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解释了一切

弗洛伊德:性解释了一切
弗洛伊德:性解释了一切

弗洛伊德是什么人?是一个病人,一个变态的人。似乎只有这种人,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做些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

性学三论

第一篇性变态

弗洛伊德把人与动物皆有的,与觅食冲动相似的性本能、性冲动称为原欲(libido)。在一般人看来,性冲动并不存在于童年,只有当青春期后才出现两性间的吸引,导致性交合行为。上述想法是错误的。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弄清各种与性对象(那些发出性的诱惑力的人物)和性目的(对性冲动竭力追求的东西)有关的变态现象,以及这些变态现象与正常现象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一、关于“性对象”的变异。

按史诗中的传说,人最初原是单性的,后一分为二,有了男人和女人。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经过一番曲折奋斗之后又重新结合为一体。所以当听说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女人宁愿舍男人而与女性相爱,人们便大为迷惑,称这种专爱同性的人为同性恋者。

(一)性颠倒。

(性对象的颠倒,即同性恋)

性颠倒者的行为类型:1、完全颠倒者。这些人追求的性对象自始至终都必须是同性,厌恶与异性的性关系,即使勉强与异性性交,也不能从中得到乐趣。2、两栖性的性颠倒者(性心理半阴半阳)。性对象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没有确定的特征。3、偶尔颠倒者。属于某种特定情境中,当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时,暂以同性作为满足的性对象。

颠倒现象的成因:性颠倒并非缘于退化现象。它常发生在心智无损,其他方面均与正常人相似或智力、修养有高度成就的人身上。也出现在文明古国文化发展高峰期或在原始民族和野蛮人中流行。性颠倒亦无法用先天性解释。因为许多性颠倒者早先曾有过强烈的性印象的震撼,留下了同性恋的后效。再就是某种鼓励性的或压抑性的外在影响力,对颠倒起加强或固臵作用。催眠联想可解除性颠倒。因此不能用后天习得作说明。有很多人幼年经历过诱奸或相互手淫等,但后来并没成为性颠倒者。

双性理论:解剖学发现,有些人的性特征极为模糊,雌雄难辨。这种阴阳人的性器官存在男性和女性性器的特征。特殊案例的真性阴阳人,两性器官皆得到完全发展。一般情况下,两种性器官都发育不

全。这些反常现象使我们无意中发现了正常发展的真相。那就是从形态上说,某种程度的双性倾向完全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异性器官的残迹,只不过有些已经正转化,作了别的用场,另一些则成为一无用处的残存器官继续存在。这种印象被引申到精神范畴,人们得出“性颠倒的变态源是心理阴阳人的表现”。心理上的阴阳人与解剖学上确实可见的阴阳人之间没有确定的连带关系。有人强调性颠倒者在次要特征方面的差异,但它原本常出现于异性中,很多人一身兼具两性的特征,但并不是性颠倒者。心理阴阳人的观点同样不能完全站住脚,因为伴随着性对象的变异,他们的其他精神机能,比如明显的异性特性及性冲动一定会有所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发现,这种性格上的颠倒仅仅出现于女性性颠倒者身上。至于男子,就连那些具有典型男子气的人也常常有性颠倒现象的出现。还有些专家论述双性人形象“是在一个男性的身上错装了女性的脑子”或“男性中枢、女性中枢”等。经过上面探讨,我们得到两种见解:双性倾向自然也存在于性颠倒者身上。但除解剖学发现的东西外,不知其具体涵义什么?我们讨论的是性冲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障碍。

持心理阴阳理论的人认为,性颠倒者的性对象与正常人正好相反,男性觉得自己像女人,同性的体态和心智对其充满魅力,寻求男人的抚爱。这只符合大部分性颠倒者的情形,但不是基本特征,因不少男性性颠倒者,其仪态举止俨然是男子汉大丈夫,以具有女性气息的同性为其追求的性对象。如若不然,无法解释男妓们为性颠倒者服

务时外观上模仿异性,涂脂抹粉,娇柔作态。事实上,性颠倒者的性对象,是融合了两性性特征的人。雌雄同体者乃是他在徘徊于对男人的渴望和对女人的渴望之间达到的妥协,前提是性对象必须具有男性的器官。女性主动型性颠倒者多表现出清晰无误的男性体态及心理,在其性对象里多追求柔弱的女性气质。

性颠倒者的性目的:男性性颠倒者以相互手淫为最多,而非肛交。女性性颠倒者以口腔粘膜的相互接触为常见。

结论:经上述探讨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过去我们过于看重性本能和性对象的关系,其实本能与对象间是可分离的,性本能可能与其对象无关,也不是由性对象的刺激激发的。

