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感觉

第三讲感觉
第三讲感觉

第三讲感觉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意义:

(1)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均是靠感觉生存的,人和动物的感觉是其生存发展的必不可缺的条件。例:感觉剥夺实验。

(2)感觉是人和动物获取外界信息的门户。

(3)越是低等的动物,感觉对其越重要。人的大多数活动是为了满足感觉,所以不要轻视自己的感觉。

(4)生物进化程度越高,感觉系统呈退化趋势。

(5)人不能仅凭感觉办事。

二、感觉的发展

从种族的起源来看,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南美洲有一种四眼鱼,很能说明感觉器官的形成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鱼经常生活在浅水里,寻找水面上的食物。因而这种鱼的眼睛便由一条横格分

成两部分:上半部分看空气中的东西,下半部分看水中的东西;每一半的结构也不同:上半部分有透镜状的水晶体,下半部分有球状的水晶体,由于长期适应空气的水中的不同环境,便造成了这样奇特的眼睛结构。

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人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实际上,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也就是说,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来获取世界各种信息的。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持着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在个体身上的发展,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生活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感觉器官的机能状况,影响着人的感觉的发展。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十分发达的味觉和嗅觉等。他们的感觉机能都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三、感觉的种类

感觉反映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它们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把全部感觉分为两大类:

(一)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第二节感受性及其测定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无论何种感觉,其产生均系由某种刺激影响到某种感受器所引起,视觉因光波刺激而产生,听觉由声波所引起。刺激的强度必须达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受器的感应,从而激起神经冲动例如;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内,出现一种极微弱的声音,最初受试者无从觉察有无声音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声音的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既称为阈限(threshold).阈限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一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惟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是在没有其他刺激可比较的情境之下,以单一刺激为依据的,一般也称为绝对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E=1/R (式3-1)

3-1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在历史上,人们曾经把绝对感觉阈限理解为一个固定的刺激量。超过这个数量,才能引起人的感觉;低于这个数量,人就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也不会对它有任何反应。以后人们发现,这个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不同

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阀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因此,有人认为,把绝对阈限看成某个固定的刺激量是不妥当的。

一般说来,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在黑暗而空气清鲜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30英里外的一支烛光,它的强度相当于10个光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听到20英尺远处的手表滴嗒声,人也能嗅到一公升空气中散布的1/10万毫克的人造麝香的气味等。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例如,几百人参加的大合唱,如果增减一个人,人们听不出声音的差别,如果增加或减少10个人,差别就明显了。同样,两根长竹杆相差半寸,我们难以觉察它们的差别;而两支铅笔相差半寸,差别就非常清楚了。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1834)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他让被试用手先后提起两个重量不大的物体,并判断哪个重些。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结果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物增量与原刺激的比值。比方说,如果手上原有的重量是:100克,那么至少必须增加2克,人们才能感觉到两个重量(即100克与102克)的差别;如果原有的重量是200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必须达到4克;如果原重量为300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应该是6克。可见,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K=?I/I (式3-2)

3-2式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Weber’s law)。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感觉的某些规律,但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换句话说,只有使用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分数才是一个常数。

三、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以上所讨沦的两种感觉阈限,只说明了感觉的敏悦程度及其测定的方法。如果从另一角度去探讨感觉的特征,读者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感觉阈限是吾人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如刺激强度降低至感觉阈限之下,而不能觉察其存在时,该刺激对人是否仍然有很大影响呢?从表面看来,此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即阈限刺激对

人是没有影响的。可是从心理学家们实际研究的结果发现,阈下刺激对人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该项实验的设计,是以两耳分听的方式进行的。受试者两耳各带一个耳机,唯两耳机的声源不同;一耳倾听一篇文章,并规定受试者必须随声逐句朗读,另耳声源则是受试者从未听过的数段音乐曲调。在这种实验情境中,因受试者的注意力必用集中于一耳,对另一耳的曲调声音,可视为阈下刺激。像此种意识不到的阈下刺激,究竟有否产生影响呢?或者在阈下刺激的情境之下,能否产生与学习有关的记忆呢?

该实验研究发现的结果是:如将实验时听过的三个曲调和另外从未接触过的三个新曲调混合呈现,让受试者辨别何者在耳机中听过时,发现受试者的回答并不正确,此点说明阈限下刺激的影响并不明确。但如改变问题方式,让受试者从混合的六段曲词中,凭自己的感觉指出,哪一个听起来比较熟悉顺耳时,却发现他们辨别得相当准确。此点说明了,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之中,仍然发生影响。

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非仅在听觉上可能存在,在视觉甚至其他感觉上,也可能存在。多年来,广告设计学家们一直相信阈下刺激有其正面效用。他们相信:凡是在大众媒体上出现的讯息,只要接触到收受者的感觉器官,无论收受者有无注意,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一些广告的宣传的效果。

第二节视觉

视觉(vision)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为了了解视觉的特点,我们先要知道光的特点,光是视觉产生的外部条件;然后要知道视觉器官的特点,包括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视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这是视觉产生的内部条件;最后我们还应该知道视觉的一些基本现象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一、视觉刺激

要看见东西,就需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人眼可感觉到的可见光波长范围为380—780毫微米。在幅员广阔的电磁辐射中。可见光只是其中的一个狭窄的区域。在真空中,光按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运行。当光线通过液体、气体或其他透明物质时,光速将下降。由于介质的致密程度不同,光线在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折射。这对了解视觉成像及整个视觉现象都是十分重要的。宇宙中能够产生光线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和各种人造光源(灯泡、蜡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人眼的许多视觉特性主要是长期适应太阳光的特性产生的。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而成。大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经过色散后不能再继续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它们具有单一的波长。如果把这些光汇合起来,又可以得到白光。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除光源外,大部分物体不能自行发光,它们只能反射来自大阳或人造光源的光线。例如,月亮就是一个不能发光的物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眼不可能直接朝向光源,接受刺激,因此我们接受的光

