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制备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制备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制备的质量控制

受控号:2009-12-026

第Ⅰ版第0次修改培养基制备的质量控制

共5页第1页

1. 目的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工作是对各种微生物进行保存、复苏、培养、检测和(或)计数,所用的培养基应对样品和被测微生物都具有特异性,为了满足微生物分析过程对培养基最低要求,和保证能够获得重现性结果,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培养基的制备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保证结果的可信和有效。

2. 适用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培养基的接收、贮存和制备过程。

3. 职责

培养基管理人员:收到培养基后按要求对培养基进行接收、记录和贮存。

培养基制备人员:培养基的制备整个过程应严格按要求进行。

科室负责人:负责对培养基的订购和综合管理。

4. 培养基的接收与贮存

4.1 生产企业应提供的文件

4.1.1培养基的独立成份、添加成分及产品编号及批号。

4.1.2 培养基使用前的PH,储存信息和有效期。

4.1.3 性能评价和所用的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必要的安全/危险数据。

4.2 实验室检查记录

实验室收到培养基后应检查:培养基名称和批号,接收日期,有效期,包装及其完整性。

4.3 贮存

应严格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贮存条件,有效期和使用方法进行培养其的保存和使用。培养基的购买应有计划,以利于存货的周转(即掌握先购先用的原则)。

4.3.1脱水培养基及其添加成分:新购买的培养基一般为脱水的粉状或颗粒状,保存在密闭的容器中。用于菌种选择或鉴定的添加成分通常为冻干物或液体。实验室保存有效的培养基目录清单应包括的内容有:容器密闭性复查、首次开封日期、内容物的感官检查(如粉末流动性、均匀性、结块情况和色泽变化等)。

4.3.2商品化即用型培养基:应严格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贮存条件、有效期和使用方法进行保存和使用。

4.3.3商品化的脱水合成培养基和各别成分制备的培养基:这类培养基的贮存有效期各不相同,一般无法做到统一规定。可参照不同标准中的规定执行。

培养基灭菌分装到平皿、试管或测试瓶中,不能立即使用的培养基应避光、干燥保存。除特殊说明和标准规定,通常情况下基础培养基(如使用前入添加成分的培养基)应在4℃

受控号:2009-12-026

第Ⅰ版第0次修改培养基制备的质量控制

共5页第2页

冰箱中保存不超过3个月,或在室温(20℃)下保存不超过1个月,以保证其成分不改变;不稳定选取择性物质和其它添加成分应即配即用;对发生化学反应或含有不稳定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也应即配即用,不可二次融化。

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是否有蒸发、脱水情况,是否有微生物生长。当培养基发生这类变化时,应禁止使用。使用和进一步加热前,应事先将培养基放置到室温。

5. 培养基的实验室制备

5.1 概述

使用脱水培养基和其他含有有害物质(胆盐或其它选择剂)的成分时,应遵守良好实验室规范和生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配制,如质量/体积、pH、制备条件、灭菌条件和操作步骤,并做好记录。

5.2 水

配制培养基使用蒸馏水或相同质量的水,以排除测试条件下抑制或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物制。如果蒸馏水的用氯消毒的水制备的,在蒸馏前应先对氯进行中和(见GB/T6682)。盛放蒸馏水的容器最好是由中性材料制成的(如中性玻璃、聚乙烯等)。为保证蒸馏水的质量,电导率应<10ms/m(<100μs/cm),细菌数<50CFU/mL,建议每月至少检测一次。

警告:采用离子交换器(去离子)生产的去离子水,微生物含量较高,这种水在过滤灭菌后仍可能带有细菌生长的抑制因子。所以配置培养基时最好不要使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去离子水而应使用蒸馏水。

5.3 称量和复水

称量所需的脱水培养基(注意缓慢操作,必要时佩带口罩或在通风柜中操作,以防吸入含有毒物质的培养基粉末),先加入少量的水,充分混合(注意避免培养基结块),然后再加入至所需的量。

5.4 溶解

脱水培养基加水后适当加热,并不停搅拌使其快速溶解,必要时,重新溶解。含琼脂的培养基在加热前应先浸泡几分钟,用各别成分制备的培养基应将不同成分分别加入适量的水中,并充分溶解,然后再加入到所需的量。

5.5 pH的测定和调整

用pH计测pH,必要时进行调整。在实验室用各别成分制备培养基,除特殊说明外,培养基灭菌后冷却到25℃时,pH的变化不应超过0.2个单位。一般使用浓度约为40g/L(约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浓度为36.5g/L(约1mol/L)的盐酸溶液调整培养基的pH。

注:商品化的培养基高压灭菌后pH值可能变化很大,但采用优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配制时,灭菌前无需调节pH值。

受控号:2009-12-026

第Ⅰ版第0次修改培养基制备的质量控制

共5页第3页

5.6 分装

将制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适当的容器中,根据不同用途,容器的体积可为培养基的1倍、2倍或3倍。

5.7 灭菌

培养基和试剂应采用湿热灭菌或过滤灭菌。亮绿培养基等特定的培养基中含有对光和热敏感的物质,只能煮沸灭菌,煮沸后应迅速冷却,避光保存;明胶、血清、糖类等不耐高温的物质,应采用高压低温灭菌法/间歇灭菌法灭菌;有些试剂则不需灭菌,可直接使用(参见相关标准或供应商使用说明)。

5.7.1 湿热灭菌:湿热灭菌在高压锅或制备培养基的容器中进行,高压灭菌一般采用121℃灭菌15min,当培养基体积超过1000mL时,要对灭菌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但应按照标准或使用说明的规定进行。高压灭菌过程要通过放置到特定的位的热电耦或测试条进行监测,以保证灭菌的效果。

灭菌效果控制是关键,加热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冷却,以防加热过度。这对于肠道菌培养基和大容器中的培养基等的灭菌十分重要。

注:大容量(>1000mL)的培养基灭菌时可能会造成过度加热。

5.7.2 过滤灭菌:过滤灭菌可在真空负压或正压的条件下进行,使用也孔径为0.22μm的滤膜和过滤垫,过滤前先将滤膜和滤垫灭菌,过滤器于121℃灭菌15min(可以整体灭菌也可以拆卸后灭菌),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组装。

注:一些滤膜上附着有蛋白质(如抗生素),为达到有效过滤,应事先将膜用无菌水润湿。

5.7.3监测:应对经湿热或过滤灭菌的培养基进行监测,尤其要对pH、色泽、灭菌效果和均匀度等指标进行监测。

5.8 添加成分的制备

制备有毒物质的添加成分(尤其是抗生素)时应小心操作(必要时在通风柜中操作),避免因粉末的扩散造成实验人员过敏或发生其他不良么应;制备溶液时小心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不要使用过期的试剂,抗生素工作液应现用现配;批量配制的抗生素溶液分装后冷冻贮存,但解冻后的贮存溶液不能再次冷冻;厂商应提供冷冻对抗生素活性影响的有关资料,也可由使用者自行测定。

6. 培养基的使用

6.1 琼脂培养基的融化

将培养基放到沸水浴中或采用有相同效果的方法(如高压锅中的蒸汽)使之融化。经过高压的培养基应尽量减少重加热时间,避免过度加热。培养基融化后放入47℃±2℃的恒湿

水浴锅中保温,直至使用。融化后的培养基应尽快使用,放置时间一般不应超过4h。

受控号:2009-12-026

第Ⅰ版第0次修改培养基制备的质量控制

共5页第4页

6.2 培养基的脱气

必要时,将培养基在使用前放到沸水或蒸汽浴中加热15min,加热时松开容器的盖子;加热后盖紧,并迅速冷却至使用温度。

6.3 添加成分的加入

对热团党委稳定的添加成分应在培养基冷却至47℃±2℃时再加入。灭菌的添加成分在加入之前,应先放置到室温,避免冷的液体造成琼脂凝结或形成片状物。将加入添加成分的培养基缓慢充分混匀,尽快分装到待用的容器中。

