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王秋红版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学王秋红版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学王秋红版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外汇管制:也称外汇管理,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加以限制,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全球配额:又称总配额,即对某种商品的进口规定一个总的限额,对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各方实行互惠,凡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

转移价格:又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价格,即跨国公司总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中所实行的价格。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成员国之间相互减免关税而带来的同盟内部贸易规模扩大、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的效果。

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对进口商品建立各种严格、繁杂、苛刻而且多边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等形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实施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具有相似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替代性的产品通过外部或内部市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简单地说,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现象,在某些研究中,它也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者重叠贸易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商品倾销:是指商品以低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大量抛售,以打击竞争对手,占领或巩固国外市场的贸易行为。

买方信贷:是指由出口商(卖方)所在地银行贷款给进口商(买方)或进口商的银行。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措施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它和关税壁垒一起成为政府干预贸易的政策工具。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总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一个区域出口总值占该区域所有产品的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率。

重叠需求:是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需求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

国际贸易值: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值,它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跨国公司:是指在它们基地之外拥有或者控制着生产和服务设施的企业。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或净出口指数(Net Exports,NX),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国际贸易量:是指用进出口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国际贸易规模的指标。

最惠国待遇原则: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对方。从价税:是按照从价计征法征收关税。(课本P247)

过境关税:称通过关税或转口关税,是一国海关对通过其关境再转运至第三国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又称实际关税保护率,是指各种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净增值所产生的影响。它是征收关税所引起的一种产品国内加工增加值同国外加工增加值的差额占国外加工增加值的百分比。

洛美协定: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简称非加太地区国家)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于1975年2月28日在多哥首都洛美开会,签订的贸易和经济协定

贸易顺差:也程贸易盈余或出超,指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或经济制度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签订双边、多边国际协定,共同制定和执行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建立起超国家的管理机构,促使货物、服务和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并有效配置,进而达到市场开放化、统一化以及经济政策相协调的一种经济过程。

调节关税:是以调整本国经济和产业结构为主要目的而设置的关税。

贸易逆差:也称贸易赤字或入超,指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

转口贸易: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

出口信贷:是出口国政府鼓励本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进口方银行提供优惠贷款,以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

J曲线效应:是指一国货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先恶化再改善的趋势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净贸易条件

关税配额:即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甚至罚款。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进出口比价,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贸易转移效应:指缔结关税同盟后,由于对内消除贸易壁垒,对外实行保护贸易而导致某成员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同盟内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所造成的整个社会财富和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

简答题(标记者为多次出现之问题)

1.简述跨国公司的内涵及类型。

答: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超国家公司和宇宙公司,是指在它们基地之外拥有或者控制着生产和服务设施的企业。

跨国公司一般按其经营结构划分时,跨国公司可划分为横向型、垂直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

2.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所划分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几个?

答:五个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3.比较绝对进口配额制与自动出口配额制的异同(答案有异议)

答:第一,从配额的控制方面看,绝对进口配额制下进口国直接控制进口配额来限制进口,而自动出口配额制则由出口国直接控制配额。

第二,从配额表现形式看,自动出口配额实际上是在进口国的强大压力下才采取的措施,并非出于出口国自愿。

第三,从配额的影响范围来看,绝对进口配额通常应用于一国大多数供给者的进口,而自动配额仅应用于几个甚至一个特定的出口者,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第四,从配额的适用时限看,进口配额适用时限相对较短,而自动出口配额较长。

4.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2)分工观点: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则是绝对优势。

(3)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详细参照课本)

5.简述普惠制关税的概念及原则

答:普惠制关税是在普遍优惠制下的优惠关税待遇。普惠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税率一般比最惠国税率低约三分之一。普遍性,非歧视性和非互惠性是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

6.简述外汇倾销的概念及条件

答:外汇倾销是指一国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价,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从而达到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目的。外汇倾销是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基本条件:首先,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幅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幅度。其次,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

等程度的货币贬值和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7.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早期重商主义和重商主义有什么区别?

