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槎江学校导学案(2014年版)

班级姓名___________ 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课型编号

课题30,诗词五首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擢”、“锦衾”、“瀚海”、“阑干”等字词,读准“擢”、“锦衾”、“掣”、“见”等字词。

(二)激发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重点对于诗词的朗读及背诵

难点对于诗歌感情的把握和理解。

课前预习预

作者及写作背景:

1.《渡荆门送别》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

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2.《春望》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

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

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4.《西江月》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齐名,并

称苏辛。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本词是词人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时所作。

课堂活动设计

激情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

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

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随笔

自学交流

一.学习《迢迢牵牛星》

1、初读感知

(1)朗读全诗(字音)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点拨。

2.品读鉴赏

①用两个字概括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感情。

②既然“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牛郎织女为何不“涉过银河去,互把衷肠诉”呢?这悲从何来,恨由何生呢?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自由朗读两三遍,体会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悲恨之情。

(5)与同是以星喻人的马克思给燕妮的情诗《两颗星》的前半部分进行比较,体会中国古典诗歌委婉含蓄的特色。

在那遥远的蓝天上/有两颗奇异的金星/它们总是互相飞往对方/可又一辈子对立相向/为的是能有一次相会/相随合唱/正当它们要相会/忽然有一双手将它们分开。

3诵读背诵巩固。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初读感知

(1)写作背景: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辞别家乡(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

(2)试读课文,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3)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以下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2、品读鉴赏。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3)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4)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5)诗歌抒发的诗人是怎样的感情?

3.诵读背诵巩固。

三.学习《春望》

1.初读感知。

(1)指名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

(3)就仍不能理解的部分质疑。

(4)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突出“搔”、“簪”二字的读音。

2、品读鉴赏。

(1)三月的长安城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诗人见了为何却堕泪惊心呢?

(2)诗歌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诗歌后四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

(提示:可从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

3、诵读巩固。

(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眷恋家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初读感知

(1)作者及背景了解

岑参是唐朝反映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他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前往西北边疆,度过了7年的边塞生活,并以此为内容,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白雪歌》是他描写边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岑参的诗风格独特,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写得雄浑奔放、奇峻壮阔、气象万千,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2)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

(3)正音:狐裘(qiú)瀚(hàn)海阑(lán)干

锦衾(qīn)风掣(chè)羌(qiāng)笛

(4)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5)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6)质疑问难,讨论解答。

2、品读鉴赏。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诵读背诵巩固。

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学习《西江月》

1初读感知。

(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师强调:见,念xiàn,意思是出现。

(2)简单解题。《西江月》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

原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这首词是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节奏美。

提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熟读全词,体会诗人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下片

借“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黄沙道怎样的感受?

2、品读鉴赏。

(1)诗词讲究炼词炼句,首句写得十分精妙,真乃神来之笔,试分析妙在何处?

明确:

①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月儿缓缓升起,被夜幕笼罩的

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山鹊却因之受惊。这样写对眼前景物刻画入微,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

②“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巧为组合,竟于寻常中见

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而实写静,以动衬静,真乃神来之笔。

(2)名句理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结合以上名句,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写丰收的喜人景象。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诵读巩固。

(1)朗读全词两到三遍,体会诗人闲适、喜悦的心情。

(2)背诵全词。

学习了《诗词五首》,你还有什么疑问?

点拨拓展阅读25课《诗词五首》和30课《诗词五首》体会古代诗人写诗的一般技巧和抒发感情的异同。

总结测评达标拓展: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皎皎河汉女()(2)纤纤擢素手()

(3)浑欲不胜簪()(4)狐裘不暖锦衾薄()

(5)瀚海阑干百丈冰()

2.填写句子。

(1)《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西江月》写出了当时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5.你是怎样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7.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8.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的愉快心境。

疑问

反思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

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

【语文版】七上第17课古诗五首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17. 古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篇。 2.概述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古体诗产生较早,唐以前无此诗名,唐代出现律诗,始称律诗为近体诗,非律诗为古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王维的《杂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写作背景 《杂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淮上与友人别》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3.注音。 绮.窗()著.花未()潇.湘()城阙.() 宦.游()歧.路()侧畔.()长.精神() 4.文学常识填空。 (1)《杂诗》作者是代诗人。字。 (2)《夜雨寄北》作者是代诗人。字义山,号, 与“”合称为“小李杜”。“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字。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字子安。诗题中“之”的意思是。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乐天”就是。“酬”的意思是。 5.解释下列字词。 来日 ..:翻.似.: ..:却.话:无为 6.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突破 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准备 制作PPT,设计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一、导入 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 二、出示目标 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 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 四、合作探究《观刈麦》 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2、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割麦者与拾麦者的辛勤劳碌与痛苦生活?造成如此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五、拓展延伸 1、此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那种不同寻常的矛盾心理,你还知道哪首诗里有类似的描写吗? 2、对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巩固练习 1、抢答:(见课件) 2、背诵《观刈麦》。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

