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_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_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_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收稿日期:2005-05-30

作者简介:颜茵,女,贵州大学马列部教师。

心理学与管理学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颜 茵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 花溪550025)

摘 要:文章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及其特点,并对之进行文化、心理及教育归因,为正确对待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及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学生;人际交往;归因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94(2005)04-0018-04

笔者以北京某中学和贵州某中学为样本,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不分年级,其中男生有104人,女生有96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00份,收回180份,无论是问卷的效度还是信度,都符合问卷调查有关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对中学生的交往情况进行的调查问卷,对中学生的交往进行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探讨当代中学生的交往表现及其特点,并对之进行归因,为学生交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形式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0,是对青少年交往社会化作用的形象描述。通过同伴交往,青少年发展了必要的社交技能,学会了沟通、合作和竞争,并能根据同伴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青少年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找到榜样,形成态度,逐步学会和掌握成人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据1988年,我国学者对全国23个省市1640名平均年龄十四岁的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无论社会关系质量高低,青少年都同样可能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消极影响。但与此同时,积极的社会榜样对于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和利他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法国学者A 1莫鲁阿也认为,学校的同学是比家长更好的教育者。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面临的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在真正的/危难和不幸的情境中0,青少年学到知识、改变行为。同伴交往还是青少年获得特殊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感情化

青春期的学生感情丰富,热情奔放,富有激情,变化多样。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均有浓浓的情绪色彩。他们往

往珍视友谊,注重感情,常常以感情因素、个人喜好代替理智。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不足,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较幼稚、片面,对客观事物缺乏抽象的辩证、概括和本质的分析归纳;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机制尚未成熟;意志品质也欠自觉。这一切决定了青少年无法用理智去支配自己的行为。他们以交往过程的快乐情感取代对友伴的对象性质的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在笔者所作的问卷调查中,问及交友的目的时,/学习知识、交流感情、广交朋友、其他0四个选项,选择交流感情的达5015%。

3、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扩大化

当今中学生身体发育比较早,心理需要的层次提高比较快,除了对知识的渴求外,还渴求友谊和理解,他们的交往表现出扩大化的趋势。据有关问卷调查/是否愿意与他人交往0时,96%的人答愿意。而且,随年级的递增,中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越强烈。在回答/与他人交往的目的0时,由最初刚入学的主要目的学习知识扩大到消除寂寞,广交朋友,以及其它等等方面。交友的对象也日益扩大。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同社会青年交往0时,多数反映积极,且高一、高二、高三呈递增趋势o。在问及朋友的人数时,选择越多越好的达5313%,同时,问卷还反映出,今天的青少年,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在学校,社会上的同伴交往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当问及:你平时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对谁说时?选择兄弟姐妹的为0,而选择朋友的多达7819%。对于青少年而言,最严重的处罚莫过于大家不愿和他来往,孤独是青少年难以忍受的?。

第7卷第4期2005年10月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URN 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 LEGE

Vol 17 No 14Oc t 12005

4、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邻近化

邻近,指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活动空间距离上的相近性。学习活动中的相近性为青少年交往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据了解,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是时间、空间上邻近的同伴。如:同一学校、同班、同一学习小组。据调查,初中生绝大多数同伴住在同一区域,只有少数同伴相距较远?。有关研究还表明,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朋友依次是:同班同学、妈妈、邻居伙伴、同校同学、父亲、老师、远方笔友和其它成年人?。同时这种邻近化还体现在朋友的来源和朋友的构成上,如:问卷中问及:你的朋友主要来自于?同桌、同班、同校、同一社区、网络五个选项,其中选择同班的达50%,选择同校的达4517%;在朋友的构成上,中学生选择同桌的有6113%,3519%的选同班同学,在问及同伴的年龄时,选择一样大和相差一到三岁的占总数的5319%。

5、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群体化

从个体来讲,任何个人都有一种与他人交往并归属于某一集体的心理需求。这种交往与归属的心理需求促使个体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结成特定的群体。据调查,1994年全国中等学校,中学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和小学的2381312万名学生中,存在大小不同的各类同等团体近4万个?。在问及:你希望和朋友们组织在一起,构成自己的集体时,选择非常希望和希望,以及一般希望的占总数的71%。这表明,群体化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突出表现。因为,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很不成熟,缺乏独立性、辩证性、需要把个人力量熔入集体,与集体成员共同配合、互相支持才能促进其发展。其次,中学生的交往群体对个体会产生一种群体压力,通过心理学上所说的模仿、从众,迫使群体成员接受群体的准则与行为规范,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群体的士气,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交往群体对个体影响最大,也最强烈?。

