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四首

唐诗四首
唐诗四首

教案附页题目唐诗四首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深入理解名句,理解诗歌内涵。

能力目标: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重点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法朗读、背诵、默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学材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或任务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的所有材料(工具)学法

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

课时 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板书设计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教学

媒体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分钟3分钟

10分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

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

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

延绵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

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

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

境界。

三、讲授新课: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常

展示课件

板书标题

多媒

体课

教案附页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教学

媒体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55分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

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

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

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

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

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

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

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

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

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二)整体感知

天末怀李白

杜甫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

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

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

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

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

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

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

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璞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

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

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

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

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

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

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

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

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

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

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

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

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含哲

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

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

身地。”

引导学生

学习并明

确诗意

学生记录

讨论诗意

多媒

体课

教案附页

时间教学过程教学

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汩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这首诗是李白寄寓沙丘时所作,描写与杜甫分别后饮酒不醉、听歌无趣的心情,并以长流不断的汶水为喻,表达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引导学生

学习

讨论诗意

多媒

体课

教案附页

时间教学过程教学

10分8分钟

2分钟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

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

“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

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

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品

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

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可以说前

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

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

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

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自然会引起读

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

上就是指自己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

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

不来沙丘“高卧”又会怎样呢?联系诗题(“寄杜甫”),

联系来沙丘之前和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

喻了。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

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

迸发出来了。

五、课堂训练:翻译并背诵。

六、课堂小结:李白怀友思乡,感情是爆发式的。怀友

之情既起,遂成决堤之势,难以自制。杜甫就不同,思

乡怀友,依然是反复咏叹,沉郁顿挫。他怀念李白,感

情那样强烈,表达出来却是那样低回婉转:缅怀往事,

忽又牵惹梦魂,暗然伤别,忽又遥致祝福,感情的潮水

如九曲江河,盘旋缭绕。

七、布置作业:背诵。

八、课程结束。

总结巩固

多媒

体课

课外古诗四首

(七下)课外古诗四首小页 《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詩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本诗描会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态。有“独坐”、“弹琴”、“长啸”。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微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①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会出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悦的心情。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神深林的昏暗。③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物象,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5、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长啸”指的是长声呼啸或长而清脆的声音。 6、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7、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1.全诗紧扣“闻”字,抒写闻笛的感受。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出吹笛人是不经意地吹,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美妙。 5、从诗的未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6.表现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为什么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折柳”,其原因是:“折柳”即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展联想之翅入境登朗读之梯悟情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 一、解说教材 《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二、解说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三、解说重难点 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 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3.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6. 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 .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 .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 .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7.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8.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9.“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 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如何自己赏析古诗歌,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

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二)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

第3课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习《母亲》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三、学习《纸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三、[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龟虽寿》 【赏析】 《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外现。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间,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如果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附答案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附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的作者是代着名的诗 人。 2.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 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最新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纳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 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 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

七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四首》练习语文版

21 古诗五首 01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子规啼.( ) 岱.宗( ) 决眦.( ) 钟磬.( )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 ) 万簌.( )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 (2)自缘 ..身在最高层____________ (3)阴阳割.昏晓____________ (4)决眦 ..入归鸟____________ (5)会当 ..凌绝顶____________ (6)水何澹澹 ..____________ (7)山岛竦峙 ..____________ 3.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望岳》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________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 (2)《观沧海》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4.句子积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 (1)闻道龙标过五溪。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一览众山小。 5.句子积累——按要求默写诗句。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手法,寄情于物,表达了对朋友一片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有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概,正如杜甫《望岳》中所表达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有视野开阔、志存高远之意境。 (4)《观沧海》中体现了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附答案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 ?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 ?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 ?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 ,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 ,使全诗波澜起伏 而 又一气贯通.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 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 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 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8.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 说你的看法。 9. 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 空”字,试比较这两个 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 不同。 (4分)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 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 代著名的诗人 _____________ 。 2. 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 的心情。 3. 首联 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3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 6. 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 4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 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古诗赏析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难点,所以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为以后打好基础。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竹里馆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 不论“弹

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 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 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 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

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文档培训资料

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文档

最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 古代诗歌四首 重要知识点 1.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事件“观沧海”。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2.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闻”,“听说”;“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作为好友的李白在扬州闻讯后写下了这首诗,为好友王吕龄被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是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代表作有《汉宫秋》《东篱乐府》等。 “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思”是题眼,“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诗歌主旨 1.《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3.《次北固山下》一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黄昏时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表达技巧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饱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本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竹里馆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

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附答案

创作编号: 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的作者是代著名的诗人。 2.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3.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填空整理 一《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 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 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 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 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 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 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⑥老骥伏枥 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⑩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过故人庄》 ①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 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⑤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 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 ⑥写景的句子是: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 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⑤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⑦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