 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 or,CFTR)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异常,从而使肺、胃肠道、胰腺和肝胆系统等多种器官功能受损。在CF累及的器官中目前只有肺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器官,载体主要是腺病毒,还有脂质体、质粒和与腺相关病毒载体。1.2 体外疗法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还是体外疗法,即将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取出,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载体细胞,然后将基因转染后的细胞回输给受者,使携有外源基因的载体细胞在体内表达治疗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1991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合作进行的血友病B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的体外疗法。该方案应用XL C I X和N2C MV I XC9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以细胞胶原悬液注射到患者皮下,使患者血浆中F I X抗原和F I X活性升高1~2倍,并持续两年以上,患者鼻出血等症状有所好转,每年所需输血次数也减少。此后又进行了2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跟踪4~7年未发现与基因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但转入的F I X表达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 另外,W ils on等应用肝细胞为靶细胞的体外疗法治疗了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fam ilial hyperchlester olae2 m ia,FH)。FH是一种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 ow density lipop r otein recep t or,LDLR)功能或表达异常所致的遗传病。W ils on等首先切除患者部分肝以获取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然后在体外用含LDLR 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后回输,经门静脉注射植入肝脏。治疗后患者血液中LDL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约30%,LDL/ HDL(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之比从治疗前10~13降至5~8,这一水平维持了18个月以上。由于该方案需要切除患者约1/3的肝脏,目前已停止临床应用[2]。 2基因治疗的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病毒性载体和非病毒性载体两大类。 2.1 病毒性载体 包括逆转录病毒(R t)、腺病毒(Ad)、疱疹病毒(HS V)及腺相关病毒(AAV)等。 2.1.1 逆转录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R t)是一类可在感染细胞内将其RNA反转录为DNA的病毒。R t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整合到靶细胞的基因组中,并稳定持久地表达所带的外源基因,病毒基因组以转座的方式整合,其基因组不会发生重排。因此所携带的外源基因也不会改变,而且转染率高。 2.1.2 腺病毒载体 腺病毒(Ad)是一种线性双链

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胶质瘤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摘要:恶性胶质瘤的常规治疗效果较差,而近几年在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方面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其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主要包括细胞周期调节、自杀基因疗法、免疫基因疗法、抗侵袭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PKR途径等,基因转运系统包括腺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等病毒载体,对病毒的改造主要是增加载体的靶向性及可控性,另外一种新型载体是溶瘤病毒和非病毒载体,而最有前景的是联合基因治疗和基因治疗与传统化疗、放疗的结合。 关键词:胶质瘤;基因治疗;载体 恶性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在所有颅内肿瘤中脑胶质瘤约占40%,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期仅为9至12月。尽管近年来胶质瘤在手术、化疗与放疗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其治疗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基因治疗的发展亦较迅速。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广泛开展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研究,并取得初步效果。我们从目的基因与转运系统两方面进行讨论。 1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 当前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及凋亡基因(2)自杀基因(3)免疫调节基因(4)肿瘤侵袭抑制基因(5)血管生成抑制基因(6)PKR途径。以上各策略可相互联系,并相互联合。 