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章 3.1 分式学案(2)(无答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章 3.1 分式学案(2)(无答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章 3.1 分式学案(2)(无答案) 北师大版

§3.1 分 式(2)

【学习目标】

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2.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等值”变形.

3.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能将分式化简.

【学习重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化简.

【学前准备】

1、 分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哪些是分式

x

a b n x x x x -??----+-,6180)2(,472,112,23π 3、 请你谈谈分数与分式有何区别.

【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一、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数的值不

变.

1、 填空:

31______7371??; 62_______2622÷÷; 31________a

a ??31(a ≠0);a a 35________35(a ≠0) d d ÷÷72________7

2(d ≠0) 类比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分式的基本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 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x b 2=xy by 2 (y ≠0) ; (2) bx ax =b

a 解:∵y ≠0 ∴x

b 2== 解:∵ x ≠0 ∴

想一想:为什么 “x ≠0”

二、分式约分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数进行约分化简.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对分式约分化简.

1、复习分数约分:

化简一个分数,首先找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就可将分数化简.例如123

,3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3,所以123=31233÷÷=41

.

2、仿照分数约分,对分式进行约分 ab bc a 2=(________)(______)

2÷÷ab bc a =ac ;

12122+--x x x =2______)(____)____)((x x x +-=11

-+x x ;

y x xy

2205=(_______))(_________5?xy =x 41

)()

(b a b b a a ++=

3、约分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简的结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4、约分时先把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化为积的形式,再约分。

5、如何寻找最大公因式:

①取相同字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②取相同的字母; ③取相同字母中的最低次幂;

例2、化简下列各式 (注意书写规范)

y x xy

2824-; 3405mn mn ; 24

)()(b a b a --; 444

22+--a a a ;

【小试牛刀】

1、

239a

a = 2、55--a a = 3、

b b a +=mb b a m )(+ (___________) 4、422--a a = 5、口答:课本70页想一想

【小结】

今天的收获:

1、数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就可推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化简可联系分数的约分和化简.(这种方法就是类比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常常用它来研究类似问题哦!)

3、化简分式时,结果一定要求最简.

【作业】

1、化简

122--a a a ; 22284y

x y x --; 96922++-x x x

2、先化简再求值

16

16822-++a a a 其中a=2; ab b a a --222其中a=1,b=─2

3、习题3.2数学理解

【拓展延伸】

★分式:当x <2时

22--x x =___________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理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0;若|a|=-a ,则a≤0。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 《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 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感性材料,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5.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对学生来讲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笔,练习本。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内容: 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 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意图: 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效果: 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 内容: 问题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 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 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 与旋转时间t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下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 (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 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 是多少?给定一个t 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 值吗? 问题2.瓶子或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这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

春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单元分析】 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在“平等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给出了8 条基本事实,并从其中的几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这些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索的同时也经历过一些简单的推理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从而为本章进一步严格证明三角形有关定理打下了基础。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由情景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点】 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单元难点】 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思路】 1.对于已有命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探索、说理过程,从中获取严格证明的思路;对于新增命题,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索、证明过程,关注该命题与其他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整章的命题,注意关注将这些命题纳入一个命题系统,关注命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相关图形整体的认识。 2.对于证明的方法,除了注重启发和回忆,还应注意关注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多样的证明方法,并在比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 3.证明过程中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归纳、类比等。 4.作为初中阶段几何证明的最后阶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命题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证明表述过程,达成课程标准对证明表述的要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自创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是( )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学案

第一节不等关系 本节知识点: 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知识点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不等关系 [例题1] 如图1-1,用两根长度均为l cm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图1-1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 (4)你能得到什么猜想?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分析: 一个是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是了解“不大于”“大于”等词的含意_____________ (1)因为绳长l为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得面积为__________,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2,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圆的周长为l,所以圆的半径为_________________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2,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cm2) 此时_____的面积大. (4) (4)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均为l cm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________________ 因为分子都是____相等、分母_____<______,根据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因此不论l取何值,都有______>_______.. 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针对性训练1] 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精编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同庆初中教学设计 (导学模式)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c 2 a= + b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 24 2 c=25 = 3+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2 2 2c a= +,题目中并为 b 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1.1 探索勾股定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2013年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的性质》,对本节内容的讲解,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七年级数学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图形的平移以及学习了《探索了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上节课刚刚学完平行线的判定,对“平行”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比较成熟,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教学习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另外 两条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用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由两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且与上节课所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在记忆和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怎样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精华版)

1.1 不等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4 (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 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 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 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 离地面1.5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10<2 .0x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1) a 的相反数是正数; (2) m 与2的差小于3 2; (3) x 的 3 1 与4的和不是正数; (4)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3。 解答:(1)a 的相反数是-a ,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a 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a >0; (2)“m 与2的差”就是m-2,“ 差小于 32”即是m-2<3 2 ; (3)“x 的31”就是31x ,“x 的31与4的和不是正数”就是3 1 x+4≤0; (4)“y 的一半”不是2 1 y,“x 的2倍”就是2x ,“不小于3”即指大于或等于3,故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就是2 1 y+2x ≥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说课稿-四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小数的意义说课稿 四年组 一、说教材 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它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之上,认识小学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拓展,对学生来说,小数所表示的意义与他们的生活

