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国家兴起的基本特征

民族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国家兴起的基本特征
民族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国家兴起的基本特征

民族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国家兴起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思潮于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 到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阶段性胜利后, 就以一股不挡之锐气席卷亚洲和东欧, 甚至非洲、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 社会主义也从当初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当今的社会主义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以下三支: 第一支是共产党执政国家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支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政的社会民

主党人的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支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政党的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由于都是存在于第三世界,所以又称为第三世界社会主义。

一、民族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一)民族社会主义

关于“民族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学界大多认为其源自德文Nazismus,是National-sozialismus一词的缩写,sozialismus是个单意词,专指“社会主义”,而National 则是多义词,有国家的、民族的意思,因此,长期以来这一缩写被译为“国家社会主义”。二战后,开始以“民族社会主义”的含义出现,这里的“民族社会主义”专指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国家领导人倡导和奉行的“社会主义”,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社会主义”。

(二)民族社会社会主义由来

“民族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在亚非拉地区破土萌芽,先是欧洲社会主义思想漂洋过海传播到了拉丁美洲,并受欧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智利激进党(1863年成立)和阿根廷社会党(1896年成立)。然而这一思想最终形成大气候,是在二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在亚非拉地区出现了大量新生国家,即“第三世界”。二战前,亚非拉地区除少数国家外,广大的第三世界大多处于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社会落后,随着反法西斯的胜利和欧亚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发展。首先是亚洲,随之是非洲及拉丁美洲不断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第三世界的崛起,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战后出现的两大阵营对立,也为新生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在新生国家当中,有些国家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自然这些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逐步都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如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和古巴等国家。这在战后还是少数,绝大多数新生国家在民族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是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走什么路的问题,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致使这些国家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是不得人心的,但是有没有条件走向新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于是就开拓了自己的道路,即在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民族社会主义”。

第三世界国家各自国情不尽相同,这样,就涌现出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民族社会主义”,如军事社会主义、村舍社会主义、佛教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伊斯兰教社会主义等)。有些学者甚至把这种“民族社会主义”称作是“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除此之外,各国所选择的民族社会主义有其一定的共性,一是共同主张推翻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是选择社会主义或是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发展道路。三是主张民族独立、经济独立。

二、民族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民族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社会主义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节节胜利而开始兴起和发展。它的大致运动轨迹是首先从亚洲兴起,而在非洲达到高潮,然后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扩展,在不断遭受挫折中继续保持前进的势头,直至08年初以后才逐渐走向低落。因此,一般地说,它的兴起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和时期:

1.1945—1955年的兴起时期。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亚洲兴起和高涨,一系列亚洲国家相继获得独立和解放。其中,一些民族独立国家领导人公开宣称奉行社会主义。例如,1945年8月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后,苏加诺总统重申独立前夕提出的“建国五原则”,并明确主张建设一个“印度尼西亚式的社会主义”。1948年1月,缅甸宣布独立的当天,苏瑞泰总统向国民议会发表演说时指出,缅甸联邦所遵循的基本政策是要把缅甸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年3月,巴基斯坦创建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提出:“巴基斯坦应当建立在伊斯兰社会主义基础之上”。1954年底,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正式提出要在印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式的社会”,基本措施是实行土地合作化和工业化。此外,还涌现出一批自称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民族主义政党,如斯里兰卡自由党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这些党都自称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并成为日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1953年l月,还成立了总部设在缅甸首都仰光的“亚洲社会党会议”组织。从而,推动了民族社会主义在亚洲的兴起。

2.1955—1965年的高涨时期。埃及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在非洲独立国家中第一个提出要在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1956年1月,即将宣布独立的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也宣布新独立国家需要建设“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此后不久,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大多数非洲国家纷纷宣布独立。随之于60年代初,在非洲大陆上又掀起了自称奉行社会主义的热潮。从北非的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加纳、几内亚、马里、塞内加尔、刚果、坦桑尼亚、赞比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国竞相宣布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或“非洲社会主义”。

