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偏重道德认知的弊端,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通过寻求新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与小学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与衔接,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倡导体验式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在多

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了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研磨,我深刻领悟: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规则意识则是法治意识的核心。树立社会法治意识,首要是确立社会的规则意识,这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开展丰富生动的规则意识教育。

“课间十分钟”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的第三个主题。教材展示了很多图片,呈现了多种课间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间游戏乐分享”活动:

1.介绍游戏。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玩法,在学生介绍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游戏图片分成三类(安全室内游戏、安全室外游戏、不安全游戏)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由

选择喜欢的游戏,并说出理由。

2.开展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开展分组游戏活动,活动前进行分组,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观察。回到教室后,学生再进行讨论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又找到了哪些小窍门。指导学生进行室内活动,给学生一些时间,试着玩一玩。

3.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中要注意哪些规则?有什么必胜的窍门?通过体验活动,学生渐渐领悟:游戏的时候,要学会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增长生活智慧;要学会选择有益身心的课间游戏,注意自我安全,遵守游戏規则;要做到室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体验和感悟课间游戏的快乐。

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亲自去观察、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发现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活动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学科乐趣,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初步建立规则意识,达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要求,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法治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理性思维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提高他们的人

文素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

《可爱的动物》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个主题。这个主题注重人与身边动物的共在共生意识,注重人与动物友好、和谐相处习惯的养成,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低年级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同情心。他们喜欢观察动物、模仿动物,也喜欢和动物相处。但是,因为尚处于自我中心为主的年龄阶段,在和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时常因为对动物的盲目喜爱,往往以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来对待动物,缺乏站在动物习性的角度去关爱动物的意识。有时因为法律知识匮乏,甚至出现食用、伤害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建立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现场演绎《明明和麻雀》的故事,重点展现小麻雀被抓住又被放了的心情变化。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

1.猜一猜,关在笼中的小麻雀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如果小麻雀没有被放掉,会怎样?

2.说一说,明明那么喜欢麻雀,为什么又把它放掉?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

3.论一论,怎样做才是真喜欢动物?

经过讨论交流,我适当补充:“麻雀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现在猎捕、出售、食用属于违法行为。明明把小麻雀关在笼中的行为,不仅伤害动物朋友,而且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所以我们不应随性喂养小动物,应该学会理性对待动物朋友。”

这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动物被剥夺的自由、被适当的关爱的情感,明白动物需要自由的道理,真正懂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科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科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家庭、班级、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应该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并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

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治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和睦一家亲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不忘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2、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家人共同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道德与法制学科特点

学科综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教学建议等作出了详细阐述。在此,结合优秀课例来体悟这门课程的价值追求,揣摩和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以让更多的老师从中获益,让我们的课堂走向和谐高效。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是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三是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规律 课程标准中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学生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为基础”。一方面指出品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已有的生活逻辑和现实生活,明确了品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辩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所以在教学和学习中应遵循以下规律:(一)注重生活性,使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品德与生活携手并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马路不是游戏场》,教师联系当地交通情况,用一张真实的照片:本校几名学生在一条马路上玩滑板车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闯关结束后,又回到了这张照片:如果你是小交警,你怎样劝告他们,让他们离开这里?这就把学生又带回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进行角色体验。学生在调查、交流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3779317.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艳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1期 摘要:新的时代,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目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谈谈自己的初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近几年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以前,我们的政治课教学重知识,轻能力与品质的培养,上课划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这种做法与政治课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学变成一种形式,学生品质与行为无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教学毫无意义。我们政治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教学这种载体,使他们明白一些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做事、处理问题,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觉得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作为政治课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否则我们有何资格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气要和善、语言要文明,不要说一些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他们可能因为这些话而记恨一辈子。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师,就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应放下身段,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关心他们每一个人,像他们的亲人一样。他们敢于靠近你,敢于与你去交流,说明我们就做得到位了。例如:我认识一位班主任,他有时在别的老师上课时就坐在教室前面,在备课或批改作业,当班长喊上课时,全班同学起立,行礼问好,这位班主任和同学一样起立站好行礼。这种做法比用多少句语言教育学生要有礼貌都管用,他的学生是学校中最讲礼仪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仅要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知识。 今年,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给我感触颇深的是引用了很多的古文,有时自己怕解释错了,要查一查资料,所以觉得自己应不断地学习。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不同,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他们的知识也很新,我们如果不学习,就无法驾驭课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年来,无论是在教育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热词.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将核心素养纳入了课程改革的体系.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成为每一位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做的: 第一要全面把握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核心素养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去落实。 第二由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用信息技术上课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化的条件下在我们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我认为在课件的制作形式上、内容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课件的内容较多、信息量也比较大,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在看电影一样,被动的接受,有限的参与,这也成了一些教师的通病。我认为用课件上课仅仅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思考,尤其是启发性的思考,探究式的思考。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能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能力。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现在的很多班级都有群,我们也可以建设我们的学科群,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资源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有很多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健康生活,如何学会学习,如何承担责任。我们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典型案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完美结合。 由于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比较接近,比较吻合,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教学内容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完美的结合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年道德与法治学科总结