6.4 平板的制备和储存

倾注融化的培养基到平皿中,使之在平皿中形成一个至少2mm厚的琼脂层(直径90mm 的平皿通常加入15mL琼脂培养基)。将平皿盖好皿盖放到水平平面使琼脂冷却凝固。

凝固后的培养基应立即使用或存放于暗处和(或)4℃~12℃冰箱的密封袋中,最好存放一周或按厂商提供的标准执行。在平板底部做好标记,标记内容包括名称、制备日期和(或)有效期。也可以使用适宜的培养基编码系统进行标记。

将倒好的平板放在密封袋中冷藏保存可延长贮存期限。为了避免产生冷凝水,平板应冷却后再装入袋中。贮存前不要对培养基表面进行干燥处理。

对于采用表面接种形式培养的固体培养基,应先对琼脂表面进行干燥:揭开平皿盖,将平板倒扣于烘箱/培养箱中(温度设为25℃±50℃);或放在有对流风的无菌净化台中,直到培养基表面的水滴消失为止。注意不要过度干燥。商业化的平板琼脂培养基应按厂商提供的说明使用。

6.5 培养

培养时每垛最多堆六个平板,平板间要留有空隙以保证空气流通,使培养物的温度尽快与培养箱温度达到一致;液体培养基温度与培养箱达到一致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体积、内容物量、容器类型、培养类型等;使用厌氧罐时,堆放的平板数可以超过六个。

6.6 培养基的弃置

所有污染和未使用的培养基的弃置应采用安全的方式,并且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7. 成品的质量控制

7.1 物理指标控制

培养基的实验室测试至少应包括:20℃~25℃的pH值,并应观察加入培养基的量、琼脂层厚度、色泽、透明度和(或)是否存在肉眼可见的杂质、凝胶稳定性黏稠度和湿度。

7.2 微生物指标控制

7.2.1污染控制:从每批制备好的培养基中选取部分样品进行污染测试。

受控号:2009-12-026

第Ⅰ版第0次修改培养基制备的质量控制

共5页第5页

7.2.3 测试菌株:测试菌株是具有其代表种的稳定特性并能有效证明实验室特定培养基最佳性能的一套菌株。测试菌株主要购置于标准菌种保藏中心,也可以是实验室自己分离的具有良好特性的菌株。每种培养基的测试菌株应包括:具典型反应特性的强阳性菌株、微弱生长的阳性菌株(对培养基中选择剂等试剂敏感性强的菌株)、非特异性菌株(如产生不同发酵反应和荧光反应的菌株)、阴性菌株。

7.2.4 即用型培养基和试剂:商品化即用型培养基的生产厂如果经过ISO9001体系认证或满足相应质量要求,可相要求厂商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这样,就不必再进行大量的培养基测试工作,但应保证培养基的贮存条件。

7.2.5商品化合成脱水培养基制备的培养基:对每批新购置的商品化合成脱水培养基使用前应用标准菌株(见附件3〈常用培养基测试用菌株及指标〉)进行相应的测试,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具体操作见附件1〈培养基性能测试作业指导书〉),并将测试结果记录于培养基测试结果记录单(见附件2)不含指示剂或选择剂的培养基,只需用阳性菌株进行检测;含有指示剂或选择剂的培养基,应使用能证明其指示或选择作用的菌株进行试验;复合培养基(即需加入添加成分的培养基)需用具备7.2.3性能的菌株进行验证;实验室制备的需加入添加成分的即用型培养基本条款同样适用。

8. 支等性文件

SN/T1538.1-2005 培养基基制备指南第1部分: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

GB/T27405-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

附件1:

培养基性能测试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工作是对各种微生物进行保存、复苏、培养、检测和(或)计数,所用的培养基应对样品和被测微生物都具有特异性,为了满足微生物分析过程对培养基最低要求,和保证能够获得重现性结果,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培养基的性能进行测试和监控,从而保证结果的可信和有效。 2.适用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所常用培养基的质控和性能测试。 3.职责

测试人员:负责按照本检测细则对被培养基进行测试。

复核人员:负责对测试操作是否规范以及检测结果是否准确进行复核。 科室负责人:负责对科室综合管理和检测报告的签发。 4.常规质量控质要求

4.1基本要求

供应商或制备者应确保培养基的理化特性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以下特性的质量评价结果应符合相应的规定:分装数量、外观、色泽、均一性、琼脂凝胶的硬度、水分含量、pH 、缓冲能力、微生物污染。 4.2微生物学要求

应选择能代表整批产品的样品进行微生物学性能测试。 4.2.1微生物污染

按批次的不同选择适量的培养基在适当条件下培养,测定其微生物污染。生产商应根据每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成分、制备要求和包装类型的不同,规定或建立其污染限值。

分别从初始和最终制备的培养基中抽取或制备至少一个(或1%)平板或试管,置天37℃或按特定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培养18h 。 注:该条款只适用于即用型培养基。 4.2.2生长特性 4.2.2.1生长率

每种培养基上菌株的生长率应达到所规定的最低限值(见相关标准或附录)。 定量方法中生长率P R 的计算公式: P R =

N N S

式中:

N S ——从一个或多个待测培养基平板上得到的菌落总数;

N 0——从一个或多个规定的参考培养基平板上获得的菌落总数(该菌落总数应≥100CFU )。 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最低应为0.7,该类培养基应易于目标菌生长;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最低为0.1。通常应达到这个要求,特殊情况时可以放宽判定标准(见相关标准或附录3)。

4.2.2.2选择性

为定量评价培养基的选择性,应按规定以适当器具将适量测试菌株的工作培养物接种至选择性培养基和参考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选择性应达到规定值(见相关标准或附录3)。

用如下公式计算选择因子S F :

S F=D0-D S

式中:

D0——能在参考培养基上生长至少10个菌落的最高稀释度;

D S——能在测试培养基显示生长的最高稀释度;

S F、D0和D S用㏒10表示,例:D010-4=㏒104.0,D S10-3=㏒103.0,S F=1.0。

非目标菌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的S F至少为2。通常应达到这个要求,特殊情况时可以放宽判定标准(见相关标准或附录3),在定量法中,非目标菌的生长应该部分或全部抑制。

4.2.3生理生化特性

确定培养基的菌落形态学、鉴别特性和选择性,以获得培养基的整体性能。

规定培养基的基本特性,使用一套适当的测试菌株对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和非目标菌的被抑制程度进行测试。

4.2.4性能评价和结果解释

基按照规定得到的所有测试菌株的性能测试结果均符合规定,则该批培养基品质优良;若只有基本要求和微生物学要求符合规定,则该批培养基可被接受。

5.性能测试方法

本部分列举了液体、固体培养基的定量、半定量和定性测试方法。通常使用半定量和定性测试方法就能满足实验室对培养基性能测试要求。评价新的培养基或新的供应商的产品时,应采用定量测试方法

附录3或SN/1538.1中列出了相应的测试菌株。

5.1测试菌株

附录3针对不同的培养基列出了所推荐使用的目标菌株(生长率)和非目标菌株(选择性).测试菌株应符合SN/1538.1-2005中5.2.2的要求.如根据需要选用强阳性菌株、弱生长的阳性菌株,非特异性菌株或受损的菌株等。

5.1.1工作菌株的制备

工作菌株是将标准菌株接种到非选择性肉汤中所制备的处稳定生长期的纯菌株,也可以采用其他制备方法,但要保证接种菌株的纯度、活力及操作的规范性,以确保工作菌株的可靠性。制控菌种接种一个琼脂斜面或平板,孵育过夜或得到足够的量为止。这些工作琼脂斜面或平板上的培养物应贮存于2~8℃,或者室温,可放四个星期。取适量的单个菌落悬浮于少理的灭菌生理盐水,用分光光度计调整浊度至0.5麦氏标准(1~2×108CFU/mL)或在625nm 吸光度值为0.08~0.1。

5.1.1.1生长率测试用工作菌株

目标菌的定量、半定量和生长率试验常用每平板(或试管)的接种水平为10CF U~100CFU。

5.1.1.2选择性测试用工作菌株

培养基选择性试验是将浓度为104CFU/mL~106CFU/mL的非目标菌工作菌株悬浮液接种到平板上或试管中。

5.1.1.3培养条件

按相关标准和附录3中的条件对接种后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5.2固体培养基测试方法

