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种种理解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种种理解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种种理解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部分理解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中庸》:“修道之谓教”;

(3)《荀子》:“以善先者谓之教”;

(4)在汉语中,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5)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6)柏拉图:教育使个人身心得到圆满发展;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8)英国学者斯宾塞: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

(9)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1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1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

(12)斯大林:教育是一种武器,其效果是决定于谁把它掌握在手里,用这个武器去打击谁;

(13)加里宁: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正确的、有目的的和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1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15)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部分学者:教育是生产力;

(16)三十年来普遍观点: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7)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部分学者:教育是产业,或至少是特殊产业;(18)世纪之交普遍观点: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19)我校郝文武教授: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