6、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

网络将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际沟通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东西南北中,尽在网络中0,地球缩小了,空间拉近了。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迅速加入网民的行列。5中国青年报62003年1月17日报道:截至2002年12月3l日,中国网民达5910万(CNNIC第11次数据),其中青少年占相当的比率。5青年报62003年3月3日刊载北京市5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6显示,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尽管有关调查统计表明,53)75%的青少年用户自述使用网络前后的人际交往没有变化,但有40%的用户上网后,增加了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0的交往,近30%的青少年用户说增加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在笔者问及经常上网与否的问题时,回答经常,一般和迷恋的占总数的5419%;问及上网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是否增多、减少或没有影响时,选择增多的占2114%,选择没有影响的占7612%,虽然此调查对/使用网络减少人际交往的观点持保留态度0。但是,终日与虚拟的交往环境打交道,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不争事实,反映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

二、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迫切性

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是否喜欢交朋友时?选非常喜欢的有3313%,喜欢的有5116%。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能力逐步提高,自我意识逐步得到增强,/成人感0急速产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生活,产生强烈的欲从父母的监督、保护下逃脱出来的念头。他们力求摆脱成人的百般呵护与管束,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与学习,独立意向与日俱增,他们有强烈的交友愿望,急于通过交往认识他人,承认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与尊重,继而更快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2、交往的自主自愿性

在对学生交往的个案追踪调查中发现,中学生交往多是出自自己的愿望,或想象朋友。他们是在没有成人看管,干涉的前提下进行的主动、自觉的行为,在这里没有被动和强迫,学生自主自愿地选择交往的对象、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他们第一次处于一个崭新的境地,能够自由的选择朋友、同伴,以平等的地位彼此交往,由此而获得其他交往中得不到的心理满足。如果在一次交往中他得不到期待的一切,心理受到挫伤,尚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自由而自在的重新进行新的交往。就学生个体来说,与父母、老师的交往很难有这种自主自愿的色彩。

3、交往的依恋性

如前所述,学生交往的邻近化说明学生交往一般是相似年龄以及相同地域的同龄人的交往,它完全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而且主要目的是提供快乐。因而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们在交往中彼此相互吸引。因为共处同一时期,面临同样的问题,有着彼此平等的地位和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谈天说地,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青少年间的交往能使他们从同伴,从集体对自己的反映中发现自己,认识了解自己进而完善自己。问卷中问及:你平时经常将自己的内心事对谁倾诉时,选朋友一项的多达7819%。可以说,正是这种强烈的倾诉需要,使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对交往有着深深的依恋,他们渴望交往、钟情交往。

4、交往的平等性

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如何对待与朋友们意见,态度不一致的情况时,选择尊重别人意见的占7117%。这表明学生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然而,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都是不平等的,甚至一边倒。长辈们与学生有着年龄差别,同时智力、情绪及成熟度也不相同,这就造成指导与被指导,保护与被保护的上下关系,父母与教师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但是,在学生交往中,大家处于相等的地位,没有年龄、声望和成熟度的区别,彼此有共同语言和兴趣,双方的关系和地位是平等的,交往自然也是对等的,接受与施予也是基本相等的。学生个人有较多的心理自由,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和态度,而是运用自身的价值观念自由判断,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自我确定。

5、交往的连带性和扩散性

学生交往的又一个主要特点是连带性和扩散性。连带性是指学生交往往往与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联系在一起。问卷中问及:愿意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时,选品德好的占9416%,选学习好,家庭好的仅占514%。在这里,品德好包含了对学生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劳等等方面。这说明,青少年学生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没有分化,还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学业,朋友,生活关系经常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任何生活中的接触可以成为友谊,任何学习中的小误会也会造成交往中的不情不愿,甚至达到/不相往来0的境地,影响学生成长。总之,在学生的交往中,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内容的增多,交往手段和方式的多样,交往目的的多元等都表现出了学生交往的扩散性特点。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连带性和扩散性是学生交往的主要特点。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文化、心理以及教育归因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不同于成人、师生、亲子交往的表现和特点,他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休戚相关,有人曾称之为学生成长的/默默伴侣0。那么如何对它进行全面的认识呢?在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的交往进行归因分析。所谓归因(attri bu 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à。具体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对学生的交往进行归因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交往,把握其中的教育契机。

