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新发展

区域规划新发展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区域规划目的是为了搞好工业的合

理布局,落实国民经济的长远计划,使城市规划有充分的依据。80年代,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性、跨省区和地区性的规划工作,如完成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完成了

攀西六盘水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金沙江下游地区等跨省区区域规划工作;在京津唐地区、吉林省松花湖地区、湖北省宜昌地区、浙江省宁波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安徽省皖北地区、福建省湄州湾地区等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自1992年起,我国计划

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以经济的自然联系和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主导的、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工作开始起步,跨省区的区域经济逐步发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在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全球

化和新经济背景下,区域规划又涌现出一些新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例如在协调不同利益集团时倡导的管治理念,以及在全球经济整合背景下区域规划中涌现出的新区域主义

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

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

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

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

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

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

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

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

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

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清,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和重点不够明晰,有的重在提供城市的宏观战略,有的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框架,有的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的则侧重各城镇之间的关系。

四、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以立法为突破,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在今后我国区域规划的改革中,首要任务不是编制规划,而是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与现有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确立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确保区域规划的实施,发挥其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意义。

以城镇密集区、城镇群、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各部门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为基础,建构区域规划体系

在我国,区域规划被分割成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体制上实行的是多重管理。我国目前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综合性规划,在其编制目的、内容和管理上,最接近于区域规划。因此,依托城镇密集区规划、

城镇群规划以及都市圈规划,充分吸纳各行业和部门规划的成果并进行提升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由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成的区域规划体系。

规划理念的创新

1.比较与竞争

在传统规划中比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

发展中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更加关注竞争优势。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人的因素。而以往在分析比较优势时多侧重于静态的物质资源,对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往往分析不够。

2.弹性和刚性

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区域规划多属指

令性,刚性的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都是刚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区域内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但是,

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不理性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也必须对区域内严格划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刚性的约束。同时,可以确定有选择的引导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这两种区域可留有程度不同的有较多回旋余地的弹性发展空间。

3.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

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同时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综合协调涉及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家利益、地方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会涉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此外,不少区域规划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充分地与利益冲突各方进行协调商议,由此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

中困难重重,得不到充分的实施。

4.沟通与管治要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

指导地区开发建设的行动纲领,必须重视公共参与。在规划的过程中,应广泛吸取代表各种R6北方经济·2008年第2期利益的政

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寻求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新的区域规划要求由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之间进行磨合、平衡,转向双向互求互动、协商型规划。在西方国家被称为“非正式规划”,即利用咨询、讨论、谈判、交流、参与等措施,在正式的规划途径之外,开辟出一种不完全是官方意见交流和协商行动的渠道,通过制定公平准则,建立公开的规划体系,广泛吸收各种利益集团参与规划的全过程。这种重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协调方法和途径也被称为“管治”。这一点对于我国传统区域规划编制思维的

改造是有重要意义的,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意味着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但却是使区域规划从图纸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这种协商

型规划可以处理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开拓、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的需求、开敞空间的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等问题。

5.虚调控和实调控

传统区域规划的效果低下而难以对区

域发展起到真正调控和引导作用。区域规划是一种以空间资源的分配为主要调控手段

的地域空间规划,即制定“空间准入”法则,实施“空间管制”,是实现区域规划由虚调控型规划向实调控型规划的关键砝码。

6.目标和过程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区域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因此,怎样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为

可实施的“行动过程”,关系到区域规划实施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对实施步骤、实施措施的研究,而这正是我们以前忽略的问题。“空间管制”是一种实现由目标过程的措施,而通过区域建设资金的分配或政策倾斜、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等,也是实施区域规划的重要手段,这在市场经济环境

