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红宝书专家解析-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至第二章【圣才出品】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形势与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年度间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两极格局解体

1.国际格局的内涵及特点

(1)国际格局与国际关系格局的内涵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各种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或状态,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层次的实力对比关系。其发展变化具有规律性。

国际关系格局的内涵包括:只有那些具有远远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强大实力、拥有全球性的战略、利益与影响力的大国或国家集团,才能成为国际战略力量,从而成为国际关系格局的构成角色;构成国际关系格局的几大战略力量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关系与作用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2)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主要标志或依据

①数量相对稳定的国际战略力量的存在;

②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建立、参与和维护国际关系体系的目标和手段上取得一致或共识;

③国际秩序得以建立并得到体系成员的遵循。

(3)国际格局的类型

①根据构成国际格局的各种力量不同,可分为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军事格局等。

②纵观国际关系历史和现状,具有典型意义的国际格局有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两种类型。

a.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

决定性的影响。

b.多极格局,即多种战略力量相对均衡、相互制约,各种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4)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

①国际关系格局具有客观性,它不是以某个国家或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作为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结构,国际关系格局也是一种系统,因而它必然要受到国际关系体系的功能规律的制约,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国际关系格局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④国际关系格局具有整体性。

2.国际经济格局

国际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其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

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废墟,战胜国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美国凭借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夺取世界经济霸权的基本步骤是:

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③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

a.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

b.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④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世界经济发生巨大转折的原因

a.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c.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表现

a.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六国首脑会议(第二年变为七国)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b.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

c.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他们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第三阶段: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出现重大变化和调整

①西西经济矛盾上升

冷战结束后,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政治动荡,发生经济危机。东西矛盾不再是国际经济

关系中的主要矛盾。随着欧盟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谋求独霸世界经济的霸权主义受到影响,他们之间的经济矛盾和摩擦愈发突出。

②新兴国家迅速崛起

a.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b.近年来,“金砖国家”中的印度、巴西、南非经济发展很快。“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秉持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特质,发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桥梁作用。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

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地区经济集团,国际集团经济竞争加剧。

3.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战后形成的两极政治格局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对峙、动摇,直至终结。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国家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它为战后世界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也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2)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①二战后,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采取了遏制苏联、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两极格局。

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核心是遏制与反遏制。所谓“冷战”,主要是指东西方国家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除直接武装冲突外的一切敌对活动。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3)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终结

①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a.从198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东欧诸国先后出现了剧变。

b.《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7月1日公开宣布解散,苏联陆续从东欧撤回了大部分核武器与驻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宣称由原来的军事政治组织逐步改造为政治军事组织,美国从西欧有关国家撤出了部分核武器与军队。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军事集团对抗消失。

c.苏联解散,这是两极政治格局终结的核心标志。

②导致两极基本政治格局终结的主要原因

a.国际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世界基本政治力量的不断转换与相互作用,有力地震撼着两极格局。

b.美苏两国在长期争夺世界霸权中矛盾不断激化,力量相互遭到削弱。

c.苏联及其控制的东欧集团的解体,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格局的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