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自学)第二节种子的形成和发育成熟(自学)第三节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分布(自学)

第四节种子休眠与调控

休眠(dormancy)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保全自己

一、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1. 概念:

种子休眠——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发芽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

种子休眠原初休眠——指种子在成熟中后期自然形成的在一定

时期内不萌发的特性,又称自发休眠。

二次休眠——又称次生休眠,指原无休眠或已通过了

休眠的种子,因遇到不良环境因素重新

陷入休眠,

为环境胁迫导致的生理抑制。

种子休眠的深浅,以休眠期的长短作指标。

种子休眠期——从种子收获到发芽率达到规定发芽率(如80%)

所经历的时间。

种子休眠为一群体概念。

测定:将一批种子,从收获开始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发芽

率,然后计算该批种子从收获至最后一次发芽试验置床时的

天数。

2. 意义:

种子休眠在生物学上和农业生产上均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上——种子休眠是一种优良的生物特性,

?是种子植物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一

?种适应性,有利于世代延绵。

?如:干湿冷热交替地区生长的种子一般都?有明显休眠期。

避免成熟时遇雨穗发芽

有利方面(穗发芽、株上发芽)

减少加工、贮藏损失

农业生产上

(胚部活动减慢,对环境敏感性减小。)

影响发芽结果

不利方面有时降低种用价值

除草困难

不利于种子异季加速繁殖

二、种子休眠的原因

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复杂,造成一种种子休眠,可能是单方面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

1.种胚未成熟(后熟)

–有些植物果实成熟收获,但其种子还不具备发芽能

力,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

(1)胚未(完全)形成(形态后熟):

–①种子脱离母株后,种胚尚未形成。eg:银杏在浆果落下之后,种胚才经过受精过程而逐渐形成。

–②种子采收后,种胚分化尚不完善。eg:兰花果实成熟时,种胚还是一团未分化的细胞,经过4~5周后,才发育成熟。

–③种子成熟时,种胚已完成分化,但体积很小,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进一步发育方能萌发。eg:白蜡树种子收后,需在20~30℃、湿润条件下保持130天,使种胚长度增加1~2倍,再在5~10℃低温下处理60~120天,才能萌发。

–属于形态后熟而休眠的还有草霉、人参、黄麻、冬青等。

?(2)胚休眠(生理后熟)

–种胚已完成了形态分化,但还未通过一系列必要的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eg:胚细胞中缺少营养物质、激素不平衡、发芽抑制物质尚未失活等,虽给予适宜条件,种子仍不能萌发。常见的有苹果、梨、桃、杏、牡丹、

百合等。这类种子一般需要在低温、潮湿条件下经过数周到数月之后,

才能完成生理后熟。

–胚休眠分为:

?全胚休眠(eg:山楂、樱桃)

?上胚轴休眠(eg:百合、牡丹)

?下胚轴休眠(eg:苹果、梨)

?胚根和上胚轴双重休眠(eg:铃兰、延龄草需要两次处理解除)。

生产上常用低温层积法解除休眠。对于禾本科和某些草本植物,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水稻等,其生理后熟作用还可在干燥贮藏中进行。

Endosperm

cap

Radicle tip Seed coat

Cotyledons

Lateral endosperm Hypocotyl

2. 种被影响——许多种子在成熟后,种被常成为萌发障碍而

使种子处于不能萌发状态。

种被障碍种子萌发又分三种情况:

(1)种被的不透水性——许多种子的种被特别坚实致

密,不透水

硬实:由于种被不透水而不能吸胀发芽的种子称为硬实。

硬实(hard seed)的形成是种子较深的一种休眠形式,有利于种子寿命的延长和后代的繁衍。硬实分布很广,在豆科、锦葵科、旋花科、睡莲科、椴树科等许多科属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小粒豆科和木本豆科种子中比例甚高。