1、中学生交往的文化归因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体现和传承,它们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论人们有无意识,他们都发挥着教育的作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0。传统社会中,经验是文化的代名词,老一辈的经验就是年轻一代的知识,年轻一代重复老辈的生活,认同,接受老一辈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传、帮、带进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同伴之间的影响近乎于零。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旧文化不断碰撞,文化迅速变迁。老一辈的经验不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年轻一代主要向同代人学习新知识,模仿同伴的行为模式。同时,他们还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未知领域,并向同伴提供榜样。而且,青少年学生间频繁交往形成的学生亚文化,已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亚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基础的实质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M#米德博士的/互喻文化0是对这种文化的最好描述,即:互喻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社会成员的主要模式是同代人的行为á。青年亚文化总体上反映着成人文化,但在具体方面,它是独特的,与成人文化有一定的差距,是应青年需要,具有社区性、年龄性、群体性的青年生活观念和行为的统一体?。据唐斯(1966年)的概括,这种亚文化的功能在于:它出在/许多角色彼此间有效互动的地方,这些角色拥有相似的被调整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尚未形成一个关于他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0而亚文化就是这个/集体解决方法0。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大致在16岁左右,青少年希望自己象其他孩子那样干的愿望是最强烈的 l v。学生亚文化形态,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真正的困境中,学会理解与掌握新的行为模式和规则。在学生亚文化形态中,青少年从同伴那里获得许多教师、父母所不知道的知识,经验,学习到新的社会行为,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通过移情,学会理解他人。

总之,无论是从学生亚文化形态的内容构成,还是亚文化的功能作用来看,都体现出了中学生交往表现和特点的原因所在。

2、中学生交往的心理归因

早在公元前,荀子就说过:/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也。0人是社会的动物,具有合群性,心理学家麦孤独指出,集群性是人的本能之一。马斯洛分人的需要为七层次,其中,安全、归属、友爱、交往需要属于较高层次。他认为,个体在成长中是否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主要取决于其生活情景中能否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而青少年时期,生理需要的低层次己满足。交往需要是其自我实现的关键需要。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理上逐渐接近成人,人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密切联系,生理上的剧变使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其他年龄阶段出现显著差异。青少年/成人感0的出现,在心理上他们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获得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 l w。他们迫切地渴望学校、教师和父母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与尊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愿望往往受到冲击和压抑,得不到满足。父母、教师不能给他们某些知识,解决他们的烦恼,如:关于明星、关于时尚、关于游戏、关于性,,。所有这些只在同龄人中才能找到知音,少年们以彼此相似的需要、愿望、兴趣、体验和活动等互相吸引着。有研究者(K1MaGuire&J1Weisz,1982;L1Kurder&D1Krile,1982)指出,亲密的同龄朋友间建立更多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和分享行为 l x。正是在这种利他和分享中,青少年得到尊重与信任。陈仙敏(1989)的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课余时间的交往选择,遇到烦恼或喜悦向谁倾诉等方面,同龄朋友所起的作用都比小学时更大。可以说,心理上的这种变化是学生期望交往、迫切交往的必要动因。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结论也支持这种归因。美国心理家赫洛克认为,儿童早期男孩和女孩只对自身感兴趣,情感上仅仅依恋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有了被同伴接受,与同伴相处的强烈欲望,因而心理学家们称小学阶段为/帮团时期0,每一个正常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其最大的愿望是与同学友好相处。初入学时,他们面临许多新的事物,产生了害怕、羞怯、忧虑等种种情绪体验。这时老师、父母的教育已开始不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同学的接纳、认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可,可以帮助小学生们越过各种情绪障碍,从小学开始,学生的发展既受老师、父母影响,同时也与同伴密切相关。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一方面要摆脱对家庭和成人的过分依赖,渴望独立,同时,学习、生活、生理上的各种变化又使他们感到恐惧、孤独、烦恼。心理学家们称这青春期为/心理性断乳0,意思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这一时期,青少年要求同学或同伴群体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日本心理学家荫山庄司指出/心理性的断乳0使年青人/寻求自己一伙的世界,建立友伴关系,最初只是人数众多的团伙,到后一逐渐形成性格相近,并能互相推心置腹的少数人集团 l y。所以,正是由于青少年心理上特征和需要,形成了学生之间全面、深入、持续、广泛的交往。