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总之,当我们讲到视觉刺激物——光的特性时,既包括光源的特性,也包括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人的视觉特性。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一)眼球

人眼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形状近似于一个球。前端稍突出,前后直径约为25m,横向直径为20mm。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人的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角膜具有屈光的作用,光线通过角膜发生屈折进入眼内。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虹膜在角膜后面、晶体前面,中间有一个孔叫瞳孔。虹膜是一种饲服一控制系统,它随着落在网膜上光线的多少而调节瞳孔的大小。眼球壁的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网膜(retina)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cone cell)和棒体细胞(rod cell)。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晶体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晶体起调节作用。在近视时它的曲率半径下降,放大率提高,并进一步增加由角膜造成的折射。当眼睛注视外物时,由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使物像聚焦在视网膜中央凹部位,这就是眼睛的光路系统。

(二) 视网膜的构造和感觉机制

光线透过角膜穿入瞳孔经过水晶体折射,最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光线到达视网膜后,首先穿过视神经纤维的节状细胞、两极细胞,再引起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变化,然后这两种感光细胞通过一定的光一化学反应影响两极细胞和节状细胞,从而引起视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入视觉中枢。

视网膜上韵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二者在数目,功能,形态和分布上都有不同。棒体细胞较锥体细胞多.锥体细胞为粗短锥形,棒体细胞为细长棒形。锥体细胞多分布于视网膜中央窝,在视网膜边缘很少;视网膜中央窝处无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的地方,棒体细胞数目急剧增加。功能上,棒体细胞为暗视感觉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

暗,在暗视时起作用,锥体细胞是明视感受器,主要

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在明视时起作用。

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咆与锥体细张春兴P89

咆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

的能量,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

(三) 视觉的传导机制图3-1 眼睛剖视图

由于棒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某些化学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激发感受细胞发放了神经冲动,光能

从而转换为神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经由三级神经元传至大脑。

第一级传递为视网膜上的两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进行部分交叉,鼻侧处交叉至对侧,与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从外侧膝状体出发,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视觉传导机制不仅将神经兴奋从外周传至中枢,而且在传递过程中对输入的信号也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

现代生理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做到用微电极监视一个神经细胞的电位活动,从而使人们发现,大脑视觉中枢的每一个细胞和视网膜上的一些感受细胞有对应关系。刺激视网膜上的一些细胞,就会引起视觉中枢某一细胞的兴奋或抑制。这样视网膜上的某些细胞就成为视中枢里某一细胞的感受野。不同的感受野感受不同的刺激,如感受线条、面积、角度,运动方向等等。

三、基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光有三个物理特征,即波长,振幅及纯度。波长决定了光的色调,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颜色;振幅表示光的强度,它所引起的视觉的心理量是明度;纯度表示光波成份的复杂程度,它引起视觉的心理量是饱和度。由于光的这些物理特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视觉现象。

(一) 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1. 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正常情况下,人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感觉阈限很低。据测定,人眼可以觉察10-9蚀光/平方米以上的光强。但超过107烛光/平方米光强,对人眼有破坏作用。

在中等强度的光强时,明度的差别阈限符合韦伯定律。

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大小,与光刺激作用在视网膜的部位有关。棒体细胞多分布在远离中央窝的地方,据棒体细胞的特性,因而明度的绝对阈限值低;反之,锥体细胞聚集在中央窝部位对光强的差别感受性较高。明度的感受性受光刺激作用的时间、面积,以及个体的年龄、营养情况等因素有关。

2.波长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整个光波中,人眼只能看见全部波长中的很小一部分。在可见光波范围内,人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有差别。在明视觉时,人眼对波长500毫微米的光最敏感。

捷克学者浦肯野(J.E.Purkinje)发现,人在黄昏时视觉最敏感的波长是511毫微米,即当明度相同时,黄昏视觉随光波波长向偏短波方向移动,其感受性上升。这个现象称为浦肯野现象。

在可见光波的不同区域,人眼对波长不同色调的光波,辨别能力不同。

(二) 颜色混合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它决定于光线中占优势的波长。但相同的颜色,有时却有明暗程度的差别,即明度会有不同。明度由光的强度或物体的反射率所决定。同样是700毫微米的红光,振幅大的就要比振幅小的看上去明亮。同样是反射510毫微米绿色光,皱纹纸就不如蜡光纸看上去明亮。相同的颜色,有时还分深的,

浅的,浓的、淡的。这是由于颜色的纯杂程度有不同,即饱和度不同。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完全不饱和的即灰色,夹在黑白之间。颜色、明度、饱和度三者的关系可用色轴来表示。

1.互补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混合能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

如黄色与蓝色,绿色与紫色。但497.78~565.52毫微米这一段颜色找不到其互补色。

2.混合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介于这二者之间的颜色。如红色加黄色得橙色,红色加蓝色得紫色。取光谱上的红,绿、蓝三种基本原色,择比例混合可以产生一切颜色。

3.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可以彼此互相代替。红色加绿色得的黄色,与纯光谱中的黄色,二者在视觉效果上大致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色光混合不同于颜色的混合,两种混合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加法,后者是一种减法,前者混合后明度增加,后者则明度减弱。

(三) 色觉缺失

色觉缺失包括色弱与色盲。色盲是英国化学和物理学家道尔顿(J.Dalton)发现的。

色弱者能够区分光谱上的各种颜色,但对颜色的感受性较低。分为甲型色弱和乙型色弱。

色盲分全色盲和部分色盲。全色盲者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他们缺乏锥体细胞,对光过分敏感。这种人比较罕见。部分色盲可分为红一绿色盲和黄一蓝色盲。前者较为常见。他们将短波部分看成蓝色,将长波部分看成黄色,后者将短波部分看成绿色,将长波部分看成红色。.

