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谭嗣同_严复的启蒙思想

论谭嗣同_严复的启蒙思想
论谭嗣同_严复的启蒙思想

01

论谭嗣同、严复的启蒙思想

邵汉明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作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严复均注重民主启蒙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这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阐述君主由来,申明民本君末。第二,抨击专制君主背离了君主的原初职责,成为天下之害。第三,提出废除君主专制的方案。这些构成了两人启蒙思想的主体内容,也成为两人思想的一致性。进而言之,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的一致性是谭嗣同、严复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共识,拉开了他们与其他近代思想家之间的学术分野,同时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是对早期启蒙思潮的深化和推进。

关键词:谭嗣同;严复;启蒙;近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7-0010-07

在众多近代思想家中,谭嗣同、严复都侧重民主启蒙而集中批判君主专制和“君为臣纲”。这使他们的启蒙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一致性。在这方面,无论是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对君臣关系的关注还是对君主由来的说明,都具有与同时代思想家不同的视界和高度。不仅如此,谭嗣同、严复对君臣关系的认识和解决君主专制的方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是谭嗣同、严复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共识,拉开了他们与其他近代思想家之间的学术分野,同时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是对早期启蒙思潮的深化和推进。

一、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的一致性

在近代的启蒙思潮中,谭嗣同、严复关注民主启蒙,进而对君主专制和“君为臣纲”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这一点在近代思想家中是较为典型的,也使民主启蒙成为两人思想的一致性。

首先,利用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厘定君主的由来和职责,申明民本君末。谭嗣同、严复揭示君主的由来,指出君主是为民办事者,既非神授也非专有。于是,他们纷纷宣称: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①

且韩子(指韩愈———引者注)胡不云: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相为生养者也,有其相欺相夺而不能自治也,故出什一之赋,而置之君,使之作为刑政、甲兵,以锄其强梗,备其患害。然而君不能独治也,于是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是故民不出什一之赋,则莫能为之君;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患害则废;臣不能行其锄强梗,防患害之令则诛乎?②

作者简介:邵汉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研究。

①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39页。

在这里,谭嗣同、严复一致认为,先有民,后有君,这决定了民本君末而不是相反。基于此,他们提出了相同的两点认识:第一,君并非神授。君主的出现源于人类相生相养的需要,其职责是为民“锄强梗,防患害”。第二,民可以选君亦可以废君。如果君主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应当被罢免。从这个意义上说,君主的职位并非专有而是人人共有的。于是,谭嗣同写道:“君者公位也……人人可

以居之。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初无所谓叛逆也。”

①其次,抨击专制君主背离了君主的原初职责,成为天下之害。谭嗣同、严复对君主由来的说明戳穿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在厘清君主职责的同时,也使君主专制失去了合法性。在此基础上,谭嗣同、严复指出,现存的君主背离了原初的职责,从为天下办事的利公者蜕化为祸害天下的罪魁祸首。于是,他们对专制君主的种种暴行和君主专制的危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谭嗣同指出,在君权神授的庇护下,君主背离了为民办事的初衷而压制、残害百姓,造成了君臣、君民之间的严重不平等,“天子既挟一天以压制天下,天下遂望天子俨然一天,虽胥天下而残贼

之,犹以为天之所命,不敢不受。民至此乃愚入膏肓,至不平等矣”②。在他看来,正是“君为臣

纲”以及为此辩护的君权神授使专制君主有恃无恐,专制君主的暴行及其危害表明,“君为臣纲”悖于人道,是最黑暗、最不合理的。“由是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夫彼君主犹是耳目手足,非有两头四目,而智力出于人人也,亦果何所恃以虐四万万之众

哉?则赖乎早有三纲五伦字样。”③在此,谭嗣同不仅指责“君为臣纲”不合理,而且指出造成这一

有悖人道的罪魁祸首是三纲;正是在“君为臣纲”的庇护下君主们可以为所欲为,有恃无恐,乃至所作所为惨绝人寰、禽兽不如。根据契约论关于君是民推举出来的观点,谭嗣同指出,既然君最初也是民而民本君末,那么,便没有任何理由让民为君效忠,臣为君死节一说更是无稽之谈。

严复认为,长期以来,由于背离了“锄强梗,防患害”的初衷,君主将各种权利集于一身,而剥夺了人民的所有权利。对此,他分析说:“而中国帝王,作君而外,兼以作师。且其社会,固宗法之社会也,故又曰元后作民父母。夫彼专为君,故所重在兵刑。而礼乐、宗教、营造、树畜、工商,乃至教育文字之事,皆可放任其民,使自为之。中国帝王,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兵刑二者,不足以尽之也。于是乎有教民之政,而司徒之五品设矣;有鬼神郊禘之事,而秩宗之五祀修矣;有司空之营作,则道理梁杠,皆其事也;有虞衡之掌山泽,则草木禽兽,皆所咸若者也。卒以君上之责任无穷,而民之能事,无由以发达。使后而仁,其视民也犹儿子耳;使后而暴,其过民

也犹奴虏矣。为儿子奴虏异,而其于国也,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则同。”

④按照这种说法,尽管历代统治宽严有别,始终未变的是使人民处于无权的奴虏地位。基于中国的君主“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人民“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的事实和对中国历

代君主的考察,严复得出结论:“夫自秦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

⑤这种情况表明,君主的职权发生了异化,已经由原来的“除强梗,防患害”变成了天下最大的“强梗”。这个结局说明,由于君主成了天下最大的强梗,其被铲除也就是必然的了。谭嗣同、严复的议论表明,中国的君主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现行的君臣关系亟待改变。