3、中学生交往的教育归因

过去知识更新缓慢,教师拥有知识权威,知识传授与所谓/开发智力0是教育的重点,教育被理性化和抽象化了。教育忽视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关注,忽视了走进人的人文价值世界,在教育中,强调注重的是认知世界、认知因素,忽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忽视人的价值,情感在人生存中的作用 l z。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教育否认学生作为个人的主体地位,否认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个体的教育,它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承认或不完全承认学生作为主体是自由、自主和有尊严的,否认学生的选择自由与选择能力,同时有意无意地遏抑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l{。实质上,这样的教育是错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的,没有权利的边际人来看待。学生的学只是被动接受经验,学习只是背诵和记忆,传承文化,这种教育观,没有看到学生自我和学生群体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特征使教师们以往的权威地位崴崴可及,他们固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够回答学生的许多问题。今天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他们的自主意识觉醒,视野更加开阔,对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就是说,学生不再仅仅依附于学校,也不完全模仿、学习教师,从客体/容器0的角色转变为具有功能性的角色 l|。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习由适应向主动建构发展,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各种信息、知识进行选择、理解、重新组合和建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促进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这种教育思想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交往创设了条件。同时,也提示了我们在研究时应注意到教育变化对学生交往的影响。

注释:

1?黄爱玲#论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及正确导向[J]1福建学刊1998,(增刊),第38~40页。

o黄奕信#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意向特征[Z]1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1,8,第25~27页。

??柳夕浪1中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1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第221页。

?屈卫国#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J]1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3期,2000年6月20日。

?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J]1青年研究,1997年第6期。

à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M]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4版,第153页。

á玛格丽特#米德著#代沟[M]1曾胡泽,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第43页。

?高亚萍#亚文化视野中的青年流行文化[J]1中国青年研究, 2003,5,第68页。

l v R1J1Harighurst,Bos ton#Socie ty and Education[J]11957,P110。

l w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第353页。

l x郑全全,愈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M]1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第30页。

l y穆怀中著#青年人际关系[M]1农村读物出版社,1997,第119页。

l z刘济良#走向人文化教育)))新世纪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J]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第23卷,第7期,第5页。

l{金生弘#反主体教育与主体教育的构想[J]1教育导刊, 1995112。

l|胡莉芳#学生功能性探讨[J]1青年探索,199715。

A study of the repres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mmunication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attribu ting for it

Yan Yin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We have been e xplicated the repres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 om munication a mong high school studen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he communication.We also study some effective factors based on culture,education and psy-chology.Then it will be provide possibility in theory and needing in practice.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Communication;Attribution

(责任编辑刘颖)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doc

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一)交往愿望强烈 (二)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 (三)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 (四)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赖家庭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详细内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 交往愿望强烈 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较之中学时代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比中小学生更为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交往,富于理想情感,讲究情投意合、融洽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与高年级学习负担加重、与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兴趣、人格逐步走向固定,从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 (二) 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地强化,大学生年轻、有干劲,"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有冲劲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增长社会财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学习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很多的

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他们走出家门,认识、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与社会的接触比中学时更加频繁与密切,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学好高等课程,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符合这个共同目标,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显得特别有力。 (三) 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 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校园场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参加过社团就等于没有上过大学。形成这些团体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和补偿性吸引三类,在这些群体中,起积极作用的是多数,同学之间的情谊能用道德标准要求,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团体,交往活动常常是玩耍、娱乐、吃喝,学习、思想上不能互相帮助,不能用集体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 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赖家庭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不仅理性地思考、判断、处理自身的问题,也关心社会,批判地接受知识,批判地看待其他事物,有着强烈的体现个性的见解和疑问。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始树立自我的个性,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独立的人格和态度处事,积极自主地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抱负与志向鲜明,对于家庭往往已不再依赖,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大 学 生 人 际 关 系 特 占 八 、、 分 析 人文科学系 级汉语言文学班10

