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与旅游——主要讨论民俗文化旅游的问题

论民俗与旅游——主要讨论民俗文化旅游的问题
论民俗与旅游——主要讨论民俗文化旅游的问题

论民俗与旅游

——主要讨论民俗文化旅游的问题

民俗是一种活着的文化, 是一定地域民众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当前,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旅游界的一大热点,是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根据本地域、民族的特点,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而设置的旨在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它的构成条件首先必须是民族特点, 应该具有与旅游者的民族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 其次具有本土民族特色, 这不仅仅是说具有民族地域特色, 而且应具有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特色; 再次应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底蕴, 从民族文化中还可透视出民族的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历史文化价值, 甚至有的还带原始文化价值从而使其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的意义;最后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赏价值, 也就是说除具有特点外, 还要有优势, 还必须提供出本土民族的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最优美的文化艺术。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构成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 也构成设置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基础。

近年来,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一展风采,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等新建的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文化在进入旅游业的伊始就以其对旅游者强大的吸引力而备受青睐。旅游业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旅游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今天,人们常常寻求对之毫不熟悉或不知道的东西为旅游对象,不仅要在自然风光中摄取精华,还要通过旅游的亲眼所见,了解某地区的文化状态,对整个风貌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对民俗还不太重视,或者简单化处理,比如说端午节,有些地方就搞一些简简单单的活动,并简简单单地将这些东西加入到旅游中去,就成了民俗旅游,没有什么特色,千篇一律。应该说全国目前很多民俗活动都大同小异,北方赛龙舟南方也赛龙舟,北方吃粽子南方也吃粽子,不少地方只有这两样东西去过端午节,民俗旅游尚处于初级的阶段,还有待深入。同时,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受到普遍的关注。

首先, 产品设计雷同, 缺乏创新,产品开发零碎, 缺乏深度。

现在我们可以高兴地看到,很多关于传统民俗节日的节物变成了商品,这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老百姓可以购买到跟民俗有关的纪念品,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一个民俗的存在,而且这些节物还可以促进一些节事的恢复。但是,目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创新性产品较少。民俗旅游产品并未得到旅游业界的一致认同,“这只是简单地将一些民俗的元素穿插在旅游产品中而形成的应景性质产品而已,根本算不上民俗旅游,简单地将民俗和旅游以加法的形式凑合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即使要称之为民俗旅游产品,也只能算初级产品。”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民俗游产品,多是在原来常规线路之上,加上一些民俗的元素应景,酒还是那些酒,只是瓶子的标签换了一下。因此,产品设

计要多元化, 打造品牌。

其次,管理水平滞后, 缺乏人才。

一是缺乏管理人才对已经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是缺乏有专业的导游人员对民俗文化内涵作深入的讲解, 使得许多游客慕名远道而来, 到了之后却不知看什么好; 三是本地的艺术人才大量流失, 有点文化技艺的年青人都外出表演打工, 因为在外打工的收入比在家从事旅游活动收入要高很多, 这些都使得人才显得十分匮乏。

再次,民俗传统节日在旅游中会变味。

很多人认为传统节日很乏味,其实是因为我们仍然缺乏了解并且了解得不够深入。在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所做的准备中,我们还不够充分。实际上当初提议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人,也仅仅考虑假日与日期,但实际上提议人本身对于传统节日的丰富的内涵认识是不够的,所以大家只认为其是假日,而对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不清楚。应该感谢媒体对失传或半失传的传统节日的传播与传承。

目前遇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民俗研究的不深入和片面性造成的。就的端午而言,龙舟活动有丰富的内涵,但很多人认为其是为了打捞屈原尸体而兴起的,这些在屈原相关的著作中可以找到依据。划龙舟是对死去的亲人的怀念,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划龙舟活动。因此划龙舟只是在纪念屈原的时候发扬光大的,并不是起源。因此我们对历史应该有更深更准确的了解。

最后, 旅游环境欠优, 缺乏规划。

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生活、聚集的基本条件,离开这一特定的民族地域, 即使是少数民族其特色也会削弱、淡化, 甚至融化进其他民族及其文化中。民族特色只能植根于本土的土壤中, 只能植根于体现民族氛围和民族环境的地域中。民族地域环境既是自然生态环境, 也是人文生态环境。环境是自然天生的, 也是人为改造、创造的, 甚至可以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另外, 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排挤, 长期生活在穷山僻壤, 甚至险恶封闭的自然环境中, 这一方面给他们的生活造成艰难困苦; 另一方面也会因此而长期不被外界发现, 不被开发利用, 保持和保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自然环境和条件也构成了民族地域环境, 穷山恶水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来说是一障碍; 但对于旅游开发来说, 又是一大旅游资源, 借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旅游就有可能起到扶贫致富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而言, 穷山恶水既是劣势条件, 又是优势条件, 构成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一大特色。

