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团体操表演1(因数与倍数)教案设计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观察、类比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每生12个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师:同学们喜欢跳舞吗?老师带来校舞蹈队表演的视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见图1)

师:球操表演也要开始了,请同学们仔细观

图1 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可以怎样排队?

师:每行的人数同样多,可以怎样排队?

【设计意图】课始,安排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做好铺垫。紧接着出示情境图,提出“每行的人数同样多,可以怎样排队”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二、合作探索,理解概念。

(一)学习因数与倍数概念

每行的人数同样多,可以怎样排队?

师:请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拼摆并说给小组同学听。

全班交流摆法,并用不同的算式表示。

师:同学们,2×6=12,我们就可以说:2是12的因

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3×4=12,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

的倍数吗?1×12=12呢?

学生交流。

师:用除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除法算式,你能说

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师: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指的数是自然数(不包括0)。

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7×6=42 13×5=65

21×4=84 56÷8=7

师:根据下面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交流。

(二)学习有关因数的知识

1.师:你能找出24的因数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板书乘法和除法两种方法找出24的因数。

乘法:1 × 24 = 24 除法:24 ÷ 1 = 24

2 × 12 = 24 24 ÷ 2 = 12

3 × 8 = 2

4 24 ÷ 3 = 8

4 × 6 = 24 24 ÷ 4 = 6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出24的因数,并且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交流并总结: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依次一对一对地找,既不重复,也不遗漏。24的因数有:1,24,2,12,3,8,4,6。

2.试一试,你能找出16的因数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

预设:1 × 16 = 16

2 × 8 = 16

4 × 4 = 16

16的因数有:1,16,2,8,4,(4)。(重复的只保留一个)

3.一个数的因数特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2、24和16的因数,并进行比较,交流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4.试一试:猜猜它是谁?

师:有一个数,这个数是4的因数;这个数也是6的因数;这个数还是7的因数。这个数是几?

(三)学习有关倍数的知识

师:4的倍数有哪些?你能找一找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出示除法和乘法两种方法找出4的倍数。

除法:4÷4=1 乘法:4×1=4

8÷4=2 4×2=8

12÷4=3 4×3=12

16÷4=4 4×4=16

…………

师:能全部列举完吗?怎样表示?

预设:不能全部列举完,用省略号表示。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出4的倍数,并且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探究交流总结:根据乘法算式,一个一个地找,既不重复,也不遗漏。4的倍数有: 4,8,12,16……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分别找到5和9的倍数吗?

全班交流。

师:观察4、5、9的倍数,想一想,一个数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交流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动手摆、说不同算式来理解因数、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因数、倍数的特点。活动中关注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学会寻找具有共性的东西。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1.火眼金睛辩对错。

(1)13的最小倍数是26。()

(2)6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3)6是倍数。()

(4)5是5的倍数,也是5的因数。()

2.分别找出18和20的所有因数。

18=1×□ 18=□×□ 18=□×□ 18的因数有

20÷1=□ 20÷□=□ 20÷□=□ 20的因数有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说一说找因数的方法。

3.投信。

课件出示。(见图3)

图3

4.在下表中把3的倍数画“√”,5的倍数画“△”,8的倍数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师:请同学们依次找出3、5、8的倍数,观察哪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关注学生对因数与倍数意义的理解,关注学生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掌握,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重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四、回顾整理,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我积极摆正方形图片,列算式,找到了12的因数。

预设2:我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出了找一个数因数和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预设3:学会提问了。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

师:因数与倍数的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继续到生活中去寻找、去探究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里加了5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青岛版 (含答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测试题【精品】一.填空。 1.2的倍数特征()。 5的倍数特征()。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特征()。 2.自然数中()的数叫做偶数。 3.36的因数有();28的因数有()。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 5.在36 29 42 50 125 148 256 395这些数中偶数有(),奇数有().5的倍数有(),3的倍数有()。 6.质数有()个因数,分别是()和()。 7.()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8.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是()。 9.7 15 19 25 33 39 47 95 83 121 133这些数中质数有();合数有()。10.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二.选择题。 1.23最大的因数是(),最小的倍数是()。 A.1 B .23 C. 46 D.69 2.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是()。 A.25 B.36 C.120 D.125 3.下面的数,因数最多的是()。 A.25 B.48 C.36. D.40 4.两个质数的和()。 A.质数 B.合数 C.奇数或偶数 D.偶数 5.A×6=B,B是A的()。 A.因数 B.倍数 C.质数 D.合数 三.判断题。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25的因数个数是4个。() 2.1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4.36的最小倍数是36,没有最大的倍数。() 四.用短除法分解下列质因数。 36 48 57 81 93 五.按要求在圈内添上合适的数。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2的倍数,方框里可以填()。 23 3的倍数,方框里可以填()。 2.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48的因数100以内9的倍数 六.解决下列问题。 1.幼儿园里,李老师拿了36块糖,正好平均分给了班级里的小朋友,请问小朋友可能的人数是多少? 2.王老师去买钢笔,钢笔的单价看不清楚了,王老师拿了5支钢笔,售货员说应该付69元,王老师认为不对,你知道为什么吗? 3.猜电话号码。 张老师有一个电话号码被弄脏了,看不清楚后面几个数字了,大家一起来帮帮张老师吧!0596—A B C D E F G 提示:A—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它是6的最小倍数 C—它的最大因数是5 D—最小的偶数 E—最小的质数 F—它的所有因数是1.2.4.8 G—它的所有因数是1.3.9 所有这个电话号码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因数与倍数教案