再次,提出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方案。鉴于中国专制君主的职责蜕变和倒行逆施,谭嗣同、严复提出了废除“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的方案。

为了废除君主专制,谭嗣同主张“废君统”。与此相联系,他将《仁学》的宗旨概括为“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同样,在他所提出的“冲决网罗”的口号中就包括“冲决

1

1论谭嗣同、严复的启蒙思想①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34页。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33页。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37页。严复:《社会通诠》按语,载《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28-929页。

君主之网罗”①的内容。进而言之,对于如何“冲决君主之网罗”、如何“废君统”,谭嗣同的做法是凭借仁的相互感通,即将平等说成是世界本原———仁的题中应有之义,藉此证明平等是宇宙公理。在这方面,他一面将仁奉为世界本原,一面赋予仁以平等的内涵和特征,“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仁最基本的内涵和特征是通、平等。这便是“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②。可见,通过仁———通———平等,谭嗣同把平等说成是宇宙本体———仁的基本特征,赋予平等以本体意。在此基础上,他将仁与慈悲相提并论,断言“慈悲,吾儒所谓‘仁’也”。而有了慈悲之心便可以人人平等:“盖心力之实体,莫大于慈悲。慈悲则我视人平等,而我以无畏;人视我平等,而人亦以无畏。”③基于这种理解,借助慈悲的作用,谭嗣同试图通过仁之心力的相互感通、感化和感应实现平等。这从本体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平等实现的可能和途径,而他所讲的平等即包括君臣平等。按照谭嗣同的说法,“通有四义”,即“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和“人我通”。④其中,“上下通”侧重民主启蒙,主要是指以君臣平等为核心的政治平等和君臣、官民平等。

为了杜绝君主专制,严复主张君主立宪。针对君主专制和“君为臣纲”,基于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他提出了“兴民权”和“开议院”的设想,并且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作为改造中国的三大纲领,以期全面提高中国人的素质。在提高民权的同时,为了限制君权,严复提议在中国开设议院,给予国民参政议政的权利。

开议院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选择。其实,无论是“兴民权”还是“开议院”,都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在这种呼声中,推行君主立宪政体成为大势所趋。有鉴于此,为了抵制君主专制,严复呼吁从法律上限制君主的权利。为此,他翻译了孟德斯鸠的《法意》,同时强调法律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为君主立法,约束君主的权利;二是在法律上赋予国民自由、平等之权。尤其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严复强调君主立宪的根本不是有无法度而是君主是否依法。在这个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德斯鸠有旧法可依即为立宪君主的说法,指出这个观点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尽管都有成法却都是专制君主。对此,严复论证说: 故使如孟氏(指孟德斯鸠———引者注)之界说,得有恒旧立之法度,而即为立宪。则中国立宪,固已四千余年,然而必不可与今日欧洲诸立宪国同日而语者。今日所谓立宪,不止有恒久之法度已也,将必有其民权与君权,分立并用焉。有民权之用,故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使法立矣,而其循在或然或不然之数,是则专制之尤者耳。有累作之圣君,无一朝之法宪,如吾中国者,不以为专制,而以为立宪,殆未可欤!⑤

在严复看来,判断一种政体究竟是立宪还是专制不应以有法无法论,而应以君主是否遵守法度论。如果按照孟德斯鸠的说法———有法度之朝即为立宪的话,那么,中国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立宪了。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之法是尊上抑下的,君主可以游离于法度之外而为所欲为,完全不受法度约束。这使中国纵然有君主立宪之名亦无立宪之实。有鉴于此,他主张,立宪的实质是君民并用法,法是否对君主具有约束力是君主立宪的根本。

二、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的近代特征

近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是启蒙思想家。由于各自理论视界和兴趣爱好的迥然殊异,他们对启蒙思想的内容侧重相去甚远,呈现出思想启蒙、民主启蒙、制度启蒙之分。

21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中国哲学

①②③④⑤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90页。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91页。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57页。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91页。

严复:《法意》按语,《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39-940页。

在这方面,谭嗣同、严复侧重民主启蒙,把启蒙的视点投向了对君主由来的揭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对专制君主危害的抨击。侧重民主启蒙不仅是两人理论视界的一致性,而且决定了两人启蒙思想的主体内容的一致性。这些都成为有别于其他近代思想家的共同特征。

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宣扬人类社会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秩序依次演进,从君主专制进化为君主立宪是“验之万国,莫不同风”的普遍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君主立宪是必然的,中国正处于据乱世的君主专制阶段,必然要进化到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同时,他提倡民权,并且有“通下情”的呼吁。这些构成了康有为民主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然而,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他并没有将批判的重点对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更没有提出废除君主专制的主张。对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其得意弟子梁启超的评价可谓公允而客观。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介绍了康有为的民主思想,并且概括如下: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指康有为———引者注)为首,(知之者虽或多,而倡之者殆首先生)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况以君权积久如许之势力,苟得贤君相,因而用之,风行雷厉,以治百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故先生之议,谓当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若夫民主制度,其期期以为不可。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先生以为欲维新中国,必以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为第一义。以今日之法,以今日之官,虽日下一上谕言维新,无益也。其所谓改官制者,条理甚繁,不能具述。所谓

