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性中考题

碳、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性中考题
碳、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性中考题

金属历年中考经典习题
1、 (2012?上海)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 B.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2、 (2011?牡丹江)小文同学利用下图实验装置测定某赤铁矿石样品中 Fe2O3的质量分数,取 l0g 样品与足量 CO 充分反应后,
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馨提示:杂质不参加反应) A.玻璃管中的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 B.实验中通入 CO 的质量为4.2g C.生成 CO2的质量为2.4g D.铁矿石样品中 Fe2O3的质量分数为80% )
第3题
3、将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序号填入括号中.设计意图:① 说明 CO 具有还原性.② 既说明 CO 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 能源.③ 说明 CO 氧化后的产物是 CO2.④ 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 CO 对空气的污染.其中符合的是( A.只有① ② B.① ③ 和④ C.③ D.以上都符合 )
4、 (2006?山西)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如下:① 向试管里通氢气 ② 检验氢气纯度 ③ 给盛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 ④
停止加热 ⑤ 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② ④ A.① ③ ⑤ ① ④ B.② ③ ⑤ ① ⑤ C.② ③ ④ ) ③ ④ D.② ① ⑤ )
5、 (2003?南通)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 CuO 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中 C、CO 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前后,C、Cu、O 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C.反应都必须在高温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D.反应导出的气体都有毒,需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6、(2012?嘉兴)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装置,微型滴管内装稀硫酸. (1)实验时应先挤压微型滴管,还是先点燃微型酒精灯? . (2)写出 CuO 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7、(2011?日照)A 是非金属,E 是金属,B、C、D 是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 已略去) : (1)在① ③ 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② ④ (填序号) . (2)反应① 的化学方程式是 . (3) 在实验室里, 反应① 选择下图中的 (选填甲、乙、丙,下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② 选择下图中的 实 验.
8、下面是三套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三个实验的反应原理相似, 反应条件也相似, 均需在 条件下进行. 实验现象也有共同之处, 即: . (2)甲试管口部向下倾斜,其原因是 .乙、丙均需将导管尾部插入澄清石灰水中,目的是证明 有 生成.为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环境,在装置乙中 a 处应连接 或 装置. (3)从操作步骤看,甲、 乙实验都有下列操作: 通气体, a. b.停止通气体,c.点燃酒精灯, 撤去酒精灯.实 d. 验操作的正确顺序都是 (填序号) . (4)顺序写出还原氧化铜的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 ,乙: ,丙: . 上述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写编号) 9、 (2011?宜宾)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探究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有如下实验装置:
(1)上述 A 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请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 的化学方程式 ; ; 上述可用于收集二氧化碳装置是 (用装置字母序号填空) . (2)请你参与探究氢气还原氧化铜得到的红色固体的成分,完成下列各题: 已知信息:Ⅰ .氢气还原氧化铜除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2O) .Cu 和 Cu2O 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 ;Ⅱ

固体;Ⅲ .Cu2O+H2SO4=CuSO4+Cu+H2O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含有什么物质? ① 猜想假设: 假设一:红色固体只含 Cu;假设二:红色固体只含 Cu2O; 假设三: (请补充完成假设三) . ② 实验探究: (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操作 a.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入到足量硫酸溶液中 b.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入到足量硫酸溶液中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假设成立 假设二和假设三均成立
③ 数据处理:甲同学称取 Wg 红色固体加入到足量硫酸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 (填操作名称) 、 洗涤、干燥,称量剩余红色固体质量为 mg,通过计算,若 m 64W/144g(选填>、<或=) ,则假设二成 立;若 m 64W/144g(选填>、<或=) ,则假设三成立. ④ 交流与反思:只要假设合理,实验方法正确,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就能得出结论. 10、 (2011?昆明)请回忆观察过的“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根据下列教材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 (2)反应一段时间后,为了进一步探究试管中剩余固体的组成,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后,为了进一步探究试管中 剩余固体的组成,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搅拌后过滤: ① 若滤纸上留有黑色、 红色固体, 而滤液为无色,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 说明试管中的剩余固体为 ; ② 若滤纸上留有黑色、红色固体,而滤液呈蓝色,此时滤液中的溶质是 .
第 11 题 11、 (2011?杭州)下图甲是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下图乙是木炭和氧化铁反应的实验.
铁的氧化物化学式 颜色 化学性质
Fe2O3 红 可溶于酸
Fe3O4 黑 常温下不溶于稀酸
FeO 黑 可溶于酸
(1) 、在上述两个实验中,氢气和木炭表现出相同的化学性质是 性. (2) 、实验步骤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比如甲实验中,反应前必须先通氢气后点燃酒精灯,否则易发生爆炸; 反应结束后必须先 后 ,否则生成的红色的铜会变成黑色. (3) 、某同学正确操作做完乙实验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粉末全部变为黑色,取少量黑色粉末, 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振荡,但她惊讶地发现黑色粉末没有溶解,试管中也未产生预期的气泡,这说明该反应并 没有生成