发展民俗旅游应充分考虑各种条件,使民俗元素与旅游更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1+1>2

民俗节日很受瞩目,尤其是端午申遗让更多人关注到民俗传统文化,很多国外的旅游者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民风民俗,我们这些历史流传下来的瑰宝很有吸引力。但是现代的年轻人很多不愿意读历史,但是他们更愿意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感受传统文化,而通过旅游的方式,可以让人们得到放松之余,也补充所需的历史文化知识。关键一点的是,我们应该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赝品,我们应该加强民俗的研究,不要随便带给人们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传承,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发展民俗旅游,不仅仅要发扬民俗节日,更要根据各地的条件、区位予以考虑。有些地方民俗成分多,有些地方民俗元素比较少,因此要因地制宜。在比较封闭的地方,传统民俗比较完整,而且保留着完整的生活习俗和习惯。老百姓是民俗的载

体,没有老百姓的传承,民俗必然没有生气,此外物质载体也非常重要,建筑、村落等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如果有很好的区位、附近或者不远处有很大的客源地或者方便进入的目的地,民俗旅游就有机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对当地的民俗、传统的民风和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应该尽力保护,因为一旦外来冲击过大,涵化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原有民俗民风的变迁,从而丧失文化个性。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 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 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黎、瑶等族)融合,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客家文化,集中分布在粤东、闽南、赣南、东南亚,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本文试以客家文化为例,论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操作实践。 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 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 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 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以宝山石头城为例

08级5班 08068005 王俏 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受时尚潮流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本来据有的发展繁荣空间正在被一点点的吞食,民俗文化面临着生存环境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么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哪里,民俗文化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通过以金沙江峡谷宝山石头城民俗文化为例来浅析一下民俗文化的当

代价值以及其旅游开发的新路径,以达到传承保护开发目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宝山石头城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民俗文化的参与性活动有利于提高游客兴趣 民俗旅游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不同目的地的活动形式重复性也较弱。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特色表演一般都会让游客参与进来,有极高的参与性,满族了游客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000001)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恩施旅游资源调查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 组员:陈世淦200805170062 王佩200805169020 许平200814118004 饶巍200805169070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外出旅游。近年来,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之后,我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正在受到重视,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正在形成结合。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至十二(今年阳历是8月21日),在神奇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都会举行为期七天的土家情人节——女儿会。今年,我很荣幸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开幕仪式,场面非常壮观。 参加开幕仪式的不仅有恩施本土的小伙子姑娘们,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由此可见,恩施的旅游已经在逐步和民俗文化结合,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恩施州旅游资源发展概况 恩施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东连荆楚,西通巴蜀,南极潇湘,北靠神农架,素有川鄂咽喉、荆楚屏翰之称。境内武陵山、荆山、巫山和大巴山都属历史上燕山运动造成的褶皱,