3.1965一1981年的曲折发展时期。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但仍继续保持着前进的势头,主要表现是:首先,在西亚非洲地区出现了一批自称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这就是非洲的刚果、贝宁、安哥拉、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埃塞俄比亚以及西亚的阿富汗和南也门。其次,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还涌现出其他各种各样的民族社会主义,例如,秘鲁贝拉斯科的军事社会主义、委内瑞拉卡尔德拉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圭亚那总理伯纳姆的“合作社会主义”、牙买加总理曼利的“民主社会主义”、毛里求斯首任政府总理西沃萨古尔·拉姆古兰的“福利社会主义”,以及智利总统阿连德和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的社会主义等等。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的这一曲折发展势头。

二战以后, 世界新的政治军事格局逐渐形成, 原有的一些殖民大国逐渐没落, 整个从18 世纪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摇摇欲坠, 从亚洲到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国家趁机掀起了一股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热潮, 一大批亚非拉国家在本民族精英的领导下, 通过各种艰苦斗争获得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据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89年, 取得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共92国, 其中亚洲23国, 非洲48 国, 拉丁美洲13国, 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9国。这些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面临着美苏争霸对其主权和世界安全与稳定的威胁, 另一方面肩负着振兴民族、发展民族经济和壮大国家综合实力的重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为了适应时代形势宣称追随社会主义, 结合本国实际, 追求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 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 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流派, 如村社社会主义、宗教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合作社会主义及军事社会主义等等。这些社会主义流派, 从多种意识形态中汲取养分, 其中既有本民族的意识形态, 又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改良主义; 既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分, 又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是一个多种意识形态相融合的复合理论体系。这种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外表上比较接近科学社会主义, 但其实质是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只是其外衣。因为社会主义对其来说, 并不是基本的原则和最终的目标, 而只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 一种复兴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手段。但是这些追求民族社会主义的亚非拉国家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三、民族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国家兴起的基本特征

1、追求民族社会主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有一位拥有强力政治手腕和政治资历的领导人。无论是印度的尼赫鲁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尼赫鲁还是非洲纳赛尔主义的创

始人纳赛尔以及印尼的苏加诺、坦桑尼亚的尼雷尔、巴基斯坦的布托、津巴布韦的穆加贝、塞内加尔的桑戈尔等等,这些带领本国走上民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领导人, 这些人都是在本国摆脱殖民统治、追求民族国家独立的斗争过程中得到了本国广大人民的支持, 因此具有极高的威望。但是, 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说, 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因为这些殖民地国家没有形成比较庞大的本国工业, 所以也就没有一支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队伍。而这些领导人往往是本国的名门望族或者是追求民族主义的一些小资产者。但是, 这些国家之所以能走上发展民族社会主义的道路, 都是得益于这些政治领导人的威望和强势。

2、指导理论上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但是影响程度不甚相同。这些国家选择民族社会主义, 主张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些优势, 这些理论的来源必然来自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但是, 具体对待马克思的态度却扑朔迷离,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 有相当多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声称自己既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但是也反对资本主义, 是一种所谓的“中间道

路”、“第三种世界观”。这以亚洲、非洲各种民族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为代表。这类国家一方面认定社会主义是一种潮流,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反对资本主义, 维护民族独立, 凝聚人心, 因此必须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帜, 这样更

能体现本身政权的先进性。另一方面, 它们又不可能真正地追求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掩盖这样的一个骗局, 就宣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适合本国的国情, 本国发展社会主义必须结合

本国的国情, 因此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比如: 非洲的民族社会主义认为非洲的社

会主义必须捍卫非洲的传统的村社制度, 亚洲的阿拉伯国家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结合伊

斯兰教的基础上等等。( 2 )宣称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典型的代表是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埃塞俄比亚以及80 年代初拉美的格林纳达等国。这些国家效仿苏联提出的“非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发展道路, 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先锋党, 经过人民民主或民族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国家形成了第三世界的“自然科学社会主义”流派, 但是规模甚小。( 3 )不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以拉美的各种民族主义和有民主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为主。这一派在思想上主要受到欧洲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的思想影响, 不反对马克思主义, 但是也不完全照搬, 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合作, 企图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建立一个人人富足的“福利国家”,主要代表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斯里兰卡民主党、秘鲁人民党等。

3、民族主义是各种民族社会主义流派的普遍特征。尽管第三世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但是亚非拉各色社会主义无不把民族主义当作核心思想。二战后,亚非拉新兴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民族独立和争取经济发展, 但这两者都容易与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发生矛盾

