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概念

宜春明珠学校张松

教学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学者分析:从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数学课上虽然学过“速度”,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死套公式计算,却不理解速度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2、问题: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怎么进行比较?

二、速度

1、例题:甲物体5秒钟前进了30米,乙物体:10秒钟前进了90

米。如何比较这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3、引导练习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例:汽车2秒内运动了100米,飞机3秒内运动了900米,分别求出

它们1秒内运动的距离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速度

(1)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 v=s/t

(3)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

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5、速度公式的应用:

杭(洲)长(沙)高铁于2014年9月16日正式开通,宜春从

此进入了高铁时代。宜春至南昌约176千米,乘高铁从宜春到南昌大

约只需48分钟,人们出行非常方便。问宜春至南昌高铁运行速度大

约是多少?

已知:S=176km t=48min=0.8h

求:ν= ?

解:根据公式ν = s/t=176km/0.8h=220km/h

答:列车运行速度为220km/h 。

三、小结:略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启发学生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

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虽然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

“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

以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

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

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

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

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教学中的不足:其他教师使用和研讨本微课后,认为从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入手,由浅入深逐步建构速度的概念,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学生能真正理解速度的含义。但是在利用表格讨论环节,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其中,只是教师唱独角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微课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新的尝试。

学生的反馈:学生观看后,能掌握速度的真正内涵。但是在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时之间互换还存在一定困难,计算能力和换算能力不够强,还没掌握好方法,很容易出错,并且路程S和时间单位s 之间容易混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单位换算方面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

几种速度的概念

几种速度的概念

————————————————————————————————作者:————————————————————————————————日期: ?

一、平均速度av V 定义: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就 是:1111 n n i i i i i av n n i i i i i h t V V h t V ===== = ∑∑∑∑ 式中i h 、i V 分别 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意义:简言之,平均速度的引入,就是用一种假想的均匀介质来代替整套层状介质,使地震波 在假想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很接近于真实情况。 二、均方根速度R V 定义:把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在均匀介质中,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22 014t h x V =+ 即: 22202x t t V =+ 其中:0h 是界面的深度,0t 是双程垂直反射时间,x 是接收点与激发点距离,t 是在x 处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 上式的意义在于: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就表示波是以常速度传播的。 而在实际中,如果有一水平界面,覆盖介质是不均匀的时,这种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的表达式将是如何?它还是不是一条双曲线呢? 下面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导出均方根速度的概念。 如图所示,水平层状介质。在O 点激发,在S点接收到第n 层底面的反射波传播时间为 1 2cos n i i i i h t V θ==∑ ,相应的炮检距为 1 2n i i i x h tg θ==∑。 根据折射定律,

线速度究竟应该怎样定义

“线速度"究竟应该怎样定义? 南京市金陵中学晓建选自《物理教师》2009年第7期关于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概念,很多教材都是用“弧长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若从其物理本质上来分析,这样的定义方式其实是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那么,“线速度”概念究竟应该怎样定义呢?本文所做的相关研究就是针对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1.教材针对“线速度”概念给出的定义 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必修2》(2004年 5月第1版P45)中,针对圆周运动的“线速度”给出了 如下定义: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例如在图1中,物体沿圆弧由M 向N运动,某时刻t经过A点。为了描述物体经过A点 附近时运动的快慢,可以从此时刻开始,取一段很短的 时间Δt,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由A运动到B,通过的弧长 为Δl。比值Δl Δt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把它称为线速度(linear velocity),用v表示。则 v=Δl Δt(1) 2.教材所定义的“线速度”存在的问题 教材所定义的“线速度”概念存在着若干问题,这里仅就其中两个最主要的问题分析如下。 (1)用“弧长与时间的比值”所定义的“线速度”不可能是矢量 教材一方面用“弧长与时间的比值”定义“线速度”,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线速度”是矢量,这显然是错误的。“弧长”和“时间”都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弧长与时间的比值”怎么可能会是矢量呢? 教材为了使作为定义“线速度”的“弧长与时间的 比值”这一标量变为矢量,只能硬性为其赋予方向,教 材中写道:“线速度是矢量。图1中物体在A点的线速度 的方向就是AB位移的方向。显然,当Δt很小时,该方 向是和半径OA垂直的,即和圆弧相切。”其实,这样的 描述是不确切的,“物体在A点的线速度的方向”怎么能