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把小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小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能较正确的进行十进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 3、掌握含有小数部分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小数部分各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探索小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数和十进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并充分利用直观图形将抽象的意义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象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突出重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情境

法和练习法。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思考、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要求,我准备了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探索新知;3、巩固运用;4、课堂小结。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此环节通过让学生做以下习题,复习分数的意义及整数的数位的相关知识。相机教师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数和分数,今天我们来认识数的大家庭中的又一名新成员——小数。(板书课题)这样设计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小数的意义,小数部分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又可分为五步:第一步:通过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小数?你知道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小数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第二步:出示1.52、0.25、0.365、121.32这些小数让学生读同时教师板书:1.52读作一点五二 0.25读作零点二五 0.365读作零点三六五 121.32读作一百二十一点三二 这时教师指出: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板书)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叫做整数部分,后面的部分叫做小数部分。此时,让学生讨论:小数读法和整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点和不同点?全班交流后,使学生明确:小数的整数部分就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各个数字即可。

八年级数学下册4因式分解课题因式分解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因式分解 【学习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对因式分解作出正确判断,培养观察能力. 【学习重点】 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对因式分解及整式乘法关系的理解. 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方法指导:因式分解必须把一个多项式分成几个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并且不能与整式乘法混淆.学习笔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变形,所以分解因式后的两个因式的乘积一定等于原来的多项式,用这种方法可检测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否正确.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计算下面各式: m(a+b+c)=ma+mb+mc;(x+2)(x-2)=x2-4;(a-b)2=a2-2ab+b2. 2.根据左边的结果填空: ma+mb+mc=m(a+b+c);x2-4=(x+2)(x-2);a2-2ab+b2=(a-b)2. 很显然第1题中各式属于整式乘法,第2题中各式的变形属于什么呢?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92-93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 答:a3-a=a(a2-a)=a(a+1)(a-1). 2.什么叫因式分解?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以称为分解因式. 范例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C) A.a(x+y)=ax+ay B.x2-4x+4=x(x-4)+4 C.10x2-5x=5x(2x-1) D.x2-16+16x=(x+4)(x-4)+6x 仿例1: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有( B) ①x2-y2-1=(x+y)(x-y)-1;②x3+x=x(x2+1);③(x-y)2=x2-2xy+y2;④x2-9y2=(x+3y)(x-3y). A.1个B.2个C.3个D.4个 仿例2:通过计算说明992+99不能被( D) A.9整除B.99整除C.100整除D.101整除 归纳: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即互逆运算,二者是一个式子的不同表现形式,因式分解是两个或几个因式积的表现形式,整式乘法是多项式的表现形式. 【自主探究】 范例2:如果多项式3x2-mx+n因式分解的结果为(3x+2)(x-1),求m,n的值. 解:∵(3x+2)(x-1)=3x2-x-2,∴-m=-1,n=-2,∴m=1. 仿例1:若m2-n2=8,且m-n=2,则m+n=4. 仿例2:(2x+a)(2x-a)是哪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 B) A.4x2+a2B.4x2-a2C.-4x2+a2D.-4x2-a2 范例3:利用因式分解计算:2 016×45+2 016×56-2 016×100. 解:原式=2 016×(45+56-100) =2 016. 仿例:利用因式分解计算:2 0163-2 0162-2 014×2 0162. 解:原式=2 0162×2 016-2 0162×1-2 0162×2 014 =2 0162(2 016-1-2 014) =2 0162×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数格子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

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模式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模式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分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年级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了上节的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年级中,占据的地位。这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很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掌握………… (2)数学思考:建立…………观念,体会…………,感受…………; (3)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情感态度: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养成…………,形成…………; 3:重点,难点: 本节课中是重点,是难点。 二、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下列方法选择一个或多个) 1:先学后教:看书----练习----议论-----讲评。-----巩固 2:讲练结合: 3:分组讨论:

4:多媒体辅助: 5:一题一议: ㈡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三、说学情: 根据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的概念,是本节课的……,只有学生真正领会了………,才能为本节课打好基础。 2:情景导入:运用……情景导入,让学生领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新课学习激发了兴趣。 3、讲授新课:(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略讲,重点、难点详细讲、透彻讲。) 3:课堂练习:我设置……作为练习,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理解…… 4:中考链接:我设置与本节有关的近两年中考试题,一方面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认识中考动向,让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5:作业布置;为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业分层设置。 五:说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体会了……,感受了……,学会……,懂得了……,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最新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最新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 ㎝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 的地方 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 1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整理(供参考)