定权限者,定中央政府与地方自治之权限也。

①进而言之,在康有为的思想中,对“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的批判不是主要内容,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对“夫为妻纲”的批判和对男女平等的呼吁。与此相联系,在对三纲的批判中,他把矛头集中于“夫为妻纲”上,进而将平等的实现寄托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对于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在康有为的视界中,男女平等不仅关涉夫妇、男女平等乃至平等问题本身,而且承载着更大的意义。这些都预示着男女平等的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按照他的说法,人道之苦的极端表现是对妇女的虐待,废除私有制的出路是取消家庭,而取消家庭的关键在于男女平等。在这里,无论是造成苦难的原因还是解决方案都聚焦在男女平等上,君臣平等则被搁置一旁。循着这个思路,批判“夫为妻纲”、提倡男女平等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在情理之中了。

梁启超是近代最著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其涉猎之多、宣传之广无人望其项背。然而,综观其思想可知,梁启超启蒙思想的核心是思想启蒙,制度启蒙显然不属于其关注的重点。不仅如此,下面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他的整体态度:

呜呼,共和共和!吾不忍再污点汝之美名,使后之论政体者,复添一左证焉以诅咒汝,吾与汝长别矣!问者曰:然则子主张君主立宪者矣。答曰:不然。吾之思想退步,不可思议,吾亦不自知其何以锐退如此其疾也。吾自美国来,而梦俄罗斯者也。吾知昔之与吾同友共和者,其将唾余。虽然,若语于实际上预备,则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若夫理论,则吾生平最惯与舆论挑

战,且不惮以今日之我与昔日之我挑战者也。

②进而言之,由于注重的是思想启蒙,梁启超把改造中国的希望寄托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素质之中,以德为重。正因为如此,他的“新民”策略主要是“道德革命”,旨在培养国民的权利、义务、冒险、进取、公德观念等各方面的道德素质。与此相联系,梁启超将中国的衰亡归咎于中国民众的素质低下,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主张:

吾请更以一言正告我国民,国之亡也,非当局诸人遂能亡之也,国民亡之而已;国之兴也,非当局诸人遂能兴之也,国民兴之而已。政府之良否,恒与国民良否为比例,如寒暑针之与空气31论谭嗣同、严复的启蒙思想

41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中国哲学

然,分秒无所差忒焉,丝毫不能假借焉。若我国民徒责人而不知自责,徒望人而不知自勉,则吾恐中国之弱,正未有艾也。①

这个思路和侧重使梁启超始终关注国民素质的改造和提高,改造的方式则是培养国民的道德,造就不与时势相苟同的英雄。梁启超启蒙思想的这种侧重与严复具有根本的不同。

至于孙中山和章太炎,就其主张民主共和而言,较之谭嗣同、严复的民主启蒙更为彻底,无论是孙中山推出的“民权时代”,还是章太炎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都标志着民主启蒙的新高度。然而,在他们那里,无论是“君为臣纲”还是君主专制都不是批判的重点,当然也不曾利用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反击君权神授、抨击专制君主造成的危害。

可见,在近代思想家之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是谭嗣同、严复之间的默契,这种理论视界成为两人之间不同于近代思想家的共识。这表明,谭嗣同、严复针对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具有典型性,正如离开民主启蒙,便无法全面认识和理解谭嗣同、严复的启蒙思想一样,离开了谭嗣同、严复对“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的批判便无法理解近代的民主启蒙。

同时,应该看到,尽管具有视界的差异,然而,谭嗣同、严复的民主启蒙思想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这一点在下面与早期启蒙思潮的比较中将看得更加清楚。正因为如此,他们与其他近代思想家的差异具有理论视界和侧重的不同,其理论初衷、思维方式和价值旨趣则别无二致。这主要表现在:对自由、平等的呼吁,向西方学习,废除三纲等等。这些在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的局限性中得以形象反映。具体地说,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的近代特征以及与其他近代思想家的一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谭嗣同、严复关注的话题和启蒙内容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是一致的,认识水平也是相当的,因此,彼此之间有交叉。例如,对于“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尽管不是重点,却也是其他人如康有为等批判的对象,同时,对于康有为等人关注的“夫为妻纲”也是谭嗣同、严复的批判对象。第二,谭嗣同、严复思想的不彻底性带有普遍性,真实地反映了近代启蒙思想的局限性与谭嗣同将废除君统的希望寄托于取消国家一样,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去国界”的平等之方;与严复主张不平等是必然的,甚至中国早已实现了平等自由一样,康有为、梁启超甚至孙中山和章太炎都有类似认识和判断;与严复借口中国民众素质低下,不具备开议院、废君臣的观点类似,康有为直言不讳地表白,自己所讲的平等充其量只是理论上对遥远未来的畅想,仅限于纸上谈兵。梁启超将民权与自治能力联系起来,主张兴民权之前要先开民智,开民智之前要先开官智,开官智之前要先开绅智。这一点被谭嗣同所重复,在给他的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他坦言:“嗣同尝私计,即不能兴民权,亦当畀绅耆议事之权。办其地之事,而不令其与谋,此何理也?夫苟有绅权,即不必有议院之名已有议院之实矣。”②

总之,无论是相同的理论高度,还是理论缺陷,都表明了谭嗣同、严复作为近代思想家与同时代人的一致性,也表明了其思想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当然,近代启蒙思想的上述不彻底性和局限性在五四运动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三、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对早期启蒙思想的承续与超越

谭嗣同、严复的民主启蒙思想尤其是对“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的批判与早期启蒙思潮之间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思想主题及核心内容与早期启蒙思潮一脉相承。例如,在对“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的批判中,谭嗣同、严复从阐释君主的由来、反驳君权神授讲起。这些使人不禁想起了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黄宗羲等人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在这方面,无论是唐甄对君主是人而非神的