可采用与下列方法效果等同的方法进行固体培养基的测试。如定量方法只能用定量方法替代。

5.2.1定量测试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固体培养基,但不适用于部分霉菌培养基的测试。

5.2.1.1测试步骤

-----按5.1.1的方法使用工作菌株;

-----选择能够代表一批培养基的适当数量的平板进行测试,并保证平板表面足够干燥。用同样的方法制备参考培养基平板;

-----用工作菌株的稀释液均匀涂布测试平板和参考平板,并按5.1.1的要求,选择菌落数在一定范围的平板进行计数;

-----按标准规定的培养条件培养平板;

-----计算每一平板中的菌落数,评价菌落的大小和表面特征。

5.2.1.2计算

根据平板上菌液的体积和稀释倍数,计算出培养基上菌落的平均值。

5.2.1.3结果解释

计算生长率P R (4.2.2.1)和选择因子S F (4.2.2.2,必要时),解释结果。

5.2.2半定量测试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性能测试,但仅能作为固体培养基的补充测试。

5.2.2.1测试步骤

-----按常规的方法用大约15mL琼脂培养基制备平板;

-----按5.1.1的方法使用工作菌株;

-----用3mm接种环按下图划线平板。A部分用接种环按0.5cm的间隔划4条平行线,按同样的方法在B区和C区划线,最后在D区内划一条连续的曲线。划线时最好将模板图放在平板下面;

-----按标准规定的培养条件培养平板;

注:按种环应完全浸入工作菌株液中,取一满环接种物,将按种环接触容器边缘3次可去除多余的液体。划线时接种环与琼脂表面的角度应为20°~30°。按种环压在琼脂表面的压力和划线速度应前后一致,整个划线应快速连续。

5.2.2.2计算

培养后,评价菌落的形态、大小和密度,并计算生长指数G。每条有菌落生长的划线记作1分,每个培养皿上最多炎16分。如果仅一半的线有菌落生长,记作0.5分。如果划线上没有菌落生长或生长量不于划线的一半,则记为0分。记录每个平板的得分总和便得到G。如菌落在A区和B区生全部生长,而在C区在一半线生长则G为10。

5.2.2.3结果解释

目标菌的生长指标G大于6时,培养基可接受。非选择性培养基的G值通常较高。

目标菌在培养基上应呈现典型的生长,而非目标菌的生长应部分或完全抑制。

5.2.3定性测试方法

该方法可用作固体培养基性能测试补充。

5.2.3.1测试步骤

-----按常规的方法用大约15mL琼脂培养基制备平板;

-----按5.1.1的方法使用工作菌株;

-----用3mm接种环取测试菌培养物,在测试培养基表面划平行直线。可同时在一个平板上接种多个菌种,但划线不能交叉;

-----按标准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对接种后的平板进行培养。

5.2.3.2结果解释

培养后按以下方法对培养基计分:

-----0表示不生长

-----1表示微弱生长

-----2表示生长良好。

目标菌得分就应为2,并且有典型的菌落外观、大小和形态。非目标菌的生长应该部分或全部被抑制。

5.3液体培养基测试方法

可采用与下列方法效果先等同的方法进行液体培养基测试。如,定量方法只能用定量方法所替代。

测定液体培养基的生长率应采用适当的接种方法。本条介绍用于评价液体培养基生长率和选择性的定量,半定量和定性方法。但液体培养基的细菌总数或得分应通过将培养物倾注或划线平板后才能得到。液本培养基特性反应的定性评价通过肉眼观察来实现。

5.3.1定量测试方法

该方法还适用于对新制备培养基、肉汤或稀释剂的评价。

5.3.1.1测试步骤

-----从每批液体培养基中选择适当数量的试管或每份10mL的培养基进行测试;

-----接种目标菌:用少量目标菌株培养物(每管10CFU~100CFU,接种物制备见5.1.1)接种测试肉汤和参考肉汤,混匀;

-----接种非目标菌:用大量非目标菌培养物(每管大于1000CFU,接种物制备见5.1.1)接种测试肉汤和参考肉汤,混匀;

-----接种目标菌和非目标菌混合培养物:用少量(每管10CFU~100CFU,接种物制备见5.1.1)目标菌接种测试肉汤和参考肉汤,同时在每个试管中接种大量非目标菌(每管大于1000CFU,接种物制备见5.1.1),混匀;

-----按标准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对接种后的试管进行培养;

-----培养后,从每一种肉汤中移取一定量的菌液,必要时可取原菌液的稀释液按5.2.1的方法涂布于非抑制性琼脂平板上;

-----稀释剂和运输培养基:按每管100CFU~1000CFU接种测试菌(接种物制备见5.1.1),混匀。稀释剂在室温下放置45min后进行平板计数;运输培养基按常规培养时间和温度对接

种后试管进行培养,然后进行平板计数。

5.3.1.2结果读取、计算和解释

培养后,对目标菌和非目标菌进行计数,以区分开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并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进行计算和解释。

a)按P R (4.2.2.1)和S F (4.2.2.2值对参考肉汤和测试肉汤进行比较和解释:

-----目标菌的P R值不应小于0.1(测试培养基与参考培养基菌落总数的差别不超过一个数量级);

-----非目标菌的S F值至少应达到2;

-----混合菌中,目标菌标的生长不应受到非目标菌生长的抑制,即目标菌始终应为优势菌。b)在混合菌中目标菌数量的最低值及非目标菌数量的最高值应符合以下要求:

-----目标菌的最低浓度应达到106CFU/mL~108CFU/mL;

-----在选择性肉汤培养物中非目标菌的最高浓度不应超过104CFU/mL。

c)稀释剂和运输培养基不应引起目标菌和非目标菌数量太大变化。微生物在这些培养基中培养后的数量变化应在最初计数±50%的范围内。

注:液体培养基与菌种生长特性相关的质量在菌种生长早期表现最为明显。如测试菌在参考肉汤和测试肉汤中生长率和选择性的很多信息要在对数生长期,尤其是前对数生长期获得。因此,要观察培养基质量的微小变化,应在接种测试菌后的短期时间内(如6h或12h)从液体培养基中挑取培养物划线接种平板。

5.3.2半定量测试方法

5.3.2.1测试步骤

-----挑选一定数量试管或在一批培养基中吸取每份10mL的样品进行测试;

-----目标菌、非目标菌以及混合菌的接种:在装有测试肉汤的试管中接种10CFU~100CFU 的目标菌,同时接种更多数量(每管大于1000CFU)的非目标菌,混匀;

-----非目标菌的接种:在测试肉汤试管中接种较多数量(大于1000CFU)的非目标菌,混匀培养;

-----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用3mm接种环取一环混合菌培养液划线接种到特定目标菌选择性平板上;

-----和3mm接种环取一环非目标菌培养液划线接种到非选择性平板(TSA)上;

-----将两个平板按标准要求培养。

5.3.2.2计算和结果解释

选择性平板上有至少10个目标菌菌落生长,则表示液体测试肉汤的生长率为良好。

非选择性平板上没有菌落生长(或者少于10CFU),则表示液体测试肉汤的选择性为良好。

5.3.3定性测试方法

单管定性法适用于液体培养基的性能测试。这项测试不能用于四硫酸盐肉汤等混浊培养基。

5.3.3.1测试步骤

-----用3mm接种环取一环工作菌株培养物直接接种到用于性能测试的液体培养基中;

-----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5.3.3.2结果解释

用目测的浊度值(如0~2)评价培养基(使用试管或瓶子培养):

-----0表示无混浊;

-----1表示很轻微的混浊;

-----2表示严重的混浊。

目标菌的浊度值应为2。

注1:有时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生长后聚集成细胞团,沉积在试管或瓶子的底部。发生这种情况时,小心振荡试管后进行观察。

注2:该方法也可用于对液体培养基产气和颜色变化等反应特性的评价。

6支持性文件

SN/T1538.2-2007 培养基基制备指南第2部分:培养基性能测试实用指南;