1.1细胞周期调控与诱导凋亡 P53作为抑癌基因,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可调节细胞周期,激活细胞凋亡。胶质瘤的早期发生与P53突变有关,发生率约40%。用腺病毒作载体介导P53转入P53突变型胶质瘤细胞,首先诱导P21蛋白表达,并诱导BAX表达,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诱导凋亡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使肿瘤体积缩小。P53参与细胞周期与凋亡的调控,通过P21与BAX 两条途径。P53基因变异能明显降低恶性脑胶质瘤对化疗的敏感性,而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P53基因缺乏的胶质瘤细胞中,能明显增强细胞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P53基因在脑胶质瘤的高突变率为脑胶质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E2F-1也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表达蛋白正性调控S期基因转录,驱动细胞周期从G1期到G2期。胶质瘤细胞单独转导E2F-1基因或联合P53基因,均可促进细胞凋亡,对P53耐受的一部分细胞,E2F-1仍具有促进凋亡的作用。与P53基因不同的是,E2F-1基因并不通过诱导BAX的表达来实现其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而是直接调控细胞周期[ ]。E2F-1基因的副作用是它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潜在的致瘤性。 P16、RB、PTEN作为抑癌基因参与了细胞周期与凋亡的调控,而Bcl-2基因家族、Casepase 家族、Fas-ligand、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等凋亡相关基因,它们都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这些方法都可通过与放射治疗或化疗相结合,而提高肿瘤对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 1.2 自杀基因疗法 自杀基因是一类药物代谢基因,导入细胞后使无毒性的前体药物代谢转化为毒性较强的细胞毒药物,以选择性地杀伤基因导入的肿瘤细胞。在胶质瘤中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研究较多,TK基因编码的激酶使GCV磷酸化,激活GCV,导致细胞死亡。GCV 杀灭肿瘤细胞的机制除其本身细胞毒作用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产生旁观者效应,其机理包括:(1)细胞毒性产物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进入邻近细胞。(2)被破坏的细胞释放毒性物质和凋亡小体进入周围微环境,并被邻近细胞摄取。(3)自杀基因杀死的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进一步吸引免疫细胞进入肿瘤,介导抗肿瘤免疫反应。(4)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引起肿

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1993年5月卫生部公布《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以后,国内外基因治疗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进展很快。为了我国基因治疗的正常开展管理,特起草本指导原则,作为申报人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试行办法。凡国内单位以及国外单位或中外合资单位所研制的人基因治疗制剂在我国境内进行临床研究,均须按本指导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 Ⅰ引言 基因治疗是指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医学治疗。目前仅限于非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申报范围,是将外源基因或遗传物质导入人体细胞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不包括应用化学药物改变基因表达。后者应纳入化学药物治疗的申报范围。 基因治疗的技术和方式日趋多样性。按基因导入的形式,分为离体基因导入后进入体内(ex vivo)及体内导入(in vivo)两种形式。前者是在体外将基因导入细胞,然后将细胞导入人体;后者则是将基因通过适当的导入系统直接用于人体。所用导入系统包括病毒与非病毒型。因此,申报资料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概括,必须按方案及其技术路线而异。本指导原则只可能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方案应根据这些原则,确定具体申报的内容。根据国内外基因治疗的进展,基本原则:一是必须确保安全与有效,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风险性,并提出相应的质控要求;二是要促进基因治疗的研究,并加强创新。对一些新的治疗技术路线的相应质控要求,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注意到基因治疗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与经典的化学合成药物或基因工程药物的差别。为此,希申请者加强咨询和论证,提出一个确保安全