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区域规划新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最新版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介绍 现代农业园区是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兴起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是 指通过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型区域。现代农业园区具有资源优化、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等特点,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规划原则 1.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应以当地特产、优势产业为核心,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 优势,注重产业链整合,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集聚效应。 2.生态环保:园区应充分发挥资源综合效应,基于《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 规划》,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注重循环经济,聚焦生态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城乡融合:园区应发挥地理优势和城乡互补效应,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 新型农业生产型区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科技创新:园区应依托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现代 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与知识经济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规划内容 1.空间布局:园区在空间上采取“一区一中心,多点联动”的布局。以农业生产 和产业为核心,以配套设施和服务为基础,形成分工协作、互补联动、资源共享的空间发展格局。 2.土地利用:园区在土地使用上应以“高效利用”为前提,坚持“节约集约、保护好、利用好”的原则。通过加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和提高土地利用 率等措施,实现高产、高效和高质的农业生产。 3.基础设施:园区应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气、互联网等。同时也要注重园区内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4.产业发展:园区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为核心,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化,对于 中小企业可引导其依托骨干企业发展,打造产业链升级优化的生态圈。 5.生态环保:园区应建设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公共绿地,绿化 覆盖率达到70%及以上。同时,加强废弃物处理,构建全流程生态循环系统。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创新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创新 摘要: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要以我国国土空间实际情况为规划依据,以 国家发展规划作为行动指导,结合区域要求和专项需求,制定出功能清晰,边界 明确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的创新,加快实现新时代国土 空间的科学规划管理。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问题;“多规合一” 1引言 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对我国的国 土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不同地区的发展,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区 域发展格局。基于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 学利用丰富的空间规划资源和数据,以及近几年的地理国情普查结果和监测方法,对国土空间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同时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然后按照具体的 功能区域划分,构建覆盖全国地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功能清晰的空间规 划体系,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进行创新。 2现行空间规划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的现状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2.1规划的扩张难以为继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预期,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这一发展的状 况就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土地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空间资 源空错配结构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这对国土空间规划整合的发展会产生诸多不 利影响。加上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就会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质量控制产生 不良影响。

2.2整体发展不均衡,层次不清晰 除了对于土地的利用规划是整体性规划,由国家统筹管理以外,其他规划都有着上下级之分,而且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力度比较弱,指导性也不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比如说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城镇规划体系对于下级,即城市(镇)的规划的约束性就不高,而且城市(镇)的规划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约束程度也不高,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于下一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约束性和指导性都较弱。这就使得很多基层地区,就是这些下级规划地区,不能完全按照上级规划策略进行,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规划。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省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很高,具体的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工作要求十分详细,但到了地方上,很少有企业或地方政府按照这个规划开展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3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不同领域专家作用,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 公共政策导向的规划是国际空间规划的主要趋势,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无论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充分发挥不同领域专家作用,还是完成编制成果,须全文公布规划草案,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为了更好发挥人大参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监督的作用,强化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环节。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强调了上报省级和国务院审批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前需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要求。充分发挥不同领域专家作用,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扎实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 2.4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实施机制有待完善 就当前来看,我国的空间规划类型一般都是编制、实施和监督的三位一体结构,而没有科学和民主的制约机制和决策机制,也没有公众参与机制,公民的参与度不足。还有一点就是规划的实施途径和手段比较单一,对于政府的行政权力的依赖程度较深,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空间规划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规划体系的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相关的法制化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对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区域规划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将讨论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新发展 1. 区域一体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一体化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我国区域规划在新时期将更加注重实现不同地区的协作和互动,加强产业分工和资源共享,推动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 2. 产业集聚与创新驱动 在新时期,我国经济将加速从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区域规划将更加注重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通过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基地,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城乡融合发展 在新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规划将更加注重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平衡。 新问题 1.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区域规划需要统筹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一些地区相对发展滞后。区域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协调各地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城市土地使用问题等。区域规划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应对新问题的措施 1. 制定科学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是应对新问题的关键。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规划能力建设,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 推动创新发展 创新是应对新问题的重要途径。区域规划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加强社会调控 应对新问题需要加强社会调控和公共服务。区域规划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 结论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新问题。将区域一体化、产业集聚与创新驱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发展方向,应对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通过科学规划、推动创新发展和加强社会调控等措施,能够有效应对新问题,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地区和区域的区别:地区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是泛指。 2.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 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2)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第二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1.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分工全球化 (2)区域间竞争和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主体 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的区域资源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信息资源)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分析的概念: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2)区域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诊断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因此而获得绝对地租)、区域性(因此而获得级差地租)、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绝对地租:无论租种任何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所有权。 级差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质量优劣的差别。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 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合肥庐阳区北部规划方案