(4) 、该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关于铁的氧化物如下信息: 根据以上信息,试写出乙实验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经分析后,该同学试着提高反应温度后,实验出现了预期的现象. 12、 (2009?赤峰)某校在做 CO 还原 CuO 的实验时,各小组分别设计了以下四套实验装置.
请你从防止空气污染、节约能源的角度分析:最不理想的实验装置是 ,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是 . 13、 (2010?梧州)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 19 甲) ,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 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
进. 甲 乙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 和+2 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 或-4.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 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 (2)小周建议用图 19 的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 (填选项序号)的比例.

A. 32:3 B. 40:3 C. 48:3 你认为小施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 【实验与结论】 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 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 后, 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 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 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 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 问题是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14、(2010?南京)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 CO、CH4 等)为原料来合成一系列化工 . 原料和燃料的化学. (1)工业上用天然气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 CO 和 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得到的 CO 和 H2 的混合气被称为合成气,合成气在工业上可用于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新型燃料,还可用于冶 炼某些金属. (2)某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了合成气的制备,并设计实验验证合成气的还原性. I.用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得到合成气.根据(1)中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合成气中 CO 和 H2 的质量 比为 . Ⅱ .用合成气还原足量氧化铜.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设计买验步骤] ① 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 装入药品,通人一段时间合成气. ③ 分别称量装置 D、E 的质量. ④ 缓缓通入合成气,加热装置 C,使其充分反应. ⑤ 停止加热,继续通入合成气至恢复到室温. ⑥ 再次分别称量装置 D、E 的质量. [完善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装置 E 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 序号)中点燃(点燃前应对气体验纯) . [进行实验]该小组的同学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数据: ① 装置 C 中出现 色物质. ② 称量数据如表所示.
装置 D 的质量 反应前 反应后 292.4g 296.0g 装置 E 的质量 198.2g 201.5g
(填实验步骤的
[现象分析和数据处理] ① 甲同学根据装置 C 中的现象,认为是合成气中的 CO 和 H2 还原了 CuO. ② 乙同学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推测除了 CO 和 H2 以外,制得的合成气中可能还有未反应的 CH4,且 CH4 也

还原了 CuO.试通过计算说明他的推测依据. ③ 丙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⑤ 中通入的气体会带走装置 E 中的部分水蒸气,使实验产生误差.你认为该误差对乙 同学的推测结果是否有影响? (选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对于 CH4 是否真的能够还原氧化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甲烷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生成 CO2 和 H2O;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设计:该小组同学拟用纯净的甲烷气体和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① 上图装置 F 中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 ② 上图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 (填字母,且每套装置限用一次) . [实验反思]除了可能是 CH4 也还原了 CuO 外,出现上表数据关系还可能是因为 (写出一个 原因,并说明理由) . 15、 (2012?武汉)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 CO2的 CO 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下图所示
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 .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节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乙→甲→丙→甲→丁
D.乙→甲→丙→乙→丁
答案:DDDBA 6、 (1)先挤压微型滴管(2)CuO+H2△Cu+H2O (1) 加热
7、 (1)③ (2)C+2CuO 高温 2Cu+CO2↑(3)丙 ④ 二氧化碳 乙

8、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2)防止水冷凝后滑入试管底部,致使试管破裂 一
点燃或收集(3)Acdb(4)甲: 9、 (1)Zn+H2SO4═ZnSO4+H2↑ 过滤 = > 10、 停止通氢气(3)铁
CuO+H2△Cu+H2O 乙:CuO+CO△Cu+CO2 丙:2CuO+C 高温 2Cu+CO2(条件都为加热) CaCO3+2HCl═CaCl2+H2O+CO2↑ C(2)Cu 和 Cu2O 混合物 (4)C+6Fe2O3△4Fe3O4+CO2↑
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1)C+2CuO 高温 2Cu+CO2↑; (2)① 2SO4 木炭、Cu;② H CuSO4.H2SO4 11、 (1)还原(2)移出酒精灯 12、 A D 气密性 否 13、Cu2O(Cu4C、Cu2C) 不能 放 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故稍过量的炭粉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CH4+H2O 高温 CO+3H2 14:3 ② 红 有利于集中加热,获得持续高温 澄清石灰水
这是固体反应物间的反应,使用颗粒更小的反应物, A 反应中炭粉会与试管内的氧气反应而部分消耗, 14、
空气会进入反应的试管中,使生成的依然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HGFI
因为根据测得数据计算,生成物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值 2:
1,所以可能是合成气中参与反应的 CO 与 H2 的分子个数比大于 1:3(或 H2 未完全参加反应、生成的水未被完全吸收等)15、C