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数据传输速率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种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bit/second),记作bps。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S=1/T(bps) 其中,T为发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如果在通信信道上发送一比特0、1信号所需要的时间是0.001ms,那么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 000 000bps。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1kbps=103bps 1Mbps=106kbps 1Gbps=109bps 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 在现代网络技术中,人们总是以“带宽”来表示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与“速率”几乎成了同义词。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与香农(Shanon)定律描述。 奈奎斯特准则指出:如果间隔为π/ω(ω=2πf),通过理想通信信道传输窄脉冲信号,则前后码元之间不产生相互窜扰。因此,对于二进制数据信号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通信信道带宽B(B=f,单位Hz)的关系可以写为:Rmax=2.f(bps) 对于二进制数据若信道带宽B=f=3000Hz,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6000bps。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指出: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 的关系为:Rmax=B.log2(1+S/N) 式中,Rmax单位为bps,带宽B单位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贝)数表示。若S/N=30(dB),那么信噪比根据公式:S/N(dB)=10.lg(S/N) 可得,S/N=1000。若带宽B=3000Hz,则Rmax≈30kbps。香农定律给出了一个有限带宽、有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的极限值。它表示对于带宽只有3000Hz的通信信道,信噪比在30db时,无论数据采用二进制或更多的离散电平值表示,都不能用越过0kbps的速率传输数据。 因此通信信道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所以人们可以用“带宽”去取代“速率”。例如,人们常把网络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用网络的“高带宽”去表述。因此“带宽”与“速率”在网络技术的讨论中几乎成了同义词。 频带就是指频率范围 带宽的两种概念 如果从电子电路角度出发,带宽(Bandwidth)本意指的是电子电路中存在一个固有通信频带,这个概念或许比较抽象,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解释。大家都知道,各类复杂的电子电路无一例外都存在电感、电容或相当功能的储能元件,即使没有采用现成的电感线圈或电容,导线自身就是一个电感,而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便可以组成电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杂散电容或分布电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电容、电感,都会对信号起着阻滞作用从而消耗信号能量,严重的话会影响信号品质。这种效应与交流电信号的频率成正比关系,当频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号难以保持稳定时,整个电子电路自然就无法正常工作。为此,电子学上就提出了“带宽”的概念,它指的是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而属于该体系的有显示器带宽、通讯/网络中的带宽等等。 而第二种带宽的概念大家也许会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实是数据传输率,譬如内存带宽、总线带宽、网络带宽等等,都是以“字节/秒”为单位。我们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被称为“带宽”,但因业界与公众都接受了这种说法,代表数据传输率的带宽概念非常流行,尽管它与电子电路中“带宽”的本意相差很远。 对于电子电路中的带宽,决定因素在于电路设计。它主要是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而高频电路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电路要高很多。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电路设计的知识,对此我们就

导数的概念2—瞬时速度

课 题: 3.1导数的概念(二)—瞬时速度 教学目的: 1.掌握用极限给瞬时速度下的精确的定义. 2.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3.理解足够小、足够短的含义 教学重点:知道了物体的运动规律,用极限来定义物体的瞬时速度,学会求物体的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意义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我们物理中学习直线运动的速度时,已经学习了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从数学的角度重新来认识一下瞬时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曲线的切线 如图,设曲线c 是函数()y f x =的图象,点00(,)P x y 是曲线 c 上一点作割线PQ 当点Q 沿着曲线c 无限地趋近于点P ,割线PQ 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 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叫做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 2.确定曲线c 在点00(,)P x y 处的切线斜率的方法: 因为曲线c 是给定的,根据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是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 的倾斜角为β,切线PT 的倾斜角为α,既然割线PQ 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是切线,所以割线PQ 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Q 的斜率tan α,即

