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点

农业知识点
农业知识点

农业

一、农业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⑴自然因素:气候(热量、降水、光照、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河流)、自然灾害、病虫害

⑵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丰富廉价、人才众多)、政策、科技、工农业基础设施、

机械化、种植历史、地广人稀、饮食习惯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

⑴季风气候:①有利:夏季雨热同期,夏季降水、热量丰富②不利:水旱灾害频发,低温冻害

⑵温带大陆性气候:①有利: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②不利:降水少,水源不足

⑶地中海气候:①有利: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较丰富,冬季温和多雨

②不利:雨热不同期

⑷温带海洋性气候:①有利:全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发展乳畜业

②不利:光照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3、季风水田

⑴分布:中日韩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⑵特征:(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水利工程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小农经营(家庭农场经营,限制了规模化和集约化)、产量高(精耕细作,劳动效率低)、科技水平低(日本除外)、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人多地少)

⑶区位优势:气、地、土、水、市、交、劳、政、种植技术

⑷制约因素:水旱灾害频发;低温冻害、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商品率下降

⑸太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①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广,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商品率下降

②劳动力价格和低价不断上升,粮食种植成本提高

③发展乳畜、花卉、蔬菜、水果能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4、商品谷物农业:玉米和小麦,商品率高

⑴分布:中国东北平原、美国中部、乌克兰等

⑵与国内相比,美国发展商品农业的优势:交通更加方便;劳动者素质高;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

高;商品率更高

⑶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商品农业的优势:国内市场广阔;劳动力价格便宜;种植历史悠久

⑷中美两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土壤,地形,水源,气候

⑸春小麦:春种秋收;冬小麦:秋末种、夏初收

5、大牧场放牧业: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

区位优势:气候适宜,形成天然草场;水源丰富;市、交、劳、政、冷冻保险技术、机械化、地广人稀

6、乳畜业:集约化、市场化程度最高

⑴分布:欧洲西部(英国西北、法国大西洋沿岸和中央高原、德国北部)、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

⑵区位优势:气候湿润,适合牧草的生长,市场、交通、科技、机械化

⑶区位不足:光照不足,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7、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为例,降水量400mm左右

⑴区位优势:地形平坦、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市场、交通、科技、机械化、地广人稀

⑵特点:轮流种植牧草、小麦或者休耕,保持土壤肥力,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牧草和小麦的比重,合

理利用时间调整农业活动

⑶生态环境问题活着制约因素:土壤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8、城郊农业:又称时鲜农业(乳畜、花卉、水果、蔬菜)

⑴区位优势: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先进、低价较低

⑵城郊农业比重,种植业所占比重较低,因为不挣钱

二、中国农业

1、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中温带、黑吉辽新)

⑴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地、土、水、冲积扇

社会经济因素:市、交、政、地广人稀(最大优势,商品化程度高,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机械化水平低

⑵制约因素:

自然因素:纬度高,热量缺乏,生长期短(最大不足)、低温冻害灾害、水旱灾害、

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湿地萎缩、森林遭到砍伐)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短缺、科技水平低

⑶东北水稻优质原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

⑷东北土地肥沃的原因:植被茂密,森林面积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

地形平坦,水土保持较好

⑸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流失严重,复垦次数多

⑹三江平原湿地广布的原因:

降水丰富,河网稠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下渗困难

2、制约华北农业发展的因素:旱涝、风沙、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农作物: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苹果、梨、桃

⑴旱涝灾害:

原因:季风气候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措施:修建水库,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⑵水资源短缺:以华北(墨累达令盆地)为例

原因:自然原因:降水少,降水季节变化大,纬度低,蒸发旺盛,河湖较少

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浪费严重,污染严重措施:多挣:人工降水,海水淡化(以色列为主)

少花:工业上发展调整工业结构,发展节水工业,农业上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管喷灌,种植耐旱农作物,完善农业水利设施,生活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梯级水价借点: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修水库

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质

⑶风沙:沙尘暴,主要我国西北,华北严重

原因:气候干燥、生态脆弱、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多大风天气、认为植被破坏严重

措施:营建防护林

⑷土壤盐碱化:典型地区华北、西北

原因: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使得土壤盐分向地表积累;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洼地排水不畅;

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抬升,水分蒸发使地下水中含有的盐分停留在表层。

措施:引淡淋盐、完善排灌体系、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管喷灌、农田覆盖如用地膜、