答:基本观点:

(1)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 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

(3) 坚持多卖少买的原则和国家干预。

区别:

①理论基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基础,而晚期重商主义为贸易差额论

②对获取货币财富的方法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货币的输出,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晚期重商主义反对限制货币输出,要求贸易总额出超。

③对货币的观念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把货币看作储存手段,晚期重商主义视作货币资本。

8.实施反倾销措施须具备什么条件?

答:①倾销存在②损害存在③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9.二战后国际贸易有何特点?

答: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贸易保护更加隐蔽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国际贸易协调逐步加深。(来自网络)

或: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加明显;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主体,新兴市场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迅速。

10.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分工原则: 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基本观点: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是,仍然可以按照“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本国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的产品,其结果会在资本与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总量,使贸易各国均获其利。

11.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类型

答: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2.简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

答:1.静态经济效应

2.动态经济效应:

(1)竞争效应。(2)技术外溢效应。(3)制度创新效应。

13.简述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①生产力是理论基础

②主张保护幼稚产业

③理论依据:经济发展阶段论

④主张国家应干预对外贸易

⑤贸易保护制度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渐进的、暂时的,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步降低关税,最终走向自由贸易。

14.简述关贸总协定的历次谈判过程。

答: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47年4月-10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主要进行削减关税谈判。关贸总协定的23个创始缔约方参加了谈判,并正式创立了关贸总协定。

第二轮谈判于1949年4月-10月在法国的安纳西进行。33个国家参加了谈判。

第三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50年9月-1951年4月,在英国托奎举行,共39个国家参加。

第四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56年1月-5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参加此次谈判的国家仅28个。

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60年9月-1961年7月在日内瓦举行,参加谈判的国家共45个。史称“狄龙回合”。第六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64年5月-1967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共54个国家参加。史称“肯尼迪回合”。

第七轮多边贸易谈判是1973年9月至1979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参加谈判的国家共99个。史称“东京回合”。

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1993年12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完成,历时7年多,被称为“乌拉圭回合”。

15.简述转口贸易与间接贸易的差异

答:间接贸易是是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对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就是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来自网络)

16.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具体地说,两国商品交换比率恰好是进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接受的商品数量等于出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17.简述出口管制的措施

答:国家专营,实行出口配额制,征收出口关税,对出口工业征收产业税,商品清单与国别分组,出口禁运与进口抵制。

18.简述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投资促进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技术进步效应

19.简述非关税壁垒主要有哪些措施

答:直接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进口配额,自动出口配额,进口许可证

间接限制进口的非关税避雷措施:外汇管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海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出口的国家垄断,进口押金,最低限价制和禁止进口,国内税。

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绿色贸易壁垒,蓝色贸易壁垒,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

20.简述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见课本P317)

21.简述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答:在多卖少买中主张多卖;反对限制货币的输出;不必每笔贸易都是顺差

22.简述大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建立大市场的目的是通过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利益;(2)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实现上述目的。

23.简述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

24.简述垄断优势理论基本思想

答:跨国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拥有垄断优势,包括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对原材料来源的垄断、对销售渠道的控制、规模经济优势、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优势等。具体地讲,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一般会有以下垄断优势:1.垄断技术优势2.规模经济优势

25.简述进口配额及其分类

答: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分类:1、绝对配额:全球配额,国别配额,进口商配额2、关税配额:优惠性关税配额,非优惠性关税配额。

26.简要叙述里昂惕夫之谜是怎样出现的?它有哪些主要的解释?

答:提出: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解释:人力资本说劳动技能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自然资源说等(详见课本)

27.简述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内容

答: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规模经济往往与规模收益递增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规模收益递增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换言之,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即成本递减)而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边际收益递增)。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其中,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与生产设备及供应的专门化、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借用或使用以及技术外溢效果,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

28.简述外汇倾销的作用及其约束条件

答:作用:一是外汇倾销导致的本国货币的贬值会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大;二是外汇倾销导致的外国货币的升值会提高外国进口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降低了进口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控制进口规模。

局限:(1)从货币贬值到扩大出口和贸易收支改善效果的出现,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一段时间,贸易收支会出现“J字型曲线效应”。