色盲常为先天的.因为色觉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具有伴性遗传的特点.女子多为色盲基因的传递者。视网膜疾病。视神经障碍、维生素缺乏等,会造成后天的色盲。

(四)视敏度

视敏度包括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两种。

1.空间视敏度。视觉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为空间视敏度,医学上又称为视力。物体通过眼睛节点而形成一个夹角,称为视角,空间视敏度的大小常以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有关。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能分辨的两点间的距离愈小,则说明空间视敏度越高。

在临床上,通常在5米的距离上,让受测者观察视力表的“视标”,以此来看定空间视敏度。视力表的视标有c型和E型两类。

空间视敏度一般可分为最小可见视敏度、最小间隔视敏度和游标视敏度。空间视敏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如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的照明等,都会影响空间视敏度。

2.时间视敏度。当外界有一闪光刺激时,人眼视网膜并不是立即产生反应,闪光消失时,视网膜的反应也不是立即消失。也就是视网膜上的反应,在时间上有一迟滞,从而产生视觉后像。后像所保留的时间约0.1秒。假如有多次闪光,并且间隔时间足够短,也就是说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人眼则不再能分辨这一次一次的

单个闪光,而将其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的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闪烁刚达到融合时闪光的频率叫临界融合频率(CEF)。人与人之间临界融合频率相差相当大,一般30-50赫兹之间。临界融合频率越高,时间分辨感受性越高,时间视敏度愈好。

临界融合频率是一种视觉指标。它受刺激的面积、视网膜的部位等影响。

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从而产生后像。但这种暂存的后像在性质上与原刺激并不总是相同的。相同时的后像称为正后像。例如注视打开的电灯几分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产生一片黑背景,黑背景中间还有一电灯形林的光亮形状,这就是正后像。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像叫负后像。在前面例子中,看到正后像后眼睛不睁开。再过一会会发现暗背景上的光亮形状变成暗色形状。这就是负后像。

颜色视觉中也存在后像现象,一般均为负后像。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在明度上与原颜色相反。例如先注视一黄色方块,再将视线转向白墙壁。在白墙壁上会看到一绿色方块。

(五) 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同样的两个灰色正方形,一个放在白色背景上,一个放在黑色背最上,结果,在白色背景上的正方形看起要比黑色背景上的正方形要暗得多,这是明暗对比。颜色对比时,将两个相同的灰色环分别放在红背景下和黄背景下,会发现红背景下的环呈绿色,黄背景下的环呈蓝色,即向着背景的补色方向变化。.人们对视觉对比的规律了解还很少。但视觉对比有着重要意义,如没有对比的存在,我们就无法辨别物体的轮廓,就无法辨别物体的形状。

第三节听觉

人的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对于其它一些动物,如一些低于灵长类的哺乳动物,听觉比视觉更为重。

一、听觉刺激

听觉的刺激是声音,它产生于物体的振动.物体振动时能量通过媒质传递到人耳,从而产生听觉。声波在不同媒质中传传递的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速度约是340米/秒。声波振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纯音和复合音。

敲击音叉得到的音就是纯音,波形是单一的正弦曲线。这种音在自然界中是很少的。

复合音是由若干正弦声波合成的复合声波。复合音可以通过仪器分解为若干纯音,根据频率规则与否又可分为乐音和噪音。乐音是频率规则呈周期性的声波振动,噪音是频率不规则无周期性的声波振动。语音是一种复合音。

声波振动有三个物理属性,振动的振频、振幅和相位。频率是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与周期呈倒数关系。在标准状态时,振动在媒质中传播速度与频率相比可得振动的波长。振幅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动的相位说明各振动点振幅大小的关系。振动的频率,振幅和相位这三个物理属性,分别引起听觉的三个心理感觉量,即音高(音调),响度(音强)和音色。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是听觉的器官。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搜集声音刺激,中耳将声音的振动传送到内耳,内耳的感受器将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神经能。

(二)听觉的传导

毛细胞的兴奋由听神经向大脑传送,其通路由

三级神经元组成。听觉的神经兴奋传导是感觉系统张春兴P99

通路中最复杂的的一种,每一水平的活动对较高水

平和较低水平上的活动都有影响,并且从脑的一边

到另一边有广泛的交叉。(见图3-2)

三、基本听觉现象

(一)音调图3-2 人耳的构造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一种心理量。频率高,声音听来就尖高,频率低,声音听起来低沉。但除频率之外,声音强度即振动的振幅大小也影响音高。低频的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高频音高随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人能感觉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16—20000赫兹,对1000赫兹左右频率的声音感受性最高。对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和5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则需根据频率的不同相应的增加强度才能被感觉到。年龄的增加对音调的感受性有影响,一般随年龄增大而感受性降低。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人的感受性不同,一般频率越低,差别感受性越高,例如,40分贝2000赫兹的声音,差别阈限为3赫兹,同样40分贝10000赫兹的声音,差别阈限为30赫兹。

(二)音响

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的.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听起来就响,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听起来就弱.振幅影响音响之外,频率对音响也有作用。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40分贝。140分贝以上的声音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痛觉或触压觉。

(三)声波的相互作用

1.共鸣。一个振动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的其它物体产生振动的现象叫共鸣。产生共鸣的条件是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与邻近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这样才会产生共鸣。例如,将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邻近而置,敲击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会振动发音。

2.强化与干涉。当两个声波振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反时,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合成声波振幅减小,音响减弱。当两个声波振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同时,它们的相互作用使人感觉音响增强了。如果两个频率相近的声波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交替地发生强化与干涉,合成波的振幅产生周期性的变化,人将听到一种音响有起伏的拍音。