WS/T232-2002 商业性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检验规程。

附件2

培养基测试结果记录单

附件3

常用培养基推荐测试菌株及观察指标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及注意事项(1)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及注意事项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 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 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实训五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实训五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目的要求熟悉培养基制备的基本程序,会制备常用的培养基,会测定并矫正培养基的pH。 仪器及材料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热干燥箱、电炉、天平、量筒、漏斗、试管、培养皿、烧杯、三角烧瓶、标准比色管、精密pH试纸、纱布、牛肉膏、蛋白胨、琼脂粉、氯化钠、氢氧化钠、脱纤绵羊血等。 方法与步骤培养基制备的基本程序配料→溶化→测定及矫正pH→过滤→分装→灭菌→无菌检验→备用。 (一)肉膏汤培养基 1.成分牛肉膏3~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 2.制法将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加水后,加热溶解。矫正pH至7.4~7.6,过滤分装。置高压蒸汽灭菌器内,121.3℃20min灭菌即成。 3.用途可供一般细菌生长,同时也是制作一般培养基的基础原料。 (二)营养琼脂培养基 1.成分肉膏汤1000ml,琼脂粉20~30g。 2.制法将琼脂粉加入肉膏汤内,煮沸使其完全溶解,矫正pH7.4~7.6,过滤分装于试管或三角烧瓶中,以121.3℃灭菌20min。可制成试管斜面、高层培养基或琼脂平板。 此培养基可供一般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培养,观察菌落特征及保存菌种等,也可作特殊培养基的基础。 (三)血液琼脂培养基将灭菌的营养琼脂冷至45~50℃,以无菌操作,加入5%~10%的无菌血液(或脱纤血),然后倾注灭菌平皿或分装试管制成斜面。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分离培养,亦可供溶血性的观察和保存菌种用。 (四)半固体培养基肉汤培养基中加入0.3%~0.5%琼脂粉制成,用于菌种的保存或细菌运动性观察。 (五)肉渣汤(疱肉)培养基于每支试管中加入2~3g牛肉渣及肉膏汤5~6ml,液面盖以一薄层石蜡油,经121.3℃20~30min灭菌后保存冰箱备用。此培养基用于厌氧菌的培养,必须注意,此培养基在使用时,将肉渣培养基置水浴锅煮沸10min,以驱除管内存留的氧气。 (六)pH的测定与矫正 1.精密pH试纸法取精密pH试纸一条,浸入欲测的培养基中,半秒后取出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如为酸性,滴加1mol/L氢氧化钠中和酸。在滴加1mol/L氢氧化钠后,应充分摇匀,再用试纸测定,直至调到pH在所需的范围内。 2.标准比色管法 (1)取与标准比色管大小一致的试管2支,按(实图5-1)每管内加入不同的溶液。①培养基5ml(对照管);②标准比色管;③培养基5ml加0.02%酚红指示剂0.25ml;④蒸馏水管。 (2)对光观察比较两侧观察孔内颜色是否相同,培养基若为酸性(一般呈酸性),则向③管中慢慢加0.1mol/L氢氧化钠,每滴一次,将试管内液体摇匀,直至③④两管

植物常用培养基附加配制说明

备注:培养基和激素母液配制方法 (1)母液配制时,先向容量瓶中注入1/3定容体积的蒸馏水,再一一称取各种盐放入烧杯中溶解,装入容量瓶, 不得一次称取所有盐,混合溶解!在配制大量母液时,氯化钙最后加入。 (2)200×Fe盐溶液 称取1.39g FeSO4?7H2O溶于水(A液);称取1.865 g Na2?EDTA溶于热水(B液); 将A液缓慢倒入正在加热的B液中,加水接近250ml,煮沸,混合液颜色变深,冷却到室温,定容到250ml后,置于棕色试剂瓶内4℃保存。 (3)0.5mg/ml 2,4-D母液的配法 称取50mg 2,4-D,置于小烧杯内;加少量无水乙醇或95%乙醇使之完全溶解; 加水定容至100ml,4℃保存。如果出现沉淀,需要重新配置。 (4)0.5mg/ml α-NAA母液的配法 称取100mgNAA置于小烧杯内;用1N的KOH溶液溶解NAA;用水定容至200m l,4℃保存。 (5)0.5mg/ml 6-BA母液的配法 称取100mg 6-BA置于小烧杯中;加少量的浓盐酸,用玻棒研磨成糊状,再加入少量浓盐酸,使之完全溶解;用水稀释并定容至200ml,4℃保存。 (6)100mM乙酰丁香酮(As)的配制 称取196.2mg As,用5ml DMSO直接溶解,再加水定容至10ml,过滤灭菌后,分装入无菌小管,-20℃冰冻保存。使用前加入灭菌培养基。 (7) 0.5mg/ml KT和ABT的配法 称取50mg kenetin或ABT生根粉,先用少量1N KOH溶解,再用水稀释定容至100ml,4℃保存。 (8)其他附加物的溶解及配制 A、称取吗啉乙磺酸(MES)5g溶于水中,定容至10mL。4℃保存。 B、称取1g L-半胱氨酸(Cys) 溶于2mL 0.2mol/L或10%的NaOH溶液, 用蒸馏 水稀释定容至10mL,现用配制。4℃保存。 C、称取850mg硝酸银,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4℃保存。 D、头孢霉素(cefotaxime)2500m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mL。4℃保存。 E、潮霉素(Hyg B),商品已溶解,筛选时一般加5、8、12mg/L梯度浓度。

培养基质量控制

帖由yiyunting于 2007-10-30 08:50 发表 一个最现成的材料 SNT 1538.1-2005 培养基制定指南第一部分: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对于自制和商品化的干粉培养基都 有相应要求。 至于验证方法,当然是作为一大点里的两个小论点来说明啦 SN/T 1538.2-2006 培养基制备指南第2部分:培养基性能测试实用指南 购买路桥的干粉培养基比较好,别忘了索要本批产品的质量控制证书。按说明书操作,挺简单的。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准则 一.质量控制相关定义 质量控制:满足质量要求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质量保证:为了满足实验室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实施证明(记录)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系统活动 外部质量控制:通过互相校准和/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比分析、跟踪以及相关方法,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 质量手册:是描述质量系统元素的文件或文件的集合。 二.实验室要求 (一)组织:按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概念,是指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这里所指的是实验室(微检室)内建立的质量管理的保证体系。 人员 房屋满足检测工作需要。 设备 (二)人员要求 实验室人员的分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 相应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相应的技术能力证明(证书及证件)。微生物检验室因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负责室内的技术工作。并设立质量监督员。 (三)房屋条件要求 房屋要求:具有适宜、足够宽敞、通风有良好的照明。 房屋内墙面及地等应采用易于清洁的材料,保持房间清洁。 房间的设置,以其开展的工作内容加以分用,设立专用房间。 房间的大小还应根据从事实验人员的进入数量上加以考虑。 (四)环境设施要求 专用房间的温湿度控制与记录(样品存放室) 特殊环境的微生物指标控制与记录(无菌室等) 专用工作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和定期的检测校准程序。(洁净室等) 特殊环境中的专用设施质量控制应符合有关要求(净化工作台) 环境设施的相关技术指标 净化室、净化工作区域、洁净环境按国家及部颁标准进行检测。 空气洁净度指标:检测频率及检测方法。一次/月;空气细菌检测(沉降法)。 三.设备/仪器要求总则 (一)满足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要求。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一)营养琼脂培养基 【用途】供细菌总数测定、保存菌种、细菌纯化、一般细菌培养、血琼脂培养基基础之用。 【成分】牛肉膏 3g NaCl 5g 蛋白胨 10g 琼脂 20g 【pH值】7.2±0.2 【制法】上述成分称取38g加蒸馏水1000ml,经121.3℃ 30min高压灭菌备用。 (二)蛋白胨水培养基 【用途】供细菌培养、吲哚试验之用。 【成分】蛋白胨 10g 氯化钠 5g 【pH值】7.6 【制法】将上述成分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过滤,分装于试管,每管2~3ml,经121.3℃20min高压灭菌备用。 (三)半固体培养基 【用途】供观察细菌动力、菌种保存、H抗原位相变异试验等。 【成分】蛋白胨 10g 氯化钠 5g 琼脂 2.5~3g 【pH值】7.6 【制法】上述成分加入10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分装于试管,每管3~4ml,经121.3℃ 20min高压灭菌备用。 (四)营养肉汤培养基 【用途】供一般细菌培养、转种、复苏、增菌等,也可用于消毒效果的测定。 【成分】蛋白胨 10g 氯化钠 5g 牛肉粉(牛肉浸汁) 3g 【pH值】7.2±0.2 【制法】将上述成分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分装小试管,每管2~3ml,经121.3℃ 20min 高压灭菌备用。 (五)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用途】供甲基红试验及V-P试验之用。 【成分】蛋白胨5g 葡萄糖5g K2HPO4 (K2HPO4·3H2O) 5g (0.65g) 【pH值】7.0~7.2 【制法】将上述成分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过滤,分装试管,每管2~3ml,经112.6 ℃ 20min高压灭菌备用。 (六)伊红美蓝培养基(EMB培养基)