(2)本币对外贬值后,可以用来对外倾销的时间有限。

(3)外汇倾销代价大,会使本国出现贸易条件恶化。

29.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答:(一)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促进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促进成员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集团整体经济实力;加强集团内企业的竞争与融合

(二)对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区域外国家将面对更大集团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更加恶化

30.简述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认为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政策有助于实现国内充分就业

(2).强调一国贸易收支顺差与总需求的关系

(3).强调一国投资水平与贸易收支的密切关系

(4)主张政府应该干预对外贸易

(5).认为贸易保护政策的使用受两个条件限制

(6).认为保护贸易只是特定时期使用的政策

31.简述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的区别

答:组织机构的正式性;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法律权威性;管辖内容的广泛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与有关的国际经济组织决策的一致性

32.简述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答:在多卖少买中主张少买;限制金银货币输出;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33.简述出口退税的概念及其效果

答:出口退税是指各个国家按照消费地原则征收商品税(国内称之为增值税,部分商品同时征收消费税),对出口商品不予征税(或按零税率征收),对进口商品则征收国内商品税。

效果:

第一,避免了对同一产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重复征税,从而保护了进口品消费者的利益。

第二,出口商品的零税率可以避免由于出口国和进口国税收制度的差异带来的价格紊乱,从而确保在世

界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

第三,通过对出口产品退还国内税,出口企业可以降低出口产品价格,恢复出口产品的真正的比较优势。

34.简述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其源泉

答: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外部(行业)规模如基础设施配套、原材料补充、人员聘用、资金筹措等因素造成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而获得的收益。

源泉: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某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越来越趋向于专门化,因而单独一家企业很难生产和供应整个产品生产的全部设备。其次,形成共同生产要素的市场也会导致经济效果。最后,同一个部门内的企业越多,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促进越是便利,从而越是有利于新技术的普及或广泛应用。

35.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答: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

36.什么是商品倾销?商品倾销有哪些种类?

答:商品倾销是指商品以低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大量抛售,以打击竞争对手,占领或巩固国外市场的贸易行为。按照倾销的具体目的,商品倾销可分为三种:偶然性倾销,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持续性倾销。

37.简述进口附加税的概念及其主要种类

答:进口附加税是指进口国海关对进口的外国商品在征收进口正税之外,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额外加征的关税。主要有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紧急关税,惩罚关税,报复关税五类

38.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的特点是什么?

答: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歧视性(详见课本P183)

39.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时转移定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1)减轻税负(2)调配资金(3)调节利润(4)规避风险

40.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答: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

41.简述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参考27)

42.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二战后,世界出口总额占世界GDP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充分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外贸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来自网络)

43.简述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差异

答:转口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对中转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交易的货物可以由出口国运往第三国,在第三国不经过加工. 过境贸易是指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通过第三国,对第三国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并要经过海关统计,从而构成了该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来自网络)

44.限制进口主要有那几种措施

答:(1)关税措施,如进口附加税,保护关税,调节关税,进口关税等

(2)非关税措施。直接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进口配额,自动出口配额,进口许可证;间接限制进口的非关税避雷措施:外汇管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海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出口的国家垄断,进口押金,最低限价制和禁止进口,国内税。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绿色贸易壁垒,蓝色贸易壁垒,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

分析与计算题

1.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力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的产品。

(2)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且进行国际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出口食?

答:(1)A国是资本充裕型国家,衣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详细计算略)

(2)A国出口食品B国出口衣服

2.假定在自由贸易下,一辆汽车的国内价格为10万元,其中进口钢材、橡胶等中间产品的价格为8万元,国内生产汽车的附加值为2万元。我国进口中间产品后在国内生产的原料投入系数同样为80%。

(1)若对汽车征收10%的名义关税,而对各中间产品的进口免税,计算有效保护率

(2)对汽车和中间产品各征收10%的名义关税,计算有效保护率

(3)对汽车征收10%的名义关税,中间产品征收20%名义关税,计算有效保护率是多少?

