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下的中考主观试题的命制

——以2016年广东中考历史第27题命题技术分析为例

2016年广东省中考帷幕已落。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两考合一考”性质的考试,人们对试题高度关注。其中,是历史试题中能综合反映学生素养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在中考历史试卷中的分值为25分,占卷面分值的四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对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所寄予的厚望。考试命题,实质上是学习的逆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今年试题的素养立意特征十分鲜明(明显)。

一、广东中考历史材料题基本特征

广东中考历史考试为闭卷考试,时长50分钟,试题共27小题,其中,第26、27题为材料题,经过多年的推敲打磨,全卷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材料来源广泛,已经形成基本范式。这两道题目,就其形式而言,设有导语,以主题统领材料,材料间逻辑严谨。材料主要有文献摘选、图片、图表、漫画历史、地图等几大类,对文献材料特别关注作者的史学观点、价值取向,所选图片或漫画在显性材料中往往隐藏着隐性信息,内涵丰富,整卷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隐性材料往往是对考生能力、水平检测的着力点,但受初中生知识能力、心智特点的约束,一般对隐性材料的挖掘不会太深、太宽。

第二,从世界看中国以史观为理念引领。课程标准强调“从不同角度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主张以宽广的视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用多元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理解各国文化、并吸收优秀文化,养成开放的国际意识。第27题侧重世界史内容。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构成要素在这个有机体中相互联系、相互冲突,又彼此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历史,都是在其他国家影响下变化、发展着。在古代,中国广泛地影响着世界,近代以来,中国受这世界的深刻影响。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文明成果,才能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进步。由此可见,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人类的必经阶段。当然,现在化在加速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中国、日本等

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在近代被西方列强侵略即可认证,这是绕不开的历史事实。第27题设计的,社会价值在于“当我们放眼全球,就能够深切的感受,构建世界历史的各种力量。”(英.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8.)第三,自教材挖掘主题,重视学科技能考察。试题命制的思想境界,影响到试题的考查功能。脱离教材的试题设计,如无源之水,缺乏生命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设计方能启迪智慧,创出一片新天地。广东中考历史试题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背历史“拐点”的细节透视,这是主题设计的主要来源,这种根植于教材主干知识的试题设计,不囿于教材,他一再引导学生依托教材知识,摆脱教材现成结论的桎梏,生成属于自己的新认知,著名命题研究专家刘芃指出:“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考核为主要测试方向,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取材则脱离教材限制,从更广阔的领域里,选材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素材,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试题设置新情境,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刘芃. 考试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第334页)当前,课堂教学中以强化“知识点”落实的教学方式,如何应对历史中考变革的与时俱进呢?中考历史到底要考查学生的哪些认知技能?考察到怎样的层次与水平呢?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下的初中力学思维技能

人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历史学科技能是通过知识信息的积累、动作技能的训练得来的。

历史思维的前身是历史思维意识,他是在感知、感觉历史的过程中,随着聊天史事的不断训练、强化,才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一种思维意识,也就是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思维意识的突出特征是独立思考、求真、求实,是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对历史与历史学没有基本的认知,同时,因阅历缘故尚不能理解历史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初中学习初始就要训练基本的历史思维意识。历史思维意识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方能上升为历史思维能力,这种历史意识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年级形成的。初中阶段,主要训练的历史思维意识有种证据意识、历史想象力和时序性思维意识,这三种思维意识,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通过重证据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明确而清晰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的思考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思考;历史证据分为遗址、文物、文字等若干类;历史证据的可靠性需要印证;历史是复杂的,孤证不立;历史证据在不断挖掘之中。”(孙立田.论历史思维

能力分类体系.历史学习。2014年第11期)(此内容要通过网上资料完善)历史思维能力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阐释,认知分类体系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中考历史学科对学生认知层次要求是“实际”、“理解”、“运用”等三个层次,这要求的理论来源正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一般来讲,历史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要求,并有相应的阐释。关于历史理解,《课程标准》表述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认为,理解是高层次认知技能中最基础的一种类型,只考声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建构自我认知,把握信息蕴含的意义。理解所涉及的多为概念性知识,只要考生在与获得的知识欲以前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就是理解。,,必须通过借助使用“新材料”创设情境,这才能避免学生通过简单的“识记”来回答问题。不遵守这个规则,考题很可能是在测量考生的记忆技能。理解技能的认识过程包括解释、举例说明、分类、归纳(概括)、推理、比较和阐述等子类型。(关于理解技能和子技能的概念参见雷新勇,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97-114页,)2015、2016年,两套广东中考历史卷共54小题,其中有,五道题主要测试的是理解技能,可见对历史理解技能的考查是广东历史中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技能。