3.差音与和音。当两个声波,振幅大致相同、频率相差30赫兹以上,进行相互作用时,可以听到差音与和音,也可以听到拍音。差音是两个声波频率之差的音调,和音是两个声波频率之和的音调。辨别差音与和音需要一定的

训练。

4.声音的掩蔽。两个音混合相互作用后,只能感觉到其中一个声音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起干扰作用的叫掩蔽音,想要听到的叫被掩蔽音。声音的掩蔽分三类:一是纯音对纯音的掩蔽。研究发现,掩蔽音强度高,掩蔽效果好,掩蔽音的频率与被掩蔽音频率接近时,掩蔽效果好。第二类是噪音对纯音的掩蔽。研究发现,噪音强度低时,掩蔽效果好,噪音强度高时,掩蔽效果下降。第三类是噪音和纯音对语言音的掩蔽。研究发现,噪音的掩蔽效果比纯音的好。并且噪音强度愈大掩蔽效果越好。

(四) 听觉的疲劳与听力丧失

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会显著降低,这一现象即为听觉的疲劳。感受性的降低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仍将续二段时间。长期听觉疲劳会引起听力降低或听力丧失。

听力丧失主要有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两类。听觉传导机制发生障碍将造成传导性耳聋,如鼓膜穿孔等。内耳功能失常,则造成神经性耳聋。长期过度噪声刺激,链霉素过量使用,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老年性耳聋是神经性耳聋的一种,它对高频音的感受性越来越差,并且逐年严重。老年性耳聋是一种正常现象。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skin senses)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这几种感觉常常混在一起,在感觉上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是相当困难的。它们的感受器散布于全身体表。在体表的同一部位,痛点最多,压点其次,温点最少,从全身来看,鼻尖的压点、冷点和温点最多,胸部的痛点最多。 ]

触压觉的敏感部位是舌尖、唇部和手指等处较高,而背部、腿部和手背等处较不敏感,触压觉的产生并非压力本身,而是使神经末梢变形的压力差。如果把手指插入水银中,你就会发现压觉并非来自手指所浸入的部位,而是来自手指上空气和水银的交界处。

温度觉包括冷觉、温觉和热觉,刺激温度的范围是—10℃—60℃,超过这个范围不产生

温度觉,而会引起痛觉。由于皮肤表面温度是32℃左右,故32℃左右的温度刺激不产生冷或热的感觉。这个程度叫做生理零点。热觉则是由42℃以上的温度刺激引起的,用以上的刺激的温度刺激冷点不产生热的感觉,而是产生强冷感觉,这叫矛盾冷觉。热觉是冷点的冷觉和温点的温觉的融合体验。 ]

痛觉的感受器除了皮肤上的痛点外,几乎遍布于身体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是对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能。

二、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两者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关系非常密切。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时,味觉功能也会随之减退。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但嗅觉的适应现象很显著,长时间闻一种气味会使嗅觉产生适应现象。据估计人的嗅觉感

受细胞约有一千万个,德国牧羊犬有22400万个嗅觉细胞。人对滋味的感受器主要是分布于舌头上的味蕾,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舌尖感觉甜,舌的两侧感觉酸,舌根感觉苦,舌尖和舌周围、感觉咸。味觉的对比现象很明显,如吃了甜的东西以后再吃酸的东西就会感到特别酸。

三、运动觉和平衡觉

运动觉就是反映身体个部分之间位置的相对变动的感觉,运动觉的感受器在肌肉、肌位以及内耳的前庭器官中。运动时,由于肌肉的收缩或拉长,以及关节转动等,使感受器兴奋并向大脑发放神经冲动,引起身体运动和位置的感觉。

平衡觉的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前庭器官的半规管中充满了淋巴液,当人进行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其中的毛细胞就在淋巴液的惯性作用下发生兴奋并向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产生身体的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

四、机体觉

机体感觉是对我们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反映。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感觉。内脏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感觉,但在遇到过强的刺激或伤害性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牵拉或疼痛的感觉。我们对于饥、渴等感觉机制研究还很少。

第五节感觉的相互作用

事物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该刺激的性质,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它刺激以及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一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它刺激以及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性发生的影响,叫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受器中的其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叫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例如,我们在黑暗中要看某个小光点,如果视野中还有其它一些小光点,那么,就比较容易看到那个光点,这时其它一些光点好象在增强着那个光点的感觉,如果视野中有强光刺激,那就难以看到那个光点,这时强光的刺激好象在削弱着对那个光点的感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夜晚,明月当空,看到的星星似乎少些,无月的晴空,看到的星星特别繁多。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适应和感觉对比。

(一)感觉适应

适应是由于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从感觉本身的性质看,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均显示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锐程度。不过,某一感官对某种刺激的敏锐程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敏锐度即行降低;此时之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

均将随之而变大。必须提高刺激强度,才能产生感觉经验。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正是此种现象。反之,如时旷日久缺乏某种刺激时,感官之敏锐度即行提高;此时之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均将随之而变小,只须微弱之刺激,即可产生感觉经验,对某些刺激之所以感到新鲜好奇者,正是此种现象。像此种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显然,感觉适应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一是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

人所有的感觉器官均存在适应现象。

例如,视觉对明光和暗光就存在明显的适应现象,称之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现象。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最初约30秒内,感受性急剧下降,之后感受性下降逐渐缓慢,五分钟左右,明适应全部完成。

暗适应是当人从亮处到暗处,人眼感受性增高的过程即为暗适适应所需时间较长,感受性的变化也较大。

视觉适应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工程心理学中,对视觉适应现象进行了更具体的研究,如改善工作环境的照明条件,以提高工作效率等。