《因数与倍数》单元主题备课 一 、单元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2、 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2、重点难点:从本质上理解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前后联系: ◆ 整除、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单元学习 ◆ 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安排在本单元学习 ◆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安排在本册分数加减法(一)单元学习。 本单元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学习了四则运算以及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基础。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需要尽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做准备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是为后面学习通分(需要尽快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准备的,是继续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本单元在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探索,了解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 ◆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会分解质因数。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发展数感。 信息窗1: 舞蹈表演 2 、3、5倍数 的特征 信息窗2: 团体操表演 排成各个方队的人数分别是24、25、40、35、32,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 质数、合数 各项表演分别可以 选派几人参加? 你能把30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 分解质因数 奇数、偶数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为了打造特色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0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青岛版五年级上册) 概念整理归纳 一、因数和倍数 1. 因数、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和c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 2. 一个数它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倍数也是 3. 1的因数只有1;任何自然数都有因数1;除1以外的整数,至少有2个因数。 4.因为任何整数都能被1整除,所以任何整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整数的因数。 5.因为0能被任何不是零的整数整除,所以0是任何不是零的整数的倍数,任何不是零的整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二、2、5、3的倍数的特征 1.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0是最小的偶数。 2.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3.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 4.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整除;如果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三、质数和合数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自然数的分法(1)质数、合数、1(2)偶数、奇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2是唯一的偶质数,除了2以外,其余的质数都是奇数 5.质数和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质数和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6.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7(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27996074.html,,请保留此标记。).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示出来 8.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注意:要把质因数相乘形式写在等号右边,商不能是1,例21=3×7)12如果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叫做这个自然数的质因数。 9.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 10.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得出的商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青岛版因数与倍数教案

青岛版因数与倍数教案 【篇一:青岛版数学《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蒋集镇中心小学柳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初 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 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倍数 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1、操作:可以怎样排队?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摆完后在练习本 上写出乘法算式。 汇报:你是怎么摆?算式是什么? 2、学习“因数、倍数”的概念 师:刚才通过摆不同的队形,我们得到了3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别 小看这3个算式,其实在这里面有许多数学奥秘。今天我们就来研 究数学的新奥秘。 学生说一说。 指名,师:12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 师:看来,根据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都能判断出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师:你也像老师这样说一道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让你的同位说一 说它们之间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同位互相说。 小结:是呀,我们不能直接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要清楚的表 达出来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看来,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 存的(板书:和)。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一般不讨论0。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师:看黑板上的3个算式,你能找到12的所有的因数吗?(学生齐说。) 问:如果没有算式,你能找出24所有的因数吗?先想想怎样找?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写一写,师巡视。 汇报展示:(2人) 问:你是怎么找的?(学生说方法) 评价:他找的怎么样?(学生评一评) 师讲解: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找的吗?(师边讲解边一对一对的板书24的因数)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小结:其实老师就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对一对找的,这样就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了。看来,有序的思考问题对我们的帮助确实很大。 2、练习 师:用这种方法写出18的因数。 汇报:你找的18的因数都有哪些?(指名说,师板书) 3、发现规律 问:仔细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方法 学生找4的倍数,写在练习本上。 汇报:指名说,师写在黑板上。(4的倍数有:4,8,12,16,20??) 问:你能说的完吗?写不完怎么办?(用省略号) 你是怎么找的? 评一评:他的方法怎么样? 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问:怎么找一个数的倍数? 指名说。 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4依次去乘1、2、3、4??,乘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 2、练习 找出5的倍数,写在练习本上。

(完整版)青岛版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案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拓展平台“因数和倍数”第93-94页内容。 【教案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 2、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白主探索并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3、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案难点是白主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案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中的正方形塑料片。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 情境导入,认识因数和倍数 课件出示12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美术作品。 谈话:大家看,老师这里选了12张咱同学画的画,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漂亮吗?老

