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

休克(shock)是儿科经常遇到的危急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有花纹、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神志不清或烦躁不安等综合征象。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及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环节。

【病因】

1. 血容量不足: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 创伤: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此外骨折和手术亦可引起创伤性休克,属神经源性休克。

3.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

4. 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

5. 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心律失常等。

6. 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病情评估】

(一)病史收集:注意询问休克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及经过,是否进行抗休克治疗,如静脉输液,液体成份是什么?是否应用升压药物,药物名称、剂量、治疗后反应等。注意询问伴随症状、出现时间及程度等。

(二)病情观察:休克可按其特征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虽然可以观察到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的体征(如乳酸性酸中毒、少尿、神志清醒度的改变),但孩子的血压是正常或稍偏低的;当血压降低时就进入了休克的失代偿期(见表1)。护理的关键在于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早发现休克的前期表现,为休克的早期诊治争取有利时机,临床上重点观察以下内容:

①神志状态:如不安、忧虑、躁动、抑郁等;

②皮肤:温度、湿度、冷热、充实感;

③粘膜:颜色、潮湿度;

④甲床: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

⑤周围静脉:塌陷或充盈;

⑥颈静脉:塌陷或充盈;

⑦脉搏:脉率、脉律、充盈度;

⑧呼吸:次数与异常呼吸深度;

⑨尿液:每小时记录尿量,测尿pH、比重、尿糖等。

表1轻重型休克的临床表现

【护理措施】

(一) 一般护理

1. 将患儿安置在抢救室或单间病房,室温22~28℃,湿度70%左右,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2. 设专人护理,护士不离开患儿身边,保持病房安静,避免过多搬动患儿,

建立护理记录,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

3. 体位:最有利的体位是头和腿均适当抬高30°,松解患儿紧身的领口、衣服,使患儿平卧,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并在以后每5~10分钟测一次,直至平稳。

4. 保温:大多数患儿有体温下降、怕冷等表现,需要适当保暖,但不需在体表加温,不用热水袋。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破坏了机体调节作用,减少了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对抗休克不利。但在感染性休克持续高热时,可采用降温措施,因低温能降低机体对氧的消耗。

5. 吸氧与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缺氧症状,应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浓度40%左右,必要时可建立人工气道。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时,尤应注意某些影响气道通畅的因素,如舌后坠,有颌面、颅底骨折,咽部血肿,鼻腔出血的病人,吸入异物及呕吐物后的病人;气道灼伤,过敏反应引起的喉头水肿的病人;颈部血肿压迫气管及严重的胸部创伤的病人,为防止出现气道梗阻,应给予必要的急救护理措施。如用舌钳将舌头拉出;清除病人口中异物、分泌物;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尽可能建立人工气道,即可确保呼吸道通畅。

6.输液:开放两条静脉通路,尽快进行静脉输液,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深静脉适宜快速输液,浅表静脉适宜均匀而缓慢地滴入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输液前要采集血标本进行有关化验,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及输液速度。抢救过程中常有大量的临时口头医嘱,用药后及时记录,且执行前后应及时查对,避免差错。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病人输液时,肢体应以夹板固定。输液瓶上应写清床号、姓名、药名及剂量等。

7. 记出入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以供补液计划作参考。放置导尿管,以观察和记录单位时间尿量,扩容的有效指标是使每小时尿量维持在30ml以上。

(二)临床护理

1. 判断休克的前期、加重期、好转期: 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与判断休克的症状,与医生密切联系,做到及早给予治疗。

⑴休克前期:患儿神志清醒,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略有紫

绀,出冷汗,肢体湿冷,心跳加快,但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接近正常,但不稳定,遇到这些情况,应考虑到休克有早期表现,及时采取措施,使患儿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⑵休克加重期:表现为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皮肤发紫,冷汗,或出现出血点,瞳孔反射迟钝,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尿少或无尿。此时医护人员必须密切合作,采取各种措施,想方设法挽救患儿生命。

⑶休克好转期:表现为神志逐渐转清醒、表情安静、皮肤转红、出汗停止,脉搏变慢而有力,呼吸平稳而规则,血压回升,脉压增大,尿量增多且每小时30ml以上,皮肤及肢体变暖。

2. 迅速去除病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休克的原因多种多样,积极又迅速去除病因,在临床上占重要地位。如立即对开放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固定伤肢,抗过敏、抗感染治疗,给予镇静、镇痛药物,使患儿能安静接受治疗等。

3. 输液的合理安排:护士在执行医嘱时,要注意输液速度及量与质的合理安排,开始输液时决定量和速度比决定补什么溶液更为重要。在紧急情况下,血源困难抢救失血性休克时,可立即大量迅速输入生理盐水。输入单纯的晶体液虽然能补充血容量,但由于晶体液很快转移到血管外,不能有效地维持血管内的血容量,应将晶体液与胶体液交替输入,以便保持血管胶体渗透压来维持血容量。在输入血管收缩剂或扩张剂时,因这些药物刺激性强,对注射局部容易产生坏死,而休克病人反应迟钝,故要特别谨慎,注意观察输液局部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更换部位。

4.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休克是一个严重的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加强临床护理中的动态观察,关键是对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不能放过,同时做出科学的判断。

⑴意识表情:患儿意识表情的变化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流情况。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表现为烦躁、神志淡漠、意识模糊或昏迷等。严重休克时患儿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示脑缺氧加重病情恶化。患儿经治疗后神志转清楚,反应良好,提示循环改善。对谵妄、烦躁、意识障碍者,应给予适当约束加用床档,以防坠床发生意外。