答案要点如下:

(1)产品增加值=10+10×10%-8=3

ERP=(3-2)÷2×100%=50%

(2)产品增加值=10+10×10%-(8+8×10%)=2.2

ERP=(2.2-2)÷2×100%=10%

(3)产品增加值=10+10×10%-(8+8×20%)=1.4

ERP=(1.4-2)÷2×100%=-30%

3.生产每单位X产品需投入1单位劳动力,6单位资本;生产每单位Y投入2单位劳动力,1单位资本。发生国际贸易前:A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30美元,B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6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10美元

试求:用H-O理论分析两国将如何分工

解:X:6K/1L>Y:1K/2L

所以,X是K密集型。Y是L密集型

A国PK/PL=30/10>B国PK/PL=10/60

A国是L丰裕,B国是K丰裕

A国生产并出口Y产品,B国生产并出口X产品

4.结合图形分析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回答问题

(1)分析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情况,指出消费扭曲

(2)分析生产者设剩余的变化情况,指出生产扭曲

(3)分析本国的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说明国家采取进出口补贴的原因

图形略

解:

(1)消费者剩余减少,消费扭曲图形中标出

(2)生产者剩余增加,生产扭曲图形中标出

(3)本国的社会总福利降低,国家采取出口补贴的原因主要有为实现生产规模扩大,技术进步实现长期利益,暂时牺牲短期利益。

5.甲乙两国因生产要素丰裕度不同,生产要素价格也不同。甲国每单位土地价格为4元,每单位劳动力价格1元;乙国每单位土地价格1元,每单位劳动力价格2元。假设两国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生产每单位小麦需要10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力;每单位棉布需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力。计算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运用要素比例学说的观点说明甲乙两国如何分工

(1)甲国小麦成本:4×10+1×1=41元棉布成本:4×1+1×10=14元

(2)乙国小麦成本:1×10+2×1=12元棉布成本:1×1+2×10=21元

根据俄林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得出的结论,一国应生产并出口使用相对价格低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价格高的要素生产的产品。据计算结果,甲国生产棉布的成本比乙国要低,小麦的成本比乙国要高彤彤,因此应生产并出口棉布进口小麦。而乙国小麦成本低,棉布成本高。因此应该出口小麦,进口棉布。

6.本国生产1吨钢材需要10单位劳动和54单位资本,生产1吨食品需要2单位劳动和10单位资本。本国劳动和资本的总共给都是100单位。外国生产一吨钢材需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均是本国的一半,生产一吨食品的劳动与资本的投入量同本国一样,外国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分别为100和110

(1)判断本国和外国生产的钢材与食品各是什么密集型产品

(2)一局要素充裕度标准,判断本国与外国各是什么类型的国家

(3)依据H-O理论,本国与外国的生产优势是什么,可能的贸易方式是什么

答案要点:(1)本国生产的钢材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食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国生产的钢材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食品时劳动密集型产品。

(2)本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外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

(3)本国应该生产钢材,出口食品。外国应该生产食品,出口钢材。

7.作图分析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

答案要点如下:

(1)图形略。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扩大和福利水平提高。贸易转向是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形成的贸易方向的转移

(2)图形略。对出口的补贴就是资源过分的引导到该国不具备大量出口能力的部门,以致造成了出口过度。这种过度的出口会带来一系列的损失。

8.电视机生产是劳动密集的,每台电视机的生产需要200单位劳动与40单位土地,单价600元;水稻生产是土地密集的,每5KG大米的生产需要10单位劳动与40单位土地,其单价是40元

(1)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和2000单位土地,外国有400单位劳动和500单位土地,根据H-O理论,这两个国家将有什么样的贸易模式

(2)在何种情况下,现实世界中的贸易模式会不同于H-O理论的预测

答案要点如下:(1)本国AL/AT=5/3,外国A’L/A’T=4/5,所以本国是土地相对丰裕的国家,外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总是倾向于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本题中,本国是土地相对丰裕的国家,所以土地密集型产品水稻的相对产出较高,成为水稻的出口国,电视机的进口国;外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视机的相对产出较高,是水稻的进口国,电视机的出口国。