(二)以性发育尚未成熟者或动物为对象。

(即“恋童症”或“恋兽症”)

恋童症和恋兽症都是极端的变态,与性无能的孩童或畜生交媾。性的吸引力如此之大,竟然使得物种间的界限都消失了,性的对象亦花样繁多,甚至被贬值到如此地步,恋童症或恋兽症者并非是精神病患者,不少性生活异常者其他方面与常人无异,但性问题上始终跟不上步伐。结论是:人的性冲动很少受高级精神活动的驾驭,许多情况

下性对象的价值或意义并不重要。

二、性目的方面的变异。

正常的性目的是两性性器官的交媾。它伴随一些接吻、拥抱、抚摸等预备动作。这些动作畸形发展,造成性变态的两种:性交媾时使用的部位发生解剖上的变化;预备性的附属接触被延长。

(一)解剖学上的变位。

对于性对象的过分估价:人们内心对性对象的估价不会仅限于性器官上,而会扩散到其他方面。当过高评价性对象,使性目的渐渐冲淡了性器官结合的限制,此时身体其他部分就变成了性追逐的目的。

口唇粘膜的使用:人们对以嘴唇(舌头)与另一个人性器官接触的反常现象感到恶心。而这种厌恶感正是用来阻止原欲对性对象的高估的力量。通常此力量不是指向性器官的。如使用恋人的牙刷,忍不住翻胃。但当异性器官成为厌恶对象时,就成为歇斯底里症的常见特征。

肛门的使用:以肛门为性目的的反常现象,因厌恶感而受阻的程度大于前者。肛门粘膜在性方面地位,男女皆有使用。恋童症中表现尤为突出。

总之,性本能在欲占有其对象时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解剖学上变位的另一原因是口腔和肛门粘膜常被作为器官对待。

性对象的适当替代品:恋物症。盲目的激情加上性目标的放弃,使性对象被与其无关的东西替代,如足踝、发丝、内衣等。某种程度的恋物属正常。中间状态是性目的不很正常,但还未错乱。如性对象具有某些特定特征,一旦恋物的追求得到固臵,崇拜的物品本身的成为性对象就是病态了。恋物的原因可能是难以被人把握的某种象征性思维发生作用,象征的含义与童年的性经验大有关联。

(二)对暂时性性目的的依恋。

新意向出现:所有阻碍性目的达到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促使人们停留在预备性动作上面,变成取代正常部分的性目的。

抚摸与观看:一定程度的抚摸或观看是达到正常性目的的前奏。当个们的兴趣从性部位转向全身体态,便成为艺术性的升华,但当观看超过下列三种界线便成为反常。当它完全局限于性器官时;它压倒了正常人所应有的厌恶感(窥视症);它不仅不能促使人达到正常性目的,反而压制性兴奋(暴露症)。

虐待症与被虐待症:使性对象痛苦的主动倾向根植于性本能中的侵略欲的征服欲,痛苦与残酷中包含了快感与乐趣。而被虐待症是自己喜欢尝受到对方所造成的痛苦的被动倾向,是一种把自己比作性对象的结果。施虐受虐常在同一个体上得到表现,这与双性现象相似。

三、各种性反常的共同规则。

性反常是否病态:性目的变位多少存在正常人性生活的隐秘部分。

性本能乃一切本能中最不好控制的一种,一旦它克服了阻抗,就会造成极端的尸奸、舔大便等,但这种人却在其他方面十分正常。所以我们讲性反常行为具有病态特征是指它具备排它性与固臵性,与常态下的表现相比较下的不正常。在最令人厌恶的性反常里,有丰富的精神能量参与转化其性冲动的过程。

两个结论:性冲动受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羞耻感、厌恶感)限制,引导其向正常状态发展;性冲动由许多不同成分组成,当某些成分脱离整体便导致了性反常。

四、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

精神分析:性本能是心理症的能源站,他们性生活的全部、大半部或部分都表现在症状中。如歇斯底里症就是性的本能被压抑封闭在潜意识中,由于感情方面的力量,不能宣泄和表达,最终经由转化的历程而以肉体的变化表现出来。歇斯底里的患者往往同时遭受性饥渴与相反性排斥两大压力的夹击。当环境成熟的刺激影响,无法逃避真正的性需求时,他们便发病了,原欲转化为躯体症状,以摆脱眼前的难堪。