⑵末梢循环:患儿皮肤色泽、温度、湿度能反应体表的血液灌注情况。正常人轻压指甲或唇部时,局部因暂时缺血而呈苍白色,松压后迅速转红润。轻压口唇、甲床苍白色区消失超过1秒,为微循环灌注不足或有淤滞现象。休克时患儿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表明病情较重,肤色从苍白转为紫绀则提示进入严重休克,由紫绀又出现皮下淤血点、淤血斑、注射部位渗血则提示有DIC的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如患儿四肢温暖,皮肤干燥,压口唇或指甲后苍白消失快(< 1秒),迅速转为红润,表明血液灌注良好,休克好转。

⑶颈静脉和周围静脉: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常提示高血容量的情况。

⑷体温:休克患儿体温常低于正常,但感染性休克可有高热。护理时应注意保暖,如盖被、低温电热毯或空气调温等,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烫伤和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高热患儿可采用冰袋、冰帽或低温等渗盐水灌肠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也可配合室内通风或药物降温法。

⑸脉搏:休克时脉率增快,常出现于血压下降之前。随着病情恶化,脉率加速,脉搏变细弱甚至摸不到。若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脉压由小变大,提示病情好转。

⑹呼吸:注意呼吸次数,有无节律变化,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反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逐渐恢复正常提示病情好转。呼吸降至8次/分以下或婴幼儿增至60次/分以上(年长儿 >30次/分)表示病情危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分泌物及时吸出,每2~4小时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人工辅助通气的患儿,更应注意机器工作状态和患儿反应两方面的变化。高流量用氧者停用前应先降低流量,逐渐停用,使呼吸中枢逐渐兴奋,不能骤停吸氧。

⑺瞳孔:双侧瞳孔不等大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说明脑组织缺氧,病情危重。

⑻血压与脉压差: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对判断休克有重要作用。脉压越低说明血管痉挛程度越重;反之,如脉压差增大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微循环趋向好转。通常认为上肢收缩压低于90mmHg(儿童< 年龄×2 + 70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且伴有毛细血管灌流量减少症状,如肢端厥冷、皮肤苍白等是休克存在的证据。

⑼尿量:观察尿量就是观察肾功能的变化,尿量和尿比重是反映肾脏毛细血管的灌流量,也是内脏血液流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经扩容后尿量仍少于25~30ml/h,应与医生联系,协助医生进行利尿试验。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 以上则提示休克好转。

5.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⑴开始用升压药或更换升压药时血压常不稳定,应每5~10分钟测量一次,根据血压的高低适当调节药物浓度。用升压药必须从最低浓度慢速开始,每5分钟测血压1次,待血压平稳及全身情况改善后改15~30分钟1次,并按药物浓度及剂量计算滴数。如患儿感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应立即停药,并向医生汇报。

⑵静脉滴注升压药时切忌使药物外渗,以免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⑶长期输液患儿,应每24h更换一次输液管,并注意保护血管。选择血管时宜先难后易,先下后上。输液肢体宜适当制动,但必须松紧合适,以免回流不畅。

6.预防肺部感染:病室定期空气消毒并减少探视,进行治疗操作时注意勿过分暴露,以免着凉。注意口腔护理,鼓励咳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并发症。

7. 心理护理:休克的强烈刺激,抢救措施繁多而紧急,加之仪器的使用,易使患儿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应做好以下护理。

⑴护士应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认真、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⑵保持镇静,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地进行抢救工作,以稳定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并取得他们的信赖和配合。

⑶病情稳定后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指导如何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⑷保持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保证患儿休息。

⑸应将患儿病情的危险性和治疗、护理方案告诉家长,让他们心中有数,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心理支持,以利于早日康复。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病人的护理 主讲人:万珊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休克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并发症严重,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则可发展为不可逆阶段而引起死亡。 【病因和分类】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外科休克病人多为失血性、创伤性和感染性原因引起。根据休克的原因、始动因素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休克有不同的分类。 1.按休克的原因分类可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源性和过 敏性休克。 (1)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聚集在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如:大血管破裂或脏器破裂出血或各种损伤及大手术引起血 液及血浆的同时丢失。前者为失血性休克,后者为创伤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主要由于细菌及毒素作用所造成。常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化脓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 炎、绞窄性肠梗阻、泌尿系统感染及败血症等,又称内毒素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主要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起,常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等。 (4)神经源性休克:常由剧烈疼痛、脊髓损伤、麻醉平面过高或创伤性引起。(5)过敏性休克:常由接触、进食或注射某些致敏物质,如油漆、花粉、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异体蛋白质等而引起。 2.按休克发生的始动因素分类休克的始动因素主要为血容量减少致有效循 环血量下降。心脏泵血功能严重障碍引起游戏循环血量下降和微循环流量减少;或由于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血管床容量扩大,血容量相当不足,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据此,又可将休克作如下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动因素是血容量减少。快速大量失血、大面积烧伤所致的大量血浆丧失、大量出汗、严重腹泻或呕吐、内脏器官破裂等引 起的大量血液或体液的急剧丧失都可引起血容量急剧减少而导致低血 容量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始动环节是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常见于大范围心肌梗死,也可由严重的心肌弥漫性病变及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引 起。 (3)心外阻塞性休克:始动因素是心外阻塞性疾病引起的心脏后负荷增加。 常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动脉高压等导致的心脏功能不全。(4)分布性休克:始动因素是外周血管扩张所致的血容量扩大。病人血容量和心泵功能可能正常,但由于广泛的小血管扩张和血管床扩大,大量血 液淤积在外周微血管中而使回心血量减少,引起血管扩张的因素包括感 染、过敏、中毒、脑损伤等。 3.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1.下列关于休克护理不妥的是() A.平卧位 B.常规吸氧 c.保暖,给热水袋 D.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I5min测血压、脉搏I次 2.休克的主要致死原因是 A.心功能衰竭8.肺冋质水肿 C.DIC D.肾小管坏死 E.MSOF 3.反映休克病人组织灌流量最简单、有效的指标是 A.血压 B.脉搏 C.神志 D.尿量 E.肢端温度 4.反映休克病人的危重征象的指标是 A.收缩压低于IO.7kPa(8OmmHg B.伴代谢性酸中毒 C.脉搏细速120次/分