tan α=0lim →?x =??x y 0lim →?x 0x ? 二、讲解新课: 1.瞬时速度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 确定物体在某一点A 处的瞬时速度的方法: 要确定物体在某一点A 处的瞬时速度,从A 点起取一小段位移AA 1,求出物体在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可以近似地表示物体经过A 点的瞬时速度. 当位移足够小时,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可认为是匀速的,所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A 点的瞬时速度了.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瞬时速度的知识,现在已经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它的运动规律用函数表示为s =s (t ),也叫做物体的运动方程或位移公式,现在有两个时刻t 0,t 0+Δt ,现在问从t 0到t 0+Δt 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平均速度各是: 位移为Δs =s (t 0+Δt )-s (t 0)(Δt 称时间增量) 平均速度t t s t t s t s v ?-?+=??=)()(00 根据对瞬时速度的直观描述,当位移足够小,现在位移由时间t 来表示,也就是说时间足够短时,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 现在是从t 0到t 0+Δt ,这段时间是Δt . 时间Δt 足够短,就是Δt 无限趋近于0. 当Δt →0时,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瞬时速度,用极限表示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t t s t t s v v t t ?-?+==→?→?)()(lim lim 0000 所以当Δt →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瞬时速度三、讲解范例: 例1物体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s =s (t )= 21gt 2,其中位移单位m ,时间单位s ,g =9.8 m/s 2. 求t =3这一时段的速度. 解:取一小段时间[3,3+Δt ],位置改变量Δs =21g (3+Δt )2-21g ·32=2 g (6+Δt )Δt ,平均速度2 1=??=t s v g (6+Δt )

定义式与决定式

物理公式的定义式与决定式 1.比值定义法匕 所谓比值定一丈法,就是用两个己知物理量〔或两个以上〉的“比"未主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袪。 例如高一学过的加速度就是用比值来定乂的:运动物怀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斯以时间的比值,即心=山;史如电场拒度也是用比佢耒逹义的:放入电场中某点的试探电 At 荷所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即左=-,彖这样用此值乘定义的物理量还有很多, q U O W F 如电阻丘=—?电容U二J 电势差八f磁感应强度8------------- (B和I垂言时)等等, I U g IL 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住往是反映柯质的最本辰的属性,揭示”该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它不随定义所冃的物渥量的穴小〔即分子和分母)、取舍而改变,如加速度的大小反映了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决雇,与遼度改变射大小及时间无关;电场强度的大小农眺了电坊的强盟.与试探电荷无关,只与电场本身対性质有关;电阻反映了导睦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导体两端前电苯和导■体里前电流大小无熬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电容反映了电客器容纳电荷本领的大小,与电容器是否带社.带看少电无关;磁感应强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与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的大小无关,只与磁场本身的性辰有关。 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其文小与物運量的定义式无关,取决于切理量的决定式」斯谓袂定式,就是用来揭示物理童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的数学表达式,如住二工揭示了加速度的大小与初体所受的合外力戒正比,与物悴的质量成反比。下面对中学觀理甲一些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定义式和决宗式做一对出:

这里需要说明电流强度它脈盲定义式,也有决崔式「旦扌于历史的原因』它不是导出物理量.而是基本物理量■: 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m、质量(kg)、时间(s)、电流强度(A)、物质的量(mol )、热力学温度(K、光强度(cd)