表1:理解技能的子类型

考试与教学在教育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中考历史所考查的思维能力与初中以“知识点”落实的教学方式所培养的必须思维能力是同位关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应当出现错位,更不应该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研究中考命题设计,并与课堂教学进行比对,目的是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初高中的学科对接中知识对接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学科技能的对接,只有实现这一层面的对接才是真正的无缝对接。

三、2016年广东中考历史第27题命题技术纹理

1. 一家之言——2016年第27题设计意图揣测

19世纪中期以来,东亚地区处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上,东亚国际关系在各类考试复习中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因为当前中日关系的原因,这成了一个让人感到棘手的问题,俨然试题命制的“烫手山芋”。2016年广东中考历史第27题以“聚焦热点又淡化热点”的处理手法,在中、日、韩三国视域下,从跨国式的视角入手,把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嵌入式题设计中,突出用国际视野看待东亚社会发展转型问题,关注历史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类文明的进程的意图。命题开始尝试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能力考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考查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史观”去梳理、探讨、评判、阐释历史现象,着眼于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设计主题鲜明,采取点、线、面结合方式,有一定的综合性,体现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及对学科素养内涵的浸润。

有观点认为,只要基本事实无误,言之有据,逻辑自洽,便可作为一家之言。据此,第27题设计成立。

2. 溯本求源——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明治维新

广东省各地市初中历史教学所使用的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共四个版本,所以中考历史试题的名字要顾及四个版本教材,对明治维新知识内容的表述,下表是四个版本教材有关明治维新的表述(见表2)。

表2: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明治维新”

从各版本教材陈述看,第27题在知识考核上由于课本相衔接,从材料选择上看,均在教材所述之外,是对课本知识在广度、深度上的适度拓展;亦在初中生认知理解范围内,是视频设计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活力与张力。因此,较好地遵守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的原则。

3. 抽丝剥茧——2010年中考第27题的组织原理分析

(1)第27题“导语”解读

试题主题:区域文明;

研究对象:先进国家;

研究重点:与文明变化的表现及反思;

史观渗透: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理论抽象”,技术纹理)

(2)第27题材料作者观点与态度(或倾向)

研究世界近代史,不能不研究日本近代史;研究日本近代史,不能不研究明治维新;研究明治维新,不能不窥视明治维新的国度。

关于材料一:材料摘自《亚洲史》下册。作者罗兹??墨菲,美国历史学家,也是一位中国历史和地理专家。“他对亚洲事务及其历史的研究生涯已逾40年,研究期间,墨菲长期居住的亚洲,对这一地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观察。”“作者视野开阔、涉及面广,他力求客观地将人类历史上这个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世界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应该说,这部书的众多分析是客观的、深刻的,能给人以有益的思考。”“亚洲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领域,放弃西方史长期以来分别叙述单个国家的做法,而将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呈现给读者的时候已经到来了。”“21世纪的世界看来多半会以亚洲为主导,它的影响将超过他那传统的和光荣的过去。”

关于材料三:材料摘自《明治维新的国度》。作者宗泽亚,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八十年代未移居东京,历经留学、历任化学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职。多年专注日本古代民间风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清日战争》。《明治维新的国度》的研究,是《清日战争》研究的继续。“解读明治维新,需要研究日本人国家意识的形成过程。明治的前期和后期,日本人在国家意识上有着极大不同。日清战争以前,日本人对改造国家缺乏信心,国民普遍没有大国意识-------日清战争胜利,日本人的自信心得到了升华,终于燃起了大和民族的大国意识,自我民族的优越感和他国民族的劣等感意识在同一时间形成。”“明治维新不仅仅是日本人民的遗产,也是亚洲及世界文明进步的象征。”以下来自后记:“作者选择了两种方法来求证明治历史,使对历史的认识有一个公道的解释。第一种方法是‘第三只眼’,《明治维新的国度》充分引用了当时列强的第三只眼,对明治维新展开评论。第二种方法是采用了当时最新‘照相’技术留下的珍贵写真。”、“的确,在世界近代史中,日本依然遗留着诸多的历史反省课题,。”、“历史证明了一个共识,敌人并非不文明,并非没有伟大之处,然伟大的光泽亦会蜕化。”、“作

者力求中间立场?风格遵循历史写真、绘画,著说等原始文献作为依据的研究方法,为现在欲知者展现一个可视的空间,提供一个历史研究的视角。”