道德与法治学科总结 陈梅 这学期我承担三学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工作中,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教材,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我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培养,按照教材编排的意图,真正地起到了道德与法治的引领作用。 二、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利用我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这一优势,精心组织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自己购买和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课件,使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乐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

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讲解做到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号召学生多在玩中学,做中学;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趣味化。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生在日常行为、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四、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我针对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的特点,经常通过谈心、主题探究等方式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耐心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学困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与他们谈心,从赞美着手,善于发现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合自身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品德提升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实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修身、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要深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发展情况,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1、要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但其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就是立德树人,也就是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而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宗旨和学习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助学生树立法治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水平,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身健康的成长。 2、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拥有适合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水平,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规则理解、理性思维以及责任担当理解。 (1)培养学生的规则理解 本学科教学包含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其中法治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协助学生初步梳理法治理解,帮学生养成规则理解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要

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加相关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水平,进而为培育法治观点、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的教育目标。 由此就能够看出,规则理解是法治理解的核心。 而想要树立和会法制理解首先就需要树立社会的规则理解 (2)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理智处事,能够让学生准确、客观的看待某一事物,并作为出理性的分析,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理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所必须掌握的品格和水平。 老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合理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落细落实。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事例,引导学生对事例实行讨论,分析,促使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水平。另外,通过对详细事例分析,还能够让学生将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理解,并且在理性理解的指点下,实行社会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合水平。 (3)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理解 责任担当理解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标杆之一,能够引导学生们注重社会,注重他人,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理解,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体现了新时期小公民的良好素养。所以,在培养学生责任理解时,老师要积极的强化师生互动过程,促使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同时,老师自身也要准确理解道德认知以及实际情况行动的联合作用,促使学生切实做到知行统一,进而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3、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1)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 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总结

一年级道德与法制学科总结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本人带了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学中把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

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互动,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古来有言“学习先学做人”,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自身的素质上,其次才是他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因此,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培养“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知识、学习状态,情感变化的综合培养过程,它涉及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初中又是学生系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初中的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尊重自己的教师,学习教师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

影响到授课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热情。如果教师自身素质打下,一方面 会从行为上直接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 不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本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欠佳,讲授 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够使 学生信服。长期下去,学生对这门课首 先会产生厌学和抵触的心理,在学习时 不愿积极配合,使学习基本内容都十分 困难,更难以培养核心素养。因此,教 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以身作则,树立好标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时,如果教师对法治知识的掌握不 是非常扎实,授课时就会非常吃力,讲 解不够清晰透彻,关键部分模棱两可, 导致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欠缺,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漏洞给后 续法律方面知识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时甚至出现误导学生,灌输错误概

念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在授课时教育学生爱护公共物品、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结果自己却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苛责父母,随意损坏公共物品,这样的行为会使模仿力极强的中学生“有样学样”,从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教师言行不一,授课内容与平日作为背道而驰,这会使分辨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学生无法判定教师与书本所讲谁对谁错,更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信心。教师是学生茫茫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灯塔和指示灯,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 ?二、采用创新式课堂教学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无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更是天方夜谭,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由这门课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一段一段的文字叙述,道德要求、法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 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 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 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 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 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 的话。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 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 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 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谁是课堂的主人

?众所周之,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面对每班65人的大班额(笔者所在的中学为城镇中学),能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确实需要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选择能不开展活动课,尽量不考虑,而且像我校的这种县级中学,大班额现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xx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偏重道德认知的弊端,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通过寻求新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与小学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与衔接,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倡导体验式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了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研磨,我深刻领悟: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规则意识则是法治意识的核心。树立社会法治意识,首要是确立社会的规则