师想把它们贴在教室的宣传栏上,并且要贴成长方形,可以怎样贴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谈话: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12个小正方形塑料片代表12张画,动手摆一摆,老师有两个要求:①看一共能摆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长方形;②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的摆法。 预设:想到的算式1 X 12=12 2X6=12 3 X4=12 谈话:你能根据算式1X 12=12猜一猜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 预设:①一行摆1个,摆了12行;②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谈话: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可以吗?(课件演示) 谈话:你能根据算式2X 6=12想到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 预设: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师课件演示。) 谈话:根据算式3X 4=12,你能想到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师课件演示。)谈话:同 学们通过算式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摆的,真不简单。今天我们要学的新知识就藏在这三个 乘法算式里面。 2. 认识因数和倍数。 谈话:我们以前学过,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什么?(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什么?(积)这里的因数和积是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数学上还可以这样说,我们以2X 6=12为例,2是12的因数,6也是12 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青岛版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City Fenghuangtai Primary School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拓展平台“因数和倍数”第93-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 2、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并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3、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中的正方形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情境导入,认识因数和倍数 课件出示12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美术作品。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City Fenghuangtai Primary School 谈话:大家看,老师这里选了12张咱同学画的画,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漂亮吗?老师想把它们贴在教室的宣传栏上,并且要贴成长方形,可以怎样贴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谈话: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12个小正方形塑料片代表12张画,动手摆一摆,老师有两个要求:①看一共能摆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长方形; ②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的摆法。 预设:想到的算式1×12=12 2×6=12 3×4=12 谈话:你能根据算式1×12=12猜一猜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 预设:①一行摆1个,摆了12行;②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谈话: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可以吗?(课件演示) 谈话:你能根据算式2×6=12想到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 预设: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师课件演示。) 谈话:根据算式3×4=12,你能想到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师课件演示。)谈话:同学们通过算式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摆的,真不简单。今天我们要学的新知识就藏在这三个乘法算式里面。 2.认识因数和倍数。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五、教与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因数和倍数”(课本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 2、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并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3、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中的正方形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情境导入,认识因数和倍数 课件出示12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美术作品。

谈话:大家看,老师这里选了12张咱同学画的画,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漂亮吗?老师想把它们贴在教室的宣传栏上,并且要贴成长方形,可以怎样贴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谈话: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12个小正方形塑料片代表12张画,动手摆一摆,老师有两个要求:①看一共能摆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长方形;②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的摆法。 预设:想到的算式1×12=12 2×6=12 3×4=12 谈话:你能根据算式1×12=12猜一猜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 预设:①一行摆1个,摆了12行;②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谈话: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可以吗?(课件演示) 谈话:你能根据算式2×6=12想到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 预设: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师课件演示。) 谈话:根据算式3×4=12,你能想到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师课件演示。) 谈话:同学们通过算式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摆的,真不简单。今天我们要学的新知识就藏在这三个乘法算式里面。 2.认识因数和倍数。

(完整版)青岛版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拓展平台“因数和倍数”第93-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 2、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白主探索并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3、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白主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中的正方形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 情境导入,认识因数和倍数 课件出示12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美术作品。

谈话:大家看,老师这里选了12张咱同学画的画,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漂亮吗?老师想把它们贴在教室的宣传栏上,并且要贴成长方形,可以怎样贴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谈话: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12个小正方形塑料片代表12张画, 动手摆一摆,老师有两个要求:①看一共能摆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长方形; ②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的摆法。 预设:想到的算式1 X 12=12 2X 6=12 3 X 4=12 谈话:你能根据算式1X 12=12猜一猜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 预设:①一行摆1个,摆了12行;②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谈话: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可以吗?(课件演示) 谈话:你能根据算式2X 6=12想到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 预设: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师课件演示。)谈话:根据算式3X 4=12,你能想到这个同学是怎么摆的吗?(师课件演示。)谈话:同学们通过算式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摆的,真不简单。今天我们要学的新知识就藏在这三个乘法算式里面。 2. 认识因数和倍数。 谈话:我们以前学过,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什么?(因数)等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备课教案

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认识因数、倍数 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操作:可以怎样排队?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乘法算式。 汇报:你是怎么摆?算式是什么? 指名说,师板书:1×12=12 2×6=12 3×4=12 学习“因数、倍数”的概念 师:刚才通过摆不同的队形,我们得到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别小看这3个算式,其实在这里面有许多数学奥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的新奥秘。 师指3×4=12 说:因为3×4=12,所以我们就说3是12的因数(板书:因数),4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板书:倍数);12是4的倍数。 学生说一说。 问:根据2×6=12,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指名说) 问:根据1×12=12呢? 指名,师:12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 问:根据48÷6=8(板书:48÷6=8)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