在日常生活中,感觉适应现象,利害兼具。从有利的一面看,人对刺激敏悦度减低的感觉适应,有助于减少身心的负担。在很多声音吵杂的场所,有些人之所以能排除声音干扰,专心注意做一件事,就是由于对噪音刺激产生适应之故。从害的一面看,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难免使人丧失警觉性。有些人长期在不良环境中工作,中毒而不自觉者,即属此种情形。

(二) 感觉对比

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相互作用的表现。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这在视觉中表现得很明显。例如,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明亮些,同时在相互连接的边界附近,对比特别明显。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绿色。彩色对比在背景的影响下,向着背景色的补色方面变化,同时在两色的交界附近,对比也特别明显。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先后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之后,接着就吃广柑,觉得广柑很酸,吃了苦药之后,接着喝口白开水山觉得有甜味。凝视红色物体之后,再看白色物体,就会出现青绿色的后象。

研究对比现象的实践意义。在工业生产中,各种机器设备,工艺管道等色彩的设计,要考虑对比现象。例如,机器设备的表面,采用浅灰,浅蓝或浅绿色,可以同背景色调和,削弱对比,以减少视觉的疲劳。机器的重要操作部分采用淡黄色或白色,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提高工效。布置在角落中的设备、阀门、交通梯等,宜用明亮的

色调,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免发生事故。

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刺激的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到: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强烈的声音常使牙痛的病人痛得更厉害,有时很高的声音或某种难堪的声音,使人产生呕吐的感觉,咬紧嘴唇或握紧拳头,会感到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似乎减轻了些,举重时,如果有轻音乐伴奏,重物好象变得轻了些。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不同感觉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于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内容相当复杂,最典型的三类:一是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三是联觉。

(一)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其它感觉能使视觉发生某种变化。例如,在噪声听觉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降低,在飞机发动机的强烈噪声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降低到受刺激前的20%。在噪声听觉彤响下,颜色视觉也会发生变化。如在噪声刺激时暗适应的眼睛对绿蓝色! 光线的感受性增高,对红橙色光线的感受性反而降低。噪声刺激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明显变坏。轻微的肌肉工作,凉水擦脸,可以使黄昏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此外,嗅觉、味觉、痛觉也会对视觉感受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它感觉能使听觉发生某种变化。闪光刺激能使声音的响度(如音叉音)产生起伏变化,即使人产生声音的脉动感觉。听觉的方向定位明显地受视觉刺激的影响。例如,在装有扩音设备的礼堂里,如果我们坐在礼堂侧面的喇叭下听报告而又能清楚地看到报告人,我们就会觉得声音是从前面报告人那里传来的,其实这声音是从侧面传来的。我们只要不看报告人,低头闭上眼睛,马上就会觉察到声源的方向有变化——声音是从侧面喇叭传来的。

味觉、嗅觉,平衡感觉等都会受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某种变化。食物的颜色和温度会影响对食物的味觉。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引起平衡觉的破坏,产生呕吐现象。各种感觉相互影响的事例很多,其中的规律尚未研究清楚,一般的趋向似乎是: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却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

(二)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失缺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例如,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可以通过自己的脚步声来辩别附近的建筑物、河流、旷野等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来阅读盲文。聋哑人只要发音器官正常,可以“以目代耳”学会看话,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例如,有人制成一种“盲人阅读仪”,这种仪器能把普通印刷体的单字的视觉形象转换成低频的触觉形象。盲人用手把这个仪器在书页

上移动,能以每分钟80个宇的速度看书。还有一种“电眼”,能把外界的物象转换成作用于盲人腹部皮肤的电刺激信号。借助此种仪器盲人能在房间里自由走动,取东西,以及了解图形和查看简单的量表等。

各种感觉之所以能够相互补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的能量足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光波的电磁能不能转换成机械能或电能,就不可能有上述的“盲人阅读仪”和“电眼”的出现。由于世界上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电能、光能、热能、化学能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各种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互相补偿,由一种感觉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感受器所能接受的信息而加以感知。

(三) 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颜色感觉容易产生联觉,即某种颜色往往兼有冷暖感、远近感和轻重感。

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那样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的感觉,称之为暖色;蓝、青,紫等色,类似于碧空和寒水那样的颜色,往往引起寒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色。颜色的冷暖感是相比较而言的,不是绝对的。暖色中,又有冷暖的差别,冷色中,也有冷暖的差别。例如,朱红色与紫红色相比就显得较热,墨绿色与淡绿色相比就显得较冷。

红、橙、黄等暖色带有接近感,称为近色,有向前方突出的感觉。这些颜色能使宽大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小。蓝、青、紫等冷色带有深远感,称为退色有向后方退入的感觉。这些颜色能使狭小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大。色调的浓淡也带有远近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淡色调使人感到远些。画法上“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原则,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效应。

色调的浓淡也能引起轻重的感觉。深色调使入感到重些,淡色调使人感到轻些。在其他感觉中,也能产生联觉。例如,我们经常听列人们说,“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甜甜的拥抱”、“尖酸的气味”,这些都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由于同样一个房间,色调不同,人的心理效应也不同。因此在设计建筑物的色调时,应考虑色觉的联觉现象。例如,医院的病房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色彩。研究表明,淡蓝色有凉爽的感觉对高烧患者有好处,紫色可使孕妇感到镇静,赭石色有助于低血压患者提高血压,黄色或橙黄色则可刺激胃口。又如,车间内的色调配置也应考虑色觉的联觉现象。在余热较多的车间宜采用冷色,使人有凉快的感觉,有辅助降温的作用。

思考题:

1、简述感觉对人的意义。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各是什么?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各是什么?

3、感觉是如何分类的?

4、轻色、重色;暖色、冷色;近色、远色是以什么原理划分的?