又分别被长江、清江、酉水、娄水等众多河流切割冲刷,汰洗成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奇峰耸峙,峡谷纵横,洞穴密布,形成了许多神秘奇异、粗犷秀丽的自然景观,加之独特的丹霞地貌,第四季冰山运动孑遗的原始珍稀植物群落点缀其间,更使恩施山青水秀,有如画屏,是休闲度假和山水观光的最佳去处。 恩施州有着悠远的文明历史,古老的巴文化、中世纪的土司文化、近现代的革命文化、抗战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首府恩施是湖北省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如今被评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巫山人”、“建始直立人”与“长阳人”的被发现和命名,确立了峡江和清江流域的人类起源地地位。巴东雷家坪、官渡口、楠木园、沿渡河、清江香炉石等遗址的发掘也向世人展现了长江及清江流域早期人类活动的图景,证实了该区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廪君举族西迁,射杀盐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国的传说,妹嬉女儿行、丈夫心,与伊尹“比而亡夏”的氏族复仇故事,巴曼子背信守义、割头以谢楚王的爱国豪情构成了恩施州各族人民的文化品格和民族心性,向五子、田彦伊、田世爵、陈连升等一大批民族英雄,邓玉麟、周念民、黄大鹏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则是恩施州各族人民的脊骨和灵魂。 恩施有沿袭古代巫傩文化、图腾文化、军旅文化习俗的傩戏、过社、茅古斯、摆手舞、撒尔嗬;有自成体系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有与生境息息相关的山歌、田歌、赶战歌、排歌、情歌;有风情独特的跳丧、哭嫁、女儿会、牛王节等。这些古老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州开展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的最大卖点。 总之,恩施州的旅游资源禀赋高、资源类别全、资源卖点好,随着“铁公机”重大交通设施的改善,很多待字闺中的神奇景观和民俗文化将招引更多中外游客的探访和关注。二、恩施州县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 项目选址:****县境内仙华山南麓 功能定位:集特色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健身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文化度假村。 项目投资总额:21063万元 项目投资单位:***市**酒店有限公司 投资单位概况:***市**酒店有限公司于2001年10月设立,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公司地处**市稠城宾王路201号,毗邻宾王客运中心、火车站及长途汽车站,随着福田市场的兴建,公司处于义乌整个商贸区的中心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司坚持以酒店经营为主营业务,稳步拓展其他业务,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家实力雄厚、资金充裕的有限责任公司,具备了丰富的酒店经营管理经验并拥有营销策划、企业管理、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下辖的银龙酒店是一家三星级标准的涉外酒店,自开业以来,经营上经过逐步调整,2001年平均住房率达94%以上,2001年平均住房率达100%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二、建设内容

以**县仙华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项目为研究对象,着重就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实施必要性、项目市场发展前景、项目建设条件、仙华民俗园项目总体方案及建设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内容等进行研究。 三、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浙江省旅游业总体发展战略需要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快产业调整的任务和实施要点中,对旅游业的要求是: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线路,加强旅游精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促销,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假日旅游、商务旅游和海洋旅游。此外,在浙江省制定的《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将国民经济产业比重结构由“二三一”顺序向“三二一”转化,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第三产业体系的目标,并确定了十大重点发展行业,“旅游会展业”名列其中。 本项目规划的民俗风情园、度假村、水上乐园、会议中心等旅游产品符合上述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因而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开发项目。 (2)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浦江县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关于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宣传处2007-9-28 9:48:27共被点击3103 次 根据市政协三届十四次主席会议研究确定的重点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在张正煜、王云友副主席带领下,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赴县(市、区)实地走访、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调研组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认 真的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台州东濒大海,三面环山,兼得山海之利,并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台州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作为中华民俗的一部分,它既与全国各地的风俗基本同一,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生产经贸、工艺产品、信仰祭祀和文体技艺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比较突出地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传统工艺琳琅满目。历代以来,台州的传统工艺以新颖的创新设计,不拘一格的巧妙用材,精致细腻的工艺手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以及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之林,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涌现了“一绣三雕”(刺绣、木雕、石雕、玻雕)、干漆夹苎造像、翻簧竹雕、草麻编制品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品,是“中国工艺品之都”(黄岩)、“中国节日灯之乡”(黄岩宁溪)、“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仙居)、“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临海)。根据2006年底我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结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260