合肥庐阳区北部规划方案 简介 合肥市庐阳区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合肥市行政区的一个区。庐阳区北部规划方 案是对庐阳区北部地区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旨在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概况 庐阳区北部规划范围包括龙腾、吴山、白马、井村、芜湖路等街道。该区域位 于庐阳区的北部,总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目前,该区域存在一些问题,如道路 拥堵、城市功能不完善、生态环境压力等。 发展目标 庐阳区北部规划方案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交通运输网络,缓 解交通拥堵:规划新的道路网,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提高交通流通效率。 2. 完善 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区域发展水平:建设高品质的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区,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3.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和 修复,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 壮大新兴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 规划内容 庐阳区北部规划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交通规划1. 新建道路网:规划新的主干道和支线道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 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增 加公共汽车线路,建设轨道交通,提高交通出行便利度。 3. 建设智能交通系统: 引入智能交通技术和设施,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水平。 城市功能布局 1.商业区建设:规划新的商业中心,吸引知名商业品牌进驻,提升商业 发展水平。 2.办公区建设:规划新的办公楼群,提供高品质的办公场所,促进产业 发展。 3.居住区建设:建设多样化的居住区,提供不同层次的居住环境,满足 市民需求。 生态环境保护 1.建设城市公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休闲娱 乐空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长三角地区包 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区域规划和建设方案。 一、背景介绍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 力资源。然而,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区域规划的重要性 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在长 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区域规划,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同时,区域规划还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推动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区域规划的原则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各省份之间应加强协调和 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2.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减 少对环境的破坏。 3.科学规划原则:要依据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 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建设方案的内容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资源的 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城 市的品质和环境。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4.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是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五、建设方案的实施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建设方案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建设方案的领导和管理,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建设方案的实施,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六、总结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进行有效的区域规划 和建设方案。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可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

郑州经开区新规划方案-更新版

郑州经开区新规划方案 前言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河南省政府斥资数十亿元设立的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经 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为了进一步提高经开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一份新的规划方案。本文将对该规划方案进行介绍和分析。 规划内容 基本情况 根据规划方案,新的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占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辖 区内将建设工业、商业、住宅、文化、教育等各类设施。特别是在产业布局方面,将重点围绕着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来进行,尤其是将打造成为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形成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核心。 产业定位 1.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2.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领域。 3.环保节能产业: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将被列为郑州经开区的主导产业。在这个领域中,经开区 计划引入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和高端人才,建设创新创业园、产业研发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以岗位繁荣、人才集聚、高端创新为特点的现代科技园区。 市场定位 新的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承担起“引进优质资源、服务河南产业升级、服务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使命,积极引进世界一流企业、大型科技平台和高端创新型 产业载体,依托郑州的交通便利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向周边地区和国内外推销品牌,发挥区位、产业和政策“三种优势”,拓展市场空间和产业链条。 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新的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了一大批 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

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分析

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也成为了各大城市管理 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而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新趋势也随之应运而生。本文将分析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新趋势,以期为城市规划者们 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方面。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是保证城市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和环 境等方面都具有可持续性。在城市规划中,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 价值是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 可持续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节能减排,建设可再生能源 设施,促进城市农业和园艺等减少城市人口对农业资源的依赖, 以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这些都是城市规划者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人性化设计 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另一个新趋势是人性化设计。建设人性化城 市的目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人性化设计的重点在于从居民、游客和 商业人员的角度出发,设计更加便捷、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例如,在公共交通方面,现代化城市规划倡导建设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的公共交通设施,例如地铁、公交车等,将人性化看作是公共交通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人性化设计意味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创造更加适合人们居住和游览的城市环境。 三、数字化城市规划 数字化城市规划是应用新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种新趋势。数字化城市规划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3D技术来模拟和可视化城市规划方案,从而更好地评估和优化城市规划方案的影响。 数字化城市规划的优点在于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规划的结果,同时更容易识别和纠正潜在的问题。数字化城市规划可以降低规划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有助于提高规划质量。 四、城市多功能化 城市多功能化是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另一个新趋势。多功能城市的目的是在城市空间中结合多种功能,例如住宅、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等,从而创造更加高效、便捷和多样的城市环境。 城市多功能化的实现需要在城市规划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将商业场所和娱乐场所集中在一起,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便