几种函数增长快慢的比较

§3.2.1几种函数增长快慢的比较 教学目标:(1)掌握几种常用函数增长快慢的比较方法 (2)熟悉几种常用函数增长快慢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增长快慢比较的常用途径; 难点:了解影响函数增长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与知识讲授相结合,通过学习熟悉的几种常见函数增长快慢的比较,体会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观察函数4 x y y ==与在 [0,+∞)上的图象,说明在不同区间内, 函数增长的快慢情况.在同一坐标中函数图象如右: 结论:若0<x <16 4x > 若x >16 4 x 师:增函数的共同特点是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长而增长,但不同函数在同一区间内的增长快慢是 否相同 师生合作观察研究函数4 x y y ==与的增长快慢. ①x ∈(0,16) 时,y =的图象在4 x y = 图象上方可知y =增长较快 ②(16,)x ∈+∞ 时,y 的图在4x y = 图象下方,可知4 x y =增长较快 二、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幂、指对函数增长快慢比较形成比较方法. 1.实例探究: 比较函数y =2x ,y = x 2 ,y = log 2x 的增长快慢. 方法:①作图,列表比较、验证 ②应用二分法求2x = x 2的根,即y = 2x 与y = x 2 的交点横坐标. 2.规律总结 ①一般地,对于指数函数y =a x (a >1)和幂函数y =x n (n >0),在区间(0,)+∞上,无论n 比a 大多少,尽管在x 的一定变化范围内,a x 会小于x n ,但由于a x 的增长快于x n 的增长,因此 总存在一个x 0,当x >x 0时,就会有a x >x n . ②对于对数函数y =log a x (a >1)和幂函数y = x n (n >0)在区间(0,)+∞上,随着x 的增大,log a x 增长得越来越慢.在x 的一定变化范围内,log a x 可能会大于x n ,但由于log a x 的增长慢于x n 的增长,因此总存在一个x 0,当x >x 0时,就会有log a x <x n . ③在区间(0,)+∞上,尽管函数y = a x (a >1),y = log a x (a >1)和y = x n (n >0)都是增函数,但它们的增长速度不同,而且不在同一个“档次”上.随着x 的增长,y = a x (a >1)的增长 速度越来越快,会超过并远远大于y = x n (n >0)的增长速度,而y = log a x (a >1)的增长速 度则会越来越慢.因此,总会存在一个x 0,当x >x 0时,就有log a x <x n <a x . 师生合作:借助计算机作图,列表,进行探究

最新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定义及公式

1、角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角度),线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二者都是矢量。 角速度: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叫做“角速度”。角速度的单位是弧度/秒,读作弧度每秒。它是描述物体转动或一质点绕另一质点转动的快慢和转动方向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角位移的时间变化率叫瞬时角速度(亦称即时角速度),单位是弧度?秒-1。 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ω是一个恒量,可用运动物体与圆心联线所转过的角位移Δθ和所对应的时间Δt之比表示ω=△θ/△t。 2、线速度:质点(或物体上各点)作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时所具有的即时速度。它的方向沿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故又称切向速度。它是描述作曲线运动的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物体上各点作曲线运动时所具有的即时速度,其方向沿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质点通过的弧长(S)和通过这段弧长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即v=S/△t,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的大小虽不改变,但它的方向时刻在改变。它和角速度的关系是v=ωR。线速度的单位是米/秒。 线速度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质点通过的弧长(S)和通过这段弧长所用的时间(△t)的值。即v=S/△t,也是v=2πr/T,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的大小虽不改变,但它的方向时刻在改变。它和角速度的关系是v=ωr v=ωr=2πrf=2πnr=2πr/T 当运动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同时也做另一种平动时,例如汽车车轮上的某一定点,此时该质点的线速度为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w*r)与平动运动的速度(v')的矢量之和:v=w*r+v' 角速度 角速度的矢量性:v=ω×r,其中,×表示矢量相乘(叉乘),方向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r为矢径,方向由圆心向外。 匀速圆周运动中的角速度: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ω是一个恒量,可用运动物体与圆心联线所转过的角位移Δθ和所对应的时间Δt之比表示 ω=△θ/△t,还可以通过V(线速度)/R(半径)求出。 角速度就是在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转动时在单位时间内转过角度以及转动方向的矢量(更准确地说,是伪矢量),通常用希腊字母Ω或ω来表示。