和冲突。因此, 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同时不得不时刻强调民族主义, 始终保持对帝国主义的高度警惕。与此同时, 还得强调本民族自己的特点, 突出自己的个性。例如,苏加诺说, 印度尼西亚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自己民族的遗产“和“传统”,“在这个基本要素之外再补充其他国家一切有益的思想“。因此, 他主张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把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 建设一个“印度尼西亚式的社会主义”。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强调社会主义要为民族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最终将不得不作为政治外衣把民族主义推向前进。”这些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表面上发展社会主义, 从它们的言行和一些政策的实施来看, 民族

主义始终是它们的核心思想。

4、在发展经济上几乎都实行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政策。这些国家都把计划经济看作发展民族社

会主义的基本措施, 都学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如,印度1951、 1990年先后

制定了7个五年计划, 政府总理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对国家的经济生活进行调控。塞内

加尔认为, 计划化是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最有效的方式, 从独立后到1990 年共制定了7 个四

年计划。除此以外, 这些社会主义的另一个主要做法就是推行国有化政策。主要做法是一把本国资产国有化; 二是没收外国资本在本国的企业为国有。当然, 国有化程度也有所不同, 如缅甸、刚果、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等国, 几乎把所有企业都实行国有化, 反对和禁止私有制; 在印度等国, 既有大量的国有企业, 又有大垄断财团存在; 在埃及和拉美国家, 多是实行公私

并存的混合经济, 但以小私有制为主, 限制和消弱大私有制。这些国家之所以选择这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这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其民族领导人

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斗争才得以独立。因此, 这些领导人和人民都有一种迅速摆脱贫困落后, 跨入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随着国家的独立越发强烈。如果选择资本主义的方式, 这些国家没有原始资本积累, 没有资金, 没有技术, 生产分散, 市场混乱, 按照这样下去不

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正因为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国有化政

策, 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于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因此它们认定只有这样的发

展模式才能帮它们走出困境, 迅速发展壮大。第二, 这些走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数都是长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剥削, 对殖民统治恨之入骨。朴实的仇恨让它们看到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残酷和劣势。因此, 它们天然地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抵制, 况且, 资本主义方式的发展模式强调开放,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这必然又会引狼入室, 导致

自己的经济命脉可能被掌握在别人手中, 因此它们不可能也不愿意接受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第三, 国家计划、国有化以及集体劳动的发展模式也是维护政权统治最好的方式。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社会矛盾激化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果弃之任之的话, 极有可能威胁到政权的稳定, 导致国家的动乱。但是, 如果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 由国家控制和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 集中发展生产, 集中劳动, 集中分配社会财富,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也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独立后的选择走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三世界国家唯一比较接近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特征便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推行国有化政策, 这也是

普遍的特征之一。

四、对民族社会主义的看法:民族社会主义作为一支在20世纪影响甚大的思想, 虽然外界把其当作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流派, 而本人却不赞同。首先, 我认为, 民族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如前文所述, 大多数追求民族社会主义的国家把社会主义只是当作一种口号, 一种稳

定人心、表明领导人态度的口号,其核心实质是民族主义, 追求的也是民族主义, 因此, 社会

主义只是被当作一种外衣, 不是内容; 其次, 民族社会主义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 违

背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一些哲学基础(如无神论等) , 这些足可以说明, 民族社会主义

只是一个名称后面带着/ 社会主义0, 而不具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内涵; 再次, 从八十年这些国

家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可以看出, 它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只是应形势需要罢了, 这样一种投机的行为当然不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所作的反应。因此, 我认为, 民族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但是与此同时, 我并否认这些追求民族社会主义的国家在追求国家经济发展、发展民生方面做取得的巨大成就, 也不否认民族社会主义对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上所作出的贡献。

