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课文和课文分析

《端午粽》课文和课文分析
《端午粽》课文和课文分析

《端午粽》课文后附课文分析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文分析

教科书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高英第2课课文

Marrakech George Orwell As the corpse went past the flies left the resta urant table in a cloud and rushed after it, but t hey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little crowd of mourners -- all men and boy s, no women--threaded their way across the market p lace between the piles of pomegranates and the taxi s and the camels, walling a short chant over an d over again. What really appeals to the flies i s that the corpses here are never put into coffin s, they are merely wrapped in a piece of rag an d carried on a rough wooden bier on the shoulder s of four friends. When the friends get to the bu rying-ground they hack an oblong hole a foot or tw o deep, dump the body in it and fling over i t a little of the dried-up, lumpy earth, which i s like broken brick. No gravestone, no name, no id entifying mark of any kind. The burying-ground is m erely a huge waste of hummocky earth, like a derel

《端午粽》观评记录

《端午粽》观评记录 舒老师评课: 纵观孙老师《端午粽》一堂课,我发现孙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 一、斟酌重点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刚刚开始接触长难句的一年级小朋友们,孙老师利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课件出示读长句子的方法步骤)将长难句的学习分为三步,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明了了自己在遇到长难句时候应该怎么做,尤其是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段中的重点词语。从重点词语的描写中感受到粽子的样子、味道、口感。 二、通过句式练习,加强语言训练。 师:外婆一到端午节,总会包好一锅粽子。下面大家用“一到——,总会——”进行一个句式训练。让孩子们明白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这样做。 三、课后拓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师:粽子的样子,作者是怎么样介绍给我们的?先写了粽子的外皮,又写了粽子的内部。让我们模仿这种写法来介绍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食物? 先让孩子们自己说怎么写,按照什么顺序写?最后出示步骤,及老师的范写,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恍然大悟,原来可以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食物。 孙老师的语文课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整堂课对学生进行了扎实有效地语言文字训练,我相信在她的感染下,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赵老师评课: 孙老师的课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孙老师的课堂设计由简入繁,教学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孩子们容易 接受和理解。 二、对于课文中重点的突破也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长句子的指导,有一定的实践性, 方法步骤一目了然,一年级学生并不难掌握。尤其是课堂中适时的引导,既把握 课程的节奏又不至于过于跳跃。 三、希望孙老师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再多做预设,尤其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字词指导和课文学习中多联系孩子们的生活。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0《端午粽》教学反思

10.《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一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本文纯粹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讲述了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品尝,然后总要我们带回一篮粽子与邻居分享的事情。简短的四段文字,却清晰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间爱你穿插对粽子外形、配料的描写。课文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的学习。 现就所上《端午粽》一课进行如下的反思: 1、基于本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家人”,并且回顾了《静夜思》《夜色》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这样以内容为主体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2、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两个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教学“豆”字时,结合其甲骨文,让学生去推测豆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本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其指导,通过讲解明确“豆”最早指的是“一种盛肉的容器”。同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识记“肉、带、米”等字。通过这四个象形字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汉字文化的兴趣。

3、在指导写字环节,抓住了“真、分"两个生字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观察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尤其是“真”里面是三横而不是两橫;“分” 下面是“刀”不是“力”通过口诀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夯实巩固生字的写法。但是在此环节评价反馈时,教师的点评并不是很到位,仍有待于提高指导学生写字的水平。 4、关于品读课文的环节,因为前面的识字写字环节用时过多,品读环节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打磨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9的乘法口诀 评课稿(陈永华)