作物秸秆覆盖以减少蒸发、用化学成分中和、种植耐盐碱的作物、发展台田—鱼塘模式注:地膜和秸秆的作用保温、保湿、保土

⑸台田鱼塘模式意义

社会经济意义: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意义:形成良性生态系统,缓解土壤盐碱化和缓解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已有耕地的压力

3、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为主和绿洲农业:绿洲农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山麓地带

⑴绿洲农业区位优势:

自然优势: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灌溉方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最大优势)、夏季热量丰富社会经济优势:市场、交通、劳动力廉价、政策、地广人稀、地价低、发展历史悠久

⑵制约因素:降水少、水源不足(最大不足)、远离市场、运输压力大、劳动力缺乏、科技水平低、

机械化水平低、水源是主导因素

例1宁夏枸杞、河西走廊大枣、新疆棉花、吐鲁番的哈密瓜和葡萄种植的区位优势

例2你是否赞同在新疆大面积种植长绒棉

赞同:①区位优势: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开阔、灌溉方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丰富、

市场广阔、交通不断完善、劳动力廉价、政策支持、地广人稀、种植历史悠久

②有利影响: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反对:①制约因素:水源不足、劳动力短缺、科技投入小、机械化水平低、远离市场、交通不便

②不利影响:破坏植被、降低植被覆盖率、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资源短缺)、增加自然灾害(沙尘暴)

4、青藏高原发展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⑴河谷农业发展的自然优势: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灌溉方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最大优势)、海拔低、热量能满足一年一熟

⑵制约因素:海拔高、热量缺乏制约农业的分布范围(最大不足)、热量是主导因素

⑶农业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自然原因

土壤贫瘠、地形崎岖、高原山地气候寒冷不适合种植业发展,适合牧草生长,草场广布,适合畜牧业发展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一年两熟,作物:水稻、柑橘、油菜、亚热带水果

【洪涝灾害】以长江为例

原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丰富②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干流水位不断增加

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④海浪顶托作用

⑤台风、飓风的影响⑥围湖造田、降低湖泊蓄洪能力

⑦人为植被破坏严重,使得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泥沙淤积,阻塞河道

措施:①退耕还湖,提高湖泊②保护植被,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

③疏通河道,截弯取直④建大坝水库,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

⑤加固河堤⑥开凿入海水渠

6、江南丘陵

⑴农业制约因素:季风气候使旱涝灾害频发:冬季低温冻害,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少、酸性强、土质

黏重)、水土流失严重

⑵红壤治理:增施有机肥,种植耐酸性植物比如茶树,施用石灰中和,掺入沙土改良

⑶受低山丘陵的影响易于发展立体农业(混合农业),洼地发展渔业,平坦地发展种植业,低山丘陵发展

林果业

⑷立体农业积极意义

社会经济意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意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已有耕地压力

⑸丹霞地貌(红漠化):人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红壤裸露

7、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农业(立体农业、混合农业):河塘中发展渔业、坡上养蚕

原因:珠三角地势低平,耕地不足,河道密集,积水较多

桑基农业转变为花基农业的原因:市场因素的变化

8、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坝子指河谷、山麓地带、盆地

农作物:水稻、茶树、药材、花卉

例1、药材、花卉种类多的原因:纬度低,热量丰富、降水丰富、高山相对高度大、垂直分布明显、

气候类型多样

例2、茶树生长条件:土壤偏酸性耐贫瘠,地形低山丘陵,有一定的坡度方便排水,气候湿热,多云雾、少光照

9、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原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治理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道路,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

10、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治理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道路,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单产量,加大宣传力

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农业主要知识点学习资料

农业主要知识点

《农业》主要知识点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 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 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现代化 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一一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一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 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一一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一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一社会效益中

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2.按照空间范围分: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 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 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即农业企 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 断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 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