强调,还是黄宗羲对君主起源的追溯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在厘定君主由来和原初职责的基础上,与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思路和做法如出一辙,谭嗣同、严复均对君臣关系进行审视,不仅指出了专制君主的职责蜕变,而且抨击了君主专制的危害;在指出专制君主已经成为天下之祸害的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进而言之,近代与早期启蒙思潮之间的延续性和相似性与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也彰显了中国启蒙思想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具体地说,在中国古代,为“君为臣纲”辩护的是君权神授。这种情况决定了只有从源头上除去笼罩在君主头上的神圣光环,还原君主的本来面目,才能打击其绝对权威。有鉴于此,无论是早期启蒙思想家,还是近代启蒙思想家,均从阐述君主的起源入手,试图通过揭示君主起源来打击君主的特殊身份,还原君臣关系的本来面目。

更为重要的是,近代思想家在延续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题的同时,深化并拓展了这些主题,其中既有内容的深化,又有外延的拓展。上述内容显示,就批判“君为臣纲”来说,谭嗣同、严复的批判和废除君主专制的方案与早期启蒙思想家相比,既有内容的深入,又表现为外延的拓展。

首先,就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来说,谭嗣同、严复对“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的批判具有超越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新高度,带有不同于早期启蒙思潮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批判的武器上,近代思想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搬来了卢梭、孟德斯鸠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这些理论来源和思想构成具有早期启蒙思潮所没有的特质。第二,在对君主专制危害的揭露上,近代思想家不再停留在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妨碍人性自私自利的水平上,而是提到了侵犯人的自由、平等之权甚至导致中国衰亡的高度。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理论初衷和解决方案上,近代思想家的思想和做法较之早期启蒙思想家更为深刻和彻底。如果说早期启蒙思想家旨在保留君主制度的同时改善君臣关系、反对君主专制的话,那么,近代思想家则主张废除君主专制,代之以民主政体。与此相联系,早期启蒙思想家向古代看齐,近代思想家向西方学习。

诚然,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民主主义倾向。然而,他们始终主张在保留君主制度的前提下改善君臣关系,而不是废除君主制度本身。在这方面,即使是以“狂人”、“异端”自居的李贽也不例外。受制于这一理论初衷,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具体方案是恢复古代的制度,如黄宗羲提出的学校制度、丞相制度、清议制度和顾炎武提出的置“封建之意于郡

县”(《亭林文集?郡县论五》

)均属如此。不同于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初衷,谭嗣同、严复批判“君为臣纲”的目的是废除君主专制。为此,他们不是效仿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而是渴望西方以自由、平等为宗旨的君臣关系。于是,在批判“君为臣纲”并审视中国的君臣关系,进而揭露其上下尊卑的不平等的实质同时,谭嗣同、严复倾慕、提倡西方以自由、平等为宗旨的君臣关系。在谭嗣同的心目中,西方的君臣关系与中国相去甚远,进而对之流露出羡慕之情:“即如君臣一伦,人人知其有,不待言矣。而有所谓民主者,尤为大公至正,彬彬唐、虞揖让之风,视中国秦以后尊君卑臣,以隔绝不通气为握固之愚计,相去奚止霄

壤。”

①严复认为,中西方政治理念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西方民主,中国专制。对于中国人来说,君主(“治人之人”)是人民(“治于人”

)推举出来的,即使是圣贤也决不会想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断言:“中西政想,有绝不同者。夫谓治人之人,即治于人者之所推举,此即求之于古圣之胸中,前

贤之脑海,吾敢决其无此议也”

②。其次,就外延的扩展而言,谭嗣同、严复将对“君为臣纲”的批判纳入对三纲的整体批判,与早期启蒙思想家对“父为子纲”的辩护相去甚远。

51论谭嗣同、严复的启蒙思想

早期启蒙思想家对三纲的批判只涉及到“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而对“父为子纲”卷舌不议。在批判“君为臣纲”、君主专制或审视君臣关系的过程中,近代思想家非但没有强调“君为臣纲”与“父为子纲”的不同,反而在将“君为臣纲”置于三纲之中的同时,对三纲加以整体批判。这决定了他们对三纲的批判本身即包含着对“父为子纲”的批判。

谭嗣同、严复在批判“君为臣纲”时并不仅限于“君为臣纲”本身,而是对三纲发起全面进攻。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的批判中,三纲是并提的,或者不加区别地统称为三纲。对于三纲的危害,谭嗣同指出:“君臣之祸亟,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此皆三纲之名之为害也。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①按照这种说法,三纲是尊压卑的工具,它的出现使父子、夫妇和君臣关系悖于人道,正如“夫为妻纲”使夫妻关系变成了妇女的监狱一样,“父为子纲”颠覆了出于人之本性的父子、母子天性,使父子、夫妇之间人伦殆失。严复同样将三纲视为一个整体,在他的那句“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倡平等”中,三纲不仅是统称,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且与西方的平等相对。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提倡西方文化,本身就含有以平等、自由对抗三纲的用意。

近代思想家对三纲的整体批判动摇了早期启蒙思想家视为天经地义的“父为子纲”,使“父为子纲”在近代首次遭到质疑。不仅如此,谭嗣同、严复均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父为子纲”,进而提倡父子平等。对于父子之间的平等,谭嗣同讲得最为彻底、明白:“至于父子之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一作命,下同———引者注),卷舌而不敢议。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者也。子为天之子,父亦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平等也。”②在他看来,正如人有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一样,父子关系也应该从两个角度立论:就体魄而言,子固为父所生;就灵魂而言,父与子皆天之子,地位应该平等。这两方面合而论之,平等比孝道更为根本。