1、一支蜡烛长20厘米,.点燃后每小时燃烧5厘米,燃烧时剩下的高度n (厘米)与燃烧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2、已知正比例函数kx y =(0≠k )的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一次函数k x y +=的图象大致是( ) A C D 3、甲、乙两人同时沿着一条笔直的公路朝同一方向前行,开始时,乙在甲前2千米处, 甲、乙两人行走的路程S (千米)与时间t (时)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乙的速度为4千米/时 B 、经过1小时,甲追上乙 C 、经过0.5小时,乙行走的路程约为2千米 D 、经过1.5小时,乙在甲的前面 4、当14+a 的值为最小值时,a 的取值为( ) A 、-1 B 、0 C 、4 1 - D 、1 5、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169的算术平方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121的负的平方根,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的平方根为( ) A. 2 B. 4 C.±2 D. ±4 6、满足-3<x <5的整数x 是( ) A 、-2,-1,0,1,2,3 B 、-1,0,1,2,3 C 、-2,-1,0,1,2 D 、-1,0,1,2 7、如图,有一圆柱,它的高等于8cm ,底面直径等于4cm (π=3).在圆柱下底面的A 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 相对的B 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大约等于 ( ) A .10cm B .12 cm C .19cm D .20cm 8、直线y kx b =+经过点(1,)A m -,(,1)B m (1)m >,则必有( ) A. 0,0k b >> .0,0B k b >< .0,0C k b <> .0,0D k b << 9、如果0ab >, 0a c <,则直线a c y x b b =-+不通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10、如图,两直线1y kx b =+和2y bx k =+在同一坐标系内图象的位置可能是( ) x y x y x y x y O O O O S(千米) 1 2 3 4 0.5 1 乙 甲 O t (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4-估算-学案(无答案)

4估算 学习目标: 1. 会估算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囤,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会利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发展估算意识和数感. 2. 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法与媒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案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请你来帮忙: 当你在公园玩累的时候,有没有在公园的凉亭里休息过?你观察过凉亭的形状吗?小明同学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孩子,爸爸妈妈带他去过许多公园,他注意到公园的底而形状有正方形、圆形、正六边形、 正八边形等,并且他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1)如果一个正方形凉亭的占地而积为1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大约是多少呢?(精确到0」米) (2)如果改建成一个同样而积的圆形凉亭,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环节一:由修建环保公恫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岀本巧课的学习内容一一公园有多宽. 某市开辟了一块长方形的荒地用来建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已知这块地的长是宽的 两倍,它的面积为400000平方米.此时公园的宽是多少?长是多少? 问题:公园的宽有1000米吗?那么怎么讣算岀公园的长和宽. (自主学习5分钟,交流2分钟) 学生活动二:例1下列结果正确吗?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①顷?20 ; ②3; ③ JlOOOOO =500; ④ 5/900 ^96. (自主学习3分钟,交流2分钟) 学生活动三:通过活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钟思考,3分钟交流) 环节二:例2你能估算它们的大小吗?说岀你的方法. (①②误差小于0. 1;③误差小于10;④误差小于1.) 小试牛刀:你能比较亘丄与、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想的? 2 2 方法要点小结: 三、质疑问难: 四.整体建构: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 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 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 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D,满足AFCBE,则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a2b2c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a2b2c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a2b2c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完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和答案

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 1.4的平方根是( A ) A .2± B .2 C . D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3,-2)在( D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下列实数2 1 - , 0, π , 4 , 31 , 5中是无理数的有(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在下列四组数中,不是勾股数的是( B ) A .7,24,25 B .3,5,7 C .8,15, 17 D .9,40,41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 A .632= ? B .532=+ C .5315= D .235=- 6.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线段为边作一个正方形,以 数轴的原点为旋转中心,将过原点的对角线顺时 针旋转,使对角线的另一端点落在数轴正半轴的 点A 处,则点A 表示的数是( B ) A .3 2 B C D .4.1 7.点(2,6)关于x 轴的对称点坐标为( A ) A .(2,-6) B . (-2,-6) C . (-2,6) D . (6,2) 8.已知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长为12cm ,周长为30cm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B )A .2 20cm B .2 30cm C .2 60cm D .2 75cm 9 -( D ) A B .2 C . D . 10.已知平面内的一点P ,它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且与原点的距离是2,则点 P 的坐标是( C ) A .(-1,1)或(1,-1) B .(1,-1) C .( , ) D )

11.实数b 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则 ()a b a ++2 的化简结果为( B ) A .2a b + B .b - C .b D .2a b - 12.如图是放在地面上的一个长方体盒子,其中' ' ' 9,5,6AB BB B C ===,在线段AB 的 三等分点E (靠近点A )处有一只蚂蚁,'' B C 中点F 处有一米粒,则蚂蚁沿长方体表面爬到米粒处的最短距离为( A ) A .10 B .106 C .5+35 D .6+3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中,请将答案填 在题后的横线上.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P a a -在x 轴上,则a = 2 14.比较大小:23 < 52 (填“>”或“<”或“=” ) 15.x 为无理数21的小数部分,则x = 214- (结果保留根号) 16.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剪一剪, 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5 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边ABC ?的顶点(6,0)A -,(2,0)B ,则顶点C 的坐标 为 (2,43),(2,43)--- 第12题图 第16题图 第11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