邓春丽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摘要】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 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 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 正文: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 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 活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豪斯顿研究人际关系发现,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没有足够社会支持的人就会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他们感到孤立无助,或是因为人际交往过程得 不到足够的自我暴露的机会。所以当代的大学生要培养足够的能力,妥善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 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 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1 )与同学交往平淡,缺少知心朋友。 大学,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又觉得自己没有一个朋友。我们可以广泛的认识很多人,可以有很大的交际圈,但多属点头之交,总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 没有知心朋友,因而倍感空虚、迷茫和失落。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很快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它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大学生群体及网络的特点,探讨网络吸引青少年的动因,并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双刃剑;影响 【导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高校大学生更是能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畅游网络的海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其中90%以上又都是大学生。为什么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笔者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既要从主体(当代大学生群体)出发,也要兼顾客体(网络)。正是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相对于传统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这两者叠合而共同造成了上述新现象。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正像很多新科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际交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异化。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际交往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网络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等方面。其中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关研究散见于少量报刊、杂志,缺乏对此话题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二是原因的分析上不够全面,主要只从网络的特点考虑;三是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较为大略,研究的内容欠深入;四是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提供的对策皆是泛泛而论,缺乏可操作的应对方法。本文在综合阅读多篇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主体的特点及网络客体的特点,分析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交往方式的原因;并根据以往文献分析,总结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一、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人际交往方式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是他们选择网络交往的内部动因,网络交往本身的特点,是大学生选择网络交往的外部诱因。 (一)主体(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高中生人际关系特点

高中生人际关系特点 高中生人际关系之人际交往定义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同伴(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 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 高中生人际关系之特点 1、交往中有“结伙”的特点。 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 习小组、共青团、少先队、课外活动小组等,但高中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在校内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这 种小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由 于小团体成员态度的相似性往往形成了形式松散而行动又往往协调 的群体。这类“结伙”多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 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2、交往中以友谊为基础。 需要的互补性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因互相帮助而产生交往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高中生交往中 的需要和互补因素都比较少。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以友谊 作为交往的基础,这是在高中生中出现“哥们”义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高中生中同性朋友占90%以上,两性之间的交往,尚存在一 定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相同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好交往、 重友情,感到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高中生的交往变得 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这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往,一旦 友谊被破坏,交往也就中断。 3、交往中的社会化趋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高中生己不满足于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交往范围,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据调查,许多高中生自发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举办各种兴趣沙龙,进行各类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纷纷办起具有高中生特点的报刊,打破原来班级、年级界限,常常跨班级、跨年级,甚至跨校交往。 高中生人际关系特点之影响因素 1、影响高中生与父母关系的因素 在和父母的关系中,高高中生对兴趣、物质利益、知识才能、人格尊重等方面的要求很小,而对思想相通、感情相通两方面的近似性因素要求比重很大,两项合计为84%。 2、影响高中生与教师关系的因素 在和教师的关系中,对思想、兴趣、感情等相似性因素的要求合计为30.5%,可以看出师生间思想、兴趣、感情的接近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信息需要、人格尊重需要两项合计为68.5%,可见师生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水平的教学和人格上对学生的尊重,即需要的补偿性因素是主要的 3、影响高中生与同学关系的因素 在和同学的关系中,学习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人格尊重上的需要合计为42%,兴趣相投、感情相通合计为58%,相似性因素居主导地位。综上所述,高中生人际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与父母关系为思想、感情的相似性因素;师生关系为知识、人格尊重需要的补偿性因素,但相似性因素不可忽视;同学及中心论往往是一回事,它们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教案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交往的含义,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了解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理解并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 教学重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点及交往的技巧 教学难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交往过程中善用的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问答法 课时累计:2 教学内容设计: 案例分析:森林中的刺猬 森林里,几只刺猬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当他们想紧靠一起互相取暖时,又不得不弹开了,因为刺猬身上都长着尖刺,靠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但经过几次尝试后,刺猬们最后终于找到了即不刺痛彼此又能相互取暖的适当的距离。 启示: 就像刺猬因为彼此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才能相互取暖一样,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得讲究一个适当的“度”。在人际交往方面,这个“度”就表现为各种交际特点与技巧的集合,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这些技巧。 新课导入: 大学是一个相对纯净的“象牙塔”,可同样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如今,随着大学的日渐开放,大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日渐增多,社会上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也有投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学生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及交往的技巧。 讲授: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活免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1.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戴尔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戴尔﹒卡耐基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建立友谊, 切磋学问,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心理相容度高,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兴趣爱好相近,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学习相同的专业,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一旦得不到满足,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戴尔

耐基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建立友谊, 切磋学问,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

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心理相容度高,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也是大

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兴趣爱好相近,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学习相同的专业,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一旦得不到满足,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