心理症与性反常:心理症是性反常的负面(被动性)表现。因为我们能感到患者潜意识中的性反常及原欲固臵;每一变位都可在其潜意识中发掘出;其构成成分是对立成双的欲望。

五、部分冲动和快感区。

本能指一种源自肉体而表现精神上的内在刺激。另一种设想是在体内器官中配有两套不同刺激作用,其中一套所产生的过度刺激,我们称之为“性”。所涉及的器官为快感区,那里发出的性成分叫部分冲动。某些性反常现象里,性活动以口腔或肛门为主。此部位的快感作用与正常性交过程的快感一样。暴露症中,眼睛成了快感区,痛苦与虐待的性冲动中,皮肤成了快感区。皮肤的任何一部分以及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可能是一个快感区。

六、心理症中性反常现象盛行的原因。

反常现象的发生一是由于性的内在抑制因素(先天体质因素),再就是由于偶发因素原欲脱离正常性目的及性对象。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当体质与经验都导向一个倾向时,心理症才趋于极端。

七、关于幼儿期性欲。

每个人或多或少存有性反常现象,正常人与心理症患者没有明显分界,多数人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一切性反常现象之根基的素质只能在儿童早期印象中找到。心理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患者依然保持或退回到幼儿性欲阶段。大部分正常人通过有效的节制及其他努力,享受正常的性生活。

第二篇幼儿性欲

一、前言。

一般人认为幼儿是没有性冲动的,性冲动只始于青春期。同样解释成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多强调遗传而忽视童年期影响。人类最初几年的记忆存在不可理解的空白年代,远远落后其他心理活动。这种遗忘与成人心理症患者的遗忘症相似,原以为忘却的印象却在精神内部

留有深刻痕迹,成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因素。幼儿期的全盘遗忘与幼儿期性冲动直接相关,与其性生活有关的现象意义深远。

二、幼儿的性潜伏期及其中断。

幼儿性冲动的胚基与生俱来,它持续一段发展时间,又经历抑,直至性发展达到最旺盛期,性抑制被突破。

性抑制:在完全或部分地潜伏期内,精神力量的发展(厌恶感、羞耻感、道德感、审美感等)开始抑制性生活。

反向作用与升华作用:幼儿期性欲多少或全部偏离了性的用途。这种舍性目的而就新目的的性动机及力量称升华作用。升华作用是文化艺术与成就贡献的无穷源泉。由于生殖力的后延,幼年性冲动的不可用(形成潜伏的主要原因),快感区不能带来愉快,便生出反向作用。精神堤防借以建立,人类德性得到成长。

潜伏期的中止:幼儿期性欲的如上结局是理想教育下的结果。教育家把儿童期一切性的表现视为“坏”,我们应澄清他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幼儿性冲动的真相为何物?

三、幼儿性欲表现。

拇指吸吮现象:吸吮手指(包括规律性地拉动自己的耳垂、或拉扯别人)的乐趣可使人浑然忘我,出现类似性高潮的反应。许多儿童从吸指头过渡到手淫。

自体享乐:幼儿性欲的明显特征在于它的冲动不是指向他人,而是在自己身上寻求满足。嘴唇是快感区,当心满意足的婴儿吸吮母乳,粉红的脸蛋在微笑中沉沉入睡,其情形与成人性满足后何其相似。嘴唇敏感的孩童往往长大后喜爱接吻,另一种导致错乱(男性可能会爱吸烟喝酒,女性吃零食)。如果潜抑作用占上风,他们反而会厌恶与吃相关的行为(呕吐窒息感、喉涨感)。

幼儿性欲表现的三大特征是:它的来源与身体中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寻食功能密切相关;它尚不知有性的对象,是自体享乐;它的性目的受快感区直接控制。

四、幼儿性欲的“性目的”。

快感区特征:它必须是皮肤或粘膜的一部分,刺激时能得到明显的快感,具有律动性,与挠痒感觉相似。

幼儿的性目的:当幼儿有一种奇特的挑逗人的紧张感存在,以及

心灵深处有种敏感或痒感出现,投射到周围的快感区时,儿童建立了满足性冲动的欲望,其性目的是意在运用外来刺激来摒除那种源自内心而存在于快感区的敏锐感,从而带来满足的感觉。这种外在刺激的方式通常与吸吮动作相类似。

五、自慰(手淫)的性表现。

肛门区的活动:与唇部快感区一样。积粪通过肛门,对粘膜造成明显刺激,其中包含着说不出的淋漓之感。憋粪不排,本意在于更大刺激肛门区,以达到自慰的目的。

生殖区的活动:与排尿有关,有男性阳具、女性阴蒂,受分泌物刺激时能激起性的兴奋,消除刺激和带来满足的方式是经由手的接触摩擦和大腿的闭合。这种自慰行为为这片快感区在未来性活动中的雄霸地位作了准备。