检测种子的硬实率必须浸种查算,但硬实的顽固性在群体和个体间均有差别,有的浸泡时间长了可以透水,也有浸泡10年不透水的。因此,一般以浸泡24h不透水吸胀为判定硬实的标准。

硬实不透水的原因

影响硬实形成的因素种皮结构特性——有角质层、有栅状细胞、有明线含可变性果胶——所含水分一旦迅速失去,即硬化

不再吸水

种脐特性——种脐象一个阀门,外界水分高就膨胀

关闭(图)

遗传性——凡先代硬实率高的,后代也高

成熟度——种子愈老熟,愈易成为硬实

成熟期环境——高温干燥、施钙肥多,易形成硬实干燥贮藏条件——曝晒干燥,低温低湿贮藏易形成

硬实

(3)种被的机械约束作用——有些种子如核果

的种被特坚硬,虽透水通气,但胚在

一定时间内无法顶破向外生长。

种被外面附有颖壳等,如水稻、大麦等含水量高的种子种被内外常形成一层水膜

种被上含有大量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过程中

吸收O 2

种被不透气

的机制(2)种被不透气性——有些种子种被可以透水但不

透气,阻碍了种内外气体交换造成休眠——

禾谷类特别是麦类、稻类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3. 种子中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有些植物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积累

一些抑制萌发的物质,当积累达到一定量时,种子便陷入休眠。

种子中的主要

抑制物质

抑制物质的性质小分子化合物如氰化氢、氯化钙、氨、乙烯等

醇醛类物质如乙醛、苯甲醛、胡萝卜醇等

有机酸类如ABA、水杨酸、色氨酸等

生物碱类如咖啡碱、可可碱、烟碱等

芥子油类、香豆素类

酚类物质如苯酚、儿苯酚等

挥发性——可随干燥、贮藏而减少

水溶性——浸水可降低含量,使种子打破休眠

非专性——含抑制物质的气体、水溶液可诱导其它种子休眠

可转化性——某些抑制物可随种子生理状态改变而

转化为刺激物质

可依据种子中所存在抑制物质的种类、性质进行休眠与萌发的调控。

Tang Qiyuan 不适宜光照,如喜光种子无光,忌光种子有光

不适宜温度,过高过低都可能引起二次休眠

厌氧条件,氮气或有机溶剂浸注

过分干燥,可使已非硬实种子成为硬实

导致二次休眠的

外界条件主要有4. 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许多不适宜萌发的外界条件

是引起种子二次休眠的主要原因。

5.综合休眠

–种子休眠可由多种因素造成,称为综合休眠。

–需要采取多种打破休眠的措施,才能使发芽率达最大。

?eg:山楂、枸杞子等都是种皮既无透性且胚休眠的种子。

?eg:一种美国野生稻的种子,种皮既无透性,果皮又含抑制物

质,要流水冲洗3个月才能除去。

三、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

有关种子休眠的机理,虽经多年研究,但目前仍无定论,多处于假说阶段。

1. 植物激素调控

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调控,最能被人们接受的是khan和Waters提出的“三因子”假说(模型):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开花和结果》练习含答案