海口江东新区规划

海口江东新区规划 海口江东新区位于海口市中南部,是海口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城市新的增长极。为了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江东新区的发展,下面就江东新区规划进行介绍。 海口江东新区的总规划面积为114.42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以“两区两带”为基本构架,即江东区和滨江区,旅游度假区和现代产业区。其中,江东区和滨江区为江东新区的两个主要功能区,旅游度假区和现代产业区为两个辅助功能区。 江东区规划面积为54.79平方公里,以生态宜居为核心理念, 建设有高品质的住宅区、商务中心、文化娱乐区等,形成宜居宜业的功能单元。滨江区规划面积为30.09平方公里,以滨江 城市为主题,建设有配套齐全的商业区、休闲娱乐区等,形成宜居宜业的功能单元。 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为20.60平方公里,以海滨风情为主题, 建设有沙滩度假区、水上娱乐区等,打造成为城市的旅游胜地。现代产业区规划面积为8.94平方公里,以科技创新为主题, 建设有高科技产业园区、孵化器等,促进新区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 江东新区的整体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新区。在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在产业发展方面,注重创新驱动,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在公共服务方面,注重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医疗、

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江东新区的规划,可以有效地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品质,为海口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规划的实施还需要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方面的工作。只有科学规划和全面实施,才能使江东新区成为集居住、工作、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为海口市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区域规划与区域发展

区域规划与区域发展 区域规划是指在城市、乡村等特定地理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地规 划各种资源和各类建设活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的一项重要任务。区域发展则是基于区域规划的指导,通过有效的政 策措施和项目实施,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的 生活质量。 一、区域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区域规划对于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区域规划可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高 效发展。其次,区域规划可以有效控制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防止资 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再次,区域规划可以提高社会公平和人民生 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最后,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与乡村 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城乡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区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 个要素,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充分了解和 分析区域内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结合国家和地 方的政策导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二、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与原则 区域发展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为实现规划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 施和行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 步的有效途径。

首先,区域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推动产业布局优化 和升级。在区域发展中,应注重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 流动和转移,推动高质量的跨区域协同发展。 其次,区域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引导和推动城市化 进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 共同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再次,区域发展可以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通过加强区域内的科技 创新和产业链融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的 升级和转型。 最后,区域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确保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规划为区 域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依据,而区域发展反过来又为区域规划的实施和 调整提供了反馈和支撑。 首先,区域规划需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科学制定规划目标和路径。区域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同时也要符合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要求,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开封祥符区新规划方案

开封祥符区新规划方案 开封祥符区是河南省开封市的一个重要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进一步优化祥符区的发展布局,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和人居环境,相关部门制定了一项新的规划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开封祥符区新规 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背景 祥符区作为开封市的一个行政区,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祥符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居住环境,相关部门决定制定 新的规划方案。 二、总体目标 1.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吸引更多的高端制造业和服 务业企业入驻,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 2.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区 域的生态品质。 3.优化交通布局:修建新的道路和交通枢纽,缓解交通压力,提高 区域的交通便利性。 4.协调城乡发展:统筹城乡规划,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三、发展重点

1.产业发展 新规划方案将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引进高科技 企业和跨国公司,提升祥符区的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大对本地企业 的扶持力度,鼓励其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2.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水源地、森林和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优化农业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3.交通改善 修建新的道路和交通枢纽,缓解区域交通压力。同时,优化公共交 通服务,提升交通网络覆盖率和方便程度。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新能 源汽车并建设充电桩。 4.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协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旅游。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供 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四、实施措施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和土地扶持等政策,吸引更多 企业进驻祥符区。 2.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强化规划落地的执行力度。

区域发展新趋势

区域发展新趋势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区域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新趋势: 1. 智慧城市的兴起: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网络,将城市各个部分进行连接和管理,提供高效便利的生活环境。智慧城市的兴起将带来更好的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区域一体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开展贸易、投资和科技创新等活动,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区域的竞争力,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 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尤其是对区域发展来说,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区域发展中,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 人口流动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成为常态。人们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不断地迁徙和流动。这种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口流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可能带来社会问题和不平衡发展的隐患。

5. 数字经济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驱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在区域发展中,应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各项产业的互联网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总之,区域发展的新趋势是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合理规划和管理区域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双赢。

区域发展规划的应用与未来展望

区域发展规划的应用与未来展望区域发展规划是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战 略性计划,通常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在 全球化时代,区域发展规划越来越重要,具有指导性、协调性和 可行性等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区域发展规划的应用 和未来展望:一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二是在社会进步和环境 保护中的应用;三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区域发展规划可以 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比如,通过评估各种资源的可持续性,确定一些主导产业,推进 产业升级,改善经济结构。同时,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从 而产生城市中心附近的经济带动效应,并为工业和贸易提供合适 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地区发展规划要考虑市场需求、社会资源和 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建设人口密度适当、良好的市场环境,并 加强城乡区域的经济联动,都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在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保障。人民的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地区发展规 划要具体考虑各方面的利益,符合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例如,