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pdf

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 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更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下了许许多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文化符号让景观变得更加人文化、历史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欣赏、研究它们。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就是要把民俗文化融入进去。同时文化与旅游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借助旅游得以传承和传播,旅游本身就是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当今世界软实力—文化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文化不仅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它赋予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更加人文化、历史化色彩,感染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们,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外来旅游者去认同它们的思想、理念、文化。 2潍坊特色民俗文化 2.1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潍坊市A级景区发展到65家,居山东省第一,而杨家埠是潍坊特色民俗文化聚集地,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代表。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容丰富,设有多个场馆,包括风筝博物馆、年画博物馆、文物馆、民俗馆、嫦娥奔月台及杨家埠明清时期古村落等等。进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旅游者可以感受到杨家埠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和历史气息。 2.2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其蕴含吉祥、祝福之意,在民间广泛传播,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山东文化保护中心曾采用建设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然而年画本身所带有的实践性、动手性的特点,仅仅参观无法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 2.3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是风筝的起源地,国际风筝节就设立在潍坊,建立了潍坊风筝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风筝爱好者。博物馆中陈列了古今中外风筝的精品和关于风筝的资料,博物馆设有历史文化展、潍坊风筝精品展、世界精品风筝展、中国精品风筝展、潍坊国际风筝展等大厅。从风筝的结构、取材、风格等能够了解潍坊的民族风情和历史,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潍坊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即对所开发的旅游项目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优势主要有,首先潍坊的民俗文化悠久醇厚,这是潍坊旅游开发的根基,只有充分利用这一点才能让潍坊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才能找到突破口。其次潍坊具有诸多民俗文化景区,可以利用这些景区形成旅游链,让国内外的旅游者可以更多的一次性欣赏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历史遗产。最后是潍坊的地理位置,潍坊地理位置优越,方便游客达到,同时依山傍海可以获得独特的天然优势。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劣势主要有民俗文化继承人缺乏,很多民间艺术由于无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进而被淘汰,而民间艺术者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转业,这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机遇是其国家、国际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大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潍坊民俗文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但同时又充满着挑战,因为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格局,如何将其特色发扬出去,受到认可是旅游工作者和文化保护者们共同遇到的难题。 4结语 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就是要把民俗文化融入进去。潍坊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诸多的名胜古迹代表性的有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及潍坊风筝博物馆等。本文对潍坊民俗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更好地发展潍坊文化旅游产业。总之,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需要旅游产业,依托旅游产业可以让民俗文化得以壮大和发扬,同时旅游产业需要以文化为内涵,只有赋予旅游产业以文化气息,才能获得长足、持久的发展。 作者:张月婷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潘贵渝,张荣,方新芬,杨泳江.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比翼双飞———浅论黔西南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176~179. [2]郑小艺.潍坊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刘君怡.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为例[J].世纪桥,2016,02:93~94. [4]张兵博.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民俗传统文化传承关系的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19:28,11.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学院:人文学院 系别:15级旅游管理系 :贺阳 学号: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2.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 2.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3.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整体评估 3.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3.2对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4.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措施参考文献

摘要:我的家乡在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开发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民俗”是“民间习俗”的简称,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禀赋较高,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由于区域特点的差异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有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 1.2.1蒙古族文化是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 鄂尔多斯是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为多数的地区。鄂尔多斯蒙古族原是成吉思汗宫廷的守护者,后来成为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守护和祭祀者。他们世代传承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又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鄂尔

浅论中国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推荐下载

浅论中国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其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 的文化内涵。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饮食民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饮食民俗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 饮食民俗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政治形势、文化交流、宗教信仰诸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从礼仪等社会需要出发,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包括使用各 种主食和副食的习惯;节日食俗,即在不同的节日将人们往往用不同的食品;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同时把祭

品当作人神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 佑;待客食俗,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招待客人热情礼貌,待客 食品往往优于日常食品,如蒙古人家通常以烤全羊待贵客;特殊 食俗,即各民俗在食品方面常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常常与 他们的生产条件、自然环境、组织形式有关,如侗族人喜食腌制 的生肉等;快速食俗:指吃快餐等。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 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民俗也成了重要 的旅游资源。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 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 东北人爱吃肥 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 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 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 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 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 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 ,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

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 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 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起步而已。当然民俗文化游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象深圳开发了中国民俗文化村,他们从基层机构到每个村寨的头头,都是名副其实的民俗专家,表演者和操作者大都是原汁原味。山西晋中旅游也搞得不错,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了解晋商发展的轨迹,最近电影《白银帝国》的上映想必也会对晋中旅游起到推动作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 以青岛为例: 一青岛自身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根”,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文化做基础,旅游将只是一种泡沫经济,虽然短期内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最终只会给后人留下一个躯壳,一份没有内容的寄望。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至关重要。 2、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找出处理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之间矛盾的方法,为其他地区旅游开发及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依据。同时让游客和目的地居民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二)交通状况 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

