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清代的乾隆皇帝嗜玉成瘾,他对良渚玉琮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在良渚玉琮上写道:“出幽辞子午,成器想石监石储。环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而今良渚文化的玉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兴起了久盛不衰、逐浪高涨的研究和收购热潮,良渚玉琮更是成了藏玉者梦寐以求的宠儿。

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良渚时期,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是怎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纹饰精美繁细的玉琮呢,至今还困扰着研究良渚古玉的学者。不仅如此,良渚玉琮还以体大自居,更显它独特的魅力。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显生动且具变化。下图为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琮,高7.2厘米,上端宽8.5厘米,下端宽8.3厘米;呈乳白色,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内为圆孔对钻,采用透闪石软玉雕琢而成。四面由1.5厘米宽的直槽分为左右两块,由0.3厘米的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面纹,且相邻两个侧面的半面纹构成一个完整的面纹;上下面纹由圆眼阔嘴构成,下节面纹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面纹刻画精细得令人惊叹,最细的仅为0.7丝米,内眼圈直径只有2毫米,纹宽一般为0.2-0.9毫米。只有借助放大镜才能清晰可辨,足以反映良渚时期精湛的琢玉水平。

良渚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良渚时期的玉琮是否与祭地有关尚在探讨中,看法也不一致。

良渚时期的玉器有很多的谜,尚待后人学者去破译。精美的良渚玉琮则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必将会激发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破译良渚时期的谜团。

良渚玉琮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

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

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

“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

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

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

车 ”的说法为据,直呼“琮”为:“辋头、杠头笔筒”等,

当时连玉琮的上下头都不清楚,至光绪年,金石家吴大猷在

《古玉图考》中,引述了嘉庆年文字学家钱坫说法,玉“琮”

的器形才得以确认。而玉琮小头朝下大头向上的正确摆放,

也是现代人给予纠正的。玉琮分扁圆筒形(包括镯形琮)和

方柱形,但还有小的琮王勤子、琮管等饰品,凡是良渚玉琮

类,不论大小均属珍贵文物。现玉琮为无定价,在人们认识的提高下,收藏玉琮的保值与升值体系,也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完善起来。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但材质上有优劣之分。优质的玉琮,应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法,那么玉琮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或是巫师通神的法器之一,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都是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用的。

二、玉琮既是种器具,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题图为立柱形玉琮。

良渚玉器软玉雕刻

兽面纹玉琮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远古时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当时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疑问引起了考古学界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有的学者估计是用玛瑙、水晶石等打制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学者则认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画线条的工具应是钻石。可是单用徒手直接刻画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艺,却难以毕现远古时代玉器雕刻的纹饰精美和细微繁褥的程度。

良渚玉器的雕刻可以看到三种不同方式的工艺。第一为直接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即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为全遮盖式,即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经“软玉法”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取出清洗,把线槽内白色软化玉清除掉,即成有软化图案的线条。第三种是半遮盖式,这是一种减地法浅浮雕,在良渚后期玉器中有出现。玉器纹饰中阴线部位有笔画抖手小弯曲痕迹,一看就像画上去的,这是运用保护层遮盖“软玉法”所致,各槽沟深度基本一样深浅,纹饰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现代机器制作出来似的。

以上三种工艺方法也可交替使用,使所琢玉器不但不带软化层的白色,且能保持玉质本身晶莹剔透,可以说采用软玉技术的刻玉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时代的辉煌。

良渚文化的“玉琮之王”

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在中国

古代一直是许多美好、珍贵、高尚事物

的代称,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

可用玉指称。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

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硬玉(翡翠)

和软玉(阳起石、透闪石)两类。中国

古玉用材主要为软玉。新中国成立后,

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大溪、大汶口、仰韶、

红山、龙山文化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玉器,

良渚文化遗址更有惊人的发现。

年代稍早的玉器,多为小件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都是实用器物。到后来玉石多被加工成非生产生活用品,其中神器和礼器占多数。以良渚文化的玉器为例,主要玉器器形为钺、琮、璧三种,是玉之重器。有的研究者认为钺可能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琮体有圆筒柱状和内圆外方形柱状两种,体中部上下贯通一孔,孔径大小不一,琮体分节,节数不等,最多可达十余节。每件琮都雕有神人兽面像,只是繁简程度不一。