2011级理论研究生班张恒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教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二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及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到90年代初,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结束。战后,拉丁美洲的古巴、巴拿马等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下,为了捍卫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亚非拉国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教学重点】 万隆会议、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古巴革命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教学难点】 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一、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为了捍卫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亚非拉国家作出了哪些努力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万隆会议 教师讲解万隆会议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提问: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什么内容?什么是“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有何意义?学生阅读课本作答。 目标导学二:“非洲年” 1.教师讲述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提问:非洲独立运动,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教师讲述: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那么非洲的独立运动首先在哪一地区兴起?学生:北非。 2.北非独立运动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埃及赢得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请一位同学讲述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经过。学生自读,讲述经过。教师总结:1952年,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控制的傀儡政权,次年成立埃及共和国。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板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可以理解为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二、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价值性 (3)时效性 (4)共享性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实行教学。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框题“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板书) 第一框题(板书)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板书) (图画导入法)(教师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图片。展示图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能看出图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讲出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名称。) 民族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什么是民族?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下面我们先看看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民族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或(趣例导入法)播放视频:南斯拉夫内战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看了录象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总结)同学们的感想一定很多,我的感想也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10个字:“一朝战火起,倒退几十年”,可见,“民族、宗教无小事”,能否准确

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关于民族和宗教的知识就至关重要。从这节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 (这部分的知识可采用议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座的同学都属于我们56个民族中的一个,有谁知道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关于民族的形成,教材作了简要概括,还用一段楷体字,具体说明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共同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形成民族的过程。请同学们在阅读了这段材料后来归纳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媒体显示:民族产生示意图 (教师结合图表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有的。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那时并不存有民族。原始社会末期,因为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升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议论) 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板书)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表述,仅仅民族的一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能够了。

中国56个民族特征

中国56个民族特征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 2.“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3.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鄂温克族 4.“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族 5.“曲棍球骄子”——达斡尔族 6.“三江平原”的渔猎民族——赫哲族 7.尊重教的民族——朝鲜族 8.“白山黑水”——满族 9.尚存象形文字的民族——纳西族 10.雪域高原的古老居民——藏族 11. 擅使弩弓的民族——僳僳族 12.崇尚黑色的民族——彝族 13.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 14.苍山洱海之滨的民族——白族 1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独龙族 16.溜索飞渡,天堑变通途的民族——怒族 17.“擅长打制刀具的民族——阿昌族 18.雄狮般勇猛的民族——景颇族 19.“古老的茶农”——德昂族 20.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21.来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

22.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布朗族 23.崇敬舅舅的民族——基诺族 24.崇水爱水的民族——傣族 25.梯田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哈尼族 26.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 27.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28.高原雄鹰——塔吉克族 29.“高山居民”——柯尔克孜族 30.崇敬天鹅的民族——哈萨克族 31.祖居中亚的乌孜别克族 32.温文尔雅的塔塔尔族 33.持白种人特征的俄罗斯族 34.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35.戈壁绿洲上的民族——维吾尔族 36.祁连山麓的畜牧民族——裕固族 37.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 38.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民族——撒拉族 39.擅长打制铁器的民族——保安族 40.“颇循礼仪,勤于务农”的民族——东乡族 41.多元一体的回回民族 42.闽渐山区的重要开发者——畲族 43.五指山的英雄儿女——黎族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中国民族音乐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民族音乐基本特点的相关知识吧!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 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另外,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近年来,我国声乐工作者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生命力更强。 中国的戏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国戏曲种类很多,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戏曲唱法以京剧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剧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复杂多变,真假声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华都来自中国的戏剧唱腔。 中国民族音乐的来源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1、中原音乐 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第一章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信息 1、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 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学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学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学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学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一点,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2、在做了上述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学生回答)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载体依附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3、显示案例,如?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果空等一小时,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而最新的电话通知因没带手机而没有接到?、?父亲去某城市开车迷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等等。(信息的时效性) 4、一个面包分给大家吃,分的人越多,每人吃的越少:而一句赞美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的人越多,快乐的人也越多。以此来讲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鼓励大家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话。(信息的共享性) 5、诸葛亮的空城计。(图片)要求学生简单讲述。(信息的真伪性) 6、提出问题: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信息的传递性等等) 7、课堂练习:请用连线把下面关于信息特征的资料正确连接。 A 信息时效性 E 中国田径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B 信息价值性 F 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C 信息真伪性H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D 信息传递性G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三、总结: 1、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浅谈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