有关中国农业银行的基本知识和小型考点

2017年中国农业银行笔试已经告一段落,马上面临的就是笔试成绩的发布和面试的通知,黑龙江中公金融人提醒考生,关注微信号:黑龙江金融人查看考试信息和考试资料。 以下为黑龙江金融人小编为何各位考生编辑整理的有关农业银行的发 展的相关资料,在面试时,考官经常会问例如:你为什么会选择我们公司之类的问题,当考生可以专业的输出本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相关资料时,相信面试老师会对你有不一样的印象。 1、全称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1月,本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中国农业银行,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是在新中国时期成立的第一家专业银行。 3、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2月恢复成立,总部设在北京。 4、1984年6月1日,农业银行引进首笔世界银行贷款 5、1985年6月24日,中国农业银行首次统一行名字体 6、中国农业银行标志于1988年11月1日启用,原作者是陈汉民先生。中国农业银行标志图圆形,由中国古钱和麦穗组成 7、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 8、1999年,农行和工,中,建三家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9、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现代化股份制有限公司,并在2010年完成A+H两地上市(103.10亿股)。 10、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于2010年5月在上海成立,服务宗旨是恒业行远,至诚相伴。 11、2014年全球企业500强:农业银行47 12、2014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农业银行9 13、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加坡、香港、首尔、东京、纽约、法兰克福、迪拜设有分行,2014.4在悉尼设立了分行。 14、中国农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是汇金公司,然后是财政部。 15、农业银行的广告语: 1.总有别人不曾走过的路,总有别人不曾看过的风景。总有别人不曾攀登过的高峰,总有别人不曾拥有的收获。 2.大行德广,伴你成长。 3.龙行天下,叱咤瀛寰 16、农行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 核心价值观:诚信立业、稳健行远 愿景:建设国际一流大型商业银行 17、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 管理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 服务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 风险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

农业信息技术复习重点.doc

农业信息技术 —* . 农村信息化:就是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业信息产业化:指由分散的信息活动演变成整体的信息产业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信息产品商品化、信息机构企业化、信息服务产业化。 农业产业信息化:指在农业部门内,通过大量采用农业信息技术和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业效益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种、养、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农产品商贸电子化等。 农村信息化的内容: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村科技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民生活信息化 农业生产信息化:指植物栽培、动物养殖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确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达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 农业科技信息化: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便农业科技人员交流和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协同攻关,避免重复,少走弯路,多出、快出成果C 为什么要进行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 土地、大气、水、农业生物品种等都属于农村资源与环境范畴。这些资源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实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建立农村资源、环境信息网络,可以正确、及时地了解农村资源和环境变化,及时正确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对策,从而达到既高效利用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农村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化是整个农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基础,其关键内容是建立各种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及其相应的检索系统。 农村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农村信息人才、农村信息化外部环境 农村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1)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农村信息化的深入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有利于强化与国外的联系, 促进我国经济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自主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去。(2)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3)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稳定。(4)农村信息化能够促进科教文卫公共事业建设,并保证其协调发展o (5)农村信息化能够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巨大压力。 农业数据库:是-?种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管理、重复利用、分析预测-?系列有密切联系的农业方面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数据库管理软件,它的职能是维护数据库,接受和完成用户程序或命令提出的访问数据的各种请求。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管理者、信息接受者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模型和系统的组织管理者E-R模型:

必修二农业知识点总结.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 地中海气候:油橄榄,柑橘,葡萄 糖料作物:甘蔗、甜菜 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中国三大产棉区:西北新疆、华北平原、长江流域。 3、农业的分类: (1)根据生产对象分: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根据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多少分: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3)根据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北方地区 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能最丰富,但热量不足? 热带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为什么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

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如中国云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立体农业均比较突出。这里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有草地,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规律性显著、层次分明的特点。 绿洲农业:绿洲农业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进行灌溉的农业。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 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顺德、南海等市。 鱼塘-台田农业:在我国华北平原中东部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洪涝、干旱、土地盐碱化,改造中低产田所采取的措施。 地中海农业:在过去,农田种植提供粮食,果木供给饮料、油料和水果,牧业提供肉食、乳类和衣着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体式农业几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欧洲成为工业国家的集中地,对地中海地区有很大影响。因为,这里冬季温和,对柑橘类果品及蔬菜的生长十分有利,加上市场需要量大,各种产品临近市场等优越条件,结果对蔬菜、水果业的生产起着极大的刺激作用。葡萄业的发展为世界上重要的酒类生产提供了原料保证。因此,地中海许多地区其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所替代,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园艺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领导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 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 6.三农问题的基本涵义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二三产业

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全面总结(1)

二、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专题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

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着。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农业信息技术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农村信息化概述 1、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就是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 2、农村信息化的容: (1)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土地、大气、水、农业生物品种等都属于农村资源与环境畴。建立农村资源、环境信息网络,可以正确、及时地了解农村资源和环境变化,及时正确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对策,从而达到既高效利用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作用、即为什么要进行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2)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3)农村科技信息化、农村科技信息化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便农业科技人员交流和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协同攻关,避免重复,少走弯路,多出、快出成果。 (4)农村教育信息化、 (5)农村管理信息化、 (6)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指植物栽培、动物养殖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确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达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 (7)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