实用、实在、有效 听汤帆老师《9的乘法口诀》有感 保康县实验小学陈永华 本节部级优课汤帆老师教学的内容是教材例四《9的乘法口诀》,它是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掌握较多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迁移类推的方法,将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学习9的乘法口诀中。目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的乐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今天有幸聆听了汤帆老师的课我认为它是一节实用、实在、有效地课堂教学。在课堂的重点环节汤帆老师处理的很得当,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孩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并且利用教材素材因势利导,合理导入新课,既给学生提供机会充分展示“已知”,又抓住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不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口诀的热情。具体表现在: 一、力求数学知识情境生活化,体会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入就像是写一篇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本节课汤帆老师利用端午节划龙舟这一情景引入,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巧妙地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九的乘法口诀”而且从学生的“已知”往往是粗浅、局部和零散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入手。因势利导,合理导入新课,并可以通过“已知”的破绽,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高兴地看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数学很神奇、很有趣。 二、注重数学知识的有效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汤帆老师勇敢让位,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并且在学习新知时汤帆老师设计的非常巧妙有序。例如在正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之前,通过袋鼠跳格子直观图片,让学生再次感知几个9数据的由来及特征,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首先很感谢望一小的李炜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节精彩的综合实践中期反馈课 李老师作为一名今年下半年

首先很感谢望一小的李炜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节精彩的综合实践中期反馈课。李老师作为一名今年下半年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就能够这么深入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落落大方地上出这么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富有自己教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知道,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这就对我们综合实践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舞台。 接下来我就想借此机会,谈谈从李炜老师这节课上获得的几点启示和几点思考: 启示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老师的话语不多,寥寥数语,起到衬托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整堂课孩子们学得主动,说得高兴,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耳畔回响的不是老师富有激情,高亢的声音。而是孩子们欢乐,稚嫩的话语。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当一个小组汇报完活动方案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评价、交流、讨论,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启示二:活动评价贯穿始终 让我们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完全可以贯穿在我们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之中。这节课李老师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启示三:方法指导润物无声。 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属于中期反馈课,在课中老师除了了解学生在课外了解到的情况外,还对学生进行了润物无声式的研究方法指导。比如在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学生采访的视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视频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二者也向学生介绍了活动开展情况;最重要的是在不露痕迹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另一种研究的方法,运用手中的DV机,拍摄调查的情况,以使研究更富真实性和可信性。 启示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大价值。而今天的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形式多样的前期活动设计与安排,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不是痛苦的,而是快乐的、幸福的,从这点来讲,这样的课堂也发展着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又一课程价值。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四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天空中得到的各种能力的提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采访调查的能力、汇报展示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甚至编排活动的能力等等。因此我想不论是教师的逐步引导还是学生的自主超越,只要得到了锻炼就是好的。 思考一:中期反馈课与总结交流课应有何区别? 上课的时机是不同的;学生完成活动的状况是不同的;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也应是不同的。可能这节课在这个整体把握上还不是很准。 思考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指导得更实、更细、更深入?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高英3版第3课Blackmail-课文全文

Blackmail Arthur Hailey ○1The chief house officer, Ogilvie, who had declared he would appear at the Croydons suite an hour after his cryptic telephone call actually took twice that time. As a result the nerves of both the Duke and Duchess were excessively frayed when the muted buzzer of the outer door eventually sounded. ○2The Duchess went to the door herself. Earlier she had dispatched her maid on an invented errand and, cruelly, instructed the moon-faced male secretary –who was terrified of dogs –to exercise the Bedlington terriers. Her own tension was not lessened by the knowledge that both might return at any moment. ○3 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Ogilvie in. When he had followed her to the living room, the Duchess looked pointedly at the half-burned cigar in the fat man’s mouth. “My husband and I find strong smoke offensive. Would you kindly put that out." ○4The house detective's piggy eyes surveyed her sardonically from his gross jowled face. His gaze moved on to sweep the spacious, well-appointed room, encompassing the Duke who faced them uncertainly, his back to a window. ○5"Pretty neat set-up you folks got.” Taking his time, Ogilvie removed the offending cigar, knocked off the ash and flipped the butt toward an ornamental fireplace on his right. He missed, and the butt fell upon the carpet where he ignored it. ○6The Duchess's lips tightened. She said sharply, imagine you did not come here to discuss décor ". ○7The obese body shook in an appreciative chuckle . "No, ma'am, can't say I did. I like nice things, though." He lowered the level of his incongruous falsetto voice." Like that car of yours. The one you keep here in the hotel. Jaguar, ain't it?"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粽子粽》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 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端午粽》教学反思篇2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 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 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 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两篇) (一) 《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学效果:为了解决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采用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成功之处:1.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