浅谈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 摘要: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融入对民族发展方向的期望后,甄别吸收国外民族理论得以界定的动态过程。本文试图从分析对我国民族概念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三个理论方向入手,理解诸多时代背景因素在我国民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概念;国外民族理论;时代背景 一、近代国家民族学说影响下的民族概念 这一时期以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界限。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定义的现实背景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时代渴望是救亡图存。 (一)民族国家学说的特点 民族国家理论是从地域、文化、人民和政府之间具有客观一致性的假设出发进行研究民族概念的学说,它在关于建国和征募忠实臣民的政治演说中获得极大发展的。在政治演说中,政治领袖们用民族国家学说把他们的追随者团结在同一面旗帜或其他国家象征的词汇下,进行政党活动。在这个学说下,民族概念是在政治和教育中被用来把普通人局部的、宗教的或基于亲族关系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二)我国接受民族国家学说的时代背景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入,如何凝聚本土力量共同抗拒侵略,成了时代主题。民族国家理论以其强调本土存在权益的特点,成为民众反抗侵略的思想武器,受到国内有识之士的重视。 (三)民族国家学说在我国的际遇 民族国家学说在我国经历了宣传、理解、践行、吸收的四个过程。 宣传、理解阶段:最初民族概念是被作为政治动员口号来使用的,如1901年,梁启超在其文章《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就大量运用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帝国主义”等词;1903年,梁启超在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时说:“今日民族帝国主义者与古代帝国主义迥异,……彼则由于一人之雄心;而此则由于民族之涨力!”并指出:“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 践行、吸收阶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面对需要动员各民族反抗列强侵略的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 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 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心世界。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 “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诸侯国则要求保全江山社樱,不致被别国消灭,并进而要统一天下。为了解决问题,各诸侯国广罗人才,研究对策;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或讲学,培养传治国人才,游说诸侯,并由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主以“仁义”治国,以“亲民”、“惟民所止”、“止于至善”为德。道家学说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爱民治国”、法家则主改革,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墨家反对说空话,要“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对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百家争鸣”有一个共同点,主“尚贤”、“爱民”,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进性。到战国末年,就进人了取、存小异,进行全面总结的阶段,形成了“以民为本”、文道与德 二、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

目标 1、记住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有关应用 复习: 1、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按元件不同分为四代,第四代是() A.电子管 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 物质、能量、知识 B. 信息、物质、能量 C. 财富、能量、知识 D. 精神、物质、知识 尝试: (1)具有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等特征。 A . 信息技术 B. 信息 C. 信息素养 D. 电脑 (2)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媒介物。 (3)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 载体的依附性 B. 时效性 C. 共享性 D. 必要性(4)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 收到的手机短信息 B.广播里播放的天气预报 C. 存有照片的数码相机 D.电视里播放的汽车降价消息 (5)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的特征:对载体的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为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 (控制技术)和感测技术(传感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巩固: (1)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带拼音)资料

