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一种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一种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一种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一种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摘要]文章扼要介绍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研究室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和保障条件,并详细分析了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的主要成效,对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关键词]高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创新素质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了“以研究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研究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专业知识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积累实践经验,体验项目研究过程,强化学生技术应用与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专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一、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建设

(一)开放和谐的环境与先进的硬件条件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

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兴趣小组”的实践直至“基于研究室平台”的运行,多年来我们在以研究室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小范围试点到现在具有一定的规模,特别是根据集约化、协同化、规范化的需求,建立了由二十几个研究室组成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平台。

学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而成。合作企业有江苏南极星科技公司、南京长盛仪器有限公司、江苏本杰通信有限公司等。中心在信息产品关键技术、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应用、嵌入式软件等研究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技术队伍实力雄厚,研究室既有学院教师,也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主任都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担当。中心设施完善,仪器设备齐全,能够满足学院教师对信息领域多种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需要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中心面向全院有兴趣的学生,实行全天候开放。“中心”既是教师科研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科技创新的园地。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先进的条件保障,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优质服务,许多学生都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发表时间:2009-07-10T16:21:02.09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林庆旺[导读] 本文将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浅谈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学习模式的渗透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林庆旺 摘要:研究性学习正被大家所拥护、提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承受着各种批判,事实证明,传统教学有它存在的意义,而研究性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渗透作用,二者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创设了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各种目的。本文将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浅谈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学习模式的渗透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模式;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林庆旺,任教于浙江温州苍南县宜山高级中学。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特点 学习有很多种方式,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谈特谈学习方式的改变。大部分都认为学习方式应该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向现代化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那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事实证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是完全的失败教育,否则,我们国家就不会有如此迅速的发展,也不会有“神舟五号”在太空遨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中大显身手。显然,传统模式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的存在的确带来了较多弊端,那么如何才能改善这种局面呢? 在长期以来的学科课程中,人们特别重视陈述性知识而忽视程序性知识,忽视科学学习方法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习惯于50甚至60、70来个学生济济一堂,教师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讲,是绝对的权威。同时,教材又将大纲所规定的许多知识点以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必然导致“灌输——记忆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重视,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个性受到压抑,独立思考被扼杀,学生的心灵自由被禁锢。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吃现成饭”的思维定势,不能形成独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难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目前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在目标内容和方式上都力求改变这种局面,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当前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一个新的教学理论体系。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学科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教育有过这样的阐述:“没有自我参与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课堂是最应该具有生命力的地方,而研究性学习它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二、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于传统模式中 但作为学习方式,这两种形式应该是可以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更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变接受性学习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体。从本质上讲,学习方式应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应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主导地位,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完全渗透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发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冲突。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存在于特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它也可以贯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工作,需要教师们对固定的教材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改变以听讲和做题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而进行以体验和探究为主的主动性学习。接下来就以高一英语课本的个别单元为例,说明教师可以以固定的教材为载体,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延伸。 高中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课题,每个课题都为我们创造了尝试各种学习方式的机会。比如Britain and Ireland 这个单元,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对话课开始出现了,Scotland, Ireland 与 England 这几个不同的名词,学生们对这三个地方,对各地的来源、不同特点等会产生好奇心。此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内进行讨论,尽量搜索他们各自脑中已存在的有关这个国家的所有知识。然后引入该课时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在学生掌握该课的重要句型及知识点之后,组织他们用所学知识进一步讨论相关英国的某些话题。为了为第二课时——阅读课做好准备,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或设一节开放性课堂由学生有任务性的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四、五个人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图书馆,Internet等途径调查有关英国这一国家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了解各种知识,比如:英国国家的地理知识,行政区域的形成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建筑物,也可了解莎士比亚,丘吉尔,撒切尔夫人,等个别著名人物。在第二课时中先让学生们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学习该课的相关知识点,掌握一些重要的词汇语句型,为提高各方面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然后再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和他们课前所了解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就由学生们以导游的形式向全班介绍他们课内外所了解到的有关知识。接受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结合,不仅有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体,有更多的时间开口表达自己,充分展现英语语言课堂的特色,有更多实践口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同时,这样在体验中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另外还可以对英国历史、人文地理,文化进行一次了解与研究,引导学生无意中进行跨科学习,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模式的渗透作用 这种结合方式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学科、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解离析的认识活动。比如,同样是记忆,未曾经历体验过的记忆犹如过客,而在体验基础上的记忆则如同经过消化后摄取的营养。而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则是经历撞击、感悟等心智活动后的深度的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渗透作用,恰恰在于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各种不足,创造不同情景与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