D.神志淡漠

E.皮肤出现多处瘀点、瘀斑 5.休克病人微循环衰竭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表情淡漠 B.皮肤苍白 C.尿量减少 D.血压下降 E.全身广泛出血 6.微血栓形成在 A.微循环痉挛期 B.微循环扩张期 C.微循环衰竭期 D.休克早期 E.休克期 7.休克的实质是 A.血压下降 B.中心静脉压下降 C.脉压下降 D.心脏指数下降 E.微循环灌流不足 8.中心静脉压(CVP是指 A.主动脉内的压力 B.肺动脉内的压力 C.左心房内的压力 D.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E.左心室的压力

9.休克病人使用血管扩张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纠正酸中毒 B.心功能正常 C.补足血容量 D.先用血管收缩药 E.与皮质激素同用 10.休克早期的表现是 A.脉压3kPa(23mmHg B.皮肤发绀 c.神志淡漠 D.全身淤点 E.尿量40ml/h 11.休克扩容治疗时,反映器官灌流情况的简单、有效的指标是 A.血压、脉搏 B.尿量 c.中心静脉压 D.肺动脉楔压 E.呼吸、脉搏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试题

1.下列关于休克护理不妥的是 A.平卧位 B.常规吸氧 c.保暖,给热水袋 D.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l5min测血压、脉搏l次 2.休克的主要致死原因是 A.心功能衰竭8.肺问质水肿 C.DIC D.肾小管坏死 E.MSOF 3.反映休克病人组织灌流量最简单、有效的指标是 A.血压 B.脉搏 C.神志 D.尿量 E.肢端温度 4.反映休克病人的危重征象的指标是 A.收缩压低于l0.7kPa(80mmHg) B.伴代谢性酸中毒 C.脉搏细速120次/分 D.神志淡漠 E.皮肤出现多处瘀点、瘀斑 5.休克病人微循环衰竭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表情淡漠 B.皮肤苍白 C.尿量减少 D.血压下降 E.全身广泛出血 6.微血栓形成在 A.微循环痉挛期 B.微循环扩张期 C.微循环衰竭期 D.休克早期 E.休克期 7.休克的实质是 A.血压下降 B.中心静脉压下降 C.脉压下降 D.心脏指数下降 E.微循环灌流不足 8.中心静脉压(CVP)是指 A.主动脉内的压力 B.肺动脉内的压力 C.左心房内的压力 D.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E.左心室的压力 9.休克病人使用血管扩张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纠正酸中毒 B.心功能正常 C.补足血容量 D.先用血管收缩药 E.与皮质激素同用

10.休克早期的表现是 A.脉压3kPa(23mmHg) B.皮肤发绀 c.神志淡漠 D.全身淤点 E.尿量40ml/h 11.休克扩容治疗时,反映器官灌流情况的简单、有效的指标是 A.血压、脉搏 B.尿量 c.中心静脉压 D.肺动脉楔压 E.呼吸、脉搏 A,型题 12.一病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量减少、脉压小。此时治疗上应 首先给予 A.血管收缩药 B.血管扩张药 C.全血 D.强利尿剂 E.平衡盐溶液 13.一病人严重创伤,血压降低,脉搏细速,面色苍白,诊断为休克,治疗时重点应注意 A.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B.及时扩充血容量 c.及时使用甘露醇 D.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 E.药物对各脏器的毒性 14.一人外伤后出血、烦躁,肢端湿冷,脉搏105次/分,脉压低。应考虑为 A.无休克 B.休克早期 c.休克中期 D.休克晚期 E.DIC形成 A,型题 15~16题共用题干 男性,40岁。因车祸发生脾破裂、失血性休克,准备手术。 15.在等待配血期间,静脉输液宜首选 A.5%葡萄糖液 B.5%葡萄糖等渗盐水 c.平衡盐溶液 D.林格液 E.5%碳酸氢钠 16.在下列抗休克措施中,错误的是 A.吸氧,输液 B.置热水袋加温 c.平卧位

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P)、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无创血压降至<90mmHg 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2、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反映大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3、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30 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患者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护理要点 1、取平卧位或休克卧位,保持病房安静。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及时用药。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输液速度,给予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不升时作好配血、输血准备。 3、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心电、呼吸、血压、血氧等监护。 4、需要时配合医生尽可能行深静脉穿刺术,以便抢救用药,随时监测CVP。若无条件做深静脉穿刺,应注意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影响,避免皮肤坏死。 5、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面罩或麻醉机给予较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以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及细胞代谢障碍。当呼吸衰竭发生时,应立即准备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对实施机械辅助治疗的,按相关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6、留置导尿,严密测量每小时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电解质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7、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保暖,做好口腔护理,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8、做好各种管道的管理与护理,预防各种感染。 9、病因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按其不同病因进行护理。 10、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