加速度概念

“加速度概念”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思路 浙江上虞中学樊伟新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应当说,在高中物理新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资源。高一新教材《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就是其中一例。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比较合理地安排在学生已知匀变速直线运动之后,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简单得出加速度这一概念,正如《教师用书》中所述“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更好地落实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本课的设计思路展示给大家。 一、构思过程 这一节是概念课,但加速度的概念不像质点等概念那样,质点概念虽然抽象,但由于学生有直觉思维为基础,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加速度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应更讲究教学策略。 一般对概念课的教学方法有: (1)直接给出概念或定义,然后对此进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2)提供一大堆数据或物理现象,归纳出共同点,然后给出概念,再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对加速度概念的得出应采取第二种方法较好,因为。它是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具有探究性的特点;然而,许多教师认为,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作为学生,用不着再去探究了,但是我想,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而且,这也是创新精神的反映。所以,这节课围绕着“探究性”而展开。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得出加速度概念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 绝大多数教师的方法是提供一堆现有数据或自己“造”一堆数据,然后用列表形式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归纳得出。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它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学生会认为教师在“造假”,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质疑,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实验,现场采集数据。这样,既体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了真实性,可靠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把物体运动的速度测出来呢?由于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测速度的仪器,必须要设计一个实验,而且要求实验精度高(准确),速度快(省时间),因为一节课只有45分钟。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专题四: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1.关于加速度的物理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加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 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D.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的时间内位置变化相同B.相同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C.相同的时间内加速度变化相同D.相同的路程内速度变化相同 3.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 C.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很大 D.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快变大 4.关于加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与速度方向一致; B.一定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C.一定与位移方向一致; D.一定与位移变化方向一致。 5.一个物体在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第一个△t时间内的位移为s,若△t 未知,则可求出()A.第一个△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B。第n个△t时间内的位移 C.n△t时间的位移D。物体的加速度 6.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是2 m/s2,它意味着() A.物体在任1 s末的速度是该秒初的两倍 B.物体在任1 s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 m/s C.物体在第1 s末的速度为2 m/s D.物体在任1 s的初速度比前1 s的末速度大2 m/s 7.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断增加的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断减小的运动 C.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发生变化而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D.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8. 下述运动可能存在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反而减小B物体的加速度减小,速度反而增大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 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 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

师: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 生: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 1表示t l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1对应的点x2表示时刻t2物体的位置,则△x=x2一x l,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师: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哪些概念(物理量)?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板书)§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新课教学]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 [讨论与交流] 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赛跑的跑道是笔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坐标用来表示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比如,我在起点的位置、我在终点的位置或我在全程中点的位置(50 m处)等,都可以在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上的点来表示,而在我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这段过程中,我的位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间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 课件投影图1—3—l,让学生观察,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思考与讨论] 1.图1—3—l中汽车(质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 2.如果汽车沿x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位移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生:汽车在沿x轴正方向运动,图示汽车从坐标x1=10 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 m 处,则Δx =x2-x1=30m一10m=20m,位移Δx >0,表示位移的方向沿x轴正方向.师:我们的这种数学表述是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相一致的,比如,汽车沿笔直的公路向东行驶,我们可以规定向东作为x轴的正方向,来讨论汽车的位置和位移. [课堂训练] 教师用课件投影出示题目,并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 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 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对应的时刻怎样表示) 答案:小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5m,方向向西;第2s内的位移为一2m,方向向东.

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片断:速度概念的建立 江苏省南京市29中致远校区殷发金师: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个实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见学生课堂活动练习纸] 师: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生:对折两次的纸片落得快。 师:开始实验。 师:在这次实验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对比法。 师:(点名学生)问:你观察到哪张纸片下落的快?与你的猜测一致吗?你是如何比较它们下落快慢的? 学生讨论:可以通过比较谁先落地来比较快慢。 学生补充,实验前提是纸片下落高度相同。 演示:把两张从高处下落,最后落到学生看不到的地方。 师:哪个下落的快?如何判断的? 学生讨论:在下落时,可以看哪个在下面。在相同时间内,下落的长的运动快。 师: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涉及到两个物体量:路程和时间。那路程和时间都不等时,如何比较运动快慢呢? 活动:让纸片从不同高度不同时释放。 师:那还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能否在落地前就观察出来?(学生答不上来) 引导出:能否让时间或路程中一个量相同,这样就可以比较了。 师:演示,老师引导用s/t来比较。 现在我们为了与他人交流,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具体的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那就是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常用v表示,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有:v=s/t。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其单位可以用路程的单位与时间的单位的比来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为米/秒,读作米每秒(m/s) 常用单位还有:厘米/秒(cm/s),千米/时(km/h) 例:(见活动练习纸):小明家离学校700m,他从家中正常步行到学校需花500s时间,求他正常步行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它们分别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速度单位的换算的方法 …… 2013-12-19 人教网