《开花和结果》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植物的花一般由()、()、()和()四部分组成。 2、植物开花的过程的共同特点:先形成(),接着发育成(),然后()和()展开,最后()枯萎凋谢。 3、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开始生殖生长,也就是()、(),最后结出()。 4、当雄蕊花药中的()成熟后传到雌蕊的()上,植物就完成了()过程。只有经过()后,雌蕊的子房才会发育成()。 5、植物结果的共同特点:果实在()部分形成、果实()、果皮()或()会发生变化。 二、选择题。 1、开花与结果直接相关,在花的结构中,()和()在植物繁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花萼 B、花冠 C、雄蕊 D、雌蕊 2、花粉管进入胚珠的路线是()。 A、柱头子房花柱胚珠 B、胚珠子房花柱柱头 C、柱头花柱子房胚珠 D、柱头花柱胚珠子房 3、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现象,原因是()。 A、缺乏肥料 B、水分不足 C、传粉不足 D、缺乏光照 4、番茄的形成需要经过的过程是()。 A、开花→受精→传粉→结果 B、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C、传粉→开花→受精→结果 D、传粉→受精→开花→结果 5、小明家的油菜地旁,新建了个养蜂场,对于这片油菜地将来的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蜜蜂大量增加,蜜蜂吃掉了花粉,因而这块油菜地的产量会降低 B、由于油菜花是虫媒花,养蜂场的建成有利于传粉,所以产量会增加 C、油菜花是风媒花,所以养蜂场的建成对传粉没有影响 D、油菜花虽是虫媒花,但油菜不是靠蜜蜂传粉,所以影响不大 三、简答题。 简要描述开花的过程。

《开花和结果》同步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花萼花冠雄蕊雌蕊 2、花芽花蕾萼片花瓣花朵 3、开花结果种子 4、花粉柱头传粉传粉果实 5、雌蕊逐渐膨大颜色形态 二、选择题。 1、C D 2、C 3、C 4、B 5、B 三、简答题。 先形成小小的绿色花芽,绿色的萼片包裹着黄色的花瓣,萼片展开为5-6片并露出黄色的花瓣,花瓣展开成5-6片并露出黄色的雄蕊和黄绿色的雌蕊,花瓣颜色变成褐色并枯萎。

种子植物第二课时

种子植物第二课时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师:请大家将收集来的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子在球果的位置。讨论哪些种子是裸露的?哪些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生:仔细观察、讨论、回答:松子是裸露的。苹果、梨、豆角、桃都有果皮包被着。 生:但是松子也是长在松果里呀。为什么松果上一片片的就不是果皮呢? 师:问的非常好。可能许多同学也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所见到的松球果,不是果实,那一片片木质结构是鳞片,鳞片之间有缝隙,鳞片的茎部是裸露的种子。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桃、大豆和水稻的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这样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展示多媒体(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哪一个更适应陆地生活呢?回答这个问题大家要从它们的区别入手,想一想,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 生:讨论回答:保护作用,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实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师:正确。概括得很完善,在种子成熟以后,果皮起什么作用? 生:讨论回答: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成果肉,能诱使动物来吃,动物吃下果实后,种子随粪便排出而传播。 生:有些果实表面有刺毛,能够黏附在动物的体表传播。 生:还有些果实表面有毛,适于随风飘扬。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四、我国的珍稀植物及其保护 这部分内容课本中并未涉及到,但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必要让学生做适当的了解。先由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一些情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总结。多媒体中应包括银杉、珙、水杉、桫椤、台湾杉、金花茶、人参和望天树等珍稀植物的图片。并用教参第78、79页的资料作为解说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 1.你知道种子植物与生物圈中其他三类植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2.你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吗? 3.你能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4.你能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吗? 5.你认同了“种子的传播是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这一观点了吗?在温馨的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同步练习(I)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同步练习 (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1题;共5分) 1. (5分)填空题。 (1)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________个不同条件。 (2)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将绿豆种子放入低温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绿豆种子没有发芽,这是因为种子发芽需要________。 (3)观察下面的图片,假如除了是否有罩子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一致,你认为________容器里的种子会发芽(选填“A”、“B”或“A和B”),本组实验是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________。你认为应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二、单选题 (共10题;共30分) 2. (12分)选择题。 (1)我们给种子编号的主要原因是()。 A . 利于回收 B . 防止丢失

C . 容易区别不同种子的情况 (2)两个小组做种子发芽实验,他们发现放在湿润纸巾上的种子发芽了,而放在干燥纸巾上的种子没有发芽,实验中的其他条件都相同,那么该实验说明了种子发芽需要()。 A . 水分 B . 空气 C . 阳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种子只有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B . 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C . 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4)在做探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A . 温度 B . 水分 C . 空气 (5)在探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绿豆种子发芽()。 A . 需要阳光 B . 不需要阳光 C . 不需要空气 (6)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有()。 A . 光照、温度、空气