初三化学碳及含碳还原性2012年一模试题教师版

初三花絮模拟试卷(含碳以及还原性物质)汇编 (2012宝山区)将石灰石、氧化铜和木炭经研磨混合均匀,放入试管中加热至高温,试管内共能发生的反应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012宝山区)一气体可能有CO、CO2、H2、H2O(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气体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A中无明显现象;B中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该气体中肯定含有①,肯定不含有②。 写出装置C、D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④。问题与思考:有同学认为上图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存在的问题是:⑤ (2012奉贤)将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持续不断地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通入的二氧化碳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变化符合下列图像中的() (2012虹口)右图中“→”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代表相连的两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氧化碳、 碳、氧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物质,请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一氧化碳 B、乙一定不是二氧化碳 C、丙可能是碳或二氧化碳 D、丁可能是碳或氧气 甲乙 丙丁

(2012虹口)如图A所示是用白磷(着火点为40℃)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装置,其中细玻璃管的底端刚好与白磷接触。 实验步骤现象将装置A放在(8)(填仪器名称)上称量。示数为158.4 g。 取下带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细玻璃管下端至红热,迅速塞紧锥形瓶并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9),并放出热量,气球膨胀。 冷却至室温如图B所示,再次称量装置气球变瘪,质量为158.4 g ①仪器a的名称是(10) ②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11),由上述实验知,剩余气体的化学性质是(12)。 用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两次称量质量不变的原因(13)。 ③另一名同学在其实验结束后发现第二次称量的质量减小了,可能的原因是(14)。 Ⅰ.白磷的量不足Ⅱ.白磷过量Ⅲ.反应中气球膨胀了Ⅳ.装置密闭性不好 ④反应结束时(如图B所示),气球变瘪的原因是(15)。 ⑤拓展实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验证石墨的元素组成。 实验步骤:称量m1 g石墨;放入盛有足量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引燃;反应结束后,用足量的m2 g石灰水吸收生成的气体(吸收完全);称量石灰水的质量变为m3 g; 数据分析:根据(16)可知石墨中含有碳元素;根据(17)可知石墨中只含有碳元素。 (2012黄浦)如图所示,水槽中漂浮着充满CO2气体的密闭的锥形瓶,(瓶底铺有适量的沙粒,以使其能正立于水中)瓶口橡皮塞上有一装满Ca(OH)2溶液的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里的Ca(OH)2溶液轻轻地挤入瓶中,充分反应后水槽中水面将会() A.上升B.下降 C.不变D.先上升后下降 (2012黄浦)化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意外情况,这是锻炼我们善于发现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 素养的良好机会。例如: (1)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破裂。相应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 (2)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盛有石灰水的滴瓶瓶壁上发现有白色固体。针对此现象,某同学通过实验发现该石 灰水已变质?

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真题练: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含解析

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真题练: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含解析

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解析】选D。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常因为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而使反应物不能充分接触,导致反应停止,故实验室一般不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6.(2016·北京中考)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 2 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解析】选D。CO 2与水反应生成H 2 CO 3 才能使紫色石蕊 溶液变红,故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CO 2 密度比空气大,故④比①先变红。

【中考警示】二氧化碳性质的常见误区 (1)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气体,而是二氧 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2)“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二氧化碳与水反 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二者本质不同。 (3)二氧化碳不支持所有物质的燃烧。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特殊 情况下也能支持燃烧,活动性强的金属,如镁条点燃后 放入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C。 2Mg+CO 2 三种物质,有下列7.(2016·咸宁中考)关于C、CO、CO 2 说法: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②CO、CO 2 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③CO 2 ④CO 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2 引起中毒

最新碳的还原性练习题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补充练习1) 碳的还原性专项练习 一、描述实验现象和书写化学方程式 资料:下列是一些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可用于描述实验现象。 CuO:黑色固体Fe2O3:红棕色固体Fe3O4:黑色固体Fe粉:黑色粉末Cu:红色固体 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论: 1.某黑色粉末在加强热后变成了红色粉末,并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黑色粉末是; 2.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停止实验后,试管中仍有黑色固体,则该黑色固体的组成可能是;(提示:此题考虑问题要全面,将所有的可能的组成都写出来) 3.将两种黑色固体粉末A和B装入试管中加热,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M。将M通过炽热的固体A,则转化为一种可燃性气体D。D气体在氧气中燃烧又变成气体M。当试管里的物质反应完毕后,黑色粉末变成了红色的E。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①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 B M D E ②写出下列两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A+B→M+E M+A→D 三、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表明反应开始发生的现象是 ,表明实验已经停止的现象是 。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应先,再 ,原因是 。