(2)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疑问。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没有其进口产品的密集度高。这个谜的部分解释是对生产要素的定义和测量方式不同。各类别劳动是有区别的(如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同样的在资本的定义中也有这样的问题,没有反映出进口相对于出口的技术密集度。

论述题

1.根据下列四种情况,简述每题中是外部规模经济情形还是内部规模经济情形?论述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的基本思想。

(1)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美国大部分的管乐器

(2)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要么是在俄亥俄州的玛利斯维尔生产的。

(3)欧洲唯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的所有飞机都在法国土鲁斯组装

(4)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特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业中心

答:(1)下列四种情况分别是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2)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与艾翰南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提出的学说。其主要观点为:规模经济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的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规模经济是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论述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

(1)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赢得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在于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2)创新机制从三个层面分析:

微观竞争机制,中观竞争机制,宏观竞争机制

3.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理论?

基本观点:

要素禀赋理论是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学说有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的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简评: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是在比较利益论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可借鉴的意义。出口该要素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某种生产要素稀缺,要素价格昂贵,进口这种要素密集型产品对本国有利,出口这种要素密集型产品则没有比较利益,这些观点或结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政策意义。

但是,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的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所依据的一系列假设条件都是静态的,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使理论失去了难免存在缺陷。

4.论述关税的分类

(1)按征收对象分类:进口关税出口关税过境关税。

(2)按征收税目分类:财政关税,保护关税,调节关税

(3)按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正常关税,进口附加税。进口附加税分为: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紧急关税,惩罚关税,报复关税

5、我国如何利用保护贸易政策和措施促进国家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工业现代化?

答:(1)保护贸易政策理论的论述。早期保护贸易理论即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早期保护贸易理论产生于15世纪。他们主要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来达到本国财富的增加,也就是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或不买,主张国家用行政手段来禁止货币输出。近代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保护关税政策的首创者—李斯特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论。主张区别不同的情况,有步骤地实施保护关税制度,分阶段对本国幼稚工业进行保护,并按照产业进行调整。现代保护贸易理论以约翰·梅纳特·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论为代表。他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一环,其具体目标就是始终保持本国的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为达到这一目标,凯恩斯主张通过保护,加强对本国和外国市场的垄断,改变限制进口的保护贸易方式,以积极的进攻性的扩张方式占领国外市场。

(2)结合我国现实进行分析与阐述

6、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和作用

(1)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促进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促进成员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集团整体实经济力,加强集团企业的竞争和融合。

(2)对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区域外国家将面临更大集团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更加恶化。

7、试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观点,并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张。

基本观点: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中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以改变竞争格局,从而达到向本国转移利润的目的。

简评

积极方面:

第一,它是以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是国际贸易新理论在贸易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第二,战略性贸易理论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况中提炼出来的,试图设计出适宜于产业内贸易的干预政策,以改善扭曲的竞争环境,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战略性贸易论广泛借鉴和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消极方面:

一是战略性贸易论未就政府的贸易干预的补贴给出任何通用的解决方法。

二是战略性贸易论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严格、苛刻的限制条件。

三是战略性贸易论背弃传统的自由贸易,采取进攻性的保护措施,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和滥用的口实,恶化全球贸易环境。

8、论述贸易小国关税的经济效应。

(1)价格效应:引起该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

(2).消费效应:降低该商品的国内消费量。

(3)生产效应:增加该商品的国内产量。

(4)贸易效应:减少该商品的进口量。

(5)财政收入效应:给进口国带来关税收入。

(6)收入再分配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7)净福利效应。

9、结合我国入世的实际,分析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贸易观点,并进行评价

要点:(1)贸易观点:①生产力是理论基础②主张保护幼稚产业③理论依据:经济发展阶段论④主张国家应干预对外贸易⑤贸易保护制度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渐进的、暂时的,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步降低关税,最终走向自由贸易。

评价:贡献:

1、保护贸易政策学说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

2、保护贸易政策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是正确的。

3、确立了保护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4、对落后国家制定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以自由贸易为最终目标。

缺陷:1、保护对象的选择未作深入分析,保护对象选择困难。

2、对保护手段的选择违背了特效法则

3、一经济部门为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不够科学严谨。

10.试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

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三大优势应分别论述)

启示:1、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 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 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和产业, 对已确定的重点区位和产业, 应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 制定相应的优惠

政策, 分阶段实施, 以求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

2、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3、要大力培育核心技术, 强化所有权优势, 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 国家应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

4、坚持“帮大扶小”的原则。选择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重点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 给予必要优惠政策, 以充分体现国家的对外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5、建立并完善促进体系。一是政府促进。二是制度促进。三是人力资源开发促进

6、建立支持体系。一是体制支持。二是理论支持。三是人才和技术支持。

7、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完善信息服务,社会中介服务。

8完善监管体系

11.试述外汇倾销的作用及其约束条件。

答:外汇倾销是指一国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价,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从而达到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目的。外汇倾销是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约束条件:(1)从货币贬值到扩大出口和贸易收支改善效果的出现,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一段时间,贸易收支会出现“J字型曲线效应”。

(2)本币对外贬值后,可以用来对外倾销的时间有限。

(3)外汇倾销代价大,会使本国出现贸易条件恶化。

12.以进口配额为例说明非关税的特点,并论述如何突破非关税壁垒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

答:(1)非关税壁垒的特点: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歧视性

(2)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制定和完善技术标注和法规;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

13.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和作用。(自己予以补充)

答:(一)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促进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促进成员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集团整体经济实力;加强集团内企业的竞争与融合

(二)对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区域外国家将面对更大集团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更加恶化14论述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答:主要内容: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规模经济往往与规模收益递增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规模收益递增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换言之,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即成本递减)而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边际收益递增)。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其中,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与生产设备及供应的专门化、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借用或使用以及技术外溢效果,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

启示:1、重视企业的规模经营,形成规模经济,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设备及供应的专门化。努力形成共同生产要素市场

3、创新科技,促进新技术的产生、普及和应用。(自己发挥就好,胡诌的)

保险学社会保险.doc

保险学:社会保险- 一、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板块化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部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险业务管理服务机构。自1951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多部门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8年)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险工作由原劳动部、民政部、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五部委分别承担对应保险的监管职能,但社会保险的主要服务管理工作仍由企业负责。1980―1991年,现代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尚处于建立之中,社会保险的管理服务工作仍主要由企业承担。从1984年开始,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改革,至此我国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逐步成立。1986年起,各省市人民政府遵循中发[1986]9号文和国发[1986]77号文通知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加强劳动人事部门的组织建设,并相继建立经办社会保险业务的专门机构,一般称为XX省(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初步建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9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并将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与基金经营分开。1994年,原劳动部成立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指导各地经办管理工作。此时,许多管理服务工作仍由企业来承担。 3、归口管理阶段(1998至今)

二、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1、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 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业已初步形成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干、以社会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市场服务机构为辅助、以社区服务为基层平台、以网络通讯服务为基础平台、以信息化手段为基本技术支撑的服务网络。 2、社保经办机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1)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各险种参保人数纪录不断刷新 (2)经办机构管理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3)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和结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3、经办机构经费投入和支出规模不断增加 4、经办机构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5、经办机构管理体制逐步捋顺,管理手段更加有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网上考试题库(附答案)

《 教育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 )。 A )王夫之 (B )孔子 答案:B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 )《师说》 (B )《颜氏家训》 (C )《学记》 答案:C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 A )《普通教育学》 ( B )《爱弥儿》 答案:A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守原则是()。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C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类的全部艺术”。 A )《理想国》 答案:B 、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 )。 ( (C )朱熹 (D )颜之推 2 ( (D )《进学解》 3 ( (C )《教育漫话》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4 ( 5 ( (B )《大教学论》 (C )《教育漫话》 (D )《大教育论》 6 ( A )杜威 答案:B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发展。 A )教育规律 (B )教育价值 答案:D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 (B )夸美纽斯 (C )布卢姆 (D )布鲁纳 7 ( (C )教育现象 (D )教育问题 8 ( A )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C )凯洛夫的《教育学》 (B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D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B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教育现象 ( B )教育方针 9 ( (C )教育政策 (D )教育 理论 答案:A