种子植物公开课教案

《种子植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 3、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4、知道胚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2.学会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2.通过参与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形成互相合作、尊重别人、知书懂理的人际情感。〈教学重点〉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种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及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通过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本节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种子,老师也展示收集到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形态、大小、颜色),提出问题:它们的基本结构一样吗?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实验;观察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区别其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阅读释疑 请学生阅读P83-P84观察种子结构.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方法步骤分别是什么? ②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③如何纵切玉米种子? 引导学生完成以上问题,并明确实验步骤 (2)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适当强调一些实验要领,并让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分别用四种彩笔颜色(红、黄、橙、绿)涂上,并让学生展示其成果。 (3)出示大豆结构图和玉米结构图,让学生在图中指出各部分结构。 (4)完成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上的比较。 3、通过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胚中子叶片数的不同,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4、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过程 让学生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以及胚中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通过思考题: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知道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三、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1)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二组讨论。 教学重点: 1、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种子的结构是本章的关键,它阐明了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种子中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学生只有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才能理解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容易观察。 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4.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完整版)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案

东川一中青年教师课赛教案 授课题目: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授课学科:七年级生物学 姓名:郝晓芳 2014 年12 月 09 日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节是本章的第三节,是在前面了解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的基础上,认识植物的开花、结果的过程。从教材内容设计看,本节由“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组成。其中,“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这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教师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情感目标 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教学难点 1、被子植物传份、受精的过程; 2、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学习。 六、教学用具 炮仗花、桃花模型、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40 分钟) 八、教学进程

2.1.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3.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会交流和合作。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难点: 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激趣-探究”式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五幅图片(海带、苔藓、肾蕨、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结种子? 学生进行展示:课下调查的校园内的种子植物。接着学生讨论分析:①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②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观察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苹果、桃、梨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不同。最后学生总结种子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多种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学生:收集校园内的种子植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5分钟 多媒体展示五幅图片(海带、苔藓、 肾蕨、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结种子? 进一步提出:油菜、南瓜一般是如 何繁殖?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 一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 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种子植物。 学生通 过识图说出 能结种子的 植物,油菜、 南瓜。 回答老 师提出的问 题,自己总 结出种子植 物的概念。 启动学生思 维,激发的兴趣。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3分钟 学生进行展示: 调查校园内的种子植物 实验目的: 1.了解并记录观察到的种子植物的 名称、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2.尝试区分不同的种子植物。 3.初步学会调查的方法。 学生展 示在校园内 的调查结果 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为学 生的探究学习进 行了铺垫。又自 然而然的引入课 题。这样设计还 可以培养学生注

第一节 种子和幼苗

第二章 植物器官 所谓器官是由许多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状、构造,并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是植物体的一部分。 被子植物由6种器官构成,其中根、茎、叶与营养有密切关系,故称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与繁殖(生殖)有密切关系,故称繁殖(生殖)器官,如图9。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一般地说植物生长的前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出现生殖器官以后,植物体就由以营养生长为主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 营养器官和繁殖(生殖)器官互为基础,相互影响,同样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也存在相互依存关系。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生殖生长所需要的有机养料主要由营养生长所提供的,所以营养器官生长不良,生殖器官生长也不良。但营养生长过旺,有机养料大部分被营养生长所消耗,生殖生长就得不到足够的有机养料。因此,茎、叶生长过旺的植株,往往开花延迟,结果不良。同样生殖生长也反过来会影响营养生长。如果生殖生长消耗有机养料过多,同样会抑制营养生长,甚至使营养器官不能再继续生活下去。果树的“大小年”、竹子开花后死亡等均为此原因。 植物的生活史就是指植物体离开母体,一直到完成生殖作用,形成第2代植物体,最终是自身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种子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开始,种子在母体发育成熟,最后脱离了母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形成幼苗,幼苗长大以至于成熟、开花、结果,果实中孕育着第2代种子,然后是自身的死亡。简单说来,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就是“从种子到种子”。下面所叙述的植物体的器官以被子植物为基础。