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及教学模式探究

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 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及教学模式探究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超越效率的局限,回归人的本质。叶圣陶曾经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尽管效率是美好的,但它并不能决定一切,一味地追求教学的显性效果并不可取。课堂教学需要一场新的转型,以超越效率的局限,还原学习境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站在长远、终身且面向未来的立场去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的悲剧发生。 一、明确身份与做法 在当前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是深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学习中养成,教师则是核心素养实施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具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意识,有真正做好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意愿,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使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完善。 其次,教师应适时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素养对校本课程进行合并、归类,积极开发素养型课程,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进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要,促进知识、能力

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再次,推进学科融合。以学生的素养不断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形成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 最后,教师要把先进的课程理念落实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行为,应主动探索多级课程管理体系。 教师是课堂改革实践者。素养教学之一是教学即研究。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学科及生活;教师研究学生的思想,让教学引导学生研究;教师帮助学生做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课程与社会结合,由此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 教师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变更课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行为应表现为:首先,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创造的启发者。教师的教可能只是一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 其次,教师优化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设疑---质疑---解疑”,使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后,整合学科课程。教师应该打破学科知识过死、过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冬青雄伟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市三十八中:冬青雄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大潮,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一些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还有些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但结果仍然是投入多,收效低。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思考,学校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课堂教学严格遵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四步”“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四步”是指:自学—展示—点评—检测;“五环”是指:目标导学—学案促学—讨论展示—评点归纳—检测生成。)。 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入研究此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首先,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需要。其次,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备课、讲课、观课、说课、评课和课后反思等形式,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从而培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习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再次,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了我校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