儿童手淫的第二期:幼儿自慰历程一般较短,并在潜意识中烙下深刻印象,它决定了正常人的性格及青春期后患心理症者的症状。经过精神分析,可使被遗忘的或伪装转换后的材料浮现在意识层面,以此来根除强迫性行为。

幼儿手淫的再现:婴儿期的性兴奋在童年的岁月会再现,成为一

种自发的、要求着自慰之满足的痒感,或形成一种类似遗精的过程。其性活动再现的外在诱因主要来自成人或其他小孩的教唆。如恋童的性对象,或以手淫获得生殖区的快感。由于诱导作用,导致性生活的变态,说明人性中有原始的性反常的倾向。

部分冲动:幼儿性生活大都控制在自己的快感区部分,但也带有视他人为性对象的成分。如幼儿除了喜欢展示自己的裸体或性器官外,还有想看别人的好奇心。若不建立起阻抗,便会滑人自淫或窥视症,如遭潜抑,则以心理症症状表现出来。幼/L性冲动具有残酷的倾向,此倾向与快感区无关,是来自征服的冲动。对于那些对待动物和伙伴特别残酷的儿童来说,他们早年可能经历过极强烈的性快感区的感受。我们必须禁止对儿童臀部的惩罚,它往往是导致被虐待症的根源。

六、幼儿性欲的研究。

好奇心:3岁到5岁期间,儿童探索与求知的欲望也开始了。它的活动一部分固然来自掠夺欲的升华,另一方面来自视淫冲动,其好奇心深受性问题的吸引。

狮身人面兽之谜:第比斯的狮身人面兽之谜的还原是婴孩从何而来?一般儿童都很痛快地接受两性存在的事实。男孩一般认为所有人

与他一样具有同样的性器官。

阉割情结和阳具羡慕:当男孩得知其他人并不都像他有一样的性器官,而且其性器官会因阉割而失去时,经由震惊、反抗、挣扎最后承认这一事实。女孩因得知不像男孩具有阳具而很快承认现实并羡慕男性的阳具,希望自己是男孩。这是男性摆脱不掉对男性的鄙视和女性自卑的根源。

关于诞生的理论:幼儿对于“孩子从哪里来的”问题产生过强烈兴趣。回答问题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往往认为吃了特殊的东西,然后像大便一样孩子出世。幼儿的理论让人联想到动物泄殖腔。

性行为中包含的虐待意味:由于成人考虑不周,将性行为暴露孩子面前,他们便对性行为留下一种欺负、侮辱、带虐待性质的行为。

幼儿探讨的注定失败:由于孩童无论如何不可能知道精液的授精功能及女性生殖道的存在,所以他们对性及生命的设想和猜测,最终是劳而无获,茫然不知。这种情况常常永久地挫伤儿童的求知欲。自此之后,他面对周围人时总免不了会有一种强烈的隔离和孤独之感。

七、性组织的发展阶段。

性器官前期组织:主要指生殖区尚未扮演主角时性生活组织系。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性器官前期体系是口欲体系,性目的在于把对象合并到自己体内。吸吮指头便是这阶段的残迹;第二种是虐待性的肛门性欲,性有两极分化,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外部的性对象已存在。以上体系可能持续终身,一直支配性生活的大部分。它还具有那成对又相反的冲动(如爱恨交织),我们称之为矛盾心理。

对象选择的两个时期:第一时期3到5岁间,性目的纯属儿童式,到达潜伏期突然或渐渐消失;第二时期始于青春期,有了性生活的明确形式。由于潜伏期把性对象选择分为两次出现,这对病态行为的出现影响很大,也是人们之所以不能把欲望全部集中单一对象的原因。

八、儿童性欲的来源。

机械性兴奋指当身体作机械式的规律性摇动时发生的性兴奋。儿童追逐此种方式,后经潜抑将其化为厌恶,对机械式摇动的惧怕常与歇斯底里式的创伤性心理症并发。第二来源是肌肉的活动,从肌肉的活动中(打架等)提取性兴奋(虐待冲动的根源)。强烈的情感活动包含有性兴奋的因素(施虐、被虐的根源)。最后一种引起性兴奋的活动是智力活动。由于每个人的性构建有其独特倾向,不同来源的贡献因人而异。

逆向影响:所有从身体其他功能导向性活动的路线或通路,其反方向亦可走通。如性满足可以通过摄取食物而达到,反过来此区域性功能一旦有了障碍,也可以干扰营养的摄食。心理症的症状常表现为非性方面的身体功能错乱及性的欲望的升华都是同理。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