第一节 种子和幼苗 1.种子的构造 种子的构造如图10。 ⑴ 种皮 种皮是种子的外被,它保护着胚和胚乳。种皮细胞的细胞壁常发生特化,加强了保护能力,但种皮特化往往对种子萌发带来困难。种皮细胞常含有一定的色素,使不同的种子呈现不同色彩和纹饰。 ⑵ 胚 胚是植物的雏形。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4部分组成。 胚轴是胚的中轴,上连胚芽,下接胚根,中间着生子叶。子叶与胚芽之间为上胚轴,子叶与胚根之间为下胚轴。在被子植物中,种子里包含2枚子叶的为双子叶植物,如广玉兰;仅有1枚子叶的为单子叶植物,如竹。 ⑶ 胚乳 胚乳是种子贮藏有机养料的地方,贮藏的有机养料主要有淀粉、脂肪、蛋白质。这些物质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被吸收消耗。有部分植物的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胚乳不断将积累的营养转移到子叶中去,当种子成熟时,子叶变得十分肥大,而胚乳消失,即成为无胚乳种子。 2.种子的萌发 ⑴ 种子萌发的概念 当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的胚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胚根开始生长,突破种皮而发展成幼苗,这个过程称为“种子的萌发”。

1.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案2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种子植物》说课稿

《种子植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种子植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中重要的内容; 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观察种子的结构》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其它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两个内容“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安排两个课时。所以种子的结构教学,我安排一个课时,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名称 2)通过比较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总结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探究及大胆猜想,知道种子植物各结构的功能 2、能力目标 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解决最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绘图能力。 教师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启发性、针对性较强的专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提炼概念关键词及利用比较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认识到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2、教学重点: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学难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功能及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学情分析 :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喜欢自己动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虽然对种子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十分了解种子的结构,因此,"种子的结构"一

苏教版七上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第2课时word教案

第五节植物的开花与结果(第二课时)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果实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主要来源。识别果实的结构是学生学习果实的形成过程及果实成熟的基础。而了解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及影响果实成熟的条件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常识。由于学生对植物器官的结构及发育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又由于受到日常习惯说法的影响,许多学生会将部分植物的根、茎误认为是果实,或将部分植物的果实(如小麦)误认为是种子。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果实结构的观察活动,充分利用实物、教科书中的插图等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弄清楚果实的结构。并通过对果实、种子、根、茎等器官的结构、发育及功能等方面的比较来区分果实和其它器官。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的积累与疏导: 按照从实际到理论,从个体到总结的认知规律,以几种果实的实物剖开后讲解,总结出果实的结构。 2、技能掌握与指导: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知识的能力。 4、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果实和种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的关系的了解,确立人类靠大自然的生物提供食物的观点,从而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果实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尽所能找到各种果实(如花生、苹果、瓜、玉米、小麦、葡萄、黄瓜、梨子、香蕉)和一些块根(如土豆、胡萝卜 教师准备:到网上下载,苹果、瓜、玉米、小麦、玉米、葡萄、黄瓜、梨子、香蕉等各种果实的剖面图片