2 第三章 休克病人护理

课后作业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1.各型休克的共同特点是: A. 血压下降 B. 中心静脉压下降 C. 脉压下降 D. 尿量减少 E. 微循环灌流不足 2.休克病人应采取的体位是: A. 头高足低位 B. 侧卧位 C. 半卧位 D. 头低足高位 E. 中凹卧位 3.休克代偿期的表现是: A. 血压稍升高,脉搏、脉压正常 B. 血压稍降低,脉搏、脉压正常 C. 血压稍升高,脉搏快,脉压扩大 D. 血压稍升高,脉搏快,脉压缩小 E. 血压稍降低,脉搏快,脉压缩小 4.反映休克患者组织灌流量最简单而有效的指标是: A. 血压 B. 脉搏 C. 尿量 D. 神志 E. 肢端温度5.休克病人在补足液体后,血压偏低,中心静脉压正常,应给予: A. 强心药 B. 利尿药 C. 血管扩张药 D. 血管收缩药 E. 大量皮质激素 6.为休克病人补充血容量应首选: A.全血 B.血浆 C.低分子右旋糖酐 D.平衡盐溶液 E.5%葡萄糖溶液7.治疗休克的关键是: A. 纠正酸碱失衡 B. 补充血容量 C. 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D.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E.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8.在抗休克过程中应用血管扩张剂必须: A.在补足血容量之后 B.与血管收缩剂配合使用 C.尽早使用 D.大剂量使用 E. 持续静脉点滴9.休克病人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均低,提示: A. 血容量严重不足 B. 心功能不全 C. 血管过度收缩 D. 血容量相对过多 E. 血容量相对不足 10.反映休克病人病情危重的指标是: A.神志淡漠 B.伴代谢性酸中毒 C.脉搏细速120次/分D. 收缩压低于90mmHg E. 皮肤出现多处瘀点、瘀斑 11.下列抗休克的护理措施中哪项不正确: A. 及时引流感染病灶 B. 及时止血 C. 纠正体液失衡. D. 骨折及时固定 E. 休克病人体温低可用热水袋保暖

外科休克护理题及答案完整版

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搜集的资料 【第三章休克病人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 1.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造成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2.休克指数用来评估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等于脉率除以收缩压,正常为1/2,休克指数越大说明休克越严重。 3.中心静脉压(CVP)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5-10cmH2O 。 二、填空题 4.护理休克病人时,应间歇给氧,流量一般(4-6L/分)。 5.休克的本质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6.休克根据发病的原因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 7.外科常见的休克类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8.休克病人微循环变化分为三期(收缩期)(扩张期)(衰竭期)。 9.休克病人微循环收缩期相当于临床的(早期)又称为(代偿期)。 10.休克病人微循环扩张期相当于临床的(休克期)。微循环衰竭期相当于临床(休克晚期)。11.休克早期最典型的改变是(血压基本不变而脉压差减少)。 12.休克病人治疗的关键是(补液扩容)。 13.休克病人补液首选(平衡盐溶液)。 14.休克病人急救措施有(积极处理原发病因)(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中凹位)(注意保暖)(吸氧)等。 15.休克病的一般观察指标有(血压)(神志)(尿量)(皮肤粘膜颜色)(呼吸)等,其中最简单而有效的观察指标是(尿量)。 16.休克病人的辅助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动脉血乳酸盐)(血电解质)等。 三、简答题 17.对休克病人如何做好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答:(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3)观察尿量与尿比重,以判断有无急性肾衰竭、补液量是否足够、休克有无好转。 (4)安置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度~30度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也有利于呼吸。 (5)认真记录出入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8.简述休克早期临床表现? 答:皮肤粘膜苍白,四肢发凉,神志清楚但精神紧张,口渴,收缩压正常或略有升高,舒张压升高,脉搏压差缩小,尿量基本正常。 19.休克失代偿期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皮肤粘膜显著苍白,四肢青紫、冰冷,神志尚未清楚但神志淡漠,非常口渴,收缩压降低,脉搏压差进一步缩小,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尿量减少。 20.简述休克病人的急救措施?

休克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休克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组织灌注量改变;(2)气体交换受损;(3)体液不足;(4)心输出量减少;(5)潜在并发症—皮肤完整性受损。 一、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主要表现: 1烦躁不安,表情淡漠。 2血压下降,脉细弱。 3四肢皮肤湿冷、紫绀、苍白。 4尿量减少。 护理目标 1神志清楚。 2四肢温暖、红润。 3尿量>30ml/h。 4生命体征平稳:脉搏<100次/分、血压>11/8kPa(80/60mmHg)、脉压>3.99kPa(30mmHg)。护理措施 1理解病人焦虑不安情绪,态度要镇静、温和,忙而不乱。 2安置病人于休克卧位即分别抬高头部和腿部约30°,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时的负担。 3持续氧气吸人,一般为6-8L/min,以改善细胞缺氧,维持脏器功能。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设专人护理,并详细记录。主要监测项目如下:

(1)意识表情: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注情况,观察病人是否有神志淡漠、烦躁等。若病人由兴奋转为抑制,提示脑缺氧加重;若经治疗后神志清楚,示脑循环改善。 (2)皮肤色泽和肢端温度:皮肤色泽及温度反映了体表灌注情况,若皮肤苍白、湿冷,提示病情较重;若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淤斑,提示进入DIC阶段;若四肢温暖、红润、干燥、表示休克好转。 (3)脉搏:注意脉搏的速率、节律及强度。若脉率进一步加速且细弱,为病情恶化的表现;若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提示病情好转。 (4)血压与脉压:血压下降、脉压减小,示病情严重;血压回升或血压虽低,但脉搏有力、脉压由小变大,提示病情好转。 (5)呼吸:观察呼吸次数、有无节律变化。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呼吸增至每分钟30次以上或降至8次以下,示病情危重。 (6)尿量:能反映肾脏血流灌注。认真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比重。若每小时尿量稳定在30mL以上,提示休克好转。 (7)中心静脉压(CVP):它能反映出病人的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的综合状况。若血压降低,CVP< 0.49kPa(5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CVP>1.47kPa(15cmH2O)时,则提示心功能不全;CVP>1.96kPa(20cmH2O)时,提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8)动脉血气:是判断肺功能的基本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为 10-13..3kPa(75-10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值为5.33kPa(40mmHg)。严密观察是否PaO2下降或PaCO2升高,警惕ARDS的发生。 5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1)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选择大静脉快速输液兼测中心静脉压;另一条选表浅静脉缓慢而均匀地滴入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数的药物。

休克病人护理常规

休克病人护理常规 【护理诊断/问题】 1.有效循环血量降低,组织低灌注 2.低效型呼吸形态 3.有感染的危险 4.有误吸的危险 5.体温过高或过低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⑴神志清的患者可进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昏迷病人根据病 情遵医嘱给与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 ⑵避免误吸。 ⑶必要时禁食。 2.休息与活动 ⑴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限制探视。 ⑵体位:平卧或仰卧中凹位,更换体位后密切观察病情。 3.治疗护理 (1).维持有效的通气功能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及时供氧,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 ③呼吸困难者,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④动态监测自主呼吸、辅助通气、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2)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①快速补液:应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一般选用一条静脉用作扩容,另 一条输入各种抢救药品。必要时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这样既可提供快速补液通路,又可监测中心静脉压,以指导治疗。 ②准确记录二十四小时液体出入量、种类及每小时尿量。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①在补充血容量前提下,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②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微量泵持续匀速泵入,优先选择中心静脉。 ③如从外周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应严防药液渗漏。 ④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根据血压的波动调整药 物的用量。 4.观察要点 (1)意识与瞳孔 (2)肢体温度和色泽 (3)血压 (4)心率、脉搏 (5)呼吸、SpO2 (6)尿量 (7)体温及全身状况 5.维持体温的护理 (1)要注意保暖,可以加盖棉被,并提高室内温度,以利复温。不可使用热 水袋或电热毯进行体表加温。 (2)高热应采取措施(擦浴、冰袋、降温毯)降低体温。 6.预防潜在性损伤 感染、压疮、坠床或意外拔管 7.心理护理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安抚家属

休克患者的护理题库及答案

休克患者的护理题库及答案 一、A1型题 1.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 A.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B.心搏出量不足 C.细胞代谢紊乱 D.外周血管扩张 E.酸碱平衡失调 2.观察休克病情变化最简便有效的指标是 A.生命体征 B.神志 C.尿量 D.皮肤色泽 E.中心静脉压 3.纠正休克引起的严重酸中毒,首选的药物是 A. 11.2%乳酸钠 B. 5%碳酸氢钠 C. 1. 25% 碳酸氢钠 D.稀盐酸 E.平衡盐液 4.休克早期临床表现下列错误的是 A.精神兴奋.烦躁 B.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纟甘 C.血压不变 D.呼吸增快 E.尿量减少

5.关于休克护理,下列哪项不妥 A.乎卧位 B.吸氧 C.测血压.脉搏 D.观察尿量 E.用热水袋保暖血压 6.休克持续时间超过()未纠正,可发生内脏器官功能损害* A. 4h B. 6h C. 8h D. lOh E. 12h 7.造成休克病人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B.代谢性酸中毒 C.高血钾 D.心排血量不足 E.窒息 8.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时,最先受累的器官是 A.心 B.肺 C.肾 D.脑 E.肝 9.关于中心静脉压,下列说法哪项有错

A.代表右心房压力 B.正常值为5?10cmH2O C.反映左心功能状态 D?代表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E.反映血容量的变 化 10.当CVP高于--- 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 A? 10cmH20 B? 15cmH2O C. 20cmH20 D. 25 cmH20?E30 cmH20 11.当PCWP高于提示肺水肿 A. lOmmHg B? 15 mmHg C? 20mmHg D? 25mmHg E? 30mrnHg 12.抗休克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 A.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B.扩充血容量 C.纠正酸中毒 D.使用抗生素 E.给予强心药 13o以迅速扩充血容量为目的时,下列液体应选用 A.中分子右旋糖酹 B.低分子右旋糖酹 C.平衡盐液