(保险学)习题答案

《保险学》课程练习题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一、名词解释 风险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纯粹风险投机风险风险管理可保风险 风险单位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A.风险因素直接导致损失发生 B.风险事故是引起风险因素增加的基本条件C.只有实质风险因素才是导致损失的直接原因 D.风险因素是导致风险事故形成的基本条件,风险事故是导致损失的直接原因 2.以风险的性质为分类标准,风险可以被区分为___________。 A.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 B.财产风险与人身风险 C.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 D.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A.保险 B.避免 C.自担风险 D.损失控制 6.对于损失频率高、损失程度小的风险,一般采用__________。 A.保险 B.自担风险 C.避免风险 D.损失控制 7.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补偿灾害事故损失称为__________。 A.保险 B.自担风险 C.避免风险 D.损失控制 三、问答题 1.试述风险的特征。 2.风险识别有哪些基本方法? 3.试述风险处理的方法。 4.可保风险应具备哪些条件?

5.试述保险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6.试分析你的家庭面临的风险及应采用何种管理方法。

第二章保险产生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共同海损 二、问答题 1.简述保险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分析全球保险业发展的趋势。 三、思考题 你如何评价我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第三章保险性质、职能及其作用 一、名词解释 保险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利益保险标的保险基金 二、问答题 1.比较保险与储蓄、社会救济、保证、赌博的异同点。 2.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哪些不同。 3.论述保险的职能。 4.简述保险基金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 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4.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5.教育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D ) A.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文化教育; B.社区教育、校园教育、家乡教育 C.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D.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6.教育的目的是谁来决定的?( B ) A.父母亲;B.教师;C.教育部官员;D.执政党 7.现代教育最显著特征是:( D ) A.教育的法治化B.教育的均衡发展

C.教育的公益性增强D.教育的普及化 8.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可以说教育具有:(A.时代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 9.学校教育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0.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1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B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12.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B.孔子亚里斯多德) D C.孟子柏拉图D.朱喜苏格拉底 13.“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 C )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 1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15.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16.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财政学第二刘怡课后习题解答

《财政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怡 第一章 1.为什么不同国家的财政收入支出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异? 答: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关系密切,同时也受文化、历史及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在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当中,以所得税为主。因为居民和企业的所得比较高,且居民个人收入大都来源于企业,其收入可以统计。而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还没有完全进入商品经济,个人收入无法统计,税收征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而商品税收征收流程简单便于监管,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税种。 政治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政策上的倾斜,出于安全考虑,有的国家的 军费开支比重会比较大。 2.财政学研究的内容有何变化? 答:(1)早期财政思想(详细内容见书本)(2)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详细内容见书本) (3)现代财政理论(详细内容见书本) 第二章 1.帕累托效率的定义是什么?社会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需要什么条件? 答:帕累托效率指的是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 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 帕累托效率所要的条件:A B RF RF RF MRS MRS MRT ==,即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 换率。 2.为什么说帕累托效率准则不足以对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排序?

答:效率并不是对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排序的唯一标准,社会同时还要考虑公平问题。帕累托效率并没有考虑收入分配的问题,即没有将公平纳入评判标准内,是有缺陷的,仅用帕累托效率标准进行方案排序存在不合理。 3.“对个人来说,相对福利比绝对生活水平更重要”,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断吗? 答:这一说法是否有理,应分具体情况讨论。公平应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标准,一是绝对公平,而是相对公平。绝对公平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水平都达到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条件;相对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相对合理,通常谈到的“公平”都指相对公平而言。当个人生活水平处于基本生存条件之下时,他会觉得绝对生活水平比相对福利更重要。这时,只要能让他的绝对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他与别人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他也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基本生存已不成问题,那么这时人们会更看重相对公平,会觉得相对福利比绝对收入水平更重要了。即使让他与别人同时改善福利,但如果因此导致他与别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他也会觉得自己的效用水平下降,因而不会支持这种变化。 第三章 1.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品的无效提供、外部性的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存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存在 2.如何理解财政职能? 答:财政的主要职能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主要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这样的财政职能也说明了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3.再分配的限度是什么?在知道再分配政策的制定方面,效用这一概念是有用的吗?