有效而又适合实际的申报资料。同时,对每个方案中各个阶段的操作过程、中间及最终制品的制备,务必制订标准操作规程,并予严格实施。 Ⅱ申报资料内容 一、基因治疗制剂简介 (一)申请表(见附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立题依据和目的及预期效果: 1.应提供国内及国外已开展的同样或同类疗法的资料,包括所选择的病种、有效性、安全性及必要性。须着重指出申请方案与国外或国内已批准的方案的不同处、特点及其优越之处。凡属新的方案,应说明其优越性及安全性的依据。 2.须说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危害,并提出如何避免和减少其危害性或副作用的措施。 3.利弊的权衡。根据该治疗方案可能达到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总体的利弊权衡的估价。这种估价将是该方案能否获得批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制剂的制备工艺简介: 简要说明该制剂(或产品)的制备工艺流程及其对安全性的保证。 二、基因治疗制剂的性质、制备工艺及质控 (一)治疗用的目的基因及其质粒的组建: 不论何种导入形式,首先应说明基因治疗所用的目的基因及其来源(尤其是有否涉及国内外专利问题,应有专利查询资料)、分离的材料方法、克隆步骤、DNA序列分析结果以及重组体质粒组建详细步骤及鉴定结果。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摘要: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基因水平的操作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高新技 术。可治疗包括遗传性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 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近几年来基因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取 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技术、伦理以及法律问题。未来基因 治疗的主要目 标是在法律和伦理要求范围内,开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基因导入系统, 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本文主要论述了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基因治疗,研究现状,应用前景 Abstract: ?Gene therapy is a new technology by which people can cute and prevent many diseases at the level of genes, such as,genetic disease,infectional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utoimmune disease.At the past years , gene therapy has been developed all around the world , however , it has also come across some probloms , including technology ,laws and ethics. At the future , the main aim of gene therapy is to develop more safe and efficient gene delivery system within the limits of laws and ethic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gene therap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朱双喜 在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生物体通过基因突变以适应环境,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同时,不利的突变会造成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导致疾病,甚至机体的死亡。人体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变化有关,那么从校正核苷酸序列着手来治疗疾病的设想也就顺理成章了。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的或野生型基因,纠正和补偿致病基因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Anderson于80年代初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前景;1990年美国成功地进行了ADA(腺苷脱氨酶)缺陷患儿的人体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了成功。目前,基因治疗已从遗传病扩展到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包括AIDS病等领域。它依然存在例如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主产生免疫反应等一些问题。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大批新基因的发现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治疗范围将大大拓宽,从而给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基因治疗的前提 在基因治疗成为一种普通的医疗手段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两个前提。 1.1 基因治疗需要有清晰定义的靶组织通常以疾病类型来选择进行基因治疗的细胞,例如在肺部系统纤维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肺作为靶器官,使用呼吸道气雾剂法,可使含有补偿缺陷基因的DNA直接传递到肺中;治疗类似血友病的凝血因子疾病需要在血浆里含有达到治疗水平的凝血蛋白,这种蛋白可以由肌肉、活细胞、成纤维细胞或甚至血细胞提供,于是就可有多种接受基因治疗的靶组织。此外,靶组织的最终选择还必须考虑基因传递的效率、表达蛋白变性、机体免疫状态、可行性和治疗费用等因素。 1.2 究竞要往靶组织内传递多少治疗基因B型血友病的病因是缺乏一种称为第九因子的凝血蛋白,然而病人只需正常水平5%的这种蛋白,其生存机会就能提高,假设经治疗后的细胞能稳定表达这种蛋白,那么需要传递基因给人体全部1013个细胞中的5xlO11细胞;然而相对于大脑来说,只需几百个细胞被基因转染,神经性疾病的患者就可减轻痛苦;如果考虑对成血干细胞(或生殖细胞)进行基因转染,治疗几个细胞将会对其数以百万计的子代产生影响,所起的负作用也同样如此。 