高中物理中的定义式与决定式汇编

高中物理中的定义式与决定式总结 1、力学 定义式 决定式 21x x x ?=- 2012x v t v t a t ?==+ 2πx r v t T ?==? 0M v v a t G r =+= v a t ?=? F a m =∑ F k x ?=? f N F F μ= F m a = N 22M m Q q F m g k x F G k q E q v B IL B r r μ======== F m a =∑ m V ρ= F p S = n R T p g h V ρ== N =F F ?浮 =F g V ρ浮排

32π2π2π2πL r m T L C g G M q B ==== 1 f T = 2π t T θ ω?==? 3M G r ω= 2221112222M m i E m v m g h G k x q k T k A h r ?ν===-===== W E =? 2F W F l q U q I R t ε==== W P t ?=? 2F P F v IU I R IE ==== W W η=有 =1U R Ir E R r E η==-+ v c h f p λν=== m A x = 2E A k = s in s in i n r = 12v c n v v == I p =? I F t =,p m v = 21 1020 v v e v v -=- 2、电磁学 q ne = F E q x ? ?==-? 2r Q Q E k r S ε=∝ p E q ?= Q k r ?= W U q = 21U E d ??=-= Q C U = r 4πS C k d ε=

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

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 速度参数十分重要,但又很难精确地测定它的数值。其原因由于地质介质的不均匀性、速度是矢量,即使在同一岩层不同部位和沿不同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各不相同,它是空间坐标的函数V=V(x,y,z)。在实际生产工作中,不可能真正精确确定这种函数关系。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根据用途不同和地震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对极其复杂的实际情况作种种简化,建立近似的介质模型,并引入各种速度概念。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几种与解释有关的主要速度概念、使用范围和相互关系。 一、速度的概念 1、平均速度 当地震波的射线垂直穿过水平地层时,平均速度定义是: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层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对于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是: 式中h i ,V 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平均速度的引入,是将反射面上覆的若干地层,近似地简化为均质单一的地层模型。从公式(5-2-1)中可以看出,平均速度不是各分层速度值的线性平均,而是各分层中波的垂直传播时间对分层速度的加权平均。这就意味着,垂直传播时间大的低速层或厚度大的分层对平均速度影响大,垂直传播时间小的高速层或薄的分层对平均速度影响小。 按平均速度的定义,波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应以直射线传播。事实上,远离炸点观测地震波时,地震波传播时是沿最小时间路径传播,即是以拆线传播的。由此可见,平均速度必然产生误差,误差范围随观测点离爆炸点距离增加而增加。因此,平均速度只有在垂直入射和炮检距范围不大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它只适用于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 2、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是每层的速度传播时间(t i )加权后平均再开方的值,记为V rms ,即: 均方根速度不管射线折曲状况如何,仍然以直射线来近似;也没考虑波沿不同射线的传 播速度如何变化,只是一个与各分层速度有关的统一速度。均方根速度是常速,与炮检距无关。实际上,层状介质中反射波的真正传播速度是随炮检距的增加而增大的,所以V rms 不是真正准确的速度,只不过比平均速度更近似一些;但随炮检距增大,误差更大。 3、迭加速度 通过计算速度谱求得的速度,称为迭加速度,记为V a ;在实际工作中作动校正的速度。 对于某一深度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其正常时差随速度而变化,V a 就是使反射波时距曲线保持双曲线形状的速度。当用V a 去计算动校正值时,动校正后能使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拉成平行X轴的直线。如果选择的速度值不合适,动校正后共反射时距曲线就不是水平直线。所谓速度谱分析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即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值对其反射点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看选用哪一个速度值时正好把时距曲线校正为水平直线,这个合适的速度就是迭加速度。 (5-2-1) (5-2-2)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 4、密度的定义式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4、压强的计算。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 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 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W有用=Gh(h为高度) 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Q吸=cmΔt (Δt=t-t0) 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 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 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 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 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1+ (2)