一九八六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雉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十一座,出土了玉、石、陶、象牙、漆器等一千二百余件(套)文物,其中玉器占百分之九十,内有一件最大的玉琮,高八点八厘米,孔径四点九厘米,外径十七点六厘米,重六点五公斤,是迄今发现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带浅黄色。矮方柱体,孔小壁厚,俯视如璧形。转角布列四节八组简化神徽纹,四个柱面中间直槽内上下各有一神徽纹。图像主体为一神人,头戴高耸宽大的羽冠,脸部方正,重圈眼,宽鼻,阔嘴,露齿。耸肩,双手伸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状,鸟形足,全身以兽面纹装饰。这种神像有的极小,需借助放大镜方能观察,但刻纹线条流畅,细如毫发,表现出距今四千八百年前良渚文化的玉雕技艺所达到的极高水平。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距今约5500年至6000年。它分布在东起辽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由一个大的部落集团所创造。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红山附近发现这种原始文化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红地黑彩陶器和压之字纹陶器共存,大型打制、磨制的石农具和用于切割刮削的细石器工具共存为主要特征。近年来从红山文化考古发现的大型建筑遗址和墓葬遗址以及陶塑女像、特异型彩陶器、龙型、龟型、鸟型、蝉型等各种动物形玉器表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起源之一。

以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境内。它是长江下游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和东方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

坐落在浙江省余杭市的良渚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占地面积约33.8平方公里。从1936年首次发掘以来,良渚遗址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果,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及土垣等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先后5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良渚文化村总体规划销讲词(5分钟)

良渚文化村总体规划销讲词(5分钟) 良渚文化村是南都房产在2001年与余杭区政府、加拿大CIVITAS城市规划事务所、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规划设计的一个原创性复合城镇,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建设为一个展示良渚文明、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城。 杭州市整体规划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发展模式,位于杭城西北郊的良渚组团则是杭州新格局中“北秀”的主要支撑,而我们的良渚文化村处于良渚组团的中心区域,是良渚组团的主体构架之一。 良渚文化村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30分钟车程;从市中心出发主要有三条道路可以到达我们的基地,如果您在市中心可以上绕城公路从勾庄出口下接新104国道,如果您在城北或城西还可以走莫干山路或者古墩路一直往北接新104国道。不久您还可以经规划中的古墩路和紫荆港路的延伸段直接到达我们良渚文化村,所以说居住在良渚文化村您不仅可以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交通也将十分便利。 良渚文化村的建设基地位于良渚遗址南缘,其所在自然环境为典型的江南丘陵与水网平原交接型景观,具有平和丰富的湿地特征。它占地面积一万余亩,其中租用山地5200亩,旅游用地1200亩,公建用地680亩,房产用地3400亩。总体布局是根据当地的地形与发展规划编制的,简而言之即为三区二轴二个中心。所谓三区指良渚文化核心旅游区、风情主题村落区、森林生态休闲区;而二轴具体是指以风情大道串联各主题村落,以山体虚轴串联各旅游区块;两中心分别是指休闲娱乐中心玉鸟流苏和杭州市政府规划的公建中心七闲广场。 整个文化村有两条大的主干道,贯穿东西的是104国道,而纵贯南北的是这条风情大道。整个核心旅游区的三大旅游版块呈三叶状分布在104国道两侧。位于北叶的是良渚圣地,占地面积182亩,由博物馆主体建筑和周边的圣地公园组成,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接近10000平方米,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David Chiperfield亲自设计,是一个良渚历史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地方;位于西叶的白鹭湾君澜度假酒店是按国家现行“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一个综合性度假场所,项目占地约274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并拥有4万平方米的水面。将拥有华东地区最大、最好的SPA和全套房的酒店设计,并引入了全国知名的酒店管理公司——浙江世贸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参与前期设计与后续物业管理,保证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品质。目前已竣工、计划在2008年试营业。位于东叶的玉鸟流苏则是由中国本土的青年建筑师——张雷、齐欣、大舍建筑工作室以及德国WSP建筑工作室参与设计,一期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建成后将包含画廊、艺术家工作室、民间手工艺作坊、个性化餐厅、酒吧、商店以及剧院、家庭旅馆等,是良渚文化村的文化休闲娱乐中心,时尚前卫的艺术氛围和个性化的空间形式在这里形成新概念的“夜杭州”。 七片风情主题村落则沿风情路两侧南北分布。位于西北104国道南侧的是竹径茶语,这里背山面水拥有绝色的自然风光,建筑面积10万方,建造绝版的精品别墅、排屋及少量高档公寓,别墅、公寓即将于今年底交付,排屋将于08年3月交付;位于104国道北侧的是阳光天际,整个地块被毛家漾港所环绕,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竹林,建筑面积16万方,建造来自地中海边的纯粹的西班牙风情排屋,于08年底交付。玉鸟流苏以南则是文化村最大的一个居住村落白鹭郡,占地面积1600余亩;分东西南北四个版块;最早面世的白鹭郡北区距离大雄寺佛教圣地步行只有5分钟的路程,是一个由68幢多层住宅组成的低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生态住宅区。总计858户,已于07年底交付使用。 (位于白鹭郡以南的是劝学里,规划建设一所集小学、中学为一体的九年制民办学校,在这里教育、地域生态和特定的人文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了整个良渚文化村的教育配套水准;根据杭州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规,位于劝学里以南的七闲广场是整个良渚文化村的公建配套中心;这里将包括行政管理、商业金融、交通医疗等具体公建设施。七闲广场以南是正在规划当中的园艺主题村落绿野花语和以山水为依托的低密度住宅金色水岸项目。) 良渚文化村邀请了世界各国的著名事务所与设计师共同担纲这个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目前已经参与设计的有英国DAVID CHIPPERFIELD事务所(DCA)、加拿大CIVITAS城市规划事务所、德国LEVINMONSIGNY景观设计公司(LML)等19家设计单位,可以说文化村拥有的设计团队是到目前为止长三角地区最庞大、最卓越的。 所以良渚文化村不仅仅是一个楼盘,也不是一般的主题公园或居住项目,它所崇尚的是英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先驱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念,不依赖主城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居住与就业平衡、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处,充满活力和生长力的复合型田园城市;具有其他单一楼盘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中国良渚文化村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精品