青声期开始寻找外部性对象,所有性兴奋的其他来源都开始服从首要的生殖区。当新的关系和新的构造需要复杂的机制去完成时,如不及时妥善地建立新的秩序,发展过程受抑制,病态的紊乱便可能发生。

一、生殖区的首要性及前期快感。

性生活最终定型于生殖区参与的第三期。此时个体内外生殖器已成熟,性兴奋进入状态,精神肉体产生紧张感,有了性行为的预备动作。性兴奋的紧张必然伴随愉快感,经由排泄,快感得到满足,原欲的紧张感消除。前期快感是由儿童期快感区激动产生的。终极快感是随青春期的排泄而获得的。许多反常形成的机制在于阻止了前期感向终极感的发展,如强迫性行为。

二、性兴奋问题。

性物质的释放可中止性兴奋,相当程度的性紧张是不可少的;性腺的割除并不能消除性心理特征;性兴奋受分泌物化学变化的影响。

三、原欲理论。

原欲是一种或大或小的用来测定性兴奋领域内的不同过程及变态的力量。原欲(根据共源泉和属何种心理过程)有质与量的差异。性兴奋不仅来自局部,更多来自全身各器官。自我原欲可投射到特定对象上去(以紧张力呈现的对象原欲),化为个人性生活的状态(可用来解释转移型心理症),最后从对象中撤回,再度变成自我原欲。原欲论可用来解释心理症及精神病状态。四、男女之间的分化。

男女除天性方面有差别外,女童性抑制较男孩来得早,程度也少些。她的性潜抑倾向明显,部分冲动呈现被动型。而自体享乐和自慰式性表现,男女无异,原欲也都是男性的(即主动的),只有对象才分男人或女人。女人主要快感区在阴蒂,它与男性的阳具相似。青春期的潜抑作用在女人身上是性抑制的加强,而在男人身上却是原欲的进一步被刺激,能量增强。由此造成男逐女。女性阴蒂作用是把性感的激动由它顺利传达到紧邻的女性阴道上去。如传导不顺,产生性冷淡。女人之所以易患心理症(特别是歇斯底里症),根源在于首要区的此种转换及青春期的潜抑作用。男人从儿童向成年过渡无需这种转换。

五、对象的寻求。

婴儿性对象指向双重功能的母亲乳房,以后失去了性对象,变成“自体享乐”,直到潜抑期过后,与性对象的关系重建。在整个潜伏期内,儿童都在学习怎样去爱那些满足他们要求和帮助他们的人。这其实步过是那种吸吮母乳的原始性感模式的一种延续。父母的爱抚行为,激发了孩子的性本能和加强了这种本能日后的强度,无意中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但若过分的溺爱或受其他成年人诱导,可导致潜伏期中断,长大后承受不了一丁点的爱抚的减少,从而沾染上心理症的症状。此影响比遗传更为便当。如原欲不能满足,化为不安、焦虑、胆小等。成人,反之亦然,当原欲不能满足而焦虑不安时,表现得像孩子般,如害怕独处等。

男孩恋母,女孩恋父。这是儿童期的性对象的特征。潜伏内期他们开始要克服和放弃明显乱伦的幻想,构筑起防止乱伦的堤防和其他一些对性施加抑制的途径。脱离父母的管束,竭尽其能地疏松他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从而青春期中最痛苦的精神历程得以完成。性爱与对父母的纯净之爱原是出于同一根源。后者是幼儿期原欲的固臵。如此阶段步能摆脱对父母的依恋,那她以后往往会成为冷淡的妻子。同样道理,若健康的人因失恋得病,是因为他的原欲退回到幼儿期所依恋的对象上去了。

双亲的情爱乃是幼儿心灵中最重要的内容,由于提防已建立,性对象的选择C不可能是他们的照顾者,而是与父母相似的外人(不无父母的影子)。即便是情人的嫉妒心理,可追溯到幼年的经验。如果双亲不和,常常争执不休,婚姻不愉快,其子便很有可能在性的发展中产生错乱,甚至出现心理症。