(3)技术纹理

三则材料作为检测中的史实知识,都是客观史实,具体而确定。它揭示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东亚地区及主要国家中国、日本的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东亚国际秩序的历史发展趋势(走向),材料中隐含了以时序和专题分类来处理具体史实的方法的知识。

材料一及答案

【材料内容分析】

东亚国际关系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发生变化,成因是中国、日本遭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英、美等国的侵略(进犯);对日本的影响是,在美国引发危机后,推翻了幕府统治,开始了一场“脱亚入欧”的非暴力变革即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本质体现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开始取代了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需要寻找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和日本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和防范的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内部要素分析】

东亚国际关系因英美等西方国家进犯而开始发生变化;中、日两国遭受进犯而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在自己所走的发展道路上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

【材料、问题及问题解决之间组成部分的关系分析】

问题的设计来自于材料,材料间隐含着问题解决的视角与空间。问题解决的思路中,既有要求考生根据时间节点、中日两国面临的问题作出一致性的判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有基于材料的形象描述,又跨越延伸材料自身,借助教材知识,进一步拓展材料情境,提取出能够反映题干信息的主要特征或主题,材料与问题及问题解决是契合和关联的。

材料二及答案

【材料内容分析】

日本明治政府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的国家分权体制图。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立于金字塔的顶尖,天皇下的中央政府,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这是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在审慎综合西方各种体制基础上,经过改造后的君主立宪制,他的影响在于使日本被纳入先进国家的阵营,帮助日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获得了强国的国际地位;在本质上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确立了天皇的统治地位,标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内部要素分析】

分权体制框架下,天皇居于权力金字塔顶尖,拥有绝对权力;国家的立法、司法、军事等一切大权均操之于天皇;资产阶级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帝国议会拥有的权力在天皇控制之下,议会形同虚设。

【材料、问题及问题解决之间组成部分的关系分析】

问题由材料演出,材料中隐含的问题解决的视角。问题解决的思路中,有日本西方化时代到来是通过分权体制实现的历史解释,也有西方化时代到来的证据何在、如何评价等历史证据,还包括事实与观点,观点与证据之间相关联的历史方法。材料与问题及问题解决是契合关联的。

材料三及答案

【材料内容分析】

日清战争的起因是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战争影响了日本国民的心理(价值取向)及对邻国的态度,也改变了东亚国际关系,本质上体现的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及强大后的日本在内心及外界的一种状态。

【材料内部要素分析】

日本国民心理的变化、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是由“日清战争”引发的,清国失去对朝鲜的独占权和国土台湾以及国内内乱蜂起是东亚国际关系变化、日本强大扩张造成的。日本主导东亚国际关系是日本强大的结果。

【材料、问题及问题解决之间组成部分的关系分析】

问题由材料演出,材料中隐含的问题解决的视角。问题解决的思路中,包括日清战争让日本民众心理发生怎样变化、使东亚国际关系发生怎样变化的解释性历史要义,也包括日本民众心理变化证据何在、东亚国际关系变化证据何在等论证性历史要义,还包括事实与观点、观点与证据、结论与证据之间的关联等方法性的历史要义。材料与问题及问题解决是契合关联的。

(4)吹毛求疵——试题设计尚存提质空间

你上次对第27题的技术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试题结构相对完整,选材脱离教材限制,从更广阔的领域里,选材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素材,能立足理解技能层面进行设计,意图值得肯定。但从上述关系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材料二、材料三中还有适合利用但未能利用的信息,对理解技能的考核子类别略显简单和单一,主要以归纳技能、比较技能的考查为主,且设问思路有待进一步开放。

考试对教学,既是一种检验,又是一种反拨。2006年广东中考历史第27题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留下了很多反思空间。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或瓶颈在于对教材知识的循规蹈矩,空喊能力提升,缺少史证与拓展、细节与落实。它也在告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历史意识培养、养成历史思维能力、细化学科能力要求,方能突出学科素养的浸润与熏陶,这不但是夯实历史教学的基础,更是为学生成长奠基。

