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地理(新课标全国卷)带答案高清版

2010地理(新课标全国卷)带答案高清版
2010地理(新课标全国卷)带答案高清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全国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长l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l~3题。

图1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详细步骤】本组题以区域图为背景,综合考查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及影响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着重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和图文材料解析的能力。准确的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前提,正确地解读所获取的信息是解题酌关键,如材料中的“气温骤升”“洪灾”等,本组题的难度轻小且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我国北疆地区雪灾的显性介入。第1题,由经纬网可知,北纬48和东经84~88。之间的区域为阿尔泰山的南麓,属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其西面有缺口向大西洋敞开,产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1.C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详细步骤】第2题,读材料可知,该区域于2010年5月初气温骤升后出现严重的洪灾,说明5月之前降水量较多,气温较低。阿尔泰山区的河流主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只有气温升高,积雪才能融化补给河流。

【答案】2.D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

【答案】3.C

【详细步骤】第3题,2010年5月初气温骤升说明出现了晴朗天气,而造成晴朗天气的天气系统是反气旋,只有C项符合,而A、B、D三项均可能造成阴雨天气。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图2

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

【详细步骤】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就是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年份。人口比值越大,说明该年龄段的人口数越多。从图上看,0~18岁年龄段的人口比值最大.,说明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数最多,当他们进入劳动力人口年龄以后,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当他们进入老年后(65岁及以上),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

【答案】A

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

【详细步骤】出生人口的减少会影响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但是需要一段时间,不是最先受影响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与人口数量无必然联系。而出生人口减少会导致妇女就业数量的增多,因此出生人口减少最先影响劳动力的职业构成。

【答案】B

表1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表1,完成6~8题。

表 1

6.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A.开拓国际市场 B.建立品牌形象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

【详细步骤】第6题,①阶段是产品“走出去”,②阶段是销售“走出去”,主要的发展目标不是建立品牌形象、吸引国外资金、降低生产成本,而是通过产品、销售的“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

【答案】A

7.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

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C.便于产品销售 D.便于原料运输

【详细步骤】该公司在尼日利亚和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是进入了资本“走出去”的

阶段,是为了便于扩大产品的销售。

【答案】C

8.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

A.市场B.资金C.原料D.技术

【详细步骤】研发中心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技术。

【答案】D

图3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 mm增至500 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 mm左右。据此完成9~11题。

图3

【详细步骤】根据经纬线和湖泊、海洋等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地区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中东地区(一部分)。甲地位于沙漠地区以西,远离海洋,还有季节性河流,夏季降水量应在50 mm左右

【答案】

9.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 mm B.150 mm C.200 mm D.250 mm

【详细步骤】死海附近地区再一次出现在了高考的试卷上,也再一次验证高考试题不在乎覆盖面,区域地理不是轮流坐庄,想考哪就考哪,没有概率,一切以能力立意。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再结合降水量,确定该区域应为地中海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带。第1题的关键词是“夏季”,不管甲地是地中海气候还是热带沙漠气候,他夏季的降水量都会很少。这是我找到的以色列某地的气候资料,情况确实如此。

【答案】A

10.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详细步骤】第2题考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量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所以建水库调节径流不如海水淡化有效,何况西亚的海水淡化是卓有成效的,还有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十分先进和普遍。第3题的D选项水到渠成,是很明显的答案。甲地区的湖泊为成水湖,不能用作灌溉水源,发展农业主要的

【答案】B

11.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详细步骤】从上题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甲地区发展农业主要是采取喷灌和滴灌技术,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0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1~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36.(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图5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

36.(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o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oC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详细步骤】:首先考查区域空间定位的能力,只有判断出是我国东北地区,才能清楚各种地彤的分布,而地形是分析雪期、降雪量、侵蚀差异的基础和关键,其次考查地图叠加分析、等值线阅读、区域时比分析等能力,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影响侵蚀强度的因素等,它们全部是主干知识中的枢纽知识。由于东北地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区域,加上考查的知设点又是常见的主干知识,因此本题难度不大。

第(1)题,由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M处位于大兴安岭,N处位于长白山地,两者之间是东北平原。等雪期线中段向北(东北)凸出,表明地势高的山地气温低,雪期长;地势低的平原地区气温高,雪期短。第(2)题,从图上可以读出甲、乙两地雪期的长短,影响雪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甲、乙都位于山地,但是乙地的纬度更高,气温更低。根据

等降雪量线可以看出甲地多于乙地,原因是东北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甲地距海近,

位于长白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多。第(3)题,移响侵蚀程度的因素主要有植被、径流量的大小和流速、土质状况、坡度以及人类活动等。丙地是丘陵,乙地是山地,丙地的地势比乙地低,集水多,加上丘陵地区农业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更容易受到侵蚀。【答案】

(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 -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O℃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O℃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3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图6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8分)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6分)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

【详细步骤】本题除了考查传统的读图.识图能力外,还特剐注重对地理事物评价能力的考查,答案设置灵活·不拘一格,非常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这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

第(1)题,题目要求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因此回答的角度必须立足全国,而图示材料反映的正是全国桑蚕业的发展。读圈可知我国桑蚕业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对图进行描述即可。第(2)题,文字材料中说明了桑蚕业发展的自然备件,对广西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可以描述其优势自然条件。不可忽视的是材料中还有“我国桑蚕养

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这句话,由产业转移的知识我们知道,产业移出地区距移入地区近,可为产业转移提供有利条件。第(3)题,依据发展桑蚕养殖业需要的条件,将贵州和广西进行对比,分析贵州具备的优势条件或不利条件,然后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答案】

(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答案一: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答案二: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41、42、43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1.(10分)旅游地理

图7

分析图7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41.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地处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海滨浴场、海域、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世界遗产、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

交通设施完善(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通达性好。

【详细步骤】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知识层面上主要考查旅游资源

开发条件的评价,考查的角度比较常规,难度较小。

解答该题要分两步走,一是明确旅游资源评价的思路,即从资源状况、交通通达性、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二是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把图中的信息与思路对接。

【答案】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地处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海滨浴场、海域、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世界遗产、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交通设施完善(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通达性好。

42.(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图8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详细步骤】题难度较大,难就难在对图的阅读和信息的提取上,如果只是能够读懂图,而不能有效地解读信息,并且转化为答案。本题的得分会较低。本题除了注重考查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外还综合考查对滑坡的概念、发生条件、危害的考查,虽然只是一个,问题,但考查了几乎有关滑坡的所有知识点。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整体下滑的现象。公路的施工使顺向的岩层失去稳定性,而“岩锚”仅仅是固定了表层的岩层。从图上看,被“岩锚”固定的岩层下方是页岩,但遇到降水或地震,会使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上部的山体顺着倾斜面下滑发生滑坡灾害。

【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

43.(10分)环境保护

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图9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43.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详细步骤】本题注重考查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虽然考查的知识点是比较熟悉的沙尘零,但是迁移到河西走廊合,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回答该题时要特别注意从图文材料中荻取有效的信息。从问题中荻取时间信息——春季,春季降水少,植被没有恢复,加上高低纬度温差大,因此多大风天气,这是形咸沙尘暴的动力因素。从图中获取空间信息,一是多沙漠,植被差,容易起沙,这是形成

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二是位于河西走廊,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更强,这是沙尘器多于其他干旱地区的特殊条件;三是此地区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因此多大风。

【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

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