师:看来,根据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都能判断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你也像老师这样说一道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让你的同桌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同位互相说。 师:有同学说8÷2=4时,说8是倍数,4是因数。这样行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我们不能直接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要清楚地表达出来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看来,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板书:和)。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一般不讨论0。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看黑板上的3个算式,你能找到12的所有的因数吗?(学生齐说。) 问:如果没有算式,你能找出24所有的因数吗?先想想怎样找?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写一写,师巡视。 汇报展示:(2人) 问:你是怎么找的?(学生说方法) 评价:他找的怎么样?(学生评一评) 师讲解: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找的吗?(师边讲解边一对一对的板书24的因数)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小结:其实老师就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对一对找的,这样就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了。看来,有序的思考问题对我们的帮助确实很大。 练习 师:用这种方法写出18的因数。 汇报:你找的18的因数都有哪些?(指名说,师板书) 发现规律 问:仔细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方法 学生找4的倍数,写在练习本上。 汇报:指名说,师写在黑板上。(4的倍数有:4,8,12,16,20……) 问:你能说的完吗?写不完怎么办?(用省略号)

青岛版数学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因数与倍数整理复习》设计理念:本节课把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琐碎的知识形成一条系统的知识链,使原来分散的学习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络图,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倍数与因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特征与联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2。使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3.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整理这些概念,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抢数游戏:规则:从一到二十四个数,每次按顺序最多能选两个数字,谁先抢到24,谁就赢。 2、探讨获胜的理由。(我们现场采访一下啊,请问你获胜的原因

是什么,给大家分享一下,生答。)××同学说得非常好,掌声鼓励!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因数和倍数》 二.知识回顾,形成网络 1、初步构建知识网络:过渡:同学们,怎样整理才能简洁、有序地体现出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呢? (1)分组整理 教师出示整理建议,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整理。(每组一个磁力板和上面贴出的8个磁力知识卡) 整理建议: 1.翻一翻课本,想一想,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2.用箭头或线条把这些知识点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 (2)交流矫正 ①各组把磁力板展示在黑板前,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说整理思路,小组的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组织学生评价各个小组的整理:你比较欣赏哪个组的整理?为什么? ③结合同学们的评价,师生共同调整刚才的整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知识网络。 2.二次融入知识网络: (1)2、5、3倍数的特征 ①引导学生回忆2、3、5的倍数的特征,师贴“2、5、3的倍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因数与倍数青岛版

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教学过程: 导入】2.5倍数的特征 布置自学:是在课前自学,还是在课堂上给予一定时间自学?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研究25的倍数特征,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发现吗? 下面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那么请小组代表,把你们小组的发现汇报一下。 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请看屏幕上的百数表,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代表发言:找出了百数表中5的倍数是哪些? 例: 5,10,15.。。 说的非常好 那么我们下面观察5的这些倍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5的倍数的个位上有0和5 还有补充么? 5的倍数拍成了2列 还有补充么? 5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5 好的,那么下面老师有道题目,你看看,不计算,你能不能很快的把5的倍数找出来吗?

出示课件:不计算,你能很快的把5的倍数找出来吗? 67 50 78 186 705 355 228 汇报: 50 同意吗? 同意 刚才同学们的发现相当的好,那么我把同学们的发现记下来 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好的,同学们,你还能举一些5的倍数吗? 学生举例:可以吗? 学生多举例,大约4-5个人。 你们的表现非常的好,刚才我们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当你看到一个数的时候,能不能判断它是不是5的倍数? 用什么方法? 学生汇报:看它的个位是不是0或者5,只要个位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说的非常的好, 接着我们共同研究2的倍数。 还是请同学们看到我们的百数表。 百数表里面2的倍数又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 24 6 8 10 。。。。。。。 找对了么? 找对了 找的真好,那么我们观察一下2的倍数,看看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2的倍数排成了5列。 很好,还有没有谁再接着说一说? 学生:2的倍数个位上是0 2 4 6 8 还有补充的么?》 个位上是0的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刚才同学们的发现真好,老师先把你们的发现记下来

青岛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秋青岛版数学五上第六单元《团体操表演 因数与倍数》word单元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

小学2013.09

第六单元团体操表演――因数和倍数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也一直把“数的整除”概念编排在这一单元的起始位置,再把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以往的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因此,与以往教材相比,本套实验教材在编写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 我们在本单元研究的都是整除现象,因此,可以说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在以往的教材中,由于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因此,作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必要基础,“分解质因数”一直作为必学内容编排。而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也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这一单元的理论概念,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3.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的,也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需要尽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通分(需要尽快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准备的,在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上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