2019年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说明

道德与法治考试说明(2019)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学科考试要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的相关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坚持有利于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命题依据 考试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为主体,以及兼顾我市初中学生的具体学情,保证命题的科学性。 二、命题原则 1、思想性。坚持思想性为主的基本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宗旨。 2、时代性。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紧密结合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初中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 3、基础性。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本学科重点内容、核心知识,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4、科学性。充分发挥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同时,对今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5、实践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范围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三、考试内容的范围及要求 1.考试内容范围 (1)《道德与法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约占90%。具体内容范围及所占分数权重如下: 七年级上册第二、三、五课,第六、七课第二框,约占5%;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框,第三、四课第二框,第八、九课,约占5%; 八年级上册第一、二课第二框,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第九课,约占10%; 八年级下册第二、四单元,约占10%; 九年级上册,约占55%,九年级下册第二、四课,约占5%。 (2)时事政治:2018年9月—2019年3月国内国际重要事件,约占10%。(具体内容另附) 2.考试内容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明确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明确爱护环境和珍惜资源是正确的生态意识。 明确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和追求公正是公民的良好品质。 明确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是社会个体的优秀品质。 明确社会成员应当具有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 明确我国公民应当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和平、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全球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国家统一。 (2)能力方面 初步掌握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具有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初步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具有爱护环境的能力。 初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经过幼儿园学习和做游戏阶段成长起来的,也有个别的没有上幼儿园.上幼儿园的学生聪明伶俐,有实践能力.经过几周的小学学校生活,一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课堂常规,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文明行为的习惯,但是也有一部分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行为习惯、课堂常规表现的不够好,待以后改进. 二、工作目标 1. 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德育创新. 2. 在德育的内容上, 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在德育的渠道和方法上,突出道德体验,道德实践,以"关爱、理解、互动"为德育工作思路,抓住德育关键,突出德育主体,优化德育载体,使学校的德育形成" 真情德育"、" 爱心德育"、" 快乐德育"、" 实践德育"和" 全员德育"的特色,让德育因行动而光芒四射,让学校因和谐而充满活力. 三、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德育工作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是否到位,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因此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必须首先解决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问题,这是德育的关键所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育,是品

德与生活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品德教育,是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解品德与生活结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与生活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生活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思考品德与实践结合.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近期,通过国培学习,观看视频并认真研读了“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了解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思考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落实。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了解了什么是素养?所谓的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核心素养指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把握好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等;再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即核心目标(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一课中,依据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可以定为:知道接纳与欣赏自

己的方法;知道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核心目标学会接纳与欣赏自己,能在与他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做更好的自己。核心素养即是接纳,欣赏,激发潜能,扬长避短。 三、在课堂活动中强化体验,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更多的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方法,这一改变,也更好地体现了对“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我们的教学则更应该以学生的“学”的活动展开,各环节的安排都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课堂上学生们能经过充分的自学理解,提出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着知识的发现、验证,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着实际的接触,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了经验和智慧,获得了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的《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教师可紧紧把握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交流感悟”引导学生说出朋友之间是平等的,相互的关系,要学会共同分享,也要相互分担,紧接着又设计了“讨论探究”,设计问题:朋友之间互帮互助,可以帮助解决一切问题。这两个活动,能够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情景,学生在探讨中提取相关生活信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得出交友的一些观点,学生在交流和激辩中,相互填补信息的空白,完善交友方面信息,最终得出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偏重道德认知的弊端,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通过寻求新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与小学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与衔接,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倡导体验式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在多

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了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研磨,我深刻领悟: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规则意识则是法治意识的核心。树立社会法治意识,首要是确立社会的规则意识,这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开展丰富生动的规则意识教育。 “课间十分钟”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的第三个主题。教材展示了很多图片,呈现了多种课间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间游戏乐分享”活动: 1.介绍游戏。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玩法,在学生介绍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游戏图片分成三类(安全室内游戏、安全室外游戏、不安全游戏)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由

道德与法治学科总结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 学科总结(2016-2017第一学期) 邢慧君 二〇一七年一月十二日

一年级道德与法学科总结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本人带了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学中把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教

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互动,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 四、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