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doc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那么,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历史后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这应该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必须明确的。 2、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今天,我们应确立什么的价值观念,这涉及高中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价值取向问题。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陈官屯镇中学钱凤菊 一、学习收获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核心素养通过怎样的课堂才能落实 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活动形式传统的课堂活动围绕教师的授课行为展开,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传授目标,忠实于教科书进行讲解,学生就是一种容器,接受和储存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讲,一个听,教师讲解清楚,学生听课认真,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 今天,课堂必须从“授课”活动转向“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取代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着眼的是知识,“学习”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经验。就认知活动的本质而言,学习过程是从“不足”和“无能”的经验,发展到“掌握”和“习得”的经验。确立学习目标,离不开经验;关注经验,必定聚焦于学生。由此表明,课堂教学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应当积聚由教至学的量变,学习活动日益成为教师课堂的主线。 3、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设定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教学设计,而由教到学的课堂活动需要研究学习目标。 研究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的需要常常会通过学生的经验予以反映,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等,从而使得进入课堂的学生带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一、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他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首先得会学习,会探究。在课堂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方法叫技巧但不是教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关键素养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必须必修转变观念与方法。高中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各种素养。 1体现学科特色,培养探究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历史学科知识庞杂内容繁多,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学科学习探究能力。日常教学中通过预习巩固基础内容,在日常教学里加强唯物史观的训练,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通过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应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尤为明显,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多穿插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时刻贯穿历史的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马士和小学王宁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

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教学文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 得体会

精品文档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导读:本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一、xx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他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首先得会学习,会探究。在课堂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方法叫技巧但不是教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关键素养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必须必修转变观念与方法。高中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各种素养。 1体现学科特色,培养探究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深刻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到的发现。历史学科知识庞大内容浩繁,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学科学习探究能力。日常教学中通过预习巩固基础内容,在日常教学里加强唯物史观的训练,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填塞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历史学科具有独到的学科特色,通过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应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尤为明明,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多穿插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时刻贯穿历史的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

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榆中师范学校数学组安桂林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21世纪,我国确定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强调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指导思想,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 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性,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模型;在抽象概括中,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Ⅱ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特别包括大学先修课程(CAP)。 2.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内容结构 数学有丰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方法,形成了很多特点鲜明、作用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数学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拥有清晰的结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学习特点和需要,高中数学内容将突出三条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另外,还应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课程内容中。抓住这些贯穿始终的主线,才能反复感受到抽象、推理(运算)、模型、直观所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3.体现数学本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 在整体认识高中数学内容结构和主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撑主线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以函数主线为例,首先,抓住以下关键问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

高中历史学科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0

高中历史学科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针对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我们如何实现由知识型、学术型高考向素质型、能力型转变,是摆在我们中学一线历史教师的重要研讨课题。我们应把握历史学科热点前沿,实行研讨交流,引发师生思考争鸣,活跃历史教育理论研究,积极推动引领一线教学。 一为什么要将核心素养提上日程? (1)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3)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4)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导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 (5)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6)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实现梯级4层次评价标准。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也许就是现在应试教育导致的弊端,而现在的核心素养教育观即克服这一弊端:改变单纯的学科局限和书本教材局限,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具备人文素养,可以肩负社会、民族、国家未来重任的真正全面的合格人才。比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与其交往对象的态度生成的一种沟通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和职场打下基础。通常我们所说的情商高和实际运用能力突出即指这一素养。 总结: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即具体的能力。如: A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B 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 D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E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的综合素养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家国情怀(学生版)

2019届高考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家国情怀 概念释疑: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 (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 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卷Ⅰ)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作为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提高;四是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怎么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式推开之前,提前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评价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探寻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由于过度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各级各类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不是人的解放,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 学生发展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相对而言,我们的孩子睡眠都不足,身体发展受到损害;精神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在考试中考不出来,教师不重视。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和能力,中国孩子高分低能现象比较突出,高考不考的知识教的很少,甚至不教,所以尽管我们现在有些学校,有些地区素质教育做得不错,但是到最后考试要考的知识被大大放大和强化。 只有把教学的注意力从教师自己讲得如何转移到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才是教学的本质追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个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专题复习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专题复习 一、转理念——“事情正在起变化”:立德树人+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1、关注国家大势: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关键时期召开。 考试中心将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钢、党委书记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 2、关注方针政策: (1)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2)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新版课程标准实施指导意见,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3、关注顶层设计: (1)舆论导向 钢(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容改革》2015-07 《围绕高考核心功能,全面深化考试容改革》2017-10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2018-03 于涵(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高考改革与核心素养》2017-11 徐奉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考考试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通过“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个三位一体的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考试大纲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指出:高考历史科要求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18年考纲相比新增的部分) 二、定方向——“高考是指挥棒”: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贯彻落实考试容改革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注重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及开放性。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宜,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和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1.聚焦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作用。 (1)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2)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引导考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 (4)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在联系。 (1)强调必备知识,避免“偏、难、怪、深”; (2)找准关键能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 (3)注重学科素养培养,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3.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