诗词五首学案

《诗词五首》学案 三初孟洪兵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融入文本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突兀.() 塘坳.()庇.护()阑.干()风掣.()狐裘.() 2.根据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1)结庐.在人境:(2)问君何能尔.: (3)玉盘珍羞直.万钱:(4)风掣.红旗冻不翻: (5)都护铁衣冷难着.:____________ (6)瀚海阑干 ....百丈冰:________ __ (7)高者挂罥 ..风定云墨色: ..长林梢:(8)俄顷 (9)安得 ..广厦千万间: 3.了解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为“”。 岑参(715~770),唐朝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朝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病梅馆记》,诗歌代表作《己亥杂诗》,著作《定庵文集》等。4.了解背景知识。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观刈麦》。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3.理解本首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刈.()荷.()箪.()饷.田()吏禄.()岁晏.()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饷田:丁壮:秉: 曾:岁晏: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朝代)作家,字号。我们读过他的诗有《》《》《》等。 【设问导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本诗的内容。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 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5.探讨本首诗的主题。

【自学检测】 1.用诗句填空。 1)《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 2)《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 3)《观刈麦》中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 4)《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 【巩固练习】 背诵并默写全诗。 【拓展延伸】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1.若时光车轮把白居易带到现代,当他看到以上信息,你觉得他会怎么想,你又想对他说什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寥.落()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1)起一经: 2)零丁: 3)照汗青:

新课标语文《诗词五首》学案1

《诗词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内涵。 3.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水平。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词,参照注释,了解每首诗词大意。 3.给下列字注音。 溅.()搔.()浑.()胜.()簪.()摧.()鳞.()角.()声燕.()脂.() 提携.()折()戟() 【课堂探究】 饮酒(其五) 1.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3.结尾两句“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你是如何理解的?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 1.学习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朗读诗歌,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诗人有哪些感受呢? (2)你能想象“国都”盛世曾经的繁华景象吗? (3)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心中是一片忠心,无限悲愤,以及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写出,只写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又至却满目荒芜。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2.学习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为什么别离竟让诗人听到鸟叫声都胆战心惊呢? (3)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品读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说自己的理解。 4.品读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思考:在战乱动荡之中,诗人盼望战乱早日平复,收到家书,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盼啊盼,盼到了怎样的程度啊? 雁门太守行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人分别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2.诗歌首联描绘了什么内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4.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5.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30.诗五首导学案新

邢台市第十中学导学案 年级:初二年级科目:语文使用人: 周 学习目标: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默写课后古诗词《登飞来峰》 1.每组7、8号学生上板,其他在练习本上默写。 2.板上学生互查,其他对子互查,老师抽查。 二、探究导航(1分钟) 齐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互动(30分钟) 组织方式:各组组长课前抽签决定讲解题目,带领组员进行小展示,讨论交流确定讲解要点,然后指派1—3名组员展示讲解,力求脱稿展示,其他组员准备补充或解决质疑问题。每组讲完,由下一组组长点评评价项目得分,老师板写分数。 (一)研读第一首诗词《饮酒》理解 1.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饮酒》中表达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和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 ,。 (2) 《饮酒》中描绘傍晚时节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3) 《饮酒》中蕴含禅机,表达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意的句子: ,。 2.赏析《饮酒》: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诗人超然物

外的思想情趣。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的美丽景色。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看似作者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田园生活的真正意义,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这两句蕴含禅机,表达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 3. 思想情感: 通过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二)研读第五首古诗《己亥杂诗》 1. 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的句子: ,。 (2) 《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心志的句子: ,。 (3) 《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 ,。 2.赏析名句,理解词义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或:表现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3.内容和情感: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 四、聚焦点拨(5分钟) 1.根据讲解情况,在学生展示中间或完毕后,老师及时进行点拨。 2.预设点拨问题: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他共写《饮酒》诗20首,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里选的是其中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 《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基础知识 1.字音 结庐(lú)东篱(lí)悠然(yōu)烽火(fēnɡ) 搔(sāo) 簪(zān) 提携(xié) 燕脂(yān)折戟(jǐ) 殷勤(yīn) 嗟(jiē)谩(màn) 2.通假字学诗谩.有惊人句( 同“漫”,空,徒然。) 3.古今异义 (1)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 (3)自将.磨洗认前朝(古义:拿、取;今义:将要。) 四、课内探究 (一)诵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二)赏析诗歌 1.《饮酒》前四句写身居闹市却宁静自得,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 ①“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②诗人身居闹市,但无世俗纷扰,因为远离官场和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7《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 《饮酒》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 庐:2.喧: 3.君:4.心远地自偏: 5.悠 然: 6.辨: 7.忘言: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 ,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 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 是:,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 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6单元 19.诗词五首学案

