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果品贮藏保鲜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对策

我国果品贮藏保鲜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对策
我国果品贮藏保鲜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对策

我国果品贮藏保鲜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对策

入世后,我国的水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宗农产品,水果是最有希望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之一。近10余年,我国果业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显赫,令世界瞩目。2003年,水果种植面积已达9436.7千公顷,水果总产7551.5万吨,分别占世界的18.0%和15.7%左右,均居世界主产国首位。然而,我国水果出口率(出口量生产量的比率)较低,还不足2%(表1);而且水果出口价格偏低,2001年每公斤平均贸易价为0.31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3%。

表1.

2003年中国水果产量占世界比重及出口率

种类产量(万吨)中国占世界比重(%)出口量(万吨)出口率(%)

水果类7552 15.7 148.7 1.96

苹果2110 36.4 61 2.89

柑橘1345 13.0 29.2 2.17

梨980 57.0 30 3.06

香蕉590 8.5 2 0.34

葡萄518 8.5 1.3 0.22

注:据2003年全国农业统计年鉴和农业部信息中心海关统计

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果品的采前栽培、病虫害防治,却忽视采后处理,致使在采后流通过程中的损失相当严重,每年损失率为20%~25%,而欧美发达国家采后损失仅为1.7%~5.0%,与此相比差距很大。我国保鲜业的落后不仅阻碍了农业及相关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世界各国为保护自己国家的果品市场,设置一些诸如此类产品的进口标准等做法,阻碍了我国新鲜果品及加工品出口。因此,为争取多出口创汇,迎接国外水果的挑战,提高我国水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根本出路是打破保鲜瓶颈,迅速提高果品质量,全面进入质量时代。

二、我国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现代贮藏设备的发展和技术的完善,我国传统的简易贮藏方式已不适应生产需求,已逐渐被现代贮藏技术所代替,新的保鲜技术也不断得到开发与应用。

1、

物理保鲜技术

冷藏和冷冻是我国现代果品低温保鲜的主要方式。果品的冷藏温度范围为0℃~15℃,冷藏可以降低病源菌的发生率和果实的腐烂率,还可以减缓果品的呼吸代谢过程,从而达到阻止衰败,延长贮藏期的目的。冻藏是利用-18℃的低温,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延长果品保存期的一种贮藏方式。现代化冷藏机械的出现,使冻藏可以在快速冻结以后再进行,大大改善了冻藏果品的品质。在我国目前现代代保鲜措施当中,冷藏所占的比例最大,全国已有各种类型的冷库3万余座,机械制冷占贮藏果品的1/3左右,总容量达600余万吨,

气调冷藏保鲜气调冷藏是在冷藏的基础上调节贮藏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抑制果

实的呼吸强度,以延长果品贮存期的一种贮藏方式。与普通冷藏相比,其贮存期延长1倍,是普通冷藏的3至4倍,使果蔬保持鲜脆性,营养成分及硬度、色泽、重量等与新采摘状态相差无几,具有极佳的贮存效果。但气调库房比普通冷库造价高,需增加价格昂贵的气调成套设备。目前,我国气调贮藏果品量仅为水果生产总量的1%,而发达国家则为70%~80%。

减压贮藏减压贮藏通过把贮藏场所的气压降至1/10大气压(10.1325千帕)甚至更低,达到低氧和超低氧的效果,从而起到气调贮藏(CA)相同的作用。运用减压保鲜技术有以下优点:可以延长贮藏期;快速减压降温、快速降氧、快速脱除有害气体成分;可以不同品种混放,贮量可大可小;操作灵活,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出入库;延长货架期;省略气调设备,减少建库投资;降温速度快,果蔬可不预冷直接入库贮藏,节约能源。

表2、冷藏、气调、减压贮藏效果比较(单位:天)种类冷藏气调减压

苹果60~90 240~300 300

桃45~60 30~45 90~120

冬枣70 60~90 90

草莓5~7 7~10 40

菠萝9~12 30

香蕉10~14 30~60 150

尽管减压贮藏与冷藏和气调贮藏相比有如此多的优点,但由于减压贮藏始终没能解决既能抗高压(1个大气压)、价格又便宜的容器问题,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因此,几十年来,这项技术的实施一直停留在实验阶段。在此方面,我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在微型减压库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由国家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成功的微型减压保鲜设施与冷库配合使用,可使冬枣贮藏期达100天,保鲜脆果率达90%以上,居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大连旅顺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将此技术应用在甜樱桃的贮藏上,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入贮的甜樱桃价格由入贮前的12元/kg升至为30元/kg。