(8)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9)农民生活信息化 3、农业信息产业化:农业信息产业化主要是指由分散的信息活动演变成整体的信息产业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信息产品商品化、信息机构企业化、信息服务产业化。 4、农业产业信息化:农业产业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农业部门,通过大量采用农业信息技术和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业效益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种、养、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农产品商贸电子化等。 5、农业信息化的构成要素: (1)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3)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4)农业信息产业发展 (5)农村信息人才 (6)农村信息化的外部环境 6、农村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1)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2)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 (3)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稳定。

农业信息技术知识点

农业信息技术知识点 第一章: 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1、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助能的技术。 2、信息技术包括哪四部分? 分别对应人体信息器官的哪些功能? 信息采集技术: 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功能 信息传递技术: 传导神经网络对信息的传递功能 信息处理技术: 思维器官对信息识别、转换、加工、储存、再生的功能 信息控制技术: 效应器官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实施干预的功能 3、什么是智慧地球? 简单地讲,智慧地球就是把互联网和物联网结合起来,具体来讲,智慧地球是把各类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家用电器等各种物品中,并且被普遍连接而形成“物联 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来处理所有网络数据,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治,实时管理和控制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以更加智慧、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4、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ifcation,

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5、什么是云计算?其特点是什么? 云计算(loud computin)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和商业计算模型,也是一种IT 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用户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 特点: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及其廉价 5、什么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或agricltural information echnology,AIT) 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支,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 作用:农业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科学推广和技术推广提供了新的思

《农业概论》部分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光、温度、水分、养分(营养物质)、土壤。 多个作物的基本生活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采取某一技术方案或措施时,要考虑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 二、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布规律 中国农业地域自然区域的划分:东部季风区(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区(牧业区)、青藏高寒区(牧业区) 1、东部农业区: 南北界限:秦岭——淮河 南北差异: ①耕地类型:南:水田;北:旱地 ②土地利用方式:南:农林牧用地均衡;北:林牧用地偏少。 ③适生作物与熟制:南,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北,早熟的耐寒喜凉作物、春麦,一年一熟,冬麦,两年三熟。 2、西部牧业区: 南北界限: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土地利用:北方以天然草地放牧业和灌溉的绿洲农业为主要利用方式,林地比重小。南方以广大天然草地放牧业为主要方式,耕地严重不足,牲畜、农作物、林牧都具有高寒区特点。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表现: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加,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强度增加等。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直接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市场平衡,人类消费结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2、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3、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毁林开荒、毁林放牧、毁林发展“现金农业”、弃牧毁草开垦、草场过牧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漠化等。 耕地影响生态系统的原因:耕地是物质的贮存库和转化器,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碳,随后以自然凋落和根系分泌等形式输入土壤,经分解,最终以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返回大气。 第三节农业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与农业环境 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农业自然环境: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 二、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 2、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

农业信息技术整理

——考点整理考题题型: 名词解释(10*3)选择(10*2)简答(5*6)论述(2*10) 重点部分: 第一章 信息农业的定义:以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农业生产活动信息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等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定位含义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研究和解决农业税呢过禅活动信息变化规律的科学。 信息农业的内涵:由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系统三方面组成。 理论基础:涉及到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生态学、土壤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理论知识。 关键技术体系:包括农业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模拟和信息控制这四个主要方面。 应用系统:以农业信息学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应用领域为服务对象、以农业信息为主线,定量描述农业系统与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化、信息化,并广泛应用于如设计生产方案、实施精确管理等多个农业产业领域。 信息农业的关键技术: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监测、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人工智能、农业管理决策、农业信息服务 国际上著名的生长模型: 美国的CERES系列模型、荷兰的SUCROS模型和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 第二章 数据与信息的定义与区别: 数据: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信息: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就称为信息 区别:数据只有对实体产生影响时才能称为信息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存储数据、建立并维护数据结构、允许多个用户并发访问、加强安全性和保密性、允许提取和操作已存储的数据、实现数据录入和数据加载,提供对指定数据快速

