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

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

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

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4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 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 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 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 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6.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 .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

D .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6、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7 的河流成为河”。

7.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 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 20 岁(成人) 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 .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7、.A .(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8、C 【解析】D 项应为“五人为伍”。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 .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9、D (“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 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 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 《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30 年),共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206 岁。D 15 20 岁,“笄礼”为

为 项“冠礼”

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 5.B (A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

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0、.D《论语》不是六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

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美术品。

B.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例如宋代的包拯(包公)就做过御史,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

C.古人对身故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称诸侯或有爵位有封号的大员死去为“薨”。

D.庙堂: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如“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君”中的“庙堂”便是。

【答案】D(庙堂,在此处指君主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即朝廷。)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 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也可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

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

的祭品等。

12.B 解析:B.在本文中,“国子”就是国子监,“国子助教”是官职名。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举人是古代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

D.龆龀是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13.C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

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14.C“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

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

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D.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

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15、C(谥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

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16.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

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D.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

16. C (丁母忧,是遭遇母亲丧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乾佑,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17.D

(“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解说有误)

1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

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18.A 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

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

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19. B 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B.擢,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出、陟、加等。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20.B(出,这里是京官外调之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