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2.《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四、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高英五课文翻译

Unit1 One Writer's Beginnings作家起步时 1.我从两三岁起就知道,家中随便在哪个房间里,白天无论在什么时间,都可以念书或听人念书。母亲念书给我听。上午她都在那间大卧室里给我念,两人一起坐在她那把摇椅里,我们摇晃时,椅子发出有节奏的滴答声,好像有只唧唧鸣叫的蟋蟀在伴着读故事。冬日午后,她常在餐厅里烧着煤炭的炉火前给我念,布谷鸟自鸣钟发出“咕咕”声时,故事便结束了;晚上我在自己床上睡下后她也给我念。想必我是不让她有一刻清静。有时她在厨房里一边坐着搅制黄油一边给我念,故事情节就随着搅制黄油发出的抽抽搭搭的声响不断展开。我的奢望是她念我来搅拌;有一次她满足了我的愿望,可是我要听的故事她念完了,她要的黄油我却还没弄好。她念起故事来富有表情。比如,她念《穿靴子的猫》时,你就没法不相信她对猫一概怀疑。 2 当我得知故事书原来是人写出来的,书本原来不是什么大自然的奇迹,不像草那样自生自长时,真是又震惊又失望。不过,姑且不论书本从何而来,我不记得自己有什么时候不爱书——书本本身、封面、装订、印着文字的书页,还有油墨味、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以及把书抱在怀里时那种将我征服、令我陶醉的感觉。还没识字,我就想读书了,一心想读所有的书。 3 我的父母都不是来自那种买得起许多书的家庭。然而,虽然买书准得花去他不少薪金,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保险公司最年轻的职员,父亲一直在精心挑选、不断订购他和母亲认为儿童成长应读的书。他们购书首先是为了我们的前程。 4 除了客厅里有一向被称作“图书室”的书橱,餐厅的窗子下还有几张摆放百科全书的桌子和一个字典架。这里有伴随我们在餐桌旁争论着长大的《韦氏大词典》、《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康普顿插图百科全书》、《林肯资料文库》,以及后来的《知识库》。“图书馆”书橱里的书没过多久我就能读了——我的确读了,全都读了,按着顺序,一排接着一排读,从最上面的书架一直读到最下面的书架。母亲读书最重要的不在获取信息。她是为了享受快乐而埋头读小说。她读狄更斯时的神情简直就像要跟他私奔似的。她少女时代读的小说印在了她心头的,除了狄更斯、司各特和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等人的作品之外,还有《简爱》、《切尔比》、《白衣女士》、《绿厦》和《所罗门王的矿藏》。 5 多亏了我的父母,我很早就接触了受人喜爱的马克.吐温。书橱里有一整套马克.吐温文集和一套不全的林.拉德纳作品集,这些书最终将父母和孩子联结在一起。 6读摆在我面前的书,读着读着便发现一本又破又旧的书,是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名是《桑福徳与默顿》。我不相信如今还有谁会记得这本书。那是托玛斯.戴在18世纪80年代撰写的一本著名的进行道德教育的故事书,可该书的扉页上并没有提及他;上面写的是《桑福徳与默顿简易本》,玛丽.戈多尔芬著。书中讲的是一个富孩子和一个穷孩子与他们老师巴洛先生之间的冗长的谈话,其间穿插着戏剧性场面——分别写了富孩子和穷孩子如何发火、如何获救。书末讲的道德寓意不是一条,而是两条,都印在环形图案里:“不管发生什么,该做的就去做”,还有“想做伟人,必须先学会做个好人”。 7 这本书没了封面,封底用几条纸片粘牢,有好几层,如今都泛黄了,书页上污迹斑斑,边角处都破碎了;书中花哨的插图脱了页,但都保存良好,夹在书里。即使在少不更事的童年,我就觉得那是我父亲小时候拥有的惟一一本书。他一直珍藏着这本书,或许还枕着这本没了封面的书睡觉:他7岁时就没了母亲。我父亲从来没跟自己的孩子提起过这本书,但他从俄亥俄一路把它带到我们的家,把它放进我们的书橱。 8 母亲则从西弗吉尼亚带来了那套狄更斯:那套书看上去也惨不忍睹——她告诉我,我还没出生,这些书就历经水火之灾,可现在它们还是整齐地排列在那儿——后来我意识到,是等着我去读。 9 从记事起我就收到给自己的书了,那是在生日时,还有圣诞节早晨。我父母真的是送给我再多的书都嫌不够。在我6岁或7岁生日时——那是在我自己能读书之后——他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说课评课