冰温高湿贮藏技术此项技术由中国农业大学邓西民教授等人开发成功,现已获国家专利。它是在不使用任何保鲜剂和防腐剂类化学药品的前提下,将贮藏环境的温度降至0℃以下、果实冰点以上,并保持相对湿度在95%以上,达到延长果实保鲜期的目的。在此贮藏条件下,水果和其他一些生物活体材料贮藏100天失重(水)不超过1%。目前该技术在用冬枣、桃的保鲜上,并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化学保鲜技术化学保鲜技术主要是应用化学药剂(统称为保鲜剂)对果品进行处理保鲜,根据其使用方法不同,可分为吸附型、浸泡型、熏蒸型和涂膜型保鲜剂。保鲜剂在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虽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保鲜原理也基本上都是利用农药杀灭果蔬表面的各种病虫害及病毒以达到延缓腐烂变质的目的,因此也存在部分果蔬残留农药问题。目前,一些天然防腐剂,如壳聚糖、魔芋、植酸型物质的研究与应用为果品的保鲜提供了新的选择。

3、电子保鲜技术随着微波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在果品保鲜中的应用也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辐射保鲜、静电场保鲜、臭氧及负离子气体保鲜等几种保鲜技术。

4、生物技术保鲜生物保鲜是采用微生物菌株或抗菌素类物质,通过喷洒或浸渍果品处理,以降低或防治果品腐烂损失的保鲜方法。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具有前景的果品贮藏保鲜方法,典型的应用有生物和遗传基因控制等。

二、目前果品贮藏保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当的田间操作、不良的生产习惯为贮藏带来隐患。田间是果品生产的第一车间,田间

管理是形成果品产量、质量及耐藏性的前提条件。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及各地条件限制,我国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还很低,生产操作并不很规范。有的地区果农受利益驱动,在生产中滥施氮肥、在葡萄生产中喷增色剂、石榴生产中套透明的PE薄膜袋、为抢市场贪青贪早采摘等,这些对果实品质及耐贮性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近年来陕西猕猴桃生产中大量使用果实膨大剂蘸果,膨大剂催大了果实却催伤了产业,陕西整个猕猴桃产业遭到致命打击。再如,2003年冬枣客商云集河北沧州,提早拉开冬枣抢收大战,致使该地区冬枣采青造成冬枣品质下降,造成冷藏冬枣大量积压,陷入了滞销、赔钱的窘境。

2、冷藏链不完整。农产品保鲜是一项系统工作,从预冷、冷藏、保温运输到进入消费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系统。这几年,我国在全国各地先后投资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冷藏库和气调库,这些设施虽然对果蔬保鲜、流通十分有效,但我国对预冷这一果蔬保鲜的关键环节不重视。研究证明,果蔬采后经快速预冷能迅速抑制果蔬的呼吸、失水,减缓衰老和抑制病菌与生理病害的发生,并可延长贮藏期限,降低贮运风险。很多发达国家在贮运果蔬时,一般都会采取预冷处理,日本90%以上的蔬菜都经过预冷处理。而在我国,预冷技术使用率仅为5%。而且,我国大部分果品还不能使用冷源车运输,实现冷源车运输的只占果品贮藏量的10%左右,未能实现正常的冷链运输和贮藏。

3、果品贮运规模有限,设施落后,利用率低。我国果品机械保鲜业起步较晚,发展虽快,但未形成规模化水平。发达国家水果采后都能得到及时贮藏,并且70%~80%为气调贮藏,而我国果品的贮藏能力仅为总产量的20%,并且多为简易贮藏,冷藏、气调贮藏仅占贮藏能力的7%,气调贮藏远远低于总产量的1%,气调贮藏仅200余万吨,由于技术和效益等方面的原因,气调库的利用率不高。

4、保鲜剂造成污染,保鲜果品安全性下降。为了提高贮藏效果,喷药、采后药溶或药薰是生产上常用的辅助措施,但防腐保鲜剂对果品安全性的负面影响往往被忽略。例如贮藏葡萄使用的各种品牌保鲜剂多为硫制品、猕猴桃上所用的高锰酸钾等,不但降低了果品食用的安全性,而且对贮藏环境乃至自然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5、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我国保鲜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加之管理和经费等方面原因,使得研究工作与市场脱节,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果品的采后生理规律不能深入系统研究,因此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例如,甘肃农科院多年来在包括早酥梨、白兰瓜等特色果蔬在内的农产品保鲜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其纳米果蜡保鲜技术还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入科技部、农业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影响,这些技术成果要么“养在深闺无人知”,要么“墙里开花墙外香”,得不到及时推广。

三、我国果品贮藏保鲜业的发展趋势

1、果品保鲜技术正向着综合控制的方向发展,其中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农业控制和生物技术控制。标准化、自动化和配套化以及有机(绿色)果品贮运保鲜技术正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新型物理保鲜技术的研究方面,正进行辐照及静电保鲜、空气压力控制保鲜、温湿度和气体特殊控制保鲜、热激处理保鲜技术及设施的研究与开发;在新型材料保鲜研究方面,进行了多功能聚烯烃基保鲜膜保鲜多功能涂被保鲜剂及保鲜技术、环保型生理保鲜剂和新型代谢抑制剂(1-MCP)及保鲜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在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方面,微生物拮抗保鲜菌、天然提取物质、防生保鲜剂、基因工程技术保鲜的研究与开发。