四、某同学将过量的木炭和少量氧化铜粉末混合,装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有铜和剩余的木炭。为得到纯净的铜,该同学将此混合物置于蒸发皿中加强热,以除去剩余的木炭。你认为该同学能否达到目的?(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若不能,你觉得可以怎么除去剩余的木炭? 五、定量实验(相对原子质量:Fe-56 O-16 C-12) 某学习小组对过量炭粉和氧化铁反应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如图6-4) (1)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全部都是二氧化碳。 (2)设计方案:将一定量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3)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可用来隔绝氧气。 (4)实验操作及现象:见小表。 (5)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g,氧元素质量伪0.96g………. (6)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原假设不成立,理由是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题集锦(word)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题集锦(word)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2O D.可用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H2H2CO2。 【详解】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故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CO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错误;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O2,故错误; D、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 D.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可以导致酸雨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不同,正确; B、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铜,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错误; D、CO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温室效应,其溶于水,pH≈5.6,而导致酸雨的产生是二氧化硫的过多排放,酸雨的pH<5.6,错误。故选A。

物质转化的规律(氧化铜的还原)

专题25 氧化铜的还原 一、复习要求: 1、记住H 2、C 、CO 还原CuO 的化学反应原理。 2、知道H 2、C 、CO 还原CuO 的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比较其实验装置的异同。 二、基础知识回顾 H 2、C 、CO 还原CuO 的比较 、试管口略向 斜。 、导气管要伸入试管 部,在CuO 紧贴试管上方内壁。、先通氢气一会儿后再 。 、停止加热后要续 ,直到试试管口略向 斜。 加热时要先均匀受 热,后固定在 部位加热。 停止加热时应先 再 。、 要确保整套装置不漏 气。 、先通 一会儿后,方可对 加热。、结束时先撤 处的三、重点疑点讨论 1、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为什么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再加热?为什么停止加热后,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点燃尾气? 3、上述三个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有什么异同?

四、解题方法指导 例题1 由三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在120℃时进行如下图的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是:①处玻璃管内固体逐渐变成蓝色;②处石灰水不变浑浊;③处玻璃管内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并在管壁有水珠出现;④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试确定原混合气体的组成。 〔分析〕: 〔答案〕: 〔启示〕:本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不然,把整套装置拆成4部分,然后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例题2 如右下图所示,X是CO、H2和CO2的一种,将X通入装置进行实验,(加热时,用酒精灯或喷灯),回答下列问题: (1)若X为CO时,实验过程中A处观察 到的反应现象为,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1)若实验时A、B中无反应现象, C中出现浑浊,则X为。 (1)若实验过程中B处物质由白变蓝, 则X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 〔答案〕 〔启示〕 五、知识能力训练 巩固知识 1、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有以下六步操作程序:①熄灭酒精灯,②通入氢气, ③加热,④停止通氢气,⑤继续通氢气,⑥检验氢气纯度。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⑥②③①⑤④ C、⑥④②③⑤① D、④⑤①③⑥② 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氧化铜先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成暗红色,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可能是( ) A、通入氢气量不足 B、加热温度不够 C、撤酒精灯过早 D、没有继续通H2到试管冷却 3、木炭、氢气、一氧化碳分别与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有红色铜产生 B、都有氧化物产生 C、反应时都需加热条件 D、反应都属置换反应 4、木炭、氢气、一氧化碳分别跟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若木炭、氢气、一氧化碳三者质量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还原出铜最多 B、木炭还原出铜最少 C、氢气还出铜最多 D、木炭与一氧化碳还原出铜一样多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经典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经典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该转化系统中水可以循环使用 C.光电转换器中电能转化为光能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吸热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利用水的分解反应和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来分析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 A、该反应中存在水的电解以及氢气的燃烧,所以在循环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光电转换器中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反应生成水是放热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利用信息来考查化学与能源问题,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利用所学课本知识并学以致用的特点。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 ...是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正确;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

的物质,正确;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正确;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溶解的量不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又不稳定,收集较多的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错误。故选D。 3.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氧气,下列说法正的是 A.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21% B.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紫色火焰 C.夏天鱼池里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即可开始收集 【答案】C 【解析】A、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错误;C、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正确;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即开始收集会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错误。故选C。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软化 B.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2 C.冬天取暖时,煤炉上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软水,可以用肥皂水进行鉴别,产生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错误;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8,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错误;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一盆水不可以防止煤气中毒,错误;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的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用作保护气,正确。故选D。 5.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时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II中出现气泡,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 B.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