休克病人的护理

业务学习 时间:2016/01/26- 学习人:杨红 内容: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休克是一急性的综合征。在这种状态下,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即是身体器官需氧量与得氧量失调。 症状和诊断 初始症状可能有疲乏、嗜睡和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并且常常发绀和苍白;按压皮肤,皮色恢复较正常慢得多,皮下可见青蓝色的网状条纹;脉搏细弱而快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明显。当休克是由血管的过度扩张引起时,症状可能有某些不同。例如,患者皮肤可以温暖和潮红,特别是在起病之初。在休克的最早阶段,尤其是在败血性休克时,许多症状常不出现或不易发现,除非特别仔细地观察。血压非常低;尿流也相当缓慢,血中代谢产物蓄积。 预后 急救方法 首先给病人保暖,并稍微抬高下肢以利血液回流心脏。止血,检查呼吸情况。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不要经口进食。急诊可以使用机械式人工呼吸。所有药物都应静脉给予。静脉输液,在输血前应交叉合血。仍在继续失血或丢失体液或休克是由于心肌梗死或其他与血容量无关的因素所致,可使用收缩血管的药物来增加流向心脏和大脑的血量。纠正异常的心率和心律,必要时可以增加血容量。心率缓慢可用阿托品增加心率,也可用另外一些药物来增加心肌收缩能力。 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平卧位或采用病人与人头和躯干抬高15°~20°,下肢抬高20°~30°卧位,以利呼吸和静脉回流。常用鼻导管给氧,缺氧严重采用面罩给氧。及早建立静脉通路。注意保暖。2补充血容量:应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休克 休克(shock) 是儿科经常遇到的危急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有花纹、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神志不清或烦躁不安等综合征象。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及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环节。 【病因】 1. 血容量不足: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 创伤: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此外骨折和手术亦可引起创伤性休克,属神经源性休克。 3.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 4. 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 5. 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心律失常等。 6. 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病情评估】

(一)病史收集:注意询问休克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及经过,是否进行抗休克治疗,如静脉输液,液体成份是什么是否应用升压药物,药物名称、剂量、治疗后反应等。注意询问伴随症状、出现时间及程度等。 (二)病情观察:休克可按其特征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虽然可以观察到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的体征(如乳酸性酸中毒、少尿、神志清醒度的改变),但孩子的血压是正常或稍偏低的;当血压降低时就进入了休克的失代偿期(见表1)。护理的关键在于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早发现休克的前期表现,为休克的早期诊治争取有利时机,临床上重点观察以下内容: ①神志状态:如不安、忧虑、躁动、抑郁等; ②皮肤:温度、湿度、冷热、充实感; ③粘膜:颜色、潮湿度; ④甲床: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 ⑤周围静脉:塌陷或充盈; ⑥颈静脉:塌陷或充盈; ⑦脉搏:脉率、脉律、充盈度; ⑧呼吸:次数与异常呼吸深度; ⑨尿液:每小时记录尿量,测尿pH、比重、尿糖等。 表1轻重型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病人的急救与护理(最新知识点)

休克病人的急救与护理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休克是一种全身性严重反应,严重的创伤如骨折、撕裂伤以及烧伤,出血,剧痛以及细菌感染都可能引发休克。休克时间过长,可进一步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所以一定要争分夺秒送院急救。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液分布性休克。遇到休克病人,如能立即找出休克原因,予以有效的对症处置最为理想。然而在紧急情况下,有一些病不能马上明确原因,立即采取措施,同时立即送院救治。 1。尽量少搬动、少打扰病人,保持其安静。 2.松解病人衣领、裤带,使之平卧.休克严重的头部应放低,脚稍予抬高。但头部受伤、呼吸困难或有肺水肿者不宜采用此法,而应稍抬高头部。 3。注意病人保暖,但不能过热。 4.有时可给病人喂服姜糖水、浓茶等热饮料。 5。有肺水肿、呼吸困难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6.对某些明确原因的休克者,如外伤大出血,应立即用止血带结扎,但要注意定时放松,在转运中必须有明确标志,以免时间过久造成肢体坏死;

骨折疼痛所致休克者,应固定患肢,并服用止痛药以止痛.?一:概念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造成全身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引起一系列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二:何谓有效循环血量: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储存于肝、脾和淋巴窦中和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出量和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感谢聆听... 三:试述中心静脉压及意义:是指右心房及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正常值5—12cmH2O之间。将中心静脉压与血压结合观察,能反映病人的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的综合情况. 四:早期休克的临床表现:病人表现精神兴奋、烦燥不安、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脉压差变小,每小时尿量少于30毫升。...感谢聆听... 五:如何能早期发现休克:首先应对存在有可能发生休克因素的病人提高警惕,加强观察。观察中第一是看病人的面色、神态,如有可疑,第二步是触,触摸病人四肢末端皮肤并扪脉搏,第三步是测血压,如发现脉压减小应考虑有早期休克存在。 六:休克病人为什么要观察尿量,如何观察: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第三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休克发病急,进展快,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而死亡。 一、病因与分类 休克分类: 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过敏性; 外科休克中最常见-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 低血容量休克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 二、病理生理 各类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注不足及由此导致的微循环、代谢改变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等。 1.微循环的变化 (1)微循环收缩期(代偿期) 当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时,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刺激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等,使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选择性地使外周和内脏小血管、微血管平滑肌收缩,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动静脉短路和直接通道开放,增加了回心血量。随着真毛细血管网内血流量减少,压力降低,血管外液进入血管,一定程度补充了循环血量。故此期也称为休克代偿期。 (2)微循环扩张期(抑制期) 组织因严重缺氧-毛细血管广泛扩张 大量血液淤滞于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升高、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 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量继续减少,组织因严重缺氧处于无氧代谢状态,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使毛细血管广泛扩张,而后括约肌由于对酸中毒耐受力较大,仍处于收缩状态,致大量血液淤滞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升高、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至第三间隙,引起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下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休克进入抑制期。 (3)微循环衰竭期(失代偿期) 形成微血栓,甚至DIC 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 多器官功能受损 由于微循环内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的高凝状态,使红细胞与血小板易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随着各种凝血因子消耗,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临床出现严重出血倾向。 由于组织缺少血液灌注,细胞缺氧更加严重;加之酸性代谢产物和内毒素的作用,使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多种水解酶,造成组织细胞自溶、死亡,引起广泛的组织损害甚至多器官功能受损。此期也称为休克失代偿期。