大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一、多选题 1、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ABD)。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教师中心 D、儿童中心 E、书本中心 2、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B )。 A、卢梭 B、杜威 C、斯宾塞 D、陶行知 E、蔡元培 3、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C)。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E、《教育漫话》 4、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E)。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E、教育规律 5、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C)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标志教育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A、孔子 B、柏拉图 C、培根 D、夸美纽斯

6、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有中国的《论语》和《学记》,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有(D)等 A、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B、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 D、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 7、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四阶段是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标志是教育学出现繁荣发展的特征,(A)不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 A、桑代克 B、马卡连柯 C、赞科夫 D、陶行知 8、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 AC )。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 B政治因素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文化因素 9、《礼记·学记》中明确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的(A)。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人口功能 D文化功能 10、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反映了教育的(A )。 A人口功能 B 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经济功能 11、教育可以把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反映了教育的(D)。 A人口功能 B 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经济功能 12、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程度,都要以教育目的为依据。这就是教育的(C)功能。

社会保险学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章 风险的基本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三者关系: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个要素公共构成的。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 风险的种类: 按风险的性质: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按产生风险的环境: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按风险影响的范围对象:基本风险和特定风险 按风险损失的对象: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信任风险 按损失发生的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 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在人身保险事故发生时承担给付保险金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 保险的基本特征:经济性互济性契约性科学性 保险的基本要素:特定风险事故的存在多数经济单位的结合 费率的合理计算保险基金的建立 保险的类型: 按保险的实施方式:自愿保险和法定保险 按保险政策不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按业务承保方式的不同:原保险再保险重复保险共同保险 按所承包的风险风险不同:单一风险保险综合风险保险 按保障主题不同:团体保险个人保险 自愿保险和法定保险的区别: 1、范围和约束力不同 2、保险费和保险金额的规定标准不同 3、责任产生的条件不同。法定保险的保险责任是自动产生的,自愿保险的保险责任是在保险合同成立时产生 4、在支付保险费和赔款时间上,法定保险都有一定的限制;自愿保险仅在赔款时间上有一定限制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带来收入减少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比较: 1、保险性质不同。社会保险是政策保险;商业人身保险是商业保险 2、保险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险对象是社会劳动者;商业人身保险的保险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国民 3、保险费的筹集办法不同。社会保险是三方筹资;商业人身保险自愿投保 4、保险关系的建立依据不同。社会保险属于劳动立法范畴;商业人身保险属于经纪立法范畴 5、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是基本生活需要;商业人身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 6、保险金支付办法不同。社会保险金支付是根据投保人的缴费年限在职工资

(完整word版)2019秋季东师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越轨 答:社会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3、社会分化 答: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4、科层制 答: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社会救助,教育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 第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既定的社会政策下,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全部或部分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对本人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护理保险、残障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们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概括的说,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

教育学考研2014年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考研2014年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 教育隐喻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是()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 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 教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性 4. 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学是() A. 凯洛夫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阿莫纳什维利 5. 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是属于()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6. 我国现行学制是() A. 单轨制 B. 双轨制 C. 三轨制 D. 分支型学制

7.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论中,不正确的是() A. 强调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B. 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和发现教学法的运用 C. 强调中小学教师和课程专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D. 主张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方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8. 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废除考试的教学课程流派是() A.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C.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9. 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的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活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A.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估计人际行为后果 10. 某校在实施一项帮助问题学生的特殊教育计划时,泄露了一些学生的家庭困难和个人生理缺陷等信息,导致这些学生的尴尬和不安,甚至有学生再也不愿意上学,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所学校的做法违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