中zh ōn ɡ华hu á大d à家ji ā庭t ín ɡ——五w ǔ十sh í六li ù个ɡè民m ín 族z ú 1 、阿ā昌ch ān ɡ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云y ún 南n án ,人r én 口k ǒu 2.7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手sh ǒu 工ɡōn ɡ业y è也y ě很h ěn 发f ā达d á,尤y óu 其q í以y ǐ善 sh àn 于y ú打d ǎ制zh ì长zh ǎn ɡ刀d āo 而ér 闻w én 名m ín ɡ于y ú世sh ì。——采c ǎi 茶ch á。 2、景j ǐn ɡ颇p ō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云y ún 南n án 省sh ěn ɡ,人r én 口k ǒu 11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种zh òn ɡ植zh í水shu ǐ稻d ào 、玉y ù米m ǐ、旱h àn 谷ɡǔ等d ěn ɡ作zu ò物w ù,——目m ù脑n ǎo 纵z òn ɡ歌ɡē,跳ti ào 孔k ǒn ɡ雀qu è舞w ǔ。 3、德d é昂án ɡ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云y ún 南n án ,人r én 口k ǒu 1.5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以y ǐ善sh àn 于y ú种zh ǒn ɡ茶ch á闻w én 名m ín ɡ,——象xi àn ɡ脚ji ǎo 鼓ɡǔ舞w ǔ。 4、傣d ǎi 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云y ún 南n án ,人r én 口k ǒu 102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寺s ì塔t ǎ、竹zh ú楼l óu 和h é竹zh ú桥qi áo 显xi ǎn 示sh ì出ch ū了le 别bi é具j ù一y ī格ɡé的de 建ji àn 筑zh ù艺y ì术sh ù,——孔k ǒn ɡ雀qu è舞w ǔ、夹ji á箩lu ó饭f àn ,泼p ō水shu ǐ节ji é。 5、白b ái 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云y ún 南n án 、贵ɡu ì族z ú、四s ì川 chu ān 等d ěn ɡ地d ì,人r én 口k ǒu 159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关ɡu ān 于y ú经j īn ɡ营y ín ɡ农n ón ɡ业y è,——盐y án 渍z ì杜d ù鹃ju ān 花hu ā,三s ān 道d ào 茶ch á,大d à理l ǐ三s ān 塔t ǎ。 6、保b ǎo 安ān 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云y ún 南n án 、青q īn ɡ海h ǎi 等d ěn ɡ地d ì,人r én 口k ǒu 1.2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手sh ǒu 工ɡōn ɡ业y è,以y ǐ打d ǎ刀d āo 为w éi 主zh ǔ“保b ǎo 安ān 刀d āo ”十sh í分f ēn 著zh ù名m ín ɡ,——羊y án ɡ皮p í袄ǎo 、保b ǎo 安ān 刀d āo 。 7、布b ù朗l ǎn ɡ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云y ún 南n án ,人r én 口k ǒu 8.2万w àn 余y ú,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弹t án 唱ch àn ɡ。 8、布b ù依y ī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贵ɡu ì族z ú、云y ún 南n án 等d ěn ɡ地d ì,人r én 口k ǒu 254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享xi ǎn ɡ有y ǒu “水shu ǐ稻d ào 民m ín 族z ú”之zh ī称ch ēn ɡ。——石sh í板b ǎn 屋w ū、绣xi ù花hu ā、雕di āo 刻k è面mi àn 具j ù。 9、朝ch áo 鲜xi ǎn 族z ú:主zh ǔ要y ào 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黑h ēi 龙l ón ɡ江ji ān ɡ、吉j í林l ín 、辽li áo 宁n ín ɡ,人r én 口k ǒu 192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以y ǐ善sh àn 种zh ǒn ɡ水shu ǐ稻d ào 闻w én 名m ín ɡ,——跳ti ào 板b ǎn 、长zh ǎn ɡ鼓ɡǔ舞w ǔ。 10、达d á斡w ò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内n èi 蒙m ěn ɡ古ɡǔ、黑h ēi 龙l ón ɡ江ji ān ɡ、新x īn 疆ji ān ɡ等d ěn ɡ地d ì,人r én 口k ǒu 12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兼ji ān 营y ín ɡ畜ch ù牧m ù业y è,——剪ji ǎn 纸zh ǐ,打d ǎ曲q ū棍ɡùn 球qi ú。 11、侗d òn ɡ族z ú:主zh ǔ要y ào 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贵ɡu ì州zh ōu 、湖h ú南n án 、文w én 本b ěn 等d ěn ɡ地d ì,人r én 口k ǒu 251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兼ji ān 营y ín ɡ林l ín 业y è,鼓ɡǔ楼l óu 、风f ēn ɡ雨y ǔ桥qi áo 、风f ēn ɡ雨y ǔ亭t ín ɡ是sh ì侗d òn ɡ乡xi ān ɡ的de 主zh ǔ要y ào 标bi āo 志zh ì,——浸j ìn 泡p ào 芦l ú笙sh ēn ɡ,拦l án 路l ù迎y ín ɡ宾b īn 。 12、东d ōn ɡ乡xi ān ɡ族z ú:主zh ǔ要y ào 分f ēn 布b ù甘ɡān 肃s ù、宁n ín ɡ夏xi à、新x īn 疆ji ān ɡ等d ěn ɡ地d ì,人r én 口k ǒu 37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主zh ǔ要y ào 从c ón ɡ事sh ì农n ón ɡ业y è,善sh àn 种zh ǒn ɡ瓜ɡu ā果ɡu ǒ。 13、独d ú龙l ón ɡ族z ú:分f ēn 布b ù在z ài 云y ún 南n án ,人r én 口k ǒu 0.5万w àn 余y ú人r én ,他t ā们men 保b ǎo 持ch í着zhe “路l ù不b ù拾sh í遗y í,夜y è不b ù闭b ì户h ù“的de 良li án ɡ好h ǎo 社sh è会hu ì