2020年初中学业考化学真题:碳和碳的氧化物(学生版)四川专用[分项汇编]

『中考真题·分项详解』『真金试炼·备战中考』

编在前面: 历年的中考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考的题型,命题风格,各知识板块的分值分布,考查的重点及难点。这对于初三学生备战中考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历年的中考真题还有中考风向标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中考试卷分析命题趋势自我预测一下可能会出现的重点难点。这对于学生来说帮助非常大。 很多学生在初三在复习阶段会买很多的预测试卷儿或者是模拟题。虽然也能够帮助学生扩展题面见识更多的题型,但是这些复习资料是与中考真题相比是无法比拟的。利用好中考真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通常会在中考第二轮复习期间要求学生做至少三遍中考真题,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通常第一遍就是按照中考节奏去完成试卷。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中考的节奏。了解中考题试卷难易的题型分布等。中考真题通常是80%是基础题型,20%是难题。第一遍做中考真题并不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主要是要把握中考的做题节奏,合理安排时间。第二遍通常要注重准确率。因为通过第一遍做题和对答案以后,需要花时间对错题进行分析,对难题做出归纳总结。掌握中考真题的做题思路和方法。而且在做第二遍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去缩短时间。同时避免再犯第一次做题的错误,以能够锻炼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做第三遍的时候就要要求百分之百的正确率。因为经过前两次的反复练习,对中考真题已经很熟悉。尤其是对中考试卷进行研究以后,那么对于平时的模拟考试,就会显得非常简单。一般情况下模拟考试的题型都能够在之前的中考真题中找到真实题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第三次,做中考真题的时候还会出现错误,那就需要好好地反省一下了。 中考真题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你做再多的模拟试卷都不如做一套中考真题作用大,所以在考试前一定要认真做中考真题,并总结分析真题规律!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一、教材分析 1、“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中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固固高温放热反应实验,该实验验证了C的还原性,从而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固定的条件下,还原剂能够夺取氧化物中的氧,自身被氧化。 2、该实验成功的标志: (1)有鲜明现象证明反应生成铜单质,最好效果是得到紫红色铜块。(2)有鲜明现象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石灰水浑浊)。(3)反应放热,应发现反应启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红热燃烧。 二、学情分析 木炭还原氧化铜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学生是从这个实验开始接触氧化还原反应,为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冶炼等知识做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b、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学习对实验的探究以及创新 b、通过本次实验对其他类似实验有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本次实验中对碳单质还原性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 情景引入通过回顾课本知识进行情景引 入积极互动 通过引入把学生 的思维引进课堂 介绍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主要反应: 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副反应: C +CuO =高温= Cu + CO↑(炭 过量) 碳氧化铜铜一氧化碳 C + 4CuO =高温= 2Cu2O + CO2↑(氧化铜过量) 认真 听课 在实验之前给学 生系统介绍实验 原理 介绍实验仪器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铁架 台、水槽、氧化铜粉末、碳粉、 药匙、研钵、研杵、坩埚、泥三 角、酒精灯、火柴、坩埚钳、酒 精喷灯、试管、澄清石灰水、玻 璃导管、单孔橡胶塞、托盘天平 (带砝码盒和镊子)、称量纸。 思考、记忆 让学生充分了解 本次实验所需仪 器、试剂

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碳和碳的氧化物

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碳和碳的氧化物 1.(201 2.重庆市)竹炭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 料,竹炭不具有的性质是() A. 黑色固体 B.易溶于水 C. 有吸附性 D. 能够燃烧 2.(2012?滨州)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提倡使用塑料袋 B.使用节能灯泡,人走灯灭 C.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D.纸张双面打印,寄电子贺卡 3.(2012.重庆市) 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 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办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CO2分子间有间隔 B. CO2气体较易液化 C. C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D. 大气中CO2 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4.(2012.泰安市)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 ..的是 () 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5.(2012.肇庆市)鉴别O2、CO、CO2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C.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6.(2012.德州市)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该反应中Co3O4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7.(2012.东营市)“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 来进行储存和利用。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氢气、碳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整理)