诗词五首学案 《行路难》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背景探秘】 他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 【资料链接】 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的在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5)(6):道路难行用比喻 (7)(8):满怀希望用典彷徨 (9)(10) :现实缈茫反复、设问 (11)(12) (13)(14):乐观向上用典,抒情乐观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 【品味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语出自〈宋书宗悫传〉,宗悫

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意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信心。【文章特色】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驰骋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诗人名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并称为“韩柳”。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 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 宏伟奇崛的特点。有《昌黎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惊骇。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两颗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而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有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高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取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三、文题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诗词5首 精品导学案1 新人教版2

24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掌握五首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几类体裁的诗歌中的五首。 一、预习自测 1.借助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 庐.( ) 搔.( ) 簪.( ) 戟.( ) 殷.勤( ) 长嗟.( ) 2.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多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他的诗常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题临安邸》、《示儿》.(重点)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知识链接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进士,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自主学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邸( ) 熏( ) 汴( ) 杭( ) 泰( ) 抵( ) 墨( ) 咔( ) 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一般而言,七言诗是2、2、3的节奏,即“××/××/×××”.) 合作探究 一、学习《出塞》体会唐代的军旅生活. 1.自由朗读古诗

注意以下字音: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 2.查阅注释,理解诗意.(温馨提示:关,边关.还,回家.首句时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理解为“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3.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同一明月下的战士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 4.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学习《示儿》感受诗人深厚赤诚的爱国之情. 1.反复吟诵古诗,感知诗意.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万事空: .但: .九州: . 诗句的意思: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赤壁 主备人辅备人授课人使用时间 分课时 2 总课时姓名小组组号 课题:赤壁课型:阅读欣赏课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折戟、销、将、不与”等词语的意思,并理解诗意。 4、探究主旨,体会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目标一】: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杜牧,字,号,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京兆万年人,是著名诗人。著有。诗歌体裁以著称于世,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和合称“小李杜”。他的七绝有以下特点:画面鲜明,辞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目标二】: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每个词语读两遍。 折戟 ..()销.()二乔.() 2、本诗是七言绝句,请用“/”在课本上画出节奏, 韵脚是:、、。押韵。 3、有节奏的朗诵这首诗(在下面原句划出节奏),并试着背诵。 【目标三】: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折戟、销、将、不与”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译这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销:。将:。前朝:三国时期。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意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春风,指火烧赤壁的事。不与:。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意思 【目标三】: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主旨。 (一)独立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从内容看这是一首;所咏的历史事件是()。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3.诗中抒发历史感慨,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变化来反映历史的句子是: ()。。 4.诗歌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

语文版《诗词五首—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2、激发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筝乐曲,激情导入。 (二)预习检测,疏通文意。 1、请说说标记加点字的意思 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 2、指名翻译课文 (三)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本词虽短短几行,却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 (四)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词人昨夜饮酒浓睡,早晨醒来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词人昨夜为什么会饮酒过量呢?

3、女主人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试问”的“试”反映了什么的心理? 4、“绿肥红瘦”历来让人称道,说说这个句好在哪里? 5、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达出诗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你认为呢? 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各组指派学生说。 (五)拓展延伸,领悟文化。 在你的积累中还有哪些文人因内心困顿,在诗词中表达志趣和哲理呢? 1、教师出示几句分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永调歌头》 2、指名学生说 (六)唱读诗词,感受魅力 1、欣赏婷婷唱读《如梦令》。 2、学生跟着录音唱读。 (七)布置作业,知识巩固。 使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至少使用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

【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7.古诗五首 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重点)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③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 愁杀.(shā) 潇湘 ..(xiāo xiāng) 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杂诗》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第25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班学生姓名: 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掌握字音、字义。 2.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课前预习: 1.积累文体知识。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只有四句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2.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还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3.准确认读下列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 布衾.(qīn )塘坳.(ào )何由彻.(cha)见.(xiàn )此屋 4.熟读课文,填空。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堂导学: 1.朗读课文,解释字词。 号:吼挂罥:挂住,缠绕忍:狠心 向:渐近,靠近俄顷:一会儿彻:彻晓,到天亮 足:值得安:如何,怎么;安稳见:同“现”,出现 2.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组对抗:一组说原句,另一组说意思,看哪一组说得最好)。4.赏析诗歌。 (1)请将诗歌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下者飘转沉塘坳”):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诗五首--》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内含答案MY

课题30《诗五首》导学案课时:3 教师:毛勇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4.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导学 方法 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 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