关于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概念

关于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概念 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 一、时间 所谓“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需的时间长度,这一动作所占胶片的长度(片格的多少)。这一动作所需的时间长,其所占片格的数量就多;动作所需的时间短,其所占的片格数量就少。 由于动画片中的动作节奏比较快,镜头比较短(一部放映十分钟的动画片大约分切为100-200个镜头),因此在计算一个镜头或一个动作的时间(长度)时,要求更精确一些,除了以秒(呎)为单位外,往外还要以“格”为单位(1秒=24格,1呎=16格)。 动画片计算时间使用的工具是秒表。在想好动作后,自己一面做动作,一面用秒表测时间;也可以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测时间。对于有些无法做出的动作,如孙悟空在空中翻筋斗,雄鹰在高空翱翔或是大雪纷飞乌云翻滚等,往往用手势做些比拟动作,同时用秒表测时间,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脑子默算的办法确定这类动作所需的时间。对于有些自己不太熟悉的动作,也可以采取拍摄动作参考片的办法,把动作记录下来,然后计算这一动作在胶片上所占的长度(呎数、格数),确定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完成同样的动作,动画片所占胶片的长度比故事片、记录片要略短一些。例如,用胶片拍摄真人以正常速度走路,如果每步是14格,那么动画片往往只要拍12格,就可以造成真人每步用14格的速度走路的效果;如果动画片也用14格,在银幕上就会感到比真人每步用14格走路的速度要略慢一点。这是由于动画的单线平涂的造型比较简单的缘故。因此,当我们在确定动画片中某一动作所需的时间时,常常要把我们用秒表根据真人表演测得的时间或记录片上所摄的长度,稍稍打一点折扣,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空间 所谓“空间”,可以理解为动画片中活动形象在画面上的活动范围和位置,但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动作的幅度(即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终止之间的距离)以及活动形象在每一张画面之间的距离。 动画设计人员在设计动作时,往往把动作的幅度处理得比真人动作的幅度要夸张一些,以取得更鲜

37 在FLUENT定义速度入口时

37 在FLUENT定义速度入口时,速度入口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湍流参数的定义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不同? 速度入口的边界条件适用于不可压流动,需要给定进口速度以及需要计算的所有标量值。速度入口边界条件不适合可压缩流动,否则入口边界条件会使入口处的总温或总压有一定的波动。 关于湍流参数的定义方法,根据所选择的湍流模型的不同有不同的湍流参数组合,具体可以参考Fluent用户手册的相关章节,也可以参考王福军的书《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软件原理与应用》的第214-216页,也可以参考本版的帖子: 38在计算完成后,如何显示某一断面上的温度值?如何得到速度矢量图?如何得到流线? 这些都可以用tecplot来处理将fluent计算的date和case文件倒入到tecplot中断面可以做切片 速度矢量图流线图直接就可以选择相应选项来查看 39 分离式求解器和耦合式求解器的适用场合是什么?分析两种求解器在计算效率与精度方面的 区别。 分离式求解器以前主要用于不可压缩流动和微可压流动,而耦合式求解器用于高速可压流动。现在,两种求解器都适用于从不可压到高速可压的很大范围的流动,但总的来讲,当计算高速可压流动时,耦合式求解器比分离式求解器更有优势。 Fluent默认使用分离式求解器,但是,对于高速可压流动,由强体积力(如浮力或者旋转力)导致的强耦合流动,或者在非常精细的网格上求解的流动,需要考虑耦合式求解器。耦合式求解器耦合了流动和能量方程,常常很快便可以收敛。耦合式求解器所需要的内存约是分离式求解器的 1.5到2倍,选择时可以根据这一情况来权衡利弊。在需要耦合隐式的时候,如果计算机内存不