有效课堂小结的方式

课堂总结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堂总结不是课堂的结束,而是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可待续发展的开始。 一、课堂总结的意义 好的课堂总结,可以再次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源动力。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验效果、强化兴趣,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达到“课结束,趣未了”的良好效果。 课堂总结可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3)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 在总结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的理解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不仅要注重结论的概括,更要回味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使知识构建有序,才能明确知识的适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才能使知识迅速顺利地得到迁移。另外,根据练习的检查情况,抓住具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知识内容、问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同化”、“顺应”或“平衡”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中的必要步骤。适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回味课堂学习与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优势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堂总结的要素 1.课堂总结要有目标性 课堂总结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堂总结的意义。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的内化;过程与方法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还有赖于课堂总结的提升。 2.课堂总结要有引导性 课堂总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参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问题留给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求异、求佳、求新的境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教思维又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初中生好胜心强,喜欢怀疑、争辩和刨根问底。然而他们的认知常常是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错误的。经过多次反复和争论,逐渐会发展深化起来。教师应该组织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鉴别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3.课堂总结要有针对性 课堂总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应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堂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在课堂总结中要教给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方法。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总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 4.课堂总结要有通俗性。课堂总结应是课堂精华的浓缩。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易懂好用。应用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应掌握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落实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堂总结的一般形式 1.概括式总结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可由教师或学生完成,但一般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可提出问题问:“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觉自己有哪些收获啊?”可让学生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_91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的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互动性很强的新媒体;很多年轻人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都喜欢使用新媒体。“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方便、有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从学习中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目前,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普及,比如,有的高职学校开设了多功能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得到拓展,学习材料也越来越丰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平台的应用使高职教育变得更加便捷,教学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教材内容比较单一。当前很多高职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教学还是采用单一的大纲教材,这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另外,高职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在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的改变促使教学模式相应地发生转变,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注重实践教育,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帮助,可以结合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策略 1.利用电子教材和网络资源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丰富教育教学素材,尤其是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借助网络为学生讲解更多有趣的学习素材,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电子课件,将课后习题编辑成电子文档共享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多样化的教材建设,针对不同的学科,对教材进行创新。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学作品;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作品;在理工类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将各种复杂公式的解析用电子课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2.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我校于上学期期末放假之前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现就我个人 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 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快乐,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阶段的三个主要环节,即:1、设疑自探: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 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 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因此这个教学模式也被概括为:“三疑三探,运用拓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同新课 标的要求也是一脉相通的,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归纳 起来有以下几点: 1、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弟子规》中说到:“学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疑”与“探”的妙处是:一方面,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所以课堂教学就应该从从疑问开始,到释疑结束;另一方面,提问需要能力,解疑更需要能力,学生在不停地疑问与探索中寻找着问题的答案,在不断地思考和释疑中提高着自身的能力,在进一步地运用与拓展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在一次次地实践和创新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因此,“三 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模式、好方法。 2、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减负喊了这么多年还是减不下来,究其原因是课堂效率低下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只好采取加强课前预习,加大课后练习的方法来弥补不足,过重的课后作业和严格的课前预习,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三疑三探”教学模 式不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不提倡课后布置作业。认为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并通过探究去迅速解决问题;而过于繁多的作业则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倦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取消课前预习,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和快乐地学习。此外,由于学生当堂完成了学习目标,基本不用再布置课外作业,所以学生不存在课外负担的问题,因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1998年南京市教研室提出了“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有八种课型(预习课、讲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作文课、测评课)。我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这八种课型,有机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片学习的蓝天碧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一、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的基本实施流程有两种,其一是:理解课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总结评价。 例如:我教《社戏》时,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之后,把“社戏探美”作为该课学习探究的话题。在大组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谈“社戏的景美、情美”,有的小组谈“船头看戏朦胧美”,有的小组谈“归航偷豆三美”,等等。其中,对“偷豆三美”的探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探得的三美是“农家子弟情意美”、“偷豆全程童趣美”、“行文构思照应美”。“农家子弟情意美”表现在孩子们偷豆偷的不是别人的豆,偷的是自家的豆,“偷豆”表现了农家子弟的美德,也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偷豆全程童趣美”表现在作者写了建议偷豆、商议偷法、偷豆入舱、剥豆、煮豆、吃豆、抛豆壳等全过程,偷豆全程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读了令人陶醉,特别有意思的是用了八公公柴火,还认真研究对付八公公的策略,真让人忍俊不禁,更使看社戏归途中的这场“小戏”平添了一份童趣。“构思引文照应美”表现在构思缜密,文笔美妙。前文写去赵庄看戏途中“两岸的豆麦”,表明有豆可偷;归航途中,夜深人饥,此时偷豆势在必行;八公公船上柴火现成,煮豆条件具备。“有豆”、“人饥”、“有柴火”就构成了合情合理的偷豆“小戏”。 单篇课文深入探究型的实施流程之二是: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我指导学生直接把课文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一开始就确定课文需探究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变色龙为什么变色及变色的原因?”“契诃夫为什么写《变色龙》?”“契诃夫和他的作品。”针对上述问题,学生按小组选题,然后分头对课文探究并查找资料,从不同的途径查找专家对《变色龙》的分析文章及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和传记类文章,如康林的《谈契诃夫的〈变色龙〉》,张发安的《〈变色龙〉的主题分析》,石延明的《谈〈变色龙〉运用对话的艺术》,章涛的《谈〈变色龙〉的第二主题》,以及《契诃夫小说选》,叶尔米洛夫的《契诃夫传》等。我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每一个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整合,启发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再指导每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字材料。最后在活动课和测评课上,每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有的小组小品表演,把研究成果设计成艺术学院表演系招生,应试者按主考官要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主要1、学:老师根据学清在出示学习目标(书面)后,以引学导语(或引学情境)形式指出学习本课内容解决什么问题,具有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强烈需要的情感;或出示问题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不易解决或让学生感受到学了本课知识后,解决起来更便捷;或感受到随知识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水到渠成;或创设情境(包括实验)提出新的问题。告诉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解决本课的问题,进行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知识提示等(3分钟)。在问题生成环节,老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生在自读教材(学材)的基础上,解决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体验、理解、思考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生成.学生),并在展示环节一并展示,教师点拨(10分钟),由师、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自学评价,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转入下一步。 以课堂为单位划分知识块儿,注重知识体系和脉络,知识点、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等用问题覆盖,教师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先重点探究,再通过自学解决系统的问题,即可以先“探”后“学”——系统化。仍遵循每步的六环,六环也不是绝对的,是一种理念的指导。每一节可能要分为几个活动单元,活动安排和落实要到位,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 预设要到位,知识脉络要清晰,要为学生思维设置必要的“支架”,问题安排要有梯度,围绕重难点能够生成值得探究的问题。 2、探:教师在第一步的某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1-2个),安排探究活动,提出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办法,在展示过程中关注参与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必要点拨,质疑拓展。展示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展示、组员补充,其他质疑,进一步探究。展示出错率高的、多解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合作学习评价,重点是合作学习文化引导和提升,鼓励合作出新的小组、合作氛围好的小组,量化记录并存档(15分钟)。 3、测:目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和探两步完成质量的反馈检测,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升华。4-6题(10分钟),突出自主完成,注重量化评价。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置引导文本阅读的问题 2、设置新知学习的铺垫性问题 3、设置引导举生活动的问题 4、设置对新知的理解、探究、归纳、总结的问题 5、设置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问题 6、设置知识拓展的问题 研究方法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有效课堂的理念 按照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为建构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段学生和学科课程实际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和谐发展的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出的研究课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和学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做到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布置和批改每一次作业,克服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封闭的倾向。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创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课堂主人的位置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和收集信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有效课堂的提出具有时代和可实施性,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新课程”,它解决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观念问题,“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