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讲果实的结构,先请大家猜一条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回答这是花生。 师:对,是花生,那么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又是指什么呢? 生:麻屋子是花生壳,红帐子是花生米的皮,白胖子是花生米。 师:这种答案是平时的说法,那在生物学科里,他们又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75页找出答案。请同学取出花生自己剥开看一看。 生:原来麻屋子是果皮,红色的皮是种皮,里面白仁子是种子。 师:回答得很对,花生其实是由果皮、种皮、种子组成,那么其它果实呢,请同学们看图片:桃子。 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呢? 桃子的结构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我们平时吃的桃子肉其实是果皮,它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里面的种子是由胚珠生成的,坚硬的种皮是由珠被生成的。 生:原来我们吃的桃子肉是果皮 师:我们再看一看柿的结构:它是由多汁的外界和种子组成。 生:为什么果实要长这些甜美的外果皮。 师:因为动物喜欢吃甜美的外果皮,而坚硬、苦涩的种子往往被丢弃,从而起到播种的作用。 生:噢,原来植物也这么聪明 师:综合上面,我们看过的果实的图片与实物,我们总结出果实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就是由:外为果皮,内部是种子。 师:接着请同学看看其它果实的图片:苹果、梨、西瓜、花生、瓜子、葡萄、西红柿、麦子。 生:原来如此,果实的结构是如此而已。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花怎么长成果实呢? 生:翻书,找答案:原来,花中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子房壁长成外果皮,胚珠形成种子,珠被长成种皮。 师:最后留两条思考题: 1、为什么有的西瓜有种子,有的西瓜无种子?

开花和结果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花结构的主要部分。 2、传粉和受精。 3、花结构和果实、种子形成及其结构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1、花的结构的主要部分。 2、受精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第二章标题为被子植物的一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根不断生长及植株枝繁叶茂的原因。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朵美丽的色彩和四溢的芳香,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有的植物的花既不艳丽,又不芳香?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开花和结果”。 一、花的结构 花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花芽) 同学们对桃花应该很熟悉,语文书上形容它“粉的像霞”,有哪位同学近距离的观察过

桃花,估计都没有。下面我们就以桃花为例来认识花的结构。 学生活动:翻到书P102“桃花的基本结构”,快速的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名称。(1分钟)投影:对照投影检查学生对各部分结构名称的记忆情况。 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及胚珠的内部结构。 提问:平时我们所看的是桃花的哪部分结构?(花瓣) 提问:对花自身来说,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雌蕊、雄蕊,因为开花是为了结果,这些结构是产生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二、传粉和受精 雌蕊和雄蕊是如何产生果实和种子的? 播放视频:(3分钟) 讲述: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提问:花粉是如何落到柱头上的?(昆虫、风) 小结:通过播放的视频,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花颜色鲜艳、有香味可以吸引昆虫,没有艳丽色彩和香味的花,花粉多而轻盈,借风来传粉,即:风媒花、虫媒花。这些也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注意要联系前面所学习的内容) 提问:传粉以后就会结果实了吗?(不行,还必须通过受精过程才能结果实) 投影:受精过程动画 讲述:(结合投影)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花粉萌发长出花粉管,同时一个生殖细胞分裂形成两个精子,到达胚珠,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与极核结合,这就完成受精作用。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传粉和受精完成以后,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的? 投影:动画显示子房膨大形成果实 从动画中同学们可看出,受精作用完成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其它结构都纷纷凋落。子房发育形成果实。 提问:果实包括哪两部分的结构?(果皮和种子) 种子包括哪两部分的结构?(种皮和胚) 投影:启发学生得出子房各部分与果实相对应的结构。 四、人工辅助授粉 投影:正常玉米果穗和缺粒玉米果穗 提问:为什么玉米会出现缺粒现象?(传粉不足)

