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3、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词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2、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弃疾就是如此,他终于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现在来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归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三、写作背景: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 (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

“书江西造口壁”是标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本词写于孝宗春熙三年(1176年)春。

四、诵读诗歌,明确主旨:

1、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2、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

3、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鹧鸪。)如果你心里无愁,你听到鹧鸪的叫声,会不会勾起满腔愁情明确:词人心里有愁。

提示:联系辛弃疾,可不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

课下注释,鹧鸪的叫声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我们知道辛弃疾的理想是……但现实是……,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

明确: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

4、归纳主旨:词人痛恨金兵之猖狂,国耻之未雪,于是满怀忠愤,以悲凉的意境来表达他光复失土、忠诚爱国的深情。

五、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明确:(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行人泪”指逃难民众的泪水。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忧国——无法望长安)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

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自信)“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悲愤)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一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我们再次诵读稼轩词,感受词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我们再一次地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

七、作业:

1、背诵《菩萨蛮》。

2、完成导学案。

附:板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行人泪忧民愁望长安忧国遮不住言志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理解性默写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词句是:,!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的词句是:,。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的词句是:,。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 。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 ,。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 7.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表面写景,实际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一志和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的句子是:,。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黄昏江边让人惆怅的氛围,表现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 9. 人们常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诗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或对事物的清醒认识。 :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现出作者伤怀自己南归遭遇的词句是:,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默写答案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词句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的词句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的词句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7.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表面写景,实际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一志和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的句子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黄昏江边让人惆怅的氛围,表现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9. 人们常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诗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或对事物的清醒认识。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现出作者伤怀自己南归遭遇的词句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词句是:, !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的词句是:,。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的词句是:,。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 。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 ,。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 7.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表面写景,实际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一志和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的句子是:,。 】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黄昏江边让人惆怅的氛围,表现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 9. 人们常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诗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或对事物的清醒认识。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现出作者伤怀自己南归遭遇的词句是:,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默写答案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词句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的词句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的词句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7.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表面写景,实际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一志和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的句子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黄昏江边让人惆怅的氛围,表现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9. 人们常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诗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或对事物的清醒认识。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现出作者伤怀自己南归遭遇的词句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译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孤台下清江水,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间多少行人泪。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北望长安,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怜无数山。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山遮不住,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毕竟东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晚正愁余,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深闻鹧鸪。 作者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注词释义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

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训练附答案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阅读训练】 1.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3.词也称______,“菩萨蛮”是本词的_____,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____。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_______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 ______开创的,另一大流派是_____。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予”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6、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被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它又是什么意思?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8、“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分)。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2分) 10、、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2分)【参考答案】: 1. B(3分) 2.答案要点: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本题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3、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诗余)、词牌、小令、豪放派、苏轼、婉约派 4、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5、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意对即可) 6、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7、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全词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1、2处每1分,第3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8、诗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9、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 10、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知其人论其世 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 (二)背景介绍: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词。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堂实录)

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这些名句: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想当年,金戈钱马,气吞万里如虎。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师:读得很好,我听到了你们朗读声里的感情。你们刚才大声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诗文中有一种什么扑面而来? 生:壮志豪情、忧愤…… 师:说得好!其实我们刚才朗读的名句全是一个词人的,他就是……!

生齐答:辛弃疾! 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在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是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对于我们是不是有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昨天我们发了一篇关于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现在我们站在散文家梁衡的肩膀上去看一下辛弃疾的理想是什么。 生: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 师:但现实中,他度过了怎样的一生? 生: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生: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 生:皇帝对他时用时弃。 生:他一生都是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学生根据《把栏杆拍遍》梳理关于辛弃疾的相关信息) 师:对。他太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了,但南宋小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然而朝廷可以阻挡他驰骋沙场,却无法囚禁他以身许国的宏愿。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历史给了他一个生命的突口,那就是诗词, 师:在《把栏杆拍遍》里有一段话,我们一起读一遍,第8段。 (师生齐读:)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学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训练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远望绵延不绝的青山,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像那青山般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 1.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下赣石 孟浩然 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 沸声常浩浩,洊势亦潺潺。 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 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放溜情弥远,登舻目自闲。 暝帆何处泊? 遥指落星湾。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用了级妙的手法,将自己的爱国之情怀表达了出来。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郁”表现出了一种郁勃,沉郁之意。孤却有巍巍孤立之感。所以,诗人以“郁孤台”开头,便塑造起了一种郁然孤立之高台的景象。表达出了诗人满腔磅礴之激愤。再看“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点出了作者当年的伤心往事,一种悲伤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长安指汴京。本句是诗人因记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却有无数的青山挡住了诗人。境界就变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与挫级有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的青山虽然可以遮住长安,但纵使青山再多也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这句话看似是写景,实际上言有寄托,带

有感情色彩的。“东流去”是以江水东流以喻正义,然而当时的局面并乐观,所以诗人心里并不放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景又做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无疑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创作背景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 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 下了这首词。 文学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 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 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 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 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 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 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因为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 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 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 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 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 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 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 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 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3、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词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2、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弃疾就是如此,他终于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现在来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归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三、写作背景:

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前言】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金兵分两路南侵, 一路追高宗, 直指临安(今杭州); 一路追隆佑太后(在当时维系人心,抵御外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时人和后世所 称颂),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情势危急。南奔民众及沿途百姓深受金兵之害。47 年后,任职江西驻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 ①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 60 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 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 “行不得也哥哥”。 阅读练习 2.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 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 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 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 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 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 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 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 丰厚蕴藉, 沉郁顿挫, 颇有“老杜”之风。 3.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 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小学六年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精选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精选教案模板《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精选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词。 4.激发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使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的资料和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 二、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解释重点词语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 4.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5.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山岭挡住了。 6.愁:我正发愁。 四、通过字词理解句子含义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 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成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词。 2.收集古诗词中的名句,积累、背诵。 板书设计: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准备 ★了解辛弃疾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的爱国诗词作品。 ★结合资料,大致了解本首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准备 ★了解辛弃疾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的爱国诗词作品。 ★结合资料,大致了解本首词的意思。

一、激情导入 解题并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二、检查预习,指导读流利 采用抓尾巴游戏、男女比赛读。 三、默读,用词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心境 “愁”(板书) 四、指导学习词的上阙和下阕

抓住重点词理解,让学生展开想象。如:郁孤台行人泪望 可怜遮不住毕竟愁余鹧鸪 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爱国情怀,朗读的过程中要以理解词句为基础,了解词人此时胸中那种悲凉、悲愤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这种感情。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学习课文时可以从这个句子入手,引发对全词意境的感悟。 2、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终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3、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词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2、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弃疾就是如此,他终于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现在来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归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三、写作背景: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

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