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的制备 一、配制原则和种类 (一)培养基配制原则 1、培养基:培养基是提供食用菌等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与特定环境条件的基质,如蘑菇菌是有机营养型中的草腐生菌。制备培养基不仅要考虑它所需要的含碳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矿物盐类、生长因子,还要考虑水与pH环境,同时还应考虑它们培养方式是固体培养还是液体培养。因此,可以把按菌类生长发育需要比例配制的灭菌营养基质,称为培养基。换言之,培养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含有菌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具有菌类生长环境条件;经过灭菌,并保持无菌状态。 2、培养基的选择:在整菌种制备过程中,从母种到原种、栽培种,各个阶段的目的要求有所不同,所选用的培养基的配比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母种初生菌丝较嫩弱,分解养分能力差,要求营养丰富、完全,氮源、维生素的比例应高。须选用易于被菌丝吸收利用的物质,如葡萄糖、蔗糖、马铃薯、蛋白胨、无机盐类及生长素等为等而原种、栽培种所需数量较多,且菌丝分解能力强,可利用大量农作物秸秆、粪草、棉籽壳、麸皮、米糠等原料作为培养基。 (二)培养基的种类 1、根据营养物质的来源,可以把培养基分炎天然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 (1)天然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是指用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天然有机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如各种农副产品及其下脚料──小麦、大豆、玉米粉、麸皮、米糠、作物秸秆、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等,以及动植物组织的浸出液──牛肉膏、肉汤、马铃薯汁、麦芽汁、豆芽汁等都可以用来配制天然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来源广,成本低,营养丰富,适合于在生产上大规模培养菌类使用,但这些天然有机物质因产地、品种、生长期的不同,化学成分不能宣。每批成分也不稳定,不宜用来做精细的科学实验。以分离驯化食用菌培养基(2)半合成培养基为了促进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发育,常在天然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某些天然有机物,就成为半合成培养基。这类培养基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也是生长菌种和实际栽培最常用的培养基。 (3)合成培养基是指采用化学成分已知的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机酸类)或无机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这类培养基组成和含量明确,价格较贵,一般用于在实验室范围内做有关营养、代谢、菌种鉴定等有关于食用菌的生理生化研究。 2、根据培养基制成后的物理状态,可将培养基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1)液体培养基根据食用菌所需的营养物质,扫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叫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可进行营养源的筛选实验,以及生理生化方面如酶活力等研究,应用液体培养基生产的菌种也可在生产中进行使用。 (2)固化培养基将各种营养成份按比例配制成营养液后,加入适量固化剂,如琼脂,即可配成固化培养基。利用这种斜面试管可保藏及扩大菌种,同时亦可制成各种平皿固化培养基分离菌种。 (3)固体培养基利用各种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农林废弃物如木屑、棉籽壳、秸秆、玉米蕊等作为主要原料,再加入适量的米糠或麸皮和无机盐类制成固体培养基。该培养基可作为二、三级菌种生产用的培养基,也可以用它制成发酵草粉保藏菌种用的培养基。 二、一级种培养基 一级种又称母种,其培养基一般用试管作为容器,所以又称试管斜面培养基,这类培养

培养基质量控制

物理性状的质量控制 应包括20℃-25 ℃时的pH,并应观察以下内容:加入培养基的量和(或)琼脂层的厚度、颜色、透明度、是否存在肉眼可见的杂质、凝胶稳定性/黏稠度(一致性)、湿度。 灭菌前后都应测定pH,采用连接可渗透陶器型液体接头的电极测定液体培养基的pH,固体培养基可用平头电极或者连接微型探头的电极测定pH,测量时尽量使培养基温度降到20℃-25℃,校正通常用接近40 g/L的氢氧化钠或者1 mol/L的盐酸。 微生物的质量控制 1.污染检测 在每批制备好的培养基中应当选取部分样品进行污染测试。 2.质控菌株 质控菌种应具有稳定特性,能代表其种并能有效地证明实验室特定培养基的最佳性能。测试菌种应可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公认的菌种收藏中心,也可以是实验室自己分离的具有良好特性的菌种,但必须对照标准菌株进行鉴定。实验室应检测和记录储存菌株(stock culture)的相关特性,新复苏的菌种可能会有非特异性反应。最好使用从食品中分离的菌种。 培养基的质控菌种应具备以下性能:具典型反应的强阳性菌种;弱生长的阳性菌种(选择更敏感的菌种);无生化反应的菌种;完全抑制菌种。 3.质控方法 国际食品微生物委员会和培养基菌种卫生工作组(WPCM)介绍了培养基评估用 测试菌种的有效收集方法。 (1)即用培养基和试剂 商品化即用培养基的生产厂家如果经过IS0 9001和ISO 9002体系认证或满足相应质量要求,应向使用方提供资质证明。这时,使用者就不必对培养基进行大量的测试工作,但必须保证其储存条件。 (2)采用商品化合成脱水培养基制备的培养基 按ISO/TS 11133-1: 2009 《食品和动物饲料的微生物学培养基制备和生产指南 第1部分: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的要求,除了对每批制备好的培养基用标准菌株进行测试外,还应用实际样品进行检测,以更好地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对于不含指示剂或选择剂的培养基,只需用阳性测试菌种进行测试。对于含有指示剂或选择剂的培养基,必须使用能证明其指示或选择作用的菌种进行试验。对于复合培养基,即需要加入添加成分的培养基,要用具备上述性能的菌种逐批进行检验。对实验室制备的需加入添加成分的制成培养基同样适用。 (3)按照培养基配方制备的培养基

质量控制程序

克旗环境监测站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对监测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可比性。 2适用范围 对现场采样到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编制报告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审批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评审质量计划实施的有效性。 3.2质量管理员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内、外部质量控制的实施。 3.3现场采样人员负责现场采样质量的实施。 3.4样品管理员负责室内密码,平行样编号。 3.5分析人员负责监测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的实施。 3.6质量监督员对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监督及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报告的初审。 3.7综技室负责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报告的审核。 3.8质量负责人负责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报告的签发。 4工作程序 4.1质控计划的制定及实施。 4.1.1质量管理员年初制定质量管理计划,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记录,编写年度质量分析报告,作为管评输入。 4.1.2质量监督员监督监测人员实施质量控制,对监测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对原始记录,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对分析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按季度报综技室。 4.2内部质量控制 4.2.1现场采样 a)严格按照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采样布点,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b) 采样人员负责采样前的准备,包括采样器具的清洗,保证容器清洁,防止器皿玷污; c)对采样设备进行校准; d)对每批样品总数加采10%样品的平行样作为质控样,每个项目应加一个全程序空白样; e)保证样品运输安全(防晒、防污染),及时地在有效保存期内尽快将样品送至实验室