二、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的应用有两种途径:(1)把一个健康基因拷贝插入靶细胞以补偿缺陷基因;(2)引进经过改造的基因以赋予细胞新的特性。最常用的技术有:(a)体外处理(ex vivo)疗法~将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取出,引入正常基因拷贝后再送回体内;(b)原位疗法,使用载体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靶组织。(c)体内疗法(in vivo),将基因载体注入血液,定向寻找靶细胞并将遗传信息安全有效地导入。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4]两类。病毒型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疱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定向地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然而由于人体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统,使用病毒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DNA时就不得不面对宿主的免疫反应。非病毒型载体包 括:脂质体、裸露DNA和DNA包装颗粒,范围从裸DNA显微注射,电激法、基因枪技术等各类物理学方法到聚阳离子赖氨酸或阳离子脂质体。 三、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 缺乏某种单基因产物而患病的病人,一旦获得一个野生型的基因拷贝并能正常表达,就有被治愈的可能。基因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目的基因的定向表达,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是定向表达的基本条件。目前,必须优先发展有更强适用性和灵活性的能准确调控转导基因表达的基因传递系统,即发展一种理想的“载体”(能帮助新的基因"潜入"),人体细胞的特殊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杀基因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 乳腺癌自杀基因基因疗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之后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模式相比,有更好的靶向性、针对性,更适于对乳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 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自杀基因的基本概念 自杀基因是指能将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物质的基因。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可以被前药的有毒代谢产物选择性破坏。旁观者效应是另一作用机制,是指除了破坏这些整合了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外,自杀基因对邻近的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也有破坏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自杀基因疗法的机制直接杀伤作用即转染了前药转换酶基 因的肿瘤细胞能将前药转变成细胞毒药物,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1986年Moolten应用逆转录病毒将TK基因导 入肿瘤细胞,被转导的肿瘤细胞(TK+)对丙氧鸟苷(GCV)高度敏感。GCV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在TK作用下形成 一磷酸丙氧鸟苷,然后再转化为三磷酸丙氧鸟苷,作为链终止剂,干扰肿瘤细胞分裂时DNA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 分裂阻抑或死亡。因此,肿瘤细胞内前体药物产物的高浓度淤积,发挥了细胞毒杀伤作用。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Moolten还观察到,TK+与TK-肿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在GCV的作用下,TK-肿瘤细胞几乎全被杀死。转染了自 杀基因的肿瘤细胞被杀死,其周围大量未被转染的下拨也被杀死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明显扩大了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由于基因载体系统在体内转染效率很低,自杀基因在体内对肿瘤直接杀伤作用比较小,因而旁观者

骨性关节炎的研究与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新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169)通讯作者:邢更彦 Email:tigeraq@https://www.360docs.net/doc/915571165.html, 骨性关节炎的研究与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新进展 艾全 综述,邢更彦 审校(武警总医院 骨一科,北京 100039)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影响整个关节的疾病,其特点是关节软骨发生退变。骨性关节炎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关节炎和引起慢性骨肌疼痛、残疾的主要原因[1],其临床症状如关节痛和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尽管关节损伤和炎症被广泛认为是主要原因,但是骨性关节炎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然不十分清楚[2]。从局部到神经源性的多种机制可能与骨性关节炎的疼痛严重性有关,关节外的因素(如关节周围和中心的敏感性增高)可能是持续疼痛的重要原因。