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及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及交往的技巧森林里,几只刺猬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当他们想紧靠一起互相取暖时,又不得不弹开了,因为刺猬身上都长着尖刺,靠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但经过几次尝试后,刺猬们最后终于找到了即不刺痛彼此又能相互取暖的适当的距离。就像刺猬因为彼此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才能相互取暖一样,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得讲究一个适当的“度”。在人际交往方面,这个“度”就表现为各种交际特点与技巧的集合,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这些技巧。 大学是一个相对纯净的“象牙塔”,可同样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如今,随着大学的日渐开放,大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日渐增多,社会上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也有投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及交往的技巧。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活免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1、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地学习成长。 2、同学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创造一种如同亲属一般和谐稳固的同学关系。大学生同学间关系比较频繁的场合有三个方面:即班级内的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与同乡、社团等关系。班级同学交往以学习与班级活动为主,而宿舍同学关系以情感交往与生活交往为主,同乡关系以情感交往为主,社团关系以兴趣与工作交往为主。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反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随着个人的成长,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内容逐渐深化,交往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社会责任,促进自我成熟。 2、有助于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通过交往,不断地以他人为镜,在与他人的对照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过程。我们需要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形象及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充当正确的社会角色。大学生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寻找恰当的社会位置,选择更为恰当的行为方式。 3、有助于大学生成才。人际环境和谐与否与人的才智发挥是成正比的。人际交往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中,会使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得到超常发挥,使人有安全感而永保旺盛的精力。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条件。大学是人的个性定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人的生存质量逐渐提高,人们已不是为了温饱而单纯地与他人交际,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其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应当说,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愿望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社会的复杂以及人们心理的微妙,使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难。一方面,人们渴望交际,追求友谊,但同时又惧怕深交,心存戒备,甚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渴求与心理焦虑构成矛盾,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望而生畏,进而感慨万千:“生活像爬大山、趟大河”、“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条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苦乐年华。”

究其实,这是由于现代人受人际交往中的传统观念“防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人们交往的一个传统基本策略是一个“防”字。防人即防“人说”,防“人心”。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难度量” 等。从这种封闭的设防立场出发,中国人由防“人论”变成防止“失言”,自己则尽量“不言”、“少言”,勿“直言”、“传言”、“大言”、“谎言”,并努力做到“会言”。中国人人际交往的误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防”字,它与现代人所倡导的坦诚、自若、轻松的交往风格是相冲突的。难怪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认为跟人接触是难上加难,轻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浅了不行。由于每个人的苦乐不均,品格不同,修养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每人都是“君”,“ 伴君如伴虎”。交往不再是万无一失的了,一不小心交往就会变成伤害,如同刀锋和伤口的接触一样。生活紧张,关系也紧张。现代社会的交往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艺术,人们自然感到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并难以应对自如。 其二,人际关系的表面化。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导致人们交往空间范围的缩小。当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讯迅猛发展,为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有什么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有什么特点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下面是干货资源社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的特点文章内容。 一、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富挑战性和独立性 大学是高智商人群的聚集处,与中学相比它的竞争更加激烈,社会性更强。中国各大学按新生高考分数划线录取,同一所大学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接近,大学生无论在文化知识、思想深度、性格发展上均达到一定高度,视野和面对的天地更加广阔,各种机遇层出不穷。面对日益开放的未来社会,身处的现实环境,当代大学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能否把握机遇非常重要,所以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富挑战性。 多数大学生摆脱了他们早已厌倦的、父母的唠唠叨叨,远离家乡进入大学,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过上了真正的独立生活,这无疑为独立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大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由个体性独立向社会性独立高一级水平发展,由自立于家庭、自立于伙伴向自立于社会过渡。他们能够通过理性的思维去辨析事物,对外界的依赖性小,对事物