《中国良渚文化村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规划说明 一、调整原因与目的 因良渚镇群建片农居点建设,占用良渚文化村劝学里项目146.0655亩居住用地,依据良渚镇[2010]75号文件及余政办简复2010第586号文,被占用的146.0655亩居住用地可向白鹭郡南和旅游带区块进行调整。本次控规调整以相关文件为指导,明确白鹭郡区块各地块调整方式,同时对原控规范围内受实际建设因素影响产生变动的地块一并进行调整,并对调整后地块指标、公建配套容量调整提出合理建议。为余杭区规划部门的审批管理,以及良渚文化村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 二、调整范围 本次规划调整涉及原《中国良渚文化村控制性详细规划》东南部区域,具体调整范围为:北至现状体育公园,东至毛家漾港,南至东西大道,涉及调整区块总用地面积约为113.5公顷。 三、规划原则 整体原则:充分考虑良渚文化村开发的整体性,合理进行局部调整,避免破坏原控规整体的用地结构、布局以及道路的系统性。

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山水条件和环境资源,加强良渚港河道两侧的滨水绿带建设,构建高标准的生态网络。 地块合理划分原则:尊重地块建设实际,合理划分地块范围,为地块开发提供可靠指导。 占补平衡原则:占补平衡,合理调配,保证企业合理利益。 四、调整内容 本次局部调整的内容包含对调整区域内用地布局、道路系统两大方面的调整。 1、地块调整 本次控规局部调整地块用地性质的调整根据各区块开发建设情况分别予以调整,各区块调整方式如下:白鹭郡区块:减少原控规中C-03地块、C-04地块(即白鹭郡北、白鹭郡南)内公建配套面积,调整原规划旅游带用地性质,由G11旅游用地调整为R21居住用地,同时明确白鹭郡区块内部支路网系统布局。 劝学里区块:调整已建劝学里学校及在建群建农居点地块范围,落实群建片110KV变电所位置,明确劝学里学校发展备用地范围。 落实在建七贤农居点用地范围,良渚老年养生公寓已完成前期规划选址论证,本次调整中予以落实。

文化地产案例分析之良渚文化村

文化地产案例分析之良渚文化村 文化地产案例分析 —良渚文化村 【良渚文化】以“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和城市规划思想是良渚组团的深刻文化记忆 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精湛的玉器、石器和黑陶工艺及其所表征的社会礼仪制度 早期城市规划、大型工程营建及其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犁耕稻作农业的社会组织系统 以丝绸、玉器、髹漆等生产为主的手工业抑或商业萌生以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 成熟史前文明的突出表现 【区域背景】良渚文化村是万科依托良渚文化遗址打造的文化主题旅游城镇良渚组团 杭州大都市格局是“一主两副六组团”,其中以良渚为核心的良渚组团是六大组团之一 区位:位于杭州市西北部良渚组团核心区,距离杭州市中心16公里,距离良渚遗址保护区2公里。紧靠著名的文化遗址

环境:25座山、3片湖泊、1条河流、五大主题公园、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一期国家AAAA级景区、大雄寺、良渚博物院等 良渚文化村投资商:2000年由南都房产集团投资,2006年与万科合并 规模:总占地规模近11000亩,其中5000余亩的自然山水,3400亩住宅用地,1200亩的旅游用地和约600亩的公建配套用地 概况:整个项目拥有8个串联式主题村落,有公寓、排屋、别墅等多样产品类型。预计未来共有1万户常住家庭,可容纳3,4万人的人口规模,8000个工作岗位; 【功能布局】项目以一条风情大道串联,按照步行的规划尺度将小镇中心与功能组团串联 背景: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阳光天际 竹径茶语 白鹭郡(东、北) 白鹭郡(西、南) 绿野花语(规划中) 金色水岸(规划中) 白鹭湾公园 茶语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