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北京民俗旅游文化SWOT分析

北京旅行社发展民俗文化的SWOT分析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对民俗旅游资源本身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名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们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具有地域性、神秘性以及参与性的特点。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积淀政治文化中心等原因,北京的民俗文化旅游正在升温,因此,需要对北京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下是对北京旅行社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一、北京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况 古老的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是我们世代赖以生存、辛勤培育的家园。北京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精神,众多的文物古迹、美丽的风景名胜、多彩的古老民居以及神奇的掌故传说,使北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二字已越来越多地深入人心。“和谐”之意在“和”字,并由此衍生出包容、和平、安定.太平、美好、和衷共济等含义。而“和”的文化理念正是北京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纵观北京的人文、历史、地理、民俗等,无不体现着“和”的深刻内涵。 走进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她呈现出古老和现代相互交融的胜景。 二、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气候资源优势: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东距渤海150公里。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北京是交通要道,北进蒙古,东进东北南进华北。要塞分别是居庸关,山海关,卢沟桥。从军事上讲这是个绝佳的地理位置。北京自然条件很好,地质结构稳定。最重要的是位于全中国的中央位置(大约)有利于统治。 城市环境资源优势:北京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古迹不胜枚举,有远近闻名的长城、故宫、颐和园、北海、十三陵、圆明园等,又有保存良好有山有水自然风光秀丽的香山、植物园、雾灵山等,同时还是历代首都,资源丰富,拥有各大博物馆和剧院。 交通优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所以政府从古至今都很重视首都附近道路的修缮,早在隋唐时期北京就已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交通要道,今天北京的交通更是异常的发达。 三、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民俗文化旅游内涵不深:把中心过分放在风景的游览上,虽然突出了北京著名的景点,但是景点本身没有对民俗内容进行足够的资源开发,旅游仅停留在观光的层面,不能让游客更深层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 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任命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现状,各地推出了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海岛旅游以及民俗旅游等吸引旅游的兴趣。同时游客对于旅游类型与旅游产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只有对北京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合理的深层次开发,才能在竞争日益激励的旅游市场立足。 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待于提高:这需要完善旅游服务接待体系,提高导游的素质,提高旅行社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但是,有少部分旅行社未建立合法、公开的导游报酬机制,致使导游人员私拿回扣,造成恶劣影响,不仅影响北京旅游业的声誉,且不利于北京市民旅游的市场

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

第八章审美文化特质与旅游发展模式的重构 —漓江流域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观光旅游是旅游的精粹。和漓江旅游开发的成功,得益于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美景,而旅游的丰厚审美文化底蕴的深度激扬,有赖于突破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 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旅游人数较多,而游客逗留时间不长,旅游综合效益欠佳。对于国外的旅游者来说,来了一趟,领略了漓江两岸秀丽的风光,心灵得到一次自然美的熏,固然印象深刻,终身难忘。但是,当今旅游发展向立体化方向转化,自然风光仅仅是旅游的一个方面,游客还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需要加深对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这样的旅游才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旅游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热点层出不穷,后来居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旅游实际上已经面临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在这种国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深入调查桂北地区特别是漓江流域潜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全面省思旅游模式转型的各种途径,充分发挥桂北审美文化资源在新世纪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向紧迫的任务。 一、人文资源价值的重估 旅游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旅游必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在容和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国际上出现的会议旅游、工商业务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大量增加,说明旅游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不论旅游形式和容如何变化,不外乎是有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两大类活动。而从当前国外旅游演化的总体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中日益

重视和强调精神活动的一面。其容基本上包括两方面即求知和审美。在旅游当中,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风景名胜的感观享受,而且还希望学习到新东西,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增长自己的见识。当观赏自然风光时,人们想了解地形地貌的成因,关于此地的优美传说、其风景的独到之处等等。当游览历史古迹时,人们便很想知道有关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典故等。单纯的游山玩水让游客感到索然无味,倒是种种地理、历史、人文的知识让景物变得生动感人,引起游客的兴致。 书磊先生认为,现代团队旅游存在许多弊端,本以为旅游是一种解放,一种自由,其实恰恰相反,旅游变成了准军事化的行动,一杆小旗,一只小喇叭,引导你排队走路,按严格的时间表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你可以“旅游”过一个城市而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旅游的目的是旅游者“到此一游”的愚蠢目的和旅游开发公司的聪明目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而深层次的旅游,应该让人了解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水质,陌生的树木,口音方言,土壤庄稼,地名人姓,在旅游中体验到地理之乐。每到一个村镇,看一看村街、院落与水井,问一问村中户族的来历,搜罗一些地方志的资料,晚上细读到深夜,同白天所见所闻相互对照发明,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将欣赏鸟兽草木的闲暇与关注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志结合起来,地理的概念就圆满了,旅游者会觉得心明眼亮,恬恰无比。[1] 旅行游览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进行的。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种寻找美、发现美的活动。从物质方面得到的主要是感官或生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从精神方面获得的则是心理上、意识上的美的感受。随着审美意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