5、试列举你所经验到的感觉适应现象。

二、感觉的种类:

(一)外部感觉

(1)视觉:视觉器官、明度、视敏度、色度、视觉阈限、视觉后像、色觉缺陷及色盲等。

(2)听觉:听觉器官、听敏度、听觉阈限等。

(3)味觉:味觉器官、酸、甜、苦、咸、味觉阈限等。

(4)嗅觉:嗅觉器官、气味、听觉阈限等。

(5)肤觉:肤觉器官、冷热觉、触压觉、痛觉、肤觉阈限等。

(二)内部感觉:本体感觉、运动感觉、平衡觉等。

三、感觉阈限:

感受性或绝对感觉阈限: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能够感觉到的刺激量的最小差别。

韦伯公式:△I / I =K

其中:△I:两刺激量的差异(差别阈限值)

I:标准刺激的强度

K:常数值

四、感觉的适应:

由于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导致感受性下降的现象。明暗适应、冷热适应、味觉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等。

五、感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由一种感觉导致另一种感觉产生的现象。冷暖色,刺耳的声音使人起鸡皮疙瘩。

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受损时,其他感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补偿。例:触觉实验。

健康自我管理指南

健康自我管理指南 第一章健康自我管理基本概念 一、健康自我管理 1、健康自我管理: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健康自我管理是一项简单易行、效果明确的干预措施,无需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技术,能够在大部分人身上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搭建了医患间之间、病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2、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沿袭“健康自我管理”的理论,以小组为平台,让组员针对一些共同的健康问题,通过共同享有和共同监督的形式,学会处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健康自我管理课程 健康自我管理课程是一套用于社区组织开展“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教程,包括“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指南”和“健康自我管理手册”两部分。 1、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指南:是供“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小组长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提供在健康自我管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帮助经过培训的小组长有效组织管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指南重点介绍了健康自我管理需要的技能、常见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心理健康以及一些与管理慢性病有关的常识,需与健康自我管理手册一起使用。 2、健康自我管理手册:主要是帮助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成员在活动中了解一些健康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论述了什么是健康自我管理、健康自我管理需要哪些技能、介绍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做好自我管理以及常见健康行为危险因素和心理健康的一些管理方法。 健康自我管理课程概要

三、健康自我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讲课:简单介绍实际情况、基本要求和问题,提供该课程的一些情况并解释一些基本概念。 1、讲课的基本要求: (1) 解释讲课目的。 (2) 激励组员把其所遇问题和课堂内容相结合。 (3) 把课程中的图表及附录加以概括,在提出论题时点明,使小组长有效地开展工作并引起成员兴趣。 (4) 不必把课程中内容逐字逐句地告诉组员。 (5) 把精力集中在个人的优点上。 (6) 让小组长在短时间内讲述大量内容,可事先做好准备。 (7) 提供组员难以很快得到的信息,但要简明并按一定的顺序叙述,使组员易于接受。 2、讲课的注意点: (1) 如果讲课准备的不充分或是进展不顺利会打消组员的兴趣。 (2) 被动地听课,不参加团体活动对组员不利。 (3) 组员可能会无法记住和理解讲课内容。 (二)讨论:对于课题和课程中产生的问题可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讨论可在小组长的启发和帮助下进行。小组长要为组员交换意见和有关体会创造机会,可组织进行全体讨论或2~3人的小组讨论。 1、讨论的好处: (1) 每个成员都可参与。 (2) 个人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的交流丰富了书本和课堂的教学内容。 (3) 小组长和组员共同参与,可重复症状或信念。 (4) 激发组员主动学习的潜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5) 增进组员彼此尊重,包括持异议者。 2、注意点: (1) 有人会滔滔不绝影响他人陈词,小组长要细心帮助并鼓励每个人参与。 (2) 费时间,容易扯开话题。 (3) 小组长会较难发觉组员学了什么和学了多少。 3、小组长应该做的工作: (1) 创造热情的、轻松的、利于讨论的氛围。 (2) 尊重每个讨论者及其言论,并鼓励讨论者像他所说的那样做。 (3) 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 (4) 召集成员并分派任务。 (5) 倾听,强调并使成员的讲述明了。 (6) 整理概括成员陈述,要求提出合理的主张。 (7) 保持讨论的继续进行,回顾和总结,突出重点。 4、小组长应避免的问题: (1) 忽视讨论者的反应,漠不关心。 (2) 公开或私自操作,包括和别的讨论者一同进行该行为。

3感觉与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1) 2 感觉的作用 (4) 知觉的特性(1) (4) 知觉的特性(2) (9)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所研究、所定义的感觉。比如说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你对她的爱慕。还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意识,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感官系统采收了、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它的信息的来源;我们的感官的生理器官;它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觉,它的感官系统,它的信息来源,以及相对应的产生的心理的现象,包括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视觉包括它的感官系统——眼睛我们看一看眼睛的结构,在这五种感官系统中,它就像一个侦察兵,搜集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通过神经通道反射给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直观的认识。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让我们犯错误,这就是视错觉现象,还有一种视觉现象,引起我们心理学家的关注,叫做时间效应。

第三讲 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第三讲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严磊 教学目标: 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 教学内容: 活动:我是谁? 一、了解自我 1、自我意识 2、自我的内容 3、自我的结构 二、审视自我 1、如何认识自我 2、大学——生命的第二次出生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三、悦纳自我 1、如何悦纳自我 2、健全自我的标准 推荐观看: 于丹《庄子》心得第四集:认识你自己 成龙电影《我是谁》 教学重点: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肯定自我、悦纳自我 教学方法:教授法、测验法、讨论法 活动:我是谁?——你眼中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眼中的你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材料:两张白纸,一支笔。 5-8个同学一组。 1、每个同学拿出第一张白纸,要求在15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写下这样的格式的句子: 我是一个……的人。(至少10个)