考虑到区域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就业机会,规划要通过优化土地和 资源的利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替代技术的生产商来促进经济增长 和就业,同时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规划等方面的发展,提 高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地区发展规划也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合理安排产业结构、推动清洁能源革命、加强环境监测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壤资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未来,区域发展规划将受到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一些新技 术和全球化趋势已经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方式,导致了产业结 构的大变革和人口分布的变化。最近全球变暖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给自然资源的管理和适应性规划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在面 对未来的发展时,区域发展规划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符合 未来发展要求的创新策略,解决现有问题和变化的挑战。这可能 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设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 发展规划等。 总而言之,区域发展规划具有持续性发展和适应性规划的优势。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区域发展规划需要发扬自己的优势,面向 未来,采取富有创新性的能力和战略规划,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 需求。

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与策略选择

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与策略选择引言: 区域发展规划是指政府根据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制定出一 系列目标和策略,以促进该区域的整体发展。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与策略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探讨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与策略选择,并分析其重要性和挑战。 一、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 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 来说,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目标: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这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吸引投资、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式实现。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均衡性,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地区。 2. 社会目标:提高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这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强社会保障等方式实现。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矛盾激化。 3. 环境目标:保护和改善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这可以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减 少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系统等方式实现。同时,还要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二、区域发展规划的策略选择 区域发展规划的策略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以下是几种常见 的策略选择:

1. 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 的发展。这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同时,还要注重产业的多元化,避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2. 城市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这可以通过修建交通网络、建设公共设施、改善环境卫生等方式实现。同时,还要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资源浪费。 3. 区域合作和协调:加强区域内各地的合作和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 互补。这可以通过推动跨地区的合作项目、建立共享平台、加强政策协调等方式实现。同时,还要注重公平和互利,避免强弱地区的利益冲突和不平衡发展。 三、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它可以促进区域内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效益。其次,它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次,它可以推动区域内的创新和创业,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后,它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提高社会的幸福感。 然而,区域发展规划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制 定统一的规划往往难以适应各个区域的需求。其次,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但政府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往往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再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参与,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 结论: 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与策略选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通过制定明确的目 标和选择合适的策略,可以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并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春新区规划方案-最新版

长春新区规划方案 简介 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省会,也是东北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随 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春市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区。其中,长春新区是一个已经被规划的重要新兴区域。长春新区总面积为483平方公里,涵盖了德惠市、 九台市和农安县三个行政区域。 作为未来城市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长春新区规划方案非常重要。本文将对长 春新区的规划方案进行探讨。 发展定位 长春新区是长春市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也是较为靠近市区的一个新兴经济区。长春新区的发展定位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备、规划科学、良好生态、生活舒适的现代化综合性新区。 总体规划 长春市规划局在出台规划方案时,根据长春新区的地理特点、社会经济情况和 环境条件等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总体规划。 地理位置 长春新区位于长春市南部,东临德惠市,西靠农安县、九台市,距离长春市区 约30公里,距离吉林市约70公里。 区划范围 长春新区编制规划范围包括德惠市、九台市和农安县,总面积为483平方公里。 地理条件 长春新区地理条件优越,区内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 基础设施 规划方案中,长春新区将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区内将建设大都市 路网、两类轨道交通、航空运输设施、高速公路和水运等交通运输设施。同时,新区将建设泊车设施,增加停车位数。

产业布局 长春新区规划方案中,将重点发展智慧城市、先进制造业、医疗服务、现代物 流和旅游产业等。 宜居环境 长春新区规划方案重点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营造优美的自然 环境。同时,规划中还考虑到了人们出行、生活的方便,注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实施路径 规划方案制定以后,制定实施路径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长春市将严格按照规划 方案进行实施,保证规划方案的落地。 组织管理 长春市将建立以市长为领导的市政府规划领导小组,推动长春新区的规划建设 工作。同时,将建立规划专家库,为优化规划方案提供技术保障。 监督考核 长春市将建立长春新区规划建设监督考核机制,实现规划方案的科学实施。 建设资金 规划方案中,长春市提出将新区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市财政投资计划,同时积极 争取国家、省相关基金支持。通过多方资金支持,确保规划方案成功实施。 结语 长春新区规划方案是长春市重点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该规划方案进 行了全面探讨,介绍了长春新区的发展定位、总体规划和实施路径等。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长春新区的建设将会越来越完善,成为一个生态宜居、产业发达的美丽新区。