提取的高校索引机制、通过备份和恢复过程保证数据免遭丢失。 关系型数据库的定义: 由二维表显示关系,一行是一个元组,一列是一种属性,包括主码、域、分量和关系模式,以这样的模式存储数据集合的计算机系统被称为关系型数据库。 常用的关系型数据库软件: Microsoft Access、Oracle、My SQL、Microsoft SQL Server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是一个强大的通用关系数据库语言。 SQL功能:利用SQL,我们可以在属性数据库中方便地实现属性信息的复合条件查询,筛选出满足条件的空间对象的标识值,再到图形数据库中根据标识值检索到该空间对象。 第三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简言之,地理信息系统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系统软件、系统硬件、地理空间数据、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数据输入功能数据编辑功能数据存储与管理功能 数据查询检索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数据显示输出功能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地图是GIS的一个数据源,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不仅含有实体的类别和属性,而且含有实体间的空间关系。 空间尺度对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

农业主要知识点

农业主要知识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农业》主要知识点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 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 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 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 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 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 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 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 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 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 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 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 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 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 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14.蛛网理论 (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 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 (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 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 (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 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 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复习资料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复习资料 注:所有答案都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农业信息技术》(李军主编)一书上,请自己看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2.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指能有效地扩展人类感觉器官的感知域、灵敏度、分辨力和作用范围的技术,包括传感、测量、识别和遥感遥测技术等,但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 3.信息传递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也称通信技术,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伸,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光纤通讯、数字移动通信、卫星通讯、信息高速公路等,用于迅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4.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字传输网,对信息进行文字、图形、特征识别,信息与交换码之间的转换,信息的整理、加工、生成,以及利用数据库、知识库实现信息存储和积累的技术。 5.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的功能是根据输入的指令信息(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实施干预,是效应器官功能的扩展延伸。主要包括显现技术、人机接口技术、遥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6.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 7.农田气候:农田气候一般指距农田地面几米内的空间气候,是各种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气候。 8.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的、具有一定的温度和其它环境因子调控设施的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大类。 9.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地球表层各类地物信息、测量与判定目标地物性质或特性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环境调查与监测、军事应用、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10.遥感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加工的各种技术方法的统称。 11.高光谱遥感:是指将遥感成像技术和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利用几百乃至上千个小于10nm 电磁波波段从地表目标物体获取连续光谱曲线,从而形成图像和光谱合一的高精度遥感方法。 12.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13.地理信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14.地理数据: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 15.数字地图:是指与传统的地图相区别的、在GIS 中以数据库形式保存的地理信息。 16.作物生长模型:其全称为作物生长模拟模型(Crop Growth Simulation Model),简称为 作物模型(Crop Model),是指能定量地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及

农业主要知识点

《农业》主要知识点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 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就是否充足就是农业稳产的保证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 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与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 总的来说,就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就是市场与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瞧,由高到低依次就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尤其就是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2)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条件: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这里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与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最新整理)

2002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农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评卷人:傅晨成绩: 一、填空(50分) 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一个国家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的。请列出至少三个反映了这一发展的概念:白色农业(生物工程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绿色农业(陆地或露地农业)。(3分)(还有:农村传统副业独立成为农村农林牧渔服务业;旅游(观光)农业) 2、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2分) 3、我国目前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俗称家庭承包制。按照国家的现行规定,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3分) 4、世纪之交,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主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呈现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农产品供给结构过剩,决定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中心是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4分) 5、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流通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的政策。1985年以来国家对粮食实行合同订购,是农民必须尽的义务。经历了数次改革,1998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指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购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6分) 6、9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三个: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农业增产增收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走向市场的矛盾、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意在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经营。(7分) 7、改革初期,我国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战略上选择了不同于经典刘易斯模式的做法,其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个选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主要是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割裂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8、近10年来我国农民负担较为沉重。请列出农民负担沉重的至少三个主要方面:费重于税、收费不断攀升、农民负担不均。(3分)(还有:农民负担现金支出压力大;农民暗税负担依然沉重) 9、2001年,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安徽省全省推开,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一项改革”。(3分) 10、列出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至少三种主要类型: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型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基金会。(3分) 11、广州天河区的股份合作制以最具典型意义的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著称,它最初的股权由集体股、社员分配股和个人现金入股构成。目前被取消有股权是集体股,因为其产权依然不清。(5分) 12、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规定把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分为两类,即“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区分的基本依据是对农业的支持措施是否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是否扭曲贸易。请分别列出一个上述政策的具体例子:农业科研和价格支持。(5分) 13、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规则的目的是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请列出它的至少3个主要规定:市场准入、削减国内支持和削减出口补贴。(4分)(还有:合理的卫生检疫) 二、简答(30分) 1、从贡献论的角度,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10分) 一、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农业所生产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的,即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