休克病人的护理试题

休克病人的护理1.各种类型休克基本病理变化是 A血压降低 B中心静脉压降低 C脉压降低 D尿量减少 E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2.抗休克治疗时下列哪项药物对改善肾缺血有利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麻黄素 E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 3.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是 A表情淡漠 B四肢厥冷 C血压下降,脉速 D脉压小,尿量减少 E抽血时血液粘稠易凝 4.休克病人使用血管扩张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纠正酸中毒 B心功能正常 C补足血容量 D先用血管收缩药 E与皮质激素同用 5.休克病人微循环衰弱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表情淡漠 B皮肤苍白 C尿量减少 D血压下降 E全身广泛出血 6.关于休克护理下列哪项不妥 A平卧位 B常规吸氧 C给热水袋,保暖 D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15分钟测血压、脉搏

7、休克患者并发休克肺时的典型表现是 A进行性呼吸困难 B代谢性酸中毒 C肺呼吸音降低 D肺湿性罗音 E发绀 8.冯先生,因失血性休克正在输液,现测得其CVP4.8cmH2O(0.47kPa),BP90/55mmHg(12/7.3kPa)。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快输液速度 B减慢输液速度 C应用强心药物 D应用去甲肾上腺素 E静脉滴注多巴胺 9.休克的主要致死原因是 A心功能衰竭 B肺间质水肿 C DIC D肾小球坏死 E MSOF 10.一休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吸氧无效,PaO2持续降低。诊断是休克肺,护理措施首先应采取 A呼吸终末正压给养 B持续吸纯氧 C快速输液 D给血管活性药物 E气管切开 11.成人经静脉补充钾离子时,要求尿量每小时不得少于 A 20ml B 30ml C 40ml D 50ml E 60ml 12.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 A全身总血容量 B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C在动脉内的血量 D在微循环内的总血量 E在静脉内的血量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 休克(shock) 是儿科经常遇到的危急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有花纹、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神志不清或烦躁不安等综合征象。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及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环节。 【病因】 1. 血容量不足: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 创伤: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此外骨折和手术亦可引起创伤性休克,属神经源性休克。 3.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 4. 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 5. 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心律失常等。

6. 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病情评估】 (一)病史收集:注意询问休克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及经过,是否进行抗休克治疗,如静脉输液,液体成份是什么?是否应用升压药物,药物名称、剂量、治疗后反应等。注意询问伴随症状、出现时间及程度等。 (二)病情观察:休克可按其特征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虽然可以观察到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的体征(如乳酸性酸中毒、少尿、神志清醒度的改变),但孩子的血压是正常或稍偏低的;当血压降低时就进入了休克的失代偿期(见表1)。护理的关键在于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早发现休克的前期表现,为休克的早期诊治争取有利时机,临床上重点观察以下内容: ①神志状态:如不安、忧虑、躁动、抑郁等; ②皮肤:温度、湿度、冷热、充实感; ③粘膜:颜色、潮湿度; ④甲床: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 ⑤周围静脉:塌陷或充盈; ⑥颈静脉:塌陷或充盈; ⑦脉搏:脉率、脉律、充盈度; ⑧呼吸:次数与异常呼吸深度; ⑨尿液:每小时记录尿量,测尿pH、比重、尿糖等。

第5章休克病人的护理(样章)

第5章休克 一、概述 休克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内脏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征。现代的观点将休克视为一个序贯性事件,是一个从亚临床阶段的组织灌注不足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展的连续过程。 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在心血管系统中运行的血液量,约占全身血容量的80%~90%。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充足的血容量;二是有效的心搏出量;三是适宜的周围血管张力。任何原因使三者之一发生改变,均可引起休克。 (一)病因与分类 1. 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量失血、失液、失血浆等。 2. 感染性休克各种严重的感染。 3. 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肌炎等。 4. 过敏性休克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 5. 神经源性休克剧烈疼痛、麻醉、脊髓损伤等。 (二)病理生理 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注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微循环、代谢的改变及内脏器官的继发损害。 1.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微循环的变化主要分为微循环痉挛期、微循环扩张期和微循环衰竭期。 (1)微循环痉挛期(休克早期)此期又称为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内因前括约肌收缩而致“少进少出”,血量减少,组织处于低灌注、缺氧状态。若能在此时去除病因积极处理,休克较易得到纠正。 (2)微循环扩张期(休克期)若休克继续发展,微循环将进一步因动静脉短路和直接通道大量开放,血液滞留,微循环处于“多进少出”的再灌注状态。原有的组织灌注不足更为加重,细胞因严重缺氧处于无氧代谢状况,出现乳酸积聚及组织胺类物质释放。 (3)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若病情继续发展,休克进入不可逆阶段。淤滞在微循环内的黏稠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处于高凝状态,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凝集并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循环处于“不进不出”的停滞状态。同时因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等原因,致内脏和全身广泛出血,组织坏死、器官功能障碍,最终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2.代谢变化