践价值,它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学科课堂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其深入研究可以将我们教师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把我们的教学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更有力地指导我们新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作用。 二、有效课堂的目标 按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创建出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课程、各年级学生发展实际的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大纲轻课标”、“重全体轻个体”“重应试轻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一是创设情境入题预习,二是展示交流点拨解疑,三是巩固练习学会应用;四是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四、有效课堂的模式案例 在《除数是一位的除法》一节的教学中,运用“四步建构”的教学模式,调到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收到

有效教学模式培训心得

有效教学模式培训心得 有效教学是有作用的。实际上有效教学就是以学生是否接受、是积极主动的乐于接受还是被动的死记硬背。下面是带来的有效教学模式培训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有效教学模式培训心得篇一: 暑假,我参加了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在沙土中心小学举行的小学教师"有效教学模式"专题集中培训。不同于以往我所参与的网上培训,集中培训让我们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学习、互动,也可以适时与同行交流、切磋,确实受益匪浅。 培训的前两天,赵老师、张老师分别就"以教促学"和"以学定教"的理念,做了详细明确的分析指导,并以大量的课例让我们更加直观、快速地了解所学内容。比如"洋思模式""生本教育""微课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新型教学形式,无不让人羡慕、赞叹。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对"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体验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想法。 ㈠、以学定教,是学在前面,教在后面。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学上,教师的教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问题就教,没有问题就不教。让学生学在前面,通过学生的学习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再去解决问题。教师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而教的。 ㈡、"以学定教" 中的"学"是学生自学,学生的自学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师要明确自学的内容、时间、方法和要求。

㈢、"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优势:有效的避免了"填鸭式"教学;课堂民主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避免了"满堂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使其受益终生。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进行一些有效教学模式的尝试,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学模式培训心得篇二: 自3月份开始,我认真参加了亳州市20xx-20xx学年度小学教师"有效教学模式"专题远程培训,培训期间,认真学习几位专家关于"有效教学模式"专题的讲座。期间,我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思考,深有感触。 不知不觉从事教学工作已近20xx年,虽然有时也茫然过,但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经验方面还是有一定经验和收获,现在通过参加远程培训,通过认真学习专家的讲座,觉得自己距离优秀的距离还不小,还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下面就自己几天来的网上培训谈谈几点感受: 一、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进步 长期以来觉得自己只还是一名不错的小学老师,总认为自己还能胜任小学学科的教学,因此对自己要求不高。可是在几天以来的远程培训之后,让我深有感触。作为教师仅仅掌握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不行,更需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及教育的智慧,我们要做一名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的人。只有要让自己的课教得更

高职教育分类教学

高职教育分类教学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分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特点展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照学生的特征和差异,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分类教学的指导原则 1.尊重差异原则 学生在性格、气质、智力等发展水平上有着个体差异,在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求同存异原则 分类教学既承认学生个体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别性,又承认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同一性。在教学中,既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又要看到部分学生间的共同点,要以共同点作为某类学生之间联合的契合点,实现共同提升和发展。 3.评估为先原则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实施分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分类”。要做好分类教学,首先要做好评估工作。评估时要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调查研究放在首位,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准确地反映出学生个体差异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归类、整理,为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和标准。 二、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1.学生特点分明、差异化明显 实施分类教学的高职学院必须由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构成,这些学生存在着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在整体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也都有明显差别。 2.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素质较高 实施分类教学,要求开设课程数量较多、涉及的学科类型也是纷繁复杂的,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分类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分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精心设计更适应某一类学生的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分类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比正常教学更多的劳动。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知识水平、今后发展方向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拟定教学大纲,选用适宜难度的教材,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料,分别设计相应的课堂