与全面质疑三纲相伴随,近代思想家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引申出两个后果:

其一,批判的范围由三纲延伸到五伦。在中国古代社会,三纲五伦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共同支撑着宗法等级秩序。在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五伦展开批判。伴随着三纲的全面颠覆,近代思想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五伦。谭嗣同申明:“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③有鉴于此,他建议以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

其二,从反对“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进而反对宗法家庭。从天赋人权论出发,近代思想家提议,不仅君臣、夫妻之间平等,父子之间也应该平等。然而,无论“父为子纲”还是“夫为妻纲”所对应的都是家庭关系,父子、夫妇关系的不平等注定了古代家庭关系的不平等。由于这个原因,近代思想家指责中国古代的家庭违背平等、违反人道。谭嗣同指出,古代家庭的弊端是“貌合神离,强遏自然之天乐,尽失自主之权利,是古今贤圣君子于父子兄弟之间,动辄有难处之事。”④严复指出:“中国夫妇之伦,其一事尔。他若嫡庶姑妇,前子后母之间,则以类相从,为人道之至苦。”⑤循着这个思路深入下去,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毁灭家族”的口号了。

责任编辑:张利明61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中国哲学

①②③④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48页。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48页。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99页。

谭嗣同:《报贝元征》,载《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98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认识其性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场思想上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②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推进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 什么是启蒙?“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

严复政治思想

严复及其思想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是晚清接受西学教育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有丰富的西学知识,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深造诣。他学古通今,学西贯中,成为大学问家。他报效祖国的不是他所学的轮船驾驶和航海专业技术,而是救国救民的学问。他留心国情、国事,考察西艺西政,努力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积极提出各种见解。其提出的思想更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变法思想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使国人大受刺激。这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对兴办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严峻考验。原以为,对西洋人打不过是因为西洋人船坚炮利,所以赶紧“借法自强”,制造轮船、枪炮,编练了海军,训练了陆军,可是,有了这些却仍败在东洋岛人手下。于此,国人又一次大受震撼,大受教训,大受催醒。有识之士认真检讨洋务事业的不足和问题,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变道”上,认为仅仅“变器”是不够的,还要赶紧“变法”。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刊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章,极力呼吁变法。他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认为:“自微积之理而观之,则曲之为变,固有疾徐;自力学之理而明之,则动物有由,皆资外力。今者外力逼迫,为我权借,变率至疾,方在此时。智者慎守力权,勿任旁守,则天下事正于此乎而大可为也。即彼西洋之克有今日者,其变动之速,远之亦不过二百年,近之亦不过五十年已耳,则我何为而不奋发也耶!”⑥ 在《救亡决论》一文中,严复认为,变法首先要变的,“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他列举了八股的三大害: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他说:此三大害,“有一于此,则其国鲜不弱而亡,况夫兼之者耶!”“此之不除,徒补苴罅漏,张皇幽渺,无益也,虽练军实,讲通商,亦无益也。何则?无人才,则之数事者,虽举亦废故也。舐糠及米,终致危亡而已。”因此,严复提出“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的“救之之道”。他阐述西学为实用之学,为国家致富强之学,指出“欲救中国之亡,则虽尧、舜、周、孔生今,舍班孟坚所谓通知外国事者,其道莫由。而欲通知外国事,则舍西学洋文不可,舍格致亦不可。”“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⑦ 严复批评“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的迂腐观念,指出天在变,地在变,道也在变:“夫始于涅菩,今成椭轨;无枢渐徙,斗分岁增;今日逊古日之热,古晷较今晷为短,天果不变乎?炎洲群岛,乃古大洲沉没之山尖;萨哈喇广漠,乃古大海浮露之新地;江河外啮,火山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2220746.html, 2010年02月09日12:42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1991:167)。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

