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状、发病机理

骨质疏松症状、发病机理
骨质疏松症状、发病机理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为: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受限等。1、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的最常见的、最主要的症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骨转换高,骨吸收增加。在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的破坏、消失,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等均会引起全身性骨痛,以腰背痛最为多见。另一个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是骨折,即在受外力压迫或非外力性压迫脊椎压缩性骨折,扁平椎、楔椎和鱼椎样变形而引起的腰背痛。因为疼痛,患者常常卧床,运动减少,常常导致随后出现的周身乏力感,并加速骨量丢失。

2、在无声无息中身高缩短,或者驼背是继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有时身高缩短5-20厘米不等。因此骨质疏松症常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斯诺贝尔骨胶原蛋白。

骨质疏松危害大

1、斯诺贝尔骨胶原蛋白提醒广大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而弱、骨强度又降低,骨折阈值明显下降,因此,受轻微的外力作用就容易发生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好发部位为胸腰段椎体、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踝关节等。各种骨折的发生,分别与年龄、女性绝经时间长短及骨质疏松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有些脆性骨折, X线检查可见,有些脆性骨折产生的是微骨折,X线检查难以发现,核磁共振检查往往可见骨挫伤表现。

2、严重骨质疏松症所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常导致脊柱后凸、胸廓畸形,胸腔容量明显下降,有时可引起多个脏器的功能变化,其中呼吸系统的表现尤为突出。脆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常常导致胸廓运动能力下降,也造成呼吸功能下降。虽然临床病人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紫绀等症状较为少见,但通过肺功能测定可发现呼吸功能受限程度。

单纯补钙并不能解决骨质疏松问题

强壮的骨骼需要骨胶原和钙盐相辅相成骨胶原蛋白是一种纤维状蛋白,是胶原蛋白的一种,是人体关节软骨、头软骨、骨小梁的主要成分,是骨骼中有机物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骨胶原可以促进钙磷等钙盐成分在骨骼上的沉积,起到修复骨组织、改善骨质疏松症,所以骨胶原就像骨骼上的钢筋,是维持骨骼韧性和提供骨骼营养的重要物质,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骨骼中物质流失量的80%为骨胶原,仅20%为钙盐,骨骼失去骨胶原的支持,骨结构会变得脆弱,进而引发骨质疏松、骨折等一系列骨骼疾病,所以,骨骼健康不仅仅是补钙

老年人骨骼的健康保障——斯诺贝尔骨胶原蛋白II

美国著名的营养健康公司美国斯诺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骨胶原蛋白II,除了富含骨胶原蛋白和保留高浓度钙和维生素c的优势配方之外,而且特别添加了对骨骼有益的天然物质——骨碎补,在补充骨胶原蛋白和钙的同时可以帮助促进骨胶原的形成,使骨骼强健而坚硬,柔韧而抗压,不仅能够预防和缓解各种骨病,而且能够为骨骼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治标更治本。

骨质疏松发生机理斯诺贝尔骨胶原蛋白详细表述如下

一、老年性和经绝期后骨质疏松:男性55岁后女性见于绝经期后。老年性骨质疏松可能与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质合成性代谢刺激减弱以及成骨细胞功能减退,骨质形成减少等有关。雌激素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和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及骨质形成作用,并有桔抗皮质醇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绝经期后雌激素减低故骨吸收加速而逐渐发生骨质疏松。雌激素还有刺激l-a-羟化酶产生1.25-(OH)2-D3的作用。更年期后缺乏性激素1-a一羟化酶对甲状旁腺激素(PTH)低血磷等刺激生成的敏感性减低,1.25-(OH)2-D3生物合成低下,也参与发生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母细胞逐渐死亡,骨基质在量与质方面都在改变因此老年性骨质疏松实际上是机体老化过程的表现,特别是骨组织表现最突出。

二、营养性骨质疏松:蛋白质缺乏骨有机基质生成不良,维生素C缺乏影响基质形成,并使胶原组织的成熟发生障碍;饮食中长期缺钙(每日不足400mg)者可发生继发性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症促进骨质吸收也可致病。

三、废用性骨质疏松:各种原因的废用少动、不负重等,对骨骼的机械刺激减弱可造成肌肉萎缩、骨形成作用减少,骨吸收作用增强形成骨质疏松。

四、青年特发性骨质疏松:原因不明多见于青年人,故又称青年型骨质疏松。

五、内分泌性骨质疏松

①皮质醇增多症:由于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影响骨基质的形成,抑制肠钙吸收,增加尿钙排出量同时蛋白质合成抑制,分解增加,导致负钙及负氮平衡使骨质生成障碍,但主要是骨质吸收增加。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量甲状腺激素对骨骼有直接作用使骨吸收和骨形成同时加强,但以骨的吸收更为突出,致骨量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全身代谢亢进,骨骼中蛋白基质不足,钙盐沉积障碍也是发生骨密度减低的原因。