分析,严格执行样品的交接手续。 4.2.2样品管理:样品管理人员对地表水按每批样品数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样品作为密码平行样(按样品编号要求,标识编号)。 4.2.3实验室分析 4.2.3.1自控 a)分析人员严格按分析方法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根据监测项目配制溶液,必要时进行标准溶液的比对实验,调试仪器至最佳状态; b)样品精密度控制:每批样品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实验室平行样; c)样品分析的准确度控制:分析每批样品时,带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控制; d)校准曲线的检验:对斜率较为稳定的校准曲线,可使用原校准曲线,但需测两个标准点(测定上限浓度的0.3倍和0.8倍各1个),当两个点与原曲不稳定的校准曲线,采用单点校正,每10个样做一次中间浓度标准点的测试,所得峰面积(峰高)与初始校正点的相对偏差须小于50%,与上次线相应点的相对偏差小于5%时,圆曲线可以使用,否则,重新绘制;对斜率校正点的相对偏差须小于30%。 4.2.3.2他控 a)质量监督员按质控计划对分析人员进行考核; b)质量监督员不定期的质控活动,可采用有证标准物质,留样测定,人员比对等各种手段。 4.2.4数据结果的控制 a)原始记录、监测结果由质量监督员复核,科室负责人审核; b)报告审核,见《监测报告管理程序》。 4.3外部质量控制:参加试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上级考核。 4.3.1计划:质量管理员制定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计划,质量负责人审批; 4.3.2组织:质量管理员组织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根据活动具体要求,制定实施计划。 4.3.3实施:监测人员根据能力验证实施计划要求,准备相关的仪器设备、试剂,按要求进行验证活动,并编制验证报告,质量监督员对能力验证活动实施进行监督,对验证报告进行初审,综技室进行审核。 4.4质控有效性的控制 4.4.1无论内控、外控出现质量问题,质量监督员及时通知监测人员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纠

实验一常用器皿包扎与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实验一常用器皿包扎与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常用器皿包扎方法 2学习和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学会实验室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二、常用器具和仪器 试管(testtube),德汉氏小管(Durhamtube),玻璃吸管 (glasspipette),吸器,微量加样器(micropipette),吸嘴(tip),培养皿(petri dish),三角瓶(erlenmeyer flask),接种铲(inoculatingshovel),玻璃涂布器(glassspreade),接种环(inoculatingloop),接种钩(inoculating hook),接种针(inoculating needle),小塑料离心管(Eppendorf tube),滴瓶(dropper bottle ),双层瓶(double bottle),酒精灯⑻ cohol burner),煤气喷头(coal gas sprinklerhead,试剂瓶,量筒,烧杯,温度计,石棉网,漏斗,烘箱,卧式灭菌锅,手提式灭菌锅,无菌操作台/ 室,过滤除菌设备,厌氧操作设备,小型发酵罐,离心机,培养箱/摇床,冷冻干燥机,蒸馏水器,超声波清洗仪,磁力搅拌器。 三、玻璃器皿的包装 1、培养皿的包装方法一:用旧报纸密密包紧,一般以5-8 套培养皿作一包。包好后用干热或湿热灭菌(见无菌操作技术)。 方法二:将培养皿放入金属(不锈钢)筒内,干热灭菌。金属筒配有盖子,内部还有一个可以放培养皿的带底框架。框架可以从筒内提出,以便装取培养皿。 包好的培养皿 金属筒和内部的框架 塑料培养皿架 2、吸管的包装

培养基的制备程序

培养基的制备程序不同类型培养基制备的程序也不尽相同。但一般培养基的程序主要可分为:配料、溶化、矫正pH、澄清过滤、分装、灭菌及检定等8个步骤。 (一)配料 按培养基处方准确称取各种成分,先在三角烧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再加入各种成分,以防蛋白胨等粘附于瓶底,然后再以剩余的水冲洗瓶壁。 (二)溶化 将各种成分混匀于水中,最好以流通蒸气溶化半小时,如在电炉上溶化应随时搅拌,如有琼脂成分时更应注意防止外溢。溶化完毕,补足失去的水分。 (三)矫正pH 1.pH测定 取与标准管同口径的试管(通常用华氏试管)3支,于第1、3管各加入欲测定pH的的培养基5ml,并于第一管中加入0.2g/L的酚红0.25ml作为测定管,混匀;于第2管加入蒸馏水5ml,第4管为pH标准比色管。 2.pH的校正 若测定管过酸或过碱可用0.1mol/L氢氧化钠或0.1mol/L盐酸溶液矫正,直至颜色与标准管相同为止,加碱或加酸时要精确缓慢,每加1滴后要充分混匀,比色后再加第2滴(有时仅加半滴)准确记录加入的量。 3.计算 设5ml培养基矫正pH至7.4时需0.1mol/L氢氧化钠0.15ml,现有培养基4990ml,需加氢氧化钠的量可按下列方法计算:5∶4990=0.15∶X X=0.15×4990/5=149.7(ml) 如将此0.1mol/L的氢氧化钠改用1mol/L的氢氧化钠时,则需14.9ml即可。 (四)过滤澄清 培养基配制后一般都有沉渣或混浊出现,需过滤成清晰透明后方可使用,常用的过滤方法如下: 1.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必须清晰,以便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常用滤纸过滤,亦可在加热前加入用水稀释的鸡蛋白(1000ml培养基用1个鸡蛋白)在100℃加热后保持60~70℃40~ 60分钟,使其不溶性物质附于凝固的蛋白上而沉淀,然后再用虹吸法吸出上清液或以滤纸过滤。 2.固体培养基

培养基质量控制

培养基质控标准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对商品化的培养基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培养基的质量。 2 检验原理 培养基应该是无菌的,选择培养基会根据相应的细菌选择性生长,可以保证细菌所需要生长条件,菌落生长良好。 3 步骤 3.1 频率 每批次或货次的培养基都要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质量验收和性能质量验收。 3.2外观验收 培养基外观质量验收包括平板有无裂纹、培养皿有无裂纹、充碟是否均匀、溶血情况、污染情况、有无冷冻、过多气泡和斑点、色泽是否均匀。通过肉眼观察后记录。 3.3 性能质量控制 3.3.1培养基质控菌株的选择。参照 WST232-2002商业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检测规程和厂家说明书。 3.3.2 质控菌株的准备参见《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3.3.3培养基性能检测项目包括:无菌试验、生长试验(营养能力)、菌落生长形态、抑菌试验、 3.3.3.1无菌试验 不接种任何菌体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 3.3.3.2生长试验(营养能力) 用工作质控菌株配置菌悬液,通过比浊仪配到0.5麦氏单位作为基础菌悬液。基础菌悬液用生理盐水100倍稀释,接种0.01ml在待测平板上,使其浓度达到1-2×104CFU/碟。如果不能保证在特定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则应10倍稀释接种物。 3.3.3.3抑制试验 基础菌悬液用生理盐水10倍稀释,接种0.01ml在待测平板上,使其浓度达到1-2×105CFU/碟。 3.3.3.4根据培养基的种类,选用适宜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培养18-24小时,同时用空白培养基做阴性对照。 3.3.4次日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是典型。 3.3.5每个批号或货次的培养基至少要抽查一块进行室内质控。 3.3.6结果判断 3.3.6.1无菌试验应该无任何微生物生长 3.3.6.2营养能力 质控菌在待测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典型的菌落形态,则认为培养基效果满意。某些情况下应该有适当的颜色或溶血。

过程质量控制(定稿)