民族基本知识

民族基本知识问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民族团结

进步事业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能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 问:民族区域自治是什么?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问: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问:“三个离不开”是什么? 答:“三个离不开”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问:民族工作主题是什么? 答: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

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1.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知识为主要资源、以计算机、数学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 观点一: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是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的提高过程,其本质就是知识化。 观点二:信息化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观点三:信息化是指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转变过程。观点四:信息化是指从事信息处理的部门以及各部门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输、交换和利用)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扩大,并最终超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过程。 观点五: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动态过程,它体现了由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观点六: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四化”“四性” 1.智能化 1.综合性 2.电子化 2.竞争性 3.全球化 3.渗透性 4.非群体化 4.开放性 2.数字鸿沟的概念。“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其所造成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的不平等,导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甚至个人与个人间产生“拥有(Have)”与“未拥有(Have-Not)”信息技术资源的情形逐渐增加。 数字鸿沟是因地理区隔、族群、经济状况、性别,以及技术、知识及能力在使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上差异所造成的差距。

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资料收集

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资料收集中国56个民族名称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 2.“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3.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鄂温克族 4.“山岭上的人们” ——鄂伦春族 5.“曲棍球骄子” ——达斡尔族 6.“三江平原”的渔猎民族——赫哲族 7.尊师重教的民族——朝鲜族 8.“白山黑水”——满族 9.尚存象形文字的民族——纳西族 10.雪域高原的古老居民——藏族 11. 擅使弩弓的民族——僳僳族 12.崇尚黑色的民族——彝族 13.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 14.苍山洱海之滨的民族――白族 1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独龙族 16.溜索飞渡,天堑变通途的民族——怒族 17.“擅长打制刀具的民族——阿昌族 18.雄狮般勇猛的民族——景颇族 19.“古老的茶农” ——德昂族 20.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21.来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 22.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布朗族 23.崇敬舅舅的民族——基诺族

25.梯田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哈尼族 26.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 27.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28.高原雄鹰——塔吉克族 29.“高山居民”——柯尔克孜族 30.崇敬天鹅的民族——哈萨克族 31.祖居中亚的乌孜别克族 32.温文尔雅的塔塔尔族 33.持白种人特征的俄罗斯族 34.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35.戈壁绿洲上的民族——维吾尔族 36.祁连山麓的畜牧民族——裕固族 37.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 38.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民族——撒拉族 39.擅长打制铁器的民族——保安族 40.“颇循礼仪,勤于务农”的民族——东乡族 41.多元一体的回回民族 42.闽渐山区的重要开发者——畲族 43.五指山的英雄儿女——黎族 44. 北部湾畔的捕鱼民族——京族 45.惜土如金的民族——毛南族 46.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47.亦工亦农的民族——仫佬族 48.“南岭无山不有瑶” ——瑶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教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知道亚非国家取得国家独立后的共同问题,万隆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精神。 2.了解“非洲年”和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3.简述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4.认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亚非拉各国在独立后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是摆脱殖民统治,真正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非洲独立的进程和胜利的意义,拉美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 读图法、表格法、与时政相联。 1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用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邮票导入:二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且团结起来,发展民族经济,巩固国家主权,带来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新气象。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__巩固独立__、__发展经济__的共同问题。 2.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__亚非会议__,也就是万隆会议。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__团结合作__、__友好相处__,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__世界和平__的精神,被称为“__万隆精神__”。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__争取民族独立__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__独立的政治力量__登上了国际舞台。 3.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1951年底,__利比亚__宣布独立。1953年,埃及成立了共和国。1962年,__阿尔及利亚__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1990年__纳米比亚__独立,标志着所有__非洲国家__都摆脱了__殖民主义__的枷锁。 4.1959年,古巴人民在__卡斯特罗__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__社会主义__发展道路。1977年,巴拿马与__美国__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__全部主权__。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二战后推动亚非拉掀起民族独立运动浪潮的原因有哪些? ①二战给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无力统治他们的殖民地,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②中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③二战使亚非拉的民