性对象的选择并非轻而易举地指向异性。能抵制性对象颠倒的最终强大力量无疑来自异性性特征间的相互吸引。此外还有社会性的权威禁忌,儿时受异性家长照顾的记忆,受同性家长的阻挡、竞争等。在歇斯底里的患者中发现:父母离婚、分居或过早死亡的单亲子女,其全部爱情皆被剩下的单亲所吸收,因而决定丁这个孩子在日后选择性对象所期望的性别,终于导致了永久的性颠倒。另外,青春期肉体与精神两者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不平行,直到强烈的性欲冲动震撼了生殖器的神经系统,才使性欲功能的身心合为一体,从而达到正常状况。成年人的性本能来自幼儿期的多种冲动,这多种冲动组织合并起来,又指向单一的目的。性反常是人类性本能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癖性。一切脱离常态的性变异是整个性发展的中断和幼稚病,或是正常本能的分崩离析。青春期内,由于生殖区的软弱,原来应该发生的各要素的聚合现象便不能发生,致使性欲中其他一些较强的部分取而代之(代替生殖区),从而形成了性的反常。

只有免费,才是正道。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 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 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 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 1、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于后来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 2、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是完全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人们内心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行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对我们行为、举止、生活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和验证,提出无意识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本能学说、梦的学说。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1)“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2)“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阙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渗入意识的层次中,通过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而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无意识是人的内驱力之源,其中本能、欲望和各种冲力赋予人的一切活动能量。(3)“前意识”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浅析 《爱情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与《性学三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三者构成了“泛性论’的核心。所谓“泛性论”就是一切从性谈起,一切归结于性。但是,当我们把弗氏的大部分著作阅读之后,就不难得到一个印象,他所指的“性”,除窄义的男女之事外,实具有更深远的涵义。 原欲(即力必多—libido),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需要,如同饥饿一样,它需要获得满足,但不同的是,其满足的方式远比单一的饮食广泛得多。由原欲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作为性欲冲动,可直接进行发泄和满足,但也可以经转化而升华为动力,成为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源泉。然而,这种原欲所积累的能量,不一定都能顺利地满足或升华,在某种情况下,由于遇到阻力,则可变为畸形发展或是倒错,甚至出现性心理发育的反向退化或停滞现象,这些都会反映在人们对爱情选择、爱的对象和目的以及性满足的方式方法上,于是在心理学上形成一组特殊的变态病;或由于过分的压抑而形成各种心理症。这就是《爱情心理学》所涉及的中心内容。 由此可见,弗氏所著《爱情心理学》并不是一本谈情说爱的心理学,也不是就正常爱情过程做心理上的探讨和阐述。它的出发点旨在通过各种性变态以及心理症,对人类性心理发展做出反证——由病态推论正常的发展过程。现实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变态者,长期以来,医学家、心理学家找不到合理的科学解释,弗氏则基于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创造性地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进而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精神分析学体系。因此,当我们阅读《爱情心理学》时,万不可从中找出自己可效法的规律。它只能帮助我们去较好地研究精神分析学说,而不能把它作为爱情的指南,更不能依此来片面分析自己或他人的爱情生活,并从中为某种行为寻找什么心理的依据,因为,不懂精神分析技术,很难对人对已做出正确的评价。 浅析(一) 什么是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 精神机制亦即心理机制。我们说任何一种精神现象或行为方式都具有其心理背景。表面上看是一哭一笑、一言一行,但其心理活动可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正如制作一颗螺丝钉,成品是那样轻而易举地掉下来,可是其生产工序流程的每道环节都要为形成这颗螺丝钉做准备。螺钉是受机械制约的,人的行为则受心理过程的制约,但这种心理过程,不仅在你的意识控制之中,有时连行为者自己都难以党察到,此即所谓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在研究歇斯底里患者时,发现他人的症状是受着一种患者本人也意识不到的力量所支配。通过催眠疗法,能使患者暴露出这种支配力量的内容,一旦患者意识到其内容,症状便会消失。于是他得出结论说,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着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意识到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它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如同冰山下的海洋,冰山是可见的突起,而海洋则是无尽的辽阔。潜意识是人类本能冲动的源泉,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下去的不能满足的欲望的总仓库。为了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泄,需要进行大量的秘密的心理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机制”。由于这种机制有其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反应方式,所以不能以人们所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去衡量。例如做梦和一些不可思议的变态心理症便是如此。即使是在正常人的精神活动中,有的也难免要流露出自己也不能理解的言与行。一位议长,在众议院致开幕词中,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论,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后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复强调、深入研究的则是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 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1)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解释了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动机,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解人类活动的一把钥匙。正是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发现,支起了一个巨大的拱门,精神分析的潮流就从这一拱门源源流出,并显示了独特的思想个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分支主要包括 5 个方面:一、梦心理学。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认为" 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 (2)同时他还提出 了梦的工作机制,探讨了自由联想等释梦的方法和技术,将梦的