③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体内呈负氮平衡,骨有机基质生成不良骨氨基酸减少,胶原组织合成障碍,肠钙吸收减少骨质钙化减少。糖尿病患者因高尿糖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钙磷排出增多及肾小管对钙、磷回吸收障碍,导致体内负钙平衡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而PITll分泌增加,骨质脱钙当糖尿病控制不良时,常伴有肝性营养不良和肾脏病变,致使活性维生素D减少a羟化酶活性降低,加重了骨质脱钙。

④肢端肥大症:此症常有肾上腺增大皮质肥厚,甲状腺功能相对亢进,与此同时性腺功能减退受抑制生长激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可增加尿钙排出降低血钙,血磷增高,从而刺激PTH分泌增加骨吸收。

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PTH对组织各种细胞:如间质细胞、原始骨细胞、前破骨细胞破骨细胞、前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均有影响急性实验证明,地首先使大量骨细胞活跃,发挥其溶骨吸收作用同时促进少数无活性的前破骨细胞变为有活性的破骨细胞,加快溶骨吸收作用,此时从破骨细胞到前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转变过程由于胞质中无机磷水平下降而受到抑制,成骨细胞既小又少,致骨钙盐外流血清钙上升。慢性实验证明,PTH除促进已经存在的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溶骨吸收作用外还促使间质细胞经过原始骨细胞,前破骨细胞转变为破骨细胞,从而使破骨细胞在数量上大为增多溶骨吸收过程进一步加强。其骨骼改变程度因病期而异,有者可发生囊肿样改变但骨皮质的骨膜下吸收为其特征性改变。

⑥性腺功能减退如前述。

⑦遗传性结统组织病: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体病由于成骨细胞产生骨基质较少,犹如骨质疏松。半脱氨酸尿症(Homocystinaris)主要由于眈氨酸合成酶缺乏所致⑧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骨质疏松同时伴结缔组织萎缩,包括骨骼胶原组织在内,重者尚有废用因素存在舰质激素治疗也促进骨质疏松。长期肝素治疗影响胶原结构可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诊断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导致骨折。骨质疏松症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骨质疏松症是怎么回事?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形象一点说就是“骨头里头变空了”,受点外力就可能骨折。每年的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 骨质疏松症分哪几类?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类又分为两型,即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和目前防治的重点。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把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围。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生活形态抽烟、过量饮酒、咖啡因过量、缺乏运动。

(2)性别女性较男性的骨质密度为低,愈瘦小的人,其骨质密度愈低。 (3)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其骨量及骨强度下降、骨的脆性增加。(4)营养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维生素D不足者)。 (5)遗传若某妇女的父母有髋部骨折,那么她患髋部骨折的风险将增加2倍。 (6)内分泌性激素的缺乏。 (7)药物长期使用激素、利尿剂、化学治疗等。 (8)疾病肾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腺功能不足者。(9)其他如手术切除卵巢者。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表现? 骨质疏松早期多数没有症状,只有当骨量丢失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才会出现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等特征性表现。因此医学上称其为“寂静的流行病”。 (1)疼痛腰背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占疼痛患者的70%~80%。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2)身长缩短、驼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 (3)骨折为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以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易发生骨折。 (4)其他表现如呼吸功能下降,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后弯、胸廓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鉴别诊断: 骨软化症:即成人的佝偻病。病因为维生素D和钙、磷缺乏。一般表现为:骨质软化,骨样组织增生,骨骼变形。早期临床表现:腰酸腿痛、行动不便、骨骼压痛,偶有抽搐或麻木,骨质疏松、骨骼变形,并可出现骨折或假性骨折或成人的青枝骨折、骨盆X线片常呈三叶形上口。椎体受压而成楔形骨折或双凹形变形。 骨硬化症:是极为罕见的一组以骨密度增加和骨骼成型异常为特征的疾病,患者可表现为全身性骨骼硬化,骨质致密并失去原来的结构。该病骨致密、脆性高、易骨折。可伴贫血、眼萎缩及耳聋等。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往往因骨折或其它情况作X线检查时才发现。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恶性(幼儿型)及良性(成人型)两种,前者常为死产或出生后死于贫血,预后差。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由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骨代谢病。简称肾性骨病。表现为钙磷代谢障碍,酸碱平衡失调,骨骼畸形并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方面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纤维囊性骨炎、骨硬化及转移性钙化。幼年可能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畸形性骨炎:病因不明的慢性骨病。主要特征为进行性骨骼增厚、变形,可并发病理性骨折、脑或脊髓神经受压症状及恶变。好发于40岁以上。大多数病例发病早期无临床症状,多在摄x线片时意外发现。任何骨都可被累及,最常见的部位依次为骶骨、腰椎、股骨、颅骨和胸骨。实验室检查可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加。