学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校这学期在教学上采用了学案教学模式,填补了以往我们在备课中存在的弊端,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在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下面就自己所用的几篇学案,谈自己对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学案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学案的编写上。 学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我们为中心为我们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它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小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变懒了、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其次,课堂中我们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不要再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第二,学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二、学案使用中的几点反思 1、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到知识的奥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关键之所在。 2、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题目由简到难,层层推进,不但便于理解运用,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限度来提升巩固知识点,想方设法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4、小组讨论合作后,我们要灵活机智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到位的评点、总结。 在最近的学案使用中,个人也存在不少的困惑,如:学习目标不能按时完成造成拖拉现象;探究问题时,收放有时会失控等。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体会,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帮助。希望我校的学案教学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绩效。 【学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韩爱玲 贯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条重要精神主线便是“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学生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一生中成长最迅速,最富学习潜能,也最需要充实自己的重要时期。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也颁发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实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可以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绩效的提高,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施这一标准的最佳方法是进行教育技术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描写环境优美的课文特别感兴趣。我抓住这一契机,在培养学生角色素质的同时,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全人类认识、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促使其个人或团体具有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预防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这也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烈,特别愿意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分角色的表演或朗读。因此,我确立了从学生的本体个性发展入手,着力于角色素质,着眼于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理念为核心的课题研究方案。角色素质就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所应具备或可提高的内在潜力的素质,包括基础素质和生活素质。第一是基础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之本,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文化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是深层素质,即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等,突出表现为心理适应、承受、持正笃信,奋发有为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高度发展。 以学习人教版第五册语文《东方之珠》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用精美的语言,通过对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街市以及香港夜景的描绘,让我们体会到香港就像一颗美丽、迷人的珍珠,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是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感悟,从而感受香港的魅力是科技创造了繁荣,环保持续了繁荣。了解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97年香港回归后,学生们对香港的了解就更多了,而且学生家里有电脑的也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课前,我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是为了把学生引进图书馆;让学生“介绍”,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 式研究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生态课堂考查与评估 一、生态化课堂教学背景 1.现实依据 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高要求不相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存在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而产生学生的辍学、失学现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疑难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学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因此,“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生长点。 2.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比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重视听说教学,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错误,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此标准一出,“任务型教学”的风潮似乎一下子席卷了基础英语教学,一夜间成为了我们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和模式,甚至作为唯一的方法倍加推崇。许多人把“任务型教学”看成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灵丹妙药,其实连自己都还没弄明白究竟什么是“任务”。难道“任务型教学”就真那么有效吗?经过几年的实践后,不少英语教师又陷入了迷茫。一些英语教师的曾经反映:“我教了十几年英语了,突然发现我今天不会教英语了。”这种反映代表了不少教师的真实想法。一套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应当在继承的基础去改进和发展,逐步适应我们英语教学特点。如果丢掉了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一味地追求创新,甚至求异,结果是丢掉了旧的,新的又没有学好,岂不是很可惜吗?新课标下的英语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和“体验参与”,而“任务型教学”只是体现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之一。诚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突出语言的意义,重视语言实践,突出习得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强调“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等。但是,“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大部分英语教师恐怕一时间还难以适应这一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是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和教学能力不够高;二是我们特殊的英语教学条件和环境,比如班大人多、课时较少、考试导向、教学评价滞后等。三是外语学习环境不同于二语学习环境。另外强调学生直接“在用中学”,容易忽视语言基础。以语言运用为起点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在语料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去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难度就会更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挫折。 根据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的宗旨来看,我们以前的问题是机械性练习过多,真实运用太少,而现在的问题是一切为了运用,为“任务型”而“任务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搞“任务型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表现为: 1. 任务前准备不充分,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忽视任务前的热身活动、呈现活动。 2. 忽视语言学习得内化过程。任务充斥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忽视包括语法知识在内的语言知识教学。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帮助学生做各种交际活动,但不注重语法教学,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结果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提高了,但学生一下笔就错,连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都写不出来。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现。 4. 未形成有效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杂乱无章,存在随意性现象。 为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适合包括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基础 1.理论基础。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过程)应体现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