2、果品采后生理、病害及病生理以及质量控制研究方面得到重视。

3、贮运保鲜设备现代化。近几年来,我国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贮运保鲜设备,包括分级包装生产线。真空预冷机,冷藏车船、冷柜、冷库和气调库等,对促进我国果蔬贮运保鲜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深圳、上海等地生产的真空预冷机,广东东莞等地生产的冷库自动监控系统等技术也已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4、果品保鲜的投入加大,果品保鲜将实行产业化运作。入世以后,我国果蔬市场受冲击最大,加快保鲜产业投入,形成产业规模,使其有充足的实力面对国际竞争,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果蔬保鲜产业。在"十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发展农产品储运保鲜产业的重要性。按农业部规划,到2010年,我国农产品产后处理率要达到产时的45%~55%,果蔬保鲜业将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

四、我国果品贮藏保鲜业的发展对策

现代果品保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多学科和多产业协同的系统工程。仅靠引进国外先进的贮运保鲜设备,是难以取得满意结果的。我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能仅仅体现在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保鲜药物,还要学习他们的采前采后技术以及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既要发挥我国果业的优势,更要正视不足之处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对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果品贮运保鲜的水平和果品的质量和档次。

1、尽快完善果品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实现贮藏果品的专业化栽培。果品的贮藏保鲜是一项系统工程,采前推行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生产优质、病虫害少、耐贮藏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果蔬产品。果品采后在保鲜加工厂的清洗、分级、包装、预冷、冷藏与冷链流通的各环节实施HACCP食品安全质量监控体系。当务之急尽快建立与实施一套“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控制的标准体系。

2、注重果品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工作。果品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工作一直是我国果品贮运加工的薄弱环节,这不仅影响产品的增值和市场竞争力,也影响果品的贮藏加工品质,制约着贮藏加工业的发展。果品的商品化处理要根据果品的自身特点和上市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采取商品化处理程序,提高果品的贮藏和上市质量,达到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加快名优特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冬枣、荔枝、龙眼、板栗等是我国的优势水果品种,在国际果品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开发出特有且先进的贮藏保鲜模式,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重视实施绿色保鲜战略。为保证果品食用安全,加快实施绿色保鲜工程。应加大绿色保鲜剂、制冷剂的研制与推广力度。除此之外,提高果品塑料周转箱的使用寿命、增进果品保鲜塑料膜的降解性,淘汰聚苯泡沫板箱等,也是实施绿色保鲜战略的重要内容。

5、果品机械保鲜业急需“突围”,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果品流通冷藏链。为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加果蔬的附加值,有关专家建议,近期重点加速发展果蔬气调保鲜库;对现有果蔬保鲜机械加大改造力度,推广新技术应用,加强研究各种保鲜技术相结合的适用技术,发挥最佳效益;加强发展果蔬保鲜预冷处理;增加科技开发投入,组织各行业联合攻关,研究开发果蔬预冷机械国产化生产,发展冷藏运输机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果品流通综合技术路线,完善果蔬产、贮、销的冷藏链。在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实行产地微型节能冷库贮藏保鲜与冷链流通相结合的措施。

6、加强采后贮藏领域的国际协作和交流,重视果品采后技术的研究,完善科研推广体制。果品的贮藏保鲜技术实用性和时效性很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需要不断的深入探索,由于国外果品贮藏保鲜研究起步早,一些果品贮藏设施和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为了加快我国果品贮藏事业的发展,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密切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和协作,在重点领域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和联合协同攻关。同时,还需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完善的推广体系将生产实践中的信息反馈回来,指导科研工作的深化。

总之,果品贮藏保鲜业即是促进生产、搞好产后加工的桥梁,又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果品出口的重要措施一。同时,它还可以带动包装业、销售业、冷运设备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大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大力发展果品保鲜业将是提升我国果业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发

展战略。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99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览,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会展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在贸易交流、技术交流、信息交流、经济合作和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发展状况 1。欧洲会展产业发展状况 欧洲是世界会展产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会展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都已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强国。从世界上举办大型展览最多的25个国家的市场分布来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型和行业级展览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他们的展览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商比例、观众数量、贸易效应和相关服务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被称为“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包括9个1000多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德国拥有世界五大展览中心中的四个。目前,德国的总展览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在世界主要会展业国家中,德国举办的专业国际展览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大。目前,德国每年举办400多场国际展览。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210个专业国际贸