敏感化,相应地可能引发急性疼痛到慢性疼痛的过渡,同样也影响对治疗的反应。比如有研究表明,放射照片证据不是总是与个体的疼痛主诉相符合[3],且10%~20%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依然有持续的严重的膝关节疼痛[4,5]。现对骨性关节炎的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 1 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的微结构和矿化度的关系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软骨磨损和关节疼痛为特点的疾病。各种结构变化(比如软骨下骨硬化和囊肿形成)被认为和骨性关节炎的病理生理有关。软骨下松质骨具有减震、吸收冲击能量的功能,这样就可以对关节软骨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软骨下骨硬化被认为将会造成减震、缓冲能力减弱,以致软骨损伤[6]。软骨下骨囊肿的出现有 时会导致骨塌陷和关节畸形。 1.1 骨性关节炎的软骨下骨的骨转换增加 骨性关节炎的软骨下骨的骨转换也增加了。多种细胞因子被认为从这些高转换的区域释放出来,对骨性关节炎的起始和进展产生影响[7,8]。高骨转换和骨吸收已经在动物实验的骨性关节炎的早期阶段被观察到。动物实验也已经证实骨吸收抑制剂能够阻止骨性关节炎的进展[9,10]。一些骨转换抑制剂(如阿仑唑奈、利塞唑奈和降钙素)已经被当作骨性关节炎的候选治疗药物而提出[11,12]。因此,理解软骨下骨转换对于分析骨性关节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来说十分重要。 Chiba 等[6]分析了从终末期髋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股骨头的软骨缺失区域的中心提取的软骨下松质骨。整个松质骨区域的平均骨体积分数为56%,整个区域的平均囊肿体积分数为32%。这意味着髋骨性关节炎的软骨下骨有一个相当不均一的结构,包含骨硬化和骨囊肿。在这个松质骨区域,骨小梁厚度和骨体积分数增加,这被认为是由长期的机械应力和随后的骨形成所造成。在骨囊肿周围的松质骨,断裂和陷窝也被观察到了,意味着这些松质骨处于骨吸收的过程中。 据发现,骨囊肿惊人地约占软骨缺失和骨质象牙化区域的软骨下骨的30%。这意味着在骨性关节炎的软骨下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骨囊肿,很难

基因治疗技术综述指南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论文 2013年4月27日 姓名:曾宇翔 学号:1044002 专业:10生物技术 指导教师:徐小静 基因治疗技术综述

基因治疗技术综述 曾宇翔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遗传病,癌症,心血管病及其他难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目前以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主要对基因治疗技术的现状、方法、问题和未来发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基因治疗;策略;方法;应用。 20世纪是科技空前发展的时代,同样也是“生物大发现”的时代,而21世纪是基因治疗技术发展的时代。自1989年人类史上首次基因治疗方案在北京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基因治疗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安全的、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基因治疗啊依然存在诸如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主免疫等一系列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家对基因的不断深入研究,基因治疗一定会给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将国内外近年基因治疗技术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1 基因治疗概念 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治病基因锁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生物学高新技术。基因治疗有着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概念指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有缺陷的基因,因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广义概念指把某些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实施基因治疗的所需步骤大致有:(1)目的基因的筛选和植被;(2)基因载体的选择;(3)靶细胞的选择;(4)细胞转染:(5)基因的表达检测。 2 基因治疗的方法 目前基因治疗有二种形式:一是体内疗法,把一个将抗的基因拷贝插入靶细胞以补偿缺陷基因;二是体外疗法,引进经过改造的基因赋予细胞新的特征。这两者都属于体细胞基因治疗,还有一种生殖细胞基因治疗,通过干细胞或者生殖细胞进行介导的治疗手段,由于涉及一系列伦理学问题,目前仍属禁区。 体内疗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体细胞基因治疗通过载体直接传送,将治疗性转基因制作出来,然后包装入载体中,直接注射到病人体内,到达靶器官。但其缺点是基因转染率较低。

关于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