区域规划中的新理念

区域规划中新理念的引入 区域规划新理念的引入对新一轮的空间布局调控产生巨大影响。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县域规划要体现以下理念: 第一,优化空间结构。要按照县域背景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县域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体竞争能力。 第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要准确分析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按照三类空间的功能特点,引导和约束产业布局,改变以往分散开发、无序布点的弊端,把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二、三产业发展,要按照集中集聚的原则,着眼于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集中布局在城镇空间,促进产城融合。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空间要着重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重点城镇周边发展城郊农业,在生态空间可适度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业。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成镇化。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新型成镇化进程,引导城镇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引导城镇发展方向与县域空间功能分区相适应,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走集约

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四,增强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引导能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增强县域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按照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节点,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公共服务紧密结合,注重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牵引作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布局交通等基础设施。 第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政府规划追求的重要目标。要按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突出地域特色,把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空间。在农产品生产上,要针对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中剧的突出矛盾,把农地的污染治理作为突出任务,加大土壤环境监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第六,完善空间调控政策。按照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严格实行耕地用途管制的要求,针对三类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细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等政策,加强对县域空间的管控能力。

昆明城东最新规划方案

昆明城东最新规划方案 概述 随着昆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面积的扩大,昆明市城东地区的发展也日益重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昆明市政府近日发布了城东地区最新的规划方案。 规划范围 该规划范围包括昆明市东区、盘龙区、呈贡区和安宁市。在这个范围内,将有 多个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 规划目标 该规划的目标是优化区域的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 体目标如下: 1.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2.建设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促进经济发展; 3.优化区域的公共交通,缓解交通压力; 4.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建设效率; 5.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提升购物消费体验; 6.建设多元化的文化娱乐场所,增强区域软实力。 规划措施 该规划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新型社会主义服务业示范区,推动社会服务业向现代化、集约化、 特色化方向迈进; 2.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3.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培育创意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4.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示范区,加快推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 保等领域的发展; 5.建设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区,推动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政府和数字社 会的发展。 预期效果 该规划方案的实施将会带来以下效果: 1.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

2.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提升社会运行效率;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5.提升购物和文化消费体验,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 总结 昆明城东地区最新规划方案,旨在优化区域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该规划方案的实施,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购物和文化消费体验。这将进一步推动昆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1.区域规划是指一定的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含义:①描绘未来一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②行为决策一实现未来目标和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决策。 《专科》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战略部署。 2.主要任务 (1明确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对区域社会、经济、经济等方面作出总体安排。 (3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 (4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三个效益的统一。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一规划的共同特点 1.目的性:明确方向和目标并进行规划的。 2.前瞻性:构想和安排未来。 3.动态性:规划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规划不断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计划跟不上变化”一规划应有弹性。 (二区规划特点

1.综合性一是区域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和多目标的多样性的体现 2.战略性一解决方向问题具有粗线条特征 3.地域性(区域性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工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四基础设施规划(生产性;社会性 (五土地利用规划 (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七区域发展政策 第二节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区域规划的依据 一般所谓区域规划的依据,指的是规划的前提与技术经济条件,也就是地区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因素: 1.地区资源条件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地区自然条件主要指农业生产和其它经济部门所要求的自然条件。 3.地区技术经济条件包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现有基础及其构成、水平和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论文关键词:区域城镇化协调整合管治制度保障新区域主义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要在区域规划编制中创新理念,同时要加强区域规划实施中的制度保障,最后提出了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区域规划目的是为了搞好工业的合理布局,落实国民经济的长远计划,使城市规划有充分的依据。80年代,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性、跨省区和地区性的规划工作,如完成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完成了攀西六盘水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金沙江下游地区等跨省区区域规划工作;在京津唐地区、吉林省松花湖地区、湖北省宜昌地区、浙江省宁波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安徽省皖北地区、福建省湄州湾地区等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自1992年起,我国计划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以经济的自然联系和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主导的、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工作开始起步,跨省区的区域经济逐步发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在进入新世纪后,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区域规划又涌现出一些新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例如在协调不同利益集团时倡导的管治理念,以及在全球经济整合背景下区域规划中涌现出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