例如:我是一个身高1.70 的人。 我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 …… 2、每个同学,拿出第二张白纸,写下自己的姓名和一句话: 我是张三,我很想知道你们心中我的样子,可以用两个词语形容一下我在你们心中的样子吗?谢谢大家。 这张白纸在小组成员之间传递,每个同学写下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同学。匿名回答。白纸最后回归到该同学手中。 3、每个同学对比两张白纸上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享: 他人眼中的自己和我眼中的自己一样吗? 是不是有些方面是自己看不到的? 这些看不到的部分是自己吗?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表格,并回答以上问题。 一、认识自我 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 ?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的认识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自我管理概述

自我管理概述篇 一、自我管理的定义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为什么需要自我管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自我管理的内容范畴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自我管理的定义 自我管理()概念的提出虽然并不久远,但实质上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自我管理。如,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一种自我反思,从反思中总结得失利弊与经验教训,这就是一种自我管理。另外,现在比较时髦的一些词语如“人生规划”、“时间管理”、“个人品牌”、“压力管理”等等都属于自我管理的范畴。研究自我管理的咨询师或培训师也很多,但本人尚未能够看到任何对“自我管理”比较满意的定义。 本人[仝]经过自己的思考,尝试给出如下的定义: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的管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为实现自我人生目标的不断奋斗的过程。 二、为什么需要自我管理 在即将向20世纪告别之际,有一位历史学家说,如果要撰写20世纪的历史,不要忘记——本世纪的最大悲剧,不是连年战争,不是恐怖地震,甚至不是美国将原子弹投向日本……,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生活着,劳作着,但是直到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身上还蕴藏着尚未发挥出来的巨大能量…… 每个人都是有着无穷发展潜力的个体,自我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挖掘自己的潜力,按心中所想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我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人生经营的多姿多彩,而不要去复制别人的平庸;每个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自我管理,就是要要克服对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因为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古人观点】《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一、简答题 1. 简述感觉的分类。 答案: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它们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事物的信息。近距离感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2. 简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答案:(1)收集信息;(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3. 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案:(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2)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在加强,即感受性也在加强; (3)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会破坏感受系统的正常活动,太强或太弱的刺激量,并不能被人觉察。 4. 简述韦伯定律。 答案: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5. 简述视觉产生的机制。 答案:(1)眼睛。①眼睛的构造。②网膜上的感光细胞。(2)色觉理论。①三原色说。②拮抗理论。 6. 简述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 答案:三原色说与拮抗理论为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拮抗理论也称四色说。黑林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 (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 3.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 4.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 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 (2)适应现象 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 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 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 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 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 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 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 觉得苹果是酸的)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 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 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 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

自我管理概述

自我管理概述 一、自我管理的定义 (1) 二、为什么需要自我管理 (1) 三、自我管理的内容范畴 (2) 一、自我管理的定义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概念的提出虽然并不久远,但实质上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自我管理。如,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一种自我反思,从反思中总结得失利弊与经验教训,这就是一种自我管理。另外,现在比较时髦的一些词语如“人生规划”、“时间管理”、“个人品牌”、“压力管理”等等都属于自我管理的范畴。研究自我管理的咨询师或培训师也很多,但本人尚未能够看到任何对“自我管理”比较满意的定义。 本人[仝]经过自己的思考,尝试给出如下的定义: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的管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为实现自我人生目标的不断奋斗的过程。 二、为什么需要自我管理 在即将向20世纪告别之际,有一位历史学家说,如果要撰写20世纪的历史,不要忘记——本世纪的最大悲剧,不是连年战争,不是恐怖地震,甚至不是美国将原子弹投向日本……,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生活着,劳作着,但是直到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身上还蕴藏着尚未发挥出来的巨大能量…… 每个人都是有着无穷发展潜力的个体,自我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挖掘自己的潜力,按心中所想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我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人生经营的多姿多彩,而不要去复制别人的平庸;每个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自我管理,就是要要克服对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因为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古人观点】《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②注意的范围大③注意转移的快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②无条件的③还可能的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②基本相同的③可以相互转移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600 —1000 C.380—1280 —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 —2000 —2000 C.20—20000 —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C ) 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C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B ).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C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2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 D ) A.强弱 B.高低 C.轻重 D.大小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三讲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前言? 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别人,他可以远离他(她);但一个人如果不喜欢自己,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可大多数的人都只是盯着自己所谓的缺点,而对自己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因此总是不能接纳自己,时常活在痛苦中。 ///有一天,一群动物聚在一起,彼此羡慕对方的优点,抱怨自己的缺点,于是决定成立一所学校,希望透过训练,使自己成为通才。他们设计了一套课程,包括奔跑、游泳、飞翔和攀登。所有的动物都注了册,选修了所有的科目。结果怎样呢? ///最后的结果是:小白兔在奔跑方面名列前矛,但是一到游泳课的时候就发抖;小鸭子在游泳方面成绩优异,飞翔也还强差人意,但是奔跑与攀登的成绩却惨不忍睹;小麻雀在飞翔方面轻松愉快,但就是不能正经地奔跑,碰到水就几乎精神崩溃;至于小松鼠,固然爬树地本领高人一等,奔跑地成绩也还不错,却在飞翔课中学会了翘课。大家越学越迷惑,越学越痛苦,越学越没有自信。这是为什么呢? /// 对自己没有一个完整而现实的认知,找不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也定位不了自己,所以处处碰壁,处处不快。 ///最后终于决定:停止盲目学习他人,好好发挥自己的长处。他们不再抱怨自己、羡慕他人,因此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和快乐。 ///一、自我意识的基本认识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等。 /// 自我意识三种心理成分1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比如有人观察自己的体形,认为属“清瘦型”;分析自己的品性,认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自我时,觉得自己脾气急躁,容易冲动。 ///自我认识的内容应该包括://物质的我-生理自我: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相貌、年龄等//精神的我: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观等//社会的我:自己的社会状况,如在团体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 ///案例一名大学生这样看待自己://物质的我在同学中,我不高不矮,有点偏瘦,不美不丑,精力充沛。//精神的我我喜欢吹拉弹唱,兴趣广泛,性格活泼,智商中等,意志力稍欠缺;//社会的我人缘还不错,哥们有几个,在班上搞宣传,至于效果嘛,大家还信得过。 ///案例:明星档案//姓名:周杰伦JayChou //出生日期:79年1月18日//学历:淡江中学音乐班//血型:O型//星座:山羊座//身高:173cm //体重:60kg//专长:写歌、作词、打球//专精乐器:钢琴\大提琴\吉他\\爵士鼓///最大优点:词曲创作力强最大缺点:害羞、心软最大心愿: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最重要的人:母亲评价:e世代的新音乐人 ///2 、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这类问题,比如有人感到自卑。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3、自我调节主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之类的问题 /// 二、如何认识自我策略//以人为镜,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来认识和评价自己(横向)//以己为镜,经常与自己比较(纵向)//关注别人对你的态度和评价/主动和人交往,不要封闭自己/留心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可以通过日记记录分析/告诉自己,这些态度和评价有些是对的,有些可能不太正确,都要认真对待 ///策略2:在活动中分析评价自己活动:活动:学习、文学创作、科技小发明、小制作、集邮、体育、读书小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通过分析自己各方面的活动结果、成绩来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又能准确地分析自己的不足/对活动进行再反思。活动结束后,分析自己参加活动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自己的努力程度等 ///策略3:心理学测量方法智力测验投射测验职业倾向性测验能力测试性格类型测验 ///投射活动——现实我小小动物园——你最像什么动物? ///投射活动―――理想我?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食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交通工具,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电视节目,我希望是, 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电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有万能的力量,我希望是,因为. ///心理测试:什么是你人生最重要的?L小姐和M先生是一对恋人,两人隔河而居,那条河不宽,也不阔。? 有一天,M先生得了重病,L小姐知道了,心急如焚,但是那一天出现了暴风雨,河水暴涨,风急雨劲,先生叫她不要过去探望他,可L小姐还是不顾一切去看看他。? 于是她去找B先生,因为B先生有一条船,有能力送她过河。可是,先生却要收过河费一百万,即使她向他解释M先生的情况,他也一样不为所动。? L小姐当然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她去找S 先生,S先生也有一条船。岂料,S先生竟是无耻之徒。他要求L小姐献上她的肉体,方才载她渡河。L小姐为了爱