H 2还原CuO CO 还原CuO C 还原CuO 化学方程 式 H 2+CuO Cu + H 2O CO+CuO Cu +CO 2 C +2 CuO 2Cu +CO 2↑ 装置图 装置特点 ①试管口略向___倾斜;②通H 2 的导管伸至试管底部于CuO 上方 因CO 有____,增加对尾气处理装置,防止CO 污染空气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②反应需高温; 操作步骤 反应前需检验气体纯度。还原过程分四步:一通,二点,三撤,四停 ①检查气密性;②装药品固定 试管;③点燃;④移导管,熄 灭酒精灯。 实验现象 ①黑色CuO 变成___色;②试管口有___生成 ①黑色CuO 变成___色;②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黑色固体逐渐减少;②有光 亮红色固体生成;③生成的气 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出现下列三种异常现象:①事先已检验证明,通 入盛CuO 试管中的H 2是纯净的,在加热时试管中出现了爆呜声,②在试管中有亮红色物 质出现时,试管底部出现破裂现象,③试管中CuO 变红后又渐渐变成黑色。试从操作和 装置等方面分析出现上述现象原因? ① ② ③ 例题 1、将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序号填入括号中.设计意图:①说明CO 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 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 CO 氧化后的产物是CO 2.④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CO 对空气的污染.其 中符合的是( ) A .只有① B .①②③ C .③和④ D .以上都符合 2、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向试管里通氢气 ②检 验氢气纯度 ③给盛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 ④停止加热 ⑤继续通氢气直 到试管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②①③⑤④ D .②③①④⑤ 3、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uO 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C 、CO 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B .反应前后, C 、Cu 、O 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C .反应都必须在高温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D .反应导出的气体都有毒,需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4.除掉空气中的氧气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使空气通过灼热的焦炭 B .使空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 .使空气通过灼热的铜网 D .将空气点燃 △ △ △

碳还原氧化铜反应装置改进及实验探究

碳还原氧化铜反应装置改进及实验探究 摘要:针对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不足,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在因素,采取交互式控制单一变量的科学探究法,从炭粉的选择、反应物的质量比、加热方式、反应容器规格等方面,开展实验改进探索,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将探索的创新成果应用于课堂,以此提升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素养。 关键词: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装置改进;紫红色铜块;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8)1-007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中,为了探究碳单质在高温下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以此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狭义概念,为后续铁的冶炼、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第110页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图1)。由于该反应是固相反应,对温度等反应条件要求比较高,按该装置做实验,其效果并不好,主要体现在石灰水变浑浊与黑色固体变成暗红色的进程不 对称,且经成分分析,暗红色固体更多的是氧化亚铜,并非

是铜单质。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同仁也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索改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1)对反应物加工要求高。如需要粉粹机粉碎药品、烘干机烘干等;(2)实验仪器要求高。如需要酒精喷灯、石英试管、挡风板等;(3)药品要求严格。如药品氧化铜需指定用上海勤工化工厂生产的分析纯等;(4)实验时间过长等。能否利用普通学校都能达到的简单条件如普通的药品、常规的试管、常见的酒精灯、简便的操作就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为此,开展了以下探索工作。 2原理的分析 由此计算得出: 理论分析表明该反应程度很大,但实际操作中,实验结果并不理想,这不是热力学的缘故,而是动力学上的障碍,即存在反应速率缓慢的问题,若改变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外在因素,如温度、反应物颗粒大小、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等,促成该反应一旦产生,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可以为后续反应提供一定的能量基础,那么反应就会快速进行,从而有效地熔化铜粒(铜的熔点为1083%),产生铜块,真正实现该反应。 3实验改进 3.1不同的加热方式 教材第110页的实验说明中指出: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D.曲线②中b点表明反应已经结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曲线①表示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①所需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故选项说法正确。C.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最终产生的CO2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曲线②中b点气压没达到最大值,反应没有结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都不会用到的装置是()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C. ①④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3.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B 【解析】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 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 误;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故选B。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九年级化学碳的还原性练习题-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模拟题-初中化学试卷

九年级化学碳的还原性练习题-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模拟题、复习 资料-初中化学试卷-试卷下载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补充练习1) 碳的还原性专项练习 一、描述实验现象和书写化学方程式 资料:下列是一些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可用于描述实验现象。 CuO:黑色固体Fe2O3:红棕色固体Fe3O4:黑色固体Fe粉:黑色粉末Cu:红色固体 反应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碳和氧化铜反应 碳和氧化铁反应 碳和四氧化三铁反应 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论: 1.某黑色粉末在加强热后变成了红色粉末,并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黑色粉末是 ; 2.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停止实验后,试管中仍有黑色固体,则该黑色固体的组成可能是 ;(提示:此题考虑问题要全面,将所有的可能的组成都写出来) 3.将两种黑色固体粉末A和B装入试管中加热,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M。将M通过炽热的固体A,则转化为一种可燃性气体D。D气体在氧气中燃烧又变成气体M。当试管里的物质反应完毕后,黑色粉末变成了红色的E。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①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 B M D E ②写出下列两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A+B®M+E M+A®D 三、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表明反应开始发生的现象是 ,表明实验已经停止的现象是 。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应先 ,再 ,原因是 。 四、某同学将过量的木炭和少量氧化铜粉末混合,装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有铜和剩余的木炭。为得到纯净的铜,该同学将此混合物置于蒸发皿中加强热,以除去剩余的木炭。你认为该同学能否达到目的?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若不能,你觉得可以怎么除去剩余的木炭? *五、定量实验(相对原子质量:Fe-56O-16C-12)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室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教学设计