有独特见解,更具有独立性。与老一代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少有思想上的禁锢和束缚,不迷信、不盲从,不仅能够认真思考、判断、处理自己身边的问题,亦关心社会,且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提出各种疑问和不同意见;但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极易出现自以为是和偏激情绪。 二、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具有强烈的成才欲望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群人,大学里老师素质较高,学校设有图书馆,各种信息较多,观念较新且容易更新,每天都会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在大学不仅能学到很多新的专业知识,还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化和开放的环境使当代大学生涉猎面广,知识量急剧增加,思路开阔、活跃,大学正处在信息爆炸的中心和风口浪尖上,极强的竞争性使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紧张度高,只有勇往直前、接受挑战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大学生们明显感受到这种沉重的压力,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成才,他们深深懂得,面对激烈竞争,没有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和“ 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就足以说明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成才欲望。 三、大学生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强烈的创造动机(需要)的推动下,将个体的各种认识能力(或称智慧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复杂思维过程。创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一、教学目的:了解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了解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运用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懂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意义,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课题讲授、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根据课件做人际关系课堂问卷测试,得出不同学生不同的人际关系,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活免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六、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5、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6、人际交往中有哪些特殊效应? 7、如何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8、怎样运用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第三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活免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地学习成长。 同学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创造一种如同亲属一般和谐稳固的同学关系。 大学生同学间关系比较频繁的场合有三个方面:即班级内的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与老乡、社团等关系。班级同学交往以学习与班级活动为主;而宿舍同学关系以情感交往与生活交往为主,老乡关系以情感交往为主,社团关系以兴趣与工作交往为主。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人际交往问题始终贯穿大学生活时代,随着社会对人的适应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交往也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课题,交往方式和交往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四个方面: 1、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2、师生关系 3、同伴关系 4、亲子关系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同伴(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中有“结伙”的特点。 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习小组、共青团、少先队、课外活动小组等,但中学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在校内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由于小团体成员态度的相似性往往形成了形式松散而行动又往往协调的群体。这类“结伙”多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2、交往中以友谊为基础。 需要的互补性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因互相帮助而产生交往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中学生交往中的需要和互补因素都比较少。 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以友谊作为交往的基础,这是在中学生中出现“哥们”义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调查,中学生中同性朋友占90% 以上,两性之间的交往,尚存在一定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相同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好交往、重友情,感到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中学生的交往变得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这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往,一旦友谊被破坏,交往也就中断。 3、交往中的社会化趋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

0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观察思考 黄乾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交往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与他人交往是不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相互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故与人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的完成与否与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前高校教育应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完善自身,完善他人,从而完善集体,完善社会,完善人类,使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1.它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交往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需要通过交往表现自己的意向以影响他人、改造客观世界,需要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以满足双方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现实中由于没有正常的交往活动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心理扭曲,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明显。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需要了解信息、利用信息,这需要通过交往获得,不论是通过现实的人际交往还是虚拟的网络交际。大学生通过与人交流获取信息,获得知识,从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及对别人的认识,对别人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完善。那些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乐于与别人交往,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友善、信任等)多于否定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憎恶等),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过分悦纳自己也不妄自菲薄,他们能客观地认识别人,从而接受别人、宽容别人,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这样的人际环境就使大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远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境地,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2.它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时代,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危机日益突出,在格外强调合作精神与团体精神的今天,人际交往和沟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可见,现代社会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人成长,左右其学习、工作、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泰戈尔所说:“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并创造文明。”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备受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而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出现过人际交往障碍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苦恼,有的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而直接影响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可见,一个没有开放的心理,不能很好与人交往的人,将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自然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交往具有当代青年交往的特点,因其独特的生活、学习环境也具有自身的特色: 1.交往的迫切性和主观性 迫切性表现在: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渐趋成熟,大学生交友的愿望强烈,学习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迫切需要结识新朋友和适应新环境,同时自主择业也使他们迫切想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得信息。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评判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表现在择友和交际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本文是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号05092)部分研究成果。 27 教书育人?2007/5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次名称学时分配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1学时 第二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1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人际交往的含义及意义; 2、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及心理效应; 3、让学生理解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4、通过学习,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列举的实验与实例,深入浅出地把学生带入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对本章的重难点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 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求:要有个人的观点;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字数在2000字以上;1周完成,严格收交作业时间;严禁抄袭,凡出现相同作业均以0分计算。 3、教具、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引入: 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一个人不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找上帝,上帝先带他去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很多人都在努力吃东西,但太长了,永远都吃不进自己嘴里。上帝又带他去了天堂,结果天堂里的人用着同样的筷子,吃着同样的食物,但是个个都红光满面,欢声笑语,原来他们用长筷子吃饭,吃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饭,也其乐无穷。) 这个故事包含了人际交往方面的什么寓意呢?—→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积极的人际关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的人悲观、 忧郁、孤僻,容易消极地评价自己,总觉得自己在容貌、身材、知识、能力、口才甚至衣着等方面不如别人,低人一等,如果遇受到 别人的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为了达到在交往 中的“完美”,不敢涉足新的交往,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之内,造成了人际交往隔阂的局面。 2.自负心理。自负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变现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高自大,视他人为下级、被教育者。在与他人处事中,过于 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很少考虑对方的需要,有时常常故意使对方陷入出丑、难堪、尴尬地步。自傲的人自 以为是、盛气凌人,傲视一切,从而禁锢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羞怯心理。害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年轻人面对新环境的交往活动,常常表现出害羞、胆怯、拘谨不自然。当他们在陌 生人面前,或是在众人面前讲话时感到紧张,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从而他们的举止见人脸红,手足无措。由于害羞者在人际交往中过 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常造成交往双方 的不理解或误解,且无法与人沟通,继而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4.猜疑心理。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于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敏感,总认为别人在议 论自己,看不起自己,而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的态度,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猜疑是大学生开展交往的大敌,它不仅会使 大学生之间关系松散,也会使同窗好友因疑心作祟而产生裂痕,使 人际交往陷入消极被动的困境。 5.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 的行为。嫉妒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变现为对他人的优点成