易展览会中,近三分之二(超过130个)在德国举行。德国展览机构在全球有386个办事处,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的显著特点是许多专业展览都是在城市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国际印刷和包装展以及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 法国也是世界上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优势是举办综合性展览。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场展览,其中约180场为国内和国际展览,约12场以上为国际专业贸易展览。法国展览馆占地160万平方米,分布在全国80个城市。 英国会展业近年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举办了约900场展览,在1XXXX吸引了700多场展览,成为欧洲展览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的主要国际展览主要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举行。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大展览场馆,展览面积37万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今天,在美国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和展览业的直接收入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的报告,在美国和加拿大XXXX举办的1318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为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843场展览,展览面积为9290平方米或以上,展览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包括90亿美元)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展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会展数量不断增加、展览面积迅速增大、会展组织能力大大增强、场馆经营能力得到提升、会展公司数量在增加、实力在加强、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和成功申办会展的城市越来越多。会展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改善公民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这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混乱无序、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展场馆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水平偏低、品牌展会偏少、专业人才素质偏低。未来几年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魏景飞,2010),必须把握机遇,尽快找出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展业发展出现新趋势 由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美国经济萎靡不振,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危机过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试图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欧美经济开始复苏,未来几年将逐步增长,发达国家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智玲,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新一轮国际分工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包含经济活动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策划与管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手段等)在内的垂直

分工。会展业随之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外包化、人才化和跨业态经营等特点,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且总体趋势不变,未来几年,环保依然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所以环保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产业主导,迫切需要借助会展这一平台展示新技术和新产品。 (二)国内经济环境稳定,会展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 20年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维东,2011)。未来在我国总体经济长期趋好、产业全面升级、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国民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会展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将成为会展业的重大主题(崔铁岩,2010)。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业内学者陈泽炎认为这“反映着我国会展业的成长壮大和国家给予的重视与关注”。另外“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经济与政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总体布局的规划,都为我国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展市场化水平低下 我国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总体来说还不高,具体表现在: 1.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导向不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行业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 析和前景预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上海省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别从发展背景、会展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角度来解说,通过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前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最后根据世博会和APEC会在上海的召开预测出上海会展业的前景。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国际展览;现状;前景

目录

绪论 近几年来,我国的会展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业余到专业,在我国,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上海作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龙头,上海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出海口,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此研究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可以让我们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上海会展业能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会展业发展背景 1.地理环境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业协会。 2.发展过程 (1)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 (2)90年代 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1990年,上海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上海的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 (3)21世纪以来 上海市会展猛增至270个,会展直接成交额超过450亿元。2001年上海会展业更呈现蓬勃生机,交易额达550亿元,会展直接收入达1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跃居全国会展城市之首。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已逾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会展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方兴未艾的上海会展业,有力促进了中外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行业基本情况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会展业在我国被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经贸活动的加强、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成都会展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国际会展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国内各会展城市的激烈竞争,使成都会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成都发展会展业有其城市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第一,会展业带来的聚焦效益、名片效益和宣传效应,对成都在完善产业结构、改善投资软环境、创建国内最佳旅游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成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工业产业,2005年分别为49.8%和28.1%,会展活动聚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利于改变成都的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成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城乡经济矛盾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会展业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使得会展业成为成都首选扶持产业之一。 目前,成都已成功举办过全国糖酒会、花博会等300多个展览会以及中国西部论坛、万国邮联等1500多场会议,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内容日趋完善,已涉及到机械、电子、建筑、花卉、食品、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行业,知名会展企业:中国国展集团和香港展览公司已经进入成都。中欧

历史上规模最大、欧洲企业参会企业数量最多的2006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于11月9日在成都开幕,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市会展业的规格和档次。2005年,成都举办展会近200个,其中7个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办会单位的场馆收入8亿元以上,带动相关行业产值120亿元,占当年GDP的5.06%,会展规模和会展经济均居中西部首位、全国前列。糖酒会等大型专业展会的规模年递增幅度超过25%,本土展会发展态势喜人,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第六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的展位数从首届的400多个增加到2200多个,参展企业近400家。成都会展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展览会、会议和节庆活动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一、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力度、三产发达程度、会展硬件设施水平、地理位置、交通和通讯条件、文化底蕴、生态资源等,就整体而言,成都会展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经济优势明显,对外开放程度高 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是进行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必要条件。成都经济基础条件好,产业结构合理,十五期间经济总量与其增长幅度都比较高,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05年GDP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3.6、0.9个百分