分析看着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二、过失心理学。根据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种失误,如口误、笔误、遗失、遗忘、误听、误读、误行等,都是无意识动机与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体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暴露。三、变态心理学。传统的变态心理学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则将病因转向了对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的分析,他指出,变态心理可以说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的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而这些变态心理大多是对早期婴儿的性满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与施虐、自恋、同性恋、恋物淫、窥淫癖等。四、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 )、"自我" ( ego)、" 超我" ( super-ego )。" 本我" 的构成是被称为" 力比多" (libido )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而"自我"则使本能现实化理性化了,它已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其行为准则是"现实原则",它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儿童时期所认同的双亲或社会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 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 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 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 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 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固 着是指里比多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在继续发展 到下一个阶段。倒退是指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比多又倒流回先前停顿的地方。在弗洛伊德看 来一个人的个性或人格在五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早期里比多的发展无论是固着还是倒 退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或时期); 口欲期oral stage:1岁以内。形成安全感。咬拇指,恐怖症,自卑、自恋等。 肛欲期anal stage:1-2岁。形成自主控制。强迫,清洁等。形成肛门排出型性格或肛门滞留型性格。 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俄底浦斯期oedipus stage: 3-5岁。两性吸引。孩子在希望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男孩子因为自己有阴茎而感到骄傲,向父亲认同,与父亲竞争母亲,同时担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_万菲