一前言 基因工程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由于它有广阔的理论和应用前景,进展极为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药品、农业、工业各方面。在医学方面,基因治疗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领域,因为人类的遗传疾病有2000中以上,但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遗传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有了缺陷基因治疗就是在机体中而基因治疗是指应用DNA 重组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也就是将有缺陷的基因换上正常的基因,并使之适当表达,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正常基因包括它表达所需的顺序导入该基因有缺陷的遗传病患者体内,使导入基因发挥作用,从而纠正基因缺陷所导致的各种病变。

二本论 2.1 基因治疗的概念 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两类,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体细胞基因治疗。前者关系到伦理问题后者较易进行,所以基因治疗主要从体细胞基因着手。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广义的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药物治疗,而通常说的狭义的基因治疗是指用完整的基因进行基因替代治疗,一般用DNA序列,主要的治疗途径是体外基因治疗,即在体外用基因转染病人靶细胞,然后将经转染的靶细胞输入病人体内,最终给予病人的疗效物质是基因修饰的细胞,而不是基因药物。除间接体内法外,还可以用基因药物进行直接体内途径治疗,这些基因药物可以是完整基因,也可以是基因片段;可以是替代治疗,也可以是抑制性治疗[2]。 2.2基因治疗的方法[3] 1基因转移的方法 (1)特异正常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应用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结合基因定位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基因被分离和克隆,而且将有更多的基因会被克隆。在当代分子生物技术条件下,一般来说,只要有准确的基因定位和基因探针,任何基因都可被克隆。 在这个前提下,人工合成DNA探针和用DNA合成仪在体外人工合成基因,都是在基因治疗前,分离克隆特异基因的有利条件。 2外源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其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类: 物理法:包括电穿孔法和直接显微注射法。 a显微注射法:显微注射是在显微镜下,向细胞核内直接注射外源基因,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一次只能注射一个细胞,耗力费时。此法用于生殖细胞时,有效率可达10%。但直接用于体细胞却很困难。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这种方法将目的基因注入生殖细胞,使之表达后传代,这样的动物就称为转基因动物。目前成功较多的是转基因小鼠,它可作为繁殖大量后代的疾病动物模型。 b电穿孔法:电穿孔法是将细胞置于高压脉冲电场中,通过电击使细胞产生可逆性穿孔,使周围基质中的DNA可渗进细胞,但也有可能使细胞受到严重损伤。 c脂质体法:脂质体法是应用人工脂质体包裹外源基因,再与靶细胞融合,或直接注入病灶组织,并使之表达。

基因治疗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生物体通过基因的突变来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说生物突变是生物体进化的基础[1]。同时,不利的突变会造成细胞形状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人类的某些疾病是由于其本身的基因的核苷酸发生变化有关,从而就引起了人们考虑从基因的角度来治疗某些用常规方法无法治疗的疾病。基因治疗(genethrapy)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致病基因所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等。20世纪80年代初,Anderson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概况;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Blease等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临床基因治疗,即腺脱氨酶(ADA)缺陷病的人体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成功。近年来,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因治疗作为安全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疾病治疗的历史进程。纵观基因治疗的整过程,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并使之表达是其关键环节,因此介导的载体选择便显得格外有意义了。本文介绍了基因治疗的常用载体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1 常用的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常用方法有两种,即体内疗法(in vivo)和体外疗法(ex vivo)。体内疗法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器官内灌输、皮下包埋等,但其缺点是基因转染率较低。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还是体外疗法,即先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载体细胞,然后将基因转染后的细胞回输给受者,使携有外源基因的载体细胞在体内表达治疗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最常用的技术则有三种:(1)体外处理疗法:将有基因缺陷的体细胞取出后,引入正常的基因拷贝后再送回体内;(2)原位疗法:使用载体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靶细胞;(3)体内疗法:将基因载体注入血液,定向寻找靶细胞并将基因安全有效地导入。 2 基因 治疗常用的载体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在受体中高效、稳定的表达,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基因治疗所采用的载体系统。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两大类:病毒性载体[2]和非病毒性载体[3]。 2.1 病毒性载体病毒性载体如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腺病毒adenovirus、腺相关病毒、痘苗病毒、疱疹病毒等。逆转录病毒应用最早,研究也相当深入,目前仍被广泛应用。慢病毒lentivirus