果蔬储藏保鲜技术

果蔬储藏保鲜技术 物流管理专业王奇奇 摘要:果蔬是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蔬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果蔬的储藏保鲜技术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在我国果蔬储存保鲜技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几种农产品储存保鲜的技术,为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提供一些参考。关键字:果蔬现状、储存技术、保鲜技术。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Logistics management wangqiqi Abstract Fruits and vegetables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health f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the quality of fruit and vegetable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ntroduce several kinds of storage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technology,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storage preserv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Fruit and vegetable status quo、Storage technology、Preservation technology 引言:果蔬中所含的各种维生素和某些碱性矿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保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果蔬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贮藏过程中,都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果蔬的品质、贮藏寿命密切相关。果蔬贮藏保鲜是果蔬产后增值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保鲜贮藏,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免果蔬的机械损伤和重量损失,也可以显著地延缓果蔬在贮运和货架期间的品质劣变,同时可以增强果蔬的商品性,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对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我果蔬储藏保鲜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果蔬的投入市场经营以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的农耕面积较大,所以蔬菜水果种植生产能力是比较强大的。但是,因为果蔬有一定的保存期限,过了这段时间就会腐烂败坏,不能用于食用,只能浪费掉,而我国的浪费情况较严重,每年可达到8000万吨以上,直接造成750亿元的损失,相当于实际出产总量的3/10,给我过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② 现在,我国一般应用的储存保鲜方式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前者将储存的客观环境转化为低温和辐射等状况下,后者是添加一些材料或者涂抹隔离层,将其成分变化来达到防腐效果,这些方法还比较传统,也不是很安全,效果比较差,不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牵涉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绝大多数行业均将告别高速增长,我国会展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与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会展业新常态,表现为增速减缓、体制滞后、竞争加剧等变化。目前,我市会展业也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其进一步发展,无法更好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因此,亟需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与总结。 一、我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物质支撑,会展中心在我市的会展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举办各种展览和会议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此外,XX市的交通具有海、陆、空的综合优势,全市已建成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相互衔接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众多酒店和宾馆经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也将带动会展旅游业整体水平向高端发展。综上所述,我市举办会展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且日臻成熟。 (二)展会规模逐步扩大

展览总规模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16年会展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以上。会展中心至今累计观展人数超过700万人次,展会品牌、拉动效益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XX会展业持续努力打造特色会展品牌,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展会发展战略,举办4场“惠货全球行”、14场“惠货全国行”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外延、加深内涵,至今以会展中心为平台,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南国书香节暨XX书展、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旅游博览会、台湾精品博览会、广电车展、鞋文化节等具有鲜明城市特色、较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这些展会逐渐形成了知名度并常态化。此外,会展中心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路线,坚持面向全国招展,提升会展的广度和内涵,先后引进了儿童用品展、华南工业展、服装节、购物节、茶博会、性文化节等项目,并重点打造了车展、房展、婚庆文化博览会等本地消费类展会。形式多样的会展活动在促进我市经贸和文化交流,活跃区域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市场消费,展示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四)会展产业链已经形成 目前我市会展产业已初步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会展产业链。会展产业链围绕会展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相关企业以会展业为依托,积极寻求商机的同时也促进会展活动的发展。在每年举办大小林立的会展活动的促进带动下,会展广告、会展物流、展会布展、会展工程设计、会展商务服务等业务得以稳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会累计成交金额超过60亿元,根据会展业1:9的拉动

关于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建议

关于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建议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都很强的综合经济,对交通、餐饮、住宿、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的直接带动效应可达1:9甚至1:12。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展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硬性指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会展业的开发,使其迅速成长为服务业中一个比重很大的产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的会展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会展业也是我国比较有特色的朝阳产业。其中,我国西南片区的会展业的发展依托城市——成都市,是我国会展业发展最快、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从会展项目、内容、地域分布等方面看,成都市会展业具有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展览集聚等特点。虽然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是在自己慢慢探索的道路上,也有着自己的品牌会展,比如成都的西部博览会,糖酒会等著名会展。其中,为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西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世界的目光关注到中国蓬勃发展的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由此可见,会展业对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回望2015年,成都市会展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展会、论坛、节庆赛事活动的数量增长基本保持在5%的同时,会展业直接收入及综合收入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0.5%和11.3%。在成都市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稳增长”的重要摆位,在稳增长中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的大背景下,会展经济表现令人惊喜: 3月26日-28日,第9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第26次在成都举行,国际