《种子发芽实验(二)》参考教案

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第二节:种子植物第二课时

杨井中学七年级生物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户占斌审核人:课型:新课时间:2014、11、14 小组:姓名:班级:教师评价:序号:22 集体备课反思栏 一、课题: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 二、学习目标: 1.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导学释疑】 任务一: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人一组将收集来的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 再观察松子在球果的位置。(找不到松果的可看教材第82页图) 2、讨论: (1)哪些种子是裸露的?哪些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2)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 3、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定义举例果实种子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3.观察教材第84~85页图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任务二:了解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1.阅读教材,讨论以下问题·: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 (2)在种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 (3)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主要分借风力传播.借动物传播请同学们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借风力传播如: 借动物传播如: 2.小结: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植物更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更_________________,种类 更 ________________。 五、【当堂检测】 1、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种子主要的区别是() A.有无果皮包被 B.胚的大小 C.胚乳来源不同 D.胚乳有无 2、下列哪项是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A.具有根、茎、叶 B.终年常绿 C.种子有果皮包被着 D.雌雄同株 3、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中国 C.俄罗斯 D.加拿大 4、与桃树相比,松树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果实内有种子 B.没有果实,种子裸露在外面 C.胚珠外面有子房壁保护 D.球果是有果皮包着种子的果实 5、种子植物包括______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____植物。 六:教学后反思: 1杨中打印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案例

《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 王畈小学刘乔 一、背景 《种子的发芽试验》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学习植物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具体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难点: 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五、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是农村长大的,对植物及种子的发芽生长并不陌生。五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这节课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由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及,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

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具准备 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本节课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粮食的经历”相关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这些粮食和种子是哪里来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种子的发芽试验”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号2号3号 不浇水,保持浇适量的水,浇较多的水, 土壤干燥保持土壤湿润使土壤浸在水中 (没有发芽)(发了许多芽)(没有发芽) 2、引导猜想,确定条件。(水量变化) 师:一样的种子,在土壤里为什么有的会发芽,有的却不发芽? (1)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植物的身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植物的身体》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 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植物的图片、观察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吗?你们知道人体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吗?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3.我们周围生长着很多的植物,植物的身体和人的身体结构一样吗?植物的身体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导入课题:8.植物的身体 二、新课学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身边的植物名称。 (学生积极发言,老师总结。) 2、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认读并欣赏植物

3、教师总结 4、我们刚才看到的只是植物世界的很少一部分。在我们的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种多样,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30多万种。 5、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五组植物图片。(出示课件)这是五株完整的植物,你认为这些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呢?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并请认真填写好我的观察记录,然后汇报观察结果。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展台投影学生的观察记录表。 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五株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4)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植物体各部分的功能 根:固着、支持、贮藏、生殖等功能,最主要的是吸收水和无机盐。 茎:支持、贮藏、营养、生殖、输导水和无机盐还有有机物。 叶: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花:进行传粉和受精,发育成果实。 果实:保护种子,并贮藏营养物质。 种子:是植物传宗接代的工具,发育成新植物体的幼体。 7、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你能举出例子说明吗? 学生汇报。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8、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 (2)、植物可以提供生活材料 (3)、植物可以美化环境

第二节种子植物教案

种子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前一节的藻类、苔藓和蕨类一起,构成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并为后面学习的“种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础,由于这一节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学生未曾接触的结构名词,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种子结构的教学,第二课时关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教学,其中,第一课时无疑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推测、验证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这一生物学观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减少单纯的机械记忆,基于以上几点,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识并会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会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力目标: 能运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种子的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种子的主要结构 教学难点 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 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浸软的菜豆,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 教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浸软的菜豆,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 2)课件

3)卡片 2.学生准备 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藻类、苔藓和蕨类都是不结种子的植物,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是结种子的,这些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让我们欣赏一幅图片,它是由什么组合成的?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大小、形状各异,如海椰子的种子,大到1.5k g左右,而斑叶兰的种子,小到1亿粒的重量才有50g。那么,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基本结构是否也相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种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二、问题引导,分组探究 生:(一)、阅读课本P13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 师:1.明确实验目的要求, 2.组织生检查材料用具是否齐全(温馨提示:实验时用刀片,操作时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提示观察种子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1)观察菜豆的种子(两个观察实验投影仪上展示,或到学生前展示) 师:①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会观察到它的什么结构? 生:种皮 师:②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是什么? 生:子叶 师: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根据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 菜豆种子有那些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种子的结构 生:说出幻灯片上菜豆各部位名称