Q C 产品的过程质量控制 受控标识: 编制:李刚审核:批准:日期: 郑州知信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第一节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概述 “设计过程”是形成产品质量(应包含品种)的首要过程,该过程质量控制的好坏,深刻影响到:产品在“制造过程”是否“好做”,在“使用过程”是否“好用”,这两者应统一表现在市场上是否“好卖”。因此,“设计过程”应始于“市场调研”。 计划经济模式长期把设计过程禁锢于“制图室”和“画板上”,闭门造车,与市场无缘。 市场调研的目的是,选准“适销对路的产品”,所谓“适销对路”应包含“质量”和“品种”两个方面满足市场需求。 在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之后,企业应以选准的产品为中心,进行以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为内容的科研工作。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有较高科技价值的“技术开发”;第二步是具有现实经济意义的“产品研制和推广”(包括新工艺的研究与采用)。 “技术开发”是指专业性极强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而不是直接研究某种具体的产品。其成果具有普遍适用性,故可用于本专业内产品的多个品种、型号,甚至还可跨越专业运用到其他专业的产品中去。比如,“激光技术”的研究开发,可用于机械工业(如激光焊接、激光切割以及激光打孔等激光工艺设备),也可用于电子工业的工艺设备、电子产品(如激光检测、激光显微加工、激光音像产品)。所以,“技术开发”是产品设计、工艺规范的技术基础,有多高水平的技术开发,才可能有多高水平的产品问世。比如同是汽车,日本汽车之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占优势,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技术开发”水平高。以五十铃轻型客货两用汽车为例,其柴油发动机机体的薄壁铸造技术,是该机种60余项关键技术之一。我国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发这项技术。这对我国各型柴油机的机体铸造工艺技术改造,将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甚至可以推广应用于大多数铸铁机械产品上去。 总之,“技术开发”是“设计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进程,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产品的研制和推广是将“技术开发”的成果,物化为具体的产品,并不断使之品种系列化。比如,将“燃烧新技术”运用到某型内燃机上去(可使油耗降低、减少污染和噪音)就是一种新型内燃机的诞生。显然,前者属技术开发,其成果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不是一种具体的产品,而后者当然就是一种可以直接使用的新产品了,属产品的研制成果;前者是一门新技术,而后者却是一种新产品。仅一种新产品,对市场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其发展为“多品种、多型号”,这就是产品系列化“推广发展”的任务,其本质还是“研制”性质的工作。 只有在上述“研制”成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式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规范的制订工作。接着,进行“试制”即“试生产”。成功后,进行“鉴定、定型”(包括“设计定型”和“工艺定型”),完成后,才允许进入“制造过程”或称“批生产”。 综上所述,“设计过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概括为:“调研———科研———设计———

8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KLY/ZL-2007-009 1 目的 对生产中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企业的桶装饮用水。 3 术语和定义 4 职责 4.1生产技术科 负责组织工厂实施生产过程控制。 4.2检验员 负责对工序半成品和生产成品的检验和控制。 4.3各工序操作人员 根据工艺管理及质量管理文件等进行过程操作。 5工作流程 5.1生产计划 成品库房保管员每天下班前根据以下相关资料:库存数量、近一周的出库统计、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等情况,确定第二天的生产任务,并保持记录。 5.2领料 仓库保管员根据班长报生产用料需求,填写《出库单》,经双

方签字核实后,予以出库。 5.3工序过程控制 生产工艺流程: 参见《工艺流程图》 a、生产、质量检验所需的工艺管理及质量管理文件等由生产技术 科和质量管理部负责制订并下发车间。 b、各类产品的全部加工过程,操作者都应严格按照技术文件进行 操作,并填写相关的工序操作记录,内容包括:自检结果、互检结果、工作量、不合格品的处理情况以及设备运行维护情况等。 c、生产加工过程中,操作者应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四改善活动, 发现工序或对产品质量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填写《合理化建议意见表》,班长及时将意见反馈生产技术科,生产技术科召集有关人员讨论,如果意见合理,及时更改,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车间执行。 d、各生产工序应加强产品质量的自检,工序间互检,发现不合格 品时,应及时标识、隔离,并记入《工序操作记录》,同时通知检验员,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e、对于关键工序产品,专职检验员应依据《检验规范》和工艺文 件等技术文件进行抽检,填写《工序检验记录》,发现不合格品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软件质量保证过程(SQA)

软件质量保证过程 软件质量保证过程作为一种独产的审查活动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质量控制人员类似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过程警察,其主要职责是:检查开发和管理活动是否与制定的过程策略、标准和流程一致;检查工作产品是否遵循模板规定的内容和格式。此文档从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来描述软件质量保证过程。 1.计划阶段 目的和范围: 项目计划过程的目的是计划并执行一系列必要的活动,以便在不超出项目预算和日程安排的前提下,将优质的产品交付给客户。项目计划过程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项目,但每个项目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对该过程进行裁剪。 进入标准: ?项目启动会议已经结束; ?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根据项目的跟踪结果,需要对项目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输入: ?项目启动报告; ?项目提案书; ?项目相关文档; ?组织财富库中以往类似的经验文档。 退出标准: 项目计划已通过评审、批准并确立。 输出: 评审后的项目计划文档包括: ?软件开发质量计划;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过程描述: 项目计划包含3个需要在项目中执行和管理的主要计划,如下: ?软件项目管理计划;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软件项目管理计划涉及项目中所有与项目管理相关的问题(从项目开始到结束)。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计划涉及与质量相关的需求,这些需要在产品中实现,并保证用于构筑产品的项目过程。由于质量是产品创建的一部分,所以将软件项目管理计划和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计划合成一个计划文档,称为软件开发质量计划。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用于管理与配置管理相关的需求,这些需求与工作产品和可交付产品有关。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为执行软件工程相关活动提供依据,并在整个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对软件项目进行管理。 可以使用不同的检查表来制定软件开发质量计划和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如下每个计划都将包含以下3点: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 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版房负责拼版。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生产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3.3 各工序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按产品的工艺要求、《安全生产制度》、《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及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4 品管部对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所需物资或产品的合格性负责。 3.5 技术部负责制定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并保证产品工艺规程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3.6 设备部应确保生产设备及相关的辅助实施的正常运行和对生产环境的监控。 3.7 总经办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及资格的确认工作。 3.8 仓储部负责对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

4. 作业程序 4.1 生产计划的制定 4.1.1 生产技术部根据市场营销部下发的《生产订单(合同)评审表》制定《生产计划》,经过审批的《生产计划》需于每天下午4点前递交总经理、生产技术副总、市场营销部、仓库、品管部、和仓库。 4.1.2 生产技术对生产计划的实施情况必须进行跟踪,对各个工序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经生产部经理审批的《生产计划跟踪表》交总经理、市场营销部与生产副总。 4.1.3 生产技术部根据评审后的《生产计划》制定《生产工单》。 4.1.4 《生产工单》经生产部经理审核后,下发至所有相关部门,各部门按《生产工单》的要求组织生产与物料统计。 4.1.5 《生产工单》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点等,详见《生产工单》。 4.2 试生产 4.2.1 每种产品或不同规格的相同产品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应进行试生产。 4.2.2 生产人员在生产作业之前,应对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保养等事宜进行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后,生产人员方可单独进行设备操作。 4.2.3 生产人员应熟悉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知道其所涉

细菌培养常用培养基和抗生素的配制方法

细菌培养常用培养基和抗生素的配制方法 、常用培养基 1、LB 培养基将下列组分溶解在0.9L 水中:蛋白胨10g 酵母提取物5g 氯化钠10g 如果需要用INNaOH (?1ml)调整pH至7.0,再补足水至1L。注:琼脂平板需添加琼脂粉12g/L,上层琼脂平板添加琼脂粉7g/L。 2 、SOB 培养基 将下列组分溶解在0.9L水中: 蛋白胨20g 酵母提取物5g 氯化钠0.5g 1mol/L 氯化钾2.5ml 用水补足体积到1L。分成100ml的小份,高压灭菌。培养基冷却到室温后,再在每100ml 的小份中加1ml 灭过菌的1mol/L 氯化镁。 3、SOC培养基 成分、方法同SOB培养基的配制,只是在培养基冷却到室温后,除了在每100ml的小份中 加1ml 灭过菌的1mol/L 氯化镁外,再加2ml 灭菌的1mol/L 葡萄糖(18g 葡萄糖溶于足够水中,再用水补足到100ml,用0.22um的滤膜过滤除菌)。 4 、TB 培养基 将下列组分溶解在0.9L水中: 蛋白胨12g 酵母提取物24g 甘油4ml 各组分溶解后高压灭菌。冷却到60 C , 再加100ml灭菌的 170mmol/LKH2PO4/0.72mol/LK2HPO4 的溶液(2.31g 的KH2PO4和12.54gK2HPO4溶在足量的水中,使终体积为100ml。高压灭菌或用0.22um的滤膜过滤除菌)。 5、2X Y培养基 将下列组分溶解在0.9L水中: 蛋白胨16g 酵母提取物10g 氯化钠4ml