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发表时间:2016-07-15T16:11:02.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龙承剑杨异玲[导读] 感染性休克者,重点观察体温;心源性休克者,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观察要点] 生命体征、神志变化。皮肤色泽、温度、湿度,是否有出血点、瘀斑,口唇、甲床有无发钳,四肢是否厥冷,了解微循环灌流情况。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尿量、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压的监测。创伤性休克,评估伤口出血量;感染性休克者,重点观察体温;心源性休克者,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病人的心理反应。 [护理措施] 设专人护理,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 给予中凹卧位,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中凹卧位与平卧位交替,减轻头部缺血缺氧,改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浓度为40%-60%的氧气吸入;昏迷病人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窒息;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做深、慢呼吸及有效咳嗽;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合理补液。迅速建立2条静脉输液通路。密切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其后输入胶体液,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第三间隙。根据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安全护理: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栏防坠床;妥善固定和约束输液肢体。调节体温 保暖:休克时体温降低,可采用盖棉被、毛毯等措施施予保暖,调节病室温度。切忌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输血:输血前应注意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降温: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 用药护理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开始用升压药或更换升压药时,应每5-10分钟测量血压1次,根据血压的高低调节药物浓度及滴速,静滴升压药时,严防药物外渗。 强心药物应用:遵医嘱使用洋地黄制剂等,增强心肌收缩力,注意观察心律变化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生素应用:感染性休克尽早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一旦确诊,给有效抗生素治疗,应在1 小时内遵医嘱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早期有效清除病灶。 预防并发症:包括肺部并发症、泌尿系统并发症、压疮等。 心源性休克:给予心电监护,出现异常时,立即处理。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随时做好除颤和起博的准备,分秒必争,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立即停药或去除过敏原,使病人平卧。病人未脱离险期前不宜搬动病人。 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 ml,小儿剂量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抑制时,应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静脉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尽快施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抗过敏:遵医嘱静注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2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滴。纠正酸中毒和遵医嘱给予抗组胺类药物。 若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健康教育]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及时告知病情与治疗情况,注意保护性医疗原则。告知病人休克时应采取中凹卧位。 针对不同病因给予指导。

休克患者的监测与护理

休克患者监测和护理 休克的概念 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 休克的分类 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休克的监测 一般监测 1、精神状态:反映脑灌流和全身循环血量的反应 2、皮肤温度、色泽:反映体表灌流 3、血压(动态):稳定的Bp在休克治疗中很重要,Bp不是休克反应最敏指标,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表现。 4、脉率(改变早):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休克指数=0.5,多提示无休克;休克指数介于1.0-1.5提示休克存在;休克指数大于2.0提示休克严重。 5、尿量:反应肾灌流量的反应。当尿量>30ml/hr时表示休克已纠正;当尿量<25ml/hr时,如比重高说明肾血管收缩,血容量不足,如比重轻,Bp正常则可能有急性肾衰。 特殊监测 1.中心静脉压(CVP):5-10cmH2O(0.49-0.98Kpa),当CVP<5cmH2O时提示血容量不足,当CVP>15cmH2O时提示新功能不全,V血床过度收缩,肺循环阻力增高;当CVP>20cmH2O 时则说明存在充血性心衰。 2.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反应肺V,左心房、左心室压力,正常值6-15mmHg,当PCWP 降低时提示血容量不足,升高则提示肺阻力高,肺水肿。 3.心排出量(CO)和心指数(CI),CO正常值为4-6L/min,CI正常值为2.5-3.5L/(min m2) 4.动脉血气分析,正常值:PaO2:80-100mmHg,PaCO2:36-44mmHg,PH:7.35-7.45。PaCO2介于45-50mmHg提示严重肺泡功能不全,PaCO2大于60mmHg且吸氧后无效,提示ARDS。 5.动脉血酸测定:1-1.5mmol/L,无氧代谢和高乳酸血症,估计休克及复苏变化。动脉血乳酸浓度是反映组织缺氧的高度敏感指标之一。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临床护理观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护理专业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护士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地掌握或预见病情变化,往往能够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 1.危重病人特点 急危重症通常指病人的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六衰”;衰竭的脏器数目越多,说明病情越危重(两个以上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最危重的情况莫过于心跳骤停。 1.1 脑功能衰竭如昏迷、脑水肿、脑疝形成、严重脑挫裂伤、脑死亡等。 1.2 各种休克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循环功能袞竭,最终共同表现为有效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组综合征。休克的常见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失血性、失液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和内分泌性等类型。 1.3 呼吸衰竭包括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I型呼衰、Ⅱ型呼衰。 1.4 心力衰竭如急性左心衰竭、慢性右心衰竭、全心衰竭等。 1.5 肝功能衰竭表现为肝昏迷,包括急性肝坏死和慢性肝硬化。 1.6 肾功能衰竭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2.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 2.1 窒息及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呼吸梗阻) 2.2 大出血与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 2.3 心悸 2.4 昏迷 2.5 正在发生的死亡(心脏停搏时间不超过8~10分钟) 3.急危重症的快速识 要点生命“八征”(T、P、R、BP、C、A、U、S)通过对生命“八征”的重点体格检査,来快速识别病人是否属于急危重症。 3.1 体温(T):正常值为36~37℃。 3.2 脉搏(P):正常60~100次/分、清晰有力。脉搏<60次/分或>140次/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 休克(shock)是儿科经常遇到的危急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有花纹、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神志不清或烦躁不安等综合征象。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及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环节。 【病因】 1. 血容量不足: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 创伤: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此外骨折和手术亦可引起创伤性休克,属神经源性休克。 3.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 4. 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 5. 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心律失常等。 6. 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病情评估】 (一)病史收集:注意询问休克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及经过,是否进行抗休克治疗,如静脉输液,液体成份是什么?是否应用升压药物,药物名称、剂量、治疗后反应等。注意询问伴随症状、出现时间及程度等。 (二)病情观察:休克可按其特征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虽然可以观察到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的体征(如乳酸性酸中毒、少尿、神志清醒度的改变),但孩子的血压是正常或稍偏低的;当血压降低时就进入了休克的失代偿期(见表1)。护理的关键在于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早发现休克的前期表现,为休克的早期诊治争取有利时机,临床上重点观察以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