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氢气的还原性;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还原反应、还原剂的概念;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主要用途。 2.能力培养:通实验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氢气还原氧化铜。 2.难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质及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准备 教学用品 自制气体发生器、铁架台、酒精灯、硬质试管、锌粒、稀H2SO4、氧化铜、导管、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给下列混和气体点火,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氢氧和氮气 B.氢气和空气 C.氢气和氧气 D.氢气和氖气 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是什么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吗? 二、引入新课 (讲解) 我们了解了氢气的可燃性,说明了氢气可以和空中的氧发生反应,那么它能否与化合物中的氧发生作用呢? 三、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 1.氢气的还原性 (观察)黑色氧化铜还渐变成为光亮的红色的铜,同时管口有水珠生成。 (H2+ CuO=加热= Cu +H2O) (小结)见课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 其操作注意事项为:先通氢气(经验纯的H2),后加热,通氢时导管要插入试管底部;停止加热时,先撤洒精灯,待冷确到室温理撤通氢导管。 (教师分析以上原因) (提问)氢气跟氧化铜反应属于哪种其本反应类型? (分析)要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进行分析。 H2 +CuO=加热=Cu+ H2O,在该反应中,氢气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具有还原性,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具有氧化性,称之为氧化剂。 (小结)氢气:得氧→有还原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氧化铜:失氧→有氧化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教 学 设 计 姓名:杨倩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班级:2013级化学本科班

学号:107 联系电话: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一、教材分析 1、“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中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固固高温放热反应实验,该实验验证了C的还原性,从而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固定的条件下,还原剂能够夺取氧化物中的氧,自身被氧化。 2、该实验成功的标志: (1)有鲜明现象证明反应生成铜单质,最好效果是得到紫红色铜块。(2)有鲜明现象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石灰水浑浊)。(3)反应放热,应发现反应启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红热燃烧。 二、学情分析 木炭还原氧化铜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学生是从这个实验开始接触氧化还原反应,为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冶炼等知识做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b、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学习对实验的探究以及创新 b、通过本次实验对其他类似实验有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本次实验中对碳单质还原性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过程

介绍实验步骤将玻璃导管一端伸入盛有水的 水槽之中并用手握住试管或用 酒精灯加热(加热前预热)试管, 如玻璃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说 明仪器气密性良好,反之,须在 导管与单孔橡胶塞,单孔橡胶塞 与玻璃导管重新连接,在连接处 涂上少量水。 将托盘天平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与右盘上放 上两张形状面积薄厚完全相同 的称量纸。在右盘上用镊子放置 一个10g的砝码,并用药匙缓慢 向左盘上的称量纸上加入氧化 铜。带到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正 中刻度时,将盛有氧化铜的称量 纸移出托盘天平,并将称量纸上 的氧化铜倒入干净的研钵中,经 过研磨后把研钵中的氧化铜倒 入坩埚中并将坩埚放置在泥三 角上用酒精灯加热(需预热)。 除须称取1g碳粉外步骤同上。 把经过烘干的碳粉与氧化铜粉 末混合均匀,用药匙或纸槽小心 地铺在试管底部,并根据上图将 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将玻璃 导管的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 水的试管中。 用酒精喷灯加热盛有氧化铜粉 末与碳粉的试管中(需预热), 集中加热药品所在部位(加热时 间不能太长,试管可能会能变 形)。当试管中的黑色粉末(氧 化铜与碳粉的混合物)逐渐出现 认真听 讲比做 笔记 在实验之前 充分了解实 验操作过程

【化学】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A.实验时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B.丙可防止液体倒吸 C.丁装置只起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D.炭粉和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吸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实验时可以看到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 B.通过分析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B正确; 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故C 不正确; D.炭粉和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吸热,故D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 B.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D.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Cu+CO↑ 【答案】D 【解析】 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C6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 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化