骨关节炎外科治疗进展

骨关节炎外科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1-07-05T11:29:13.1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孙波 [导读]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OA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髋、膝、肩、肘、手、足等关节均可进行置换 孙波(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人民医院黑龙江漠河 165300)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076-01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引起疼痛流行甚广的一种关节病,据我国初步调查OA发生率为3%,即3600万病人,与美国发生率基本一样,但在美国65岁以上有放射学证据的OA病人高达70%。我国正步入世界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因而老年OA的发生率在继续上升。 1 药物治疗 1.1镇痛剂(1)局部镇痛药,如辣椒辣素(Capsaisin)能使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P物质的小无髓鞘C类感觉神经元耗竭而起镇痛作用,使用浓度为0.075%4次/日或0.25% 2次/日,用后局部皮肤有烧灼感,一般应用2~3d即能发挥功效。(2)非鸦片类镇痛药,最常用和有效的是醋氨酚(acetaminophen),用量4000mg/日,被认为是OA的一线药物。(3)鸦片类镇痛药,如丙氧酚(Propox-yphene)、可待因、氧可酮(oxycodone)及曲马朵(Tramedol)等,当非鸦片类镇痛药无效时,可短期使用鸦片类镇痛药,时间不超过2周。 1.2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s)对OA的应用至今存在争论,虽其镇痛作用与镇痛药一样,但对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却不容忽视,特别对老年OA而言,曾有报告指出老年溃疡病的住院与死亡病例中,20%~30%与服用NSAIDs有关。再者,有研究认为NSAIDs对关节软骨的代谢可能产生有害作用。故对OA必须防止滥用NSAIDs。目前已有局部NSAIDs药应市,如扶他林乳胶剂、eltenac乳胶剂、消炎痛药膏等,经临床应用和对照观察证实有一定疗效。 1.3糖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从关节液的降解作用标志中显示,激素能有效地抑制OA的降解过程,可能抑制金属蛋白酶的活动而改善OA症状,但如大剂量应用激素却会妨碍软骨的修复过程,包括对氨基葡聚糖和透明质酸的合成。糖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适用于OA关节疼痛伴关节积液,注射前须先抽除关节液,作细胞学检查,激素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不可少于3个月,1年内限注2~3次。临床上过多地作激素关节内注射是有害的,须警惕激素副作用与关节内注射继发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基础,对OA来说尤其如此。 2.1病人教育提高他们对OA的认识和诊治预防知识,如美国有一些区域性组织举办定期的关节病自助学习班,随后由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人员每月与病人进行电话接触,使医患之间保持长期的联系,给病人以关怀和心理支持。 2.2辅助器械对于下肢OA,需使用步行辅助器械,简便的如手杖,能减轻患膝的负荷,其它如步行架、矫形器等。 2.3物理治疗这在治疗OA中占有重要地位,慢性期理疗可改善关节功能,急性期则有利于止痛和消肿。通常多用深部透热疗法,如短波、微波、超短波、超声波等。使用脉冲电刺激,对止痛和改善功能亦有明显效果。此外,利用矿泉疗法对OA也能起到良好疗效。 2.4体育锻炼慢性OA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可改善功能的能量,强调受累关节休息的观念,现已为医疗体育所替代,不过,体育锻炼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治疗目标,在病变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内,由病人自动锻炼,循序渐进。可分为:(1)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2)增强关节周围肌力锻炼,(3)增加耐力锻炼,如行走、自行车或游泳等,可增加病人的氧容量、改善心肺功能和糖、脂肪代谢,以增强耐力和体能。症状重的OA患者,开始时只能进行肌力收缩而不活动关节,且最好能在水中锻炼,因水中人体重量只达到陆地体重的1/8。 2.5减肥肥胖是OA的危险因素,减肥对负重关节OA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老年妇女而言。Felson报道体重在10年内虽只减轻5kg,也能减少膝OA的危险因素达50%。须鼓励肥胖病人进行耐力锻炼,持之以恒,既改善心血管的适应性,又促使体重减轻。 3 附加治疗 对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膝OA,可作为附加治疗的对象。 3.1膝关节腔穿刺生理盐水潮式冲洗,使关节囊膨胀,然后吸出液体,此法与关节镜灌洗相同,对减轻或缓解OA症状有效。 3.2关节镜下灌洗关节腔,或兼作清理术,适用于OA合并关节内紊乱,清理术包括增生滑膜刨削、取除剥离的关节软骨、修平关节面、切除骨赘、摘出关节内游离体、软骨缺损部钻孔、破裂半月板修切等。