影像学检查特征为骨质疏松,继有新骨形成,新骨呈海绵型和无定型两种,以海绵型多见,骨皮质为海绵结构所替代,骨髓腔与皮质界限不清;无定型者骨密度增高,结构异常,皮质增厚。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素(PTH)而引起的钙磷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泌尿系结石、高血钙和低血磷等。血PTH浓度是诊断本病一个直接而敏感的指标,骨密度一般降低。X 射线特征性骨改变多见于头颅、牙硬板、手和骨盆等部位。腹平片可有泌尿系结石和肾钙化。可伴类似抑郁的精神症状。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的恶性肿瘤。骨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贫血、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局部疼痛和压痛为最常见,可与肿块同时出现或先出现,开始疼痛轻微,呈间歇性钝痛,继而变为持续性剧痛。浅表部位可触及骨膨胀变形及软组织肿块,皮肤呈暗红色,紧张发亮,皮温增高,短期内形成较大肿块,功能障碍,骨骼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等。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诊断标准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指标主要是:低能量外伤后出现的骨折(脆性骨折)及/或测量骨密度数值下降。 国内、外用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及分级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一].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 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现状 1.我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目前我国60岁 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 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多个地区进行了关于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2003—2006年一次 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 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 患病率女性为%,男性为%,60岁以上人群中骨 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2.国外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最近报告的美 国2005—2006年数据显示,检测股骨颈部位骨 密度值,50岁或以上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 病率女性分别为49%和10%,而男性分别为30%

和2%。来自日本的数据则显示目前日本骨质疏 松症患者达1300万。加拿大的随机调查显示:女 性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 和%,总患病率为%。来自欧洲27个国家统计结 果显示:2200万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 三.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原发性Ⅱ型OP,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骨重建功能衰退 可能是老年性OP的重要发病原因。 四.临床表现 1.骨痛和肌无力 2.椎体压缩 3.骨折 [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内分泌激素:性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降低,生长激素减少。 ?营养因素:缺乏VitD、钙,高蛋白饮食。 ?生活因素:活动量减少、过量饮酒、吸烟。 ?药物因素:糖皮质醇、巴比妥等。 ?家族、种族因素:基因有关。 ·慢性疾患:DM、肾功能不全等。 (二)健康史 ?询问老年人日常饮食结构 ?运动及体力活动 ?有无腰痛及疼痛的性质 ?有无骨折,既往有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情况 (三)身体状况 1.骨痛和肌无力早期无症状,被称为“寂静之病”,尤其是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多数病人在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了骨质疏松症。骨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检查不能发现压痛区(点)。 2.椎体压缩椎体骨折多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可引起驼背和身高变矮,多在突发性腰背疼痛后出现。老年人椎体每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同时,腰椎压缩性骨折常导致胸廓畸形,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严重畸形还可引起心排出量的下降,心血管功能障碍、肺活量下降等,极易并发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3.骨折当骨量丢失超过20%以上时即可出现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部位多见于脊柱、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导致骨质 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退化性骨关节病:又称骨性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等,是 由于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引起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以 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继而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 一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 ?(必考题)老年糖尿病临床特点(P174): 不典型----- 1.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 2.症状广泛且多样化。 3.并发感染和酮症酸中毒多见。 4.多种老年病与DM重迭。 5.易出现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95%以上是2型糖尿病。 ?常见老年运动系统三大疾病:(1)骨质疏松(OP) (2)退化性骨关节病 (3)骨折 ●骨质疏松的分类(P176): (1)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绝经后早期骨丢失)。 (2)续发性:与特异病有关。 (3)特发性:与遗传有关。 ?骨质疏松病因:雌激素缺乏占首位。 ?骨质疏松的临床特征:身高变矮、脊柱弯曲(椎体骨折)、非暴力骨折。 ●老年骨折的特点: (1)骨质疏松致发病率高。 (2)较少暴力即可导致。 (3)不能及时就诊。 (4)多次骨折。 (5)并发症、死亡率、致残率高。 (6)常见部位:髂骨骨折、脊柱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桡骨远程骨折。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仪(DEXA) *不同种族、年龄, DEXA值不同。 ?退化性骨关节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关节病变、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 退行性变和续发性骨质增生。 ?(必考题)退化性骨关节病常见病因: (1)经常性、持续性不均衡用力。 (2)老年生理性退行性改变。 (3)肥胖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