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共有来自法国、德国等3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参展。本届糖酒会累计入场人次超过30万,成交总额为226.67亿元,比去年春交会增长8.8%,拉动成都服务业增收约19.5亿元。 6月3日-6日,全球3D打印行业规模最大的会议和展览——第三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第二届世界3D打印博览会在蓉举办,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代表围绕“迎接3D打印3.0时代”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6月中旬,2015世界机场城市大会(亚太)首次移师西部选址成都,吸引了来自40余家国内外机场高管、30余家国内外航空公司高管在内的全球逾600位参会嘉宾。 7月15日,成都市本土规模最大的自办展——成都国际家具展圆满收官,两期展出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100余家,共接待观众26.6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21.1万人次,大众消费者5.5万人次。展会两期现场成交总额136亿元,现场零售9000万元,拉动服务业增收达10.2亿元,创历届新高..... 由此可见,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的会展业依托城市,确实是发挥着属于她的“西部龙头”作用,在成都市欣欣向荣的会展经济和会展业的带动下,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增长。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修订稿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际市场的会展业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工业,会展业已是一座城的城市名片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文明社会建设的向前推进,人们对物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渐长,会展业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着枢纽作用。本文基于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定位、市场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硬件和软件建设、会展业竞争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Abstract: Exhibition industry, tourism,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re called the world three big smokeless industries.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card of a city and the "booster"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ed society, people are having growing demand for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ased on the domestic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market mechanis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xhibition industry, exhibi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自20世纪末期开始,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浙江会展业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会展数量增加,品类增多,规模扩大,覆盖面提高,直接收入大幅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150个国际标准摊位以上的会展,由1998年不到100场次增加到2001年的180多场次,会展直接收入由1998年的2500多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亿元。国内会展业自1997年以来以20%的速度增长,1999年全国性协会参与的会展超过1300次,其中国际展和国内展各占一半;2001年突破2000次,会展收入约40亿元。另据国际展览联盟统计,2000年全球大型国际会展4000多次,会展收入2800亿美元。 会展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恰如做菜用的“味精”,产业带动效应较强,间接收益大大超过直接收益。通过会展所达成的招商引资协议额、贸易成交额,由会展带来的旅游收入等相当可观。从目前来看,会展业对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位条件、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发展等,逐渐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和基本现状 浙江会展业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变迁紧密相关。 (一)会展活动出现较早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向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明清以来,杭嘉湖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达,对于推动形成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以丝绸、纺织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茶叶、丝绸和工艺品为大宗的出口贸易也相当可观。宁波、温州、杭州相继成为对外开放口岸,外国机构和商人陆续进驻,城市建设和功能得到新的扩展,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集聚、信息汇聚、商品交易和商业服务等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零星的会展活动开始在中心城市出现。而严格意义上的会展活动,当属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这个由当时国民党省政府主办的西湖博览会,自6月6日至10月10日,历时128天,共设8馆2所,授奖3000余个,参观人数突破2000万。西湖博览会属国内首创,与巴拿马和巴黎博览会一起,成为当时国际上的三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以“振兴国货”为宗旨,在提高国货特别是浙、杭产品声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西湖与浙江的知名度。于1934年在杭州建立的绸业市场,则具有展示丝绸精品、便利绸商交易的功能,日成交丝绸1000—1500匹。杭州是建国前国内会展业出现最早的几个城市之一,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但从30年代末期至解放前夕,由于战乱、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等原因,浙江会展业几乎陷于沉寂的境地。 (二)会展成为计划经济的有益补充 自1949年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集中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兴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市区人口不断增加,市区范围逐渐扩大,杭州成为浙江会展活动的中心。为了满足一些大型活动的要求,省和杭州市兴建了大型活动场所和旅游设施,如省人民大会堂、杭州饭店、省

常见蔬菜和果品及保鲜技术

常见蔬菜和果品的保鲜技术 一、如何做好蔬菜的保鲜储藏 (一)怎样调节好保鲜库的温度和湿度夏、秋季节正是蔬菜入储期间,库房温度偏高,一般要提前5到7天开启果蔬冷藏机降温。如果是新建库房,要在库房彻底干透后再开始降温。如湿度过大可用撒生石灰的办法来降低湿度。 (二)怎样正确地采收和运输蔬菜蔬菜应在下霜前采收,采收时避开清晨的露水和午间的高温,最好在八九点钟露水干后或下午五六点钟温度较低时采收。如遇下雨要等雨过后3~4天再采收。采收时应深入田间地头,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地块齐杈处掰下果实,或用剪刀在果柄处剪下,去掉调萎的花瓣,用已消毒并衬有干净塑料薄膜的菜筐盛装。采收和运输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挤压造成的机械损伤。蔬菜采收后要及时放在荫凉处,通风降温,预冷散热。 (三)做好入储前的蔬菜处理(1)药剂处理。果菜类蔬菜如茄子、尖椒、青椒要用剪刀将果柄剪齐,番茄去柄和萼片,然后将剪切处蘸果柄剂,并充分晾干。(2)装袋处理。将经过药剂处理的蔬菜用保鲜袋盛装,并做到“三个一致”,即采收批次一致、品种一致、成熟度一致。装袋后将浸有防霉灵药剂的棉球分散放入保鲜袋内(按每千克蔬菜0.1~0.2毫升的用量,用注射器将防霉灵药液注入棉球),用塑料绳扎紧袋口,摆放在架子上。(3)熏蒸处理。对于不宜装袋储藏的蔬菜,要用防霉烟雾剂熏蒸。方法是,在密闭空间点燃防霉烟雾剂熏蒸24小时。 (一)怎样调节好保鲜库的温度和湿度夏、秋季节正是蔬菜入储期间,库房温度偏高,一般要提前5到7天开启果蔬冷藏机降温。如果是新建库房,要在库房彻底干透后再开始降温。如湿度过大可用撒生石灰的办法来降低湿度。 (二)怎样正确地采收和运输蔬菜蔬菜应在下霜前采收,采收时避开清晨的露水和午间的高温,最好在八九点钟露水干后或下午五六点钟温度较低时采收。如遇下雨要等雨过后3~4天再采收。采收时应深入田间地头,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地块齐杈处掰下果实,或用剪刀在果柄处剪下,去掉调萎的花瓣,用已消毒并衬有干净塑料薄膜的菜筐盛装。采收和运输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挤压造成的机械损伤。蔬菜采收后要及时放在荫凉处,通风降温,预冷散热。 (三)做好入储前的蔬菜处理(1)药剂处理。果菜类蔬菜如茄子、尖椒、青椒要用剪刀将果柄剪齐,番茄去柄和萼片,然后将剪切处蘸果柄剂,并充分晾干。(2)装袋处理。将经过药剂处理的蔬菜用保鲜袋盛装,并做到“三个一致”,即采收批次一致、品种一致、成熟度一致。装袋后将浸有防霉灵药剂的棉球分散放入保鲜袋内(按每千克蔬菜0.1~0.2毫升的用量,用注射器将防霉灵药液注入棉球),用塑料绳扎紧袋口,摆放在架子上。(3)熏蒸处理。对于不宜装袋储藏的蔬菜,要用防霉烟雾剂熏蒸。方法是,在密闭空间点燃防霉烟雾剂熏蒸24小时。 二、几种特色果蔬的保鲜技术 冬枣:冬枣皮薄光滑,肉质细嫩,味清甜多汁,冬枣自然保鲜期只有7天。目前的保鲜方法主要有:⑴冷藏。采用0.03毫米—