《速度》教学设计和自我评价专家点评

课题三:《速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3.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速度单位的换算。 4.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奥运冠军的了解,从中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速度单位换算 三、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缘于三点认识:1.学生对速度的认识来源于数学的行程问题,从物理探究的角度认识是首次;2.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用比值法下定义的物理量,也是第一次涉及到要求比较高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3.如何将两种不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从物理学角度介绍给学生?学生如何从方法上理解速度的概念?是教学《速度》的主问题。 所以,在速度概念建立的环节上,从特殊到一般,创设不同情况下火炬传递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为后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自己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既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教学资源 1.火炬模型、锥角不等的两纸锥、一段系有重物的细线、米尺、卷尺、秒表、汽车速度计、电钻等 2.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智趣”物理课堂,我的不懈追求 来自通州区金郊初中何季军 新修订的初中物理课标,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体现了“过程”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将培养学习兴趣作为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对初二学生来说,一味地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合适,因为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中学阶段,甚至于一生。这也与本人追求的“智趣”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所谓“智趣”物理课堂,就是给学生构建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为目的,着眼于学生兴趣生成、智能发展、思维创新和情感升华的课堂。结合对“智趣”物理课堂的理解,重新审视自己三年前所执教的《速度》这一节课,又有了新的感触和体会。 一、在情境创设中践行理趣课堂 教学有模,教无定模。但现在的许多的物理课堂,不管什么课型,都采用一种固化的模式:“预学——导学——反馈”。尤其是一些探究式学习的内容,也让学生先去预学,导致学

几种速度的概念

一、平均速度av V 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 1111 n n i i i i i av n n i i i i i h t V V h t V ===== = ∑∑∑∑ 式中i h 、i V 分别是每 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意义:简言之,平均速度的引入,就是用一种假想的均匀介质来代替整套层状介质,使地震 波在假想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很接近于真实情况。 二、均方根速度R V 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在均匀介质中,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t = 即: 22202x t t V =+ 其中:0h 是界面的深度,0t 是双程垂直反射时间,x 是接收点与激发点距离,t 是在x 处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 上式的意义在于: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就表示波是以常速度传播的。 而在实际中,如果有一水平界面,覆盖介质是不均匀的时,这种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的表达式将是如何?它还是不是一条双曲线呢? 下面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导出均方根速度的概念。 如图所示,水平层状介质。在O 点激发,在S 点接收到第n 层底面的反射波传播时间为 12cos n i i i i h t V θ==∑ ,相应的炮检距为 1 2n i i i x h tg θ ==∑。 根据折射定律,

12 12sin sin sin sin i n i n P V V V V θθθθ==== 所以有:12cos n i i i i h t V θ==∑ → 1n i t == 1 2 n i i i x h tg θ==∑ → 21 n i x == ??? ??→ 通过幂级数展开可以得到:2 2 2 02R x t t V =+ 其中R V = 于是我们把R V 称为n 层水平层状的均方根速度。 从平均速度公式可以看到某一层以上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层以上的总地层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在这组地层中每一小层波速是不同的,于是有一个我们假想速度(平均速度)来代替各小层的速度,使层状介质转化为理想的均匀介质。而这个假想的平均速度并不是各小层速度的线性平均,而是按各小层速度i V 对垂直施行时加权平均。而实际上波在各小层中垂直旅行时间一般是不相等的,所以在平均速度中,垂直旅行时间大的层的速度就对平均速度影响大,小的就影响小。 对于均方根速度,我们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均方根速度是沿着回声反射行程的介质速度对时间取均方根值,均方根速度近似地考虑了层状介质中地震射线的偏折效应。 平均速度能较好的描述炮检矩为零的情况,设计探井时,进行时深转换时要用它,但它“只管一点,不及其余”,对其它的射线来说,它就并不准确。 均方根速度考虑了射线通过界面透射时发生的偏折,对炮检炮为零的射线它不如平均速度准确,但随着炮检距的增大,它则比较准确,但是当炮检矩过大时,它的精度也会降低。 三、等效速度V ? 对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情况下的共中心点时矩曲线方程t = 式中的V 是介质的速度,0h 是共中心点处界面的法线深度,?是界面倾角。 ? 式中02h t V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