初二人教版历史启蒙运动教案最终版.doc

初二人教版历史启蒙运动教案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18世纪欧洲思想家如何凭借理性的力量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即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扬自由、平等。分析其对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分析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制作表格归纳出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其对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的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能够理解启蒙思想对人的精神解放的意义,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和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列举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教学难点:评析启蒙运动对人的精神解放的意义和对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与代表人物思想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并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加深对启蒙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2.采用探究──讨论模式,贯穿讲授法、讨论法,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制作表格的形式,讨论归纳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通过列表既能够落实重点知识,又能让学生对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进行比较区分,同时也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相关问题的设计。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归纳与评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运用史实资料导入(资料见教参84-85页)归纳背景: 经济: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思想: 文艺复兴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的思想。 科技: 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迪人们对社会规律思考。 探寻启蒙运动的含义。合作探究: 探寻启蒙之源。 选择典型的史实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来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历史背景。更加有助于对其含义的理解,同时做到与前面所学内容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新课教学 (30分钟) 运用课件展示图6-17、18、19,列举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规定5分钟时间学生完成对其核心思想的列表归纳总结。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2、43,归纳出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严复思想及其现实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应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五四运动时期及后来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中国正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唯一能符合现代性的是“五四”期间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五四”运动以前的严复、孙中山都开始了思想启蒙。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应是近代与现代的界碑,其表现是对近代社会文化观———中体西用的批判。严复的现代性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仅取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来说明。严复通过撰文、翻译、著书,全面介绍和阐述天赋人权论和西方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他不仅是中国倡导自由主义第一人,也是中国进行现代思想启蒙的第一人,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位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关键词:严复;现代性;自由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王岗峰,男,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一 为什么身处近代的严复,其思想是属于现代的?关于近代和现代的区分,我们可以先看看什么是现代。在西方学者看来,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讲,现代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世纪&"年代。康德于’$()年专门写了“什么是启蒙”的文章,米歇尔?福柯曾把这一文章视为“现代性态度的纲要”黑格尔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视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成就。哈贝马斯进一步说明这三大历史事件都建立在主体性原则基础上,这主体性原则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这是一个新的社会知识的时代,它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它的自然科学、道德观念和现代艺术都是以个体自由为前提的。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简略表述。说得更详尽一点儿,现代性包括:(’)一系列特定的对世界的态度,即这样一种世界观,其对由于人的介入而导致的历史转变持开放的立场;(!)错综复杂的经济组织,尤其 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特定领域内的政治组织, 包括民族———国家和广泛民主。”+’, 这三个方面,有的社 会学家更注重物质的、经济的方面,包括马克思、吉登 斯。吉登斯说他看重马克思,“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影响 比以前社会类型更突出、更深远,而这些都是围绕着资 本主义的诸种制度而被结构化的。”+!, 另一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更注意意识形态的方面,如马克斯?韦伯认为关于世界的祛魅以及传统权威类型与传统理解方式的 终结,是最接近对现代性的准确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去综合和控制一切。”进一步地,海德格尔点出了这种态度由于下列的存在会被瓦解的可能性,“即现实太巨大了,以至于不能被完全地算计和 把握。”+), 福柯主张将现代性理解为某一种特定的态度,而不是特指某一个特定的时代,“与其想要把‘现代时期’同‘前现代’或‘后现代’时期区分开来,不如更好地探索现代性的态度,探索现代性自形成以后,以及自从它同‘反现代性’的态度发生争执以后的那种特殊 态度。”+&, 从历史时期看,中国的现代性被认为是从’-’-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这是因为当时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为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从综合上看,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历史阶段,达不到工业文明,很难说步入现代社会。尽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反证了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严复思想和现代性 王岗峰 !!"

山东省青岛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次统一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次统一质量检测试题 24.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25.图7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 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提出“文以明道”。这里的“道”可能指 A.为政以德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 无为而治 27.对宋代至清代书院性质状况表解读正确的是 A.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压制书院发展 B.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相一致 C.民办书院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D.官办书院数量与中央集权强化有关28.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 B.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 C. 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D.中国市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29. 光绪二年,郭嵩焘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 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漫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30. 1942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 条约》,美国几乎放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所有特权,随后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跟进,与中国签订了类似条约。这些条约 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 B.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 C.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1.图8为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图,推动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资 B. 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动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D.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短缺 32.公元前430年,雅典有三分之二的公民居住在农村,四分之三的城市公民在农村拥有地产。雅典耕地缺乏,公民内部有约五分之一的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外邦人可以在雅典经商、生活、可以拥有大量的财富,但不能购置田产、买卖房屋,因此拥有土地是公民权的重要标志。这说明 A.拥有土地是享有公民权的必要条件 B.工商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C.农业和工商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D.手工业者和商人地位低下,农民地位较高 33. 1651年10月,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 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此条例 A.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B.违背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2019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6.2.3《启蒙运动》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启蒙运动》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黑格尔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认为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正确答案是: C 2.对北美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 都占据重要地位的运动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从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 文件《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看,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正确答案是: C 3.1787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伏尔泰战胜了 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材料中的“敌人”是指()A.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B.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 C.盘剥工人的资本家 D.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含义,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正确答案是: A 4.下列关于启蒙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启蒙运动是近代欧洲大陆第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B.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

C.伏尔泰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D.启蒙运动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解析】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意义及影响。近代欧洲大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 复兴,不是启蒙运动。正确答案是: A 5.17、18世纪,西欧先进思想家们发起启蒙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张扬() A.自然力量 B.人类的力量 C.理性的力量 D.宗教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18世纪,在科学发展的影响下,西欧先进的思想家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受一定法则的支配,并且人有能力去发现这个法则。 为了张扬这种理性的力量,他们发起了启蒙运动。正确答案是: C 6.18世纪后半期,启蒙运动达到顶峰的国家是() A.英国 B.意大利 C.德国 D.法国 【解析】本题考查到了三位启蒙思想家都是法国人,所以,启蒙运动达到顶峰的国家是 法国。正确答案是: D 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文化热,这股热潮被称为“东学西渐”,这一局面集中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阅读卡的知识的了解,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想社会与中国的景象 是一致的,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明清时期。正确答案是: D 8.“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反映了启蒙 思想家() A.主张限制王权,保障议会自由 B.提倡君主立宪,提倡言论自由

试述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试述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摘要 严复,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的近代化思想对中国社会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严复的近代化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近代化思想;第二,他主张自由平等自主人格和天赋人权的近代民主思想;第三,他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 关键词:严复近代化思想民主

试述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一、严复简介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首先最有系统地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留学英国,满载而归,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代的学术和思想。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他亲眼目睹中国封建统治的腐败落后,痛感民族危机严重,极力宣传维新变法,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他以满腔热情宣传西学,反对旧学。他还翻译了一大批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约翰·穆勒的《名学》和根据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译成的《天演论》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天演论》,它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严复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主张自由平等自主人格和天赋人权的近代民主思想,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他的先进思想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进入晚年,严复的思想却趋于保守落后。 二、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2.1.进化论思想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派“新政”的破产。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刺激下,严复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公开批判洋务派,积极宣传西学,主张变法维新。为了给变法提供思想武器,他着手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并且将其改编为《天演论》,他尤其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与天争胜,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严复认为“优胜劣败”的进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认为“物竞天择”的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国人不应甘作劣等民族坐以待毙,而应奋起相抗。人的努力,可以与天争胜,而且“终将胜天”。只要团结一致,发愤图强,国家就可以永存,种族也可以不灭。生死存亡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人民是很大的震动,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但使戊戌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奋起投入救亡运