水果产业发展项目

2015年度苹果示范园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按照省农业委《关于印发2015年省级水果、蔬菜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黔农办发[2015]65号),结合我县官仓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特编制本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要 (一)产业现状 2013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果产业的发展,官仓已发展水果1万余亩,其中升级打造精品苹果2000亩,新建梨、桃、李、樱桃、枇杷等精品园8000亩。规划区域为“桐官线”两侧,具体在三合、楠木、红旗、公平、朱天等村的海拔1100米区域。规划建设总投资900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40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5000万元。财政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水、电、路、土壤整治、围栏、农业机械、产品包装场及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和农资补助。 (二)项目实施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水果生产技术水平,引领全县水果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等,项目实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一)产销条件 1、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位于官仓镇北部楠木村一、二、三、四组,是官仓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精品水果产业建设的核心部位,是园区“门头”。该区域距桐梓县城19公里,在桐官公路两旁,交通便捷,地理座标在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之间,最高海拔1300米,最低海拔1000米。辖有7个村民组,713户,2014年末人口2674人,总耕总面积2258亩,2014年人均纯收入8430元。 2、气候、土壤、排灌条件 项目区(官仓镇)气候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立体气候与小区气候明显。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海拔537米。年平均气温14.7℃,活动积温为5391℃,有效积温为4507℃,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无霜期26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05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114.3小时,年总辐射量33777×105焦耳/平方米。项目区水资源比较丰富,排灌较为方便,正在完善蓄水池及各类沟渠的修建。土壤类型为黄壤、石灰土,土壤肥力中等。 3、交通运输条件 该项目区距离桐梓县城23公里,北离重庆210公里,南至遵义80公里,到贵阳200余公里,有兰海高速公路和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据不全统计,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1年已超过1500个。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120多亿人民币。(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

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一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目前,会展业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发展现状 1.欧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经济在国际上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从世界上25个举办大型展会最多的国家市场分配情况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绝大多数世界性大型和行业顶级展览会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会约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其展出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比例、观众人数、贸易效果及相关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号称“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O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9个。在全球前5位的展览中心中,德国就有4个。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在世界几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展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现在,德国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会中,几乎2/3(130多个)都是在德国举办的。德国展览机构在全世界的办事机构达386个,已形成了全球化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鲜明特点是:许多专业性展览会都是依托城市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工业重镇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等。 法国也是全球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优势是在办综合性展览会方面。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个展览会,其中全国性国内展和国际展约为180个,具有国际性的专业贸易展有12o+左右。法国展览场馆面积160万平方米,展馆分布于全国80个城市。 英国展览业近年来进人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共举办了约900场展览活动,吸引了1200万人。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国内举办的展会规模不大,多以中、小项目为主,而且目前国内展馆规模也不大,较有名的伦敦及伯明翰展场,总面积不过20万平方米,因此英国会展业的规模、水平、影响都无法与德、意、法相比。但英国却培育了如励展集团、蒙哥马利展览公司等享誉世界的跨国展览公司,在英国本土之外举行大规模的著名展览会。 意大利有40多个展场,每年办展达700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大型国际展览会举办地主要集中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四个主要展览城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展场,展览面积达37万多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如今美国举办会展的数量和会展业直接收入均居世界首位。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和加拿大举办的13185个展览的展出面积共达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展出面积在929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843个,会展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其中美国90亿美元)。 3.亚洲会展业发展状况