民族的含义

民族的含义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 3、民族识别的含义 它是指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4个方面。 5、民族形成的条件 (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 (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基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旗的形成。 6、民族形成 (1)民族形成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了联盟—民族。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

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7、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 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8、民族发展的内容 (1)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2)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3)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4)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9、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消亡只有在阶段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二、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发现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特征。 三、教学背景分析 “任务驱动”是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一所学知识的建构[1]。同时,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是复杂的、非良构的,单靠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方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而协作学习方式就可以达到这种学习目标。因为协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

发挥,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这种机会将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2]。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将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3]。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信息打交道,通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四、教学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书中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操作,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未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所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能有效的给学生施加任务的“负担”,让学生能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和操作,直至完成任务。 五、教学设计说明

信息的基本特征及信息技术的概念

第2课时信息的基本特征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教学目标:1、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技术的概念 3、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学生应当明确信息技术包含的是哪些具体的内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地点:多媒体计算机室 教学过程:

克的镭是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给她的,第三克镭是居里夫人想在波兰建立镭研究所,用于治疗癌症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献给她的。这三克镭充分地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3、特征三: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依附性:红绿灯、光盘。 话筒内有一堆碳粉,碳粉内埋一导线,碳粉盖一张膜。同样,当你对话筒大喊大叫时,膜对碳粉造成忽紧忽松的压力,碳粉之间时紧时松,引起其电阻的大小变化,最终忽大忽小的电流传到对话的听筒。听筒内有一电磁铁随电脑大小而磁性不同,它对埋有金属丝薄膜时吸时放,薄膜便发岀了你的声音。 你我都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发明的电唱机或电话的机会了??…伟大的先驱们是那么 的聪明,懂得将一种不便于存储,不便于传播的信号转换为另一种便于存储,便于 传播的信号,从而有了伟大的发明。 电脑(计算机)要管理各种信息,首先它必须能存储,传载这些信息,所以,在这一点上,它的本质和电唱机或电话没有区别,必须实现各种信息以某种方法,转换 为另一种信息。 这就是计算机的第一条本质原理:将各类信息以某种信号进行存储。数字信号与二 进制。 可处理性:拍摄。拍摄岀来的视频要通过后期的编辑才有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夜宴”英雄”功夫”等影片。 4、特征四:价值相对性。 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说,老师现在所说的东西,有的人觉得老师说得很好,这说明信息是有价值的。但也有人会觉得我说的东西全都是废话,这说明 我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例如读书以明理”,这是说明信息可以让你有知识,能知道一些道理,所以知识”是有价值的。 在中国古代,对价值相对性利用得最充分、最巧妙的,可能应该首推春秋末期 郑国的邓析了。邓析是名家学派的先驱,善于辩说,是当时著名的讼师。史载他专门教给人怎么打官司,能把是”说成非”也能把非E”说成是”职业类似今天的 收费律师。《吕氏春秋离谓》记有他的一个典型事例:有一年,流经郑国的洧河发大水,有个富翁失足落水淹死了,尸体被一个人发现捞了上来。富翁家里人听到后,提岀花钱赎回尸体。打捞者了解到死者家里很有钱,就把价码要得很高。双方 讨价还价,相持不下。富翁家人便找邓析帮助出主意。邓析说:你不要着急,也 不要给他那么多钱。因为他捞上来的是一具尸体,除了你们家,谁也不会花钱去买尸体。尸体又不能长期存放,他没办法了就不能不把价码降低。”那位打捞者听到 这个信儿以后,心里十分着急,也去求邓析帮助。邓析也给他岀主意说:你别着急,安心等着富翁家人来高价买尸体吧。别人虽然不会花钱来买,但是他们家一定 要把尸体买回去,因为死者是他的家长。” 邓析的论说实际上揭示了尸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差异。 关于信息相对性的论述,有一篇文章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以下网址去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929181881.html,.en/p/2004-09-07/80192.html 5、特征五:时效性。 最简单的例子是:通知。中了南粤风采500万,但超过30天不去领取,500万 就不是你的了。红灯停,绿灯行” 6、特征六:真伪性。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特别在网络上,注意不要轻易相信网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