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五单元)

《苏州园林》导学案(一)

一、导入:

俗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二、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

..()()池沼

..()()邱壑.()模.()样

重峦叠嶂.()相间.()嶙峋

..()()

庸.()俗镂.()空蔷薇

..()()

2、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因地制宜:。

斟酌:。重峦叠嶂:。

四、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与资料介绍:

1、作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2、苏州园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怡园网师园留园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看屏幕上显示的苏州园林的图片。

2、自主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3、小组内交流初读感受。

提示:文章从______的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三>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以小组为单位,理清全文思路,理清结构层次。然后班内交流。

2、同桌互助找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集体交流。

五、达标测试:

1、叶圣陶,名_____,江苏_____人,___家、_____家、______家和_______家。作品主要有散文集《________》,童话《_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

2、本文的结构顺序是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导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二、初露头角:

1、以前我们学过说明文,知道说明文中要用到说明方法,请思考说明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简要说明。(自主抢答)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同桌互助,小组讨论,再班内交流)

三、大展身手:

1、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请针对多媒体屏幕显示的语句进行体会)

2、自己朗读句子进行体会,并自我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请同学们自己找另外的句子进行体会。

4、集体归纳总结。

四、课内小结:请同学们自己谈谈今天的收获。

五、达标测试: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别()()心自出心()俯()生()

因地()()珠()宝()高低屈()

2、指出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是美术画。()

(2)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4)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都市精灵》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栖.()息嬉.()戏啄.()木鸟黄鹂.()

荒诞.()一抿.()翅膀大围剿.()退避三舍.()

古树参.天()人参.()参.差()

2、解释词语:

居高临下肆无忌惮

旁若无人检阅

三、整体感知:

1、补充:随笔,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问题:“精灵”原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你读了之后对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为什么?

3、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

四、探究创新

①都市动物减少乃至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②本文最后一句话“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是什么意思?

③请你谈谈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可爱的动物?

五、再读课文,体味语言。

文章不仅联想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强,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具特色。请你快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最富表现力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先自主思考,再同桌互助,后班内交流)

六、课内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硕.()大栖.()息老鸹.()鹈.()鹕.()

围剿.()肆.()无忌惮.()觅.()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大白天都蹲在城里无所事事,而且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

(2)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3)(乌鸦)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

3、作者以“都市精灵”为题,提出了什么问题?

《幽径悲剧》导学案<一>

一、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教学重点难点)

3、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小组为单位)

2、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个别回答)

三、初读感知课文

(一)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回顾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若不能回答,姑且存而疑之。)

3、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根据一些过渡句,把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幽径美景。第二部分:写古藤萝之美。第三部分:写藤萝的悲剧。四、精读品析

<一>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1、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试读出来。

男、女生竞赛朗读(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是否有些浪费笔墨?因为至此文章的主角——古藤萝还没出场,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思考讨论)

<二>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文章中这一颗古藤萝在作者的心中最后似乎已幻化成什么?那我们在研读这一部分时不妨也暂且把古藤萝当作一个这样的主角——神话传说中美丽的女子,经过层层铺垫之后,我们的女主角终于登场了,试想象一下这个传说中的美女拥有怎样的容貌、气质,性情?怎样的举止、声音呢?(注意想象不能游离课文情境)

五、课内堂堂清测试:

1、同桌听写生字词。

2、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幽径哪些美景?

《幽径悲剧》导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分析剩余部分课文。

2、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重点)

二、检查预习:

请交流你所知道的“十年浩劫”历史,认识“十年浩劫”,揣摩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的思想感情。

1、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

三、学习过程:

1、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触认识呢?请阅读第10段把作者的认识感触划出来。

2、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作为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一位令世人钦佩、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悲愤、惆怅、安慰仅仅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悲叹个人身世不幸吗?

3、研读第三部分: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

思考:“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悲剧”的序幕,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

(1)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2)阅读12段后思考

美好人或事物遭到杀戮会让人震惊恐怖,更会悲叹、同情他们的命运,这本是人之常情,作者为什么要说:“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难道关注小花草、小动物,为它们的不幸流泪、叹气就是没出息,就是渺小的吗?

(3)伟人固然让人钦佩、敬仰,为常人所不可企及,但他们不是圣贤,也会有缺点,也会犯错误,本文这里是针对伟人的哪一缺点而言?对此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思考讨论)

(4)阅读13——14段感受作者的博爱之心

面对传说中的美丽天使被毁灭的惨状,作者当然会感到震惊、恐怖、悲哀,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悲哀至极……”。

“14段,表现了美丽的天使被无情的杀害之后,她内心悲叹、怨恨、愤怒、控诉、谴责。作者正是要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全班齐读,试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5)阅读15段感受强烈的悲剧色彩,反思悲剧原因。

(6)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

《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

一、导入:

1、请问大家,你们家的阳台是封着的吗?

2、为什么要封着呢?也就是说阳台封着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3、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封了阳台后会失去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到《明天不封阳台》中去找答案。

二、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线索。

2、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3、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道理。

三、走进文本:

1、阅读形式:默读

设问1:文中的“我”一开始就决定不封阳台吗?

设问2:在决定明天要封阳台后,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议论?

2、第3节:一只受伤且怀有“身孕”的鸽子落在阳台上。

设问3:在我对明天是否封阳台不能确定时,我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议论?

设问4:我决定不封阳台是为了什么?

四、走出文本:

文中鸽子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它一定飞过五湖四海、见过不少世面吗?(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再同桌互助,最后小组合作交流)

五、当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倏.()然喧嚣.()悖.()论温馨.()龟.()裂

2、解释词语:

倏然:喧嚣:

温馨:龟裂: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一、导学前测:

关于海瑞这个人物,你知道多少?在你的心目中他是怎样一个形象?说给同位听。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理解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3、翻译并能背诵全文,记住重要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

三、互动导学:

1、你了解本文作者吗?把你知道的写在下面。

2、通读全文,结合注释翻译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3、文章共有两个段落,请你概括每段的内容。

4、认真思考一下,第1段与第2段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5、写出表明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的句子。

6、第2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哪是正面论证?哪是反面论证?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潴()相度()胼胝()亲给钱粮()

咨询()好逸恶劳()泥于掌故

8、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吗?

(1)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

(2)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3)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9、辨别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泥于掌故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青出于蓝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欲辱之,何以也

10、用“/”注明下面句子的句读,每句话只能有两次停顿。

盖地有高低(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四、当堂检测:

1、填空:本文选自。作者,字,号,代人,工诗,善。著

有、等。本文的体裁是,论点是用来做论据,主要用

了和的论证方法。

2、参照示例写出成语,要求加点字意思相同。

示例:泥于掌故泥古不化

(1)非相度不得其情()(2)非咨询不穷其故

()

(3)未尝横索一钱()(4)远嫌而避怨

()

3、应用创新:

写出一个与画线句子句式相同,语境连贯的句子: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读,读出了

它。

自由选出一具体物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

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4、课外拓展: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尧时治水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愈济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1)解释各词中“道”的含义:

头头是道:羊肠小道:道听涂说:

尊师重道:道不拾遗:一语道破:(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

洪水横流五谷不登烈山泽而焚之

敷治

(3)翻译下列句子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4)概括地说说大禹治水的特点。

(二)以邻为壑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愈于禹水之道也是故谓之洚水

翻译下列句子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从治水的方法和效果上看,大禹和白圭有什么不同?

(4)从这篇短文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学后反思:

学了本文后,你的收获是?疑惑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