第12卷第4期武钢职工大学学报Vol.12No.4 2000年11月 J ou rnal of Univ ersity for Staff and Work ers of W IS GCO Decem ber.200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万 菲 (华中师大中文系 武汉:430072) 中国分类号:B021 文献标识码:A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而在一八九五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共同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则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赖以创立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着禁止相互制约且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神病治疗方法及其理论,是从特殊的非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出发,进而推及到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过程的解释。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的最底层有着神奇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人们意识到心理过程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远离人的意识的广博深蕴的心理层。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本身就是由各种成分汇合而成的混合体,不仅包括有意识的,而且还包括无意识的,而无意识乃是人的心理更为原始的更为广泛的领域。于是对无意识的实质和无意识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揭示和说明,便构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无意识和性的本能、冲动。第三,就某种意义说,哲学也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弗洛德反对把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哲学体系对待,实际上他在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初始就使这一理论潜藏着从哲学方面加以推广的思想倾向,终于在尔后精神分析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具备了某种哲学性质。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看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但精神分析理论是否如弗洛伊德称之的,具有那么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关键在于它的理论基石是否可靠,是否科学,是否经得住历史实践的检验。 无意识学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弗洛伊德曾经把这一学说作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以无意识作为心理的基础,可以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领域,即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是心理结构的深层领域,是它的最原始的基础,是心理系统最根本的动力。我们称之为意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潜在的无意识的条件下,即在不能被心灵理解的状态下存在的。无意识的存在领域远远超过了意识,除了在特定条件下进入意识领域之外,大部分无意识的东西便以各种改装的形式,在意识的舞台上露面亮像。无意识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本能冲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冲动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举凡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意向就组成了无意识的内容。弗洛伊德对意识独特的见解是认为意识又始终处在与无意识的冲突之中,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虽然有家长的地位,但这种地位的基础是脆弱的、不稳固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由于无意识的作用而发生分裂。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存在一个前意识领域。所谓前意识就是意识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人的心理结构就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三个领域或系统、层次构成的,无意识处于深层,意识处于表层,前意识是表层的储存库,这三个领域组成一个动态心理结构,它们始终处在相互渗透、流动变化之中。如果三者处在协调平衡状态,那么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常态的性质;如果三者处在不平衡的紊乱状态,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变态的性质;变态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的症状。这 来稿日期:2000_05_29 作者简介:万菲,男,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於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七岁以後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两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 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关于改进男女生异性交往指导的对策建议: 家庭、事业、健康是人生幸福的三大基点,因而异性交往指导应该成为家庭和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成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基本内容之一,有关教育工作应该系统化、有序化开展,从生理、心理不同维度配合开展。我认为: 1、要引起足够的高度重视。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除了敏感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要进行科学的指导。在学生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的背景下,学校要组织专门的机构研究有关问题的对策,不要把有关问题放任给班主任个人自由处理,学校还要担负科学指导家长进行有关教育的任务,努力使家庭和学校有关问题的教育统一化、科学化。 2、各种教育一定要切合实际,把情感教育作为基点内容,超前系统地开展。 教育要结合青少年成长的阶段性特点,提高针对性。初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和建立广泛的亲情和友情;高中着重从处理情感问题着眼,如如何看待在异性交往中的各种特殊感觉、在与异性交往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等等;高中的生理教育还要具体一些,如如何处理性冲动等,这些都是学生成长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1997年第2期(总第74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 张丽锦 (宁夏大学基础部讲师,宁夏银川,750021) 如今谈弗洛伊德已不具有什么新意了,不论提及精神分析的哪个部分,不论对弗洛伊德进行褒或贬的评价,都不带有什么开创性或挑战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分析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事实已经证明,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对精神病学、心理学乃至关于人的一切学科领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其理论对传统的心理学关于人的研究是一个令人惊骇的挑战,尽管这一挑战现在以至将来都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新理论的挑战。 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潜意识论和性欲论两种主张,笔者认为:本能论是该理论的核心,无论是潜意识,无论是性欲,归根到底,都是本能的范畴。 精神分析所含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仅基础部分就包括潜意识论、性欲论、人格理论等,在此基础上又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和战争攻击等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领域。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划分是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者们人为进行的,在精神分析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各个方面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本文的目的旨在阐述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潜意识论、性欲论和人格理论是以本能思想为核心和基础的,并且试图对其本能论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一 本能的概念及精神分析理论的本能性 对本能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众所公认的权威概念,但各种关于本能的概述至少都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本能的非习得性,即本能具有先天遗传特质;(2)本能是一种力的冲动,即具有倾向性;(3)本能不是封闭性的。弗洛伊德对本能界定为,“一种源自体内而表现在精神上的内在刺激”[1]、“在本我的需要所引起的紧张背后存在着力,称之为本能”[2],同样也包含上述几个特征。 弗洛伊德关于本能的论述主要在于本能的起源、对象、目的和动力即它的特性和种类的划分两大部分,它们构成了其理论的本能论部分。我们之所以视本能为其理论核心,是因为我们认为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论者,强调决定人的行为、人的本质的是内在的本能,而不是外在的别的什么,人性的本质是由基本的本能组成和决定的。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无论是潜意识论、性欲论,还是其人格层次理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构筑起来的。他首先以本能思想为核心建立其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厦,充分强调其基础理论的本能特质;其次,通过对本能的特性和分类的探讨导源出他的注重生物基础的人性理论;第三,用本能论的思想广泛地解释社会现象,进一步突出了其理论的生物学特性。尽管他也看到了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因素,但为了突出其理论发现,最终还是夸大了生物特性。一种思想既促使他努力探讨人的深层心理,也促使他把所有发现归结为一,造成科学认识和理论研究的偏激。 二 弗洛伊德本能论思想的产生根源 作为本能论者的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当时科学背景和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的。尽管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为某种思想体系提供客观背景和思想家如何在这一客观背景下提出建立这种思想体系和方法的方向问题,是不能混淆的两码事,前者涉及到的是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后者则是思想家本人理论的主观出发点和自身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但一个新理论的形成,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弗洛伊德成为本能决定论者也是基于同样道理一是当时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是他本人生活、学习经验和个人的研究品质。本能论思想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而强调人的生物本能性,另一方面受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摘要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学习掌握他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层次等方面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对发展心理学知识和精神分析学派学说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和构建心理学理论。本文主要论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之后的感悟。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人格层次;心理性欲发展 正文 引言 自1879年心理学宣告诞生以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各大学派纷纷登上历史的大舞台。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它们的创始人也早已远去,但是这些学说和思想却没有过时,它们仍在引起争论、激发研究、被批判和被赞扬。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学在对诸如人类的本质、个性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等基本的问题提供答案上就表现出诸多不同。 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等诸多弊端,因此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并不像斯金纳、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成果一样得到支持和赞成,相反,他却受到了来自心理学界的质疑。 但是我认为,一个理论即使没有提供最后的答案,在实际情形中也可以是有用的;即使得不到证实,也未必是错误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确存在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成就,因此我打算在本文谈一谈我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粗浅的理解和感悟。 1.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 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弗洛伊德形成了他的人格发展的性心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要经过若干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每个阶段都以本能的满足和外部世界的限制之间的冲突为特征。如果儿童在一个阶段获得太少或太多的满足,那么他可能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分满足还可能造成固着,或者力比多能量在此阶段的部分投入,它导致后来生活中的行为具有那个特殊阶段的冲突的特性。 1.1人格的三个层次 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以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来看个性。 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是随着新生婴儿出生就具有的、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和基本欲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张昱教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著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著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年龄(岁)性敏感区行为特点 口唇期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2分)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 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内容 婴儿期(0~2岁)信任对怀疑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 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 重难点突破: 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 课程设计: 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 “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 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id)

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 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 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超我:( super ego)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 “X图”和发展层次图”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 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 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 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 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