学方程式中产物书写不正确,错误;故选D。 3.下列生活经验中,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提倡节能减排 B.利用干冰汽化时吸热降温,常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人造云雾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中毒 D.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是因为其密度比空气大,且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答案】C 【解析】 二氧化碳是无毒的,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也会使人因缺氧而死,故选C。 4.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5.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氧气,下列说法正的是 A.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21% B.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紫色火焰 C.夏天鱼池里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即可开始收集 【答案】C 【解析】A、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错误;C、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正确;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即开始收集会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错误。故选C。 6.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具有可燃性B.均具有导电性 C.均由碳原子构成D.均为无色透明的固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都具有可燃性,故正确;

碳元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回顾 碳及其化合物 一、碳 1.几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 60等 2. ①燃烧反应C+O 2=CO 2,2C+O 2=2CO 2CO 2CuO 2 (SiC)的化学方程式如下:SiO 2+3C=====高温 SiC +2CO↑.在这 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B ) A .3∶5 B .1∶2 C .2∶1 D .1∶1 NaHCO 3溶液(除HCl ),浓硫酸(除H 2O )。 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的通二氧化碳:先变浑浊后变澄清。方程式: C 2MgO ②热稳定性:Na 2CO 3>CaCO 3;碱金属正盐>碱金属酸式盐: Na 2CO 3>NaHCO 3。 ③相互转化:CO 32- HCO 3- (除杂用) ④与酸的反应:CO 32-+2H += CO 2↑+H 2O , HCO 3-+H += CO 2↑+H 2O (反应更剧烈) ⑤与碱的反应:HCO 3- +OH -=CO 32-+H 2O ⑥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以少定多。例如:NaHCO 3与Ca(OH)2反应 少量Ca(OH)2:Ca 2++2OH -+2HCO 3-=2H 2O+CaCO 3↓ +CO 32- 过量Ca(OH)2:HCO 3-+ OH - + Ca 2+= H 2O + CaCO 3 ↓ 【思考】(1)鉴别Na 2CO 3和NaHCO 3溶液,能用Ba(OH)2溶液或Ca(OH)2溶液吗,为什么?答:不能,都能产生沉淀。 (2)如何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答:通入过量的CO 2 (3)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可以用什么方法? 写出相关化学方方程式。答:加热,2NaHCO 3 Na 2CO 3+ CO 2↑+H 2O (4)如何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答: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 (5)除去CO 2中的HCl 能用饱和Na 2CO 3溶液吗?为什么?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不能,Na 2CO 3+2HCl= CO 2↑+H 2O+2NaCl 应用饱和NaHCO 3溶液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习题答案知识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习题 1.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等都使用碳素墨水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常温下被氧化成稳定性的物质 C.常温下被还原成稳定性的物质 D.常温下跟纸反应生成稳定性的物质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用活性炭净化水 B.干冰能灭火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某种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对瓶中气体判断错误的是() A.一定是CO2 B.一定不是O2C.可能是CO2 D.可能是氮气 4.关于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B.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C.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 D.CO2是由碳、氧元素组成 5.实验室制CO2选用的合适药品为() A.木炭燃烧 B.煅烧石灰石 C.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 D.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 6.按碳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C、CO、CO2 B.CO、C、CO2 C.CO2、C、CO D.CO2、CO、C 7.下列各物质和用途相符合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石墨可用于冰箱除臭 C.石灰石可用来粉刷墙壁 D.二氧化碳可用来抢救病人 8.某同学为解决助力车污染空气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马路上喷洒石灰水②在助力车尾部燃烧尾 气③改进助力车发动机结构,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控制助力车数量。这些建议中,你认为切实可行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用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发现已制得的铜很快又变黑了。你推测发生这种现象的

原因是 ( ) A.反应开始时,没有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B.温度太低 C.铜没有在一氧化碳气流中冷却而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 D.试管口倾斜了 10.分子数相同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它们的质量比为() A.1:2 B.2:1 C.7:11D.11:7 11.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而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不断增多、呼吸作用增加 B.绿色植物减少、光合作用减少 C.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D.冰箱中制冷剂“氟里昂”的泄漏 12.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二氧化碳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的单质的混合物 13.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最终得到的黑色物质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碳粉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A.20%B.80%C.15.8%D.84.2% 14.下列气体中,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O2 B.H2 C.CO2 D.CH4 15.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取的方法是() A.点燃混合气体 B.把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D.把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水中 16.吸烟的危害之一是烟气中含有能破坏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有毒气体,这种气体是()A.CO2B.CO C.N2D.SO2 17.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元素64%,将该混合气体5g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后,气体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白色沉淀质量是 A.5g B.10g C.15g D.2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