如果需要用INNaOH (?1ml )调整pH 至7.0,再补足水至1L 。注:琼脂平板需添加琼脂粉 12g/L,上层琼脂平板添加琼脂粉 7g/L 。 6、YPD 培 养基 将下列组分溶解在 0.9L 水中: 蛋白胨 20g 酵母提取物 10g 葡萄糖 20g 用水补足体积为 1L 后,高压灭菌。建议在高压灭菌之前,对色氨酸营养缺陷型每升培养基 添加1.6g 色氨酸,因为 YPD 培养基是色氨酸限制型培养基。为了配制平板,需要在高压灭 菌前加入 20g 琼脂粉。 二、常用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 ampicillin )( 100mg/ml ) 溶解 1g 氨苄青霉素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 25ug/ml ? 50ug/ml 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羧苄青霉素( carbenicillin )( 50mg/ml ) 溶解0.5g 羧苄青霉素二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 以 25ug/ml ? 50ug/ml 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 100mg/ml ) 溶解1g 甲氧西林钠于足量的水中, 最后定容至10ml 。分装成小份于-20C 贮存。常以37.5ug/ml 终浓度与 100ug/ml 氨苄 青霉素一 起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卡那霉素( kanamycin )( 10mg/ml ) 溶解0.1g 卡那霉素于足量的水中, 最后定容至10ml 。分装成小份于-20C 贮存。常以10ug/ml 50ug/ml 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 25mg/ml ) 溶解 0.25g 氯霉素足量的无水乙醇中,最后定容至 12.5ug/ml ?25ug/ml 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链霉素( streptomycin )( 50mg/ml ) 溶解 0.5g 链霉素硫酸盐于足量的无水乙醇中,最后定容至 常以 10ug/ml ? 50ug/ml 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萘啶酮酸( nalidixicacid )( 5mg/ml ) 溶解0.05g 萘啶酮酸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 10ml 。分装成小份于-20C 贮存。常以 15ug/ml 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四环素(tetracyyline ) ( 10mg/ml ) 溶解0.1g 四环素盐酸盐于足量的水中,或者将无碱的四环素溶于无水乙醇,定容至 10ml 。 分装成小份用铝箔包裹装液管以免溶液见光,于 -20 C 贮存。常以10ug/ml ?50ug/ml 的终浓 10ml 。分装成小份于-20C 贮存。常以 10ml 。分装成小份于-20C 贮存。常 10ml 。分装成小份于-20 C 贮存。常以 10ml 。分装成小份于-20 C 贮存。

质量控制程序

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明确对预拌混凝土生产及质量过程的控制要求,通过对预拌混凝土生产 及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各项措施有效的控制,确保所生产的预拌混凝土符合设 计和顾客要求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预拌混凝土生产及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主要内容及步骤 3.1合同的审核和评估 主管业务人员将供货需求及合同依据《公司合同管理程序》将混凝土(砂浆)基本情况(工程名称、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数量、生产日期、设计 要求技术指标)交生产和技术部主要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有三种 一能立即生产就做好风险预案,包括生产供应和质量控制及售后服务等措施。二能生产但有条件生产。三风险极大不能生产。具体细则由各站根据自身情 况来拟定,由公司集体讨论执行。 3.2生产及技术准备和实施 3.2.1配比的校验 每半年要对常用配比进行复核一次,当材料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试验室主任须立即进行配比验证,根据实验结果来指引生产配比的调整。当有新的工地和重要的工地有特别要求的或超过三个月未使用的配比时,试验室主任应根据客户要求和原材料实际情况,对相关配比进行混凝土试配,修正基准配合比,试验结果记录于《混凝土试验原始记录表》、《混凝土试验报告》,根据试验结果填写《生产配比通知单》。其它未进行试配混凝土根据试配情况修正基准配合比,制定生产配合比,填写《生产配比通知单》,每次的试配结果可作为配合比设计的参考。 3.2.2材料的准备及检验验收 3.2.2.1材料的准备 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及公司供货单位明细进行原材料的进购,保证生产供应。每天将生产计划及库存数发到管理群,由公司审核并落实计划的实施,保

内部质量控制程序

发行版本:A 修改码:0 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文件编码:XX/Q8202 页码:1/6 ————————————————————————————— XX 股份有限公司程序文件 1、 目的 通过定期进行的内部质量审核,以验证公司质量体系涉及部门所开展的质量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进行,并为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3、 术语 内部质量审核:为确定质量活动及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贯彻并适合于达到目的的、系统的、独立的审查。 4、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内部质量审核的策划,向总经理报告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负责有关质量体系事宜的对外联络工作。 4.2 质管部负责年度内部质量审核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纠正措施跟踪、审核资料管理。 4.3 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内审工作,并以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5、 程序内容 5.1 内审员资格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执行,内审员需独立于被审项目或部门。 5.2 管理者代表对审核进行策划,规定审核目的、范围、频次及确定审核组成员名单,书面通知质管部,作为制定年度审核计划的依据。

5.3质管部应在每年二月份之前制定年度审核计划,内部质量审核每年至少二次,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批准后,由质管部组织实施;当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因客户要求、体系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安排临时内审。 5.3.1内部质量审核计划的制定和内容 审核组长根据年度内审计划制定具体的内审计划,内审计划应全面涵盖所有的要素、部门和班次,其内容为: a)审核目的和范围 b)审核依据的标准和文件 c)被审核部门及详细的时间安排。 d)审核组成员名单及分组情况 5.4内部质量审核的实施 5.4.1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5.4.1.1审核组长的准备工作 a)根据审核计划向审核员明确审核目的、范围及所依据的标准和文件;b)将要审核的要素或部门分配到审核员,保证审核员与被审区域或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c)下达《内部质量审核通知单》,明确具体检查日期、时间、地点,分发给受审部门。 d)准备审核用表格,包括《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内审不合格报告》。 5.4.1.2审核员的准备工作 a)收集并熟悉要审核的质量活动所依据的标准和文件; b)查阅前次审核的审核报告和相关材料; c)熟悉掌握《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中的检查要点。 5.4.1.3受审核部门的准备工作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技术和应用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培养基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用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 3.熟悉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技术和用途。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一定比例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等)、氢离子浓度(pH值)以及渗透压等条件,用人工方法制成的无菌营养基质。主要用于微生物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保存菌种等。 培养基按物理性状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按性质和用途不同又可细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和特殊培养基。根据物理性状和用途等不同常将培养基分装于试管或平皿等容器中。 常用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是:调配成分?溶解?较正pH值?过滤?分装?灭菌?质量检验?保存。配制培养基时可以按照培养基配方调配各种基本成分,也可购买半成品的商品培养基干粉制剂直接配制。 三器材与试剂 1.试剂普通营养琼脂干粉、脱纤维羊血、半固体培养基、SS培养基干粉、克氏双糖铁培养基干粉、1 mol/L NaOH溶液、麦康凯培养基成分(蛋白胨、氯化钠、胆盐、乳糖、5 g/L中性红水溶液、琼脂粉)、蒸馏水。 2.器材小型药物天平、药匙、称量纸、三角烧瓶、量筒、吸管、精密pH值试纸试管、硅胶塞、牛皮纸(或报纸)、棉线、玻璃棒、玻璃纸、无菌平皿、高压蒸汽灭菌锅、微波炉等。 四步骤与方法 1.常用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及方法 1)调配成分根据培养基配方或用法,准确计算、称量所需培养基各基本成分或干粉制剂,装于三角烧瓶中,加入定量蒸馏水充分混合。 2)溶解将盛有混合物的三角烧瓶置于沸水浴或流动蒸汽灭菌器中加热溶解,呈半透明状。 3)校正pH值即将培养基pH值校正到适合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一般病原菌的最适pH值为7.2~7.6。校正培养基pH值的常用试剂有1 mol/L NaOH溶液、1 mol/L NaCO3溶液和1 mol/L HCl溶液(注意:培养基高压灭菌后,用NaOH和HCl校正的pH值会下降0.1~0.2,而用NaCO3溶液校正的pH值会上升0.1~0.2);校正培养基pH值的方法常用精密pH值试纸法、比色法和电子pH计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