严复科学思想研究

严复科学思想研究 【摘要】: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代海军留学生的成员,他的历史功绩的主要方面却不在实务领域,而在于将其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切身体认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述诸于笔端、广布于国人,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近现代之际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启蒙作用。百年来,学界对严复的思想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多个侧面,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本文从严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中择取科学思想这一鲜为人关注却在严复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主题为核心论题展开探讨和研究,以期丰富和深化严复思想研究。本文主体包括导言、正文六章和结束语三部分。导言部分围绕本文主题集中探讨了可行性、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概况等内容,对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与困难作了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思路作了初步的缕析,对研究的整体框架作了粗略的预设。通过以上工作为有效推进严复科学思想研究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第一章主要阐明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包括时代思想文化背景和个人教育背景。在思想文化背景方面,文章择取了既能突出反映整个时代特征又与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的科学文化本土化实践趋向为视角,文章认为,正是科学文化本土化的具体实践为严复提供了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的机会,而严复科学思想一经形成又返归到中国科学文化本土化的历史实践中并将其推向了深入;严复的教育背景分为中学教

育和西学教育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对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作用。通过对以上背景的分析,为我们认识严复科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侧面。第二章主要论述严复的自然观与天演哲学思想。严复自然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大胆预设较之构成物质的原子而更为微观的“太素物质”的存在,并在对“道”、“气”的阐释中对宇宙本体作了唯物论的解释;探讨时空问题之后,提出宇宙万物的起源“咸其自己”无所谓造物主的观点,并论证宇宙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之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肯定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同时又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严复对自然的论述与阐释有益于深化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中国自然观的发展。而自然观作为严复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维,它的形成则有着更为广阔的哲学思想根据,即以西方近代进化论,特别是达尔文进化为科学基础,选择与汇释斯宾塞普遍进化主义、社会有机体论和赫胥黎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交相胜”等观念而形成的天演哲学思想。严复天演哲学的核心论题是“天行”与“人治”的关系,他一方面将作为“天行”的生物进化主义及自然选择机制提升和泛化为一种普天之“道”,从而将天演进化的适用范围拓展到属于“人治”的人类社会领域;另一方面,在遵循“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治”的主动性。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严复的科学观与科学主义思想。严复以其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炽热关怀,深入探讨了何谓“科学”、“科学的功能与价值”等重要命题,形成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的科学观内容,他指出科学施之于外则有益于事功,修之与内则可“增益智慧、变化心习”,而二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及其思想 严复( 1854.1.8 —1921.10.27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是晚清接受西学教育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有丰富的西学知识,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深造诣。他学古通今,学西贯中,成为大学问家。他报效祖国的不是他所学的轮船驾驶和航海专业技术,而是救国救民的学问。他留心国情、国事,考察西艺西政,努力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积极提出各种见解。其提出的思想更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变法思想 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爆发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使国人大受刺激。这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对兴办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严峻考验。原以为,对西洋人打不过是因为 西洋人船坚炮利,所以赶紧“借法自强”,制造轮船、枪炮,编练了海军,训练了陆军,可是,有了这些却仍败在东洋岛人手下。于此,国人又一次大受震撼,大受教训,大受催醒。有识之士认真检讨洋务事业的不足和问题,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变道”上,认为仅仅“变器”是不够的,还要赶紧“变法”。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1895 年,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刊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章,极力呼吁变法。他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认为:“自微积之理而观之,则曲之为变,固有疾徐;自力学之理而明之,则动物有由,皆资外力。今者外力逼迫,为我权借,变率至疾,方在此时。智者慎守力权,勿任旁守,则天下事正于此乎而大可为也。即彼西洋之克有今日者,其变动之速,远之亦不过二百年,近之亦不过五十年已耳,则我何为而不奋发也耶! ”⑥ 在《救亡决论》一文中,严复认为,变法首先要变的,“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他列举了八股的三大害: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他说:此三大害,“有一于此,则其国鲜不弱而亡,况夫兼之者耶! ”“此之不除,徒补苴罅漏,张皇幽渺,无益也,虽练军实,讲通商,亦无益也。何则?无人才,则之数事者,虽举亦废 故也。舐糠及米,终致危亡而已。”因此,严复提出“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的“救之之道” 。他阐述西学为实用之学,为国家致富强之学,指出“欲救中国之亡,则虽尧、舜、周、孔生今,舍班孟坚所谓通知外国事者,其道莫由。而欲通知外国事,则舍西学洋文不可,舍格致亦不可。”“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⑦ 严复批评“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 的迂腐观念,指出天在变,地在变,道也在变:“夫始于涅菩,今成椭轨;无枢渐徙,斗分岁增;今日逊古日之热,古晷较今晷为短,天果不变乎?炎洲群岛,乃古大洲沉没之山尖;萨哈喇广漠,乃古大海浮露之新地;江河外啮,火山 内崩,百年之间,陵谷已易;眼前指点,则渤澥旧界,乃在丁沽,地果不变乎?然则天变地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45启蒙运动作业