国外自九十年代开始使用钬激光,我国王立德等已应用钬激光治疗膝OA 133例,认为这是镜下清理术的最佳工具。 3.3透明质酸关节内注射保护关节软骨或刺激软骨修复,即软骨保护剂的研究,乃近一、二十年之事,如透明质酸、四环素及衍化物等。其注射目的在于重建滑膜液的粘度,叫做粘度补充(viscosupplementation),其次,透明质酸还通过蛋白多糖的聚集,对构成软骨基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医用透明质酸系由鸡冠提取纯化,近期的应用报道不少,对减轻疼痛疗效好亦较安全。 4 手术治疗 对一部分后期OA病例,需施行手术,才能解除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适应证为:(1)严重关节疼痛经各种治疗无效者,(2)关节功能严重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者。常用手术为: 4.1截骨术多用于髋、膝OA的矫形,通过截骨纠正关节力线和受力分布,达到缓解疼痛增进功能的目的。(1)胫骨高位截骨术,适用于胫股关节内侧室OA伴膝内翻畸形,张光铂报道67例87膝,术后1~5年组优良率为87%,术后5年以上组优良率72%,认为此术对60岁以下病人,是一种可延缓或免除关节置换术的措施。(2)股骨粗隆间截骨术,欧洲各骨科中心长期随访结果提示优良率为70%,适用于关节力线缺陷所致髋OA中、青年病人。(3)手、足OA,如拇指腕掌关节OA,有时施大多角骨切除。足部OA,作跖、趾骨部分截骨矫正畸形、改善足功能。 4.2关节融合术将病变关节融合于功能位,可获得稳定、无痛、能负重的关节,对年轻体力劳动的髋、膝OA,关节融合的远期效果要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可靠。腕关节或指间关节融合术,其整体功能也不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差。 4.3人工关节置换术是OA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髋、膝、肩、肘、手、足等关节均可进行置换。(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应用最广的手术之一,适用于65岁以上的髋OA,疗效较确切,术后随访优良率在90%以上。(2)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与全髋置换相似,我国全膝关节置换术起步较晚,八十年代开始仿制TCP(total condylar prothesis)假体,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满意。(3)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适用于一侧胫股关节室OA,此术国外已广泛应用,因为只切除病变关节面,植入假体少,手术创伤小,不过技术要求较高,需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抗肿瘤有效基因的筛选、基因治疗方法的选择、基因治疗的相关载体的选择及其安全性改造的研究逐步深入,使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迅猛,部分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肿瘤基因治疗仍然存在风险。本文对肿瘤基因治疗的应用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关键词基因治疗;肿瘤;治疗方法;载体 引言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已进入分子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多种疾病与基因的结构或功能改变有关,因而萌生了从基因水平治疗疾病的想法。DNA重组、基因转移、基因克隆和表达等技术的建立和完善,为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奠定了基础。 1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1.1基因治疗的诞生和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布莱泽首次在医学界提出了基因治疗的概念;进入80年代,对基因治疗能否进入临床存在很大争议。直到1990年,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才正式批准了第一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人体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一名年仅4岁患有先天性腺苷脱氨酶缺乏症(ADA)的小女孩,经过基因治疗技术导入正常的腺苷脱氨酶基因,患儿的免疫能力得以提高,获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这项临床试验的成功是当今生物医学发展最重要的篇章。 此后,世界各国都掀起了基因治疗的研究热潮,许多人认为这预示着基因治疗时代的到来。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一份DNA研究的历史档案,记载了自1943年Avery及其同事McLeod、McCarty证明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以来所有发展的里程碑,档案上清楚地显示基因治疗是当今基因生物技术最新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基因治疗的诞生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最初基因治疗技术达不到预期持久稳定的治疗效果,在不断遭到质疑的同时,人们便逐渐对其丧失兴趣。1999年,美国一位患有先天性鸟氨酸转甲酰酶缺陷症的18岁少年Jesse Gelsinger,在宾西法尼亚大学人体基因研究所施行基因治疗4天后死去,致使基因疗法遭受重创,人们对基因治疗的热情骤然间降至冰点。在人们怀疑基因治疗安全性的同时,美国FDA终止了该大学的8项正在进行中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但随后的调查结论证明,问题不在基因治疗本身。死者在治疗前正在发热,其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