差异性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特征

差异性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特征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工商管理) 【摘要】在语言交往中,双方总是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差异交际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研究的心理学已证明:男女之间,不但在体形和生理上各有特点,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差异。当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在言辞、语调等方面进行注意,还可以运用幽默、含蓄委婉来顺利完成交往过程。 【关键词】人际交往,差异性,言辞,幽默 交往是社会成员人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前提条件。交往是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人以上的接触、交往、沟通等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依赖的活动,在交往活动中彼此追求交往双方的思想感情、心理和行为需要的心理状态[1]。性别身份是人们之间发生交往活动的重要前提,在许多情况下影响和限制着交往的人际认知、人际感情和交往行为的发生与完成。 因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男女两性客观上存在着感情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异性交往与其它交往活动相比较有着不同的特点。要顺利进行性别之间的交往活动,就必须充分考虑异性交往的特点。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非常注重的就是平等,而平等性更是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桥梁,这是异性得以顺利交往的必然前提,也是异性交往的核心与灵魂。凡是在人际交往中有可能涉及的性别问题,都要从平等立场出发尊重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平等对话与平等交流,到达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结果。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异性在的言辞、语调等方面有着不同,通过幽默、含蓄委婉的表达反方式来顺利完成交往过程的表现也存在着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的内容、语气大小、语调的高低以及语言的速度来完成的。同样的语言,也许是由于语调的高低不同,而起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好发音的语调,控制好语速。比如陈述句用升调更亲切,降调让人感觉冷漠或少气懒言;问句用降调更平和,用升调就感觉是反问。语速,不能太快,适度的语速让人感觉你对他的尊重。一般而言,女性的语音比男性更标准。男性在进行语言表达中,话语铿锵,掷地有声,具有撼天动地、泣鬼神的威力;而女性则语气平缓,温柔多情,用多情的女性语言同丈夫或恋人交流,会使爱情之花更加艳美;去安慰亲朋好友,会使双方获得安慰;去激励同志,会使对方产生巨大的力量。 幽默既是一个人的能力,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幽默来改进人际交往的关系,让关系更融洽和睦。幽默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聪明,体现了一个人的境界。古今中外的幽默大事无一不对宇宙、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们靠着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洞察深层的本质[2]。他们对生活有着较高水平的理解,能过把那些严肃的东西用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周围气氛轻松和谐,同时减少了异性之间的隔膜,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男性语言逻辑严密、语句简练,但也不失风趣,玩笑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重横向联系:大学生的横向人际关系指大学生在同龄的同学 与朋友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指他们与父母、师长等不同 年龄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同辈关系的重视程度超过与 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同学和同龄朋友在生理、心理 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理想、爱好、愿望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 (2)小群体多:小群体指那些由于成员彼此认同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其主要特征是以情感因素来调节人际关系。大学生随着自我意 识的增强,特别不愿意接受各种硬性的制度束缚,加之感情丰富, 渴求高度个别化的私人情谊,因而极易自发地形成各种小群体。 (3)自我选择:与中小学生的结伴上学、共同游戏为基础的人际 关系不同,大学生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更多的表现在思想政治、价值 观念、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上。他们人际关系的建立是自觉 选择的结果,而与自己同辈亲属的关系反而淡薄。 (4)深刻持久:大学阶段是人生交朋觅友的高峰期,也是最重友谊、最重交往的时期。他们珍视大学时代的友谊,广交朋友,持续 时间较为长久。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 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 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 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 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 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 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 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 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 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看了大 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的人还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