果蔬贮藏保鲜新技术

课程论文 农产品贮藏与保鲜 题目: 果蔬贮藏保鲜新技术 姓名: 朱彦林 学院: 工学院 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班级: 农机93 学号: 30109313 任课教师: 龚红菊 2012年5 月1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果蔬贮藏保鲜新技术 30109313 朱彦林 摘要:面对我国果蔬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但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相对落后的国情,寻找安全有效的果实采后防腐杀菌保鲜技术技术已成为果蔬保鲜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阐述国内外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研究的几种最新方法。为我国的果蔬保鲜领域提供一些参考,减少采后损失,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果蔬贮藏保鲜新技术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bstract:The face of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cultivates an area to increase further, but the Postharvest Technolog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situation, looking for safe and effective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Postharvest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areas must face the problem, this artical elaborat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postharvest storage of several novel methods. China's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field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reduce postharvest losses, increase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Fruits and vegetables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New technology 前言:果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维生素及无机盐, 因而成为人类重要的营养源。但果蔬生产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区域性以及水果本身的易腐性, 这与消费者对水果需求的多样性及淡季调节的迫切性相矛盾, 因而果品贮藏保鲜的问题日趋突出。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技术对果实进行采后贮藏保鲜将有重大的意义。 1、保鲜剂保鲜 保鲜剂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2类,即化学合成防腐剂和天然防腐剂.化学合成防腐剂由人工合成,种类多,包括有机和无机的防腐剂50多种,其中世界各国常用的主要化学合成防腐剂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亚硫酸盐、丙酸盐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我国批准可使用的化学合成防腐剂只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二氧化硫等少数几种。使用化学合成防腐剂虽有较好的保鲜效果,但对人体健康却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致癌、致畸等毒性.美国爱米尔农业食品公司研制出一种可食用的水果保鲜剂它是用砂糖、淀粉、脂肪酸和聚脂物调配制成的半透明液状物,可用喷雾、浸渍、涂刷的方法成膜后覆盖在苹果梨、柑桔、香蕉或西红柿等水果的表面,由于这种保鲜剂可在水果的表面形成近似密封的薄膜,故能阻断大部分氧气进入水果内部从而抑制水果的熟化过程起到延长贮存和保鲜期的作用使保鲜贮存期多达160~220d由于这种保鲜剂可与水果一同食用。因此可用于已经切削水果的保鲜。我国的专利产品蔗糖基聚合物是以蔗糖为原料合成的一种可食性物质无毒无味其保鲜机理也是液膜在果皮表面形成一层隔绝膜,减少空气中氧气进入果实内部,减缓果实呼吸产生的CO2 向外扩散,从而对果实起到自发气调保鲜的作用这类保鲜剂可抑制病菌的侵入

中国水果产业链发展策略分析

中国水果产业链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第一大国,但由于水果产业链整体效能不高及部分薄弱环节的存在,使我国水果产业存在果品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果农增收困难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水果产业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中国水果产业链;对策 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第一大国,是世界果树起源最早,种类最多的原产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早地放开了水果市场价格与经营渠道,水果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6年果园面积10042.3千公顷,产量95992247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8%【1】。但近年来水果产业也出现了果品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果农增收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我国水果产业链整体效能不高与部分环节的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水果产业链的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水果产业的总体情况 1.1 中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家对水果实行了放开价格、多渠道经营的政策,使中国果品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水果产量和面积一直稳居世界首位,2006年我国水果收获面积达到1012.3万hm2,产量达到17239.9万吨,水果收获面积占世界水果收获面积的19.69%。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均居世界之首,分别约占世界1/ 3和1/2,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约占1/10【2】。 1.2 中国并不是水果强国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我国水果产品出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加入WTO 后,我国水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额由2001年的7.90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5亿美元,年均出口增幅达25.7%,而且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出口贸易关系【3】。我国是水果产业出口呈现这样的趋势: 1.2.1 我国水果进出口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快,据国家海关统计【4】,2004年我国进口水果约106.19万吨,比1998年的65万吨增加了63.37%; 进口金额5.86亿美元,占全年农产品进口总(280.3亿美元) 的2.09%。2004年,我国水果出口量已达313万吨,占当年水果总产量(15243万吨) 的2.05%, 比2000年(135万吨) 增长了131.85%; 出口额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额 ( 233.9亿美元)的7.04%。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逆差,但水果贸易却出现顺差,差额达10.6亿美元。无论从水果贸易总量还是从具体水果产品贸易看,我国水果进出口数量和金额都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