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7、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最初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周围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事物,这叫明适应。 9、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处,开始什么也开不清,慢慢人眼对光的敏感度增加,逐渐看清周围的的事物,这叫暗适应。 10、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11、首因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1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13、晕轮效应: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 14、社会刻板效应: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某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 15、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1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感受器官(眼、鼻、耳、皮肤)→大脑感觉部位 2、感觉的分类 依据刺激物的来源不同,可将感觉氛围两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2)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状态的感觉。 如:内脏觉、运动觉、平衡觉等。 3、感觉的一般特性 (1)感受性和感阈限 ①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受阈限: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的最小刺激量例:9L水加入一勺糖后有甜感。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②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并不是刺激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人们察觉。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例:可乐中加多少糖,口味比现在感觉甜。>差别感受性: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2)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常见的感觉现象————适应现象 例如:凝视着黑点一段时间后,围绕黑点的灰色阴影会逐渐收缩。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使其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4)联觉 当某种器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红色、橙色、黄色——暖色 绿色、蓝色、紫色——冷色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知觉的种类 ⑴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距离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⑵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⑶运动知觉:对物体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等特性的反映。 3、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是多样性的,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周围的

北师大认知心理学-第三讲 感知觉

第三讲 感知觉
主要内容
感觉与知觉:基本概念 模式识别 面孔识别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基本概念
关键词: 感觉、知觉 知觉组织, 自下而上加工、自上而下加工 知觉的认知理论、知觉的直觉理论
感觉
感觉(Sensation) :信息加工的起点

感觉
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检测、接收和表征外界刺激 能量的过程,是对刺激的基本形式的最初体验。
对感觉的研究
心理物理学:刺激能量与心理体验的关系 感觉阈限:可检测的刺激能量水平。能量过 强或过弱都不能引起感觉的产生。 信号检测理论:研究阈限的新方法。人们对 刺激有无的判断不仅受信号强度本身的影响, 也受主观倾向的影响。
物理能量 化学能量
神经能量
知觉
刺 激 输 入 觉 织 感 知 觉 组
知觉组织的几种现象
对象与背景 知觉倾向于把 当前刺激中的 某些部分作为 知觉的对象, 而将另外的部 分作为知觉的 背景
知觉(Perception)
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把感觉信息转 化为可理解的、有意义的符号、物体或事 件。
双关图: 对同一图形, 选择不同部分 作为对象会知 觉到不同的东 西。
双关图: 知觉过程受先前认知过程的影响。

知觉恒常性: 尽管落在视网膜上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知 觉到的物体并没有改变
深度与距离 知觉 2D的图片能 够产生3D的 效果
深度知觉:视崖 运动知觉 由静止的图 片能够产生 运动的效果
知觉对比 相同刺激, 在不同的背 景中会变得 不同。
主观轮廓 你能看见不 存在的东西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分析: (1 )“直接作用”。 (2 )“整体”。(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 、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 、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1)物体知觉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 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 (1)正确的知觉 (2)错误的知觉(错觉) 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 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 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 、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