第二章种子和幼苗

第二章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掌握种子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明确胚是植物体的幼小雏形这一基 本含义; 2.了解种子的基本类型; 3.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幼苗形成的规律; 教学要点 1. 种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作用,尤其是胚的构造,明确胚的概念; 2. 种子的类型; 3. 种子萌发的条件,特别是对外界条件的要求; 4. 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幼苗的形成;幼苗的类型。 种子(seed)在植物学上属于繁殖器官,它和植物繁衍后代有着密切联系。植物界的所有种类并不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的,只有在植物界系统发育地位最高、形态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类群——种子植物才能产生种子。种子植物名称的由来,也正反映了这一特点。种子又是种子植物的花在完成开花、传粉和受精等一系列有性生殖过程后产生的,是有性生殖的产物,所以和花的结构密切相关。 种子植物的生活是依赖于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生理作用来维持的,从植物的个体发育而言,早在种子离开母体植株的时候,新生一代一般就已孕育在种子里面,新一代的植物体已经完成了形态上的初步分化,成为植物的雏体。以后,随着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萌发,种子里的雏体——胚,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成长为新的植株。新一代植物体的根、茎、叶就是从种子的胚长大后成长起来的。所以,种子是孕育植物雏体的场所。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种子停留在休眠阶段,由外面的种皮或包围种子的果实所保护。 为了进一步了解种子植物的个体发生和形态结构的形成过程,应当先从种子谈起。以下各节将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和种子萌发的全过程,以及幼苗的形态等内容进行较详细的叙述。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不同植物所产生的种子在大小、形状、颜色彩纹和内部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大者如椰子的球形种子,其直径几可达15—20cm;小的如一般习见的油菜、芝麻种子;烟草的种子比油莱、芝麻的更小,其大小犹如微细的沙粒。种子的形状,差异也较显著,有肾形的如大豆、菜豆种子;圆球形的如油莱、豌豆种子;扁形的如蚕豆种子;椭圆形的如落花生种子;以及其他形状的,还可举很多的例子。种子的颜色也各有不同,有纯为一色的,如黄色、青色、褐色、白色或黑色等;也有具彩纹的,如蓖麻的种子。正因为种子的外部形态如此多样化,所以利用种子外形的特点以鉴别植物种类,已受到植物分类工作者和商品检验、检疫等方面的重视。 一、种子的结构 虽然种子的形态存有差异,但是种子的基本结构却是一致的。一般种子都由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组成,少数种类的种子还具有外胚乳结构。 (一)胚 胚是构成种子的最主要部分,是新生植物的雏体,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组成。胚根、胚芽和胚轴形成胚的中轴。 胚根和胚芽的体积很小,胚根一般作圆锥形,胚芽常呈现雏叶的形态、胚轴介于胚根和胚芽之间,同时又与子叶相连,一般极短,不甚明显。胚根和胚芽的顶端都有生长点,由胚性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体积小、细胞壁薄、细胞质浓厚、核相对地比较大、没有或仅有小形液泡。当种子萌发时,这些细胞能很快分裂、长大,使胚根和胚芽分别伸长,突破种皮,长成新植物的主根和茎、叶。同时,胚轴也随着一起生长,根据不同情况成为幼根或幼茎的一部分。一般由子叶着生点到第一片真叶的一段称为上胚轴,子叶着生点到胚根的一段称为下胚轴,通常也简称为胚轴。 子叶是植物体最早的叶,在不同植物的种子里变化较大,不同植物种子的子叶在数目上、生理功能上不全相同。种子内的子叶数有二片的,也有一片的。有二片子叶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如豆类、瓜类、棉、油菜等。只有一片子叶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洋葱等。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中的两个大类,它们不但在种子的子叶数上有差别,而且在其他器官的形态结构上也不完全相同,这些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谈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