《端午粽》说课评课 一、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 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四、教学目标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2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

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3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以下是“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端午粽》课后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我班孩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许多家长在厂里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没有时间监督督促孩子的学习。而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惰性的怂恿下,又缺乏家长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就出现了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工作忽略不做的情况,二课文篇幅较长,因此在课堂上我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朗读。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

高英课文翻译2

高英翻译 第一课 1.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论其方式何等复杂,也是称不上交谈的。 2.闲聊中常常会有争论,不过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闲聊之中是不存在什么输赢胜 负的。 3.或许是由于我从小混迹于英国小酒馆的缘故吧,我觉得酒瞎里的闲聊别有韵味。 4.我记不起她那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她显然不是预先想好把那句话带到酒 馆里来说的,那也不是什么非说不可的要紧话——我只知道她那句话是随着大伙儿的话题十分自然地脱口而出的。 5.每当上流社会想给“规范英语”制订一些条条框框时,总会遭到下层人民的抵制。 6.词语本身并不是现实,它不过是用以表达现实的一种形式而已。标准英语就像诺曼底人 的盎格鲁法语一样,也是一个阶级用来表达现实的一种形式。 7.让人们学着去讲也许不错,但既不应当把它作为法令,也不应当使它完全不接受来自下 层的改变。 8.要是有谁闲聊时也像做文章一样句逗分明,或者像写一篇要发表的散文一样咬文嚼字的 话,那他讲起话来就一定会极为倒人胃口。 9.看到E·M·福斯特笔下写出“当今这个时代的阴森可怖的长廊”时,其用语之生动及 由其所产生的生动有力、甚至可怖的形象令我们拍案叫绝。 10.那天晚上,如果我们当场弄清了“标准英语”的意义,也就不可能再有那一场交谈论辩。第二课 1.当你徒步走过这样的城镇——在20万当地居民中,至少有2万人除了罩在身上的一身 破布之外,其他一无所有——当你看到这些人如何生存,又如何轻易地死去时,你永远难以相信自己是在人类当中穿行。 2.当你经过犹太人居住区时,你就可能会了解中世纪的犹太人区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3.这儿的许多街道还不及六英尺宽;而房子则没有窗户;眼睛红肿的孩子成群结队,像一 群群的苍蝇,四处可见,多得令人难以置信。 4.甚至一位盲人也从铺子后面爬了出来,手在空中胡乱摸索着。 5.啊,那只不过是装装样子。他们其实都是放债的债主。 6.想想与这相同的一幕吧:好几百年前,常有些可怜的老妇人因为拥有巫术而被烧死,但 她们却甚至没办法利用自己的巫术让自己饱餐一顿。 7.人们可以看到干巴巴的土地、仙人掌、棕榈树,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唯独看不到在地 里耕作的农夫。 8.摩洛哥的大部分土地都荒无人烟,能够在这里侥幸存活的野生动物没有比野兔更大的。 9.除了罕见的暴风雨过后的一两天之外,其余时间这里都缺水。 10.在原始社会里,妇女们到达一定年龄后,身材通常都会缩成孩子般大小。 第三课 1.我们今天举行的不是一个政党的祝捷大会,而是一次自由的庆典。这是一个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的大事件。 2.此时此地我谨向我们的朋友,同时也向我们的敌人宣告:火炬已传到我们新一代美国人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感悟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 教学感悟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感悟 与反思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 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 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 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 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 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 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 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 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 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 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这值得我去学习。 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 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 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 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 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 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 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 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 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 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 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 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 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 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 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 课的时间给我评课。《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 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 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 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