练案[45]必修三第十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45讲启蒙运动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丰台期末)18世纪后期,沙龙是巴黎社交与文化生活的中心,参与者主要是作家、律师和记者。沙龙崇尚“批判精神和脱离一切责任束缚的自由精神”。下列可能成为当时沙龙讨论议题的是(D) A.挑战罗马教皇权威 B.达尔文和进化论 C.拿破仑的历史功绩 D.君主专制的弊端 [解析]根据题干“18世纪后期”“巴黎”、崇尚“批判精神和脱离一切责任束缚的自由精神”可知材料现象为法国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自由,反对专制王权,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宗教改革的主张,排除。B项,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人物,此时法国大革命尚未爆发,故排除。 2.(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18世纪时,欧洲不少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出版了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这些思想家“多面手”的表现(D) A.展现了文艺复兴的盛况 B.旨在倡导资产阶级革命 C.彰显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所以他们“多面手”的表现不是展现文艺复兴的盛况,故排除A项;这些思想家“多面手”的表现旨在宣扬启蒙思想,而不是倡导资产阶级革命,故排除B项;这些思想家宣扬的是启蒙思想,不是彰显宗教改革的成果,故排除C项;根据“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思想家“多面手”的表现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

严复的教育思想

严复的教育思想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论严复“三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摘要:严复是我国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维新实践中,严复结合自身会通中西的理论优势与实践经历,通过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和洋务教育的理性反思,指出富强中国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文化教育入手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思想主张。本文从严复“三育并举”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三个方面简要展开论述。 关键词:严复“三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内容;影响 一、严复“三育并举”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堕,国内民族危机四起。在严复看来,中国之所以羸弱不堪是因为中国“民力已裘、民智已卑、民德已溥”,而一个国家的强弱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日血气体力之强,二日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这就是说,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要使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具有强健的体魄、聪明的智慧和良好的德行。 此外,严复曾留学英国并大量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西方社会科学知识。斯宾塞于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指出传统的古典教育不能满足当时资产阶级的要求,并提出要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贯彻实施他的教育学说,对下一代人从德、智、体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严复极大地吸收了斯兵塞的这种教育学说并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此改造国民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病态的国民精神状态。 二、严复“三育并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严复的新闻思想(初稿)

目录 绪论 (1) 一严复的生平简介 (1) 二严复与《国闻报》 (2) 三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 (3) (一)新闻自由 (3) (二)新闻自由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4) (三)新闻自由思想的评价 (4) 四严复与梁启超新闻改革思想的异同 (5) (一)关于新闻改革的目标 (5) (二)关于新闻改革的内容 (6) (三)关于新闻改革的条件 (6) (四)关于新闻改革的异同根源 (7) 五严复的救国思想 (8)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试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摘要 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报刊政论家,被誉为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和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创办的《国闻报》,为思想启蒙和变法维新摇旗呐喊,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集严氏思想之大成,一经发表,便振动了中国社会,给思想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奠定了严复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本文从严复的生平出发,论述了他的新闻自由思想,救国思想及他与《国闻报》的联系等,并通过与梁启超对比,分析其新闻改革思想,最后总结清末严复的新闻思想。 【关键词】严复新闻自由改革救国思想《国闻报》 On Yan Fu News Thought Abstract Yan Fu is not only famous Enlightenment thinker and translator of modern China, but also a well-known newspapers and political commentator,Known as advanced to the West to find the truth of salvaging Chinese and a re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hinkers of the Western culture.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he founded the "National News", thinking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form Restoration beating the drums,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journalism.H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dern history, he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Set GEN ideological culmination of Yan Fu translated as "Evolution and Ethics", is published, the vibr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tellectual injected fresh blood, laid the Yan Fu'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Yan Fu's life, discusses his press freedom of thought, the National Salvation ideology and links him with the "National heard the report," and by Liang Qichao contrast, analysis of press reform thinking, concluded late Qing Yan Fu news ideas. [Key words]Yan Fu freedom of press reform save the nation thought

人教版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 教案完美版

人教版必修3: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时代的要求。②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不易理解,是学习的弱点和盲点。因此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资料丰富的特点,以教师为主导,讲清基本史实,阐释基本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再结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对概念理解透彻,并能灵活运用。以图示法演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启蒙运动的性质与核心内容;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 (2)技能:理性时代兴起的原因;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主张的分析归纳;启蒙运动核心内容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继承和发展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所涉及的图片、文字材料等,探究其主要思想家的观点及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理性主义时代到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的出现是与当时欧洲经济、政治、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观点。 (2)通过学习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献身于捍卫正义事业的史实,培养学生为追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1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1 (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人物是 (分数:2.00)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严复的思想。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留学英国。回国后长期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总办(20年)。严复译著颇多,有代表性的译著被称为“严译八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天演论》《原富》等。他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人物。严复在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原强》《救亡决论》《西学通门径功用说》《与外教报主人论教育书》《论教育与国家的关系》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3.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人是 (分数:2.00)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严复的思想。严复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人,其思想来源为斯宾塞的《教育论》。严复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提高国民的三方面素质,即“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4.“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是严复的三育救国理论。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鼓民力”就是发展体育,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 B.“开民智”就是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智慧 C.“新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代替封建伦理道德 D.体育是智育的基础,最难的是“开民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严复的思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就是严复的三育救国理论,具体为:“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要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的智慧,要具有实际的知识本领。“新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代替封建的伦理道德。在三者的关系上,严复认为体育是智育的基础,而“尤为三者之最难”的是新民德。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5.强调“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严复的思想。严复是维新巨子中唯一学贯中西的人物,因此,他的论述相对而言,不流于表层,而是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深入分析,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阐释。他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初具理论形态。“体用一致”的思想,还包括对西学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